马偕在宜兰:日记、教会与现场

马偕在宜兰:日记、教会与现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马偕
  • 宜兰
  • 台湾史
  • 教会历史
  • 医疗
  • 传教
  • 日记
  • 文化人类学
  • 社会历史
  • 台湾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囊括28次旅行路线、宣教内容及其所建立的35所教会,
一部完整、精实的马偕在台巡医田野调查记录。

  ◎8条跟随马偕巡医的自行车旅行路线,一边享受郊游休憩的小确幸,一边体验重回历史现场的感动。
  ◎囊括28次旅行路线、宣教内容及其所建立的35所教会,一部完整、精实的马偕在台巡医田野调查记录。


  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马偕博士,于19世纪后期至台湾传教与行医。

  由1873 年10 月21直到1900 年5 月26 日,马偕到访当时贫瘠落后的兰阳平原行医次数共达28 次之多,在宜兰的停留总天数超过300 天,达十个月以上。

  除了在自宅展开免费医疗的工作,教导民众公共卫生知识,为人拔除蛀牙,赠送虐疾特效药,治疗脚脓疮(俗称臭脚粘),并由国外输入蔬菜种子如萝卜、甘蓝菜、蕃茄、敏豆、花椰菜、胡萝卜等,介绍给农民种植。更于1880年在沪尾(今日新北市淡水区)创建台湾北部第一所西医医院——偕医馆(马偕纪念医院的前身)。

  马偕常常和助手旅行佈道,深入平埔族、熟蕃、南势蕃、生蕃居住的村落,随时在路边帮人拔牙,曾在日记上记载他昨天拔了多少牙,今天又拔了多少牙,终其一生,马偕总共为台湾人拔了超过两万一千颗牙。

  本书根据《马偕日记》、《北台湾宣教报告》等教会史料,整理马偕在宜兰的28次旅行路线、宣教内容及所建立的35所教会,进行田野调查,寻访旧社位置,并规划缅怀马偕的宜兰小旅行。提供读者重回历史现场时的知识依据,与马偕心灵交会时的连结线索,增添阅读与祷告的养分,进而激发再生的力量。
 
书名: 《马偕在宜兰:日记、教会与现场》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挖掘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加拿大基督长老教会传教士乔治·莱斯利·马偕(George Leslie Mackay)在台湾宜兰地区传教、行医与教育的真实历程。这不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一份扎根于历史现场的细致考察,旨在通过马偕留下的日记、教会档案以及相关的口述历史,重构其在宜兰活动的全景图。 全书的核心脉络围绕马偕在宜兰的三个主要面向展开:其一为医疗宣教的现场,其二为教会建立的实践,以及其三为日记所载的日常与思考。 一、 医疗宣教:白袍下的足迹与挑战 马偕抵达台湾之时,正值西方医学与传统民间信仰激烈碰撞的时代。宜兰地区因其地理环境与社会结构,成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宣教前沿。本书详细梳理了马偕在宜兰建立医疗点的过程,并特别关注他如何应对当地特有的疾病,如疟疾、霍乱和麻风病。 作者并未将马偕描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西方医学“救世主”,而是细致呈现了他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如何利用有限的工具进行诊断和治疗。我们通过对原始病历摘录的分析,得以窥见当时医疗技术的局限性,以及马偕在人道主义关怀下的努力。例如,书中着重探讨了马偕对于麻风病隔离的态度,对比了其在不同阶段的政策转变,以及这些政策对当地社会群体产生的影响。 此外,本书也探讨了“身体”在宣教中的角色。医疗行为本身即是一种强有力的布道方式。马偕如何通过治疗病患,赢得信任,并以此为契机进入家庭、建立关系网,是本书分析的重点之一。书中引用了大量马偕日记中关于他如何克服语言障碍、如何与地方士绅和民间巫医周旋的记载,展现了那个时代跨文化医疗实践的复杂性。 二、 教会建立:从零开始的信仰植根 宜兰的教会建立是马偕事工中极为艰辛的一环。本书聚焦于早期信徒的构成、他们接受信仰的过程,以及教会组织化所面临的阻力。与在台湾府城(今台南)的相对稳定不同,宜兰的教会基础更为脆弱,信徒往往是社会底层或边缘群体。 本书详细考察了宜兰地区“北部教会”(即马偕系统)的聚会点变迁。通过比对清末与日治初期的教会名册与地方志记载,我们得以追踪第一批受洗者的社会背景——他们多是贫困的农民、手工业者,甚至是原住民(如赛夏族与噶玛兰族)的后裔。 教会的建立不仅仅是宗教活动的集会,更是地方社会权力结构重组的微观体现。本书探讨了“头家”(教会领袖)的产生机制,以及教会内部因信仰差异、财产分配或人际纠纷而产生的冲突。马偕作为“总会长”,在处理这些地方性争端时所扮演的角色,清晰地揭示了现代制度的引入与传统社会秩序的张力。书中对教会如何融入当地习俗(如婚丧嫁娶的仪式)进行了深入的辨析,说明了信仰在地化的艰难与成就。 三、 日记:被遗忘的个人心绪与田野记录 马偕的日记是理解其宜兰事工的“现场”视角。本书精选并解读了与宜兰活动相关的大量日记片段,这些文字超越了官方报告的刻板,展现了马偕作为个体在异乡的真实感受。 这些日记不仅记录了传教的成果,更暴露了其内心的挣扎:对疾病的恐惧、对同工的失望、对传教进度的焦灼,以及对台湾自然风光的赞叹。作者特别关注马偕在日记中对宜兰地理环境的描绘,例如他对兰阳平原湿气、多雨气候的记录,这些细微的观察为我们重构了十九世纪末宜兰的生态环境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此外,日记也是研究当时社会风俗的宝库。马偕记录了许多关于祭典、习俗、迷信的田野观察,这些记录虽带有强烈的文化优越视角,但却为后世研究台湾民间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未经后人解读的原始素材。本书试图在批判性阅读这些记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还原其记录的场景与价值。 四、 现场的重建与历史的温度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重建现场”。通过交叉比对日记、教会会议记录、地方报纸(如《台湾教会公报》早期刊物)以及战后受访者的回忆,本书力图将抽象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具体化。 例如,书中有一章专门重现了马偕在冬山河沿岸进行巡回医疗的场景,结合现代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当年路线的推算,描摹出其步行的艰辛与沿途所见的社会景象。这种多维度的证据链构建,使得马偕的形象从一个遥远的符号,转变为一个在泥泞中艰难前行的“工作者”。 《马偕在宜兰:日记、教会与现场》是一部专注于地方史、医疗史和宗教史交叉领域的学术性著作,它拒绝了将马偕简单地浪漫化或脸谱化,而是提供了一份基于细微史料的、有血有肉的历史考察,为理解台湾现代化的早期进程提供了独特的宜兰视角。本书适合对早期台湾史、宣教史、医疗人类学以及地方社会变迁感兴趣的读者深入研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永华


  着有自然生态文集:《群鸟飞跃在兰阳》、《守着兰阳守着鸟》、《兰阳海岸之歌》、《守望家园》、《小弯嘴的天空》、《宜兰地区水鸟资源调查研究》、《兰阳溪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冬山河探鸟手册》。台湾自然史:《被遗忘的日籍台湾动物学者》、《被遗忘的日籍台湾植物学者》、《台湾人理农林学研究先驱》、《台湾植物探险》、《台湾动物探险》、《台湾森林探险》、《台湾特有植物发现史》、《台湾特有动物发现史》、《发现福尔摩莎》、《台湾鸟类学史年表》、《早田文藏:台湾植物大命名时代》。东台湾自然志:《兰阳三郡动物志》、《花莲港厅动物志》、《台东厅动物志》、《宜兰动物学史年表》、《宜兰植物学史年表》、《宜兰地质学史年表》、《宜兰鸟类发现史》、《宜兰蝴蝶发现史》、《异乡又见故园花:田代安定宜兰调查史料与研究》、《桃色之梦:太平山百年自然发现史》。古道史:《苏花古道宜兰段调查研究报告》。体育登山史:《台湾登山小史》、《宜兰体育运动史年表》。文化资产史:《台湾历史纪念物:日治时期台湾史蹟名胜与天然纪念物的故事》。艺文发展史:《兰阳三郡艺文展演史》。生态旅游指南:《兰阳地区自然旅游指南》、《龟山岛生态情报》。入侵生态学:《兰阳平原外来归化植物之入侵研究》、《宁静战役:外来植物的入侵》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传福音给万民听——马偕在宜兰的宣教旅行    
一、宣教次数与行程    
(一)医疗宣教期(1872-1879)    
(二)教会设立期(1882-1893)    
(三)教势衰微期(1895-1901)    
二、同行伙伴    
(一)西方友人    
(二)学生    
三、行走路线    
(一)出入宜兰的路线    
(二)在宜兰宣教的路线    

第二章  上帝降临在祂的圣殿——马偕在宜兰所建立的教会    
一、头城地区    
(一)大里简教会    
(二)北关教会    
(三)龟山教会    
(四)头城教会    
(五)打马烟教会    
二、礁溪地区    
(六)大竹围教会    
(七)奇立丹教会    
(八)礁溪教会    
(九)淇武兰教会    
(十)武暖教会    
(十一)辛仔罕教会    
三、壮围地区    
(十二)番社头教会    
(十三)奇立板教会    
四、宜兰地区    
(十四)董门头教会    
(十五)三结仔街教会    
(十六)摆厘教会    
五、罗东地区    
(十七)罗东教会    
六、五结地区    
(十八)扫笏教会    
(十九)加礼宛教会    
(二十)流流仔教会    
(二十一)婆罗辛仔宛教会    
七、冬山地区    
(二十二)埤头教会    
(二十三)打那美教会    
(二十四)珍珠里简教会    
(二十五)奇武荖教会    
(二十六)冬瓜山教会    
八、苏澳地区    
(二十七)苏澳教会    
(二十八)南方澳教会    
九、三星地区    
(二十九)阿里史教会    
(三十)铳柜城教会    
(三十一)红柴林教会    
(三十二)八王城教会    
(三十三)破布乌教会    
(三十四)顶破布乌教会    
(三十五)天送埤教会    
十、其他存疑教会    

第三章  我们当如此来纪念他——缅怀马偕的宜兰小旅行    
一、规划路线    
二、从教会出发    
三、一路吟诗讴咾主    
(一)上帝创造天与地 圣诗第62A首    
(二)真主上帝造天地 圣诗第63首    
(三)天下万邦,万国,万民 圣诗第34首    
(四)耶稣爱我我知明 圣诗第397首    
(五)我认救主无惊见诮 圣诗第254A首    
(六)永远与主居起 圣诗第355首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一章 传福音给万民听——马偕在宜兰的宣教旅行

在台湾北部和西部汉人之间有了传播福音的根基并建立不少间的教堂之后,我开始将注意力放在噶玛兰平原已开化的原住民身上。

翻阅我的日记,它纪录着我们到各地所做的许多巡行,有很多关于举行礼拜、教堂设立,以及举行圣礼典的简单记载,也有关于有趣的事件及令人鼓舞的经验。每个地方的名字都唤起我愉快的回忆,当我在写这些名字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看到的是一幅幅的图像。〜马偕 《From Far Formosa》(福尔摩沙纪事,1896)

一、宣教次数与行程

马偕(偕叡理,George Leslie Mackay,1844年3月21日〜1901年6月2日)为加拿大长老教会宣教士,1872年3月9日从淡水上岸,在台湾北部宣教一年九个多月之后,于1873年10月21日首度翻越草岭古道来到兰阳平原,开始尝试向噶玛兰平埔族人宣教,直到1900年5月26日最后一次从打马烟社离开宜兰为止。

马偕究竟来过宜兰几次?过去的许多说法一直没有定数。本书根据马偕日记及其他教会史料加以统计,共有28次之多。在宜兰的停留总天数超过300天,达十个月以上。

在受洗人数方面,本书统计马偕日记当中所记载的噶玛兰教区达2665人,郭和烈牧师在《偕叡理牧师传》(1971)的统计数字为2804人。马偕在1892年3月9日来到淡水刚好届满20週年的日记中写道:「这些年来,神让我为3082个灵魂施洗,荣耀归给至高的上帝」,由此看来噶玛兰地区的教徒人数佔了北部教区的九成以上,显见研究马偕在宜兰的宣教史至为重要。

马偕有两次长时间离开台湾回到加拿大述职。第一次为1880年1月至1881年12月,约两年;第二次为1893年8月至1895年11月,约两年四个月。因此,马偕在宜兰的传教可以他两次的离台作为切割点,划分为三个时期:(一)医疗宣教期(1872-1879)。(二)教会设立期(1882-1893)。(三)教势衰微期(1895-1901)。

以下为马偕在宜兰28次宣教的时间与行程。

(一)医疗宣教期(1872-1879)

第1次 1873年10月21-24日
21日 顶双溪—头城。
22日 头城—打马烟—许多村落—苏澳。
23日 在村落间四处旅行。
24日 回到顶双溪。

第2次 1875年4月27-30日
27日 石碇—头城—入夜坐船至三结仔街。
28日 三结仔街。
29日 三结仔街—奇立简—苏澳—奇立简—搭河船回头城。
30日 头城—大里简—顶双溪。

第3次 1876年6月3日
03日 鸡笼—搭船到苏澳—返回鸡笼。 

用户评价

评分

《马偕在宜兰:日记、教会与现场》这个书名,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概括,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我们去探索一个被时间河流冲刷过的角落。宜兰,对我而言,总是带着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感觉,无论是壮丽的兰阳平原,还是太平洋的海风,都让我心生向往。而“马偕”,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股力量,一股将文明、知识和希望带入这片土地的力量。我特别好奇书名中的“日记”部分。我设想,那里面一定充满了马偕博士在宜兰的所见所闻,他如何适应当地的生活,他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们交流,他如何面对挑战,甚至是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这些真实的记录,远比官方的历史记载更加鲜活,更能触动人心。而“教会”的出现,让我联想到,在当时的宜兰,教会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场所,更是社区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播点,甚至是医疗的提供者。这本书的标题,让我感觉到,它试图将我们带回到历史的“现场”,让我们能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去理解马偕博士的工作,以及它对宜兰这片土地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马偕在宜兰:日记、教会与现场》一出来,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宜兰,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回忆的地方,从小到大,去过无数次,感受过它的田园风光、山海壮丽,也体会过那份淳朴的人情味。而“马偕”,这个名字,在台湾的历史课本里,在老一辈人的口中,总带着一种神秘而又深刻的印记。他不仅是一位传教士,更是早期台湾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尤其是在医疗和教育领域。我一直很好奇,在宜兰这个充满生命力的地方,马偕博士又留下了怎样的足迹?这本书的名字直指“日记、教会与现场”,光是“日记”两个字,就让我充满了期待。我设想,通过马偕博士的亲笔记录,我们可以直接窥见那个年代的宜兰,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风貌,更深层次的,是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社会风气,以及马偕博士与当地居民互动时,所产生的种种情感和思考。教会,作为他传教的载体,想必也承载着许多故事,它如何在这里扎根,又如何影响了当地的社区发展,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了解的。而“现场”,更是将这种时空感拉近了,仿佛我们也能置身其中,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聆听历史的回响。这本书的标题,就这样在我心中勾勒出了一幅生动而有厚度的画面,充满了探索的动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马偕在宜兰:日记、教会与现场》让我觉得它相当有份量,也充满了学术研究的潜力。马偕博士的史料,不论在哪个地区,都是宝贵的。而宜兰,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其发展历程自有其独特之处。我一直认为,地方史的研究,对于理解台湾整体的历史进程至关重要。这本书从“日记”入手,这一点非常吸引我,因为日记是最能反映个人真实想法和经历的文本,也最能捕捉到时代变迁中的细微之处。我很好奇,马偕博士在宜兰的日记,会记录下哪些与他在其他地区传教时不同的观察和体验?他对宜兰独特的地理环境、原住民文化,或是与汉人的互动,会有哪些特别的记录?“教会”作为他事工的组织形态,也一定承载着许多关于社区建设、医疗服务、教育推广的信息。而“现场”,则暗示了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文本层面,可能还会结合考古发现、建筑遗址,甚至是口述历史,来为我们呈现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图景。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可能远不止于了解马偕博士的个人事迹,更是对理解宜兰近代化进程的一次深入挖掘。

评分

我对于《马偕在宜兰:日记、教会与现场》这本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台湾近代史,特别是传教士在台湾发展的历史脉络的关注。马偕博士,绝对是这个时期绕不开的关键人物。他的到来,不仅仅是宗教的传播,更是带来了西方先进的医疗技术、教育理念,甚至是一些新的生活方式,对当时的台湾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宜兰”,对我来说,虽然熟悉,但总感觉它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相较于北部其他几个传教据点,宜兰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气候也更加湿热,我在想,马偕博士在这样的环境下,是如何开展他的工作的?他的日记,无疑是了解这一切最直接、最宝贵的史料。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他的文字,感受到他当年面对的挑战,他如何克服困难,如何与当地人建立信任,以及他在日记里对宜兰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民,所流露出的真实情感。教会作为他事工的中心,想必也记录了许多社区的变迁,以及信仰如何在当地生根发芽的过程。这本书的副标题“日记、教会与现场”,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有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重新审视和理解宜兰的历史。

评分

读到《马偕在宜兰:日记、教会与现场》这个书名,我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那种“亲历感”。我们常常在历史书上读到关于马偕博士的事迹,但总觉得隔了一层,像是站在故事之外。而“日记”这两个字,立刻将我拉近了。我设想,这本书里会充斥着马偕博士最真实、最原始的记录,那些他可能没有经过太多修饰的文字,记录着他在宜兰的每一天,每一件小事。可能是他对当地风土人情的观察,他对疾病的治疗心得,他对传教过程中的喜悦与挫折,甚至是对宜兰那片土地上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这些细节,往往比宏大的历史叙述更能打动人心,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是如何在异乡努力耕耘的。而“教会”,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组织的重要一环,了解教会的建立和发展,就能窥见当时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甚至是社区的凝聚力。这本书仿佛承诺着,要带我们进入一个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现场”,去亲眼见证,去亲耳聆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