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坛商战——谈松本清张的《天才女画家》 《天才女画家》为「禁忌的连歌」系列第三话,连载于《週刊新潮》(1978.3-10),是松本清张融合了自身的艺术史素养,深入描写商业对战实况的社会派推理小说。这部作品的主题极为特殊,跳脱了传统的解谜推理框架,着眼点不在杀人越货、警匪缉捕,而是在追查一位突然现身的天才女画家,其创作力之根源,是清张在拓宽推理小说既有疆界的力作。
「禁忌的连歌」是清张在《週刊新潮》上的长篇型连续连载,时间自一九七六年到一九八○年,共有四部,为《交错的场景》(1976.1-7)、《状况曲线》(1976.7-1983.3)、《天才女画家》与《黑色笔记本》(1978.11-1980.2)。清张经常与报章杂志合作小说连载企划,例如「黑色画集」、「黑色样式」、「黑色图说」、「黑色问候」等,内容十分多元,但作品间并无密切关联,「禁忌的连歌」亦同,不过,这是清张唯一一个长篇连载企划。
清张素来雅好艺术。在尚未成为作家、自营印刷厂的期间,他磨练出对海报、文案设计敏锐的审美观,不仅因此进入朝日新闻社,后来更晋升广告部主任,还担任了日本宣传美术协会的九州地区委员。
专职写作后,清张曾以知名画家岸田刘生为蓝本,发表了短篇〈完美的评论〉(1958.6),描述画家与评论家之间的微妙关系,后来又有美术评论〈岸田刘生晚景〉(1965.2-4);关于江户时期身份不明的浮世绘画家东洲斋写乐,清张也有短评〈写乐之谜的「一解决」〉(1975.2)、小说〈板元画谱〉(1987.7);另外,清张并发表过同年出生、一同留学美国的西画家青木繁、坂本繁二郎之间关系的长篇评论〈青木繁与坂本繁二郎〉(1981.1-9)。
此外,清张有历史短篇小说集《小说日本艺谭》(1961),描写了日本史上的重要艺术家,随伺权力者身边的故事,有运庆、世阿弥、千利休等十人。这在在都显示清张对美术史、美术研究、画家生平的关心。
而在这些美术相关着作当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短篇小说〈真赝之森〉(1958.6)。清张以美术考古学界为切入角度,描述了一桩利用赝品来颠覆对手学术地位、平反个人主张的犯罪。这篇作品的构想奇拔,又生动地描画了学阀只重上下权力关系、忽视甚至操弄历史真相的丑态。故事里锐利、深刻地对美术学界进行批判,予人非业内人士绝计无法写出的椎心刺痛。
《天才女画家》则比〈真赝之森〉有更进一步的延展、有更深一层的挖掘,从文刀墨剑的学术界,转向画廊主、收藏家、评论家的金钱、名声竞技场。在清张作品中,只要牵涉到文采、艺术等创意性工作,一旦涉及鉅额利益,大多会指向「赝作」、「盗作」的内幕追查。清张将这种思想、智慧上的「窃取」,视为一种社会价值观的映射之镜。以「窃取」构成的社会,看似光鲜亮丽、繁荣富庶,事实上却是虚妄空洞、荒凉贫瘠的。清张非常擅长处理「窃取」所造成的两面效应,来揭穿社会不义、道德沦丧、人性堕落,剥除了日本昭和时代经济发展的假面具。
此外,《天才女画家》的长篇空间,较之〈真赝之森〉更能容纳推理小说的正统元素,不过,清张并未循既有格式,使用谜团破题、调查为轴的结构,而是设计了画廊经理基于商业利益,着手追查女画家的美术教育背景,但愈查愈觉不合情理,此时谜团的轮廓才逐渐浮现,拉升为难以逆料的阴谋,由最初的尔虞我诈的商战路线,巧妙地转折为逻辑演绎的推理路线。这种元素复合的佈局,不但带来了丰富的阅读况味,也令人见识到清张充满创意的才华。
数年后,NHK的「土曜剧场」将《天才女画家》改编为电视剧,叙述银座画廊「光彩堂」经理山岸孝次与社长秘书偷情,但公寓同层楼发生命案,他为了避免幽会一事曝光,遂对警方宣称是为了购买邻户女画家画作,才会在命案现场。画作品质平庸,却引起银行家的收藏兴趣,而爆发了一连串的商战。剧集一共三回,情节与原着差异颇大。这也是《天才女画家》唯一一次影视改编。
既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