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手藝人:一位副刊主編的知見苦樂

文字手藝人:一位副刊主編的知見苦樂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齣版人
  • 編輯
  • 文化隨筆
  • 媒體
  • 行業觀察
  • 文字
  • 書評
  • 知見
  • 生活
  • 副刊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如何投稿百發百中?如何預知文章上稿日期?
如何委婉退稿?如何嚮作傢催稿又不討人厭?
↓這些八卦那些撇步,本書統統都沒有……↓

  !承載所有編輯(動詞)、編輯(名詞)颱上颱下的血淚史!
  媽,我是哭著讀這本書的,但不要為我擔心,編輯的路上痛但充滿快樂

  她把每一天的副刊,當作全新的航行,
  在險惡世事裏,仍勇敢美麗渡嚮他方,
  ──這本書獻給所有喜愛副刊及文字的人

  ★ 收錄楊牧、餘光中、席慕蓉、洛夫、管管、路寒袖…珍貴的親筆投稿書信
  ★ 全彩圖片直擊《聯閤報》副刊編輯室,主編宇文正燃燒靈魂的工作編輯颱
  ★ 迴顧《聯閤報》副刊精選精采「手藝人」版型,插畫傢多幅作品錦上添花


  由作者、編者、讀者、評者四閤一組成的獨特江湖,副刊從解嚴時期三大報輝煌的榮景,到數位媒體、個人媒體崛起的現在,宇文正坐鎮《聯閤報》副刊主編之位,經曆報紙風雨摧搖,但依舊有不變的初心──以文字手藝人自詡的宇文正,用爐邊閑話的傢常口吻,娓娓道來編輯颱上、颱下不為人知的副刊樣貌與戰況。

  審稿、投稿、退稿、催稿、邀稿、企劃;稿費計算、連載專欄、副刊緣起……對應稿件,對應事務,更對應許許多多的「人」,然而江湖雖有波濤凶險之處,亦有景緻宜人之時,那些人、事所帶來的美好與溫暖,使宇文正思索副刊/編輯在這個時代裏的意義,並以樂觀之心,寫下給未來盛世的備忘錄。《文字手藝人:一位副刊主編的知見苦樂》不僅是一本編輯秘辛大補帖,而且也談論瞭人生、談論瞭人間行走的平衡,更談論瞭美好的心量。

名人推薦

  簡媜、許悔之
  ──同是編輯/作傢!痛哭的人 專文推薦

  方梓、王聰威、硃亞君、嚮陽、吳鈞堯、林文義、林黛嫚、鬍金倫、封德屏、陳芳明、陳夏民、陳義芝、孫梓評、張鐵誌、焦元溥、焦桐、瘂弦、楊索、楊澤、路寒袖、廖玉蕙、蔡珠兒、蔡逸君、劉剋襄、劉靜娟、駱以軍、簡白
  ──我們也是編輯/作傢!點頭如搗蒜 絕對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

  「每一世代都會有新崛起的文字手藝人,他們堅毅地朝著不可理喻的社會,伸齣魔幻手指。猶如我們無限景仰、開創副刊王國風雲的瘂弦與高信疆,猶如在最壞年代、到處是拉下鐵門的聲音,而她仍然護守副刊本舖、儼然將成為旗艦店的宇文正。」──簡媜

  「我認真對待這份工作,深切明白它不是一個職務,不是一個『位子』,它是倘若有心,確實可以為作傢做一些事,可以為文學留一點什麼,可以為『副刊』這個獨特的園地,創造一片景緻的任務。」──宇文正

  「如果你是從事編輯相關工作的人,無論是紙本或者數位媒體,那麼我覺得你應該讀讀這本書……如果你是喜愛文字的人,那麼你更要讀這本書,因為擁有對文字的執念和喜愛,宇文正不但在創作裏是一個美麗的新娘,也完美地為他人『作嫁衣裳』。」──許悔之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文字手藝人:一位副刊主編的知見苦樂”這本書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不涉及具體內容,旨在展現其涵蓋的領域和風格: --- 圖書名稱:文字手藝人:一位副刊主編的知見苦樂 圖書簡介 在信息洪流裹挾的時代,文字的打磨與呈現已不再是單純的記錄,而是一種需要匠心、洞察與耐性的手藝。《文字手藝人:一位副刊主編的知見苦樂》是一部深入文化編輯領域,描摹一份特殊職業生涯的誌怪之書。它以一位資深副刊主編的視角為軸,徐徐展開一副關於內容生産、審美堅持與時代變遷的宏大圖景。 本書並非一部理論教科書,也非嚴肅的學術論著,而是一部融匯瞭個人經驗、行業觀察與文化思辨的散文式隨筆集。它試圖探尋,在追求速度與流量的當下,如何保持文字的溫度、思想的深度以及編輯的良知。 一、 時代的褶皺與文字的重量 副刊,作為報刊中最具人文色彩的闆塊,常被視為一個時代的文化側影。本書的主人公,身處這一關鍵位置,目睹並參與瞭無數次選題的誕生與消亡,筆者的敘述帶領讀者走進報社的幕後,感受那些看似光鮮的發錶背後,是何等艱辛的打磨與權衡。 書中細緻描繪瞭編輯與作者之間的微妙互動——從初稿的稚嫩到定稿的精煉,從觀點的交鋒到情感的共鳴。這不僅僅是文字技巧的探討,更是對不同時代思潮的捕捉。讀者將透過這些故事,窺見上世紀末至今,社會觀念的演變如何投射在報紙的豆腐塊中,以及文字工作者如何應對公共輿論的起伏與轉嚮。 二、 匠心與妥協的辯證法 “手藝人”的稱謂,蘊含著對技藝的執著,也暗示著在商業邏輯與藝術追求之間的拉扯。本書大量篇幅聚焦於編輯工作的“苦樂”——那些深夜裏推敲一個詞語的準確性,那些為瞭捍衛一個獨特觀點與各方周鏇的瞬間。 這部分內容深入探討瞭編輯在信息篩選與價值判斷中的角色定位。如何辨識“真知”而非“時髦”?如何區分“觀點”與“偏激”?主編的日常,是無數次在“可讀性”與“思想性”之間尋求平衡的過程。書中對“好文章”的定義進行瞭多維度的剖析,從句法結構到內在邏輯,從選題的時代敏感度到文字的生命力,展現瞭編輯對“美”與“真”的永恒追問。 三、 人物群像與文化現場 副刊是思想的匯集地,本書亦是一部生動的人物誌。作者以旁觀者清的姿態,記錄瞭與形形色色寫作者的交往——那些成名已久的文化巨匠、初齣茅廬的新銳力量,以及那些帶著獨特生活經驗的“民間智者”。 這些交往不僅是工作上的閤作,更是精神上的碰撞。書中穿插瞭對特定曆史時期文化現象的側寫,通過對某幾篇著名文章或某次重要文化事件的迴溯,展現瞭副刊在特定曆史語境下所扮演的文化守望者的角色。讀者可以從中體會到,文字不僅是記錄者,更可以是推動社會對話、培育公共精神的有力工具。 四、 對媒介未來的深思 隨著數字媒體的崛起,傳統紙媒的生態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本書不迴避這一現實,而是將其作為重要的背景來審視“文字手藝”的未來走嚮。電子屏幕的碎片化閱讀習慣,對深度思考提齣瞭前所未有的挑戰。 作者藉由迴顧過往的堅持,反思如何在新的媒介環境下,繼續堅守內容的質量和編輯的專業操守。這部分內容充滿瞭對新媒體現象的冷靜觀察,探討瞭“點擊率”與“影響力”之間的關係,並對新一代內容創作者提齣瞭自己的期許與忠告。 總結 《文字手藝人:一位副刊主編的知見苦樂》是一扇通往深度閱讀與文化編輯核心世界的窗戶。它獻給所有熱愛文字、關心公共思想生活的人們。閱讀本書,不僅是瞭解一份報紙的誕生過程,更是理解一種知識分子的職業操守,以及在喧囂世界中,如何以“手藝”之心,雕琢齣能夠經受時間考驗的文字。它是一部關於堅持、關於審美、關於在“知”與“樂”之間尋找永恒平衡的行業劄記。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宇文正


  本名鄭瑜雯,福建林森人,東海大學中文係畢業、美國南加大東亞所碩士,現任《聯閤報》副刊組主任。

  著有短篇小說集《貓的年代》、《颱北下雪瞭》、《幽室裏的愛情》、《颱北卡農》;散文集《這是誰傢的孩子》、《顛倒夢想》、《我將如何記憶你》、《丁香一樣的顔色》、《那些人住在我心中》、《庖廚食光》、《負劍的少年》;長篇小說《在月光下飛翔》;傳記《永遠的童話──琦君傳》及童書等多種。作品入選《颱灣文學30年菁英選:散文30傢》;近作《庖廚食光》獲選「2014年開捲美好生活書」、《講義》雜誌2015年度最佳美食作傢。

圖書目錄

推薦序/魔幻手指──讀《文字手藝人》有感 ◎簡媜
自序/這本書獻給所有喜愛副刊的人
楔子/心在高原上──記我大學畢業的一九八六

捲一/副刊的前世今生
審稿
多年來,我深深體會,「審稿」這件工作,麵對的終究不是「稿」,而是人,一切冷暖隻能放在心中。
投稿
周公送詩過來,我下樓取稿,他一定要重重地握手(好痛喔!)同事們取笑說:「周公是專程來看妳的啦。」
退稿
做主編,要有被討厭的勇氣,是我以點點滴滴親身遭遇,從這個職場上學到的一件珍貴的功課。
催稿
「你最想暗殺的人是誰?」,有九位痛快迴答:「作傢!」為什麼呢?同文裏寫到「編輯八恨」,第一恨便是「作傢黃牛,沒交稿」。
連載
我趕上的兩大報連載是金庸,在聯副的《連城訣》,在中時人間的《倚天屠龍記》……在吃緊的生活費裏,從不吝惜保留訂報的習慣……
稿費
副刊所剩無幾,要以稿費養傢活口,根本不可能。我同時是作傢也是編輯,比誰都嚮往過去的好時光……
副刊的源起
把夾在新聞之中「補白」的詩詞雜文移至篇末,與新聞、評論、廣告做齣區隔,這個放在報紙篇末文藝性的區塊有什麼特彆的稱呼嗎?曰:報屁股。

捲二/颱下風景
電話!
電話,我真的怕接電話!從事副刊編輯以來,接過各式奇奇怪怪的電話,可惜沒有一一記錄下來……
編巫
編版過程中無心插柳的小趣味,俯拾即是,常令我覺得「版麵」這個東西,自有它的磁場,好像主編之外,還有另一個主編。
煙絲披裏純
在砧闆上快刀切磋,大鍋上翻攪潑撒,熏蒸迷霧裏念想青春繁華,我想,我可能是副刊史上第一個真正以正宗炊煙做為煙絲披裏純的主編。
林海音與琦君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難處。而在近年種種喧囂之中,我常常問自己,該如何自處?林海音的寬容,永遠是暮鼓晨鍾。
憶陳之藩先生
信裏提到楊振寜教授給他的短箋,應考慮為公眾人物的信;我想,陳之藩先生給我的傳真亦然,是該公開、記錄下來的。
抓bug
Bug本是小蟲子,我立刻聯想到我的工作,這一生有大半時間在麵對版麵上的小蟲子──那些標點符號。

我閱讀他們的作品,從中獲益成長,稱老師並不為過,也不會有人因為被叫老師而翻臉的。「老」字放在師上,最讓人安心。
颱下風景
編輯,猶如劇場裏的後颱工作,颱上看到的是一篇篇經過梳理、校對、配上插畫、攝影,編排後的作品,颱下看到的,有時不僅是作品,更是人。
這玩意兒我傢很多!
七年來,我「逛」瞭數十位作傢的書房,這成為我與作傢另一形式的交往,讓我對作傢有不同角度的觀察,比坐在咖啡館裏聊天也許更深刻。
專業與敬業
一聽到叫我副主任、副座的,隻要再多交談一兩句就知道,他從頭到尾就不知道報紙有一種版麵叫作「副刊」……
是因為費用的關係嗎?
我曾開玩笑跟一位小說傢說,乾脆我們以後互相扮演對方的助理吧,就可以果決幫對方拒絕掉太無理的邀請,而不會什麼都不好意思問……
大廚就是這樣?
究竟怎麼樣退纔叫作婉退?我知道:敘述枯燥、理路不通、文字囉嗦、彆扭、俗套、老生常談、不知所雲等等的實話、大白話絕不可以說。
懇請不要
懇請不要一直問、一直問!問某篇文章為什麼不用?問稿子何時刊登?問為什麼很久沒見到某某作傢的文章?(天知道為什麼!)

捲三/給下一輪副刊盛世的備忘錄
手藝人
許多手藝人一環扣一環,把每一個版,都當作一個工藝品精雕細琢而成。這是編輯對作傢、作品的心意,也是對讀者的誠意。
副刊、武俠、溫世仁
我與武俠緣分真的不淺。我進聯副之前,曾在明日工作室任職,與溫世仁先生有短暫的相處,那是令人懷念的時光……
副刊與諾貝爾文學奬
戒嚴年代,副刊是報紙中最自由曖昧,得以文學包裝、夾帶反抗思想……那是封閉的颱灣,眺望世界的窗口,以文學之名。
專題的兩難
我心中的理想副刊,是海……至少必須是江河,有波瀾,有激流,因此編輯需
要盱衡局勢,扣緊社會的脈動。
數位匯流
許多潛伏網海的優秀書寫者浮齣水麵。對我而言,文學遊藝場,像是網路與副刊這兩個平行宇宙間,一個交會流動的齣入口。
副刊傢族
在我心中,聯副、繽紛、傢庭,是三足鼎立的關係,菁英性格、庶民性格,再加一點婆婆媽媽,有時互補,有時交融。
最享受的事
那一年繆思的星期五開場,主持人陳義芝說:「將來大傢會記得,在二十一世紀,颱北有一個美麗的文學景點,帶動瞭文化的動能。」
極短篇與聯副
這是一場小說的極小化實驗,網路時代裏,更便於在手機上閱讀,是否可能成為新一波的全民寫作呢?
文學奬
文學奬的意義,當年還不僅在於拔擢新秀、培養作傢,也成功扮演瞭突破言論尺度、意識型態、挑戰禁忌、衝齣社會常軌的先鋒。
拜訪十年後的副刊主編
親愛的副刊主編,十年後,以我的生涯規畫,必不在這個職場上瞭。……而我是這樣一個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我有信心,十年後,花園還在。

跋/編輯自己的人生◎許悔之
附錄/編輯颱上

圖書序言

推薦序

魔幻手指
——讀《文字手藝人》有感
◎簡媜


  有兩個字,對我具有吸引力︰一是稿,另一個是編。這兩個字非常美,彆問我為什麼,天底下有些事沒有為什麼。

  先說稿。我在每年必定淹水的偏僻小學四年級認識它,不是來自課本或老師偶開天眼要在五榖六畜之外教涎涕小童一個他們一生都用不到的字,而是來自一份叫「國語日報」的報紙。我是負責拿報紙的人,也知道這報紙一旦進瞭教室就會無影,所以一拿到手立刻閃入校園一處隱密的夾壁讀報,直到打鍾纔跑迴教室,因此練齣速讀與跑步。

  看久瞭,生齣那年齡不該有的羨慕。我對在報上刊登作文很感興趣,注意到「投稿須知」,猜想寫文章「寄」給他們就叫「投稿」——以我當時的智能,不明白為什麼不叫「寄稿」卻叫「投稿」?我確實這樣幻想︰難道要跑到颱北報社,把文章捲一捲綁個石頭朝窗戶「投」進去嗎?不過,最睏擾我的卻是「不可用筆名」這一條;我沒敢問老師「筆名」是什麼意思,因為「投稿」這件事必須秘密進行,我年紀雖小,卻知道要擁有一點秘密像擁有私房錢一樣,生命纔有獨享的滋味。以我當時的智能理解,以為「不可用筆名」就是「不可用筆寫名字」,不用筆用什麼?想破頭,終於想到解決辦法,而且付諸行動。我不想在此透露那辦法,以免傷瞭小四女生的自尊心,雖然她已不存在,但她對我有恩。如果不是她那麼單純又勇敢地進行一次跟「稿」相關的軍事秘密行動,我不可能在平靜六年之後,於高二那年猛然記起跟「稿」的戰事還沒打完,而且這迴玩真的,火力全開。

  再看一眼,稿,這個字有魔力。從禾高聲,即使不明瞭「高」這個聲音怎麼跟結實榖物發生關聯,也不妨礙想像那場麵︰有風月夜,落拓的你獨自走在無人小徑,忽然,一望無際飽滿的禾田,隻對你一人發齣要求收割的尖叫聲。你怔住,沒有選擇,這樣強烈的召喚必須迴應,你躍入田裏,領取屬於你的豐收。稿,從乾稻草原意繁衍為文書稿件此等心靈糧草之稱,想來也是契閤的。既然是心靈禾稈,當然要嚮「投海自盡」這個連命都不要的成語藉一個「投」字來用,方能顯齣重量,也纔能呈現「投稿」後被「退稿」那種類似被滅口的痛苦與不共戴天的憤怒。不信的話,請先讀本書〈退稿〉那篇,就能明白被退稿的那種憤怒幾乎可以用來發電。

  我是看副刊長大的,不,這句話太誇大,應該說,我是懷著對副刊的憧憬長大的。在無字鄉間,阿嬤從羅東鎮上買迴碗盤什物,用來包裹的報紙對我而言就是文字蛋白質,轉骨良方。曾經聽聞一艘遠洋船上隻有一張報紙,幾個水手輪流藉讀,每天讀瞭又讀,彷彿新的一般,以度過漫長航程。我乍聽這迷人的海上奇幻漂流,立刻想起自己的讀副刊經驗;讀第一遍,讀的是作者筆下的作品,讀第二遍,字、句、段落開始裂解,自己的幻想、情懷四處滋生,與之激蕩起來,讀到第三遍,根本可以下筆寫文章瞭。真不知那群水手讀的是誰的文章,若恰好是女作傢,她在他們心中的地位很有可能接近媽祖。

  在紙本「報紙」越來越像空中飛翔的老鷹滑嚮晚霞的此時,讀到大思想傢梁漱溟(1893--1988)自述自學小史,感觸特彆深。他寫道︰「我的自學,最得力於雜誌報紙……作始於小學時代,奇怪的是在那樣新文化初開荒時候,已有人為我準備瞭很好的課外讀物,這是一種《啓濛日報》和一種《京話日報》……」到瞭中學,梁漱溟自述︰「我擁有梁任公先生主編之《新民叢報》壬寅、癸卯、甲辰三整年六巨冊,和同時他主編的《新小說》全年一巨冊………稍後更有立憲派之《國風報》,革命派之上海《民立報》……這都是當時內地尋常一個中學生,所不能有的豐富資財。……由於注意時局,所以每日的報紙如當地之《北京日報》《順天時報》《帝國日報》等,外埠之《申報》、《新聞報》、《時報》等都是我每天必不可少的讀物。談起時局來,我都很清楚,不像普通一個中學生。」

  如果梁漱溟還活著且人在颱灣,當他知道學生早就不看報瞭,不知有何議論?他吹鬍子瞪眼說齣的一百個必須讀報的理由,自有一百零一個網路留言反駁他,更有一個「當官兒的」直接砍瞭預算稱之為專業問題專業解決。

  在數位洪流淹沒瞭生活的現代,迴想「紙本報紙」的身影,有點像是我們這一代的「寶可夢」——風雨交加的早晨,不惜撐傘齣門去雜貨店買報紙,因為對鉛中毒甚深的人而言,不翻開報紙不知道怎麼開始這一天!鉛毒中最嚴重的是「副刊癮」,報禁時期三大張糧草,一日不讀副刊,那日便心神渙散(有連載時更嚴重),極容易做齣錯誤決定,譬如跟一個不值得愛的人盲目約會留下遺憾。

  另一個具有緻命吸引力的字是「編」,許多作傢逃不齣它的魔掌。這個字雖含有「被蹂躪」成分與「自虐」傾嚮,更重要是具有頑強地欲完成某件事物與他人分享的企圖心,活在「利他」的想望裏。通得過的從此擁有魔幻手指,能點石成金,為社會帶齣澎湃的新思潮、迷人的藝文濤浪。

  以文字手藝人自詡的宇文正,用爐邊閑話的傢常口吻,娓娓道來編輯颱上不為人知的副刊樣貌與戰況。這由作者、編者、讀者、評者四閤一組成的獨特江湖,雖有波濤凶險之處,亦有景緻宜人之時。透過她那溫婉且詼諧的筆觸,那凶險之處讀來彆具浮世趣味、人性考察,而景緻宜人的部分則不免引發我輩緬懷——我們熱騰騰的青春,曾經用報紙副刊包覆著,沾瞭洗不掉的油墨,以至於在青春已然熄止的此時,仍會因文字的烙印而微微感到心痛。

  一張副刊,會不會隨風而逝?在副刊上掀起潮浪的新秀或老將會不會蒸發?所有依附在「稿」與「編」這兩個字的那群人會不會成為飛揚的沙塵?

  也許會,也許不會。我樂於想像,每一世代都會有新崛起的文字手藝人,他們堅毅地朝著不可理喻的社會,伸齣魔幻手指。猶如我們無限景仰、開創副刊王國風雲的瘂弦與高信疆,猶如在最壞年代、到處是拉下鐵門的聲音,而她仍然護守副刊本舖、儼然將成為旗艦店的宇文正。



編輯自己的人生
◎許悔之


  常常我都覺得自己是活在另一個世界的人,像是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的電影《永遠的一天》(Eternity and a Day)裏,那一個心思永遠飄忽在想像中的詩人。

  從小孩時候喜歡閱讀,少年時開始喜歡寫詩、寫作,年輕時開始做瞭編輯,我這半生基本上完全與文字為伍。有時抽一根菸,是在想一個書名,有時咖啡館裏坐著,是在想一段文案,不管路上如何塞車,開車的我通常不會覺得無聊,有時聽聽音樂,有時把《金剛經》從頭想一遍,有時想想某一位作傢的書還應該補上什麼內容……,時間一下就過瞭,完全忘瞭路上在塞車,我像是一個腦袋中裝滿瞭文字的人,腦袋就是我的煉丹爐,有時文字契閤瞭想像,甚至更為精美的迸現,那個時候,我總是覺得自己是孫悟空──火眼金睛,觔鬥雲一翻十萬八韆裏。

  我是那個《永遠的一天》裏的詩人,永遠是這個現實世界的「叛徒」。

  一個喜歡文字的人,跟一個喜歡數學的人,嚴格說來並沒有不同,喜愛到瞭深刻就變成瞭偏執,所以我纔會在法國菜餐廳對著經理說:「菜單上的scallop,多瞭一個『o』喔!」或者帶著小孩去宜蘭看黃春明先生的兒童劇,住在一個舒服的民宿裏,我整夜為瞭他們的宣傳DM太多錯字而急著要找老闆說明。這種偏執不知道是不是一種強迫癥?希望每一個字和詞,都能精準、精妙,而且餘味無窮,而且彷彿這一段話、這一篇文章、這一本書,真的能改變一些人、給彆人一些什麼。那種感覺夾雜著誇父追日的悲壯,完成度好的時候,會以為自己是某一種造物者,把虹放在瞭雲彩之中。

  宇文正,我都習慣叫她瑜雯,當然和我相同的部分,都是從小對文字偏執,她和我說過在讀景美女中的時候,怎麼坐在公車上讀《紅樓夢》,還有其他的雜書、閑書、文學書,渾然不知聯考將至。我知道那種感覺,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也常常催眠瞭我,我讀著讀著渾然不知老之將至,讀完之後,像是從催眠之中醒瞭過來,這個世界變得雨後草色新,山巒白雲曆曆在目。

  但瑜雯又是和我不一樣的人,她們傢小孩念高中的時候,她做瞭三年的便當,還以此完成瞭一本動人的書,她是很少數創作力充沛又能顧好小孩、享受傢居的人,她寫瞭很多文章,和朋友相聚、歡宴,也常常去擔任評審,並參加各種活動,我不知道她怎麼可以把這一切平衡得那麼好!彷彿她在一天之中有多瞭我好幾倍的時間。

  我們兩個都是五年級生,都在颱北廣義的文化圈中追尋自己的誌趣,並以此維生,四五年級生──有許多寫作的人,都加入瞭編輯的這個行業,因為寫作彷彿不足以維生,編輯遂成為我們這樣的人,平衡理想與現實的道路。

  瑜雯是少數在編輯界工作多年,仍保持赤子之心的人,每次聽她津津有味地談著一篇文章、一位作傢,我都覺得她如此興味盎然,像是昨天纔剛入瞭行的人;很少的時候,我也聽過她講瞭一些在編輯遇到的煩惱事、不平事,但通常她都是實事求是地訴說之,我不曾聽過她用敵意的語詞去敘述那個使她煩惱的人或煩惱的事,但其實瑜雯和我一樣,都是「資深編輯」瞭,那意味著我們在以編輯為職業兼誌業的人生裏,已經工作瞭不少時日,認得不少的人,經曆瞭不少的事。

  我有時見到她,會升起一種感慨,她怎麼可以把「文字」和「現實」過得這麼好、這麼平衡?因為我知道文字源於現實,又常常超乎瞭現實……。

  所以當我看到《文字手藝人:一位副刊主編的知見苦樂》完整的稿件時,忍不住一讀再讀,順便迴顧瞭自己的前半生,那在編輯裏追索的我,有多少的榮耀,還有多少的挫摺,有多少的欣悅以及傷口。

  做事不容易,做人更難,尤其是擔任重要的編輯人,總是要麵對各方壓力、各方需求,有時候退瞭一篇稿子,就結瞭一個「冤傢」;我這半生做過副刊主編、雜誌社總編輯、齣版社總編輯,中年的時候創立瞭一間齣版公司,有時朋友問我感想,我總忍不住犬儒地說:「做瞭編輯多年,朋友三百,仇傢七百──」

  用稿、退稿、邀稿、看稿、修稿、下標、企畫、配圖、設計、清版……,一位編輯,尤其是一位副刊主編,每天的那塊版麵就像是一艘船,要從此岸渡到彼岸,有些沒上船的人,在岸邊不平咒罵,有些上瞭船的人,或許會嫌沒有坐在好的艙位……,副刊主編像是船長,總是要麵對各種乘客、各方期望、各種眼光、各種評價,終究這個世界是沒有皆大歡喜的,所以船長要有很雀躍的心,能夠把每一天的版麵(航程)當作全新的航行;船長也要有望遠的眼光,能夠把船開到新的景點;船長也要有堅強的心和廣闊的肚量,可以麵對、忍受不同的看法和聲音。

  而這一些,瑜雯都做得遠遠、遠遠的比我好!在颱北文壇、文化圈,幾乎沒有聽過她有什麼「仇傢」,而且她把編輯的人生過得平衡而且陽光、而且美好,而且她把副刊的每一天版麵,編得如同一艘美麗且堅固的船,而且她還創作不斷,寫齣瞭好多好多美好的文章……。

  所以《文字手藝人:一位副刊主編的知見苦樂》不隻是一本讀來津津有味的談編輯之書,而且也談論瞭人生、談論瞭人間行走的平衡,更談論瞭美好的心量。這本書裏的敘述者,同時兼有老靈魂和少女心。

  如果你是從事編輯相關工作的人,無論是紙本或者數位媒體,那麼我覺得你應該讀讀這本書,鑑往知來,不管載具如何改變,隻要文字存在,編輯這個行業便永不會滅亡。如果你是喜愛文字的人,那麼你更要讀這本書,因為擁有對文字的執念和喜愛,宇文正不但在創作裏是一個美麗的新娘,也完美地為他人「作嫁衣裳」。

  瑜雯不必做這個世界的「叛徒」,她把文字和編輯完美地和這個世界同頻率、共生息;把不一定美的人事編成美的版麵,把美好的書寫編成更美的人生──這本書中她說的,其實是如何編輯自己的人生吧。

自序

這本書獻給所有喜愛副刊的人


  我書稿完成後嚮來不愛寫序,總怕落瞭言詮,想錶達的,都在書裏瞭啊,若齣版社有此要求,我經常另寫一篇貌似隱喻的散文,充作自序。這是第一次,完稿後我主動告訴齣版社總編輯:我還要寫篇序,我想要感謝很多人。

  我的人生在擔任副刊主編之後,有瞭很大的轉變,並且那轉變是直接挑戰我的個性的。一直認為自己是個怕吵、怕鬥、怕拒絕、怕囉嗦的人,最好是一輩子默默寫作,或是就做個專業編輯,凡事上頭有人頂著,我便可無憂無慮,私下持續寫著自己的小說,有人願意齣版,有一點點讀者,就會很快樂瞭。

  小時候我跟二哥吵架,一邊哭,一邊痛訴委屈,就在我張大嘴巴涕泗縱橫之際,二哥凝視我的臉,很嚴肅地說:「妹你不要一邊哭一邊罵人,真的真的很醜!」是童年種下的創傷嗎?我長成一個一遇見爭執就想逃避的人。我是籃球場邊的張大帥,搶什麼?一人發一顆球給他們不就好瞭嗎?

  民國九十六年七月,我的上司陳義芝退休,到師大教書去瞭。他在半年多前曾發一封email給我,信的主旨寫著:「鞦天的消息」,我心想詩人主任就是這樣風雅,給下屬寫個email還說是「鞦天的消息」。閱信後卻讓我愣住瞭,他提早讓我知曉他的生涯規畫,並且囑我接下副刊的重任,希望我有心理準備。

  半年多的「心理準備」無論如何是不夠的。我嚴守祕密,不曾嚮任何人透露,因此在義芝退休,我接下主任職務時,對外界而言頗為突兀。傢有幼兒,我不常在外應酬,且那時我外錶貌似年輕,便輾轉聽到許多前輩作傢議論:聯副怎麼會讓一個小女孩來接主編?一時間,真覺得自己毫無武功、忽被推為掌門,內心惶恐難以言說。

  轉眼近十年,我認真對待這份工作,深切明白它不是一個職務,不是一個「位子」,它是倘若有心,確實可以為作傢做一些事,可以為文學留一點什麼,可以為「副刊」這個獨特的園地,創造一片景緻的任務。我慢慢摸索齣生活、工作的節奏感,經常思考副刊還可以「做什麼」。必須對應稿件,對應事務,更對應許許多多的「人」,我的天性在這些過程裏備受考驗。也許因此,心理上,老以為自己剛接下重任不久,走進作傢群聚的場閤,內心始終害羞,不自在。當時任《幼獅文藝》主編吳鈞堯提議我寫「副刊學」專欄時,我馬上推卻:「你去找資深的主編吧。」「妳就很資深啊!」原來我已經很資深瞭啊?

  真的謝謝鈞堯的提議,否則我不會動念去疏理自己的編輯生涯,思索副刊在這個時代裏的意義;許多編輯颱上、颱下的趣事、美事、憾事也因此重新憶起。尤其經過這個書寫的過程,我對副刊有瞭更多、更積極的想法。

  也謝謝悔之和有鹿的朋友們,從開始在臉書上轉載,他們便緊盯著這個專欄,督促我撰寫成書。

  還有我親愛的副刊同事們:開平、婉茹、盛弘、立安、姵穎、鬍靖(咦,按年齡序?),以及前兩年告彆副刊返鄉實踐在地文化工作的小熊、更早離職的維信兄、年初甫退休的錦鬱姐,以及美術中心的泰裕主任和「一大群」優秀的、和副刊並肩作戰的美術編輯們。我經常掛在嘴邊說,能在副刊工作是被祝福的,而能跟這一群朋友一塊兒工作,我被祝福得最多!當然更感謝領我入門的義芝大哥、煥彰大哥、新彬姐、偉貞姐,指導我許多事。還有瘂公、作老,每次見麵都為我打氣。不斷為我打氣的朋友太多太多瞭,無法一一寫在這裏,但每一句鼓勵我都存放心中,喔,批評也是的。還有,本來提工作上的長官,似有諂媚之嫌,但這本書意義不同,我一定要在這裏說:在紙業媒體如此艱睏的時局裏,聯閤報,以及我所有共事過的長官們,仍然給予副刊這樣大的空間,這樣自由的發展與尊重,我深深感謝!

  這本書獻給所有喜愛副刊的人。

圖書試讀

催稿
  
自由副刊嚮我約一篇春節專輯的稿子,篇幅不長,趕緊寫好瞭交齣去,比「deadline」提早一星期。梓評接到稿子迴信贊美「真是太厲害瞭。速度又快又好看……」好不好看很難說,人傢有可能是客氣,但他口吻中難掩的驚喜,我讀齣來,重點是「快」。同為編輯我太理解那心情。年前跟郭強生、許悔之約一篇稿子,為「繆思的星期五──文學沙龍」朗誦會的結束而作,囑他們過完元旦假日交稿。還未收假,稿子皆已送達我的信箱。我根本來不及讀,立馬去信緻謝。不拖稿已經很感動,連催都不必催,那真是聖恩浩蕩!
  
簡媜二十年前所寫的〈一個編輯勞工的苦水經〉,開宗明義便說,在一次非正式的口頭調查中,十位從事編輯工作的人被問到「你最想暗殺的人是誰?」,有九位痛快迴答:「作傢!」為什麼呢?同文裏寫到「編輯八恨」,第一恨便是「作傢黃牛,沒交稿」。此恨綿綿無絕期,相信二十年後再做調查,答案還是不會變的。
  
或許有讀者不解,副刊不是躺著等作者投稿就得瞭,為什麼需要「催稿」?不,副刊並不是永遠等待作者來稿,雖然那也是一種編法,但是那太被動瞭。作傢零星的來稿,日積月纍當然也可以看齣那時代創作、思想的潮流以及社會的脈動,但副刊編輯還有個任務,預先看到趨勢,看到可期待的作傢,於是會有企畫性的專題,點齣思潮;會有長期執行的專欄,提醒讀者留意精彩的作傢,同時也鼓勵作傢專注創作,人有時候需要一點壓力,更能激發潛能。副刊史上知名的專欄:聯副的「玻璃墊上」(何凡)、「寶刀集」、張作錦的「感時篇」,《中國時報》人間副刊長年經營的「三少四壯」都是經典例子。
  
當前聯副較被矚目的欄目,可能是每兩個月一位的「聯副駐版作傢」,以及每周一D2版的「文學相對論」(一○五年九月起移至D4版),邀請的都是創作力正旺盛的作傢。
  
邀約專欄或是企畫專題請作傢執筆,自然都是慎選優秀、專業的作傢,賦予信任,也充滿期待。而一旦需要催稿,所謂的信任或「鼓勵」就會變成「鞭策」;這「鞭子」一跑齣來,便考驗著作傢和編(鞭)輯之間的情誼。

用戶評價

评分

(八) 最近偶然注意到《文字手藝人:一位副刊主編的知見苦樂》這本書,書名就透著一股子文人雅緻,又帶著點世事洞明的況味,一下子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平日裏就喜歡在報紙的副刊上尋找一些能引起共鳴的文章,總覺得副刊是報紙上最能體現人文關懷和生活氣息的地方。而“手藝人”這個詞,則讓我聯想到那種精益求精、慢工齣細活的態度,這與我心中對優秀副刊作品的期待不謀而閤。我一直好奇,是什麼樣的團隊,在日復一日地為我們提供著這些精神食糧?尤其是主編這個角色,他/她該是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稿件中,挑選中那些真正有價值、有深度、有溫度的作品,並將其呈現給讀者?書名裏的“知見”,我想不僅僅是關於文字技巧的領悟,更是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刻洞察。而“苦樂”,更是真實地道齣瞭這份工作的點點滴滴,那些不眠之夜的思索,那些靈感枯竭的煎熬,以及那些因為一篇好文章而帶來的無盡喜悅。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扇窗,讓我窺見副刊背後不為人知的世界,也讓我更懂得欣賞每一篇文字背後的付齣與匠心。

评分

(三) 前幾天在書店隨手翻瞭幾頁《文字手藝人:一位副刊主編的知見苦樂》,頓時勾起瞭我很大的興趣。我一直對報紙副刊情有獨鍾,覺得那是一個可以承載更多溫情和智慧的空間。新聞講究時效性,但副刊卻能沉澱下來,聊聊生活,談談文化,甚至品味人生。我猜想,這本書裏的內容,一定不會是枯燥的編輯流程講解,而是充滿瞭人情味的故事。比如,主編在為某篇感人的文章落淚,或者在為一篇充滿爭議的內容而輾轉反側。那種“知見”的背後,一定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和堅持。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分享一些關於“苦”的部分,因為我知道,任何一項看似光鮮亮麗的工作,背後都少不瞭汗水和付齣。“樂”的部分,我想應該是看到讀者因為一篇文章而有所觸動,有所啓發,那種成就感,一定是無與倫比的。不知道這位主編有沒有遇到過那種,你費盡心思打磨齣的稿子,結果卻被讀者忽略,亦或是,你覺得平平無奇的一篇小品文,卻意外地引起瞭巨大的反響。這些都太能引起共鳴瞭。這本書,我覺得與其說是一本職業分享,不如說是一部關於文字匠人的心靈史。

评分

(九) 翻開《文字手藝人:一位副刊主編的知見苦樂》,我仿佛聞到瞭一股淡淡的油墨香,夾雜著紙張的溫度。我一直覺得,副刊是報紙上最能體現人文情懷的地方,它沒有時事新聞的緊迫,也沒有評論文章的犀利,卻能用文字細膩地描繪生活,深刻地洞察人性。而“手藝人”這個稱謂,更是讓我對這位副刊主編充滿瞭敬意,仿佛他/她每天都在用匠人的精神,雕琢著每一個文字。我猜想,書中一定會描繪許多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比如,如何從一篇平淡的來稿中挖掘齣閃光點,如何與作者就某個細節進行反復溝通,如何平衡讀者口味與專業深度。書名中的“知見”,我想不僅僅是文字本身的知識,更是關於對生活、對社會的深刻理解和獨特見解。而“苦樂”,更是真實地反映瞭這份工作的兩麵性。也許會有截然不同的體驗,比如,為瞭一篇能夠引發社會討論的深度報道而欣喜若狂,卻也可能因為一篇未能達到預期而感到沮喪。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編輯工作的書,更是一部關於文字的修行,關於人生的體悟。

评分

(五) 最近在書店看到《文字手藝人:一位副刊主編的知見苦樂》,書名就挺有意思的,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好奇。我平時就喜歡在報紙上讀一些副刊文章,感覺那裏承載瞭更多元的觀點和更細膩的情感。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副刊主編,光是這個身份,就讓我覺得這本書肯定充滿瞭故事。我想象中的副刊編輯,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校對,更像是一位文化的“偵探”,在海量的稿件中尋找那些有價值、有深度、有溫度的內容。書名裏的“知見苦樂”,更是點明瞭這本書的核心——不僅僅是工作的經驗分享,更是關於人生百態的體悟。我很好奇,在他們編輯的生涯中,有沒有遇到過那些讓人拍案叫絕的佳作,有沒有因為某個選題而引發社會熱議,又有沒有因為一篇不夠完美的文章而感到遺憾。我想,這本書裏的“苦”不僅僅是工作上的勞纍,更是可能麵臨的壓力、質疑,以及對文字失語的擔憂。“樂”我想應該是那種,當一篇文章能夠觸動人心,引發思考,甚至是改變一些人觀念時的滿足感。這本書,讓我覺得,副刊編輯不僅僅是一個職業,更是一種修行。

评分

(六) 偶然在書店瞥見《文字手藝人:一位副刊主編的知見苦樂》,那書名就已經勾起瞭我濃厚的興趣。我一直覺得,副刊文章是報紙中最具人文關懷的闆塊,它沒有時事新聞的緊迫,也沒有評論文章的銳利,卻能在字裏行間流露齣對生活細膩的體察和對人性深邃的理解。而“手藝人”這個詞,更是給我一種踏實、精工細作的感覺,仿佛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經過瞭反復的打磨。我想象中的副刊主編,一定是一位飽讀詩書、心懷悲憫的人。他/她可能每天都在和各種各樣的文字打交道,既要慧眼識珠,發現那些有潛力的稿件,又要精雕細琢,讓文字煥發齣迷人的光彩。“知見”二字,讓我聯想到的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洞察力,是對社會現象的深刻理解,也是對人生百味的透徹感悟。“苦樂”則是這所有經曆中最真實的情感寫照。我很好奇,在日復一日的編輯工作中,會發生哪些令人難忘的故事?是那些和作傢們妙語連珠的交流,還是那些為瞭一個標題絞盡腦汁的時刻?亦或是,當一篇文章引起讀者的共鳴,帶來積極的影響時,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悅?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關於編輯工作的內部視角,更是一場關於文字、人生與情感的探索。

评分

(四) 拿到《文字手藝人:一位副刊主編的知見苦樂》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翻開,雖然我不是做齣版行業的,但我對報紙副刊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總覺得副刊是報紙上最有人情味的部分,它不像頭版頭條那樣嚴肅,也不像社會新聞那樣尖銳,而是更貼近生活,更注重情感的傳遞。書名裏的“知見苦樂”,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這不僅僅是關於文字的技巧,更是關於人在其中的體驗。我想象中的副刊主編,一定是一個對文字有著極高要求的人,他/她可能每天都在和文字“搏鬥”,既要保證文章的質量,又要兼顧讀者的閱讀體驗。而“苦”,我想一定體現在那些反復修改、推敲字句的過程,還有可能麵對的選題枯竭、投稿不足的睏境。而“樂”,我想一定來自於看到一篇好文章被讀者喜愛,或者一個有深度的選題能夠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這本書,我覺得不僅僅是寫給編輯們的,更是寫給所有熱愛文字、熱愛閱讀的人。它讓我看到瞭文字背後的用心,以及這份工作所蘊含的深厚意義。

评分

(二) 老實說,我一開始是被封麵和書名吸引的。《文字手藝人:一位副刊主編的知見苦樂》,這名字一聽就很有故事感,而且“手藝人”這三個字,瞬間把我拉迴到瞭那個慢工齣細活的年代。我一直覺得,副刊文章和其他類型的寫作不太一樣,它沒有新聞的急迫性,也沒有學術論文的嚴謹性,但它卻能承載更細膩的情感,更具象的觀察,以及更深邃的思考。總覺得,副刊編輯就像是一位文化的擺渡人,用文字連接著生活與藝術,連接著大眾與深度。這位主編,我想他/她一定是個非常有溫度的人,不然怎麼能將“苦樂”二字寫得如此坦然。也許書中會描繪一些和名傢約稿的趣事,也許會分享一些修改稿件的“獨門秘籍”,又或許會透露一些讓文章脫穎而齣的“玄機”。我特彆好奇,在這個信息爆炸、碎片化閱讀盛行的時代,副刊編輯是如何在海量的文字中,淘齣金子,並將其打磨得閃閃發光。這份“知見”,我想不僅僅是關於文字本身,更包含瞭對社會、對人性的洞察,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經曆的種種情感起伏。這本書,對我而言,不隻是一本關於齣版的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窺見一群用文字耕耘的靈魂。

评分

(七) 我一直很喜歡閱讀副刊上的文章,覺得那裏有一種特殊的韻味,不急不躁,卻能觸及人心。《文字手藝人:一位副刊主編的知見苦樂》這本書名,瞬間就吸引瞭我。我猜想,這本書裏一定充滿瞭許多不為人知的行業內幕和溫情故事。副刊主編這個角色,在我看來,就像是一位文化的“擺渡者”,用文字連接著讀者與更廣闊的世界。他/她不僅需要具備敏銳的文字嗅覺,更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人生閱曆。“知見”這個詞,讓我覺得這位主編一定是一個善於思考、洞察生活的人,能夠從細微之處發現不尋常的意義。而“苦樂”,更是真實地反映瞭這份職業的復雜性。我想象中,他/她可能在深夜裏為瞭一個稿件而苦思冥想,也可能在清晨因為一篇優秀的來稿而欣喜若狂。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如何寫齣好文章,更重要的是,它展現瞭在文字背後,那些付齣的汗水、智慧和情感。讀這本書,就像是走進瞭一個不為人知的世界,去感受文字的溫度,去體會編輯的心路曆程。

评分

(十) 我一直對報紙副刊有著特彆的情感,它不像頭條新聞那樣喧囂,卻能在字裏行間透露齣更多人文的溫度和生活的智慧。《文字手藝人:一位副刊主編的知見苦樂》這本書名,恰恰擊中瞭我的興趣點。我常常好奇,那些齣現在副刊上的文章,是如何從許許多多的稿件中脫穎而齣的?副刊主編這個角色,在我看來,就像是一位文化的“搜尋者”和“打磨者”,既要有發現好文章的敏銳眼光,又要有將其呈現給讀者時的精湛技藝。“知見”這兩個字,讓我覺得這位主編一定是對世界有著深刻的理解,能夠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齣不平凡的意義。而“苦樂”,則點齣瞭這份職業的真實麵貌。我很好奇,在日復一日的編輯工作中,會遇到哪些令人難忘的挑戰?是截稿日期的壓力,是選題的枯竭,還是與作者之間的磨閤?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分享那些令人欣慰的時刻,比如,一篇文章引起瞭讀者的強烈共鳴,甚至改變瞭某些人的想法,那份成就感,想必是無可比擬的。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副刊編輯的書,更是一次關於文字、生活與人生感悟的分享。

评分

(一) 最近翻瞭翻書架,偶然間看到一本《文字手藝人:一位副刊主編的知見苦樂》,書名就帶著一股老派的韻味,好像能聞到油墨香和紙張特有的味道。我平日裏就喜歡在報紙的副刊上找些篇幅不長但有深度的文章來讀,總覺得那塊地方纔是文字最柔軟、也最有人情味的地方。書名裏的“知見苦樂”,更是直接點齣瞭做這份工作的核心——既有洞見,也會有辛勞,更有其中的甘甜。我不認識這位副刊主編,但光憑這個書名,我就能想象齣他/她每天麵對的種種情境。可能是在編輯颱上,手指在鍵盤上飛舞,斟酌著每一個字句,力求讓文章更精煉、更生動;也可能是在會議室裏,和作傢、記者們討論選題,頭腦風暴,碰撞齣新的火花。當然,也會有焦頭爛額的時候,比如截稿日期逼近,卻遲遲收不到滿意的稿件,或是文章內容與預期不符,需要反復修改。而“苦”與“樂”,往往就藏在這些看似平常的日常裏。當我讀到一篇讓我會心一笑的文章,或者一篇讓我思考良久的深度報導,那種滿足感,就像是品嘗到瞭一杯陳年的好酒,迴甘無窮。我想,這本書一定能讓我更深入地理解副刊背後的故事,那些不為人知的辛勤付齣,以及最終呈現給讀者時的那份驕傲與成就感。對於我這樣的文字愛好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