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共鳴故事 唐朝開元年間,洛陽有一座寺院發生瞭一件怪事:寺裏有一個磬,在沒有人敲打的情況下,常常自己「嗡嗡嗡」地響起來,把寺院裏的和尚都嚇壞瞭。
那個磬樣子像個瓦鉢,放在老和尚的房間裏。老和尚每天早晚燒香念經,都要用椿錘敲磬,磬就發齣「當!當⋯⋯」的清脆響聲。可是不知怎麼迴事,有時候,老和尚並沒有敲它,它卻無緣無故自己響瞭起來。寺裏的和尚以為齣瞭什麼妖魔,請瞭許多會法術的人來降妖伏魔,都沒有結果,老和尚疑神疑鬼,嚇得生病。
老和尚有個朋友叫曹紹夔,聽說老和尚病得很厲害,就到寺院裏來探望他。老和尚把磬自己發齣響聲的怪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他。曹紹夔很懂音樂,會修理各種樂器。他一麵聽,一麵在心裏猜測。他想:這個磬自己發齣響聲,絕不是什麼妖魔作怪,總會有什麼原因。正巧吃飯的時候到瞭,小和尚到鍾樓裏撞起大鍾,老和尚房裏的磬又響起來瞭。曹紹夔心裏完全明白瞭,他笑著對老和尚說:「你明天好好請我吃一頓飯,我來給你除怪。」
老和尚不相信曹紹夔真能除怪,但是看他說得那麼肯定,覺得也許有一綫希望,就真的張羅瞭一桌豐盛的飯菜,把曹紹夔請來。曹紹夔吃過飯,從懷裏取齣一把銼,在磬上這兒銼幾下,那兒銼幾下,銼瞭幾處,他對老和尚說:「你放心吧,磬再也不會自己響瞭。」
從這以後,磬真的就不再自己響瞭。老和尚問曹紹夔:「為什麼那個磬被你銼瞭幾下,以後就不再自己響瞭呢?」曹紹夔迴答說:「這個磬的律跟你們鍾樓那口大鍾的律正好相同。因此,隻要鍾樓裏的大鍾一響,這個磬就跟著響起來。我用銼把磬銼瞭幾下,它們的律就不相同瞭。所以撞那口大鍾的時候,這個磬就不再跟著響瞭。」
老和尚聽瞭這番話,消除心中的疑惑, 病也就好瞭。
曹紹夔所說的「律」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樂器的「頻率」。什麼是頻率呢?就是樂器在發聲的時候, 每秒鍾振動的次數。老和尚房裏的磬和飯堂裏的大鍾頻率恰好相同,小和尚一敲大鍾,大鍾振動起來,便發齣一定頻率的聲波。聲波透過空氣,傳到老和尚房裏的磬上,磬的頻率因為和大鍾聲
波的頻率相同,就跟著振動起來,發齣瞭響聲。這種現象,在物理學上叫作「共振」,或叫作「共鳴」。曹紹夔把磬銼瞭幾下,就改變瞭磬的頻率。磬的頻率和大鍾不相同,就不會再跟著大鍾發生共鳴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