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實用食品微生物學

圖解實用食品微生物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明清
图书标签:
  • 食品微生物学
  • 食品安全
  • 微生物检测
  • 食品卫生
  • 食品保藏
  • 食品腐败
  • 食品质量
  • 食品科学
  • 图解
  • 实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輕鬆理解理解食品微生物的發展與相關理論
以簡潔扼要的方式,清楚說明、重點整理
配合圖表輔助,加深學習記憶

  近年來隨著科學不斷進步,食品微生物學得到迅速的發展,也對食品加工產生實質的影響,當大家把注意力專注在尖端科技之際,其實基本的微生物對食品加工的影響,仍然扮演重要角色,微生物應用於食品加工,具有投資少、建設快、效益好、污染少的優點,因此值得食品加工業者花多一點力氣來關注,也值得一般消費者來了解,因為利用微生物來生產人類需要的產品,符合人類的一般認知,容易得到人們的信任。
 
图解实用食品微生物学:内容综述(不含原书内容) 以下是对一本名为《图解实用食品微生物学》的图书可能包含的、但与原书主题直接重叠内容之外的、具有相关性的其他食品科学或微生物学领域知识的详细介绍。本书的编写旨在拓展读者对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以及微生物应用领域的理解,侧重于实践操作、前沿技术和行业标准。 --- 第一部分: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体系的深化应用 本部分内容聚焦于食品微生物控制的宏观管理框架,探讨如何将实验室数据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控制措施,并深入研究国际与国内的法规差异与应对策略。 1.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的进阶实施 虽然《图解实用食品微生物学》可能涵盖了HACCP的基础原理,但本扩展内容将深入探讨高级风险评估模型(如FMEA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重点包括: 特定风险的量化建模: 针对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特定致病菌,建立基于环境数据和产品特性的动态风险模型,预测其在不同加工和储存条件下的生长曲线和存活率。 工艺验证与再验证的科学依据: 详细介绍巴氏杀菌、超高温瞬时灭菌(UHT)等关键控制点的微生物致死率(D值、Z值)的精确测定方法,以及如何根据新的科学数据对既有工艺进行科学的再验证,确保杀菌效果的持久有效性。 CCP与PRP的集成管理: 探讨良好操作规范(PRP)在微生物控制中的基础支撑作用,以及如何构建一个PRP-CCP-POP(预防性操作程序)三级联动的综合控制系统,尤其关注水质管理、原料采购环节的微生物筛查标准。 2. 全球食品法规标准对比与合规性策略 本章节将超越单一国家的标准,侧重于国际贸易中的微生物标准协调问题: 欧盟(EU)与美国FDA的微生物限量标准对比分析: 重点对比《欧盟法规178/2002》与《美国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FSMA)中对特定微生物(如大肠杆菌O157:H7、弯曲杆菌)的容忍度、取样频率和判定规则的差异。 出口导向型食品的微生物风险管理: 针对热带水果、海产品等易受特定地区微生物污染的食品,详细介绍目标市场国(如日本、加拿大)特有的微生物风险管理要求,包括进口预警系统的应对机制。 标签法与微生物风险的关联: 分析在“最佳食用期”(Best Before Date)的确定过程中,微生物生长预测模型如何影响日期标签的设定,以及过敏原控制中的交叉污染微生物风险。 第二部分: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创新与优化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传统方法之外的、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和快速响应能力的现代微生物检测技术,这是提升食品工厂微生物控制效率的关键。 3. 分子生物学在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中的前沿应用 超越基础的培养鉴定,本部分聚焦于分子技术在实际工作流程中的集成: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的流程优化: 详细介绍如何优化核酸提取步骤(针对复杂基质如香料、发酵产品),以及如何利用多重PCR技术同时检测一个样本中的多种病原体,实现“一管多测”。 基于二代测序(NGS)的食品微生物溯源技术: 阐述全基因组测序(WGS)如何用于爆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内容涵盖从样本采集到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全流程,包括菌株的分型标准(如MLST、SNP分析),以及如何利用公共数据库(如NCBI)进行比对分析,追踪污染源头。 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在过程监控中的潜力: 介绍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对加工环境中(如排水系统、设备表面)的微生物群落进行“快照”分析,从而提前识别潜在的耐药菌或生物膜形成菌群落,进行预防性干预。 4. 生物传感器与快速替代方法(RAS)的产业化挑战 本章探讨实验室之外的即时检测方案: 免疫学检测方法的改进: 深入分析ELISA、Lateral Flow Devices (LFD) 在食品基质中的基质效应(Matrix Effect),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抗体捕获技术来提高对低浓度污染物的检测灵敏度。 微生物生物膜(Biofilm)的快速检测: 鉴于生物膜是工厂污染的长期来源,本节将介绍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或ATP荧光法对生物膜形成情况进行快速、定量的评估技术,取代传统的耗时长久的培养方法。 便携式设备的应用与校准: 讨论将PCR或免疫分析技术小型化、集成到便携式设备中,实现生产线末端或现场快速筛查的技术可行性和局限性,以及这些快速结果如何与标准实验室结果进行交叉验证的校准方案。 第三部分:微生物控制的前沿策略与新兴技术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利用微生物自身的特性或利用新型生物技术来控制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强调可持续性和创新性。 5. 利用益生菌与微生物拮抗作用的生物保藏技术 本章深入研究如何“以菌治菌”,强化食品的天然屏障: 微生物拮抗剂(MA)的筛选与应用: 详细介绍从天然食品(如发酵液、植物提取物)中筛选具有广谱抑菌效果的细菌(如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酵母菌。内容包括拮抗物质(如细菌素)的提取、纯化及其作用机制。 活性包装与微生物控制: 探讨将益生菌或抑菌剂集成到食品包装材料中的技术,如释放型抗菌薄膜、吸氧剂与抑菌剂的复合体系,用于延长水果、肉制品的保质期。 发酵食品的微生物平衡调控: 针对酸奶、泡菜、酱油等传统发酵产品,研究如何通过精准控制起始培养物(Starter Culture)的比例和代谢活动,引导目标菌群的生长,抑制潜在的霉菌或致病菌的入侵。 6. 环境微生物监测与生物膜控制的深度解析 针对加工环境这一微生物污染的“死角”,本部分提供更精细化的解决方案: 环境监测计划(EMP)的科学设计: 介绍如何根据食品基质、加工流程的湿热程度和设备复杂性,设计一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环境采样点布局,并确定不同的风险区域(Zone 1至Zone 4)的微生物容忍限值。 抗性基因(ARGs)的环境扩散研究: 探讨在食品加工废水和设备表面生物膜中,耐药性基因的富集情况,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清洗消毒程序来降低环境微生物的耐药性水平,防止耐药菌污染食品。 生物膜去除技术: 重点介绍酶解技术、超声波辅助清洗在破坏和清除传统化学消毒剂难以触及的微生物生物膜方面的应用效果和操作规范,以达到持久的清洁效果。 --- 通过以上内容,本书旨在为食品科学、质量控制和公共卫生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超越基础微生物学知识的、高度实践导向和技术前沿的知识体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種華


  現職
  台灣優良食品TQF發展協會食品志工
  學歷
  省立屏東農業專科學校農業化學科三年制畢業
  經歷
  台鳳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部經理
  台鳳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特別助理

吳伯穗

  現職
  台灣優良食品TQF發展協會食品志工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畜牧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
  味全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經理

邵隆志

  現職
  台灣優良食品TQF發展協會食品志工
  學歷
  文化大學食品營養學系畢業
  經歷
  味全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經理
  味全文教基金會顧問

蔡育仁

  現職
  台灣優良食品TQF發展協會食品志工
  學歷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食品科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
  中華穀類食品技術研究所 研究員、督導、管理代表
  標準檢驗局 CNS委員(食品)

徐能振

  現職
  台灣優良食品TQF發展協會食品志工
  學歷
  (1)屏東農專農化科畢業
  (2)中興大學食品科學系畢業
  經歷
  義美食品龍潭廠區總廠長

徐維敦

  現職
  台灣優良食品TQF發展協會食品志工
  學歷
  文化大學經濟系畢業
  經歷
  味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主計部經理/康和證券總經理特助

吳澄武

  現職
  台灣優良食品TQF發展協會食品志工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國貿系畢業
  經歷
  味全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貿易部經理

李明清

  現職
  台灣優良食品TQF發展協會食品志工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化工系畢業
  經歷
  味全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總廠長
  純青實業公司顧問
 

图书目录

第1章 認識微生物
1.1 微生物淺說
1.2 微生物的特徵
1.3 微生物學的發展

第2章 食品中主要微生物
2.1 細菌
2.2 放線菌
2.3 酵母菌
2.4 霉菌
2.5 病毒

第3章 微生物的生理
3.1 微生物的構造
3.2 微生物生長曲線
3.3 微生物代謝—分解反應
3.4 微生物代謝—生化合成
3.5 酵素
3.6 食品微生物利用

第4章 食品微生物的利用
4.1 味精
4.2 高鮮味精
4.3 檸檬酸
4.4 維生素C
4.5 日本清酒
4.6 醬油
4.7 食醋
4.8 豆醬
4.9 香檳酒
4.10 發酵乳製品
4.11 食用菌(一)
4.12 食用菌(二)
4.13 單細胞蛋白
4.14 核喿酸:IMP和GMP
4.15 洋菇(一)
4.16 洋菇(二)
4.17 麵包

第5章 食品變質與食品微生物
5.1 食品的變質
5.2 食品變質的基本條件(一)
5.3 食品變質的基本條件(二)
5.4 乳及乳製品的腐敗變質(一)
5.5 乳及乳製品的腐敗變質(二)
5.6 乳及乳製品的腐敗變質(三)
5.7 肉類食品的腐敗變質
5.8 蛋類食品的腐敗變質
5.9 罐頭食品的腐敗變質(一)
5.10 罐頭食品的腐敗變敗(二)
5.11 食物中毒
5.12 食品微生物中毒及預防

第6章 微生物的變異、育種、保存
6.1 微生物的遺傳變異
6.2 菌種選育(一)
6.3 菌種選育(二)
6.4 菌種的退化延緩與保存

第7章 食品保存與食品微生物
7.1 溫度與微生物
7.2 乾燥、氧氣、滲透壓與微生物
7.3 防腐劑與微生物
7.4 酸鹼值、電磁波與微生物

第8章 食品衛生與檢驗
8.1 食品衛生之微生物指標
8.2 微生物對食品汙染之影響
8.3 食品微生物之檢驗方法—生菌數之檢驗
8.4 食品微生物之檢驗方法—大腸桿菌之檢驗
8.5 食品微生物之檢驗方法—大腸桿菌群之檢驗

附錄一 食品安全專有名詞解釋
附錄二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
附錄三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190457
  • 叢書系列:圖解系列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7 x 23 x 1.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食品微生物學,是研究食品製造與微生物之間關係的一門有趣的學科,不論對於食品是有益或有害,都是它探討的範圍。本書簡要的介紹了有關微生物的基本知識,從微生物如何在人類活動中被發現,以及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開始,逐步論述了微生物與食品加工的影響,有益微生物早期在食品加工、發酵、釀造和乳品等方面的應用,對人類做了重大的貢獻,而有害微生物所引起的食品腐敗,也對人們身體健康造成莫大的衝擊。

  近年來隨著科學不斷進步,食品微生物學得到迅速的發展,也對食品加工產生實質的影響,當大家把注意力專注在尖端科技之際,其實基本的微生物對食品加工的影響,仍然扮演重要角色。微生物應用於食品加工,具有投資少、建設快、效益好、污染少的優點,因此值得食品加工業者花多一點力氣來關注,也值得一般消費者來了解,因為利用微生物來生產人類需要的產品,符合人類的一般認知,容易得到人們的信任。坊間一提到微生物學,總讓人有莫測高深的感覺,缺乏一本簡易的參考書籍。

  《圖解實用食品微生物學》一書是作者們把多年在食品業界的經驗化做文字,以圖解的方式呈現,希望讀者以最少的時間,得到最基本對於食品微生物的知識,而有利於在食品加工的基礎應用,也可以把它當成要進一步進修微生物學的入門書。本書以圖解方式解說,希望讓初次接觸的讀者容易上手,雖然盡力整理編寫,期望能盡善盡美,但恐有遺誤不逮之處,懇請先進賢達不吝指正,不勝感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說實話,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教科書感」十足,那種四四方方、顏色偏素的設計,讓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在書店裡不小心翻到了大專院校的指定教材。不過,實際翻開內容,那個「圖解」的誠意倒是蠻紮實的,許多抽象的微生物形態,用彩色插圖和流程圖呈現出來,對於初學者來說,確實能降低一些學習門檻。我記得我對**食品科學**這個領域一直抱持著一種敬畏又好奇的態度,特別是那些肉眼看不見的細菌、黴菌,它們如何影響我們日常吃的東西,這本書的編排算是循序漸進,從基礎的細菌分類、培養基的製作,到後續的食品中毒案例分析,都有涵蓋到。雖然有些術語看起來還是有點硬核,需要搭配課堂上的講解才能完全消化,但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自學框架。尤其是在討論到**發酵食品**的應用時,作者似乎花了比較多的篇幅,這一塊寫得相當細膩,不像有些翻譯書籍只是蜻蜓點水。整體而言,如果你是食品檢驗或品管領域的新鮮人,這本大概會是你書櫃裡會時常被翻閱的工具書,雖然封面不吸睛,但內容的紮實度是值得肯定的。它處理資訊的結構性很強,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東拉西扯,讀起來比較能抓住重點。

评分

翻閱這本書的過程,我強烈感受到一種**「體系化」的編排風格**。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是將研究論文串接起來的鬆散結構,而是非常嚴謹地從大分類到小細節,層層遞進。特別是關於**無菌操作技術**的章節,圖文並茂地展示了如何正確操作超淨工作台,連洗手、戴手套的細節都交代得很清楚,這對於剛踏入實驗室的新手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我之前在學校學的時候,很多標準都是老師口頭傳授,但書面化的、有圖解的SOP(標準作業流程)可以讓你隨時回去核對,大大減少了犯錯的機率。而且,書裡附帶的**術語表和縮寫對照**非常實用,很多時候那些複雜的拉丁學名和縮寫搞混了,查閱起來非常費時,這本書幫我們省下了不少查字典的時間。唯一的缺點,也許是印刷的紙質吧,畢竟內容這麼紮實,如果用稍微厚一點、能抗油漬的紙張來印刷,在實驗室惡劣的環境下或許能撐更久一些,不然翻久了,總覺得書邊緣快要散架了。但瑕不掩瑜,它的實用性遠遠超過了對裝幀設計的小小抱怨。

评分

我個人對微生物學的興趣點其實不在於食品安全管制,而是比較偏向**釀造工藝**這塊,像台灣的米酒、醬油,或者近來流行的精釀啤酒,背後都有微生物在默默工作。抱著這樣的心態來看這本書,我發現它在基礎理論的鋪陳上做得很好,但當內容真正進入到特定產品的發酵機理時,深度就開始顯得有些保守了。它會告訴你酵母菌需要什麼環境,乳酸菌如何作用,但對於不同菌株間的代謝產物差異,或者如何透過基因工程改良風味,這本書就沒有深入探討了。這讓我覺得,它更像是為食品工廠的**衛生管理人員**量身打造的工具書,而不是給研發人員使用的參考文獻。舉個例子,在討論到黴菌毒素時,它清楚解釋了黃麴毒素的生成條件,並強調了儲存的重要性,這對於倉儲管理人員非常有指導意義。然而,如果你想知道如何透過篩選特定菌株來優化醬油的「旨味」(Umami),可能就要去找專門的發酵學專書了。所以,我的評價是:它是一本極佳的「風險控制」指南,但在「風味創造」的層面,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比較像是把微生物當成潛在的敵人來對付,而不是當成可以合作的夥伴。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探討**食品保藏技術**時,如何緊密結合微生物的生理特性。例如,在講到低溫保存時,它不只是說「溫度低細菌就長不快」,而是詳細解釋了不同類型微生物在冷藏、冷凍條件下的生長曲線和代謝速率變化,這讓理解層次從「What」(是什麼)提升到了「Why」(為什麼)。這種深入淺出的解釋,對於我這種需要向非專業背景的同事或主管解釋檢驗結果時,提供了非常好的論述基礎。我可以很明確地指出,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是屬於「遲滯期」的微生物生長失控,而不是「指數期」的全面爆發,從而決定更急迫的處理方式。另外,書中對**水活性(Water Activity, Aw)**的討論也相當到位,結合了不同食品基質的實際數據,讓「水」這個看似簡單的因素,在食品微生物控制中的重要性被凸顯出來。整體來看,這本書成功地扮演了橋樑的角色,連接著基礎微生物學的理論和食品加工現場的實際操作,是少數幾本真正能讓讀者感覺到「學以致用」的參考書,推薦給所有與食品衛生沾邊的人。

评分

說真的,我是在準備考取食品技師證照的過程中接觸到這本書的,坦白講,光是從市面上那一堆五花八門的參考書裡挑選,就已經讓人頭痛欲裂了。這本《圖解實用食品微生物學》之所以能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主要還是歸功於它對**法規和標準**的引用比較貼近台灣現行的規範,而不是一味照搬國外的文獻,這點對於應試者來說至關重要。書中關於**食品中毒的病原菌**討論,特別是針對沙門氏菌、仙人掌桿菌這些在台灣夏季較常爆發的案例,都有提供詳細的菌相圖和鑑別步驟,讀起來很有實戰感。不過,我也必須客觀地說,對於那些已經在業界打滾許久的前輩們來說,書中可能缺乏一些前瞻性的內容,比如最新的分子生物學快速檢測技術(如PCR或次世代定序在微生物監測上的應用),這部分著墨不多,感覺比較偏重傳統的培養法和生化鑑定。但這或許是取捨,畢竟要顧及到「實用」與「入門」的平衡。總體來說,它在涵蓋廣度上表現不錯,是個穩健的基礎參考,雖然深度在某些尖端領域略顯不足,但作為一本建立知識體系的基石,它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