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中国古代兵器

图解中国古代兵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兵器
  • 古代兵器
  • 中国古代
  • 历史
  • 军事
  • 文化
  • 图解
  • 冷兵器
  • 武器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所谓兵器,是指中国历朝军队在作战中使用的武器、装备总称。
  
  作者依据考古类型和年代学方法,分析古代兵器发展演变的顺序,并考辨文献真伪,再搭配出土实物深入研究,保证了资料的可靠性。
  
  此书的研究,既关心分期的问题,也注重工艺技术发展与兵器制造习习相关的特性;既考虑到使用者的特殊需求,如兵种、战法、地理限制等,也仔细辨析各民族、各地区的不同特征。由其需指出的是:作者还详细说明了世界独有的中国古代战争礼仪,可以让我们明了礼制对社会各层面的制约作用。
  
  本书共二十讲,依历史分期及兵器类别按序编排,在材料应用上兼顾文献与考古,旨在将准确的知识与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贡献给读者。
  
雕龙刻凤:盛唐气象与宫廷秘宝的流光溢彩 作者: [此处留空,模拟真实书籍信息] 出版社: [此处留空,模拟真实书籍信息] ISBN: [此处留空,模拟真实书籍信息]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古代战争的硝烟与兵戈交击的技巧,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细致与艺术鉴赏的优雅,深入探寻盛唐气象下,皇室与贵族阶层日常所用的器物、礼仪用具、乃至宫廷陈设中的那些被历史光芒所掩盖的精美细节。它是一部关于“形制之美、工艺之粹、礼制之微”的视觉史诗,旨在复原一个雍容华贵、极尽奢靡的皇家生活图景。 第一部分:锦绣长安——宫廷器物的审美范式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读者带回气象万千的长安城,重点剖析唐代宫廷对器物“形、色、纹”的独特要求。我们不再关注武器的杀伤力,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工艺载体,审视其在非实战场合中的装饰性与符号意义。 一、金银器皿的鎏光秘史: 盛唐时期,中亚与波斯文化的影响达到了顶峰,这在宫廷的金银器皿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本书将详细解析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等地的金银茶具、酒器、食具的制作工艺——如錾刻、捶揲、镂空与鎏金技术。重点分析“反 S 形”卷草纹、联珠纹以及胡人供养乐伎纹饰的文化内涵,探讨这些器皿如何从实用工具演变为权力和财富的展示媒介。我们将探究唐代贵族饮茶(饮“膏”或“饼茶”)的全套流程,以及与之配套的煮茶、点茶、分茶所用的器具,这些器具的造型往往借鉴了佛教法器的庄严感与异域文化的奔放感。 二、玉器与玛瑙:权力的温润触感: 唐代玉器的雕琢,尤其是在仿古件和实用佩饰上的成就斐然。本书将着重对比和田玉与中亚青玉在宫廷中的地位差异,分析玉带板、玉器皿(如玉碗、玉碾)上的“浅浮雕”与“透雕”技法。特别辟章探讨玛瑙、琥珀等材质在宫廷中的应用,如将玛瑙研磨制成研钵或打磨成把玩之物,分析其“温润”的触感如何契合道家所推崇的“含蓄之美”。 三、丝绸与锦缎的织造密码: 宫廷的奢华离不开纺织业的巅峰发展。本书将引入现代纺织考古的发现,详述唐代提花织机的原理,重点解析“重经起花”与“纬线起花”的复杂技术。内容涵盖绫、罗、绸、缎的细微差别,以及专供帝后使用的“宝相花”、“联珠团龙”、“孔雀开屏”等高难度纹样的织造工艺,并探讨这些纹样在不同等级的服饰、帷幔、轿舆上的使用规范。 第二部分:礼制与乐舞——宫廷生活的艺术场景 这一部分将聚焦于仪式性的道具与背景陈设,展现盛唐宫廷生活对“秩序”与“感官享受”的极致追求。 一、乐器:盛唐气象的听觉载体: 宫廷宴饮与祭祀离不开精美的乐器。本书将详细描摹唐代大型乐队的编制,重点介绍“乐工”和“舞队”所使用的乐器。例如,对“琵琶”的形制演变(从曲项到直项)、“箜篌”的结构解析,以及用于大型仪式的编钟、编磬的铜质纯度与音阶校准技术。我们不会探讨它们如何辅助军事行军,而是如何通过音律的和谐来彰显“天人合一”的政治哲学。 二、漆器与屏风:空间叙事的构建者: 唐代漆器的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尤其在螺钿(镶嵌贝壳)和戗金(填金)方面。本书将通过对唐墓出土漆案、漆盒的细致描摹,展示“螺钿嵌镶”如何模仿星空与海洋的斑斓色彩。此外,大型屏风作为宫廷室内装饰的核心元素,其绘制的内容——山水、花鸟、仕女行乐图——如何体现皇家审美趣味,以及所使用的矿物颜料的配方,都将被一一揭示。 三、香药与焚香用具:气味的等级体系: 盛唐贵族对“香”的痴迷达到了空前的程度,香料不仅用于熏衣物,更是宫廷社交与修行的重要媒介。本书将深入剖析“香具”的种类,包括复杂的“博山炉”的造型设计与气流导向原理,以及专用于熏笼的“香饼”与“印香”的制作配方(不涉及药理,仅关注工艺与材料)。我们将还原一场唐代贵族“点香”的完整仪式,探讨不同香材(沉香、龙涎香、檀香)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差异。 结语:留影而非留痕 《雕龙刻凤:盛唐气象与宫廷秘宝的流光溢彩》是一本旨在保存“工匠精神”与“审美遗存”的书籍。它关注的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战火忽略的精微之美,是对盛唐物质文明的细致入微的侧写,让读者得以透过精美的器物,触摸到那个时代贵族阶层对“完美”二字的执着追求。全书配有大量高清文物细节图与形制复原图,旨在为艺术史、工艺史研究者以及对中国古代生活美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崭新的、非军事化的视角。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泓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教授。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门化学习,1958 年毕业。自 1958 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1990 年 7 月开始升为研究员,并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 年开始,担任《文物》月刊编辑委员会委员。2005 年被聘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编着有《新中国的考古收获》、《中国古兵器论丛》、《古代兵器通论》等。

李力

  1952 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在《文物》月刊编辑部从事编辑工作多年,并担任文物出版社编审。着有《中国文物》、《美源:中国古代艺术之旅》(合着)、《华夏之美:中国艺术史图鑑》(合着)。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讲中箭骷髅引出的话题——史前兵器
一、远射兵器——弓箭
二、格斗兵器——斧钺、矛
三、卫体兵器——匕首
四、防护装具——甲胄、盾
五、作为权威象征的兵器——玉钺
六、古史传说中兵器的制造者——战神「兵主」蚩尤
 
第二讲女统帅的「地下武库」——商周青铜兵器的辉煌
一、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发现
二、最早的青铜兵器
三、执干戈以卫社稷
四、又一位女将——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兵器
五、殷周兵器组合
 
第三讲戟——一种先秦至汉晋的制式兵器
一、「方天画戟」和「辕门射戟」
二、古戟溯源
三、东周青铜戟
四、燕下都的考古发现
五、西汉钢铁戟
六、东汉魏晋钢铁戟七、戟的衰落
 
第四讲商车初战——商代车战和兵器
一、古代车子是什么模样?
二、商代马车的形制特征
三、商代马车参战,装备青铜兵器
四、商代战车的威力和局限
五、商代战车尚不发达
 
第五讲驷马难追——两周战车和车战
一、战车成为国家军事实力的象征
二、驷马战车走上战争舞台
三、两周战车性能的改进和分类
四、装甲车厢和披甲的辕马
五、车战的兵器组合——「车之五兵」
六、先秦文学作品中的战车和车战
 
第六讲「越王勾践破吴剑」——东周青铜剑
一、勾践剑重现江陵楚墓
二、越王剑和吴王剑
三、古剑溯源
四、「季札挂剑」和干将、莫邪铸剑的传说
五、青铜冶铸技艺和双色剑
六、剑椟和剑鞘
七、边地各民族的青铜剑
 
第七讲从强弓到劲弩——中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的兵器
一、《考工记》记载的弓
二、弩生于弓
三、孙庞斗智——马陵道之战
四、长沙楚墓木弩复原
五、战车装备了强弩
六、江陵楚墓连发弩
七、汉代弩机的改进
八、汉弩复原
九、汉弩的射程
十、汉代弩箭
十一、三国时期的弩
 
第八讲无声的军阵——秦兵马俑和秦代兵器
一、农民打井发现「大陶人」
二、排列有序的严整军阵
三、陶俑形象模拟真人,陶马形体接近真马
四、原来的陶兵马俑有缤纷色彩
五、兵马俑伴出的秦代实战兵器
六、秦军的防护装具——铠甲
七、秦陵陪葬坑发现了石铠甲
八、秦始皇陵一号铜车是战车
九、一号铜车的兵器装备
十、秦军主力兵种仍是战车兵
十一、秦军步兵数量多,骑兵数量少
 
第九讲「毁车为行」和「变服骑射」——东周步兵发展和骑兵探源
一、「毁车为行」的故事
二、步兵发展是时代的要求
三、骑兵探源,从安阳殷墟的「骑士墓」说起
四、赵武灵王「变服骑射」
五、战国时期的骑兵和马具
六、步兵和骑兵的发展对兵器的影响
 
第十讲飞骑与天马——骑兵成为汉代军队主力
一、西汉初期的军队构成
二、汉弱狄强——西汉初年的骑兵
三、汉武帝的飞骑
四、用人命换回的「天马」——西汉马种的改良
五、西汉骑兵的兵器
 
第十一讲百炼精钢——取代青铜兵器的钢铁兵器
一、陨铁刃青铜兵器
二、年代最早的钢短剑
三、楚燕钢剑
四、中山王铁剑
五、环首刀的威力
六、百炼钢刀和魏武百辟宝刀
七、铸铁脱碳成钢和炒钢
八、蒲元造「神刀」
 
第十二讲汉王陵铁铠——铁铠发展的历史
一、燕下都铁兜鍪——铁铠初现战争舞台
二、玄甲耀日光
三、西汉王陵铁铠
四、西汉戍边将士的铁铠
五、汉代铁铠制作工艺
六、曹植铠表
七、唐宋甲胄
八、环锁铠
九、中国古代甲胄的特征及对东北亚的影响
 
第十三讲白马金具装——南北朝重装骑兵
一、中国的马镫和欧洲的骑士时代
二、马具的完备
三、马铠的演变
四、披上了马铠的重装骑兵
五、战马具装铠的形貌
六、重装骑兵的铠甲
七、重装骑兵的兵器
八、尾声
 
第十四讲马蹄声碎——唐代轻骑和唐宋兵器
一、李唐初创骑兵
二、府兵制和唐律禁兵器
三、《大唐六典》中的兵器
四、《太白阴经》中所记唐军装备
五、北宋时期的冷兵器
 
第十五讲固若金汤——中国古代城防和攻守战具
一、从环壕聚落到夯筑城墙
二、孙膑的攻城思想和墨子的守城策略
三、长城的修筑
四、千里烽燧——边塞防御体系
五、《武经总要》中记录的城防和攻守战具
 
第十六讲床弩和砲——中国古代重型兵器
一、万钧神弩
二、床弩溯源
三、唐代车弩
四、北宋的床弩
五、魏武霹雳车
六、旝动而鼓
七、发砲若雷
八、《武经总要》中记录的砲
九、《守城录》中记录的发砲新法
十、襄阳砲
 
第十七讲兵符与鼓吹——中国古代军旅文物
一、从「如姬盗符」说兵符
二、汉魏六朝的军乐——「鼓吹」
三、胡角「横吹」的军乐
四、与鼓吹配合的歌曲
 
第十八讲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古代战船
一、白鱼跃王舟
二、「不龟手药」的寓言
三、青铜鑑上的「战船」
四、「楼船之士」和「羽林黄头」
五、赤壁之战
六、车船•拍竿•指南针
七、越洋「宝船」
 
第十九讲火药和火器走上战争舞台
一、起源于中国古代炼丹术的火药
二、北宋初年的三种火药配方
三、宋代火药兵器的生产和应用
四、元明火铳——枪械的最初形态
五、火器的外传与「佛郎机」的引进
六、明代仿制的佛郎机
七、原始火箭
 
第二十讲考古发现的古代兵书与地图——从出土竹简本《孙膑兵法》谈起
一、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的发掘
二、《孙膑兵法》重现人间
三、竹简本《孙子》、《六韬》及其他
四、墓葬里的兵器簿
五、图穷而匕首见
六、马王堆汉墓军事地图
 
后记

图书序言

前言
  
  真正对中国古代的兵器有了初步的正确认识,是1953年到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门化」(相当于后来的考古专业)读书后的事。当时郭宝钧先生主讲殷周考古,向我们讲述了安阳殷墟发掘和浚县辛村西周墓出土的有关殷周青铜兵器的考古标本,分析了有关这些标本的类型学特征,这才使我对青铜时代的兵器有了正确的认识。
  
  周纬先生的这本《中国兵器史稿》,应被视为近代中国学者对中国古代兵器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可惜完成书稿后没有来得及修改,作者就去世了。该书后来是经郭宝钧先生审阅并酌予删削才得以出版的。阅读周纬的书,看到他在去世前除一些传世品外,只知道20世纪40年代以前发掘资料中很少一部分考古标本,因此存有极大的局限性。而进入50年代,随着新中国考古文物事业的蓬勃发展,仅就有关古代兵器的考古标本来讲,那本书早已过时。同时自北京解放后,年轻人一直接受唯物史观教育,也懂得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道理,而兵器的产生与战争自然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把猿人使用的旧石器说成「兵器史」的源起,也是颇为乖谬之论。至于简单地仅仅依据兵器的材质来划分兵器发展的历史阶段,更远远不够了。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对中国古代兵器史进行新的认真的研究,应该提到日程上来了。凡此种种,也就进一步引起我对与兵器有关的考古标本的兴趣。
  
  开始尝试写与中国古代兵器有关的文章,已是从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以后的事。1959年,我写了讨论北朝时期「铠马骑俑」(现在知道应称为「甲骑具装俑」)的小文章,发表在《考古》月刊上,可算是我对古兵器研究的第一次尝试。那篇文章问题很多,特别是对马具的论述,引来陕西武伯纶先生的指责。武先生举西汉霍去病墓石雕中石牛身上线刻的镫为例,说明汉代已有马镫。武先生是我尊敬的前辈,本不拟回答,但是我们所长夏作铭先生认为学术讨论不必考虑年龄和辈分,还是应予答覆。他支持我提出的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墓骑俑所塑马镫为目前考古资料中发现的最早马镫的意见,并告诉我霍去病墓石牛身上的镫为后人伪刻,且「牛镫」又非马镫,鼓励我应该回答武先生。因此我又写了《关于铁甲、马铠和马镫问题》,指明西汉时尚无马镫,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墓出土的马镫是已知年代最早的,同时改正了上一篇短文中对汉代铠甲论述的错误。
  
  但是我在上世纪60年代初对中国古代铠甲和马具研究的这些初步探索,由于十年动乱的降临而匆匆结束。
  
  「文革」期间的1971年,我随考古研究所绝大部分人员去了位于河南息县的「五七干校」,艰苦的劳作之余,我的脑子里还时不时地浮现一些考古问题的遐想。后来发生的一个偶然事件,再次点燃了我探讨兵器考古的火花,那是在一次批判所谓「5.16」分子的会上,苏秉琦先生不知为何打破他一贯的沉寂发言说:「5.16」分子是铤而走险,铤而走险意味着已临失败的前夕,铤是短的匕首小刀子类兵器,到使用短的匕首类兵器时,正是战斗到最后没有办法的时候了……
  
  当时我想,铤似乎不能释为匕首,或许老苏公把铤误为鋋,即短柄矛了。所以想找时间和他讨论一下,虽然当时我和先生的床紧靠在一起,却没能谈成。因为苏先生的发言竟招致「左派」同志认为是反动权威不老实考虑自己的问题而大加批判,我如果再去和他讨论「铤」的含义,自会被视为阶级斗争新动向。虽然如此,我的头脑中却又不断思考起有关兵器的考古资料。
  
  从干校返京后,我们一些被审查未「解放」的人,都集中在「编南室」中,终日无事,大家就各自找点自己有兴趣的事干干,于是我就收集整理有关古代兵器的文献与考古学资料。又由于其中文献与实物标本都相对较少,易于收集,前人又较少研究的是甲胄,因此就由甲胄研究开始,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写成《中国古代甲胄》的初稿。当时仅属习作性质,并没有考虑会有机会发表。这时夏作铭先生知道我在写有关甲胄的文稿,当时他有空,就索要去看。出乎我的意料,夏先生对文稿详加批示,并指出我的文字过于庞杂,把所能寻到的资料全都罗列进去,只算是个「长编」,他说写文章要写成「资治通鉴」,而不能是「资治通鉴长编」。所以必须认真剪裁取舍,重新精练改写。
  
  当我按夏先生意见改写完成《中国古代甲胄》后,时间已是1975年底,那时由于安志敏先生的帮助,我回到考古研究所编辑室原来的工作岗位。当时因《考古学报》缺稿,就让我对此稿再加修改,分为上、下两篇,分别刊登于《考古学报》1976年第1期和第2期。此后,大家都认为我在研究古代兵器,招致《文物》月刊编辑部沈玉成兄不断催促我为月刊写中国古代军事装备札记,从此一发不可收,自《文物》1977年第5期开始,到1979年第3期,我先后撰写发表了《战车与车战》、《骑兵和甲骑具装》、《甲和铠》、《水军和战船》等多篇文章。1980年,又将它们与《中国古代甲胄》等文集结成《中国古兵器论丛》一书,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该书又于1986年出版了「增订本」)。该书出版前,还由夏先生代我请王天木先生题写了书名。
  
  此后,我又应邀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有关中国古代兵器条目的编写,并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编写时被聘请为《古代兵器》学科主编,从而与古代兵器的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通过几十年对中国古代兵器的研究,深知应将有关知识准确而通俗地介绍给广大群众的重要,约三十年前也曾写过一本科普读物《古代兵器史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但早已绝版,且部分内容已过时。目前坊间多见各种通俗介绍中国古代兵器的图册,但良莠不齐,多对介绍的古兵器图片不注明来源和准确资讯。更有甚者,图片说明错误百出,如有一个很着名的书局2011年9月出版的《中国兵器甲胄图典》中,将山东青州出土的亚铜钺误为殷墟妇好铜钺,将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墓出土陶俑误为吐谷浑兵马俑,等等,草草翻阅,即发现几十处错误。表明将准确的古代兵器知识介绍给大众,已属刻不容缓。因此现在应三联书店盛情相约,在过去多年研究中国古代兵器的基础上,与在《文物》月刊从事多年编辑工作的李力女士共同撰写成《中国古兵二十讲》,奉献给读者。
  
  为了有助于大家阅读这本《中国古兵二十讲》,我还想先介绍一下关于古兵的基本概念,以及在探究中国古代兵器产生和发展演进的历史时应着重注意的一些问题。
  
  首先要介绍两个关于中国古代兵器的基本概念:
  
  第一,古兵——中国古代兵器一词,是指中国古代从原始社会晚期开始到封建社会终结为止,历代战争中,军队在实战中使用的兵器和装备的总称。也就如今日所说是军队的制式装备,至于仪仗用具虽多华美,颇具文物鉴赏价值,但非兵器考古研究重点。至于武术器械等一般不列为研究内容。
  
  第二,关于「兵器」与「武器」二词的使用。在先秦文献中,「兵」字本义即为兵器。《说文》:「兵,械也。从廾持斤,并力之貌。」后来推衍为用兵械的人也称为兵,《说文》段注说得更为清楚:「械者,器之总名。器曰兵,用器之人亦曰兵。」同时,使用兵械作战也称兵,用兵械杀人也称兵。汉代文献用「兵器」,《后汉书•百官志》武库令「主兵器」,或仍称为「兵」,刘熙《释名》卷七解释兵器的篇目仍名《释兵》。又可称「兵械」(《史记•律书》),或称「兵杖」(《汉书•文三王传》)。
  
  武器一词晚出,武,通称军事、技击、强力之事,古无兵械含义,至近现代权威性辞书《辞源》亦如此说,其1979年修订版武字注有八义,均无兵械之义。在现代社会,「武器」一词又多与「武器系统」关连,典型的武器系统包括三要素,即杀伤手段、投掷或运载工具(武器运载平台)、指挥器材(于钖涛:《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武器系统》)。至于「武器装备」一词,一般包括战斗装备和保障装备,其三要素分别是火力、机动性、通讯能力。根据上述定义,在古代的遗物中,勉强可以视为原始武器系统的只有驾马的战车,其余均以称兵器为宜,因此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是以「古代兵器」为名设立分支学科的。
  
  说明以上两点后,再要说明的是我在探研中国古代兵器时,首先是依据考古学的类型学和年代学的基本方法,保证了所依据的实物标本的可靠和科学性,分析兵器发展演变的序列。同时对有关的文献史料,同样要认真考辨,去伪存真,然后再与实物标本相结合,进行深入探研。在此基础上,摒弃仅以器类分型为目的的旧模式,从注重出土兵器的组合关系,考虑到不同组合的兵器与使用者的联系,进而推导其与兵种、战法的联系与制约的关系。在探研中国古代兵器产生和发展演进的历史时,应着重注意以下问题:
  
  1.对中国兵器的发展阶段的分析,必须摒弃落伍的石兵、铜兵、铁兵的分期法,而以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阶段,工具、用具和兵器的主要材质和制作技术等综合考虑,採取考古学以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分期,再以火药用于制作兵器作为冷兵器阶段结束的标志,进行古代兵器发展阶段的研究。
  
  2.注重工艺技术发展与兵器的演变的关系,从古代到现代,都是将当时最先进的工艺技术用于军事,以制作最精良的兵器。当金属兵器出现以后,特别要注意出土金属兵器的金相鉴定研究,将其成果应用于古代兵器研究(参阅韩汝玢:《古代金属兵器制作技术》)。
  
  3.注意探索兵器的发展与作战方式方法变化的关系,作战方法的变化是和社会制度的变化相联系的,反映着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受到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制约。不同的作战方法对军队的组成、训练和所使用的兵器,都有不同的要求。而兵器本身的变化和发展,反过来也影响着作战方法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基础,在于社会生产和经济的进步。
  
  4.注意防护装具与进攻性兵器发展的辩证关系,也就是盾与矛相互发展的辩证关系,「古代战争,用矛用盾:矛是进攻的,为了消灭敌人;盾是防御的,为了保存自己。直到今天的武器,还是这二者的继续」(毛泽东:《论持久战》)。当新的精锐的进攻性兵器装备军队后,更新防护装具就提到日程上来了,防护装具的更新又促使进攻性兵器进一步改进性能。
  
  5.火药兵器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引起兵器生产的革命性变革。但是也应注意到新兴的工艺技术与陈旧的社会关系的矛盾,当火药兵器西传以后,在欧洲引致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的兴起使火器发挥了革命的作用,最终导致「市民的枪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披铠甲的贵族骑兵队同归于尽了」(恩格斯:《反杜林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更促进了枪炮的改进和扩大生产。反观火药兵器的故乡——中国,长期陷于发展迟缓状态的封建经济,以及最高统治集团的禁海锁国政策,使火器的研制和生产停滞不前,在欧美列强面前,从落后到挨打,最终使国家沦落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这一教训令国人永世难忘。
  
  基于以上考虑,得出中国古代兵器的如下历史分期:
  
  1.中国古代兵器,是指从史前时期兵器出现开始,直到封建社会终结,即清王朝的闭关政策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被帝国主义列强打破为止,装备中国军队用于实战的兵器和装备的总称。其历史以火药开始用于制作兵器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北宋初编着的《武经总要》是明确记载火药兵器最早的史籍,因此北宋正是前后两大阶段的转折期,从史前直到北宋是冷兵器时代,北宋开始为火药兵器和冷兵器并用时代。
  
  2.冷兵器时代,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依据主要兵器的质地和工艺特点,区分为三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即石器时代的兵器、青铜时代的兵器和铁器时代的兵器,也正是中国古代冷兵器的产生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3.火器与冷兵器并用时代,依火器的创制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火器的创制、火铳的发明及发展、枪炮在外来技术影响下的发展,也就是中国火器产生、发展和改进的历程。
  
  下面的《中国古兵二十讲》,就是依照上面的历史分期规律加以叙述的。
  
  此外,在分析中国古代兵器时,也必须要注意中国古代战争的一些不同于其他古代民族、国家的特点,及其对古代兵器的影响。
  
  1.先秦时各国的国君和贵族均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所以都极力将当时所能掌握的最先进的工艺技术,优先用于兵器制作。
  
  2.中国古代兵法中《孙子•谋攻篇》强调「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因此对战法和兵器装备都有深远影响。
  
  3.兵与礼俗,特别在先秦时期,礼俗对战争有很大约束力,常出现今人难以理解的情况,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前597年)记晋楚泌之战时,楚许伯致晋师,「晋人逐之,左右角之。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角不能进。矢一而已。麋兴于前,射麋丽龟。晋鲍癸当其后,使摄叔奉麋献焉,曰:以岁之非时,献禽之未至,敢膳诸从者。鲍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既免」。同是泌之战中,晋魏锜请战楚后遭潘党追击,也是射麋回顾献给潘党,因而被放还,免于沦为俘虏的厄运。这些都是在其他国家或民族中不会出现的事。
  
  因此许多古代礼俗对战争和兵器的使用有着特殊的影响。
  
  4.军队的兵种和装备与民族的关系亦不容忽视,最常见的如游牧民族军队一般以骑兵为主力兵种,匈奴、鲜卑、契丹、蒙古等皆如此,且各族骑兵装备又各有特点,如南北朝时鲜卑骑兵重人马都披铠甲的甲骑具装,而其后突厥骑兵则重人披铠甲战马不披具装的轻骑。这些都对兵器装备和马具的发展演变有深远影响。
  
  5.兵器的民族特征也应予以充分的注意,例如中国青铜时代的兵器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是句兵中的戈,它被李济喻为「百分之百的中国货」,「看不出一点一滴的输入成分」。再如一些生活在边疆的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南的滇人,使用的青铜兵器中有大量装饰动物图像的啄和异形戈,为其他各族青铜兵器中所不见。
  
  只有注意到以上所述诸问题,大家再来阅读我们这本小书,大约可以对中国古兵有概括的了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连环马”战术和相关的兵器很感兴趣,虽然这更多地涉及到战术层面,但“连环马”的实施,无疑也需要特定的兵器配合。这本书如果能在“特色战术兵器”这个角度进行挖掘,我觉得会非常有新意。我所说的特色战术兵器,不一定是指那种闻所未闻的稀奇古怪的武器,而是指那些为了某种特定战术而设计,或者因特定战术而发挥出惊人效果的兵器。比如,在“连环马”战术中,那些能够有效斩断马腿的镰刀或者钩子,以及配合步兵进行格挡和牵制的长柄武器。还有,在古代阵法中,比如“方圆阵”、“锥形阵”等,这些阵法对士兵的武器类型和协同作战方式有什么要求?书中是否会探讨这些?我期待作者能通过图示,清晰地展示这些兵器的具体形态,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它们是如何配合战术发挥作用的。如果书中还能稍微提及一些历史上著名的“连环马”战役,或者其他利用特定兵器取得胜利的战役,那就更加生动有趣了。

评分

这本书,我最期待的就是它能否在“攻城器械”这部分给我带来惊喜。古代攻城战,绝对是战争中最考验智慧和体力的部分之一。那些巨大的投石车、爬云梯、冲车、井阑,光是听名字就觉得气势磅礴。我一直好奇,这些庞然大物是怎么在古代的条件下被制造出来的?它们的动力来源是什么?又是如何操作的?书中如果能用详细的图解,展示这些攻城器械的结构,包括各个部件的连接方式,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那我绝对会看得津津有味。我尤其对投石车感兴趣,想想看,一块巨大的石头被抛向高耸的城墙,那种震撼力有多大。书中能否解释一下,古代的工程师是如何计算抛射角度和力度的?还有那些用来攀爬城墙的云梯,它们的设计细节,如何保证士兵在攀爬过程中的安全?我希望作者能通过一些历史资料,穿插一些古代攻城战的经典战役,用这些器械在真实战场上的应用来佐证和丰富讲解内容,这样就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古代战争的残酷与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图解中国古代兵器”,让我对其中关于“冷兵器与冷兵器时代的终结”这个章节充满了期待。我想看看作者是如何梳理中国古代冷兵器发展到顶峰,最终又为何会被火器所取代的过程。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列举一些火器的图片和介绍,而是能更深入地探讨这个技术转折点带来的深远影响。比如,在火器刚刚出现的时候,古代的兵器是如何与之抗衡的?有哪些策略和技术被用来对抗火器?而随着火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冷兵器又是如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这个过程中,武器的生产方式、作战理念,甚至是军队的组织结构,都可能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我特别想看到书中是否有关于“冷热兵器交替时期”的详细图解,比如,一些军队同时装备着弓箭和火铳,或者一些将领既使用刀剑,也开始尝试使用早期火器。这种图文并茂的展示,能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如果书中还能探讨一下,冷兵器在现代社会中的一些“余韵”,比如在一些表演、体育运动,或者象征意义上的存在,那就更显其厚重与人文关怀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吸引人,浓浓的中国风,古朴的色调搭配着那些静静躺在画中的兵器,让人一眼就想翻开看看。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军事方面的东西挺感兴趣的,虽然我不是什么专家,但总觉得那些冷兵器背后都藏着不少故事。这本书的图解形式,我觉得很对我的胃口,比起枯燥的文字描述,我更喜欢能直观看到兵器的样子,了解它的构造、使用方式,甚至想象一下它在战场上挥舞的场景。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冷兵器演变的部分,比如从简单的石器、骨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每一个材质的进步都代表着一次技术的飞跃,也意味着作战方式的改变。想象一下,早期人们如何用最原始的工具搏斗,到后来有了锋利的青铜剑,再到铁制战斧的威力,这其中蕴含的智慧和艰辛,光是想想就觉得很了不起。而且,兵器不仅仅是用来打仗的工具,它们也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文化、工艺水平,甚至是社会阶级的象征。比如,帝王将相的佩剑,与普通士兵的武器,在材质、雕刻上肯定有很大的不同。这本书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体现,那可就太棒了。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即使是没有太多历史基础的读者,也能看得懂,并且从中获得乐趣。台湾的图书市场,尤其是在历史文化类图书方面,一直有不错的选择,我希望《图解中国古代兵器》也能成为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

评分

我一直觉得,兵器不仅仅是杀戮的工具,它们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蕴含着工艺的智慧。《图解中国古代兵器》如果能在“兵器的文化意涵与象征意义”这个层面有所着墨,那我一定会非常惊喜。我说的文化意涵,是指兵器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比如,它作为权力、地位、身份的象征。例如,帝王的佩剑、将军的战刀,它们在材质、工艺、雕刻上,肯定都与普通兵器有着天壤之别,这些细节是否会在书中被提及?还有,兵器在古代的礼仪、祭祀活动中,是否也有特殊的用途?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比如,在古代的文学作品、绘画、雕塑中,兵器是如何被描绘的,它们被赋予了怎样的情感和象征意义。当然,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从工艺美术的角度,来解析一些著名兵器的制作工艺,比如,那些精美的纹饰、镶嵌,以及如何做到“削铁如泥”、“吹毛断发”的。如果书中能介绍一些古代著名的兵器铸造大师,或者一些具有传奇色彩的兵器故事,那这本书的文化价值就会大大提升。

评分

对于《图解中国古代兵器》这本书,我个人最关心的是其中对于“特殊环境下的兵器运用”的探讨。古代战争并非总是发生在开阔平原,很多时候是在山林、水泽、或者狭窄的巷道等特殊地形进行的。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在这些特殊环境下,有哪些兵器会比普通兵器更具优势,或者说,有哪些针对特殊环境而设计的兵器。比如,在山林作战中,那些能够快速挥舞、不易被树枝缠绕的短兵器,或者是一些带有钩子、能够勾住敌人方便拖拽的兵器。在水战中,有哪些特殊的刀剑或者长兵器,能够适应在船上作战,并且有较好的穿透力?我特别好奇,那些在古代军事著作中提到的,比如用于破除敌方水军的特种兵器,或者在攻坚战中,如何使用兵器来摧毁防御工事的细节。我希望作者能通过图解,清晰地展示这些特殊兵器的形态,并且在文字上,能够解释清楚它们在特定环境下的使用技巧和战术意义。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历史上关于在特殊环境下,利用兵器取胜的战役案例,那就更能体现兵器运用的智慧了。

评分

这本《图解中国古代兵器》的出现,正好填补了我一直以来对中国古代骑兵武器的好奇心。我总是对那些在草原上奔驰的铁骑印象深刻,他们的战马、他们的装备,都充满了力量感和野性。书中如果能详细介绍长矛、马刀、套马索等骑兵专属的武器,那简直太棒了。我特别想了解,在马背上挥舞长兵器,需要什么样的技巧和力量,以及马刀的设计是如何适应骑兵的作战方式的。套马索在古代骑兵战术中,我觉得应该也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武器,能够限制敌方骑兵的行动,甚至将其拉下马,想象起来就很有画面感。而且,骑兵的装备不仅仅是武器,还包括了马匹的防护、骑手的盔甲等等,如果书中能将这些一同纳入讲解,那就能更全面地展现骑兵的风采。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大量的插图,展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骑兵的装备特点,比如唐朝的重装骑兵,蒙古骑兵的轻装突袭,这些风格迥异的骑兵,他们的武器装备肯定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如果书中还能附带一些关于古代战役中骑兵发挥关键作用的案例分析,那对于我这样想要深入了解历史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对其中关于“古代兵器的保养与维修”的部分充满了期待。虽然这听起来可能不如讲解武器的杀伤力或战术那么吸引人,但我觉得,一个强大的军队,离不开对武器的精心维护。我希望书中能介绍一下,古代的士兵和兵器匠人是如何保养和维修这些冷兵器的。比如,刀剑的开刃、防锈,弓箭的弓弦保养、箭杆的修复,甚至是一些大型攻城器械的日常维护。这其中涉及到的材料、方法,都能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我尤其好奇,古代有没有像我们现在这样,有专门的“兵器维修部队”或者“军械厂”?他们是如何组织和运作的?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古代流传下来的,关于兵器保养的谚语、歌谣,或者是一些维修兵器的独门秘诀?我希望作者能通过一些细致的图解,展示这些保养和维修的过程,比如,如何给刀剑上油,如何更换弓弦,如何为金属部件防锈。如果书中还能提及一些古代战争中,因为武器保养不善而导致战败的例子,那就更能凸显保养的重要性了。

评分

拿到《图解中国古代兵器》这本书,我最期待的就是书中对各种弓箭的详细介绍。想想古代战场,弓箭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可以在远处给予敌人沉重打击,是战场上的“狙击手”。书中如果能详细解析不同朝代、不同民族使用的弓箭,比如那些著名的“神臂弓”,还有各种箭矢的设计,比如破甲箭、燃烧箭等等,那简直就是我的菜!我一直很好奇,古代的弓匠是如何做到让弓箭具有如此大的杀伤力,又是如何克服射程和精度的限制。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弓箭的制作工艺,例如弓胎的选材、弓弦的材质、箭杆的加工,甚至弓箭手训练的方法?这些细节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古代战争的战术和技术。我非常希望作者能加入一些关于古代著名弓箭手的传说或者事迹,比如后羿射日的故事,或者在战场上有着惊人箭术的将领,这样能够让枯燥的兵器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而且,弓箭在很多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书中能将这些文化层面的联系也一同探讨,那就更完美了。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图示,让我能够看到弓箭的各个部件,了解它们的名称和作用,这样我就能更好地理解那些关于弓箭的专业术语了。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奇门兵器”情有独钟,那些造型奇特,用途又非常规的武器,总能激起我无限的遐想。《图解中国古代兵器》如果能在这一块下功夫,那简直太符合我的口味了。我说的奇门兵器,不仅仅是指那些武侠小说里常出现的,比如峨眉刺、月牙铲、乾坤圈这些,而是更广泛地,那些在特定场合或者特定兵种才会使用的,具有独特设计理念的武器。比如,我很好奇那些用来破除密集阵型的长柄武器,或者是一些用于特殊环境,比如水战或山地战的兵器。书中能否介绍一些在历史上真实出现过的,但不太为人熟知的奇特兵器?例如,某些朝代为了克制某种特定战术而发明的武器,或者是一些少数民族独特的兵器。我希望作者能通过精美的插画,将这些兵器的外观展现得淋漓尽致,并且在文字上,能够解释清楚它们的设计思路、使用方法,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兵器。如果还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些兵器在历史上的应用情况,比如,某个名将是否使用过某种奇门兵器,或者在某场战役中,某种奇门兵器起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那这本书的收藏价值就大大提升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