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德文直译本)

乡愁(德文直译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赫曼.赫塞
图书标签:
  • 乡愁
  • 德国文学
  • 游子吟
  • 情感
  • 文化
  • 异乡
  • 思念
  • 文学作品
  • 经典
  • 海外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德文原书直译 进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曼.赫塞世界的第一道大门 赫塞写作路径的起点,青春年华的所有原型 《乡愁》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塞的成名作,也是他的追忆性自传。描写一位出身阿尔卑斯山脚下村庄尼米坎的少年培德.卡门沁特,从原来的贫困农家子弟,经验了漫漫无绝期的爱恋,对纯挚友谊的渴求,人文艺术及写作的启蒙,死神的袭击,甚至酗酒沉沦、徒步流浪与忧郁……。一再的追寻与失落,是青春的轨迹,成长的必须,也是对生命的反覆叩问。 此书是进入赫塞世界的第一道大门,开拓了无数文艺青年的视野,更成为许多纤细敏感心灵的永远的故乡。 在优美宏阔的自然风光中,追求心灵境界的扬升 「我恍然大悟,自己以往不过瞇得世界的一个小缝,并未窥得宇宙的真相。我的心中不禁升起一股向往,犹如罗盘上抖动的指针,指向遥远的前方。从此,当我看到云彩漫游无尽的天边时,也终于懂得她们的美丽与哀愁。」 被誉为浪漫主义最后英雄的赫塞,承袭了伟大人文传统,尤其追求心灵境界的向上提升,以此触动了许许多多文艺青年纤敏的内心。他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崇拜,亦化为书中诸多俯拾皆是的描摩段落,如诗似绘,引人入胜。 「爱情并非为了使我们幸福,而是要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承受力有多强。」 「我看着他在疼痛万分的时候,找寻我的眼神,并非想要乞求什么,而是想让我明白,所有的抽搐与疼痛并没有耗损他的美好。」 赫塞对孤独的体悟,对情感的追索,对自我的剖析内省,总是深刻得教人震颤。读者一路随着培德.卡门沁特走出尼米坎,踏向世界,尝尽悲欢,进而回首来处,亦彷彿再经历了一次青春的试炼,灵魂的洗涤。 附录 赫曼.赫塞年表 名人推荐 南方朔|文化评论者 陈玉慧|作家 杨照|作家 蒋勋|作家 钟文音|作家 好评推荐 .《乡愁》就让人看到了赫塞踩出的第一步,后来的一切都是这一步的延长。──南方朔(文化评论者) .那年我十六岁,是个既顽固又悲伤的少年,老是和自己做对,且不明白这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些年赫塞安慰着我,让我知道:人世如此不尽美好,而追寻自我的道路又如斯孤单。──陈玉慧(作家) .很难形容那莫名的震撼。少年的我把书放下来,迟迟无法读下去,不是因为担心书会太枯燥无聊,相反地,担心书里还有更多这样冲击震撼的内容,舍不得就这样任意读过去。──杨照(作家) .因为赫塞我喜爱上一种独白式的文体,像日记,也像书信;像孤独时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赫塞的文学可能影响了一代的青年走向追寻自然、流浪、孤独,追寻自我的觉醒。──蒋勋(作家) .我于今回想,还好当年我的偶像是赫塞而不是别人,于是我某个部分悄悄地被他形塑成今天的我,原来这一切都有迹有寻。──钟文音(作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赫曼.赫塞 Hermann Hesse


  1877年7月2日生于德国南方小镇卡尔夫(Calw)。年少时迫于父命曾就读神学院,后因精神疾病而休学,但始终立志成为诗人,更在21岁时自费出版第一本诗集《浪漫诗歌》。27岁《乡愁》一出,佳评如潮,继而是《车轮下》、《生命之歌》、《徬徨少年时》、《流浪者之歌》、《荒野之狼》、《玻璃珠游戏》等一部部不朽之作,让他于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位20世纪德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最后英雄,于1962年病逝,享年85岁。

审定者简介

陈玉慧


  法国国立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系硕士。曾随西班牙小丑剧团巡回演出,并于法国阳光剧团实习、纽约外外百老汇导演。由于本身从事多年的编导工作,因此作品呈现出的风格偏向社会写实。再加上她深谙多国语言,游走于不同种族文化,因而创作内容广泛,不论在文学、戏剧与新闻领域皆独树一帜。着有《征婚启事》、《海神家族》等畅销书。

译者简介

柯丽芬


  东吴大学德文系、辅仁大学德文研究所毕业,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德语文学博士。现任淡江大学德文系专任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导读

赫曼.赫塞、罗曼.罗兰、卡夫卡
南方朔(文化评论家)

 
  尽管赫曼.赫塞这个名字在近当代文学研究里,已很少再被提到,但对台湾读者而言,却对他始终情有独钟,几乎他所有的小说创作,都早在一九七○年代即有了译本。他一直是青年读者探索生命意义和心灵境界的重要指标,这本《乡愁》乃是他的第一本长篇着作,出版于一九○四年,英译本则首见于一九六一年,赫塞后来写作的路径图,已在这部作品里显露出了端倪。
 
  最后的浪漫主义英雄
 
  在文学谱系上,赫塞和法国文豪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乃是经常并论的人物。赫塞比罗曼.罗兰小十一岁,但他们两人心性相通,从一九一五年到罗曼.罗兰逝世的一九四四年都通信不断,罗曼.罗兰甚至在一九三九年的信中说:「你是我艺术和思想上的兄弟。」罗曼.罗兰出道及成名较早,他于一九一五年即获诺贝尔文学奖,赫塞则迟至一九四六才得到诺贝尔文学奖。而他们两人的关系之所以特别值得重视,乃是他们分别是法德这两个文学系统「最后的浪漫主义英雄」。这两个从十九世纪过渡到二十世纪的文学宗师级人物,他们面对着人类思想业已巨变,由「信」往「不信」的方向移动,但他们并未因此而怀疑、犬儒,或走向嘲讽,而是更加确定那浪漫狂飙时代的核心价值,如自然及自由的哲学,以及心灵空间的开创。他们传承了浪漫主义的香火。

  因此,要了解赫塞,首要之务即是必须回溯浪漫主义整个人文运动的内在精神。浪漫主义继承了理性启蒙的遗绪,将自由与解放的乐观价值首度推到了高峰,除了自由、平等、博爱、人道,这些现世面的解放外,在美学与哲学上,则出现了真善美合一、歌颂自然、肯定宇宙有情的新意义范畴,并将人类的心灵自由和意义探索,拉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浪漫主义的诸巨人里,雨果的伟大人道胸怀、华滋华斯的自然和宇宙胸襟、歌德对灵魂自由的探索、贝多芬的自由奔放和热情、拜伦对公义世界的追求,都将人文关怀的向度做了无限宽广的扩延。

  而罗曼.罗兰和赫塞就是那个伟大人文传统的继承者。本质上,罗曼.罗兰接近雨果的浪漫人道与浪漫自由精神。他的名着《约翰克里斯多夫》即是最好的例证;至于赫塞,在早期则接近华滋华斯,对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有着神祕的崇拜,对万物一体,交互融合,成为一切生命的律动也有着契合的思维。尽管罗曼.罗兰和赫塞对浪漫主义的切入点并不相同,但他们在浪漫人道关怀上却都相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罗曼.罗兰首揭反战旗帜,不能见容于法国而饱受抨击,紧接着,赫塞也在瑞士《新苏黎世报》发表反战文章,被德国人指为叛徒,但赫塞却受到罗曼.罗兰的声援与支持,并开始了法德两个最后的浪漫主义英雄长达三十年的忘年友谊。

  在此特别将法德这两个最后的浪漫英雄那段友谊故事加以强调,其实是要指出文学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整个近代文学,在走完十九世纪而进入巨变的二十世纪后,由于世界动盪,灾难的频仍,那种以「信」为核心的浪漫主义已愈来愈感挫辱无力,人类开始进入以「不信」为核心的现代主义这个新的阶级。在文学史上,比罗曼.罗兰、赫塞略晚一点的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可以说即是替现代主义走出新路的先驱之一,他的《审判》、《城堡》等着作,已看不到对世界可以变得更好的热情,剩下的只有森然冷酷的生存情境,以及人对生命意志的怀疑。文学做为热情、浪漫、生命探索媒介,因而显露出淋漓生机的那个阶段,已开始要渐渐淡出了。

  在文学随着时代而巨变的时候,像赫塞及罗曼.罗兰这样的人物,他们尽管见证了十九世纪末欧洲的动盪,甚至两次世界大战的黑暗,以及不同国族间的仇恨对立,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乐观浪漫主义的信念,放在二十世纪文学史上来看,那就成了难得的空谷跫音。这也是尽管他们那种高度感性、自我,并直接的文体,现在已很少有人还会那样写了,但他们那些热情含量很高的作品,在几经变易的当代,对读者仍极具魔力。特别是赫塞的作品,在一九六○年代不满青年昂然而兴的时代,他那种追求心灵境界的诉求,仍能打动许多年轻的心灵。浪漫主义文字可能会不合时宜,但只要人有心追求,它就有了再起的空间。
 
  《乡愁》──浪漫主义心灵成长小说
 
  有关赫塞的生平及作品的探索,前人已做了许多。而非常值得注意的,乃是赫塞虽作品丰富,但他由始而终,无论思想和风格都有清晰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因此这本他的首部长篇作品《乡愁》遂成了人们进入他的世界的第一道大门。由于浪漫主义作品通常都有明显的「成长小说」特色,由作品里可以看到成长过程中的慾望、挫折、困境,以及脱离困境的反省和决断。这是生命的痕迹,由此而显出未来的方向,而《乡愁》就让人看到了赫塞踩出的第一步,后来的一切都是这一步的延长。

  这部作品写阿尔卑斯山区一个农家子弟的人生追求。他因家贫和父亲的保守,原本注定在山村终老,但教区神父惜才,而让他得以唸中学,最后是到苏黎世唸大学。在求学过程里,他有过各式各样的人生遇合,曾被中学朋友羞辱,也曾在大学受到益友的帮助,此外他也有过多次单恋和未成功的恋情。他曾有过在杂志上写文章而小有名气的喜悦,也曾心情苦闷而酗酒沉沦,但他也在照顾身障无告者的经验里分享到关怀与喜悦,最后他仍做了反璞归真的选择,而开启了人生的另一页。
 
  因此《乡愁》乃是部典型的浪漫主义心灵成长小说。由于它对自己对整体都寄託着极大的浪漫想像,因而整部作品都充满了向上提升的力量,并表现在直接、动人的语言叙述风格里,这和后来现代主义作品由于失去了信念,文字也和心情一样转趋晦涩完全不同。正因为他对自己和世界的未来抱有梦想,因而在遭到挫折时,他总是反而能转个弯就重新弹跳而起,书里有如下两段可做为他心情的总结:
 
  ──「我一直有个愿望,期望能写就一部非凡的作品,使人们更了解大自然宏伟而静默的生命,进而爱上它。我想教导他们倾听大地的律动,共筑生命的圆满,同时告诉他们,在命运微妙的运转底下,不要忘记自己并非神仙,无法独力创造。我们只是大地的儿女,宇宙的一部分。我想提醒大家,河流、海洋、浮云与暴风雨,诚如文人的诗句和夜里的梦境,都是我们内心的寄託与象征。这些渴望的存在不容置疑,将展翅于天地之间,朝向不朽飞奔而去。每个生命都确实拥有这些权利,大家都是上帝的孩子,可以毫无畏惧地依偎在永恆的怀里。」
 
  ──无垠的地平线也撼动着我。我像回到了儿时,再次看到清新蔚蓝的远方敞开大门迎向我。我再次意识到,自己天生不适合久居人群,囚困在城市与公寓里;命中注定得流浪异乡,如同在大海漂泊。一股莫名的激情,唤醒心中久违了的悲愁,我愿投入上帝的怀抱,渴望以卑微的生命,与永恆结盟。」
 
  在此引述这两段句子,其实已可看到赫塞由始而终的那种「现实—理想」、「冲突—超越」、「沉沦—提升」自我对话风格。而它最终则以人我合一、人与永恆合一、人与自然合一,在永恆的怀抱中得到生命的狂喜。这是浪漫主义里最高的神祕主义境界。另外的浪漫主义大师如华滋华斯、布来克(William Blake,1757-1827),也都到了这种境界。赫塞这浪漫主义最后掌旗人,与前贤相比,更加青出于蓝。
 
  重读赫塞,重温理想的光辉
 
  赫塞巨着不断,他中期最重要的《荒野之狼》(Der Steppenwolf),以心理分析双重人格的角度,剖析人的「狼心与良心」自我争战的胜利,来标志人性的必胜。他晚期最重要的《玻璃珠游戏》(Des Glasper Lenspiel),则要为不分东西方的世界,打造一个超脱政治、经济和道德动乱的精神王国。赫塞横跨西方基督教、东方佛教及印度教,兼对中国儒道两家皆有涉猎,而且程度并不泛泛,这遂使得他最后这部《玻璃珠游戏》,有了更大的走向未知的宇宙胸怀。他会在一九四六年这个二战刚结束的时间点上获颁诺贝尔文学奖,其实是在推崇他那跨越藩篱、众生平等、天人合一的世界襟怀。他曾经说过,世界是个表象,看起来各自殊异,但在那根部,则是所有的皆相濡相生。他那浪漫情怀所看的,就是这个根本,这也是今日重读赫塞,要对那根本格外看重的原因。

  浪漫主义的时代早已成了过去,昔日人们的热情已被冷漠所取代,而由于热情始可能产生的盼望则被苦涩的犬儒心情所掩盖。当文学不再以「光照」为目标,文学存在的意义也就让人怀疑起来。重读赫塞,缅怀前贤,去体会那些浪漫的理想光辉,让人们变得更加恢弘,或许才是可以有的觉悟吧!

专文推荐

我的赫塞乡愁
陈玉慧(作家)

 
  少年时代,第一位启蒙我的作家是赫曼.赫塞,那年我十六岁,是个既顽固又悲伤的少女,老是和自己做对,且不明白这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些年赫塞安慰着我,让我知道:人世如此不尽美好,而追寻自我的道路又如斯孤单。或许因为他已明白揭橥过那条道路的路标,或许,尔后,我才觉得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都那么正常与自然。

  赫塞告诉我的是:追求自我实现是必然之事,但却又是多么的不容易。或许,赫塞替我打了预防针,悲观的我再怎么沮丧,自始至终一直坚持走在自我之路,没有退缩或妥协。就像他说的,每一件事情的开始都是个魔术,它会保护我们,帮助我们活下去。还有,神让我们陷入绝境,并非要毁灭我们,而是要让我们去发现新希望。

  我第一本读的是《徬徨少年时》(Demian),那旧书我到现在仍保留着,有时还会拿出来翻阅,看着以前用笔的加线和加注,回味自己的年少。如果没有赫塞,我一定更顽固及更悲伤,对人世更不解。

  后来,我读了赫塞其他的作品,我发现,赫塞的作品一直有自传的成分,不管是《徬徨少年时》的德密安,或《流浪者之歌》里的悉达多王子,或《乡愁》的培德.卡门沁特,其实都是同一个人,也是赫塞他自己。

  等到我自己开始写作后,我也才知道,无论写什么故事,我其实也都是在写自己。但是要像赫塞那样完全没有保留地把他人生或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和质疑写成一个他人求道的故事,在这一点上,他是绝无仅有的作家,文学史上也只有他,选择直接面对自我的人生命题,并且为题下作,写那么多书。

  我常忆及,他的年少是多么不幸,敏感纤细的他被父母逼迫去唸神学院那些日子是怎么过的?为什么他那时有自杀倾向,把买教科书钱拿去买了一把枪?后来他果真自杀了,所幸,枪枝恰好事先不巧走火,救了赫塞一命,赫塞后来把「人世」(die welt)二字书写于墙上,从此再也不想自杀了。

  「人世」二字成为解救他的救赎。

  那时他宣称「不是诗人,便什么都不是」,已经写了许多诗,实际上,他早在十三岁时便写,从来没断念,二十七岁那一年,他出版了这本《乡愁》,从此一夕成名,跻身畅销作家行列,年少的赫塞便能以优美的德文写作,还好他没死,后来不但本本作品洛阳纸贵,他甚至还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赫塞在二次大战前后一度被欧洲文艺青年视为精神导师,作品畅销无数国家,在一九五○年代,也是各地嬉皮的圭臬,那是拜他崇尚自然和遵守和平主义之故,时到今日,他仍然是世界各地青年最常阅读的作家,网路上到处都截取他的文字和思想。

  而我想,赫塞是佛教徒,他是东方的,中国文化思想深深影响着他。否则怎么可能写出像悉达多王子那样的作品?不然便是绘画救了他,我看过许多他的水彩画,安静,简洁,明亮,绘画投射他灵魂的正面,让他忘记负面。那些年,他和第三任妻子妮侬住在瑞士卢加诺湖,他热爱南国山水风光,有一阵子整天在做画,那些颜色和线条组合缓和了他晚年的情绪,那些绘画中的风景正是他内在的生活秩序:他渴望回归大自然。

  除了崇尚大自然和热爱艺术,赫塞一直有宗教家的气息,在许多书中,他强调友情和博爱精神以及承担社会责任,他仰慕苦行僧圣方济,从小对学院教育不适应,但一直对手工艺深感兴趣,还一度当过工人,长大后喜欢旅行,尤其去义大利。

  上述这些人生面向在他的第一本书《乡愁》中几乎已显现出原型。之后,他在其他作品也充分让这个原型继续发展。

  此外,他母亲的早逝及父亲对他严厉的处罚也造成他人格极大的阴影,这些在很多作品中也都可读到,在《乡愁》中,母亲更早便死了,而培德.卡门沁特仍然有自杀倾向,与父亲终成陌路人。在写《徬徨少年时》前,赫塞和荣格的学生蓝克做了很长的心理分析,终于把童年恶梦和盘托出。他原来是荣格忠实信徒,但后来他扬弃荣格接近佛洛依德的理论。

  赫塞的创作主题是自我追寻,他虽认为个人化是必然的,但个人不必与社会对立,对待社会,他是宽容的,他甚至强调社会责任和义务,强调友情和博爱,赫塞个人的博爱精神从第一本长篇《乡愁》起,到最后一本杰作《玻璃珠游戏》全都表露无遗,诺贝尔文学奖必须颁给他。

  谁最推崇赫塞?德国作家汤玛斯曼及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两位恰巧也都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那些年,赫塞被纳粹列入黑名单,他的反战立场激怒了许多民族主义思想的德国人,大半辈子都流亡瑞士,后来干脆放弃德籍归化瑞士,那些年,那两位朋友经常通信鼓励他。汤玛斯曼极度推崇的作品是赫塞当年以主人翁辛克莱之名发表的《徬徨少年时》,他认为那书直追乔伊思的《尤里西斯》和纪德《背德者》的重要性。

  赫塞的反战和平思想到今天还影响无数西方年轻人,尤其是德国人,他们从小便必须在课堂上读他,许多德国作家的写作受到他的启发,许多人也因为他而接触东方或佛教文化,赫塞作品的自觉与自省态度深深改变了德国民族的内在灵魂。

  在重新阅读《乡愁》这本书时,我跟随着赫塞到了瑞士,去了我也挚爱的义大利,看到他如何在文学中独自学步,如何陷入无望之爱,如何酗酒度日,又如何在友情中找回欢笑,重读这本书,必须惊叹:此书竟然出自一位二十七岁的作家,而这位二十七岁的作家已有多少的人生智慧!我再度对赫塞的《乡愁》充满乡愁。

学习加倍浓烈的喜怒哀乐
杨照(作家)

 
  少年时期翻读赫曼.赫塞的《乡愁》,过程极为戏剧性。

  书的开头部分有许多关于故乡村庄与大自然的细腻描写,却缺乏可以引人兴趣的故事情节。顺着一行行的文字读,逐渐接受了这应该是一本以辞藻取胜的长篇散文,而非提供悬疑变化阅读乐趣的小说,因此开始犹豫迟疑要不要耐住性子继续读下去时,突然书里那个叫培德.卡门沁特的主角干了一件奇怪的事。

  他爱上了一个叫萝西的女孩,想要送花给萝西,他原本想爬到险坡上摘几朵薄雪花,却嫌薄雪花不够漂亮,于是冒着生命的危险,他鼓起勇气去摘挂在悬崖上的阿尔卑斯玫瑰。他必须用嘴咬住剪下来的花枝,才勉强手脚并用安全从崖壁上下来。然后坐了五个小时的火车回到城里,他把艰苦得来的阿尔卑斯玫瑰包好,走到萝西家,趁机从开着的大门熘进去,「张望了一下傍晚微暗的走廊,把随意包扎的花束放在宽阔的楼梯上」。

  「没有人发觉,不过我也无从得知,萝西是否收到我的问候。但是攀爬悬崖,冒着生命危险,只为把玫瑰放在她家的阶梯上,尽管有些酸楚,其中的甜蜜、喜悦和诗意还是让我愉快,至今余韵犹存。」

  少年时读到这里,我心中暗叫:卡门沁特,你这个笨蛋!萝西怎么会知道那花是要给她的?就算猜到花要给她,萝西又怎么知道那花是你送的?就算猜到花是你送的,她也不可能知道你为了摘这朵花所冒的险与耗费的心力啊!卡门沁特,你这个笨蛋、笨蛋!

  可是这样骂的同时,内在有某根神经被触动了,隐隐地同意了卡门沁特的做法,感受这里面的爱情有我过去不曾想过的更深层的道理。

  爱的不必回报,爱的自足自证,还有爱情进入我们生命,因而帮助我们超越了原本的生命,完成了原本不会做原本无法完成的事,爱情创造的生命奇蹟本身是一份巨大的、无可替代的满足,甚至胜过想要从爱情得到对方回应的要求。

  很难形容那莫名的震撼。少年的我把书放下来,迟迟无法读下去,不是因为担心书会太枯燥无聊,相反地,担心书里还有更多这种冲击震撼的内容,舍不得就这样任意读过去。

  后来当然还是读了,时快时慢忽快忽慢地读。书的内容常常显得如此熟悉,引诱人快快读。少年成长生活中会遇到的同样困惑。爱情,尤其是单恋,以及被年纪较大的女性吸引的经验,浓烈的爱情,却只能用笨拙的语言与行为试图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苦尝一次又一次的挫折。

  还有对于友谊的想像与追求。与朋友相处得到温暖的安慰,却也往往在和朋友相处中别扭、受伤,触动了自己最孤独孤僻的阴暗性格。

  还有自我的追寻,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的困惑,乃至恐慌。追寻自我过程中,必然与大人、与大人的秩序发生冲突龃龉,向往大人能够得到的尊重对待,却又看不惯大人的庸俗与无趣。

  这些经验,《乡愁》里的卡门沁特和我们如此相似。

  然而书里却又无可避免透露出再陌生不过的气息气氛,让我每读一段,就不得不放慢速度,苦涩地咀嚼思索。

  像是他面对母亲与小艾姬与好友波比三次死亡时的态度。每一次那死亡都缓缓降临,无从逃躲,他也竟然都能不逃不躲,在生命终极的损伤中得到丰富的记忆。

  又像是他和艾儿米妮雅深夜湖上泛舟中,既不浪漫却又最浪漫的对话:

  「我可否问您,这份恋情令您感到幸福?悲伤?或者二者都有?」

  「啊,爱情并非为了使我们幸福,而是要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承受力有多强。」

  又例如去到阿西西遇见了爱上他的寡妇,卡门沁特对于不求回报的爱情有了相反的体会:「以前总以为,不须回报的被爱是一种享受。当下,我却明白了,面对一份无法给予回应的深情,如此令人难堪。」他的态度改变,包括重新评价自己当时彻底不求回报送给萝西的那朵阿尔卑斯玫瑰吗?

  我这样一边阅读,一边油然生出了淡淡却坚持的决心,我一定要弄清楚,赫曼.赫塞笔下的卡门沁特,他的生命和我自己,我周遭其他少年的生命,究竟差异何在?花了二、三十年的时光,我才逐渐摸索出方向,找到了一些答案,或者该说,通向答案的线索。

  卡门沁特比我们幸运,在多重情境的环境里成长。他和大自然间如此亲切,他有着全幅完整的田园视野,更重要的,他不断和其他生命的精采典故相遇。他和李亚特前往义大利浪游,追索十五世纪文艺复兴初期的艺术与人文感受。他研究中世纪的圣方济,到阿西西体会圣方济的贫穷,与贫穷中生出的最大慷慨与无边爱心善行。他广泛阅读不同时代不同文明的书籍。

  虽然这本书的德文原名就叫《培德.卡门沁特》,虽然这本书从头到尾笼罩在培德.卡门沁特个人的心思与叙述中,但这表面的单声道中包藏的,其实是多重生命意义的交叠交杂。透过其他生命,爱情对象、朋友以及古往今来的文明累积,卡门沁特得以在有限个体经验中,开发近乎无限的喜怒哀乐感受能力。是的,他和我们有着相近类似的喜怒哀乐,但他的喜怒哀乐,加倍强大、加倍宽广,因而在如此宽广幅度中训练出来的生命,就能够飞到我们上不了的高度,潜到我们下不了的深度。

  除非,我们愿意动用自己生命中的一切能量,以敏锐的想像紧紧阅读,不甘心地跟随培德.卡门沁特上山下海,让他的生命高度深度,变成我们生命的高度深度,或至少是,我们生命高度深度的量尺。

图书试读

2
 
关于爱情,我始终停留在纯情少年的阶段。对我而言,爱慕一直是一种净化心灵的崇拜,是照亮幽暗内心的一团熊熊烈火,如同伸出祈祷的双手,迎向蓝天。探究原因,主要来自对母亲的印象和自己模煳的概念,我尊敬女性,将她们视为美丽又神祕陌生的个体。天生丽质与稳定的内涵,让她们优于男性,理该受到呵护珍惜;她们就像天上的星星与高山的顶峰,遥不可及,与神同等位置。但是坎坷的人生习以波折做为调味,我对女性的爱恋也是苦乐参半。面对高居神殿的女性,我这个膜拜的司祭往往沦为可笑的小丑。
  
几乎每到餐厅吃饭,就会碰到萝西。这个身材结实、体态柔美的十七岁女孩。纤细的脸庞、清新的棕色肌肤,散发着恬静的灵性之美。即使是她母亲,当时都还保有遗传自祖先的姿色。这个优雅、备受上帝恩宠的古老家族,代代出了不少美女,个个端庄娴静、清新脱俗,深具贵族气质,美丽无瑕。我见过最精巧的画作中,有一幅富格尔家族3的女子画像,那是十六世纪时,一位不知名画家的画作。基尔坦儿家族的女子,包括萝西在内,就神似画中人物。
  
然而,当初我尚不知道这样的比较,只管单纯的欣赏她散发的恬静与明朗,感觉她自然流露的贵气。此后,每当傍晚静坐沉思时,脑海中便清晰地忆起她的形象,伴随一阵甜蜜而奇特的战慄,传遍我那稚嫩的心灵。然而转瞬间,喜悦又变成晦暗,令我陷入痛苦。我觉悟到,她是如此陌生,而她不但不认识我,甚至不会留意到我;由此,关于她的想像简直就是一种剽窃。讽刺的是,每当这种感觉越强烈越折磨我时,她的倩影就越加栩栩如生地浮现眼前,在我心中氾滥黑暗的暖流,冲击着最细微的脉动。
  
白天,这股波涛会在上课或者和人打架时,再度来袭。我不禁闭起双眼,浑身无力,掉进温暖的深渊,直到被老师的唿唤、同学的一记拳头给唤醒。我逃离了人群,跑到户外,如梦似幻地了望这个世界。蓦然发现,宇宙多么美丽缤纷,阳光、空气如此遍佈万物,河流如此清澈,屋顶如此透红,青山又是如此翠绿。但美景并无法解忧消愁,我只能感伤地静静欣赏。万物愈是美丽,离我愈是遥远,一切都与我无关,我只是个局外人。昏昏沉沉的思路接着又回到萝西身上。此刻如果我死了,她不会知道,也不会闻问,更遑论为我悲伤!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