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那没有声音的人权,你是否听到?!
◎施慧玲 窗外忽然下起大雨,似乎盖住所有的声响、洗去所有的颜色……
「淳」与家人的故事,适合在这样的夜晚阅读。可以大声叹息而不被听到,可以望着窗外的黑暗沉淀愤怒,可以闭眼数着雨点的频率,悄悄挽回「淳」诞生那天的期待与喜悦。
在作者土师守医生的笔下,他的次子「淳」,是一个不吵不闹、充满笑容、懂得分享、人缘很好的小男孩。没有确诊的语言及心智发展迟缓,似乎没有影响「淳」的快乐童年,他和同年级的学童一起被高年级学长霸凌,似乎也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直到,「淳」没有留下打斗痕迹、就被曾经霸凌他的少年、杀害并且砍头的那一天……
在家人寻找数日后,「淳」不完整的尸体终于被警方发现。在父亲的笔下,身首异处的「淳」,只剩下一张惨白的脸……
那杀人又毁损尸体的少年,加上他那位永远不懂得道歉的母亲,在受害者父亲的笔下,更是丧尽血色……
在父亲笔下的「淳」,是被认定为发展迟缓的孩子,他有家人的爱护与特别的关照,也有喜欢的玩具和娱乐休闲,还接受看似友善的在地特殊教育。这孩子总是带着可爱笑容到固定的地方串门子,生活平静、作息规律、没有危险……
只是,一如往常的串门子,竟就在没有抵抗的情形下,被同学的少年哥哥杀害后砍头。「淳」没有留下一句话,任由媒体对他的「智能障碍」大作文章,即便母亲极力为他辩白:「淳」不会乱跑、不会做傻事,这孩子的乖巧与笑容,终究没能被杀人案件的笔录记下来;留在人世间被讨论的,是那杀人少年的治疗、处遇与回归社会……
从书里,我们不知道司法专业者是否相信母亲说的话,我们不知道杀人少年及其父母亲如何接受调查,我们只知道,「淳」的父母一直在坚强与无助中,一边面对咄咄逼人的媒体报导,一边等待了无音讯的司法调查;一天天感觉「淳」慢慢离亲人远去,一天天感觉正义慢慢离「淳」远去……
这本手札,娓娓诉说一位父亲丧子的伤痛、被媒体逼供的难奈、被司法排挤的无助。没有紧密情节的铺陈,没有唿天抢地的情绪,也没有振振有词的控诉,但是,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带着无解的沉重……
儿童权利公约第六条,白纸黑字写着:未满十八岁的孩子都享有生命、生存及发展权;第四十条且禁止将儿童少年处以死刑。这个享有全球社会的人权公约,读起来顺口、听起来理所当然。但对于「淳」及他的父母而言,却是惨白而没有血色。
十一岁的「淳」,在儿童权利公约第六条的保障下,应该享有生命、生存及发展权。他是个发展较迟缓的孩子,喜欢玩具小汽车、迷恋乐高积木、爱护动物、行径固定可预期。在父母与亲人的爱与呵护下,「淳」也应该享有生命、生存及发展权。
但是十一岁的「淳」,只是去了邻居家玩,遇上在书中没有名字的杀人少年,便从儿童权利公约第六条消失了踪迹,而杀他的兇手,却成了该公约四十条要保护的权利主体,还要佔去「淳」在公约第六条的位置。
而「淳」被剥夺的,不只是第六条的权利,还有第十六条给他的,可以守护家庭隐私的权利。但是这个家庭在痛失孩子之后,竟然任由媒体恣意地骚扰,面对司法的时候却几乎没有知道真相的权利。
作为一个儿童权利公约的拥护者,我无言地、完全无言地,读着「淳」的父亲为儿子的死所写的手扎。土师守医生所提出的疑问,我无法回答,甚至无法思考任何回答的可能……
这一位父亲,勇敢地写下伤痛,清楚的对现行司法体制提出质疑,还敲中了当今儿童人权保障最难解的一个习题 – 随机连续杀人少年。
2017.04.20 施慧玲 停笔于夜半的最后一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