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語法

文言語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文言文
  • 語法
  • 古代漢語
  • 語言學
  • 教學
  • 參考書
  • 工具書
  • 中學
  • 高考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從詞性到句子成分,深入淺齣解構文言語法規律

  本書是華東師大已故教授史存直先生(1904-1994)的遺著,是作者晚年對文言語法的思考和總結。全書共十五章,從句法到詞法,以宏觀的語法學視角,對比現代漢語語法,係統地梳理語法要點、詳細地剖析傳統的文言語法係統,再輔以大量文言例句,清晰且簡明扼要地闡述文言文特有的語法規律。全書編寫如教師講義般細緻,可作為一本文言學習的閱讀圖書或工具書,輔助解決在閱讀文言文中常遇到如古文今義、一詞多義的語法問題。

本書特色

  1.本書以專業的視角、直白的言語,由淺入深解釋文言語法的來源去由。幫助讀者解決文言文的閱讀或考試上遇到古文今義、一詞多義等語法問題。

  2.全書建構係統性強,作者用十五章節細緻地分析古代漢語特有的語法規律,逐一詮釋語法點,是一本幫助讀者學習文言文的閱讀圖書或常備工具書。

  3.本書用例多且典型,有常見並熟讀的文言選句,也有古代曆史名著的文言摘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史存直(1904-1994)


  語言學傢,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上海語文學會副會長,中國語言學會理事等,畢生投入漢語音韻學、漢語語言學兩個領域的研究。著有《語法三論》、《漢語語音史綱要》、《語法新編》、《漢語音韻學綱要》、《漢語語法史綱要》等專著,以及《句本位語法論集》等論文集。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從本書的定名談起
1.2 為甚麼要學習文言語法
1.3 怎樣學習文言語法
1.4 文言語法的體係問題
1.5 本書的體係是怎樣建立的
1.6 文言語法和白話語法之間的差異
1.7 其他若乾交代

第二章  句法概說
2.1 甚麼是句子
2.2 句子的分類
2.3 句成分
2.4 從句成分看詞組
2.5 分析句子的層次
2.6 句子的特殊成分
2.7 關於圖解

第三章  詞法概說
3.1 甚麼是詞
3.2 詞類
3.3 實詞和虛詞
3.4 從句成分看實詞的分類
3.5 實詞的附類.
3.6 詞性和詞性轉換(詞的活用)
3.7 虛詞的分類
3.8 詞法中的幾個特殊問題

第四章  主語、謂語
4.1 主語
4.2 無主句
4.3 謂語
4.4 把句子按內容劃分為判斷句、敍述句和描寫句為甚麼難以掌握
4.5 施事、受事和能動、被動
4.6 “被動”在漢語中是怎樣錶現的
4.7 從施受關係看主語的分類
4.8 直接連係主語中心詞和謂語中心詞的分析法要慎重使用

第五章  賓語、補語
5.1 動詞的賓語和介詞的賓語
5.2 賓語的分類
5.3 賓語的充任者
5.4 補語的類彆和充任者
5.5 賓語和補語的位置

第六章  定語、狀語
6.1 定語的充任者
6.2 定語的位置
6.3 前加狀語
6.4 後附狀語
6.5 和狀語有關的若乾問題

第七章  名詞及其附類
7.1 漢語的名詞要不要再分為幾小類
7.2 漢語的名詞有沒有形態
7.3 名詞的活用
7.4 時間詞、處所詞、方位詞
7.5 時間詞、處所詞、方位詞的範圍

第八章  錶詞和錶詞結構
8.1 錶詞和錶詞結構總述
8.2 助動詞
8.3 錶詞的類彆和活用
8.4 錶詞有沒有形態
8.5 錶詞結構
8.6 特殊錶詞

第九章  副詞
9.1 副詞的語法功能和類彆
9.2 時間副詞
9.3 程度副詞
9.4 性狀副詞
9.5 範圍副詞
9.6 語氣副詞
9.7 副詞的連接作用

第十章  數量詞
10.1 基數和序數
10.2 分數、倍數
10.3 概數、不定數及問數法
10.4 名量詞
10.5 動量詞
10.6 數量詞的語法功能

第十一章  代詞
11.1 代詞總述
11.2 人稱代詞
11.3 人稱代詞的謙稱和尊稱
11.4 人稱代詞的復數錶示法
11.5 指示代詞
11.6 疑問代詞
11.7 其他代詞

第十二章  介係詞
12.1 介詞總述
12.2 “於”(於)
12.3 “以”
12.4 “為”和“與”
12.5 其他介詞的用法
12.6 介詞的倒置
12.7 連詞
12.8 間詞“之”

第十三章  助詞、感嘆詞
13.1 語首助詞和語中助詞
13.2 語末助詞“也”、“矣”
13.3 語末助詞“焉”、“耳”(爾)
13.4 語末助詞“乎”、“耶”(邪)、“歟”(與)、“為”
13.5 語末助詞“哉”、“夫”、“兮”
13.6 其他語末助詞
13.7 語末助詞的連用
13.8 感嘆詞

第十四章  復句
14.1 復句概述
14.2 等立復句(上)──並列、推進、選擇
14.3 等立復句(下)──承接、轉摺、倚變
14.4 主從復句(上)──時間、原因、目的
14.5 主從復句(中)──假設、條件
14.6 主從復句(下)──讓步、比較
14.7 多重復句

第十五章  省略
15.1 省略
15.2 對話省
15.3 承前省
15.4 濛後省
15.5 習慣省
15.6 特殊省略

附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1.6 文言語法和白話語法之間的差異
 
既然客觀存在的文言語法體係和白話語法體係之間並不完全相同,那麼我們先把兩者之間的差異指齣來,對於學習者掌握文言語法體係或許會有一定幫助。不過把大小多種差異一齊都指齣來,也許會使人感到繁瑣難記,可能會發生相反的作用,所以隻選擇比較重要的差異寫在下麵。
 
(一)文言在詞序上沒有白話那麼規律。
 
詞序和虛詞乃是漢語的兩種主要語法手段。因而漢語的詞序無論就文言來看或是就白話來看,都是比較規律的。不過比較起來文言的詞序終究不如白話的詞序那麼規律。有若乾例外最好能早一點把它記住:
 
在白話中,賓語一般都放在動詞後麵,隻有在特殊情況下纔用提賓介詞把賓語提到動詞前麵。在文言中,賓語雖然也一般放在動詞後麵,可是當用疑問代詞作賓語或在否定句中用代詞作賓語時,一般都放在動詞前麵。如:
 
1.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2.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衛靈公)
 
(二)文言中的詞類活用現象比白話中的多。例如:
 
1. 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孟子.梁惠王上──前一王字屬一般用法,讀陽平,意為國王;後一王字屬活用,讀去聲,意為“有天下”。)
 
2. 上鬍不法先王之法?(呂氏春鞦.察今──後一法字屬一般用法,意為法律製度;前一法字屬活用,意為“取法”。)
 
3.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顔淵──上字為名詞,下字為錶詞。)
 
4. 晚來天欲雪。(白居易,問劉十九──意為“下雪”。)
 
(三)在詞類活用中,有兩種比較特殊的活用,在白話中少見,而在文言中則常見,即動詞、象詞的“緻動用法”和名詞、象詞的“意動用法”是也。如:
 
1. 晉公使止之。(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止”字原為自動詞,在本句中則轉為他動詞,意為使止。)
 
2. 匠人斲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小”字原為象詞,在本句中則轉為他動詞,意為使小。)
 
3. 世祖愈美其意。(後漢書.馬武──以為美也。)
 
4. 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韓愈,原道──後一夷字意為以夷狄視之。)

用戶評價

评分

《文言語法》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股子學究氣,這對我來說,反倒是一種莫大的吸引力。我總覺得,對於文言文這樣一種高度凝練、富含曆史文化底蘊的語言,研究它的語法,就如同在解讀一種古老的密碼。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文言文的邏輯和結構,從而更準確地把握古人的思想和情感。我設想,這本書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對文言文有著深厚造詣的學者,他能夠用一種清晰、生動,甚至帶點文學色彩的方式,來講解那些可能顯得枯燥乏味的語法規則。我期待書中能夠包含大量的例證,從《詩經》、《尚書》到唐宋八大傢,再到明清小說,涵蓋不同時代、不同體裁的經典作品,用它們來闡釋文言文的語法特徵。我希望通過這樣的學習,我能夠擺脫過去那種“望文生義”的閱讀習慣,建立起一套更為科學、嚴謹的文言文閱讀方法。這本書,在我看來,不隻是一本語法書,更是一把通往中華古代文明的鑰匙。

评分

說實話,我對《文言語法》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它所承諾的“係統性”和“權威性”。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關於文言文的資料可謂是汗牛充棟,但良莠不齊,往往讓人難以抉擇。我曾經嘗試過通過一些網絡資源學習文言文語法,結果卻常常是顧此失彼,或者隻得其形而不得其神。所以,當看到這本書時,我立刻被它所傳達齣的那種嚴謹治學的態度所吸引。我想象中的《文言語法》,應該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循循善誘地帶領我一步步走進文言文的語法殿堂。它或許會從最基礎的詞語辨析開始,然後逐步深入到句子結構、篇章分析,乃至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語法特點。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些經過時間檢驗的、被學界廣泛認可的觀點,而不是一些嘩眾取寵的“新說”。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案頭必備的工具書,在我閱讀任何一篇文言文時,都能為我提供堅實的語法支撐,讓我能夠更有信心地去解讀那些古老文字的奧秘,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字麵意思的理解上。

评分

我對《文言語法》的期待,與其說是一種知識的渴求,不如說是一種情懷的寄托。文言文,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文化符號,一種連接古今的紐帶。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方式,幫助我重新拾起那些曾經因種種原因而疏遠的古文。我設想,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會非常親切,不會用過於專業和晦澀的術語來嚇退讀者,而是用一種貼近現代人理解習慣的方式,去講解文言文的精妙之處。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實用性的建議,比如如何有效地記憶和運用文言文的詞匯和語法,如何從日常的閱讀中發現和體會語法規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激發我對文言文的興趣,讓我能夠更自由、更自信地去閱讀古人的作品,去感受他們字裏行間流淌的智慧和情感。這本書,在我看來,就是一座連接我與古老文明的橋梁,而我,迫不及待想要踏上它。

评分

這本書,名為《文言語法》,盡管我還沒來得及細讀,單單是拿到手中的質感,那種紙張的觸感,還有封麵設計透露齣的典雅與厚重,就足以讓我對它充滿期待。作為一名文學愛好者,我對那些古老而精妙的文字總有著莫名的親近感,而文言文,更是其中的瑰寶。我常常在閱讀古籍時,被那些簡潔凝練卻意蘊無窮的句子所摺服,但有時也會因為對某些語法現象的不甚瞭解而感到睏惑,阻礙瞭對文章深層理解的腳步。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文言世界更深處的大門。我設想,它應該會以一種係統而清晰的方式,為我梳理那些曾經讓我頭疼的語法規則,比如詞類活用、句式結構、虛詞的妙用等等。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對一些經典的文言篇章進行深入的語法分析,通過實例來闡釋理論,讓抽象的規則變得生動具體,易於理解和掌握。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枯燥的語法知識堆砌,更能夠引導我如何去“讀懂”文言文,如何去體會其中蘊含的作者的情感與智慧。

评分

提起《文言語法》這本書,我首先想到的是一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我設想,這本書絕非一本冷冰冰的字典或語法手冊,而更像是一位博學多纔的嚮導,帶領著我在文言文的迷宮中穿梭。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些彆齣心裁的學習方法,比如,通過對比分析不同時期、不同文體在語法上的細微差異,來展現文言文的演變與發展。我希望書中能夠包含一些“疑難雜癥”的解析,專門針對那些在傳統教學中常常被忽略或含糊帶過的語法現象。也許,書中還會探討一些與文言文語法相關的文化背景,比如古代的禮儀、社會製度對語言的影響等等,從而讓讀者在學習語法的過程中,也能對中國古代文化有更深的理解。我希望通過這本書,我能夠真正地“活”在文言文的世界裏,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知識的錶麵。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