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语法

文言语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言文
  • 语法
  • 古代汉语
  • 语言学
  • 教学
  • 参考书
  • 工具书
  • 中学
  • 高考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词性到句子成分,深入浅出解构文言语法规律

  本书是华东师大已故教授史存直先生(1904-1994)的遗着,是作者晚年对文言语法的思考和总结。全书共十五章,从句法到词法,以宏观的语法学视角,对比现代汉语语法,系统地梳理语法要点、详细地剖析传统的文言语法系统,再辅以大量文言例句,清晰且简明扼要地阐述文言文特有的语法规律。全书编写如教师讲义般细致,可作为一本文言学习的阅读图书或工具书,辅助解决在阅读文言文中常遇到如古文今义、一词多义的语法问题。

本书特色

  1.本书以专业的视角、直白的言语,由浅入深解释文言语法的来源去由。帮助读者解决文言文的阅读或考试上遇到古文今义、一词多义等语法问题。

  2.全书建构系统性强,作者用十五章节细致地分析古代汉语特有的语法规律,逐一诠释语法点,是一本帮助读者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图书或常备工具书。

  3.本书用例多且典型,有常见并熟读的文言选句,也有古代历史名着的文言摘句。
 
《宋代士人的交往与思想世界:从笔札到交游的生态考察》 导论:重构宋代士人的“社交场域” 本书旨在突破传统上以文集、理学思辨为核心的宋代士人研究范式,转而聚焦于他们日常的社会交往网络及其如何塑造其思想的形成与传播。宋代文人士大夫,是精英阶层,但其个体价值的实现,无不依赖于一种复杂的“场域”——即他们通过笔札往来、宴饮酬唱、门生故吏、师承流变所构建的社会生态。我们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在强盛的中央集权和严密的科举体制下,士人如何通过非正式的社会互动来维持其身份认同、寻求政治资源,并最终在相互映照中完成其学术与伦理的构建? 本书将宋代士人的交往视为一种具有内在逻辑和规范的“行为艺术”。这种艺术不仅关乎人情世故,更深刻地反映了宋代“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文化特质。我们将避开对具体名篇的精细解读,而是着眼于交往行为本身的普遍性、变异性与结构性。 第一章:笔札的权力与亲疏:书信中的身份标度 书信(笔札)是宋代士人交往中最核心的媒介,它构成了他们社会资本流转的主要通道。本章不侧重于信件内容的思想史意义,而是分析书信在形式、礼制与功能上的多重面向。 1. 敬称的层级与社会资本的量化: 宋人的书信中充斥着繁复的敬辞、自谦之辞。这些看似繁琐的程式化语言,实则是一种公开的“身份标度器”。通过分析不同身份(如同年、同年、师生、同年)之间的书信用语密度、谦词的使用频率,可以量化出当时社会关系中的“亲疏远近”与“权力梯度”。例如,向高官请托时使用的“尺牍”与赠予友人的“酬唱”在语态和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反映了书信在政治运作中的实用性功能。 2. 赠答与回赠的循环经济: 书信往来往往伴随着礼物的交换(如书画、药物、特产)。这种“赠答回赠”形成了一种慢速、但持续的“人情循环经济”。我们考察这些回赠的频率和价值,以理解士人社群内部的资源再分配机制。这种交换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上的——一封被引为楷模的书信本身就是一种精神财富。 3. 笔札的“公开性”与“私密性”的张力: 许多流传至今的书信并非单纯的私密交流,而是具有“准公开性”。士人往往会留存他人的信札,或在整理文集时将往来信件纳入,这表明书信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士人自我形象的构建。本章将探讨信札如何在私人领域中被“策展”为公开形象的注脚。 第二章:域内与域外的游走:空间流动中的人脉建构 宋代的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开封、临安等都城,这使得士人的交往网络呈现出显著的“中心-外围”结构。空间流动成为维系和拓展人脉的关键手段。 1. 候鸟式的京官生涯与“客居”伦理: 担任京官的士人,其交往的中心必然是朝堂。本章分析了京城中各类“会馆”“别院”作为非正式社交中心的构建过程,以及士人如何利用任期内的短暂接触,建立起跨地域的“同年”纽带。同时,对于外地士人而言,“客居”生活需要依赖当地士绅的接引,由此形成的临时性依附关系是理解宋代地方治理中士人作用的重要角度。 2. 宦游中的乡土情结: 尽管身处异地,乡土背景(如江西诗派、洛学传人)依然是士人寻求认同的基础。我们考察士人如何在新的政治环境中,通过强调共同的籍贯或师承来构建一个“虚拟的乡土社群”,以抵抗政治上的孤立感。 3. 宴饮与游记中的“社交剧场”: 宴饮酬唱是士人展示学识、巩固友谊的公开仪式。本书将分析宴饮场景中,座次排列、饮酒次序、即兴赋诗等环节所蕴含的社交潜规则。游记和诗话中对某次宴会的详细记录,并非单纯的纪实,而是对参与者身份和地位的再确认,是一种“社交剧场”的留存。 第三章:学术的“圈子化”:经筵、讲舍与思想的共谋 宋代学术的进步往往不是个体孤立的思辨,而是群体互动的产物。本章聚焦于学术共同体(或称“圈子”)如何通过制度化或非制度化的方式,实现了思想的交流、批判与定型。 1. 师承的“世袭化”与门生的角色: 科举制下,师生关系成为政治人脉的重要源头。然而,宋代师承关系超越了单纯的教学,演变为一种需要终身维护的义务关系。门生不仅是学术继承者,更是老师在官场上的代理人。本章考察了“门生录”的意义,以及老师去世后门生群体如何通过集体行动(如为之立传、组织祭祀)来延续其学术声誉。 2. 私学与讲习的“微观传播”: 尽管有官学存在,但朱熹、陆九渊等大儒的私学(如白鹿洞书院)才是学术潮流形成的核心地带。我们关注这些讲习活动的组织形态、选拔标准,以及学员之间的互动模式。在相对封闭的书院环境中,思想上的“不合群”往往会导致被排斥,这促进了群体内部的“思想共谋”和统一口径的形成。 3. 碑刻、墓志铭与“历史的集体记忆”: 士人通过合撰碑记、墓志铭来确立同僚或师长的历史地位。这种公共书写行为,是社群对自己“集体记忆”的一种塑造。不同圈子对同一人物的评价往往出现差异,这些差异正是不同思想群体现存竞争的侧面反映。 结论:交往网络中的个体能动性与结构约束 本书最终认为,宋代士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其所处复杂交往网络结构约束与个体能动性之间博弈的结果。笔札的应酬、宦游的漂泊、圈子的聚合,共同编织了一张无形的社会安全网和资源分配图。理解宋代士人,不能仅依靠其著作中的“圣贤气象”,而必须深入到他们日常的“人情往来”与“社会运作”之中,才能把握他们作为社会人的真实面貌及其在时代洪流中的位置。这种对“关系学”的考察,为我们理解整个宋代精英文化的活力与局限,提供了新的视角。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史存直(1904-1994)


  语言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语文学会副会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等,毕生投入汉语音韵学、汉语语言学两个领域的研究。着有《语法三论》、《汉语语音史纲要》、《语法新编》、《汉语音韵学纲要》、《汉语语法史纲要》等专着,以及《句本位语法论集》等论文集。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从本书的定名谈起
1.2 为甚么要学习文言语法
1.3 怎样学习文言语法
1.4 文言语法的体系问题
1.5 本书的体系是怎样建立的
1.6 文言语法和白话语法之间的差异
1.7 其他若干交代

第二章  句法概说
2.1 甚么是句子
2.2 句子的分类
2.3 句成分
2.4 从句成分看词组
2.5 分析句子的层次
2.6 句子的特殊成分
2.7 关于图解

第三章  词法概说
3.1 甚么是词
3.2 词类
3.3 实词和虚词
3.4 从句成分看实词的分类
3.5 实词的附类.
3.6 词性和词性转换(词的活用)
3.7 虚词的分类
3.8 词法中的几个特殊问题

第四章  主语、谓语
4.1 主语
4.2 无主句
4.3 谓语
4.4 把句子按内容划分为判断句、敍述句和描写句为甚么难以掌握
4.5 施事、受事和能动、被动
4.6 “被动”在汉语中是怎样表现的
4.7 从施受关系看主语的分类
4.8 直接连系主语中心词和谓语中心词的分析法要慎重使用

第五章  宾语、补语
5.1 动词的宾语和介词的宾语
5.2 宾语的分类
5.3 宾语的充任者
5.4 补语的类别和充任者
5.5 宾语和补语的位置

第六章  定语、状语
6.1 定语的充任者
6.2 定语的位置
6.3 前加状语
6.4 后附状语
6.5 和状语有关的若干问题

第七章  名词及其附类
7.1 汉语的名词要不要再分为几小类
7.2 汉语的名词有没有形态
7.3 名词的活用
7.4 时间词、处所词、方位词
7.5 时间词、处所词、方位词的范围

第八章  表词和表词结构
8.1 表词和表词结构总述
8.2 助动词
8.3 表词的类别和活用
8.4 表词有没有形态
8.5 表词结构
8.6 特殊表词

第九章  副词
9.1 副词的语法功能和类别
9.2 时间副词
9.3 程度副词
9.4 性状副词
9.5 范围副词
9.6 语气副词
9.7 副词的连接作用

第十章  数量词
10.1 基数和序数
10.2 分数、倍数
10.3 概数、不定数及问数法
10.4 名量词
10.5 动量词
10.6 数量词的语法功能

第十一章  代词
11.1 代词总述
11.2 人称代词
11.3 人称代词的谦称和尊称
11.4 人称代词的复数表示法
11.5 指示代词
11.6 疑问代词
11.7 其他代词

第十二章  介系词
12.1 介词总述
12.2 “于”(于)
12.3 “以”
12.4 “为”和“与”
12.5 其他介词的用法
12.6 介词的倒置
12.7 连词
12.8 间词“之”

第十三章  助词、感叹词
13.1 语首助词和语中助词
13.2 语末助词“也”、“矣”
13.3 语末助词“焉”、“耳”(尔)
13.4 语末助词“乎”、“耶”(邪)、“欤”(与)、“为”
13.5 语末助词“哉”、“夫”、“兮”
13.6 其他语末助词
13.7 语末助词的连用
13.8 感叹词

第十四章  复句
14.1 复句概述
14.2 等立复句(上)──并列、推进、选择
14.3 等立复句(下)──承接、转折、倚变
14.4 主从复句(上)──时间、原因、目的
14.5 主从复句(中)──假设、条件
14.6 主从复句(下)──让步、比较
14.7 多重复句

第十五章  省略
15.1 省略
15.2 对话省
15.3 承前省
15.4 蒙后省
15.5 习惯省
15.6 特殊省略

附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1.6 文言语法和白话语法之间的差异
 
既然客观存在的文言语法体系和白话语法体系之间并不完全相同,那么我们先把两者之间的差异指出来,对于学习者掌握文言语法体系或许会有一定帮助。不过把大小多种差异一齐都指出来,也许会使人感到繁琐难记,可能会发生相反的作用,所以只选择比较重要的差异写在下面。
 
(一)文言在词序上没有白话那么规律。
 
词序和虚词乃是汉语的两种主要语法手段。因而汉语的词序无论就文言来看或是就白话来看,都是比较规律的。不过比较起来文言的词序终究不如白话的词序那么规律。有若干例外最好能早一点把它记住:
 
在白话中,宾语一般都放在动词后面,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用提宾介词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在文言中,宾语虽然也一般放在动词后面,可是当用疑问代词作宾语或在否定句中用代词作宾语时,一般都放在动词前面。如:
 
1.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二)文言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比白话中的多。例如:
 
1.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梁惠王上──前一王字属一般用法,读阳平,意为国王;后一王字属活用,读去声,意为“有天下”。)
 
2.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后一法字属一般用法,意为法律制度;前一法字属活用,意为“取法”。)
 
3.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上字为名词,下字为表词。)
 
4. 晚来天欲雪。(白居易,问刘十九──意为“下雪”。)
 
(三)在词类活用中,有两种比较特殊的活用,在白话中少见,而在文言中则常见,即动词、象词的“致动用法”和名词、象词的“意动用法”是也。如:
 
1. 晋公使止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止”字原为自动词,在本句中则转为他动词,意为使止。)
 
2. 匠人斲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小”字原为象词,在本句中则转为他动词,意为使小。)
 
3. 世祖愈美其意。(后汉书.马武──以为美也。)
 
4.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韩愈,原道──后一夷字意为以夷狄视之。)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文言语法》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所承诺的“系统性”和“权威性”。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关于文言文的资料可谓是汗牛充栋,但良莠不齐,往往让人难以抉择。我曾经尝试过通过一些网络资源学习文言文语法,结果却常常是顾此失彼,或者只得其形而不得其神。所以,当看到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传达出的那种严谨治学的态度所吸引。我想象中的《文言语法》,应该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带领我一步步走进文言文的语法殿堂。它或许会从最基础的词语辨析开始,然后逐步深入到句子结构、篇章分析,乃至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语法特点。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经过时间检验的、被学界广泛认可的观点,而不是一些哗众取宠的“新说”。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在我阅读任何一篇文言文时,都能为我提供坚实的语法支撑,让我能够更有信心地去解读那些古老文字的奥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

评分

提起《文言语法》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我设想,这本书绝非一本冷冰冰的字典或语法手册,而更像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向导,带领着我在文言文的迷宫中穿梭。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别出心裁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文体在语法上的细微差异,来展现文言文的演变与发展。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疑难杂症”的解析,专门针对那些在传统教学中常常被忽略或含糊带过的语法现象。也许,书中还会探讨一些与文言文语法相关的文化背景,比如古代的礼仪、社会制度对语言的影响等等,从而让读者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也能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深的理解。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真正地“活”在文言文的世界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

评分

我对《文言语法》的期待,与其说是一种知识的渴求,不如说是一种情怀的寄托。文言文,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连接古今的纽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帮助我重新拾起那些曾经因种种原因而疏远的古文。我设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会非常亲切,不会用过于专业和晦涩的术语来吓退读者,而是用一种贴近现代人理解习惯的方式,去讲解文言文的精妙之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建议,比如如何有效地记忆和运用文言文的词汇和语法,如何从日常的阅读中发现和体会语法规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我对文言文的兴趣,让我能够更自由、更自信地去阅读古人的作品,去感受他们字里行间流淌的智慧和情感。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座连接我与古老文明的桥梁,而我,迫不及待想要踏上它。

评分

这本书,名为《文言语法》,尽管我还没来得及细读,单单是拿到手中的质感,那种纸张的触感,还有封面设计透露出的典雅与厚重,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期待。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对那些古老而精妙的文字总有着莫名的亲近感,而文言文,更是其中的瑰宝。我常常在阅读古籍时,被那些简洁凝练却意蕴无穷的句子所折服,但有时也会因为对某些语法现象的不甚了解而感到困惑,阻碍了对文章深层理解的脚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文言世界更深处的大门。我设想,它应该会以一种系统而清晰的方式,为我梳理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语法规则,比如词类活用、句式结构、虚词的妙用等等。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一些经典的文言篇章进行深入的语法分析,通过实例来阐释理论,让抽象的规则变得生动具体,易于理解和掌握。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语法知识堆砌,更能够引导我如何去“读懂”文言文,如何去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与智慧。

评分

《文言语法》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股子学究气,这对我来说,反倒是一种莫大的吸引力。我总觉得,对于文言文这样一种高度凝练、富含历史文化底蕴的语言,研究它的语法,就如同在解读一种古老的密码。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言文的逻辑和结构,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古人的思想和情感。我设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对文言文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他能够用一种清晰、生动,甚至带点文学色彩的方式,来讲解那些可能显得枯燥乏味的语法规则。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大量的例证,从《诗经》、《尚书》到唐宋八大家,再到明清小说,涵盖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经典作品,用它们来阐释文言文的语法特征。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我能够摆脱过去那种“望文生义”的阅读习惯,建立起一套更为科学、严谨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只是一本语法书,更是一把通往中华古代文明的钥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