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写对台语了吗?台语对应汉字之探讨

你写对台语了吗?台语对应汉字之探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语
  • 闽南语
  • 方言
  • 语言学
  • 汉字
  • 文字
  • 文化
  • 台湾
  • 语言研究
  • 对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会讲台语,但你看的懂台语、会写台语吗?以中国古典小说与古籍为立论基础,探寻台语对应汉字,正确写台语!

  ◎本书前半段台语文字教学,后半段台语文章赏析,揭开台语的神祕面纱,台语不再那么难懂。

  ◎以中国古典小说与古籍为立论基础,探寻台语对应汉字,汉语元素、外来元素、本土元素,将台语转化为「能读易写」的活语言。

  ◎将宜兰腔之叙述标上粗体,借由阅读了解宜兰腔台语,增添乐趣。

  「笑科」〔chio-kuei(kei)〕开玩笑、戏谑的意思,源自《红楼梦》「且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

  「臭臊」(chau-cho)腥臭的意思,源自《金瓶梅》就有「狐狸打不成,倒惹了一屁股臊。」

  大官〔公公,dua(da)-kguahn〕娶细姨──加婆(kge-bor,隐喻「爱管闲事」)。

  立论于中国古典小说与古籍,以宜兰腔叙述,内容包罗万象,除了「台语对应汉字」的探讨之外,还包含了许多本土历史与典故、台语谑谐话与俗语,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宋代中国文学与社会变迁的著作简介,旨在深入探讨宋代文人阶层的心态、创作实践及其与当时政治、社会环境的复杂互动。本书聚焦于宋代文学的独特性,分析其如何反映并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面貌与思想图景。 --- 书名:烟雨江南:宋代士人心态与文学的转型 引言:一个转折点的文学景观 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文化转型期。唐代雄浑豪迈的余韵尚未完全散去,新的世俗化、精细化的审美趣味已然兴起。本书试图超越传统上将宋代文学视为唐代文学“衰落”或“平庸化”的简单论断,而是将其视为一个主动的、充满张力的“转型期”。我们关注的焦点并非仅限于文学作品本身,而是探究支撑这些作品产生的士人心态,以及这种心态如何与宋代特殊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和社会流动性相互作用,最终塑造出一种既内敛又极富人情味的文学范式。 本书将宋代文学生态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权力结构、儒学复兴、商业发展以及市民阶层的崛起,共同催生了文学表达的深刻变化。我们认为,理解宋代文学,必须先理解宋代士人的生存境域——如何在“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想与现实的党争倾轧之间斡旋,如何在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下寻求精神的自由与个人的价值。 第一部分:士人的空间与困境——政治气候下的心态重塑 第一部分着重分析了宋代特有的政治环境如何形塑了文人的自我认知与外部表达。 第一章:重文轻武的结构性影响 宋代立国伊始即采取“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这一政策对士人的地位产生了根本性的提升。然而,权力的高度集中,使得文人一旦进入权力中心,便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本章将梳理“同僚政治”的特点,探讨在这一结构下,士人如何在高位与被贬谪之间进行心理调适。重点分析了以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为代表的政治集团内部,其对“忠诚”与“道义”的界定,以及这种界定如何投射到其文学创作中,尤其是在议论性散文和诗歌中的隐晦批判与自我辩护。 第二章:理学兴起与内在世界的拓展 程朱理学,作为宋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潮,极大地影响了士人的道德自觉和审美取向。本书不同意将理学简单视为压抑情感的教条,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内在建构”的努力。理学为士人提供了一套应对外部世界纷乱的内在秩序,使得文学表达从外放的激情转向内省的体察。我们将考察理学对宋代人物描写的转变——从唐代外在英雄形象到宋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性”的塑造,分析士人如何通过对“格物致知”的实践,将其延伸至对日常生活细节的精微捕捉。 第三章:贬谪文化与边塞的“内化” 宋代的党争导致大量士人长期或终生遭受外放或贬谪。这种制度性流放,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贬谪文学”传统。本章将探讨苏轼、欧阳修等大家如何将流放地从外部的地理空间,转化为内在的心灵空间。他们不再追求唐代边塞诗的壮阔,而是将关注点投向了流放地朴素的民间生活、自然景观的细腻变化,以及个人在孤独中对生命的哲学思考。贬谪文学因此成为一种兼具现实感与超脱感的文学形态。 第二部分:文学体裁的演进与审美转向 第二部分关注宋代文学体裁的具体变化,揭示其与社会审美需求的契合。 第四章:宋词的崛起:市井、情韵与抒情革命 宋词的繁荣是宋代文学最显著的标志。本书认为,宋词的兴盛并非仅仅是“燕乐”流行的结果,而是士人对唐代格律诗在情感表达上“不足”的补偿。词的句式长短不一,更利于容纳复杂、琐碎、乃至日常化的情感体验。本章将细致分析柳永的世俗化倾向与苏轼、辛弃疾的“以诗为词”之间的张力,探讨词如何成功地捕捉了市民阶层对“情”的细腻需求,以及士人如何在婉约与豪放之间寻求平衡,以使情感表达既不失文人的风骨,又不落俗套。 第五章:古文的复兴与“平实之美”的建立 唐宋八大家中的“唐朝二家”(韩愈、柳宗元)与“宋朝六家”代表了古文运动的两个阶段。本书强调宋代欧阳修、三苏等人对古文的继承与发展,在于他们确立了一种全新的“平实”审美范式。这种范式摒弃了六朝以来的华丽辞藻,追求文辞与义理的自然合一。通过对奏议、序跋、传记的分析,我们看到士人如何将治理天下的理想,化约为对日常事务的清晰阐释,这种散文风格本身,就是宋代务实精神在文体上的体现。 第六章:笔记的兴盛:知识的碎片化与民间趣味的渗透 笔记小说、杂著(如《梦溪笔谈》、《东京梦华录》)的空前繁荣,标志着知识传播与文化消费的世俗化。这批文体不再是严肃的史学或哲学论著,而是士人记录所见、所闻、所思的“文人日记”。本章分析了笔记如何成为士人释放官方话语压力、记录市井百态、探索自然科学的私密空间。通过对这些非主流文本的考察,我们可以窥见宋代文人阶层在正式文体之外,对于民间文化和日常生活的真正兴趣所在。 第三部分:文学的社会功能与后世影响 第三部分将文学置于更宏大的社会脉络中考察其功能,并评估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七章:雅集、宴饮与社交网络中的文学 宋代文人很少是孤立的个体。他们依赖于文人集团、师承关系和雅集活动来获得身份认同和政治庇护。本章考察了诗会、宴饮活动中文学创作的即兴性与互动性。诗文在此时不仅是抒情工具,更是社交货币、身份标识和政治立场宣示的载体。通过分析当时的唱和之作、题咏碑刻,可以重建宋代士人群体的社交地图。 第八章:从“经世致用”到“自我完善”的代际传承 本书最后探讨了宋代文学最终如何影响了明清以来的士人观念。宋代文人确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路径,但其重心逐渐向“修身”与“致思”倾斜。他们将文学视为达成个体道德完善和精神自足的重要手段,这为后世的文人提供了一种在政治受挫时,仍能通过文学实践保持人格完整的可能。宋代的文学转型,实质上是一场关于如何在有限世界中追求无限精神自由的伟大尝试。 结语:微观世界中的宏大叙事 《烟雨江南:宋代士人心态与文学的转型》力图以细致入微的视角,描绘出宋代文人群体在社会巨变中的精神肖像。他们是理想主义者,也是现实的妥协者;他们创造了内敛而精微的艺术高峰,也留下了在权力夹缝中寻求精神栖居的复杂印记。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宋代文学不再只是“唐诗的延续”,而是具有自身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的全新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吕应棠


  1952年生于宜兰市西门,喜欢思考、读书、登山、旅游、艺术、音乐、写作。

  深信「信佛不信僧,信圣贤不信道学」、「论道不论事,无法与世浮沉;论事不论道,无法与化游息」等道理。

  强调独立思考和反思能力的重要。

  了解儒家「尽性立命」、释家「养性听命」、道家「炼性寿命」的精髓。

  不喜人云亦云。是一个既传统又现代,重视知识经济与修身齐家的人。
 

图书目录

缘起    
看不懂的语言等于死的语言    
台语里的汉语元素    

第一章 「母语的爱──汉台字论」读后感    
1-1 与狗何干?    
1-2 转院vs轸院    
1-3 这是吾篼    
1-4 齐人之福    
1-5 晃中秋    
1-6 「台语的独特与对仗的精密」之迷思    
1-7 伊讲欲去演讲    
1-8 掬水轩与竹笋    
1-9 「一割」是日语元素也是古典汉语元素    
1-10 公母与阿娘    
1-11 令妈有疼汝否?    
1-12 后日、后生、候日    
1-13 踌躇不前    
1-14 「嚣诐」是甚么?    
1-15 「腼肖」是什么?    
1-16 老要癫狂、「少」要稳
1-17 阿嬷梳头鬃
1-18 变化与包容证明语言是活的    

第二章 「台湾闽南语推荐用字」之我见    
2-1 蠓、陷眠、胡蝇    
2-2 何必多此一举    
2-3 燃烧吧!火鸟    
2-4 马上就到    
2-5 令爸跟你拼命!    
2-6 笼床是什么?    
2-7 猫捉老鼠    
2-8 宜兰大爆击    
2-9 思念先人的心情    
2-10 少小离家老大回    
2-11 kgao-wan-tsab-beh-wuat    
2-12 沉默是金

第三章 古典小说中的台语    
3-1 几个重要的观念
3-2 「民以食为天」之一    
3-3 「民以食为天」之二    
3-4 「剪绺儿」与「老货儿」    
3-5 谁理你啊!    
3-6 怕痒的男人疼老婆    
3-7 「练哨话」与「歹扯头」
3-8 Riu-Kiu-Ho-So    
3-9 甘子、收稍、面包
3-10 税处与处税
3-11 和身躯有关的对应汉字    
3-12 两个爱恨情仇的动作    
3-13 习焉不察的对应汉字(之一)
3-14 习焉不察的对应汉字(之二)
3-15 习焉不察的对应汉字(之三)
3-16 习焉不察的对应汉字(之四)
3-17 更多古典元素    
3-18 《红楼梦》里的台语    
3-19 《笔生花》里的台语    
3-20 《金瓶梅》中的台语    
3-21 捻、遐、踔、戟    
3-22 其它古典小说里的台语
    
第四章 由「香缘」讲到「草蜢」    
4-1 奇怪的风俗    
4-2 十赌九输    
4-3 得意忘形    
4-4 脱衣服
4-5 mon-mon-miao-miao    
4-6 「子丑寅卯,bat-tsat-kga-tsau」    
4-7 卵核儿    
4-8 眼角传情    
4-9 读册读册,愈读愈嗟    
4-10 从前与现在    
4-11 台湾俗语    
4-12 草蜢    
    
第五章 逷逃到简易店    
5-1 「逷逃」与「简易店」    
5-2 「滑倒」的对应汉字
5-3 从「传染」谈到「衣角」    
5-4 其它台语对应汉字    
5-5 台语歌词勘误    
5-6 台语谑谐话与俗语    

后记    
对应汉字对照表    
从古典小说探寻台语字源/简忠松    
台语文核爆:探源家与作家间的沖激/胡民祥    

台语文章赏析    
六十自画像        
1.【求神拜佛,不如求家己拜家己】    
2.【品味】        
3.【正面思考vs.负面思考】    
4.【更论负面思考】
5.【生涯规划】    
6.【时间管理】
7.【论孝】        
8.【基督教义vs.儒家思想】    
9.【象形文字】    
10.【老师】        
11.【故乡】        
12.【幽默的孔子】    
13.【布袋和尚】    
14.【奇闻怪事】    
15.【读册】        
16.【冤枉啊,大人!】    
17.【无神论者】
18.【多有奇祸】
19.【年龄】        
20.【永远的朋友】    
21.【书中书】    
22.【肯德基炸鸡】    
23.【三不二没有】    
24.【我是谁】    
25.【为何要读册】    
26.【生死学】    
27.【基督教呢?】    
28.【快乐】        
29.【谢谢、抱歉、再见】    
30.【养亲须先养志】    
31.【韩非子亦讲修身齐家】    
32.【人生像雕刻】    
33.【严肃中有幽默】
34.【山】        
35.【猴洞溪】    
36.【耳顺】    
37.【欲食雨蝇自己合】
38.【如何成功】
39.【蛇】        
40.【西门大学】    
41.【桂花茶之故事】    
42.【朋友】        
43.【圆环。素女经】    
44.【鳖报】        
45.【卷螺子风】
46.【第三类接触】    
47.【酥酥儿】    
48.【书签】        
49.【论道而不论事】    
50.【启示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从古典小说探寻台语字源


  王文隆博士寄来一本《台语对汉字之探讨》。这是伊兮外甥吕应棠先生兮大作。我一口气给读完;真正是「牛角花勿生水蛇仔。」阿舅有学问,外甥亦仝款有学问。我真感动应棠对母语兮疼爱,更是佩服伊用心研究兮精神。伊兮研究比一寡「专家」、「学者」更予我学到真多台语,尤其宜兰话兮典故与字源。伊真客气讲伊无受学术训练,专是靠个人对母语兮兴趣来写这本册。

  我在这鼓励应棠「顸颟牛有二步踼」,「树头若是企乎正免惊树尾人在摇风台」。亲像伊兮阿舅王文隆博士虽然毋是哲学家或是心理学家,伊将二千五百年前老子兮道德经与哲学心理学研究到出书发表。

  应棠提起伊研究台语字源是根据古典小说《红楼梦》、《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等书。我小汉时读《西游记》印象非常深刻。今吗真凑好,因为王文隆研究道德经兮关系予我想记三藏取经与道德经兮关系。虽然这与台语无关,但是我想舅甥俩人探讨二千外年前兮道德经与五百年前兮古典小说《西游记》。讲起来实在就是一个人求「道」兮过程。作者吴承恩(c. 1500-1580)当时写这本《西游记》是用假名来发表。伊是有名兮诗文作家但是《西游记》用讽刺笑科反体制,反官僚兮笔法来写伊恐惊得罪到朝廷所以伊用笔名。一直到伊死了后半世纪,1625才互人发现吴承恩是正本《西游记》兮作者。我讲正本《西游记》因为公元1200左右有一本由一个道教兮师公(我记末起伊兮名)互成吉斯汗召见去蒙古,伊将过程写出《西游记》。但是这本师公所写兮《西游记》是地理人文兮记录,毋是三藏取经《西游记》。

  话讲转来,吴承恩兮《西游记》实在就是求道兮心路历程。求道兮人有三种天生兮人格(Personality),小说用三个人来代表。第一是猪八戒(持八戒),这是代表人兮贪、瞋、痴、慢、疑等个性。第二个是沙净(参禅),这是代表人兮的温、良、恭、俭、让兮品格。第三个是孙悟空(寻悟空),这是求道人兮心(mind)与意(thought)兮代表。

  吴承恩兮小说将三藏、孙悟空、沙净、猪八戒拢讲原来拢是在天堂西方净土。但是尹拢犯着天条所以拢罚来凡间受苦。佛祖有交待尹爱好好作人修行然后修到正果才转来西天净土。修行无简单,三藏到印度求经一路受妖、魔、鬼、怪兮作弄,受女妖诱惑,但是有七十二变兮猴齐天来解救。毋过,猴齐天「心猿意马」、「自负骄傲」,常常出大代志。三藏就用金扣箍来将猴齐天乖静下来。小说中西游的猪八戒渐渐有修养起来由「色相」(form)渐进「空」(Formless)。沙净由妄我(egoic-self)渐渐「悟」到无我利他(egoless self)兮境界。猪八戒(持八戒)是修有为法;沙净(参禅)是修无为法。有为法、无为法拢是修心求佛兮方法。人人会修,人人有佛性,人人会成佛。

  三藏得到经就是由「妄我」到圆满「空」,「寻」然悟空终于成佛。道家哲学兮的「无」就是沙净,「有」就是「猪八戒」。「圆满」就是孙悟空。圣人就是超凡入圣兮三藏了。西游记兮结局是三藏、孙悟空、沙净拢圆满成佛;但是猪八戒因为痴哥、贪食兮本性难改。佛祖将伊罚到凡间清溷家家户户红祭桌顶兮剩菜、剩饭及灶下兮潘水;一直要到人间众人成佛猪八戒才会超生。

  直正悟空兮出家人就爱像应棠所讲兮布袋和尚「不说经」、「不化缘」、「不信名山」。台湾兮政治和尚离净土犹真远了。

  虽然应棠用心寻出古字来讨论台语,毋过我有一寡意见。

  1.伊讲一寡应该是「一割」;若安呢「一寡农夫在田里割稻仔」却变成「一割农夫在田里割稻仔」。「矮狗」伊讲是「哑狗」。我讲应该是「哑口」就是华文「哑巴」,「哑口」与「哑巴」拢与嘴有关,将人叫「狗」是真离谱。

  2.我会记阮大姆妈穿「大唐衫」又绑脚;大唐杉是唐山过台湾传统妇女所穿兮布绺黑衫。

  3.咱一般讲「厝」,应棠讲原字是「处」。我出国二十五年,第一摆转原乡二结,看到到处是「处」却毋知故「处」是在叨。我想犹是用故人兮古厝较妥当;尤其年记愈大愈接近要去住兮「厝」。

  4.阮故厝后壁就是堡岸或叫堤防。在堡顶看龟山与在「波」顶看龟山有真无仝兮心情。

  5.我小汉时常常在堡顶看到一个巡堡兮「风神」警察。「风神」应该是「奉承」,毋是「封神」。但是在用写台文文章时,用「风神」看到较顺眼。

  6.讲到顺眼,我就想到真多字源字若写起来作文章会看真无顺眼。亲像「姑不二衷」原字是「鼓不离钟」,这是歌仔戏在紧急时钟鼓齐鸣又唱走马调兮场景,若是用「鼓不离钟」写在文章与写「姑不二衷」有真大兮无仝与感触。

  7.宜兰兮乐班有分「西皮」与「福禄」二派,后来变成溪南、溪北帮派政治斗争兮代名。「西皮」原字是「蛇皮」,就是大管絃用蛇皮包竹孔兮乐班。「福禄」原字是「葫芦」,就是絃仔用葫芦做絃管兮乐班。若用原字「西皮」、「福禄」,就无文雅了。

  8.咱讲「男」是「作爸」,所以有「作爸人」、「作爸囝仔」;约定俗成兮「查甫人」、「查甫囝仔,大家同意就好。安呢生(按理说),女的是「作母」,所以是俗成兮查某人(作母人)、查某囝仔(作母囝仔)大家拢看有。

  9.「喷鸡胿」原字是「分究竟」,华人叫「吹牛皮」。若写「分究竟」,人看未晓「喷鸡胿」兮表情。

  10.「凊彩」兮原字是「剩菜」,这是农村通俗所讲」剩菜吃粗饱」兮习惯话。「凊凊彩彩」若用「剩剩菜菜」,岂会「孝孤」呢。

  11.有一寡字是华文所用兮。亲像「会顺呢」就是「于是呢」;「按呢生」就是「按理说」。「马上」就是「暱目」,华文叫「一眨眼」,用「连鞭」是真无仝款。

  12.台湾人亦用一寡宗教上兮用字来变成通俗话。宜兰人,至少阮简家兮人,常讲「讲一寡五四三又三八话,听拢无。」真可能是由佛法无非是讲「悟死生(五四三)」与「精进三学八正道」来顺嘴口变成通俗话。华人讲「胡说八道」是由「佛说八道」来;台湾人就讲「谎说(Hau Siou)、白贼」。

  13.台湾人讲「漂泊」实在就是「翲翩」;讲「艳头」实在就是「缘投」;「古锥」就是可亲。「蹉跎」就是游玩;「心适」就是「新式」,拢仝款。华文兮「撒娇」就是台语兮「撒赖(思奶)」;「娆巴」就是摇摆。「勤苦」就是「勤脚(Kiang Kga)」,「踌躇」就是小心。宜兰人讲壁虎是「身翁仔」。实在真字是蜥蜴,音字拢对。「现在」写做「今吗」比「即目」较顺眼。

  14.「胡蝇」有人叫「雨蝇、金蝇、户蝇」。尹咱吃饭就大大方方飞来桌顶。有一种人拢在人在吃饭时来拜访。宜兰人兮风俗拢会叫伊坐下来,做伙吃。这种无人叫家己来兮人客叫做「大面神」,所以胡蝇亦叫做「大面蝇」。大面神爱给某囝展风神讲伊人缘好,人人真爱请伊。尤其是大只落雨了后才飞出来兮虎头蝇。伊兮面形像虎,声音真响,是胡蝇中兮大哥;伊若来到桌顶,其他兮小胡蝇就要让伊。

  15.讲到雨,宜兰人有一句话「长工望落雨、乞食望普渡」。实在讲、毋但长工望落雨,阮猴囝仔亦望落雨。小汉时,大伯兮长工阿吉哥落雨天就做「杆樚」、「风筝」、「竹仔水枪」、「牌仔」等等互阮蹉跎。

  16.普渡是农历七月十五开鬼门、拜祭好兄弟与有应公。王公庙大炉主祭大猪公比赛,又有好料理请好兄弟,两棚歌戏班凑闹热,东棚演《薛仁贵征西》,东棚唱《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王公跳过火,童乩扶乩等等。普渡时,阮自动放假无去学校。乞食常来故厝竹围外等阮简家送尹鸡鸭好料理,尹拢会讲一寡好话祝福阮;阮亦会真欢喜做好代志。

  17.在宜兰讲兮母语,来到外地会变质。亲像宜兰人讲「搜无寮仔门」。这是宜兰歌仔戏兮戯棚拢有出将入相兮「戯寮门」。有一摆戯班欠脚手,叫一个吃酒醉兮当临时兮举旗军仔。在台顶伊搜无寮仔门,一直在台顶旋圆龙。这句话离开宜兰变成搜无「猫仔毛」。

  18.宜兰腔与台北腔有未少无仝兮所在。有一年兮夏令会,我与另一个台北同乡负责演讲场所。在演讲完了,另一场是在隔一个车路的礼堂。我与台北同乡指挥听众要过车路去大礼堂。这时有一个妇女同乡带一个小汉囝仔问阮「恁有看到阮先生否?」台北同乡应讲「汝头家讲伊先去(kgu)啊,叫汝囝仔带带赶紧过(kgei)」。宜兰人讲去啊有死去兮意思;宜兰音kuei是过;嫁兮音是kgei。这句话在宜兰人听来就是「汝先生讲伊先去潮洲卖鸭蛋(死了);伊叫汝囝仔带着赶紧嫁。」头家是查某人称唿翁婿兮尊称;我用「带」无用应棠所建议兮「契」;「契」用在「契兄」、「契子」、「契约」等等。用带看到较惯习顺眼。

  我读了《台语对汉字之探讨》予我深深感动应棠对母语兮疼爱;我亦感慨二十多年来母语运动依然停在找字源与编字典兮原地踏步。我犹末看到台语「专家」、「学者」用台文来学文学作品,尹犹是用华文来讲台文台语兮重要。

  应棠在精通《红楼梦》、《醒世姻缘》、《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文学作品发现十多字台语字源。这是真受我兮佩服。我希望伊会得开始用正港兰阳腔兮母语文来写文章、小说、诗等等来达到「嘴讲台语、手写母文」兮基本原则。
 
简忠松

推荐序

台语文核爆:探源家与作家间的沖激


  江山代有台语对应汉字的探源家出现,源源不绝,显示台语文诚有生命力。最近收着一本《台语对应汉字之探讨》,作者是吕应棠先生,送书者是《道德经》英译学者王文隆博士,伊请笔者写一篇读后感。早前,读过王文隆的大作《Dynamic Tao and Its Manifestations》,王博士是物理学家,精通近代量子物理学,伊用物理学的场论来分析老子的《道德经》,所致,伊的大作佫有一个副书名:A Field Theory Analysis of Lao-tzu Tao Te Ching。笔者的好朋友简忠松寄来这本书,彼当时拄好是笔者车祸大腿骨手术后。伫疗养中心一个月期间,读着,心内诚欢喜,读出物件来,心窍豁然开朗,起一款静心复原的助力。因为,这段缘分,对伊所请,心思回报;所致,拜读吕应棠先生大作,以台语文写作欲三十年的经验,写一寡感想。

  台语汉字的语源探讨,早前,有吴守礼教授、许成章教授……;伫1980年代有语言学者开路,亲像郑良伟教授,洪惟人教授……等等;绁咧,有民间学者嘛踏入这条探源路草。所谓探源,当然着爱有矿源,一般矿源是文献,文献无所不包,任何文字记载落来的记录,拢可以是文献。吕先生唯中国古典文学里揣字源,伊对台语母语的热情,写成《台语对应汉字之探讨》,值得呵咾。吕应棠先生书中所提着的陈昭诚先生,笔者熟悉近二十年,手里嘛有吕先生所讨论的陈昭诚大作《母语的爱──汉台字论》,佫有陈先生的台语诗集四本:《蝴蝶梦醒》、《台湾花》、《阿母ケ云》、《花佫开》,以上五本,拢是陈先生先后签送笔者的。陈先生人悬欉飘翩,中气足,听伊吟诗篇,一款歌剧院的男高音款,声涵悬润响亮迷人。

  亲像核子反应里,「中子」以光速,诚无客气,揣「质子」冤家,直直吣,直撞落去,亲像「精子」撞「卵子」,带来核子细胞分裂;有影,煞生几仔个囝,嘛煞有一丝丝仔物质消失;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E = mc2,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希望,探源家参作家之间无客气真情脑力沖激,Brain Storming,移山倒海,为台语文开拓一条澎湃大路。伫遮,按呢参吕应棠先生互相勉励。

  老子名言「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讲,每人讲一款,怹每款的综合接近道。道有无穷的面相,每人讲的道拢是「非常道」。「常」是「永恆」,「非常」着是「唔是永恆」。按呢讲来,一般人所讲的道,唔是永恆的道。看过,读过汉语本老子《道德经》,佫读西方学者的英译本,总是拢捎无寮仔门,拢是无解;煞将册囥倒转去册架顶,二十年,三十年过去,随在怹抾沙聚尘。

  年过又年,佫年过年,来够2006年9月20,黄昏来一场车祸,夆用直升机送够病院创伤中心,透暝手术碎煳煳的大腿骨,五工后出院,送入疗养院,足足一个月,期间好朋友简忠松送来一本奇书,就是顶头讲着的王文隆的书:《Dynamic Tao and Its Manifestations》。疗养里,只有三项空课:倒眠床,坐轮椅转踅,简单的复健活动,有影是美国时间诚济,济甲人闲闲闲,啥物册嘛看。哲学本质是「动」,「动」则「变」,宇宙世间是动态的(Dynamic),时时咧变化中;咱所看着是动态变化中的事事物物,瞬间的一个面相尔尔,啊,事物各有怹无穷的面相。王文隆的「Dynamic Tao;动态道」,画龙点珠,掠着笔者目珠,这是解《道德经》的锁匙;对《道德经》,笔者一时豁然开窍。王文隆用「动态道」破解二千年来人人对「道可道非常道」的迷惑参误解。缘由王文隆融会贯通近代物理学,掠着场论(Field Theory)「动态观」这个灵感,破解《道德经》,笔者受益诚济。

  本诚对「非常道;唔是永恆的道」存疑,今,移山倒海,所谓「非常道」着是「动态道」。所致,「道可道非常道」着是「道可道,动态道」。共款破解:「名可名非常名」着是「名可名,动态名」。这款「动态观」嘛可以应用够台语汉字探源,将伊引申作:「字可字非常字」着是「字可字,动态字」,天底下「字」是会变的。

  根据顶面这款动态观,每个探源家所揣着的台语汉字,笔者拢看作是怹独特的字,无所谓「着」抑是「唔着」,因为怹拢只是真相的一面,若欲加怹区分,应该是离真相的距离有远近之差。啊,真相永远揣未着,亲像神永远看未着,咱只是看着一寡神迹尔尔。所致,每位探源家拢各成一家之言,提供精彩的产品,任人观赏採用,最后谁的字源胜出,唔提探源家可以左右的,是靠文学作品的「量」及「质」来决定的;量济会占优势,质美佫卡是重要的关卡。伫台语文飘洋过海的发展里,「探源家」参「文学作家」拢诚需要。啊,欲选作佗一家入来箭风破涌,凭看各人见解参兴趣啦。当然嘛可以两家拢行落去,唯探源家一路行够作家,将家己认定的字应用够文学作品里,试咸汫,无的确,嘛会对探源用字起一款新境界参看法。

  吕先生引陈昭诚先生的话:「台语系统书写的完成绝非笔者说了算!笔者只是探出真相,真正的书写与应用是要大家去参与与完成啊!」吕先生因为这段大哉言!热情来参与,提出无共的看法,诚是可敬。吕先生加入来探源,出书参陈先生对话,进行「脑力沖激」,为着的是,真理愈辩愈明。笔者对怹两位拢足敬佩。因为怹热情为母语台语起砖铺路,拢各成一家之言;怹两位的心血,汇入台语文的溪流,壮大台语文的生命力。

  早年,伫1980年代,作家可用的字源卡有限,济济是作家家己摸出来的;一写久,有时豁然开朗,一寡字会家己浮出来;即马,探源家出的册,学者出的字典辞典不止仔济。甚至有归帆的研究者合心齐力,设立「台文华文线上辞典网站」,这个网站的资料是郑良伟教授提供,程式设计者是杨允言资讯工程教授。伫这个网站,可参考选用汉字及丰盛的语词。

  探源家所勘定的字库,无可能百分百受人採用。洪惟仁语言学家对台语诚有研究,嘛对台语汉字有伊独得的认定,诚有成绩。唔拘,嘛唔是逐字人拢採用,亲像「人」伊认定是「侬」,唔拘,用「人」济,用「侬」少。当然,家己做,甘愿受;若有人採用一寡,有知音者,嘛是足欢喜诚安慰。吕应棠先生对母语的热情,用心唯古典文学里,探勘台语对应汉字,丰盛化台语文学作家的拣字库存。

  吕应棠《台语对应汉字之探讨》有寡用字诚特殊。亲像这字「之」读作eh,一般人会用「的」;伊用「的」场合有:「笔者的」、「笔者所谓的」、「的话」。但是,共款这字「之」,伫伊所引的「登大雅之堂」,着爱读作zhi,参一般人用法,伫遮是相共的。着是讲:吕先生的「之」这字,有两款读法。笔者唔知伊按呢分别用「之」及「的」的必要性,笔者是一律用「的」,简忠松用「兮」。这款一音二字「的」「之」的语句,敢是华语版译作台语版所留落来的华语痕迹?

  汉字是单音节,一字一音。唔拘,吕先生书里,有一字二音节的「仅(gana)」,有影嘛是诚特殊。查陈修的《台湾话大词典》(远流,台北,1991),「干(kan)」(抑是「干(gan)」,用吕氏标音),这个字条有例句「干也(kan-a)」,等于「干也(kan-na)」,对应汉字可用「干那」,只是的意思。台文界「只是」有其他的用法,亲像干单,干礁,单单。吕先生佫有二字一音的「不会(bei)」,「不要(mai)」,嘛是诚特殊。按呢用字,语词恐惊煞歹读;早期有人按呢写,道是造字,即马罕得看着;看来,吕先生是欲造字的意思。唔拘,造字是行未通,因为电脑走未出去。吕先生用「都」标语音lon,现此时,一般人是用「拢(lon)」。伊用「亦」标语音ma,现此时,一般人是用「嘛(ma)」,另外场合,伊用「亦」标语音ah,亲像「会亦是不会(eh-ah-xi-beh)」。

  吕先生用一字「不」,标四款音如下:「不共(bou-kgan)」,「不使(beh-sai)」,「不止(bu-li)」,「不但(um-na)」;唔拘,现此时,台文界这四音分别用无共款的字,亲像:「无共(bou-kgan)」,「未使(beh-sai),抑是,袂使」,「不止(bu-li)」,「唔但(um-na),抑是,毋但」。当然,台语用字有吕先生讲的一字多音现象。吕先生用「知晓(tsai yia)」,一般有人用「知影」、「知也」;用「知晓」诚特出,当然着爱知晓来够「会晓」时,「晓」是读无共音。

  吕应棠用「齐」标语音tsei,陈昭诚过去用「济」,后来用「赘」,现此时,一般人是用「济」,教育部推荐「济」。当然,吕应棠拢无同意,伊举例欲说服人用「齐」,甚至,举古典「齐人之福」,将古代「齐」国之「人」,伊有一妻一妾,解释成「多人之福」,古典按呢今用,有影是诚高段。

  吕应棠参陈昭诚两氏用字,拢各成一家之言。吕氏用「飞」字,採用一字多音原则,亲像写「飞(hui)行机」「起飞(poe)」,陈氏採一字一音原则,写「飞行机」「起poe」,用「羽」字下加「巴」的合成字,电脑拍无字。笔者同意吕氏这字飞的用法,道是一般人採用的一字多音。另外,吕氏用「喘气(khui)」,陈氏坚持用一字一音,所以写「人气(khi)」,用「喘忥(khui)」。吕氏讲电脑拍无「忥」字,事实上,用微软的Word,用仓颉输入法,拍「人弓心(ONP)」三码道掠出来。若是有法度达成一字一音嘛是足赞,亲像写:伊喘忥气喘未过来,痚痀病煞发作。

  赖和有一篇小说〈斗闹热tàu-lāu-jia̍t〉,篇名是台语。笔者用「斗」,吕先生用「凑」,拢有家己的见解。「凑阵」抑是「斗阵」,「凑脚手」抑是「斗脚手」,随人用,文学作品自然会统一出一款来。佫有,tap-chhùi-kó͘欲写「答嘴鼓」抑是「斗嘴鼓」,嘛是在人用。若讲,「啉」水抑是「饮」水,笔者开始是用「啉」,彼时,电脑拍无字,煞姑不二衷改用「饮」,吕先生是主张用「饮」。最近,电脑已经有「啉」这字,所致,笔者渐渐佫转来用「啉」。共款的情形,嘛发生伫台语文俗字「刣」,早期电脑拍无,笔者改用「宰」;最近,电脑收入「刣」,宰相肚里可撑船,安心撑转来「刣」,反正,家己刣趁腹内。

  日月之下各按一只走马丬「辶」,道是咱台语文久长以来的俗字,当初咧写台语文,当然揣这两字写。诚无奈,人怹电脑只收迌,无收走马仔日,只好改用「蹉跎」,嘛未霉。唔拘,唯陈昭诚大作,知影伊栖着「跮踱」,音义拢合躯,陈氏註明语出《史记 司马相如传》「跮踱輵辖容以委丽兮」,笔者足佩服伊探源工夫一流;陈修的《台湾话大词典》用「彳亍(chhit-tho)」,註明「跮踱」是正字,嘛对顶头语出这句,作出注解:「輵(kat)车马喧杂貌,辖(hat)车声也,委丽(ui-le)行步进止之貌」。有影,古早人,彳亍是一款「足」行,行「至」又停「度」;沿路行,沿路耍,所致,「跮踱」字义词义拢诚妥当。以上看来,当然改用「跮踱」。

  举一个笔者用的字来讲,道是一字「厝」,事实上,厝这字济济人咧用。吕应棠认定用「处」,比吕先生早起应该有二十年,杨青矗认定用「茨」,怹两位拢指出「厝」是停柩的所在,活人不宜的意思。却是人人用厝,全台湾各地偌偌偌济以「厝」作地名,亲像笔者的故乡胡厝寮,另外,谢厝寮、苏厝、三块厝、五间厝、新厝、蕃子厝、许厝港、刘厝埔、朱厝崙……等等,拢是一大堆佫一大堆活人出出入入的所在!可见「约定俗成」的用字力量有偌呢仔大。有时单操一个欲抵挡,煞是风吹草偃矣。揣台语汉字的字源,嘛可用《道德经》的「动态道」来了解,受着:「名可名,动态名」的制约。笔者伫头前讲过:「字可字,动态字」;所致,「茨可茨,动态茨」,「处可处,动态处」,「厝可厝,动态厝」;诚是江山代有字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语言是活的,替语言服务的文字嘛必然是活的,随时代咧变化。

  事实上,世界各民族的语文拢是动态的,其中上活灵的可讲是英语文。中古英语行够现代英语过程中,大量借用外来语,带来语音语词的变动,致使拼音规则嘛起变动;现代人欲读大文豪乔叟(Chaucer, 1340-1400, 英语英诗之父)的名作The Canterbury Tales《肯套伯雷故事集》,是看无的。这本故事集的标记是中古拼音字,参现代英语的拼音字差诚济,现代一般人是读《肯套伯雷故事集》现代英语文版本。所致,笔者大胆讲:「乔可乔非常乔」着是「乔可乔,动态乔」。现代英语约有75万语词,近一半来自古德语,另外近一半来自罗曼语(法语、西班牙语、义大利语)及拉丁语,犹有希腊,荷兰语,近代德语及阿拉伯语,其他世界各国的语词。来自法语的有政治术语,来自希腊有科技术语。杂菜面的英语文带来音义混杂,原先拼音字的法则,变甲诚复杂,嘛可以讲是混乱,已经唔是纯拼音字。唔拘,英语文活用外来语文,造就出当今世界一流的英语文。英语文发展嘛可用「动态道」来了解,道是「英可语,动态英」;台语文发展嘛可师法英语文,作够「台可台,动态台」。

  吕应棠用「收煞」、「煞尾」,笔者诚同意,事实上,嘛是按呢用。

  感谢吕先生,揣着一字「烹」。台湾人一向有「白茶」参「茶米茶」之分;「白茶」道是「滚过的水」,一般讲请食茶,是啉白滚水;「茶米茶」是烧烧的白滚水所泡出来的茶,相亲时,姑娘奉茶定着是「茶米茶」。来「烹茶」,意思是烹滚水,绁落欲用来「泡茶」,另外一款讲法是「煎茶」。若是无欲用来泡茶,大概是讲「烹水」,寒天好洗身躯。笔者一向是写「燃滚水」。事实上,〈燃滚水及科技〉是笔者一篇科学散文的篇名,主要是欲向众人展示,台语文写科学文章,嘛是诚简单,轻松甲那咧食菜脯卵咧,这篇收伫散文集《茉里乡纪事》。一般人讲台语文诚歹用来写科学哲学文章,其实,文学的台语文才是上歹写的,因为文学题材极润,天文地理科技哲学宗教心理学无所不包。吕先生举古典小说的例,建议用「烹」来写「烹滚水」,伊写:「譬如《三侠五义》第109回『又是现烹的一壸新茶』的讲法,会当证明笔者的看法。今嘛可以参考这字「烹」,天天「烹水」泡茶,寒天一面哈茶米茶,一面写稿,当然,热天可啉「冷茶」,一款新式的泡茶法,道是用滚过的冷水泡,这款冷茶听讲是诚健身的啉法。大哉烹,诚感谢吕先生。

  约定俗成的「风台」唔免佫筛成「风筛」来。自古够二十世纪,济济台湾人拢是唯井里上「汫水」,烹来泡茶,用来煮饭,若是讲着真正的水,这款「正水」敢着爱是无咸无莶无矿物质的、无「咸汫」的蒸馏水吧?

  笔者写「着急」、「着伤」、「着特奖」;「着贼偷」抑是「遭贼偷」?看来犹是「情人目珠出西施」吧?吕先生用「下晡」,笔者嘛用「下晡」,华语的「下午」当然唔是「下斗」,吕先生用「下凑」。笔者只知影孔子门徒宰予昼寝,互孔子公仔骂甲臭头家;宰予困昼,困甲无食昼;宰予是困够下凑?抑是下昼?日头赤炎炎,紧食紧啉,随人顾生命吧!

  周添旺填词,杨三郎谱曲的〈孤恋花〉歌谣:「风微微,风微微,孤单闷闷在池边……暗相思,无讲起,欲讲惊兄心怀疑。」啊,啊,咱当然嘛是「笑微微,笑微微」,唔是「笑咪咪,笑咪咪」。这条「笑微微」,笔者举双手赞成吕先生,因为,「好佳哉」,一向道是写「笑微微」。

  吕先生归本书里,探出诚济台语汉字,笔者读来诚趣味,写一寡感想。事实上,伊建议的字,拢言之有理。当然,读者是唔是会佗伊行,用伊的字,着爱进一步观查。无论结果怎款,吕先生对母语台语的热情,唯古典文学里,研究探字源,出书互人参考,笔者诚敬佩。

  台语文路顶行欲三十年,定定听着一项迷思:「台语专家伤济,用字无标准化,一人一套,煞伤着台语文的发展;初学者煞唔敢入来,教学者唔知欲採用佗一套。」这款迷思着爱拍破,有心欲捒台语文的人,一旦踏入来,真紧道会发觉这款迷思是:「看一个影,煞生一个囝,产生无理无由的惊惶。」其实,有兴趣台语文的人,可以选用任何一套,先踏入来,将彼套馏互熟透透,然后,面对其他的用字也好,归套无共款的标记也好,伊会发现,诚简单诚紧道看有读有。亲像,吕先生参笔者用法有寡(有割)差别,但是,笔者诚紧道了解吕先生的用字,所以,读伊的书完全无困难。结论是:「台语文有诚悬的共同用字,对无共的部分,可以诚紧可分辨掌握,所以,未造成阅读的困难。」另外,任何无共款的用字,嘛拢未带来百害。因为,若有害道会夆筛掉,那像,咱欲去买一项商品,自然会去揣妥当的买。台语文必然是一面写一面改善用字。事实上,即马上流行的语文是英文,伊是唯中古英语文发展出来的。当年,中古英语文伫乔叟时代,唯伦敦方言出发时阵,拼写法嘛是一人一套,无统一,诚是无理想,会使讲是诚混乱,参咱即马的台语文诚类似。终其尾,英语文靠文学作品完成标准化。语文是百年大业,那像秧仔着爱一欉一欉栽,才有美丽的稻穗,台语文嘛着爱靠文学作品一抱一抱写,将来才有美丽的台语文。

  吕先生写北宜公路,滨海景致美丽,龟山岛泅海,兰阳平原入景来,一款驶过「九弯十八越」的思念亲情的胸怀,佳哉无互教育部「十八拐」骗去拐无去。唔拘,伫遮,伊煞软心,讲恁若用久变惯习,嘛会使之啦。

  探字源建议用字,可比是生产商品,怹的好霉实用度,写文学作品拄好是上赞的检定法。

  吕先生文笔好,可以潦落来,抒写故乡宜兰,展现好山好水;彩绘兰阳平洋山川,影翕龟山海泅太平洋;生湠宜兰无穷历史文化,细说吴沙人参噶玛兰人囝孙壮美悲欢古;拼一抱兰阳公主神话台语文学。
 
胡民祥写伫茉里乡 2014.6.29

缘起

  2012年年底,我很高兴能够回到宜兰参加「陈定南纪念园区」的开幕典礼。在会场,我发现《母语的爱──汉台字论》这本探讨「台语对应汉字」的着作,内心颇感惊喜。

  回到台北之后,我仔细加以研读,在研读的过程中,除了深受前辈爱护母语的心所感动之外,也让我暗藏许久的心愿活起来,今天才有这本书的诞生。也就是说,虽然我深受前辈的启发,但却无法完全同意其观点,因此决定写这本书来发表个人观点。

  不过,在此我要事先声明,我写本书的目的绝对不是要与人争辩或吵架,完全只是想为母语尽一份心力而已。

  严格说来,在研究「台语对应汉字」的这项神圣工作上我只能说是个「半吊子」而已,因为我从来没有受过正统的学术训练 。不过,台湾有句俗话说得好,就是:「bai-bai-bei-ma-wu-tsit-bor-tat」,意思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对应汉字为「魅魅马亦有一步踢」 ,因此我相信我的观点应该具有参考价值才对。

  具体而言,具有参考价值的原因主要有下列三点:

  第一,因为我是宜兰人(噶玛兰人),因此本书叙述完全以宜兰腔为主,并且用粗体字表示,因此读者可以在阅读的时候顺便了解宜兰腔台语,从而增加阅读的乐趣。

  第二,我已经是一位六旬「老翁」了,因此本书内容除了「台语对应汉字」的探讨之外,还包含了许多本土历史与典故,年轻读者应可从中获得许多启发才对。

  第三,我的观点大多根据中国古典小说与古籍,有坚强的理论基础,因此我才敢说具有参考的价值。

  不过,囿于个人「才疏学浅」的关系,我的观点难免有疏漏之处,殷望读者能不吝赐教,毕竟「学无止境,士无贵贱」,每位致力于保存与发扬母语的人士都值得尊敬。

  看不懂的语言等于死的语言

  在发表报告之前,我想先提出几个重要的观念:

  首先,我认为凡在使用中的语言都可称为「活的语言」,「活的语言」就像有机体一样,永远处于变动之中,而不同的语言也会循着「碰撞──变化──吸收──融合──碰撞」的轨迹不断地变化,因此台语仍可勉强称之为「活的语言」 。

  具体而言,台语仍可称之为「活的语言」是因为她仍保有许多元素,例如汉语元素、日语(外来语)元素、本土元素等,而保有丰富的内涵与活力。因此,我们绝不可因个人的意识型态或偏见而来独厚某一个元素,这样才不致破坏母语的完整和优美。

  另外,汉语是一种「偏向情绪」的语言,有「一字多义」、「一义多字」、「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等现象,容易发生「移义」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寻找「台语对应汉字」的时候标准应该放宽些,如此才不会被「一音配一字」的原则绑死了。换句话说,在找不到「对应汉字」的时候千万不可轻率採用「冷僻字」或自创文字,因为这样做只会让人更看不懂台语、更讨厌台语而已。

  总之,看不懂的语言等于死的语言!凡有志于保存与发扬母语的人都要遵守「勿让台语成为死的语言」这个最高原则!

  台语里的汉语元素

  尽管台语仍保有丰富的元素,但不可否认的,其中仍以「汉语元素」  为主,因此有人说用台语朗读「唐诗三百首」会比用北京话传神。

  另外,也有人说台语是文言文,例如「你吃饱没」,台语唸做「li(lu)-tsia-ba-buei(bei)」 ,对应汉字为「汝食饱未」;如果还没吃就回答「yiao-buei(bei)」,对应汉字为「犹未」,看起来确实像文言文。

  更有人认为台语「有音无字」,因此主张用罗马拼音或像韩国、日本、越南一样发明自己的文字。不过,我想这个主张若是基于汉字乃「偏向情绪的文艺语言」,比较容易「让情绪超越认知」而「难以养成科学心性」或者有更高的理想的话 ,我都赞成,只是这个主张已经超出探讨「台语对应汉字」的范围了。因此,我认为现阶段研究台语的工作仍应以「寻找对应汉字」和「鼓励台语说写」为主方为上策。

  总之,我们要牢记一件事,就是绝对不能因个人的意识型态或偏见而让台语变成死的语言!  而不让台语变成死的语言的方法无它,就是平等对待各个元素而已。

  最后,找不到「台语对应汉字」的原因,除了台语已经发展出有异于闽南语的本土元素之外(因此没有对应汉字)往往只是疏于考证的结果,教育部「台湾闽南语推荐用字表」所列的对应汉字就颇有这个嫌疑 。

  针对这一点,我将在后续的章节中加以讨论。
 

图书试读

1-5 晃中秋

《汉台字论》作者在「台语童诗赏」中有一首描写小孩盪秋千、吃文旦的童诗,读来令人莞尔,不过「盪秋千」,台语唸做「haihn-dion-chiu」,对应汉字用「㧡中秋」我就认为有商榷余地了。

当然,因为我是宜兰人,所以一看到「㧡中秋」就知道是「盪秋千」,因为「盪秋千」,宜兰人本来就叫做「haihn-dionchiu」20。然而,问题是对许多人而言,「haihn」的对应汉字用「㧡」恐怕会让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那么「haihn」的对应汉字用哪个字较好呢?我认为用「晃」就好了。「晃」,华语有「hoan」(音同谎)和「huang」(音同晃)两种发音:唸做「hoan」的时候为「照耀」、「晃眼」、「闪动」、「光亮」之意,唸做「huang」的时候就是「摇动」、「摇晃」的意思。换句话说,唸做「huang」的时候无论发音和语意都符合「haihn-dion-chiu」的「haihn」。

若再比较「摇」和「晃」就更能了解「haihn」的对应汉字为什么要用「晃」了。

「摇」,台语唸做「yio」(音同游),例如「摇来摇去」,台语唸做「yio-lai-yio-ki」;而比「摇」更大的动作,台语唸做「haihn」,例如「晃来晃去」,台语唸做「haihn-lai-haihn-ki」。

另外, 喝了会让人摇头晃脑的「米酒」,台语叫做「haihn-tao-a」,对应汉字是「晃头仔」。这都说明了「haihndion-chiu」的对应汉字为「晃中秋」,亦即,「haihn」的对应汉字用「晃」最好。

3-18 《红楼梦》里的台语

很多人认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中《红楼梦》排名第一,不过,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虽然无庸置疑,但是描写王公贵族的故事实在离我们太遥远了,还不如读《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醒世姻缘传》、《水浒传》、《万花楼演义》、《三侠五义》、《花月痕》等世情小说来得过瘾。我想,这就是为何〈刘姥姥进大观园〉会大受读者欢迎的原因,因为刘姥姥就像清新的空气一样,为深宅大院带来了一点人气。

不过,《红楼梦》这部古典小说倒是「暗藏」了一些台语对应汉字,例如「笑料」,台语唸做「chio-kuei(kei)」169,对应汉字为「笑科」就是其中之一。

首先,就像台湾人将「柳橙」看做「柳登」而唸做「liudiehn」;「狠毒」看做「狼毒」而唸做「lon-dot」一样,将「笑料」看做「笑科」而唸做「chio-kuei(kei)」这种事并非不可能发生。

用户评价

评分

《你写对台语了吗?台语对应汉字之探讨》这本书,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购入的。我一直对台语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现实中的学习过程却让我感到有些吃力,尤其是在汉字书写方面。我发现,网路上关于台语汉字的书写,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版本和说法,这让我感到非常困惑。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系统性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那些口语中常用,但书写起来却可能存在争议的词汇?例如,某些词语可能有多个汉字可以对应,但哪一个才是最准确、最能体现其原意的呢?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例证,并且能够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和依据。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为台语学习者提供指导,更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正视台语书写中存在的误区,并且激励我们去追求更精准、更地道的表达。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被《你写对台语了吗?台语对应汉字之探讨》这个书名吸引,是因为它提出的问题直击了我内心深处的疑虑。我一直认为,学习一门语言,尤其是像台语这样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言,其书写方式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台语的口语表达和书面汉字之间似乎存在着一层隔阂。很多时候,我们为了方便,直接套用国语的字词,或者使用一些并非最精确的汉字来“模拟”台语的发音。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希望。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来帮助我们辨别和选择最适合的汉字。我希望作者能够从历史、民俗、语音学等多个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台语汉字书写的演变过程和复杂性,并且能够提供一些易于理解和操作的指南。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语言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文化传承的书。

评分

这本《你写对台语了吗?台语对应汉字之探讨》光是书名就立刻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作为一个从小在家中听着台语长大,却常常在书写时感到困惑的“半吊子”台语使用者,我一直以来都对台语的汉字书写有着模糊的认知。我知道很多台语的用字并非是简单的国语对应,而是有着更深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含义。这本书似乎就直击了我学习和使用台语时遇到的最大痛点——汉字的准确选择。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系统地梳理台语和汉字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否会涉及到一些流传已久却可能并不准确的“俗写”,以及如何区分那些真正能代表台语发音和语意的汉字。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套清晰的学习框架,让我能够更自信地用汉字来记录我所听到的、所理解的台语。这种对语言的严谨探索,对于保留和传承宝贵的台语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希望作者能在书中深入浅出地讲解,即使是对台语不太熟悉的新读者,也能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并且对台语书写产生新的认识。

评分

我抱着极大的期待翻开了《你写对台语了吗?台语对应汉字之探讨》,虽然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语言学者,但作为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台语几乎是我生活中的背景音乐。然而,每当我试图将脑海中的台语发音转化为文字时,总会遇到瓶颈。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性地使用一些约定俗成的字,但深究下去,却发现它们未必是最贴切,甚至是可能产生误导。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盏明灯,指引我走向更清晰的台语书写之路。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正确”的台语汉字书写的?是否存在一个权威的标准,还是存在不同的学说和流派?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历史文献考据、语言学理论的应用以及实际案例分析都充满好奇。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字词,更能展现出作者对台语深厚的理解和热爱,并且能够鼓励更多人去关注和学习台语书写。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业的知识,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此一项重要课题的贡献。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真正理解和掌握台语汉字书写的书籍,《你写对台语了吗?台语对应汉字之探讨》这个书名,简直就是我心声的呐喊。作为一个在台湾长大的人,台语对我来说并不陌生,然而,当涉及到用汉字来书写台语时,我总是感到力不从心。很多时候,我们依赖的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长辈的口传心授,缺乏一个系统性的认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希望,我特别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区分那些纯粹的口语发音,以及它们背后所承载的精准汉字?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种有条理的分析方法,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某个词语会对应某个汉字,而不仅仅是记住几个孤立的例子。这不仅仅是对语言准确性的追求,更是对台语文化根源的探索。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学习台语书写的一本“宝典”,让我能够更加自信地表达和传承这门独特的语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