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與女權: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與摩洛哥後殖民時期的建構

國傢與女權: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與摩洛哥後殖民時期的建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Mounira M. Charrad
圖書標籤:
  • 女權主義
  • 突尼西亞
  • 阿爾及利亞
  • 摩洛哥
  • 後殖民主義
  • 性彆研究
  • 政治學
  • 社會學
  • 北非
  • 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當全世界對伊斯蘭婦女的處境感到興趣之際,這本書解開各國女性的命運為何迥異的神祕之因。作者Mounira M. Charrad認為許多分析都遺漏瞭伊斯蘭社會的現實情況,因為他們無法看清以親屬血緣關係為基礎的社會及政治生活,其實與西方階級為中心的生活模式完全不同。作者藉由巧妙的分析,說明伊斯蘭法律以及親屬的權力如何影響婦女的位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穆西娜‧夏哈(Mounira M. Charrad)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社會係以及中東研究中心的教授。

譯者簡介

李宗義


  清華大學社會所畢業,曾任國傢教育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現為華中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講師。

圖書目錄

前言 
謝辭 
外語與翻譯說明 

導論 

第一部分:相似之處:馬格裏布的共同文化傳統
第一章 國傢權力形構──以親屬關係為基礎的社會
國傢、民族與地方連帶 
馬格裏布曆史上中央/地方的緊張關係
政治上的「堂兄弟共和國」(Republics of Cousins) 
第二章 伊斯蘭教與傢庭法:非正統觀點 
伊斯蘭的法律 
伊斯蘭傢庭法 
習俗法 
第三章 女人與魔鬼並肩:性彆、團結與分化 
男人團結一緻 
女性是分裂之源 
聯姻:意識型態與現實 
麵紗與圍牆
第四章 男性與天使閤作:部落的權力 
緊緊相連:部落的團結
部落、伊斯蘭團結與市場 
部落與中央權力 

第二部分:曆史差異
第五章 前殖民政體:國傢的變異 
突尼西亞:中央機構的早期發展 
阿爾及利亞:孤立的部落與衰弱的國傢 
摩洛哥:政府管轄區與邊境自立區 
傢庭法作為政體的鏡像 
第六章 殖民統治──法國的策略
殖民宰製的形式 
殖民對傢庭法的操控

第三部分:通往國族國傢與傢庭法的三條路徑
第七章 皇室、部落、與伊斯蘭法的保存──摩洛哥
皇室與部落的聯盟(1940年代-1950年代)
保留伊斯蘭傢庭法:君主的選擇(1950年代)
第八章 菁英分歧與法律的僵局──阿爾及利亞
倚重親屬團體(1950年代-1960年代)
傢庭法受製於政治分裂(1950年代-1980年代)
第九章 國傢自主性與傢庭法改革:突尼西亞 
國傢嚮部落爭取自主性(1930年代-1950年代) 
傢庭法的轉變(1930年代-1950年代) 
結論:國傢建構、傢庭法與女權 
曆史、策略和政策 
本書的理論意涵 

名詞解釋 
註釋 
參考書目 
作者索引

圖書序言



  本書談的是國傢的建構,也探討伊斯蘭中東社會脈絡下的女權,這兩個主題的交會形成本書的核心關懷。本書重點是分析何種結構力量,造成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與摩洛哥在獨立後,國傢在傢庭法與女權政策上的差異。本書的問題意識是:為什麼針對伊斯蘭的傢庭法進行改革時,突尼西亞是採取激進的方式並公布法律擴大女權,摩洛哥是迅速採取一套保守的政策,而阿爾及利亞則是在實施保守的法律之前,長期陷在各種選項停滯不前?

  為瞭解三個國傢政策上的差異,我發展齣一套框架關注國傢權力形構(state formation)的過程,特彆是針對這些部落整閤到各個民族國傢裏,如何影響國傢的政治基礎進而改變傢庭法的命運。這套框架使我們在分析以親屬關係為主的國傢時,能更清楚掌握關鍵的國傢/社會關係。我也試圖提供一套方法來分析在某些民族國傢或某些時期,當親屬關係為基礎的部落團體在曆史上扮演政治要角時,一國傢庭法或女權政策的政治起源。

  本書的發展結閤個人的經驗與學術興趣。我生於突尼西亞一個混閤法國與突尼西亞兩種文化的傢庭,之後又在美國生活,因此被迫周鏇在不同文化。我的主要語言是法語,卻成長在一個以阿拉伯語為主的社會,所以讓我在一般文化中,處在一個半局外人的位置。身為女性,同時生活在數種文化世界之中,我也逐漸熟悉女性擁有與缺乏權利的異同。我認為傢庭法所界定的女性權利是社會組織的核心議題,例如社會秩序中個人與集體的位置。我看見法律規範結婚、離婚、一夫多妻製和繼承如何深深影響伊斯蘭婦女的生命選擇。這被簡短地指稱為傢庭法中的「女性權利」議題,已成為近來中東地區最具有戲劇張力的事。然而,不同國傢的傢庭法政策背後,還有很多長期的曆史與結構力量需要探索。我一直急著想釐清一個知識上的問題:為什麼突尼西亞能夠改革傢庭法,但其他兩個馬格裏布的國傢卻無法達成改革目標?

  作為一個受過法國與美國大學比較曆史訓練的社會學者,我一直對政治結果的結構分析感到興趣,不論是韋伯(Max Weber)的科層製、摩爾(Barrington Moore)的獨裁與民主、史考奇波(Theda Skocpol)的革命、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的支配中心與邊陲的世界體係或是堤利(Charles Tilly)的集體抵抗。我所受的學術訓練,從事的教學,長期探討西歐與美國政治史的階級起源。然而,當我思索突尼西亞和馬格裏布政治史的發展,原先使用在階級主導以及資本主義社會的分析模式,似乎不大適用。雖然馬格裏布已經發展齣階級,但部落的親屬團體,似乎還是馬格裏布地區國傢權力形構的過程與政治結果齣現差異的主要變數。我逐漸相信就算資本主義的經濟配置已然成形,以親屬關係為基礎的社會形構仍然在馬格裏布的曆史上留下長遠的印記。國傢與部落之間的關係還有親屬關係都是社會組織的重要原則,因此也必然是分析馬格裏布的國傢權力形構、傢庭法與女性權利等國傢政策的核心。

圖書試讀

導論
 
1956年夏天,脫離法國殖民統治尋求獨立的風潮席捲突尼西亞,這個剛誕生的民族國傢採取一項大膽的新舉措,針對傢庭法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通過一套完全跳脫傳統伊斯蘭律法的「個人地位法典」(Code of Personal Status)。根據新的法典,突尼西亞規定一夫多妻或一個男人娶四個妻子都算非法,也禁止丈夫休妻,也就是不準丈夫完全未經法庭宣判就片麵終止婚姻。從此以後,離婚必須經過法院認定纔能成立。法典也賦予女性與男性有相同訴請離婚的權利,並且增加母親的監護權,擴大女兒或孫女的繼承權。突尼西亞的改革成為衡量其他中東國傢傢庭法改變的指標。四十年後,有國際媒體贊譽此套傢庭法:「這是突尼西亞獨立以來的最大成就,該國的法律讓女性享有其他阿拉伯世界國傢女性無法享有的權利。」
  
反觀摩洛哥則是在1956年建國後鏇即採用一套保守的傢庭法。該國於1957-1958年間通過的「個人地位法典」依然忠於民間慣用的伊斯蘭律法。比方說,摩洛哥還保有一夫多妻與休妻的傳統,並且保留繼承製度。然而阿爾及利亞從1962年獨立以來,傢庭法陷在改革派與保守派之間的角力足足超過二十年。直到1984年通過謹遵伊斯蘭律法的保守法案之前,這段時間內所提齣的改革計畫是屢試屢敗。
  
盡管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與摩洛哥的曆史與文化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它們的傢庭法依然齣現差異。這三個國傢都位於阿拉伯世界的西緣,在阿拉伯文裏通稱為馬格裏布(Maghrib),代錶西邊與「日落之地」。2這三個國傢在地理上相連,同屬於阿拉伯伊斯蘭社會(Arab-Islamic),一起經曆法國的殖民,也都在1950年代中到1960年代初之間獨立成為民族國傢。此外,這三個國傢的傢庭法也都是「由上而下」執行。馬格裏布在1950年代並無廣受支持的草根女性運動來要求擴大女權。雖然如此相似,但這三個脫離法國殖民統治獲得獨立的新興民族國傢,在傢庭法上則是走嚮完全不同的道路。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