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舰图志 1912-1949

中国军舰图志 1912-1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海军
  • 军舰
  • 历史
  • 军事
  • 图鉴
  • 1912-1949
  • 海军装备
  • 近代史
  • 战争
  • 舰船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收录了中国近现代海军几乎全部舰船的数据;附上了各艘重点军舰的高清线图,作为参照;介绍舰船的建造、服役史、性能数据;是了解中国近现代海军的必看之书。

  全面整理中国近现代海军装备资料、展示大量军舰的图像资料及数据,军舰迷机不可失。

  本书对1912-1949年中国海军舰艇的性能及服役简史做了系统梳理。在书中,你可以一睹中国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的风采;可以看到当时亚洲最先进的摩托化鱼雷艇;可以看到中国自己努力制造的军舰;当然,也能看到数量庞大的日本赔偿舰、美国援助舰。

  此时的中国虽内忧外患,但中国海军“国旗飘扬军威壮,将来独霸东海滨”的理想,一直未断。

本书特色:

  1. 本书是对中国近现代海军装备所做的系统梳理,资料全面。收录了当时各舰队几乎全部舰船的数据,不但有大型的水上飞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也包括了不为人关注的炮舰、鱼雷艇、杂项军舰等舰只的数据。

  2. 本书附上了各艘重点军舰的高清线图,可与照片中的实物相对照,最为军舰迷所推崇。

  3. 图文结合,文字精练,内容主次分明,做到了历史感和知识性兼顾。重点介绍了舰船的建造、服役史;同时列举了舰船的马力、火力、排水量等性能数据;还补充介绍了武备、旗帜、涂装等相关军舰知识。

  4. 许多军舰的图像资料系作者多年搜集整理所得,此为首次结集出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未命名图书的详细介绍,内容绝不会涉及《中国军舰图志 1912-1949》的相关信息: --- 历史的深潜:大航海时代欧洲造船技术的演进与权力转移 (1500-1800) 导言:钢铁与荣耀的交织 本书聚焦于人类航海史上最为动荡和关键的三个世纪——16世纪初至18世纪末,即传统帆船时代与蒸汽革命前夜的“大航海时代”晚期。这段时期,欧洲列强通过海权争夺,重塑了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并非简单的战役叙事或政治博弈,而是隐藏在这些宏伟叙事之下的技术基础:造船工业的工业化萌芽、材料科学的突破,以及这些进步如何直接转化为国家战略优势。 我们深入探讨了从加勒万帆船(Carrack)向全帆船(Ship of the Line)的范式转移,分析了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和英国在船舶设计、工程学和物资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竞争与创新。 第一部分:文艺复兴的回响与早期殖民的船体结构 (1500-1600) 本部分追溯了15世纪末期欧洲造船术对地中海和早期大西洋航行需求的适应。 1.1 船体几何学的诞生与挑战: 详细分析了早期大型船只(如葡萄牙的圣马利亚级或西班牙的黄金舰队护航舰)的结构。重点剖析了龙骨铺设、肋骨弯曲的技术限制,以及如何通过增加侧舷高度来应对远洋风暴和携带更多火炮的需求。我们参考了保存下来的早期造船手册残篇,重构了当时的测量方法——例如,如何利用“索绳测量法”估算船体长度和吃水深度。 1.2 木材的选择与资源的争夺: 远洋航行的核心瓶颈在于优质木材的持续供给。本章详细比较了橡木(用于结构框架)、松木(用于桅杆和甲板)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如波罗的海与英格兰西南部)的性能差异。阐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如何早期建立起庞大的海外木材采集网络,以及这种资源依赖如何催生了早期海事贸易垄断。 1.3 火炮上舰的初始形态: 随着火炮技术的发展,船只被迫加高以承受后膛炮的巨大后坐力。本节探讨了早期的火炮安装技术——特别是炮座的加固方法以及甲板的结构强化——这些都是在没有成熟工程学理论指导下,通过血的教训积累起来的经验。 第二部分:荷兰的黄金时代与标准化尝试 (1600-1700) 17世纪,荷兰凭借其高效的商业运输和先进的造船技术,一度主宰世界贸易。本部分详述了荷兰在“通用化”和“成本控制”方面的前瞻性实践。 2.1 弗拉芒船(Fluyt)的革命: 弗拉芒船是工业化思维的早期体现。我们分析了这种商船如何通过牺牲一定的航速和防御能力,换取巨大的货运量和极低的建造周期。其关键在于船体横截面设计和甲板布局的优化,使其只需极少的船员操作,极大地降低了人力成本。书中插入了详细的弗拉芒船剖面图示,并与同期英国“盖伦帆船”(Galleon)的复杂结构进行对比。 2.2 船坞管理的效率革命: 荷兰在阿姆斯特丹等地建立的标准化船坞系统是当时最先进的生产线。本章探讨了船只组件的预制化(如标准化尺寸的肋材和甲板板材)如何加速了建造过程,并减少了现场加工的浪费。这是现代制造业思想在航海领域的早期映射。 2.3 首次国家级海事标准制定: 英国在“海上三百年战争”后,开始意识到标准化的紧迫性。本节关注英国皇家海军如何从混乱的私有承包模式,逐步转向由海军部主导的船舶设计规范(如“红队”与“蓝队”的设计哲学之争),为日后建立“战列舰”概念奠定了行政和技术基础。 第三部分:战列舰时代的来临与科学工程学的介入 (1700-1800) 18世纪是木制战舰的巅峰,也是工程科学正式介入造船业的转折点。 3.1 结构工程学的突破: 本章详细审视了英国造船大师如查尔斯·佩恩(Charles Penroys)等人的工作。他们开始运用三角函数和初步的力学原理来计算船体在不同负荷下的应力分布。我们分析了船体内部“斜撑”(Diagonal riders)和“船壳加固”(Sheer strakes)的设计如何显著提高了大型三层甲板战舰(First-Rate Ship of the Line)的抗扭刚度。 3.2 风帆效率的数学优化: 风帆不再是简单的布料,而是复杂的空气动力学装置。本节介绍了法国工程师如何率先利用水槽试验(Hydrodynamic Testing)的早期概念来模拟风流对船帆的影响,从而设计出更高效的帆型和索具布局,直接影响了战舰的机动性和战术选择。 3.3 舰炮口径与船体强度的平衡艺术: 随着舰炮口径的增大,如何确保船体在连续齐射后不至于解体成为首要难题。本章分析了如何通过调整炮甲板的厚度和框架间的距离,使船体能够承受更强的冲击波和后坐力。这不仅仅是工程问题,更是关乎海军军费开支的经济决策。 结论:从经验到定律的过渡 本书最终论证:1500年至1800年间的造船技术演进,是人类从依赖工匠经验向应用科学原理过渡的缩影。每一次船型的升级,都伴随着对材料、结构和流体力学的更深层次理解。这些技术进步不仅建造了征服世界的船只,也为随后的蒸汽动力革命提供了必需的结构和管理基础。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权力是如何被精密的木材和铁制零件所支撑和实现的。 --- 附录: 16世纪欧洲主要船型结构图谱对比 1750年英法皇家海军船舶设计规范节选 1780年代英格兰皇家海军船坞物资消耗统计表(木材与麻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悦


  1978年生,江苏靖江人,现居山东威海,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客座研究员、山东省历史学会甲午战争专业委员会委员,专注于中国海军史、甲午战争史的研究与普及,是上述领域青年一代领军学者。着有《中国军舰图志1855-1911》、《碧血千秋--北洋海军甲午战史》、《沉没的甲午》等,主编有《辛亥•海军》、《中国近代海军珍藏图片集》、《雪甲午耻--中国近代海军稀见史料丛书》等。

图书目录

凡例   iii
前言   v

第一章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1912—1928)   1
炮舰、炮艇   3
杂项军舰   25
战利舰   33
未成军舰   53

第二章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前期(1927—1937)   61
巡洋舰   63
炮舰、炮艇   85
鱼雷艇   119
杂项军舰   129
未成军舰   143

第三章  日伪政权时期(1931—1945)   153
伪满洲国江防军舰   155
伪满洲国海警舰艇   173
汪伪海军舰艇   183

第四章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后期(1945—1949)   197
抗战期间的盟国赠舰   199
战利舰   211
日本赔偿舰   259
英国援助舰   315
美国援助舰   327
其他来源军舰   387
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舰艇   401

附录  1912-1949年的中国军舰   409
一.军舰建设的主体与中国海军的演变   410
二.舰种分类和命名   416
三.舰船炮械   419
四.舰船动力和电子设备   428
五.外观与涂饰   431

图书序言

前言

  1912年,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中华民国时期,此后至1949年的数十年间,中国海军的命运恰如整个国家的命运一般,不但经历了种种的纷扰和波折,而且遭遇强寇入侵的摧残,其多舛程度丝毫不亚于此前的清末海军,军舰装备的发展历程较之清末海军则更为繁复。

  进入民国后的中国海军,受建设资金不足以及国力贫弱的束缚,实力、规模始终弱小,在新军舰的购置方面体现出“散、乱、小、旧”等特点,再加上这短短几十年时间里,中国海军相继经历了军阀混战、南北对抗、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战事,往往一艘小舰身上都要牵连到诸多史事,使得考订这一时期中国军舰的历史成为十分耗费精力的工作。

  中国海军史学者马幼垣先生曾说过,军舰技术史是海军史的基础,如果无法釐清、掌握军舰的技术状况及其历史,那么相应时期的海军史就很难谈起。基于相同的认识,我对中国海军史的研究也是首先从军舰史着手,在军舰史中又按照时间顺序,以清代的军舰作为最先的研究对象,此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开始涉足民国时期军舰的研究,也日益感到这一时期中国军舰考证的难度。有关这一时期中国军舰的档案材料不仅极为分散和不系统,而且1940年代以后中国军舰的原始档案很多至今仍属于军事秘密,这就使得学术研究的难度较清末军舰大了许多。也因此,迄今中文出版物里尚没有关于这一时期中国军舰的手册、图鑑式专着,即便是在西方声名赫赫的《简氏年鑑》、《康威年鑑》等军舰年鑑,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军舰也显现出力不从心之感,以至于这一时期中国军舰的面目始终处于朦胧模煳的状态。

  2013年,我在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军舰图志1855-1911》之后,开始对民国以至抗日战争前后的中国军舰史进行研究写作,尝试为每一型军舰撰写专史文章,至2016年初,终于初步将这一时期中国军舰历史大致釐清。也恰在这时,香港商务印书馆热情相邀,建议我来完成《中国军舰图志1855-1911》的续篇《中国军舰图志1912-1949》。对此命题,我深知其中的难度,但也深知这样的手册类书籍对中国军舰史、海军史研究和普及的意义,最终贸然应命,以半年多的时间整理、完成了本书,算是为中国海军的历史传承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本书在体例方面,基本延续了《中国军舰图志1855-1911》的模式,以求格式上的统一。书中的正文部分是军舰的主要参数、简史、历史照片和外观线图,附录部分则是对该时期中国军舰的武备、外观装饰等相关知识进行说明介绍。有所不同的是,因为本书所涉及的海军历史背景情况较清末时期特殊,因而在军舰的归类上没有完全按照巡洋舰、炮舰等舰种分类进行介绍,除了北京政府时期的军舰外,此后各时期的军舰大都是按照军舰所属的舰队系统或军舰所属的历史背景进行分类。如抗战时期的伪政权军舰,抗战后的日本赔偿舰、美国援助舰等。另外,部分曾经在《图志1855-1911》中收录介绍过的舰艇,因为其在民国时期发生了重要的改造或武备变化,本书中也再次加以收录。

  本书中所涉及的军舰参数、历史资料,广泛参考了大量的档案文献以及当事人的回忆、着述。其中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军舰主要参考了国家图书馆藏“海军门”档案,南京政府时期的军舰情况主要参考了《海军大事记》、《海军公报》、《海军期刊》、《海军统计》、《革命的海军》、《桅灯》、《海事》等书刊。伪满洲国的军舰情况主要参考了《江上军报告书》、《满洲国警察史》等资料。有关抗战之后国民党海军军舰的的情况,则主要参考了台湾地区海军组织编纂出版的《中国海军》杂志、《海军舰队发展史》、《老军舰的故事》等舰史和军史书籍,以及日本海军史学者田村俊夫等人的相关着述。涉及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内容主要参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等材料。

  此外,本书还借鑑参考了马幼垣、张力、苏小东等先生的研究成果,书中关于台湾地区海军军舰的舰史情况,则借鑑参考了应绍舜、钟坚先生的舰志类着作。为使读者对各型军舰的外观形象有直接认识,中国海军史研究会顾伟欣先生帮助绘制了全书所用的军舰线图和军旗图式,朱飞虎先生帮助绘制了书中的武备、主机立体线图。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首任摄影队长薛伯青先生的后裔刘茜女士提供了家藏的华东海军时期的珍贵舰艇照片,使本书得以增色,特此一併致谢!

  在中国走向海洋的时代,希望有更多人来关心中国海军的历史和未来。

陈悦
2016年9月8日
于山东威海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近代史,尤其是军事史有着浓厚兴趣的台湾读者,我对《中国军舰图志 1912-1949》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体现在其能否填补我知识上的空白,并且提供一个全新的观察角度。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能否详尽地介绍在1912年至1949年这段时期,中国海军所拥有的各种舰艇的详细参数,包括舰船的尺寸、吨位、最高航速、续航能力、武器配置(火炮种类、口径、数量,鱼雷发射管等),甚至包括舰上的乘员编制。我非常希望能够看到,书中能够通过文字和图像的结合,清晰地展示出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制造的舰艇之间的技术差距和性能差异。例如,书中是否会对比当时中国海军所拥有的,来自不同国家的舰艇,比如日本、英国、德国、美国等,它们各自的优劣势在哪里?以及这些舰艇在中国海军中的实际服役表现如何?我对于一些在中国海军历史上,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有着特殊意义的舰艇也颇感兴趣,比如那些在地方海军中服役的舰船,它们在国家统一和海洋权益维护方面,是否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我希望《中国军舰图志 1912-1949》能够提供一个详实的数据支撑,让我能够更科学、更客观地去理解那个时代中国海军的实力构成和技术水平。

评分

对于我而言,《中国军舰图志 1912-1949》这本著作,与其说是一本图册,不如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中国近代海军历史的窗。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舰船故事。例如,那些在抗日战争中,为了保家卫国而英勇牺牲的舰艇,它们的最后一战是怎样的?船上的官兵们又是如何坚持到最后一刻的?我希望书中能够通过详实的资料,还原这些感人的瞬间,让那些牺牲的英灵得到应有的纪念。我也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在民国时期,海军内部的派系斗争对于舰艇建设和发展的影响。不同的军阀势力,在海军的建设上是否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一些地方势力,是否会为了满足自身的海军需求,而进行一些特殊的舰艇采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出这些复杂的政治因素,是如何交织影响着中国海军的命运。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当时中国海军舰艇的武器装备和战术运用有着浓厚的兴趣。比如,在那个时期,中国海军主要装备的是哪些类型的火炮?它们在实战中的表现如何?以及当时中国海军的战术思想,是否受到西方列强的影响?我期待《中国军舰图志 1912-1949》能够为我提供这些深入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海军在那个动荡年代的真实面貌。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中国海军在1912年至1949年这段时间的发展史,是解读中国近代史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我尤其期待《中国军舰图志 1912-1949》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那个时代中国海军的“脉搏”。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关于不同类型军舰,比如巡洋舰、驱逐舰、炮艇,甚至是一些特种舰船,如扫雷舰、鱼雷艇等,关于它们的详细数据和历史背景。例如,那些在辛亥革命后,各路军阀势力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而建造或购买的舰艇,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它们在当时的海洋争夺战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份精准的档案一样,为我呈现出这些舰船的“家谱”。我也对当时中国海军的造船工业和技术能力感到好奇。民国时期,中国是否尝试过自主建造大型军舰?如果尝试过,技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最终的成果如何?我对那些在战乱中,艰难维持的海军基地和造船厂也充满了关注,希望书中能有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揭示出,在那个列强环伺的时代,中国海军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努力维持和发展自己的海上力量的。这段历史,充满了无奈与抗争,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感受到那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勇气与智慧。

评分

从这本书的书名《中国军舰图志 1912-1949》来看,我最期待的便是其能够提供一套清晰、系统,且极具参考价值的中国军舰图录。作为一名台湾读者,我深知历史的连续性和复杂性,因此,对于1912年至1949年这个跨度,我希望书中能够有条不紊地梳理出中国海军舰艇的发展脉络。我尤其看重书中对于舰船“型号”和“代差”的辨析。例如,在那个时期,中国海军的舰艇,哪些是当时国际上主流的型号?哪些是已经逐渐落后但仍在服役的?以及,书中是否能够展示出,中国海军在舰艇技术上,是如何与世界海军强国进行比较的?我非常希望能够看到,书中不仅仅是展示舰船的外观,更是能够通过专业的分析,阐述这些舰船在设计理念、武器系统、防御能力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当时的军事战略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书中是否会提及,当时中国海军的舰艇,在面对日本海军的进攻时,有哪些主要的劣势?而中国海军又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去弥补这些差距的?我期待《中国军舰图志 1912-1949》能够成为一本兼具学术严谨性和视觉吸引力的著作,为我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了解中国近代海军舰船历史的窗口。

评分

我对《中国军舰图志 1912-1949》这本书的期待,是一种对历史细节的渴求,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层面。《中国军舰图志》这个书名本身就预示着一种“以物见史”的视角,我希望通过对舰船的深入了解,来窥探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能够展现出,不同时期中国海军舰艇的“出身”和“经历”。例如,那些在辛亥革命前后,从清政府海军继承下来的舰艇,它们的命运如何?是继续服役,还是被瓜分或解体?我非常期待能够看到,那些在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海军的舰艇是如何进行更新换代的,又有哪些舰艇是作为“主力”发挥作用的,它们的战绩如何?我也对那些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海军所遭受的巨大损失感到痛心,我希望书中能够尽可能地记录下那些在战争中被摧毁的舰艇,以及它们最后时刻的悲壮。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舰船的介绍,而是能够将这些舰船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去分析它们在国家安全、海洋权益、乃至国际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一些大型巡洋舰的引进,是否与当时国家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意图相关?而一些小型炮艇的装备,是否反映了中国海军在沿海防御和内河巡逻方面的需求?我期待《中国军舰图志 1912-1949》能够成为一本集历史、军事、技术于一体的丰富读物。

评分

《中国军舰图志 1912-1949》这本著作,对于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历程的绝佳机会。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各个时期海军舰艇的“演变”的呈现。我想知道,从清末海军的残余力量,到民国初年国民政府的海军建设,再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的海军力量,每一个阶段,舰艇的类型、性能和数量是如何变化的。我希望看到,书中能够清晰地展示出,中国海军在不同时期,是侧重于发展大型水面舰艇,还是更倾向于装备小型、灵活的作战单位,比如鱼雷艇和炮艇。我也对书中关于中国海军的“舰名”和“涂装”这些细节非常感兴趣。许多舰艇的名字,比如“宁海”、“平海”、“逸仙”等等,都蕴含着特殊的历史意义。这些舰名是如何确定的?它们又承载着怎样的象征意义?而舰艇的涂装,是否也有其时代的特色和军事上的考量?我期待《中国军舰图志 1912-1949》能够提供一个详尽的舰艇列表,让我能够逐一了解这些舰艇的历史,并从中体会到中国海军在那段特殊时期,所经历的曲折与奋斗。

评分

我作为一个对军事史,特别是中国近代海军史颇有研究的台湾读者,这本书《中国军舰图志 1912-1949》无疑是一份非常令人期待的礼物。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在“图志”这个概念上能否做到名副其实,即能否提供丰富、准确且具有代表性的舰船图像资料。我希望不仅仅是简单的舰船照片,而是能够包含详细的舰船结构图、剖面图,甚至是不同角度的描绘,从而让我能够深入理解每一艘舰艇的设计理念、武备配置和技术水平。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涵盖从早期从国外引进的巡洋舰、驱逐舰,到后来民国政府尝试自主建造的各类舰艇,甚至包括一些当时的海军陆战队装备的特种船只。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建国”、“建威”等早期巡洋舰的性能参数?它们在当时中国海军中的定位是什么?以及它们在之后的历史事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同样对那段时期中国海军的装备来源和技术引进过程充满了好奇。是哪些国家向中国出售了这些舰艇?当时的贸易条款是如何的?以及中国海军在学习和使用这些外国舰艇的过程中,又有哪些独特的经验和教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本详实的图录一样,为我一一解答这些疑问,让我能够构建出一个更加清晰、立体的中国近代海军舰船图景。我深信,通过对舰船细节的深入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1912年至1949年间中国军舰发展的资料,尤其关注那些在那个时代留下痕迹,却又鲜为人知的舰船。这本书的书名《中国军舰图志》就承诺了这一点,一个“图志”的概念,意味着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包含着丰富生动的视觉呈现。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或者精细的舰船模型图,能够让我们这些远离那个时代的人,直观地感受到当时中国海军的舰船风貌。比如,书中会不会包含那些在民国时期,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海安全而浴血奋战的舰艇的照片?它们的名字,比如“海容”、“海筹”、“应瑞”、“因瑞”等等,这些名字背后承载着多少民族的希望与牺牲,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这些名字更加鲜活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而且,我对于当时海军的编制和各个时期海军的构成也充满好奇。从北洋海军的余晖,到民国初年的混乱,再到抗战期间海军的重创,不同时期海军力量的构成和变化,都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复杂与曲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这种变化,让我们看到中国海军在内忧外患中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又为何最终走向了艰难的境地。尤其是在日俄战争结束后,袁世凯重整海军,以及民国时期海军的派系斗争,这些复杂的历史背景下,海军舰艇的配置和发展,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领域。我很想知道,这本书能否揭示出当时海军建设过程中,不同军阀或政权对海军舰艇采购和部署的影响。

评分

当我看到《中国军舰图志 1912-1949》这本书名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幅历史画卷。我尤其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那个时代中国海军建设的“艰难”。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1912年至1949年这动荡的数十年间,中国海军在财政、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例如,当时的民国政府,有多少财政预算是用在海军建设上的?这些预算又是如何分配的?舰艇的采购和维护,是如何进行的?我非常希望能够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现中国海军在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条件下,是如何努力维持和发展的。我也对当时中国海军的教育和训练体系充满了好奇。如何培养海军人才?海军学校的设置是怎样的?舰上的官兵又接受了怎样的训练?我希望《中国军舰图志 1912-1949》能够提供一些历史照片或者相关的文字资料,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海军官兵的精神风貌。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出,尽管困难重重,但中国海军依然在为国家的独立和海洋安全而奋斗,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的。

评分

《中国军舰图志 1912-1949》这本著作,光是书名就足够勾起我浓厚的兴趣。作为一名对近代中国海军历史有着不懈追求的台湾读者,我始终觉得,这段波澜壮阔的时期,尤其是在从清末积弱走向民国初年的动荡变革中,海军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却又常常被主流的陆战史叙事所遮蔽。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知识空白。我尤其期待它能在细节上有所着墨,比如,它能否清晰地描绘出那个时期中国海军舰艇的演变轨迹?从最初引进西方列强淘汰的舰艇,到民国政府试图建立自己海军工业的艰难尝试,每一个阶段的舰船设计、性能特点、甚至舰名背后的故事,都是我渴望了解的。我希望书中不仅有精美的插图,更能提供详实的文字说明,让我能够清晰地分辨出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军舰的差异,理解它们在当时战略格局中的作用。例如,北洋海军覆灭后,民国海军是如何从零开始重建的?当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是资金、技术,还是人才?这些问题,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我也很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较为冷门的舰种,比如训练舰、测量舰,甚至是辅助性的运输舰艇,因为这些舰船虽然不像主力战舰那样耀眼,却同样是海军运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我而言,研究这段历史,不只是为了了解武器装备,更是为了探寻国家命运的脉络。海军的强盛与否,往往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海洋权益和国际地位,而这段时期,恰恰是中国在海洋领域挣扎图存的关键时期。我希望《中国军舰图志 1912-1949》能为我揭示更多不为人知的史实,让我对那段复杂的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