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通史

西洋通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曆史
  • 西方史
  • 通史
  • 歐洲史
  • 世界曆史
  • 文化
  • 政治
  • 社會
  • 文明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英國今天的議會政治? 原來與金雀花王朝的國王有關。
  .近代歐洲的國際格局何以演變至如今的狀況? 原來17世紀爆發的“三十年戰爭”的戰果所奠定的。

  一切曆史的發展皆有跡可尋。縱觀西方由石器時代到17世紀中葉曆史,透視今天曆史之走嚮。

  西方曆史的經典之作

  從石器時代到17世紀中葉,從穴居生活到市鎮生活,從封建製度走嚮國傢體製,人類的曆史經曆瞭劇烈的變化,作者娓娓道來,讓你一本書就能瞭解西方古代曆史。

  時至今日,世界的格局與數韆年相比,雖然起瞭很大的變化,但鑑古纔能知今。要瞭解過去的曆史痕跡,纔會明白今天的曆史走嚮。英國何以發展至今天的議會政治?原來與金雀花王朝的國王有關。近代歐洲的國際格局何以演變至如今的狀況?原來17世紀爆發的“三十年戰爭”的戰果所奠定的。一切曆史的發展皆有跡可尋,現在就翻開這本書,尋找曆史的蹤跡吧﹗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西洋通史》的圖書的簡介,其中不包含該書內容的詳細描述: --- 《文明的脈絡:一部橫跨歐亞大陸的宏大敘事》 本書簡介 《文明的脈絡》是一部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人類文明在歐亞大陸交匯地帶發展曆程的鴻篇巨製。本書超越瞭傳統區域史的界限,以一種全球性的視野,探究瞭從遠古時代到近現代,不同文化群體之間復雜互動、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我們相信,人類曆史的敘事並非孤立的綫條,而是由無數交織的絲綫構成的宏大織錦,每一段發展都深受其地理環境、思想潮流和技術變革的製約與驅動。 本書的結構並非嚴格依照時間順序或單一地理闆塊展開,而是圍繞幾個關鍵的“文明節點”進行深度挖掘,旨在揭示不同文明形態在特定曆史時期所展現齣的共性與差異。 第一部:文明的源起與基石 此部分聚焦於大河流域文明的勃興與早期社會結構的形成。我們細緻考察瞭美索不達米亞、尼羅河榖、印度河流域以及黃河流域在早期文明階段所展現齣的相似特徵——如文字的起源、城邦的齣現以及早期神權政治的構建。重點分析瞭農業革命如何成為人類社會組織模式的根本轉摺點,並探討瞭早期貿易網絡的雛形如何為後續的文化傳播奠定物質基礎。我們特彆關注瞭早期法律體係的萌芽,例如漢謨拉比法典所反映的早期社會契約精神,以及早期哲學思想如何開始對自然與世界進行初步的解釋。 第二部:軸心時代的思想覺醒 軸心時代,是人類精神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摺點。本書深入剖析瞭公元前八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間,在不同地域幾乎同時齣現的偉大思想傢的群體。我們細緻比較瞭古希臘的理性思辨、印度的奧義書哲學、中國的諸子百傢以及猶太教的先知傳統。這些思想體係,盡管誕生於相隔甚遠的地域,卻共同指嚮瞭對人類存在意義、道德規範和理想社會形態的深刻追問。本部分試圖闡釋,為何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復雜度時,會集中爆發對“終極關懷”的集體探索。書中詳盡對比瞭這些思想流派在方法論上的差異,例如蘇格拉底式的詰問與孔子式的人倫重建之間的不同路徑。 第三部:帝國時代的擴張與融閤 隨著物質生産力的提高和軍事技術的進步,人類曆史進入瞭大規模帝國建構的階段。本部分涵蓋瞭從亞曆山大帝國、羅馬帝國,到孔雀王朝、漢帝國以及後來的薩珊波斯和拜占庭帝國等。我們不將帝國視為簡單的軍事徵服者,而是視為文化、技術與製度的輸送帶。重點探討瞭帝國如何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水利)、統一的法律體係和共同的官方語言,在廣闊的疆域內實現一定程度的“秩序化”。同時,本書也批判性地審視瞭帝國衰亡的內在機製,包括資源分配不均、內部精英階層的固化以及邊疆壓力下的財政崩潰。一個核心議題是:帝國如何平衡“同化”與“容忍”之間的微妙關係,以維持其長久的統治。 第四部:連接與斷裂:中世紀的世界格局 “中世紀”一詞在本書中被賦予瞭更寬廣的含義,它代錶瞭全球範圍內不同文明在既有帝國瓦解後,重建地區性秩序並進行深度交流的時代。我們詳細考察瞭伊斯蘭教的興起及其對地中海世界和中亞的結構性影響,探討瞭其在繼承與發展古典知識方麵的關鍵作用。在東亞,唐宋時期的繁榮不僅是自身發展的頂峰,也是其與周邊民族交流的範例。歐洲的封建體係則被置於更廣闊的比較視野下,分析其獨特的政治碎片化與教會權威的形成。此部分特彆強調瞭絲綢之路、海上香料之路等貿易網絡如何突破地理障礙,使得物質財富和思想觀念在全球範圍內流動,盡管這種流動是斷續且不平等的。 第五部:轉摺與重構:近代世界的開端 本書的後半部分聚焦於15世紀至18世紀,這一時期是全球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轉變的階段。我們探討瞭地理大發現如何徹底改變瞭世界地圖的認知,以及隨之而來的“哥倫布交換”對全球生態和人口結構的顛覆性影響。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啓濛運動被視為思想領域內對中世紀權威結構進行係統性挑戰的係列事件。我們深入分析瞭科學革命的內在邏輯,即從描述世界轉嚮解釋世界,這為後續的工業化提供瞭智力支撐。最後,本書描繪瞭民族國傢的概念是如何從歐洲的內部衝突中逐步孕育,並最終成為塑造現代政治版圖的主要力量。 第六部:宏大敘事的終結與延續 本書的收尾部分,旨在反思我們如何講述曆史。它不再關注具體的事件細節,而是探討史學方法論的演變,從關注“偉人”到關注“結構”的轉嚮。我們探討瞭全球化進程如何加速,以及不同文明在麵對共同的全球性挑戰(如環境壓力、技術加速)時所展現齣的適應性。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提供一個框架,讓讀者能夠跳齣單一民族或區域的敘事,以一種更為包容和批判性的眼光,去理解我們身處的這個復雜、相互關聯的現代世界,並思考曆史經驗對於我們未來選擇的藉鑒意義。 《文明的脈絡》旨在為嚴肅的讀者提供一套係統、平衡且富有洞察力的歐亞文明發展框架,鼓勵對曆史進程進行跨學科的、整體性的思考。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德昭(1914——1982年)


  浙江嘉興人,北京大學曆史係畢業,美國哈佛大學碩士和訪問敎授。一生從事敎學和學術研究。早期任敎貴州大學和颱灣師範大學曆史係。又曾任南洋大學曆史係主任和文學院長,1966年起任敎於香港中文大學,曆任曆史係主任,中國文化研究所副主任和文學院院長等職。

圖書目錄

第一編 西方文明的濫觴
第一章 遠古人類
第一節 人類的原始 002
第二節 遠古人類的生活 006
第三節 文明的初曙 009

第二章 古代大河文明──古埃及文明
第一節 尼羅河流域的埃及王國 013
第二節 古埃及的政治、宗教與社會 016
第三節 古埃及的藝術、文學與科學 020

第三章 古代大河文明──古兩河流域文明
第一節 兩河流域王國的興廢 025
第二節 蘇美爾人的文明 027
第三節 古巴比倫王國的文明 030
第四節 亞述和新巴比倫王國的文明 031

第四章 最古海上文明──愛琴文明
第一節 古愛琴文明的發現 036
第二節 最古海上文明的盛況 039

第五章 腓尼基文明與希伯來文明
第一節 腓尼基文明 043
第二節 希伯來文明 045

第六章 古波期文明
第一節 古波期帝國 051
第二節 古波期文明 053

第二編 希臘文明
第七章 希臘人與希臘城邦
第一節 荷馬時期的希臘人 058
第二節 希臘城邦的演進 063
第三節 希臘城邦的嚮外殖民 066
第四節 波斯戰爭與希臘城邦政治的變遷 067

第八章 希臘文明的蔚盛
第一節 政治製度 074
第二節 文學、美術與哲學思想 081

第九章 亞曆山大的武功與希臘化諸國
第一節 馬其頓的興起與亞曆山大東徵 090
第二節 希臘化諸國 094

第十章 希臘文明的廣被與希臘化文明
第一節 政治、社會與經濟組織 098
第二節 科學、哲學與文學美術 102

第三編 羅馬共和與帝政
第十一章 羅馬共和政治
第一節 意大利的土地與人民 110
第二節 羅馬共和政治的演進 114
第三節 羅馬統一意大利 117

第十二章 羅馬的嚮外擴張與革命
第一節 布匿剋戰爭與羅馬勢力的西拓 122
第二節 羅馬勢力在東地中海的擴張 125
第三節 羅馬政治社會的劇變 128

第十三章 羅馬共和政治的傾覆與帝政的肇建
第一節 馬立阿斯與蘇拉的專政 134
第二節 第一次三頭專政與凱撒的獨裁 140
第三節 第二次三頭專政與帝政的成立 148
第四節 共和時期的羅馬文明 154

第十四章 羅馬帝國的極盛
第一節 羅馬世界 159
第二節 羅馬帝國的盛世 161
第三節 羅馬帝國的組織 164
第四節 羅馬帝國盛時的社會與經濟生活 167
第五節 羅馬帝國盛時的文明 171

第十五章 羅馬帝國的中衰
第一節 羅馬帝國後期的政治 176
第二節 羅馬社會、經濟與文化的解體 182

第十六章 基督教與基督教會的興起
第一節 基督教的興起與傳播 187
第二節 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勝利 190
第三節 初期基督教會的組織及其演進 192
第四節 羅馬教廷地位的興起與清修運動 197

第十七章 蠻族大入侵與蠻族王國的興滅
第一節 大入侵的日耳曼民族 202
第二節 日耳曼人大入侵與羅馬帝國西部的傾覆 207
第三節 東哥德王國與法蘭剋王國 213

第四編 歐洲中世初期
第十八章 東方的拜占庭帝國
第一節 查士丁尼光復帝國的雄圖 220
第二節 拜占庭帝國的中衰 225
第三節 拜占庭文明 227

第十九章 迴教與迴教薩拉森帝國
第一節 穆罕默德與迴教的創立 230
第二節 迴教薩拉森帝國 233
第三節 迴教薩拉森文明 238

第二十章 法蘭剋人、倫巴底人與羅馬教廷
第一節 墨洛溫王朝時期的法蘭剋人 241
第二節 墨洛溫時期的社會和政治 243
第三節 倫巴底人與羅馬教廷 246
第四節 法蘭剋王國與教廷 248

第二十一章 加洛林帝國與北人
第一節 查理曼與加洛林帝國 250
第二節 查理曼治下的政治與社會 253
第三節 加洛林帝國的解體 255
第四節 北人的侵掠與歐洲新形勢的形成 257

第二十二章 封建製度
第一節 中世歐洲封建製度的由來 261
第二節 封建田莊與封建經濟 265
第三節 封建貴族和封建采邑 267
第四節 封建製度與教會 271
第五節 封建國傢 272

第二十三章 封建王國與封建帝國
第一節 日耳曼、意大利與神聖羅馬帝國 275
第二節 法蘭西 280
第三節 英格蘭 282

第五編 歐洲中世盛時
第二十四章 政教之爭──神聖羅馬帝國與教廷
第一節 中世歐洲政教之爭的由來 286
第二節 教士授職之爭 289
第三節 政教之爭的繼續 292
第四節 羅馬教廷勢力的極盛 296

第二十五章 英法王權的興起
第一節 法國王權的萌興 302
第二節 法國王權的勝利 304
第三節 英國王權的增長 308
第四節 英國政府組織的演進 311

第二十六章 十字軍運動及其影響
第一節 十字軍運動的起因 316
第二節 十字軍東徵 318
第三節 十字軍運動的繼續 321
第四節 十字軍運動的影響 323

第二十七章 中世盛時的社會──農民與貴族
第一節 農民階級 327
第二節 貴族階級 331
第三節 騎士精神與傳奇文學 335

第二十八章 中世盛時的社會──商業與城市生活
第一節 商業與城市生活的復興 340
第二節 中世城市 342
第三節 商道與城市的分佈 343
第四節 城市經濟與市民 346

第二十九章 中世盛時的教會與文化
第一節 中世盛時教會的組織 351
第二節 聖禮製度 353
第三節 修道會 357
第四節 教育、學術與藝術 360

第六編 歐洲中世晚期
第三十章 日耳曼與東歐諸國
第一節 中世晚期的神聖羅馬帝國 369
第二節 瑞士邦聯和漢薩同盟 372
第三節 中世晚期的東歐 375

第三十一章 英法與百年戰爭
第一節 百年戰爭前夕的法國 377
第二節 百年戰爭前夕的英國 380
第三節 英法百年戰爭 384
第四節 百年戰爭時期的英國 389

第三十二章 中世晚期教廷地位的衰替
第一節 亞威農播遷 393
第二節 大分裂 397
第三節 大公會議運動 400

第三十三章 意大利的文藝復興
第一節 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社會 405
第二節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邦國政治的演進 408
第三節 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文學和美術 415

第三十四章 北地的文藝復興
第一節 北地中世製度的式微 424
第二節 領土國傢的興起 426
第三節 北地的文藝復興 428

第三十五章 近代前夕的歐洲諸國
第一節 西班牙與葡萄牙 434
第二節 英格蘭 437
第三節 法蘭西與意大利戰爭 439
第四節 日耳曼與哈布斯堡傢 444
第五節 新航道與新大陸的發現 446

第七編 歐洲近世初期
第三十六章 宗教改革與新教教會的建立
第一節 路德與宗教改革運動 454
第二節 喀爾文與宗教改革運動 463
第三節 英國與羅馬教會的決裂 467

第三十七章 羅馬天主教會的改革
第一節 羅馬天主教會改革的由來 471
第二節 羅耀拉與耶穌會 473
第三節 脫利騰大公會議 476
第四節 對抗改革的進行 478

第三十八章 王朝戰爭與宗教戰爭(一)
第一節 哈布斯堡傢與瓦盧瓦傢的抗衡 481
第二節 查理五世及其帝國 485
第三節 查理五世時代的法國與英國 491

第三十九章 王朝戰爭與宗教戰爭(二)
第一節 腓力二世治下的西班牙 494
第二節 尼德蘭的叛亂與荷蘭的獨立 497
第三節 法國的宗教戰爭 503
第四節 伊利沙伯治下的英國與英西戰爭 507

第四十章 三十年戰爭
第一節 三十年戰爭的由來 512
第二節 三十年戰爭的經過 515
第三節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519

第四十一章 歐洲的商業革命
第一節 資本與資本主義 523
第二節 工商業的變化 525
第三節 新經濟政策—重商主義 530

第四十二章 十七世紀中葉的歐洲
第一節 十七世紀中葉的歐洲諸國 535
第二節 英國專製王權的盛衰 538
第三節 法國專製王權的勝利 550

圖書序言

編輯說明

  《西洋通史》雖然早於上世紀80年代齣版,但時至今日,此書仍是學習西方曆史的入門經典之作。王德昭先生的文筆精煉,寫史時有條不紊,讀畢此書,將對遠古時代至17世紀中葉的歐洲曆史有一定瞭解。而且王德昭先生早有匯通中西曆史的意圖,在論及西方曆史時,往往會旁引中國曆史作比較,縱觀全局。

  本書根據1987年齣版的《西洋通史》加以修訂。由於時代的變化,將書中一些英文名詞的譯名修改為現今較常見的譯名,例如將榖騰堡(Gutenberg)改為古騰堡,維金人(The Vikings)改為維京人等。

  本修訂版特意收錄作者的學生陳萬雄博士所寫的一篇代序,內文提及先師的教學及治史方法,俾能讓讀者對王德昭先生有更深入、全麵的認識。

德昭師的為學與做人
陳萬雄

前言

  1969年,初進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曆史係,我就選修瞭德昭師(1914年至1982年)的“西洋現代史”。該課程原是高年班課程,我們一年班初唸曆史的,唸得相當吃力。不過,修讀瞭這門課,不僅加深瞭我對曆史科的認識,增加瞭唸曆史的興趣,也開始傾慕德昭師的學問。

  其後三年本科和二年的研究生,每年都選修德昭師的一門課。德昭師是我在大學期間選課最多的一位老師。唸碩士班,德昭師更是我的指導教授。畢業後,無論身在香港或在外國,也一直與德昭師保持聯絡,繼續在學問上得以請益問難。我個人的學問,受益於德昭最多,而從事學術研究,也以德昭師的影響為最深。這是要對德昭師終身感激的。

  十二年來的受業和追隨,深感德昭師的為學與做人,多可稱述。今倉猝草成此文,聊申對德昭師敬仰和感謝之情;文中如能發德昭師潛德之幽光,得沾溉後來者,誠喜齣望外瞭!

  認真而富啓發性的教學

  德昭師自大學畢業後,除短暫時間從事文化工作外,在國內外大學任教凡四十多年,畢生貢獻於教育和學術研究。

  德昭師自1969年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以迄於退休,達十多年。退休後依然孜孜不倦,從事學術研究、著述,在報刊撰寫文章,宏揚文化,並積極參與學術會議和社會文化活動,活躍得很,不知老之將至。

  德昭師的教學,素為學子所稱頌。他在曆史係任教期間,開設課程之多,當時曆史係諸老師中,無齣其右者。就個人所知,他開設過的課程有:“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思想史”、“中國近代中外關係史”、“西洋通史”、“西洋現代史”、“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法國大革命”、“中西交通史”、“史學方法”等等。可謂中西兼備,專通兼顧瞭。德昭師開設這麼多門功課,不僅說明他學貫中西。更重要的,錶現瞭他對教育,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對教學,有深刻的認識和理念。他開設的科目,就自己學問所及,完全為瞭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完備係內基礎課程,充實學生學習根基。開設一門新課,準備一門新課,對大學老師來說,是相當吃力的,也會犧牲個人大量學術研究和撰述的精力和時間。如非對教育有高度的責任感,何能如此。平日言談間,德昭師時常強調,唸曆史的,知識麵要廣,基本訓練要紮實。為瞭學生,他身體力行,為教學付齣瞭大量的心力。這種教育理念和負責精神,比對一些專就自己研究之便,不理會曆史學習的知識結構和基本訓練需要,課程偏狹;或年復一年,重復開設著同一、二門課程的執教者,真不可同日而語。

  德昭師開設課程雖多,但內容質素極高,充實而富啓發性,此乃受業者所共知。其講授筆記嚮為學生珍視,可見一斑。

  德昭師每在學期初,必印發一課程大綱。大綱詳細而具體。難得的是,這課程大綱並不是虛應故事,學年終,準能按原訂大綱完成課程。德昭師授課,從不跑野馬,甚少講題外話,一字一句,都本自己精心準備的講義去講授。不過其講授形式與照唸講義如儀者迥異。講授時,德昭師的講義攤在麵前,大部分時間卻是望著學生,聲調鏗鏘,附以輕輕的手勢,彆具風采。講授時談吐接近文體化,分析評論史事時,遣詞用字尤見講究。從黑闆的兩邊嚮中間,依著講授進程,整整齊齊寫上難聽得懂的中、英文字句。一切都是那麼認真,那麼有條理。這種完全沒有插科打諢而又緊湊的講授形式,兩個鍾點的課,對我們來說也相當疲纍,但不會沉悶,課後卻感到異常的充實。

  德昭師這種充實而認真的講授形式,是要付齣驚人的心力的。他的博覽羣書和精心的準備,從講授內容,我們還可以感受到,但他授課前備課的認真,學生知的不多。在研究院,我兼任德昭師助教,對他授課情況有進一步的瞭解。原來在課前的一晚和上課前,德昭師都要花一兩個小時,細心閱讀自己已精心備好的講義。有瞭這兩次準備,德昭師上課時便能齣口成誦。這也令我想起有次德昭師忘瞭帶講義到課堂,依然能如往常般,從容不迫地完成那兩節課,而且講授依舊那麼有條理,吐詞遣句仍然那樣富於文采的事來。德昭師這種授課形式,用意在於有限的授課時間內,使學生得到最大的受益。

  德昭師極注重課程的完整和有係統。講義內容雖非全是他的創獲,但他能善用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整理綜閤,再貫穿自己的纔識,自成係統,極富啓發性。這樣的講義,作為知識的接受或日後研究的準備,基礎是穩固的,訓練是紮實的。另外,德昭師每重開某門功課,必定大幅度增加新材料。這種嚴肅負責的教育態度,真是難能可貴。

  博大而有光輝的中學研究

  德昭師生前曾撰文壽其師鄭天挺先生。文中道及自己的治學,說自己是“雜傢”。這樣說固然一部分屬實,主要還是齣於自謙。德昭師治史彆具氣魄,另有規模。壽鄭天挺先生文中,即透露心聲,說:“我的治學之雜,其原先也有一種奢望在乎其間,隻是力不從心,事與願違,以至垂老無所成。”文內雖未透露“奢望”所在,不過,德昭師的治史,顯然自始則大有規模,以求畢生以竟全力。

  個人受業德昭師多年,初期對他的治學規模,不甚瞭解,僅從德昭師的治史中西兼備,古今兼顧,而認識到他的學識淵博,不以皓首窮一經為能事,如此而已。其後纔領悟德昭師的治史規模和氣魄遠過於此。1977年德昭師退休,始從教學與行政兩忙中脫身,專心緻誌於學術研究和著作。從他晚年的著述中,不難窺睹德昭師的學問有“百川歸流”的姿勢。為學生者正額手稱慶,願早睹其大成之際,奈何中道棄世,未竟全功,天意如此,嗟可嘆息。要不然以德昭師浸淫中西史學數十年的功力,俾以時間,必能完成其生平治史夙願。

  不過,德昭師生前豐碩的研究成果,已為中國學術界作齣瞭大貢獻,從中也不難見到其治史“奢望”所在。

  關於德昭師治史的規模和氣魄,郭少棠兄在〈王德昭師治史的規模〉一文中,有相當概括的說明。他說德昭師實在是一個感受到中國近代麵臨韆年未有的巨變的知識分子的代錶,持開放和冷靜的態度,全麵而客觀地去瞭解中西文化,使國人真正體會近代世界曆史的發展,以及認識中華民族所處的新局麵。所以錶現在治學上,其途徑是試圖比較中西史和以世界曆史的演變大勢去觀照國史的發展。關於德昭師在著作上所錶現的這方麵成就,郭文已有論述,茲不再贅。

  根據不完全的統計,德昭師生前學術著作,單行本有七本;論文五十六篇,數量固然不少,而內容所涉,遍及古今中外的史學。要作歸納,德昭師的著述主要在三個方麵:一、明清和近代史;二、史學思想和理論;三、西方近代思想史。其間貫穿一條比較和匯通中西曆史的大脈絡。從《伏爾泰的中國孤兒》、《戰國時代與文藝復興》、《馬基雅弗裏與韓非思想的異同》,以至晚年力作《從世界史看本國史》等著述,充分顯現瞭他的比較和匯通中西史的治史氣魄和規模。

  即使從德昭師的一些關於中國史的論述,也充分顯現他深厚的中西學養和匯通中西史學的用心。德昭師 1962年齣版的《國父革命思想研究》(颱北:中國文化研究所)是一本博大精深之作。此書取精用宏,不僅係統而深入地論述瞭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及其思想發展的曆程,更值得注意的,是書內剖析瞭孫中山革命思想中繼承於傳統,吸收自西方和齣乎自己創造的三個思想來源,追本溯源,深切著明。從這方麵考察孫中山先生的思想,至今尚無人能及。其成就也備受中外學界所重視。又如德昭師未得見其齣版的遺著《清代科舉製度研究》(香港:中文大學齣版社, 1982年)一書中,處處可見其要匯通中西曆史的意圖。茲引一段作證:

  此外尚有一事甚至可注意者,即當中國因西潮迫來與新時勢的需要而不得不改變傳統的學校與科舉製度之時,西方以法國與英國為首,卻為公開政府職位與鼓勵人纔自己競爭起見,而開始施行文官考試製度。公元第十七、十八世紀入華耶穌會士有關中國科舉考試製度的報導,與十八世紀法國啓濛思想傢(The philosophes)及重農學派思想傢(The physiocrates)對於中國科舉考試製度的頌揚,使學者大體相信,法國初行於1791年,十年後停罷,其後於1840年代恢復的文官考試製度,乃取法於中國的先例。英國則因東印度公司在廣州的公司人員的建議,先在英國設立學校(1806年),訓練行政人員,經考試後派往英領印度任職。英國有識人士如亞當A 斯密(Adam Smith)與邊沁(Jeremy Bentham),與法國啓濛思想傢及重農派思想傢也時有往來,而邊沁則為首倡在英國建立公開考試製度的一人。十九世紀前來華的一位英國譯員梅篤士(Thomas TaylorMeadows)更著書立說,明白以中國的科舉考製度為範例,主張在英國實行公開競爭考試,以改善英國的行政組織。所以英國從1855年開始建立的文官考試製度,其曾受中國科舉考試製度的影響,尤其顯見。中國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起實行公務人員高、普考與高、普考檢考試製度,就其以考試取士而言,也可謂科舉製度的重演。惟在舊科舉製度下學校所肄習者為科舉之學,而新公務人員考試所考試者為學校之學。即此也可見教育與考試製度之隨時勢的變化而改革興廢之故瞭。

  德昭師治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從大處著眼,由要處入手。就以他的中國近代史方麵的著述為例。如《同治新政考》、《國父革命思想研究》、《知識分子與辛亥革命》、《論甲午援韓》、《黃遵憲與梁啓超》、《譚嗣同與晚清政治活動》,以至晚年關於五四和國共閤作的論述,都是中國曆史上關鍵性的問題。德昭師著作固不喜誇誇其談,也無心於餖飣考證,全以綜閤和分析見長。德昭師這治史態度和觀點,早在1942 年齣版的《明季之政治與社會》一書的前言中他已宣示明白。他認為:

  有一個時候,人們曾經非議過史學界專注考證的風氣,認為這種風氣每會使史學者對史事的認識襞積破碎,因而違返史學本身所應具的經世緻用的價值。不過接而來的卻是一陣無力的空潮,若乾取巧的、大言的、公式主義的著作,風行瞭一時,接著又消沉下去。……

  本來曆史的發展既然是一個曆程,我們對史事就也應該用一種對於曆程的看法,來加以觀察。我們觀察一條道路的延伸,如果我們需要得到關於這條道路的全部知識,第一我們就必須要知其“然”,方嚮的遵循,地勢的崇卑,景物的取捨,基麵的構築,乃至沿路的設施等等,都是應該知道的條件。然後我們再進而求其“所以然”,就是從各種相重的關係中,探索齣所以如此的理由。不知前者而想追尋後者,其結果隻能齣諸憑空的虛構;僅知前者而不知探索後者,則其勢將永不能透悟其中的道理,而其所得也隻能限於路工的片斷知識,不能往觀全局。這兩種看法,前者是考證的,記錄的,敍述的;而後者則是哲學的,原理的,或所謂史觀的。

  這段話寫在六十年前,用之以審視當前史學研究,仍能切中時弊,擲地有聲,足可令史學界反省。

  另外,讀德昭師的學術著作,不難感覺到有一種強烈的愛國思想與為中國前途探索的緻用之意。在德昭師逝世十周年,時我主持香港商務印書館,我們委托同班同學周佳榮教授,收集他的散篇論著,以《曆史哲學與中西文化》(香港, 1992 年12 月)為題,結集齣版。既作紀念,亦不無要彰顯他匯通中西曆史,以探索中國前景的用心。即使他講西方的《史學方法》,內中也常引用中國的材料互證和說明。少所許人的牟師潤孫先生,就不止一次在我麵前贊賞德昭師的為學之勤和學問之廣博,並說,他想不到專治中國近代史和西洋史的德昭師,對捲帙浩繁的《四庫全書提要》也能下過如此功夫。他不少論文則旨在糾正一些中外史傢對中國曆史所持的偏執觀點,對彆有用心的觀點,他揭之挑之,不稍假藉。不過其愛國思想卻不遮掩其論述史事的客觀和平實,全以理服人。

  平心而論,德昭師的學術著作不太容易唸,有三方麵造成的:其行文謹慎,用字講究,極慳筆墨,言簡而意賅;另外,他喜歡通過史事本身的排比去說明問題,但主要還在他的文章包攝廣而用意深。他的《國父革命思想研究》不啻是一本近代思想史;他的《清代科舉製度研究》也不啻是一本清代思想史。德昭師的著作所涉,雖遍及古今中外,但其研究方嚮主要仍在思想史,尤以思潮史為最擅長。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十二年間的親炙,德昭師的勤奮、謙虛、認真和待人誠懇的態度,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

  德昭師一生所受教育,路途相當麯摺,終歸學有所成。到其任教於大學,教學而外,由於他富有乾纔,一直以來都擔當繁重的行政工作。但一生依然能撰寫齣大量有分量的學術論著,全有賴他過人的勤奮和精力。據師母說,德昭師病發的頭一句話也是最後的一句遺言,是“康復後我真要好好休息一下”。

  德昭師一生是過勞的,少所娛樂。德昭師曾告訴過我,有一位在香港挺有名的報人以喜收藏見稱,到他傢做客,環顧四壁,不見多掛名人書畫,遂現輕視之容,並以此為詢。德昭師對我說,他一生奔波勞碌,少所閑遐,何況傢纍深重,生計不遑,何敢沾手名傢書畫。其實德昭師編譯過美術著作,不難窺其在這方麵的興趣與認識。逝世前的德昭師,雖雲退休,但仍孜孜不倦,以研究和撰述為事。既要為他的中國近代史論文集的幾篇英文稿翻譯成中文;又要校對《清代科舉製度研究》;更要為香港著名英文報刊撰寫連載的世界史講座,等等。甚至忙得一邊吃飯一邊改稿子。德昭師即曾告訴我,說他習慣晚上睡下床後,思量和推敲日間所寫作文章上的遣詞造句。他說日間太忙瞭,乾擾又多,心神不那麼平靜,寫東西時總覺用字難得愜意。晚上睡前的寜靜,最好利用,雲雲。牟潤孫師對我說過,在沙田中大宿捨,他跟德昭師是同一棟,比他高一層。每每他清晨一、二時小醒,往露颱下望,見德昭師書房仍亮著燈。由此可見德昭師勤奮的程度。“要好好休息一下”這句遺言,是從不肯一息懈怠,辛勞一生的德昭師的心底語。這句話也概括瞭德昭師為教育、為學術、為探索中國前途而鞠躬盡瘁的一生。可惜德昭師此生無法再過些優遊林下的晚年生活瞭。終其生為國傢、為教育、為學術而竭盡心力,或許這是求仁得仁吧。日後的幾十年,德昭師的勤奮,一直是我的榜樣。

  德昭師為人極謙遜,嚮來樂道人之善,卻甚少貶損他人。說話做事,很能從人傢的立場去設想。讀書人尤其學術界,易犯自以為是,好同惡異,妄肆褒貶的毛病。德昭師卻無此種毛病,從他身上,就體現瞭傳統理想讀書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德性。況且,德昭師不尚空談,注重實乾,自己也是默默地工作。內地一位學者即曾對我說,謂德昭師是他交接海外中國學者中,最具有溫厚風範的一位讀書人。不過德昭師做人其實是外圓內方,每遇原則性問題,卻很有稜角的。

  舉兩樁事可概括其餘:香港中文大學欲購下香港友聯研究所關於中國內地的各種剪報,聽廣播摘錄及相關各種材料的檔案。時哈佛(或哈佛燕京學社)願齣資香港中文大學。此事由德昭師主其事,但資金提供方的條件要求中大以後繼續收聽收集中國內地資料情報,德昭師因此而斷然拒絕,至事不成。其次,中國內地開放初期,德昭師迴北京訪問,主辦單位舉辦藝術欣賞會,德昭師邀請的親友,因是右派分子,被拒絕乘專車前往。德昭師遂與親友一同步行到會場。

  德昭師樂於助人,愛護學生。就個人經驗,無論嚮他請教,找他談天或求他幫忙,從未拒絕過。他真沒空時,也用徵求意見的語氣,商量改改時間而已。要他幫忙的,準能按所允做得妥妥當當的,時常做得超齣你要求之外。學生稍有所錶現,鼓勵有加;犯瞭過失,從不見他疾言厲色,仍是和藹可親地、平心靜氣地指點幾句。唸研究院時,兼任德昭師的助教。其間,德昭師不僅不給你乾份外事,反而凡事親力親為、盡量減少你的工作。有時過意不去,我主動要求多為他做點工作,德昭師總是說:“好好做你的論文。”所以在研究院的兩年間,能完成一篇像樣的論文,德昭師的照拂很是重要。後來論文獲校方通過齣版,序中我寫瞭兩句簡單道謝他的話,看後他對我說:“多謝您的稱贊,其實你的論文是我最不用費心的。”實際上,我的論文,德昭師一字一句的看,甚至一個個標點的給我細心修改過。德昭師這種謙虛而奬掖他人的態度,相信很多同學都感受過,不獨我而然。

原載《王德昭教授史學論集》
2015 年補充修改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厚重感,剛拿到手裏的時候就撲麵而來。封麵設計一貫是那種沉靜而富有曆史滄桑感的風格,深藍色配上泛黃的古地圖紋理,光是看著,就讓人覺得裏麵承載著韆年的故事。我通常喜歡在睡前閱讀,點上一盞暖黃色的燈,翻開《西洋通史》,仿佛就能瞬間穿越時空,置身於古羅馬的鬥獸場,或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街頭。作者的敘事風格極其引人入勝,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年代羅列,而是充滿瞭生動的細節和人物刻畫。他善於捕捉曆史的脈絡,將那些看似零散的事件串聯起來,形成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早期基督教的興起和傳播的描寫,不僅僅是講述教義的傳播,更深入地探討瞭它如何深刻地改變瞭歐洲的社會結構、政治格局乃至人們的思想觀念。從蠻族入侵到帝國瓦解,從教皇的權力鬥爭到宗教改革的烽煙四起,每一個時期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我常常會因為某個曆史人物的命運而感慨,或是因為某個重大事件的轉摺而拍案叫絕。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曆史不再是書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生命,充滿瞭掙紮、智慧、輝煌與悲愴。它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西方文明的根源,以及它如何一步步演變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模樣。每一次翻閱,都像是與古人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總能從中汲取新的感悟和力量。

评分

說實話,我平時閱讀量不大,但《西洋通史》這本書卻讓我欲罷不能。它的敘事方式非常吸引人,就像在聽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講述他的傳奇經曆。書中對歐洲從黑暗的中世紀走嚮文藝復興,再到近代世界的演變過程的描繪,充滿瞭戲劇性。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宗教改革的論述,那種思想的碰撞、權力的博弈、以及普通民眾在信仰變革中的掙紮,都讓我看得非常投入。作者在講述這些重大曆史事件時,並沒有使用生硬的說教,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和鮮活的人物,將曆史的復雜性展現得淋灕盡緻。我常常會因為某個曆史人物的命運而感到惋惜,或是因為某個曆史事件的轉摺而感到振奮。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所經曆的輝煌與挫摺,也讓我對人類的精神有著更深的理解。它讓我學會瞭如何從曆史中汲取智慧,也讓我更加珍惜當下的和平與發展。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人生指南。

评分

這本書的篇幅很長,內容也非常豐富,但我卻一點也不覺得枯燥。作者善於用生動的語言和具體的例子來闡述復雜的曆史概念。比如,在講述法國大革命時,書中不僅僅列舉瞭革命的起因和經過,還穿插瞭許多普通市民的生活片段,讓他們成為瞭曆史舞颱上鮮活的個體,而不是冰冷的符號。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啓濛思想傢們是如何與當時的社會現實互動,又是如何影響普通民眾的描寫。這種從宏觀到微觀的視角切換,讓曆史變得更加真實可感。我還記得書中對工業革命時期社會變革的描寫,那些關於工廠製度的建立、城市人口的激增、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問題,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巨大變遷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作者在處理曆史細節時,也力求做到精準和客觀,他不會簡單地褒揚或批判某個時代,而是展現齣曆史的復雜性和多麵性。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如何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曆史,也培養瞭我對曆史事實的求真精神。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一位博學的朋友對話,從中受益匪淺。

评分

我對曆史一直有一種莫名的情愫,《西洋通史》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對曆史的探索欲。它不像某些曆史讀物那樣,僅僅停留在事件的錶麵,而是深入挖掘瞭曆史事件背後的原因和影響。比如,書中對殖民主義的分析,不僅僅是講述瞭地理大發現的壯舉,更深入地探討瞭它對被殖民地區造成的深遠影響,以及由此引發的全球權力格局的變化。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政治體製演變的梳理,從古代的城邦政治,到帝國的統治,再到近代的民主共和,每一個階段的演變都伴隨著深刻的思想變革和激烈的社會鬥爭。書中對不同政治思想的介紹,比如君主製、貴族製、民主製等,以及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的錶現,都讓我對政治的本質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曾被書中對法國大革命中“恐怖時期”的描寫所震撼,那種極端化的政治鬥爭,讓我看到瞭人性的復雜與脆弱。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麯摺和反復。它讓我學會瞭如何辯證地看待曆史,也讓我對人類的未來充滿瞭思考。

评分

從我個人角度來說,閱讀《西洋通史》更像是在體驗一場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書中對中世紀歐洲的描寫,讓我看到瞭教會的強大力量,也感受到瞭騎士精神的浪漫與殘酷。當讀到十字軍東徵時,那種宗教狂熱與權力欲望交織的復雜人性,讓我不禁對人類曆史上的悲劇性事件有瞭更深的思考。而到瞭近代,科學革命的曙光、地理大發現的冒險精神,以及隨之而來的殖民擴張和民族國傢的形成,都讓我看到瞭人類在探索未知世界、追求進步道路上的勇氣和野心。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工業革命期間工人階級的艱辛生活和工人運動的描寫,它讓我看到瞭社會進步背後所付齣的巨大代價,也讓我對社會公平和人道主義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對於兩次世界大戰的敘述,更是讓我心潮澎湃,那種對和平的渴望和對戰爭的反思,至今仍縈繞在我心頭。作者在敘述這些重大曆史事件時,始終保持著一種人文關懷的視角,他不僅僅是在記錄曆史,更是在探討人性的復雜與偉大。這本書讓我感受到,曆史是由無數個個體的命運交織而成,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挑戰和榮耀。它讓我學會瞭更加珍惜當下,也更加關注人類的未來。

评分

我是一名藝術史專業的學生,選擇《西洋通史》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希望能為我的專業學習打下堅實的背景基礎。不得不說,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僅是講述政治和軍事的演變,更關注文化、藝術、思想的流變。當我讀到古希臘的城邦文明,書中對哲學、戲劇、雕塑的介紹,就如同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黃金時代的大門。而進入羅馬帝國時期,書中對建築藝術、法律體係的描述,又讓我看到瞭一個龐大而有序的文明的誕生。最令我興奮的是,在講述文藝復興時期,書中對佛羅倫薩的藝術繁榮、美第奇傢族的贊助、以及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等大師的創作背景的描繪,簡直可以說是為我量身定製的。作者將藝術的創作融入到整個曆史的大背景下,讓我能夠理解當時的社會思潮、宗教信仰以及政治格局是如何影響藝術傢的創作,反過來,藝術作品又如何成為那個時代的精神寫照。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哥特式建築風格的起源和發展、巴洛剋藝術的戲劇性錶達的分析,這些內容對我理解不同藝術風格的特點和演變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本書讓我明白,藝術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植根於曆史的土壤之中,是文明最閃耀的錶達。

评分

我一直認為,閱讀曆史是為瞭更好地理解當下。《西洋通史》這本書在這方麵給我帶來瞭極大的啓發。它不僅僅是講述過去,更是讓我看到瞭許多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曆史的長河中。例如,書中關於民族主義興起的描寫,就讓我對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關係有瞭更深入的理解。那些曾經的邊界爭端、殖民曆史遺留問題,以及不同國傢在文化、經濟上的競爭,都可以在書中找到源頭。我特彆關注書中對工業化進程對社會結構的影響的分析,它讓我意識到,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總是伴隨著社會變革和陣痛。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如今的信息社會,每一次轉型都充滿瞭挑戰和機遇。書中對兩次世界大戰的深度剖析,更是讓我對和平的寶貴有瞭切身的體會。那些因民族矛盾、意識形態衝突而引發的巨大災難,是對全人類的警示。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的經驗和教訓是無價的財富,隻有真正瞭解瞭過去,我們纔能更好地把握現在,並為未來做齣明智的選擇。它讓我對國際關係、社會發展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概念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邏輯清晰,節奏把握得很好。作者在處理龐雜的曆史信息時,並沒有采用流水賬式的記述,而是巧妙地將不同時期的事件和人物進行有機地組織。尤其是在描寫羅馬共和國嚮羅馬帝國轉型的過程中,書中詳細闡述瞭共和國的政治製度如何逐漸被權力鬥爭所侵蝕,以及愷撒、奧古斯都等關鍵人物是如何一步步將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中。這種對政治權力演變的細膩分析,讓我對權力的本質有瞭更深的認識。我非常欣賞書中對不同文明之間交流與碰撞的描寫,比如,羅馬文明如何吸收瞭希臘文化,又如何影響瞭北歐的日耳曼部落。以及在阿拉伯帝國時期,它如何保存瞭古希臘的哲學遺産,並將其傳播到歐洲。這種跨文化的視角,讓我看到瞭人類文明發展的多樣性和相互依存性。書中對於宗教改革的論述,也讓我對不同教派之間的爭論和對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有瞭更清晰的瞭解。我曾被書中關於宗教戰爭的描寫所震撼,那些因信仰而起的衝突,至今仍是人類曆史上的深刻教訓。總而言之,這本書在敘述曆史事件的因果關係和相互影響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提供瞭一個理解西方文明發展脈絡的絕佳框架。

评分

我是一個對細節非常看重的人,在閱讀《西洋通史》時,最令我驚喜的便是書中豐富的細節描寫。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的同時,也毫不吝嗇地賦予瞭曆史人物鮮活的生命。我常常被書中對某位帝王的政治手腕、某位藝術傢的創作靈感、或是某位科學傢的研究過程的細緻刻畫所吸引。比如,書中對查理曼大帝建立神聖羅馬帝國的努力,以及他在統一歐洲方麵所做的貢獻,就描繪得非常生動,讓我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歐洲大陸的動蕩與重塑。而到瞭文藝復興時期,書中對佛羅倫薩的文化氛圍、藝術傢的生活方式、以及當時的政治博弈的描寫,更是細緻入微,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輝煌的時代。我甚至會因為書中某個細節的描繪而産生聯想,比如,當讀到羅馬帝國時期關於公共浴場和社會交往的描述時,我就會思考,在那個沒有現代社交媒體的時代,人們是如何建立和維係社會聯係的。這種對細節的關注,讓曆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充滿瞭人間煙火氣的真實存在。這本書也讓我明白,曆史的偉大成就,往往離不開無數個微小而重要的細節的纍積。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抱著一種“學知識”的心態來讀《西洋通史》的,畢竟“通史”二字就代錶著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但讀進去之後,我發現它遠不止是簡單的知識堆砌。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能夠從宏觀的曆史大勢中抽絲剝繭,找到那些影響深遠的細節。比如,書中對啓濛運動的解讀,不僅僅停留在盧梭、伏爾泰這些思想傢的名字上,而是深入分析瞭他們的思想是如何滲透到社會各個階層,又是如何與當時的政治現實相結閤,最終催生瞭法國大革命的。這種層層遞進的分析,讓我對那個時代的變革有瞭更清晰、更全麵的認識。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社會生活狀況的描寫,那些關於平民百姓的日常、商貿往來的細節、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都讓曆史變得觸手可及。讀到工業革命的部分,我仿佛能聽到蒸汽機的轟鳴,聞到工廠的煙塵,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生活方式的巨大轉變。作者的邏輯性也非常強,每一個論斷都有史料支撐,讀起來讓人信服。他並非簡單地陳述事實,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去理解曆史背後的驅動力。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如何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待問題,也培養瞭我對曆史的批判性思維。總的來說,它是一部非常嚴謹且富有啓發性的著作,適閤每一個渴望深入瞭解西方文明演變曆程的讀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