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通史

西洋通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西方史
  • 通史
  • 欧洲史
  • 世界历史
  • 文化
  • 政治
  • 社会
  • 文明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英国今天的议会政治? 原来与金雀花王朝的国王有关。
  .近代欧洲的国际格局何以演变至如今的状况? 原来17世纪爆发的“三十年战争”的战果所奠定的。

  一切历史的发展皆有迹可寻。纵观西方由石器时代到17世纪中叶历史,透视今天历史之走向。

  西方历史的经典之作

  从石器时代到17世纪中叶,从穴居生活到市镇生活,从封建制度走向国家体制,人类的历史经历了剧烈的变化,作者娓娓道来,让你一本书就能了解西方古代历史。

  时至今日,世界的格局与数千年相比,虽然起了很大的变化,但鑑古才能知今。要了解过去的历史痕迹,才会明白今天的历史走向。英国何以发展至今天的议会政治?原来与金雀花王朝的国王有关。近代欧洲的国际格局何以演变至如今的状况?原来17世纪爆发的“三十年战争”的战果所奠定的。一切历史的发展皆有迹可寻,现在就翻开这本书,寻找历史的踪迹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德昭(1914——1982年)


  浙江嘉兴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和访问敎授。一生从事敎学和学术研究。早期任敎贵州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又曾任南洋大学历史系主任和文学院长,1966年起任敎于香港中文大学,历任历史系主任,中国文化研究所副主任和文学院院长等职。

图书目录

第一编 西方文明的滥觞
第一章 远古人类
第一节 人类的原始 002
第二节 远古人类的生活 006
第三节 文明的初曙 009

第二章 古代大河文明──古埃及文明
第一节 尼罗河流域的埃及王国 013
第二节 古埃及的政治、宗教与社会 016
第三节 古埃及的艺术、文学与科学 020

第三章 古代大河文明──古两河流域文明
第一节 两河流域王国的兴废 025
第二节 苏美尔人的文明 027
第三节 古巴比伦王国的文明 030
第四节 亚述和新巴比伦王国的文明 031

第四章 最古海上文明──爱琴文明
第一节 古爱琴文明的发现 036
第二节 最古海上文明的盛况 039

第五章 腓尼基文明与希伯来文明
第一节 腓尼基文明 043
第二节 希伯来文明 045

第六章 古波期文明
第一节 古波期帝国 051
第二节 古波期文明 053

第二编 希腊文明
第七章 希腊人与希腊城邦
第一节 荷马时期的希腊人 058
第二节 希腊城邦的演进 063
第三节 希腊城邦的向外殖民 066
第四节 波斯战争与希腊城邦政治的变迁 067

第八章 希腊文明的蔚盛
第一节 政治制度 074
第二节 文学、美术与哲学思想 081

第九章 亚历山大的武功与希腊化诸国
第一节 马其顿的兴起与亚历山大东征 090
第二节 希腊化诸国 094

第十章 希腊文明的广被与希腊化文明
第一节 政治、社会与经济组织 098
第二节 科学、哲学与文学美术 102

第三编 罗马共和与帝政
第十一章 罗马共和政治
第一节 意大利的土地与人民 110
第二节 罗马共和政治的演进 114
第三节 罗马统一意大利 117

第十二章 罗马的向外扩张与革命
第一节 布匿克战争与罗马势力的西拓 122
第二节 罗马势力在东地中海的扩张 125
第三节 罗马政治社会的剧变 128

第十三章 罗马共和政治的倾覆与帝政的肇建
第一节 马立阿斯与苏拉的专政 134
第二节 第一次三头专政与凯撒的独裁 140
第三节 第二次三头专政与帝政的成立 148
第四节 共和时期的罗马文明 154

第十四章 罗马帝国的极盛
第一节 罗马世界 159
第二节 罗马帝国的盛世 161
第三节 罗马帝国的组织 164
第四节 罗马帝国盛时的社会与经济生活 167
第五节 罗马帝国盛时的文明 171

第十五章 罗马帝国的中衰
第一节 罗马帝国后期的政治 176
第二节 罗马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解体 182

第十六章 基督教与基督教会的兴起
第一节 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187
第二节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胜利 190
第三节 初期基督教会的组织及其演进 192
第四节 罗马教廷地位的兴起与清修运动 197

第十七章 蛮族大入侵与蛮族王国的兴灭
第一节 大入侵的日耳曼民族 202
第二节 日耳曼人大入侵与罗马帝国西部的倾覆 207
第三节 东哥德王国与法兰克王国 213

第四编 欧洲中世初期
第十八章 东方的拜占庭帝国
第一节 查士丁尼光复帝国的雄图 220
第二节 拜占庭帝国的中衰 225
第三节 拜占庭文明 227

第十九章 回教与回教萨拉森帝国
第一节 穆罕默德与回教的创立 230
第二节 回教萨拉森帝国 233
第三节 回教萨拉森文明 238

第二十章 法兰克人、伦巴底人与罗马教廷
第一节 墨洛温王朝时期的法兰克人 241
第二节 墨洛温时期的社会和政治 243
第三节 伦巴底人与罗马教廷 246
第四节 法兰克王国与教廷 248

第二十一章 加洛林帝国与北人
第一节 查理曼与加洛林帝国 250
第二节 查理曼治下的政治与社会 253
第三节 加洛林帝国的解体 255
第四节 北人的侵掠与欧洲新形势的形成 257

第二十二章 封建制度
第一节 中世欧洲封建制度的由来 261
第二节 封建田庄与封建经济 265
第三节 封建贵族和封建采邑 267
第四节 封建制度与教会 271
第五节 封建国家 272

第二十三章 封建王国与封建帝国
第一节 日耳曼、意大利与神圣罗马帝国 275
第二节 法兰西 280
第三节 英格兰 282

第五编 欧洲中世盛时
第二十四章 政教之争──神圣罗马帝国与教廷
第一节 中世欧洲政教之争的由来 286
第二节 教士授职之争 289
第三节 政教之争的继续 292
第四节 罗马教廷势力的极盛 296

第二十五章 英法王权的兴起
第一节 法国王权的萌兴 302
第二节 法国王权的胜利 304
第三节 英国王权的增长 308
第四节 英国政府组织的演进 311

第二十六章 十字军运动及其影响
第一节 十字军运动的起因 316
第二节 十字军东征 318
第三节 十字军运动的继续 321
第四节 十字军运动的影响 323

第二十七章 中世盛时的社会──农民与贵族
第一节 农民阶级 327
第二节 贵族阶级 331
第三节 骑士精神与传奇文学 335

第二十八章 中世盛时的社会──商业与城市生活
第一节 商业与城市生活的复兴 340
第二节 中世城市 342
第三节 商道与城市的分佈 343
第四节 城市经济与市民 346

第二十九章 中世盛时的教会与文化
第一节 中世盛时教会的组织 351
第二节 圣礼制度 353
第三节 修道会 357
第四节 教育、学术与艺术 360

第六编 欧洲中世晚期
第三十章 日耳曼与东欧诸国
第一节 中世晚期的神圣罗马帝国 369
第二节 瑞士邦联和汉萨同盟 372
第三节 中世晚期的东欧 375

第三十一章 英法与百年战争
第一节 百年战争前夕的法国 377
第二节 百年战争前夕的英国 380
第三节 英法百年战争 384
第四节 百年战争时期的英国 389

第三十二章 中世晚期教廷地位的衰替
第一节 亚威农播迁 393
第二节 大分裂 397
第三节 大公会议运动 400

第三十三章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第一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社会 405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邦国政治的演进 408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文学和美术 415

第三十四章 北地的文艺复兴
第一节 北地中世制度的式微 424
第二节 领土国家的兴起 426
第三节 北地的文艺复兴 428

第三十五章 近代前夕的欧洲诸国
第一节 西班牙与葡萄牙 434
第二节 英格兰 437
第三节 法兰西与意大利战争 439
第四节 日耳曼与哈布斯堡家 444
第五节 新航道与新大陆的发现 446

第七编 欧洲近世初期
第三十六章 宗教改革与新教教会的建立
第一节 路德与宗教改革运动 454
第二节 喀尔文与宗教改革运动 463
第三节 英国与罗马教会的决裂 467

第三十七章 罗马天主教会的改革
第一节 罗马天主教会改革的由来 471
第二节 罗耀拉与耶稣会 473
第三节 脱利腾大公会议 476
第四节 对抗改革的进行 478

第三十八章 王朝战争与宗教战争(一)
第一节 哈布斯堡家与瓦卢瓦家的抗衡 481
第二节 查理五世及其帝国 485
第三节 查理五世时代的法国与英国 491

第三十九章 王朝战争与宗教战争(二)
第一节 腓力二世治下的西班牙 494
第二节 尼德兰的叛乱与荷兰的独立 497
第三节 法国的宗教战争 503
第四节 伊利沙伯治下的英国与英西战争 507

第四十章 三十年战争
第一节 三十年战争的由来 512
第二节 三十年战争的经过 515
第三节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519

第四十一章 欧洲的商业革命
第一节 资本与资本主义 523
第二节 工商业的变化 525
第三节 新经济政策—重商主义 530

第四十二章 十七世纪中叶的欧洲
第一节 十七世纪中叶的欧洲诸国 535
第二节 英国专制王权的盛衰 538
第三节 法国专制王权的胜利 550

图书序言

编辑说明

  《西洋通史》虽然早于上世纪80年代出版,但时至今日,此书仍是学习西方历史的入门经典之作。王德昭先生的文笔精炼,写史时有条不紊,读毕此书,将对远古时代至17世纪中叶的欧洲历史有一定了解。而且王德昭先生早有汇通中西历史的意图,在论及西方历史时,往往会旁引中国历史作比较,纵观全局。

  本书根据1987年出版的《西洋通史》加以修订。由于时代的变化,将书中一些英文名词的译名修改为现今较常见的译名,例如将谷腾堡(Gutenberg)改为古腾堡,维金人(The Vikings)改为维京人等。

  本修订版特意收录作者的学生陈万雄博士所写的一篇代序,内文提及先师的教学及治史方法,俾能让读者对王德昭先生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德昭师的为学与做人
陈万雄

前言

  1969年,初进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历史系,我就选修了德昭师(1914年至1982年)的“西洋现代史”。该课程原是高年班课程,我们一年班初唸历史的,唸得相当吃力。不过,修读了这门课,不仅加深了我对历史科的认识,增加了唸历史的兴趣,也开始倾慕德昭师的学问。

  其后三年本科和二年的研究生,每年都选修德昭师的一门课。德昭师是我在大学期间选课最多的一位老师。唸硕士班,德昭师更是我的指导教授。毕业后,无论身在香港或在外国,也一直与德昭师保持联络,继续在学问上得以请益问难。我个人的学问,受益于德昭最多,而从事学术研究,也以德昭师的影响为最深。这是要对德昭师终身感激的。

  十二年来的受业和追随,深感德昭师的为学与做人,多可称述。今仓猝草成此文,聊申对德昭师敬仰和感谢之情;文中如能发德昭师潜德之幽光,得沾溉后来者,诚喜出望外了!

  认真而富启发性的教学

  德昭师自大学毕业后,除短暂时间从事文化工作外,在国内外大学任教凡四十多年,毕生贡献于教育和学术研究。

  德昭师自1969年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以迄于退休,达十多年。退休后依然孜孜不倦,从事学术研究、着述,在报刊撰写文章,宏扬文化,并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和社会文化活动,活跃得很,不知老之将至。

  德昭师的教学,素为学子所称颂。他在历史系任教期间,开设课程之多,当时历史系诸老师中,无出其右者。就个人所知,他开设过的课程有:“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近代中外关系史”、“西洋通史”、“西洋现代史”、“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法国大革命”、“中西交通史”、“史学方法”等等。可谓中西兼备,专通兼顾了。德昭师开设这么多门功课,不仅说明他学贯中西。更重要的,表现了他对教育,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教学,有深刻的认识和理念。他开设的科目,就自己学问所及,完全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完备系内基础课程,充实学生学习根基。开设一门新课,准备一门新课,对大学老师来说,是相当吃力的,也会牺牲个人大量学术研究和撰述的精力和时间。如非对教育有高度的责任感,何能如此。平日言谈间,德昭师时常强调,唸历史的,知识面要广,基本训练要扎实。为了学生,他身体力行,为教学付出了大量的心力。这种教育理念和负责精神,比对一些专就自己研究之便,不理会历史学习的知识结构和基本训练需要,课程偏狭;或年复一年,重复开设着同一、二门课程的执教者,真不可同日而语。

  德昭师开设课程虽多,但内容质素极高,充实而富启发性,此乃受业者所共知。其讲授笔记向为学生珍视,可见一斑。

  德昭师每在学期初,必印发一课程大纲。大纲详细而具体。难得的是,这课程大纲并不是虚应故事,学年终,准能按原订大纲完成课程。德昭师授课,从不跑野马,甚少讲题外话,一字一句,都本自己精心准备的讲义去讲授。不过其讲授形式与照唸讲义如仪者迥异。讲授时,德昭师的讲义摊在面前,大部分时间却是望着学生,声调铿锵,附以轻轻的手势,别具风采。讲授时谈吐接近文体化,分析评论史事时,遣词用字尤见讲究。从黑板的两边向中间,依着讲授进程,整整齐齐写上难听得懂的中、英文字句。一切都是那么认真,那么有条理。这种完全没有插科打诨而又紧凑的讲授形式,两个钟点的课,对我们来说也相当疲累,但不会沉闷,课后却感到异常的充实。

  德昭师这种充实而认真的讲授形式,是要付出惊人的心力的。他的博览羣书和精心的准备,从讲授内容,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但他授课前备课的认真,学生知的不多。在研究院,我兼任德昭师助教,对他授课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原来在课前的一晚和上课前,德昭师都要花一两个小时,细心阅读自己已精心备好的讲义。有了这两次准备,德昭师上课时便能出口成诵。这也令我想起有次德昭师忘了带讲义到课堂,依然能如往常般,从容不迫地完成那两节课,而且讲授依旧那么有条理,吐词遣句仍然那样富于文采的事来。德昭师这种授课形式,用意在于有限的授课时间内,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受益。

  德昭师极注重课程的完整和有系统。讲义内容虽非全是他的创获,但他能善用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整理综合,再贯穿自己的才识,自成系统,极富启发性。这样的讲义,作为知识的接受或日后研究的准备,基础是稳固的,训练是扎实的。另外,德昭师每重开某门功课,必定大幅度增加新材料。这种严肃负责的教育态度,真是难能可贵。

  博大而有光辉的中学研究

  德昭师生前曾撰文寿其师郑天挺先生。文中道及自己的治学,说自己是“杂家”。这样说固然一部分属实,主要还是出于自谦。德昭师治史别具气魄,另有规模。寿郑天挺先生文中,即透露心声,说:“我的治学之杂,其原先也有一种奢望在乎其间,只是力不从心,事与愿违,以至垂老无所成。”文内虽未透露“奢望”所在,不过,德昭师的治史,显然自始则大有规模,以求毕生以竟全力。

  个人受业德昭师多年,初期对他的治学规模,不甚了解,仅从德昭师的治史中西兼备,古今兼顾,而认识到他的学识渊博,不以皓首穷一经为能事,如此而已。其后才领悟德昭师的治史规模和气魄远过于此。1977年德昭师退休,始从教学与行政两忙中脱身,专心致志于学术研究和着作。从他晚年的着述中,不难窥睹德昭师的学问有“百川归流”的姿势。为学生者正额手称庆,愿早睹其大成之际,奈何中道弃世,未竟全功,天意如此,嗟可叹息。要不然以德昭师浸淫中西史学数十年的功力,俾以时间,必能完成其生平治史夙愿。

  不过,德昭师生前丰硕的研究成果,已为中国学术界作出了大贡献,从中也不难见到其治史“奢望”所在。

  关于德昭师治史的规模和气魄,郭少棠兄在〈王德昭师治史的规模〉一文中,有相当概括的说明。他说德昭师实在是一个感受到中国近代面临千年未有的巨变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持开放和冷静的态度,全面而客观地去了解中西文化,使国人真正体会近代世界历史的发展,以及认识中华民族所处的新局面。所以表现在治学上,其途径是试图比较中西史和以世界历史的演变大势去观照国史的发展。关于德昭师在着作上所表现的这方面成就,郭文已有论述,兹不再赘。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德昭师生前学术着作,单行本有七本;论文五十六篇,数量固然不少,而内容所涉,遍及古今中外的史学。要作归纳,德昭师的着述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明清和近代史;二、史学思想和理论;三、西方近代思想史。其间贯穿一条比较和汇通中西历史的大脉络。从《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战国时代与文艺复兴》、《马基雅弗里与韩非思想的异同》,以至晚年力作《从世界史看本国史》等着述,充分显现了他的比较和汇通中西史的治史气魄和规模。

  即使从德昭师的一些关于中国史的论述,也充分显现他深厚的中西学养和汇通中西史学的用心。德昭师 1962年出版的《国父革命思想研究》(台北:中国文化研究所)是一本博大精深之作。此书取精用宏,不仅系统而深入地论述了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及其思想发展的历程,更值得注意的,是书内剖析了孙中山革命思想中继承于传统,吸收自西方和出乎自己创造的三个思想来源,追本溯源,深切着明。从这方面考察孙中山先生的思想,至今尚无人能及。其成就也备受中外学界所重视。又如德昭师未得见其出版的遗着《清代科举制度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2年)一书中,处处可见其要汇通中西历史的意图。兹引一段作证:

  此外尚有一事甚至可注意者,即当中国因西潮迫来与新时势的需要而不得不改变传统的学校与科举制度之时,西方以法国与英国为首,却为公开政府职位与鼓励人才自己竞争起见,而开始施行文官考试制度。公元第十七、十八世纪入华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报导,与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The philosophes)及重农学派思想家(The physiocrates)对于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颂扬,使学者大体相信,法国初行于1791年,十年后停罢,其后于1840年代恢复的文官考试制度,乃取法于中国的先例。英国则因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公司人员的建议,先在英国设立学校(1806年),训练行政人员,经考试后派往英领印度任职。英国有识人士如亚当A 斯密(Adam Smith)与边沁(Jeremy Bentham),与法国启蒙思想家及重农派思想家也时有往来,而边沁则为首倡在英国建立公开考试制度的一人。十九世纪前来华的一位英国译员梅笃士(Thomas TaylorMeadows)更着书立说,明白以中国的科举考制度为范例,主张在英国实行公开竞争考试,以改善英国的行政组织。所以英国从1855年开始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其曾受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尤其显见。中国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起实行公务人员高、普考与高、普考检考试制度,就其以考试取士而言,也可谓科举制度的重演。惟在旧科举制度下学校所肄习者为科举之学,而新公务人员考试所考试者为学校之学。即此也可见教育与考试制度之随时势的变化而改革兴废之故了。

  德昭师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大处着眼,由要处入手。就以他的中国近代史方面的着述为例。如《同治新政考》、《国父革命思想研究》、《知识分子与辛亥革命》、《论甲午援韩》、《黄遵宪与梁启超》、《谭嗣同与晚清政治活动》,以至晚年关于五四和国共合作的论述,都是中国历史上关键性的问题。德昭师着作固不喜夸夸其谈,也无心于饾饤考证,全以综合和分析见长。德昭师这治史态度和观点,早在1942 年出版的《明季之政治与社会》一书的前言中他已宣示明白。他认为:

  有一个时候,人们曾经非议过史学界专注考证的风气,认为这种风气每会使史学者对史事的认识襞积破碎,因而违返史学本身所应具的经世致用的价值。不过接而来的却是一阵无力的空潮,若干取巧的、大言的、公式主义的着作,风行了一时,接着又消沉下去。……

  本来历史的发展既然是一个历程,我们对史事就也应该用一种对于历程的看法,来加以观察。我们观察一条道路的延伸,如果我们需要得到关于这条道路的全部知识,第一我们就必须要知其“然”,方向的遵循,地势的崇卑,景物的取舍,基面的构筑,乃至沿路的设施等等,都是应该知道的条件。然后我们再进而求其“所以然”,就是从各种相重的关系中,探索出所以如此的理由。不知前者而想追寻后者,其结果只能出诸凭空的虚构;仅知前者而不知探索后者,则其势将永不能透悟其中的道理,而其所得也只能限于路工的片断知识,不能往观全局。这两种看法,前者是考证的,记录的,敍述的;而后者则是哲学的,原理的,或所谓史观的。

  这段话写在六十年前,用之以审视当前史学研究,仍能切中时弊,掷地有声,足可令史学界反省。

  另外,读德昭师的学术着作,不难感觉到有一种强烈的爱国思想与为中国前途探索的致用之意。在德昭师逝世十周年,时我主持香港商务印书馆,我们委托同班同学周佳荣教授,收集他的散篇论着,以《历史哲学与中西文化》(香港, 1992 年12 月)为题,结集出版。既作纪念,亦不无要彰显他汇通中西历史,以探索中国前景的用心。即使他讲西方的《史学方法》,内中也常引用中国的材料互证和说明。少所许人的牟师润孙先生,就不止一次在我面前赞赏德昭师的为学之勤和学问之广博,并说,他想不到专治中国近代史和西洋史的德昭师,对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提要》也能下过如此功夫。他不少论文则旨在纠正一些中外史家对中国历史所持的偏执观点,对别有用心的观点,他揭之挑之,不稍假借。不过其爱国思想却不遮掩其论述史事的客观和平实,全以理服人。

  平心而论,德昭师的学术着作不太容易唸,有三方面造成的:其行文谨慎,用字讲究,极悭笔墨,言简而意赅;另外,他喜欢通过史事本身的排比去说明问题,但主要还在他的文章包摄广而用意深。他的《国父革命思想研究》不啻是一本近代思想史;他的《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也不啻是一本清代思想史。德昭师的着作所涉,虽遍及古今中外,但其研究方向主要仍在思想史,尤以思潮史为最擅长。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十二年间的亲炙,德昭师的勤奋、谦虚、认真和待人诚恳的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德昭师一生所受教育,路途相当曲折,终归学有所成。到其任教于大学,教学而外,由于他富有干才,一直以来都担当繁重的行政工作。但一生依然能撰写出大量有分量的学术论着,全有赖他过人的勤奋和精力。据师母说,德昭师病发的头一句话也是最后的一句遗言,是“康复后我真要好好休息一下”。

  德昭师一生是过劳的,少所娱乐。德昭师曾告诉过我,有一位在香港挺有名的报人以喜收藏见称,到他家做客,环顾四壁,不见多挂名人书画,遂现轻视之容,并以此为询。德昭师对我说,他一生奔波劳碌,少所闲遐,何况家累深重,生计不遑,何敢沾手名家书画。其实德昭师编译过美术着作,不难窥其在这方面的兴趣与认识。逝世前的德昭师,虽云退休,但仍孜孜不倦,以研究和撰述为事。既要为他的中国近代史论文集的几篇英文稿翻译成中文;又要校对《清代科举制度研究》;更要为香港着名英文报刊撰写连载的世界史讲座,等等。甚至忙得一边吃饭一边改稿子。德昭师即曾告诉我,说他习惯晚上睡下床后,思量和推敲日间所写作文章上的遣词造句。他说日间太忙了,干扰又多,心神不那么平静,写东西时总觉用字难得惬意。晚上睡前的宁静,最好利用,云云。牟润孙师对我说过,在沙田中大宿舍,他跟德昭师是同一栋,比他高一层。每每他清晨一、二时小醒,往露台下望,见德昭师书房仍亮着灯。由此可见德昭师勤奋的程度。“要好好休息一下”这句遗言,是从不肯一息懈怠,辛劳一生的德昭师的心底语。这句话也概括了德昭师为教育、为学术、为探索中国前途而鞠躬尽瘁的一生。可惜德昭师此生无法再过些优游林下的晚年生活了。终其生为国家、为教育、为学术而竭尽心力,或许这是求仁得仁吧。日后的几十年,德昭师的勤奋,一直是我的榜样。

  德昭师为人极谦逊,向来乐道人之善,却甚少贬损他人。说话做事,很能从人家的立场去设想。读书人尤其学术界,易犯自以为是,好同恶异,妄肆褒贬的毛病。德昭师却无此种毛病,从他身上,就体现了传统理想读书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德性。况且,德昭师不尚空谈,注重实干,自己也是默默地工作。内地一位学者即曾对我说,谓德昭师是他交接海外中国学者中,最具有温厚风范的一位读书人。不过德昭师做人其实是外圆内方,每遇原则性问题,却很有稜角的。

  举两桩事可概括其余:香港中文大学欲购下香港友联研究所关于中国内地的各种剪报,听广播摘录及相关各种材料的档案。时哈佛(或哈佛燕京学社)愿出资香港中文大学。此事由德昭师主其事,但资金提供方的条件要求中大以后继续收听收集中国内地资料情报,德昭师因此而断然拒绝,至事不成。其次,中国内地开放初期,德昭师回北京访问,主办单位举办艺术欣赏会,德昭师邀请的亲友,因是右派分子,被拒绝乘专车前往。德昭师遂与亲友一同步行到会场。

  德昭师乐于助人,爱护学生。就个人经验,无论向他请教,找他谈天或求他帮忙,从未拒绝过。他真没空时,也用征求意见的语气,商量改改时间而已。要他帮忙的,准能按所允做得妥妥当当的,时常做得超出你要求之外。学生稍有所表现,鼓励有加;犯了过失,从不见他疾言厉色,仍是和蔼可亲地、平心静气地指点几句。唸研究院时,兼任德昭师的助教。其间,德昭师不仅不给你干份外事,反而凡事亲力亲为、尽量减少你的工作。有时过意不去,我主动要求多为他做点工作,德昭师总是说:“好好做你的论文。”所以在研究院的两年间,能完成一篇像样的论文,德昭师的照拂很是重要。后来论文获校方通过出版,序中我写了两句简单道谢他的话,看后他对我说:“多谢您的称赞,其实你的论文是我最不用费心的。”实际上,我的论文,德昭师一字一句的看,甚至一个个标点的给我细心修改过。德昭师这种谦虚而奖掖他人的态度,相信很多同学都感受过,不独我而然。

原载《王德昭教授史学论集》
2015 年补充修改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逻辑清晰,节奏把握得很好。作者在处理庞杂的历史信息时,并没有采用流水账式的记述,而是巧妙地将不同时期的事件和人物进行有机地组织。尤其是在描写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转型的过程中,书中详细阐述了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如何逐渐被权力斗争所侵蚀,以及恺撒、奥古斯都等关键人物是如何一步步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这种对政治权力演变的细腻分析,让我对权力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与碰撞的描写,比如,罗马文明如何吸收了希腊文化,又如何影响了北欧的日耳曼部落。以及在阿拉伯帝国时期,它如何保存了古希腊的哲学遗产,并将其传播到欧洲。这种跨文化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相互依存性。书中对于宗教改革的论述,也让我对不同教派之间的争论和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我曾被书中关于宗教战争的描写所震撼,那些因信仰而起的冲突,至今仍是人类历史上的深刻教训。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叙述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相互影响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提供了一个理解西方文明发展脉络的绝佳框架。

评分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阅读《西洋通史》更像是在体验一场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书中对中世纪欧洲的描写,让我看到了教会的强大力量,也感受到了骑士精神的浪漫与残酷。当读到十字军东征时,那种宗教狂热与权力欲望交织的复杂人性,让我不禁对人类历史上的悲剧性事件有了更深的思考。而到了近代,科学革命的曙光、地理大发现的冒险精神,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让我看到了人类在探索未知世界、追求进步道路上的勇气和野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工业革命期间工人阶级的艰辛生活和工人运动的描写,它让我看到了社会进步背后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也让我对社会公平和人道主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叙述,更是让我心潮澎湃,那种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至今仍萦绕在我心头。作者在叙述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时,始终保持着一种人文关怀的视角,他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探讨人性的复杂与伟大。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历史是由无数个个体的命运交织而成,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挑战和荣耀。它让我学会了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关注人类的未来。

评分

我对历史一直有一种莫名的情愫,《西洋通史》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历史的探索欲。它不像某些历史读物那样,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比如,书中对殖民主义的分析,不仅仅是讲述了地理大发现的壮举,更深入地探讨了它对被殖民地区造成的深远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权力格局的变化。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政治体制演变的梳理,从古代的城邦政治,到帝国的统治,再到近代的民主共和,每一个阶段的演变都伴随着深刻的思想变革和激烈的社会斗争。书中对不同政治思想的介绍,比如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等,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都让我对政治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曾被书中对法国大革命中“恐怖时期”的描写所震撼,那种极端化的政治斗争,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脆弱。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反复。它让我学会了如何辩证地看待历史,也让我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思考。

评分

我是一名艺术史专业的学生,选择《西洋通史》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希望能为我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背景基础。不得不说,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讲述政治和军事的演变,更关注文化、艺术、思想的流变。当我读到古希腊的城邦文明,书中对哲学、戏剧、雕塑的介绍,就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黄金时代的大门。而进入罗马帝国时期,书中对建筑艺术、法律体系的描述,又让我看到了一个庞大而有序的文明的诞生。最令我兴奋的是,在讲述文艺复兴时期,书中对佛罗伦萨的艺术繁荣、美第奇家族的赞助、以及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大师的创作背景的描绘,简直可以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作者将艺术的创作融入到整个历史的大背景下,让我能够理解当时的社会思潮、宗教信仰以及政治格局是如何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反过来,艺术作品又如何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写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哥特式建筑风格的起源和发展、巴洛克艺术的戏剧性表达的分析,这些内容对我理解不同艺术风格的特点和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植根于历史的土壤之中,是文明最闪耀的表达。

评分

说实话,我平时阅读量不大,但《西洋通史》这本书却让我欲罢不能。它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就像在听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讲述他的传奇经历。书中对欧洲从黑暗的中世纪走向文艺复兴,再到近代世界的演变过程的描绘,充满了戏剧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宗教改革的论述,那种思想的碰撞、权力的博弈、以及普通民众在信仰变革中的挣扎,都让我看得非常投入。作者在讲述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时,并没有使用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将历史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常常会因为某个历史人物的命运而感到惋惜,或是因为某个历史事件的转折而感到振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辉煌与挫折,也让我对人类的精神有着更深的理解。它让我学会了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发展。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人生指南。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非常看重的人,在阅读《西洋通史》时,最令我惊喜的便是书中丰富的细节描写。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也毫不吝啬地赋予了历史人物鲜活的生命。我常常被书中对某位帝王的政治手腕、某位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或是某位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的细致刻画所吸引。比如,书中对查理曼大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的努力,以及他在统一欧洲方面所做的贡献,就描绘得非常生动,让我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欧洲大陆的动荡与重塑。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书中对佛罗伦萨的文化氛围、艺术家的生活方式、以及当时的政治博弈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辉煌的时代。我甚至会因为书中某个细节的描绘而产生联想,比如,当读到罗马帝国时期关于公共浴场和社会交往的描述时,我就会思考,在那个没有现代社交媒体的时代,人们是如何建立和维系社会联系的。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历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真实存在。这本书也让我明白,历史的伟大成就,往往离不开无数个微小而重要的细节的累积。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刚拿到手里的时候就扑面而来。封面设计一贯是那种沉静而富有历史沧桑感的风格,深蓝色配上泛黄的古地图纹理,光是看着,就让人觉得里面承载着千年的故事。我通常喜欢在睡前阅读,点上一盏暖黄色的灯,翻开《西洋通史》,仿佛就能瞬间穿越时空,置身于古罗马的斗兽场,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街头。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引人入胜,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年代罗列,而是充满了生动的细节和人物刻画。他善于捕捉历史的脉络,将那些看似零散的事件串联起来,形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早期基督教的兴起和传播的描写,不仅仅是讲述教义的传播,更深入地探讨了它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社会结构、政治格局乃至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蛮族入侵到帝国瓦解,从教皇的权力斗争到宗教改革的烽烟四起,每一个时期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常常会因为某个历史人物的命运而感慨,或是因为某个重大事件的转折而拍案叫绝。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充满了挣扎、智慧、辉煌与悲怆。它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西方文明的根源,以及它如何一步步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模样。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与古人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总能从中汲取新的感悟和力量。

评分

我一直认为,阅读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下。《西洋通史》这本书在这方面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它不仅仅是讲述过去,更是让我看到了许多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历史的长河中。例如,书中关于民族主义兴起的描写,就让我对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那些曾经的边界争端、殖民历史遗留问题,以及不同国家在文化、经济上的竞争,都可以在书中找到源头。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工业化进程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的分析,它让我意识到,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社会变革和阵痛。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如今的信息社会,每一次转型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书中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深度剖析,更是让我对和平的宝贵有了切身的体会。那些因民族矛盾、意识形态冲突而引发的巨大灾难,是对全人类的警示。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是无价的财富,只有真正了解了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并为未来做出明智的选择。它让我对国际关系、社会发展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很长,内容也非常丰富,但我却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作者善于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阐述复杂的历史概念。比如,在讲述法国大革命时,书中不仅仅列举了革命的起因和经过,还穿插了许多普通市民的生活片段,让他们成为了历史舞台上鲜活的个体,而不是冰冷的符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启蒙思想家们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互动,又是如何影响普通民众的描写。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切换,让历史变得更加真实可感。我还记得书中对工业革命时期社会变革的描写,那些关于工厂制度的建立、城市人口的激增、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巨大变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作者在处理历史细节时,也力求做到精准和客观,他不会简单地褒扬或批判某个时代,而是展现出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历史,也培养了我对历史事实的求真精神。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朋友对话,从中受益匪浅。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抱着一种“学知识”的心态来读《西洋通史》的,毕竟“通史”二字就代表着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但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远不止是简单的知识堆砌。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从宏观的历史大势中抽丝剥茧,找到那些影响深远的细节。比如,书中对启蒙运动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卢梭、伏尔泰这些思想家的名字上,而是深入分析了他们的思想是如何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又是如何与当时的政治现实相结合,最终催生了法国大革命的。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变革有了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状况的描写,那些关于平民百姓的日常、商贸往来的细节、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都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读到工业革命的部分,我仿佛能听到蒸汽机的轰鸣,闻到工厂的烟尘,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作者的逻辑性也非常强,每一个论断都有史料支撑,读起来让人信服。他并非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去理解历史背后的驱动力。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也培养了我对历史的批判性思维。总的来说,它是一部非常严谨且富有启发性的著作,适合每一个渴望深入了解西方文明演变历程的读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