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俾斯麦到希特勒:回顾德意志国(新版)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回顾德意志国(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ebastian Haffner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是哪一个国家能够在崛起之初,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连续打败欧洲两个古老强权?又是哪一个国家能够在短短的二十多年内,就发动两次世界大战?以《一个德国人的故事》《破解希特勒》等畅销书,成为二十世纪史最重要见证者之一的哈夫纳,这次要带我们回顾「德意志国」短短七十四年的兴衰起落史,细数从普鲁士王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如何创建德意志帝国,一直到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将德意志民族的国家带往毁灭之路。

  重要事件
  在英国公投脱欧、难民问题棘手、恐攻事件不断的情况下,今年9月24日举行的德国大选,不仅即将决定总理梅克尔是否能够继续领导德国,也将影响到德国在欧盟的领导地位。居于欧盟核心的德国是怎样拥有今天这样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必须从普鲁士把散居德境的诸国统一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讲起;但德国又是怎样让欧洲的所有邻居感到戒慎恐惧,我们又得理解德意志国在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推波助澜下变成法西斯的第三帝国这段不堪的历史。

好评推荐

  周惠民(政大历史系教授)、林育立(《欧洲的心脏》作者)、滕昕云(老战友工作室)

  ……一个天才的心灵。我们将再也看不见足以和他并驾齐驱的人物了。──《明镜週刊》

  一本彻头彻尾成功的着作。──《维也纳日报》

  本书与历史学者的浩繁卷帙相较之下,可以传达更多对历史的认知。──《慕尼黑晚报》

  本书乃数十年研究的成果,以及一本扣人心弦、时而深具个人色彩的传世之作。这位专栏作家曾以无人能及的方式,借由自己的着作影响了公众的历史意识,并不断向专业历史学者做出挑战。──《时代週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赛巴斯提安.哈夫纳(Sebastian Haffner, 1907-1999)


  生于柏林,本名Raimund Pretzel,法学博士,1938年与犹太裔未婚妻移居英国担任记者,为免当时仍在德国的家人受其牵累,取赛巴斯提安.哈夫纳为笔名,前者来自巴哈的名字,后者来自莫札特的作品385号《哈夫纳交响曲》。1954年以英国《观察家报》海外特派员的身分重返德国后,自1961年起先后为德国《世界报》及《明星週刊》撰写政论专栏。着有一系列以历史为主题的畅销书,包括《破解希特勒》《不含传说的普鲁士》《从俾斯麦到希特勒》《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1914-1933回忆录》等,公认为德国二十世纪历史最重要的时代见证者之一。

译者简介

周全


  民国四十四年出生于台北市,台大历史系毕业、德国哥丁根(Göttingen)大学西洋史硕士及博士候选人,通六国语言。译者曾旅居欧美二十年,亲身经历了柏林围墙倒塌与苏联解体,并先后担任德国高中及大学教师、俄国高科技公司总经理、美国和巴哈马高科技公司行销总经理,现从事撰述与译着。在左岸的译作有《白玫瑰1943》《一个德国人的故事》《破解希特勒》《阅读的女人危险》《趣味横生的时光》《从俾斯麦到希特勒》《不含传说的普鲁士》《苏联的最后一天》《俄罗斯一千年》《德意志:一个国家的记忆》。

图书目录

周全译序 德意志国:一首未完成交响曲

导言
第一章  德意志国的形成
第二章  俾斯麦时代
第三章  德皇时代
第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五章  一九一八年
第六章  威玛与凡尔赛
第七章  兴登堡时代
第八章  希特勒时代
第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十章  德意志国身后的历史
后记与致谢词
一九九○年的后记

地图
译名对照表

图书序言

周全译序
   
  本书德文版原名《从俾斯麦到希特勒:回顾》,是德国政论大师及现代史家赛巴斯提安.哈夫纳晚年的着作,被德国舆论界誉为「哈夫纳留给后世的遗产」。哈夫纳以时代见证者的身分口述这部遗产时,彷彿从远方透过望远镜一般,回顾了「德意志国」的时代。我们因而直接在中译版的副标题加上「德意志国」四字,以便读者立即掌握全书的主题。

  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是德国历史上的专有名词,用于称唿一八七一至一九四五年之间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它同时也是德国在一八七一至一九四三年之间的正式国号,只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才改称「大德意志国」──当时希特勒的德意志国已经败亡在即。

  希特勒在一九四五年毁灭了德意志国,俾斯麦则在一八七一年建立德意志国。这正是本书主标题《从俾斯麦到希特勒》之由来,表明书中所回顾的对象,就是德意志国在俾斯麦时代与希特勒时代之间的演变史。但德意志国并非无中生有凭空冒出来的,而且未曾随着希特勒的自杀而马上结束。全书的范围于是向上和向下伸延,旁及于德意志国形成的经过以及德意志国身后的历史。

  德意志国的前身是北德意志邦联(北德同盟),乃一八六四年的普丹战争和一八六六年的普奥战争之结果。普鲁士击败奥地利并将之逐出德境,同时併吞若干支持奥地利作战的北德邦国以后(如併吞汉诺威王国),在一八六七年将德境北部的军事同盟改组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邦联。从此有了德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联邦国家和民族国家。

  接着普鲁士在一八七○/七一年击败法国,南德四邦随即于一八七一年加入北德意志邦联,北德意志邦联遂更名为德意志国,由普鲁士国王担任世袭的德意志皇帝。此后的德意志国又分成三个风貌迥异的阶段:起初是德意志帝国,一九一八年打输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变成了威玛共和国,从一九三三年开始则是纳粹德国。最后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德国战败并沦为美、苏、英、法四强的占领区。于是德意志国「以三场战争做为序幕,然后以两场骇人听闻的世界大战收尾」,从一九四五年开始只能存在于虚无缥缈间,进而在一九四九年分裂成两个国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那一切都发生于八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因此哈夫纳在本书的开头部分,立刻点出了德意志国的三个奇特之处:国祚短促、变化多端、战争之国。他并且强调,德意志国看起来简直是从一开始就把自己推向毁灭,所以从俾斯麦通往希特勒之路不仅是德意志国的历史,同时亦为德意志国败亡的历史。

  本书的结构则是透过下列章节,描绘出德意志国本身的七十四年历史及其前因后果:德意志国的形成(德意志民族运动);俾斯麦时代、德皇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九一八年(德意志帝国);威玛与凡尔赛、兴登堡时代(威玛共和国);希特勒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德意志国身后的历史(四国占领区与德国的分裂)。

  我们明白了书中所回顾的对象之后,现在也必须回顾一下本书初版的时间,因为其中饶有深意,并且还影响了全书的结论。

  哈夫纳出书的时间,往往另含玄机。例如《从俾斯麦到希特勒》完成于一九八七年。那年哈夫纳八十岁、北德意志邦联成立一百二十週年、普鲁士被二战战胜国「宣判死刑」四十週年。而尤其重要的是:东德「国务委员会主席」何内克前往西德进行官式访问,获得国家元首级的礼遇,德国一分为二的态势俨然已成定局! 

  于是哈夫纳在本书最后一章──〈德意志国身后的历史〉──将德意志国盖棺论定,以无懈可击的论证列出许多重大历史转捩点,借此标明德意志国从一九四五年开始的缓慢死亡过程已告结束。我们可将之总结如下: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和苏联占领区各自在一九四九年建国;史达林在一九五二提议让德国以中立国的地位重获统一,但遭到美国拒绝;东西两德在一九五五年恢复武装并分别加入「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东德在一九六一年盖起柏林围墙,在一九六七年将「两国论」入宪,两德并存的事实自此难以动摇;东西两德在一九七二相互承认对方是主权国家(特殊国与国关系),而后在一九七三年同时加入联合国。

  况且德国的分裂是冷战下的产物,而东西德边界就是「铁幕」的中央段落,以及美苏两大军事阵营的最前线。美国不可能让苏联收编西德,苏联也不可能让美国收编东德,一场核子大战的威胁,更让双方不敢轻举妄动而陷入僵局。美国、苏联和欧洲各国因而举行了「赫尔辛基会议」来制订欧洲的和平规范,与会各国并在一九七五年做出决议,承认彼此皆为地位平等的主权国家,并且保证不干预其他签约国的内政──东西两德亦为签约国,双方的关系从此进一步正常化。

  于是哈夫纳得出结论如下:「恢复(或者重新建立)一个不论以何种形式涵盖全德的国家──一个新德意志国──之前景,最后已然消失。……历史发展日益越离了德意志国。它从一九四五年时的影子国家,一个任由四大战胜国摆布的对象,已经逐步演变得完全不复存在,甚至倒退至无法重建的地步。」言外之意就是:不可能重建德意志国,而且德意志国早已一去不返。

  然而就在德意志国离我们渐行渐远之际,却突然出现意外状况:本书初版两年以后,柏林围墙在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夜间「倒塌」;初版三年以后,东西两德在一九九○年十月三日统一。那么作者在结论中做出了错误的预测吗?

  不论哈夫纳所做的预测是否正确,都无损于本书的价值。因为历史学家不是命理大师,其责任绝非预告未来,而是要以客观中立的态度来呈现过去的事实,「以史为镜」令世人知道以往的得失,设法避免在未来犯下同样错误。这正是哈夫纳在〈一九九○年的后记〉中所欲表达的看法:德意志国的历史将继续维持当初的原样,不可能因为德国的再统一而有所改变;从俾斯麦到希特勒之间的历史教训则比以往任何时刻都要来得更加迫切,因为它已经告诉我们,「德国可以非常迅速地向世人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面貌」。

  这不禁令人回忆起当初德意志国成形的经过:一九九○年德国再统一的方式,是东德以五个「邦」的身分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宪法)所适用的地区──其情况岂不就类似南德四邦在一八七一年加入北德意志邦联时的情况?德意志国的历史岂不正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可供记取教训?

  就德国的再统一而言,那简直出自历史的意外!译者曾在一九八○年至一九九○年底之间定居西德(然后前往苏联和俄国住了七年),我可以依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表示:当时欧洲人根本料想不到德国还会有统一的可能。毕竟德国的分裂源自美苏两强的对峙,而且欧洲各国对统一的德国心怀畏惧(希望德国「越多越好」),就连许多德国人也害怕德国统一(担心「再度出怪」)。

  但就在东德四十週年国庆前夕,莱比钖于一九八九年秋季爆发了固定举行的「週一示威」,然后蔓延至全东德。最后光是东柏林一地,即有多达五十万名愤怒的百姓不断高喊:「我们要出去!」东德政府无计可施,只得在十一月九日傍晚召开国际记者会。会中慌张做出的官方宣布,让电视机前的东德百姓误以为可立即获准自由出境,于是纷纷前往东西柏林的交界。东德卫兵眼见来者人多势众,干脆撒手不管,让东柏林的人潮不断涌入西柏林,柏林围墙从此倒塌。

  东德示威群众此后喊出的口号则相继变成「我们留下来」、「我们就是人民」、「我们是一个民族」。于是东西两大阵营突然面临一个骇人的事实:东德百姓希望跟西德统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面对奥匈帝国德语地区要求与德国统一的唿声时,立即加以否决。如今却正眼看待东德百姓的要求。

  此时戈巴契夫统治下的苏联早已放弃「布里兹涅夫主义」,不再干预东欧附庸国的内政。美苏两国也已经和解,结束了冷战,使得导致德国分裂的先决条件不复存在。再加上西德一向表现得相当循规蹈矩,大致消除了欧洲各国的疑虑,而且欧洲也已走上区域整合之路(欧盟)。结果东西两德与四大战胜国顺利举行「二加四会议」,最后在一九九○年获准完成德国的再统一。

  今日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虽是德意志国之合法继承人,却并未恢复德意志国──至少无意给人这种印象。我们从邮票即可看出此事:德意志帝国、威玛共和国以及「第三帝国」在邮票上面打出的国号,都是「德意志国」(一九四三年底至一九四五年则为「大德意志国」)。今日的邮票上面则只打出「德国」(Deutschland)字样。二者在程度上的确有所差别,我们不妨这么表示:德意志国是「未完成式」,因为任何讲德语的地区都有可能成为日后纳入的对象;德国则是「完成式」,表明这个民族国家「到此为止」。我们读完本书以后应可对此产生更多体会。

  由此看来,哈夫纳的结论其实说不上是错误,而且他无法想像东西两德「还会有办法融合成一个顺利运作的国家」之观点,目前甚至已部分得到证实:德东与德西的百姓相处并不融洽,德西的百姓巴不得重新建立柏林围墙,德东的百姓却开始怀念昔日的东德。

  总之,哈夫纳在一九八七年推出本书时,于德国看似再也无法统一之际,以一贯的精辟见解为德意志国做出了总结。这让我们不仅也有机会如同透过望远镜一般来回顾德意志国,更可回顾德意志国身后的历史在末期阶段之真实情况。因此即使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本书仍然一字未改地不断再版,继续获得德国读者五颗星的最高评价。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