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德国人的故事:1914-1933回忆录(2017年新版)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1914-1933回忆录(2017年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ebastian Haffner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德国历史
  • 一战
  • 魏玛共和国
  • 纳粹崛起
  • 个人经历
  • 20世纪历史
  • 欧洲历史
  • 历史传记
  • 社会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三帝国」肇始之初存在着一个难解的谜团,那就是:
德国人到底跑哪里去了?难道他们死光了吗?从地球上消失了吗?
还是要等到这么晚才变成了纳粹?
否则为何他们没有做出任何值得称道的反应?

  「1924至1929年之间,我们这一代德国人终于经历到真正的和平时期。一切都上了轨道,四平八稳地进展,过去的十年宛如一场恶梦,逐渐从记忆淡出。四下都是真正的自由、宁静、秩序,以及宽大为怀的作风。每个人都重新获得了私人生活,都有机会依照自己的想法来塑造生命,遵循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过日子。稀奇古怪的是,整体说来,人们并不想接受这样的机会。一整个世代的德国人都不晓得该如何处理这份礼物──自由的私人生活。

  那绝非什么伟大的时代,平静的表面底下暗藏着汹涌波涛。勐兽虽然一时之间受到禁锢,却并未遭到彻底铲除。不过,对我们来说,那个时代纵使缺失再多,到底还是我们所曾经历最美好的时光。当时的德国充满清新气息,阶级之间的畛域变得宽松又容易穿透,两性之间的交往是前所未见的开放与自由,连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也涌现出新的可能性。还有什么事情能教人更加迷惘呢?不到十年,一切竟已化为乌有。」

  上述片段从小人物的观点与生活化的方式,来挖掘德国之所以成为纳粹主义温床的原因。写作者是德国赫赫有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及历史学家哈夫纳,本书一出版即成为德国2000年年度畅销书,并被评为「当年最有价值的出版品」,哈夫纳也被誉为德国的「道德良心」。

  哈夫纳曾于幼年及青年时期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1923年势如奔马的通货膨胀、各政治党派的激化以及纳粹主义的崛起。纵使其本人未尝因政治或种族因素而遭受迫害,哈夫纳仍自视与「第三帝国」进行决斗,并于1938年流亡英国。

  本回忆录完成于1939年,乃作者针对其人生第一个三十年所遗留下来之文稿。年轻的哈夫纳于流亡时期得以保持客观立场,同时基于亲身经历所获致的印象,以锐利目光预见了即将成形的灾难。事实上,凡是不想对这场灾难视而不见的人,早在1933年以前便得到如此认知。

名人推荐

  周惠民(政大历史系教授)、林育立(《欧洲的心脏》作者)、滕昕云(老战友工作室)

  ‧哈夫纳让人明白,希特勒为何能够上台。 ──德国《法兰克福通论报》(FAZ)

  ‧这本青年时代的回忆录,以难得一见的方式,精确而深刻地描绘出纳粹主义崛起的时代氛围。──中部德国广播电台(MDR)

  ‧哈夫纳撰写伟大历史论述并将读者如身历其境般带入当时日常生活之能力,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一本非凡的……每个人都必须一读的着作。」──纽西兰Wanganui图书馆

  ‧难得有书籍让评介人员阅读之后,面对大量值得引用的句子却不知所措,本书即为其中之一。──德国亚马逊网站

  *本书为诚品经典共读书单
 
《历史的阴影:战后欧洲的变迁与抉择 (1918-1939)》 导言:风暴前的宁静与暗涌 本书聚焦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的欧洲大陆,这段时期是剧烈社会转型、政治动荡与意识形态激烈碰撞的关键阶段。它不是对某个特定国家或人物的深入剖析,而是从宏观视角审视整个欧洲在“凡尔赛体系”下如何挣扎、重塑,并最终走向毁灭性冲突的复杂历程。我们将探讨支撑战后欧洲运转的脆弱结构,以及潜伏在繁荣表象下的深层危机。 第一部:凡尔赛体系的遗产与幻象 (1918-1924) 1. 战后版图的重绘与民族自决的悖论 凡尔赛和约及其附属条约构筑了一个新的欧洲政治地理框架。本书将细致分析这些条约如何试图解决帝国解体后的权力真空,但同时也埋下了新的民族矛盾的种子。我们考察了新生的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在民族认同、边界划分上面临的巨大内部张力。重点分析了对战败国(尤其是德国)施加的巨额赔款和领土割让如何从一开始就侵蚀了新和平的合法性基础。 2. 革命的浪潮与保守势力的反扑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余波仍在整个欧洲大陆荡漾。本书将对比东西欧革命尝试的差异:分析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独特路径、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短暂存在,以及西欧(如德国十一月革命、法国工人大罢工)社会主义运动的受挫。重点剖析了保守的军事、工业和教会势力如何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反共“白卫”力量,并在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中找到了最早的成功范例。 3. 经济重建的初期挑战 战争极大地破坏了欧洲的工业基础和金融系统。本部分详述了战后初期欧洲各国为恢复生产、处理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所做的初步努力。我们探讨了美国资本在欧洲重建中的作用,以及金本位制在战后复苏阶段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它既是稳定传统金融的象征,又是抑制结构性调整的枷锁。 第二部:摇摆不定的“黄金十年” (1925-1929) 1. 国际和解的短暂高光时刻 这一时期见证了欧洲外交的几次重要峰会。本书详细回顾了洛迦诺公约的签订及其对欧洲安全格局的影响,分析了它如何暂时缓和了法德关系,并使德国重返国际舞台。同时,我们也评估了国际联盟在维护集体安全方面的努力和局限性,特别是其在处理区域冲突和少数民族保护问题上的软弱。 2. 经济的繁荣与结构性失衡 “黄金二十年代”的文化繁荣与经济景气,掩盖了欧洲经济体之间日益加剧的不平衡。我们将深入探讨消费主义的兴起、技术进步(如汽车和广播)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然而,这种繁荣的基础是脆弱的:欧洲的工业生产能力过剩,农业部门持续萧条,并且对美国短期贷款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3. 民主制度的压力测试 在许多新生的或经历过战争的中东欧国家,脆弱的议会民主制度面临着来自左右两极的巨大压力。本书分析了政治极化现象的加剧,以及为什么一些国家宁愿选择威权主义的“技术官僚”政府,以换取暂时的社会稳定,这预示着民主的衰退。 第三部:大萧条与意识形态的决战 (1930-1938) 1. 金融海啸的冲击与欧洲的反应 1929年华尔街的崩溃,如何迅速通过信贷渠道和贸易壁垒蔓延至欧洲。本书着重分析各国政府对危机的不同应对策略:英法等国坚持财政紧缩政策(紧缩主义)的后果,以及瑞典等国对国家干预的早期探索。大萧条对失业率和城市贫困的毁灭性影响,直接为极端主义政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 极权主义的制度化与扩张 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之一。我们将详细考察法西斯意大利和纳粹德国如何利用经济危机来巩固和扩张权力。重点在于分析它们动员群众、摧毁自由制度、推行种族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机制。本书对比了斯大林主义苏联的内部发展路线,分析了它如何通过五年计划和政治清洗,构建出一个与西方资本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截然不同的极权模式。 3. 国际秩序的全面崩溃 随着经济危机的深化,对“生存空间”和资源掠夺的渴求取代了和平的外交努力。我们将分析日本侵略满洲、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以及德国对莱茵兰的重新军事化等一系列事件,展示国际联盟在面对侵略行为时的彻底无能。本书评估了英法“绥靖政策”的形成逻辑——基于对再次爆发世界大战的恐惧和对共产主义的警惕——以及这种政策如何助长了侵略者的野心。 结论:通往深渊的必然性? 在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之后,欧洲似乎获得了短暂的喘息之机,但本书的结论部分将论证,此时欧洲已经进入了历史的“死胡同”。通过对凡尔赛条约的结构性缺陷、民主制度的内在脆弱性、以及极端意识形态驱动的经济和军事竞赛的综合分析,本书探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多大程度上是战后欧洲自我选择和结构性困境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这不是一个关于“如果X发生,Y就不会发生”的历史假设,而是对导致欧洲在短短二十年内两次陷入全球战争的深层历史逻辑的追溯与批判。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赛巴斯提安.哈夫纳(Sebastian Haffner, 1907-1999)


  生于柏林,本名Raimund Pretzel,法学博士,1938年与犹太裔未婚妻移居英国担任记者,为免当时仍在德国的家人受其牵累,取赛巴斯提安.哈夫纳为笔名,前者来自巴哈的名字,后者来自莫札特的作品385号《哈夫纳交响曲》。1954年以英国《观察家报》海外特派员的身分重返德国后,自1961年起先后为德国《世界报》及《明星週刊》撰写政论专栏。着有一系列以历史为主题的畅销书,包括《破解希特勒》《不含传说的普鲁士》《从俾斯麦到希特勒》《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1914-1933回忆录》等,公认为德国二十世纪历史最重要的时代见证者之一。

译者简介

周全


  民国四十四年出生于台北市,台大历史系毕业、德国哥丁根(Göttingen)大学西洋史硕士及博士候选人,通六国语言。译者曾旅居欧美二十年,亲身经历了柏林围墙倒塌与苏联解体,并先后担任德国高中及大学教师、俄国高科技公司总经理、美国和巴哈马高科技公司行销总经理,现从事撰述与译着。在左岸的译作有《白玫瑰1943》《一个德国人的故事》《破解希特勒》《阅读的女人危险》《趣味横生的时光》《从俾斯麦到希特勒》《不含传说的普鲁士》《苏联的最后一天》《俄罗斯一千年》《德意志:一个国家的记忆》。
 

图书目录

周全译序  良知即为其心中之尺度

1序幕
01哑谜
02历史事件的不同强度
0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04一场国家大戏
05十一月革命与德皇退位
06革命的破坏者与「义勇军」
07内战的「战火洗礼」
08卡普政变
09拉特瑙部长遇刺身亡
10群魔乱舞的一九二三年
11平淡的史特雷斯曼时代
12「体育病」
13史特雷斯曼之猝逝──末日的开端
14严峻的布吕宁时代
15准备就绪

2革命
16我的父亲──普鲁士清教徒
17假革命(一九三三年二月)
18柏林的嘉年华舞会
19国会大厦纵火案
20「第三帝国」的诞生(一九三三年三月)
21生活正常如昔
22真革命
23柏林高等法院的沈沦(一九三三年三月三十一日)
24查莉──两段奇特的插曲
25抵制犹太人的行动与法朗克.兰道之流亡

3告别
26什么是真正的历史事件?
27与狼共嗥(一九三三年四月)
28旧世界的解体
29三种「置身事外」的诱惑
30一群朋友的分崩离析与「科佩尼克大屠杀」
31自己祖国之内的流亡者
32异族统治是否胜过纳粹统治?
33不真实的夏天
34泰蒂重返柏林
35你怕我,我怕你──「第三帝国」的精髓
36抵达裕特堡候补文官营区
37裕特堡的「世界观教育」
38「我」而今安在?
39被「同志化」的德国人
40两个狂欢晚会

附录
后记
对增订版的说明
年表
译名对照表
 

图书序言

译序

良知即为其心中之尺度


  本书德文版原名《一个德国人的故事 一九一四至一九三三年回忆录》。作者塞巴斯提安.哈夫纳为二十世纪德国最着名、影响最深远的政论家与历史专论作家。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撰写于一九三九年,过了六十一年以后才首度与世人见面,被书评界誉为「二○○○年度德国出版的最有价值书籍」。德国《时代报》并于二○○二年秋,将本书列入学生必读的五十本书籍之林──其中包括歌德的《浮士德》与《少年维特的烦恼》、卡夫卡的《审判》及《短篇小说集》、马丁路德翻译的《马太福音》、汤玛斯.曼的《威尼斯之死》、施笃姆(Theodor Storm)的《白马骑士》等世界文学名着。本书之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在此之前,《美国图书馆协会书目》(ALA Booklist)已将本书与《安妮日记》相提并论,称之为「书中瑰宝」。美国《评论月刊》(Commentary)指出:「这本大师之作……娓娓道出希特勒帝国难解的重重谜团,几乎令现代探讨同一主题的长篇大论均瞠乎其后。」德国最着名的希特勒传记作者费斯特(Joachim Fest)亦撰文表示:「这本小书足可取代一整个书架的报导文学作品。」

  哈夫纳一九○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至一九九九年一月二日生、卒于柏林市,享年九十一岁。其生平充满传奇性,二十世纪德国史几乎等同他个人的历史。柏林市长狄普根(Eberhard Diepgen)即曾发表悼词表示:「塞巴斯提安.哈夫纳的一生,体现出许多德国人在本世纪的命运。」

  他去世之前几个月,「德国第二电视台」(ZDF)历史节目的负责人古多.克诺普教授(Prof. Guido Knopp)已撰文表达舆论界对其高度的评价:「他的写作能力,在德语地区几乎无人可出其右:其语言强而有力、扣人心弦、优美雅致并富于独创性。哈夫纳是名副其实的全民作家,他在大战结束以后,透过书籍、专栏及随笔,独自向德国读者传播历史知识与历史意识。这是旁人所无法企及的。有人因此对他心生不满,其功成名就更招来了妒忌者。……哈夫纳天赋异禀,有办法将论点极度尖锐化,以石破天惊的方式,把众人习以为常的事物改弦更张呈现出来,借此发人深省。」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为哈夫纳早年的作品,但已多方面显露其日后的语言特质。全书始于一九一四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结束于一九三三年底,即哈夫纳在「候补文官营区」通过「世界观教育」之际。众所周知,一九三三年就是「第三帝国」元年。

  作者将二十年来的德国历史与个人遭遇合而为一,称之为「亲身体验历史」。而一九一四至一九三三年之间,正是德国开始出现「大地震」的时代:

  哈夫纳入学不久,战争便结束了他的童年。他以「小沙文主义者」及「待在家中的战士」等方式,兴高采烈期待「最后胜利」到来。结果德意志帝国在他小学毕业前后战败并闹出革命,变成了「没有共和党人的共和国」(威玛共和);德国必须割让七分之一的领土、十分之一的人口,并且每年支付巨额赔款。当时街头出现的「义勇军」,被哈夫纳视为日后纳粹「突击队」的前身。

  他上初中时几度发生内乱、政变和内战,德国濒临解体。他就读高中以后,德国币值于一九二三年不断狂跌,马克对美元汇率以四点二兆比一收场!也就在那一年,德国传统的价值观沦丧殆尽,凡事皆见怪不怪。各方妖魔鬼怪亦纷纷出笼,其中一人表现出「有如癫痫症发作一般的动作」。那个人便是希特勒,但希特勒正式登场的时刻尚未到来。德国经济于同年底恢复稳定,进入「黄金的二○年代」,各路「救世主」被迫重返冬眠状态。哈夫纳本人则已蜕变为自由派的国际主义者。

  哈夫纳进入大学研读法律前夕,威玛共和首任总统艾伯特去世,由兴登堡元帅接任──此人日后将任命希特勒出任总理。不过当时实际执政者为史特雷斯曼,以外长(副总理)的身分为德国带来安定。柏林成为国际色彩十足的文化之都,哈夫纳也自懂事以来首度经历和平的日子。但是一般德国人并不晓得应如何享受「无聊的」自由生活,只想再度进行集体冒险行动。

  史特雷斯曼于一九二九年猝逝以后,已无任何政党可获得过半数支持。兴登堡乃架空国会的内阁同意权,迳自任免总理。他任命布吕宁接任总理时,全球正面临经济大恐慌,德国失业人口暴增至六百多万,妖魔鬼怪再度跃跃欲试。布吕宁乃以「手术获得成功,病患已经死亡」,或「阵地固守下来,人员全部损失」的模式,以反民主的措施维护威玛共和,结果值得捍卫的事物所剩无几。

  哈夫纳大学生涯的末期,乱局蓦然重返。纳粹在一九三○年国会大选中,从一个令人发噱的小党跃升为第二大党,从此希特勒的阴影不断笼罩德国。布吕宁下台之后,相继由投机取巧的巴本和性好权谋的施莱歇尔组成短命内阁。同时纳粹于一九三二年两次国会大选中成为最大党。德国于是在哈夫纳大学毕业前后变天,一九三三年一月底由希特勒上台组阁。

  纳粹上台还不到一个月,哈夫纳就在化装舞会上结识一位犹太少女(他日后的妻子)。结果那场舞会被白面金发的「黑衫队鲨鱼面孔」强力驱散。两天以后,国会大厦遭人纵火(可能为自导自演),兴登堡立即在纳粹催促下签署《护民卫国行政命令》,限制德国人的言论、集会及新闻自由,德国自此处于戒严状态。接着新国会通过临时修宪案(《授权法》),将立法权拱手交予政府。此后希特勒即以「合法」方式肆意集权,几个月之内已将各级政府及组织全面纳粹化。

  纳粹接着在同年四月一日展开抵制犹太人的行动。哈夫纳对犹太女友的爱意却变得益发坚定,因为「没有人可以强迫我去抵制她」。可是当他与女友前往野外踏青时,却有一班又一班郊游的学童兴高采烈对着二人喊道:「犹大去死!」

  哈夫纳毕业以后在「柏林高等法院」实习期间,纳粹「突击队」袭击该院,将所有犹太裔法官及律师撵了出去,法院被迫关闭一个星期之久。接着有「黑衫队员」取代犹太人出任高院法官,要求其他法官不得拘泥于法条,从此希特勒的旨意取代了法律,德国司法体系乃沈沦至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可是当时德国从左到右的政党均丧失道德勇气,以致束手就范或自动解散,德国变成了法定的「一党国家」。作者的朋友或已投靠纳粹而与之形同陌路,否则即已流亡海外。最后只剩下哈夫纳暱称为「查莉」的犹太女友,陪伴他度过苦难期。

  哈夫纳是「血统纯正的雅利安人」、从未参加任何政党及政治活动,除了女朋友是犹太人之外,全无「污点」可言。尤其纳粹企图建立「国家社会主义新法学」,他身为新生代法学家,正是新政权极力拉拢的对象。可是哈夫纳既无意舍弃犹太女友,更不愿于此环境下出任公职。在他眼中,纳粹就是自己所珍惜之一切事物的敌人,于是不断抗拒诱惑,并逐渐走上抵抗之路。然而能供他选择的抵抗方式极为有限,只能「过着不泛政治化的生活」和「不与狼共嗥」。哈夫纳一度在盛怒之下打算移居巴黎,但其父坚持他必须先通过国家考试及获得博士学位,为学业画下完美句点。作者听从了父亲的意见,可是为了取得参加考试的资格,被迫连续数週接受纳粹的集体洗脑教育。

  以上即为全书大致的故事背景。虽然哈夫纳撰写至此即已收笔,不过其原意是一直撰写至一九三九年。我们不妨将有关本书的后续发展简单过目一下:

  哈夫纳一通过国家文官考试,便于一九三四年初前往巴黎。他在该地停留半年并完成博士论文,接着返回德国成为自由作家。哈夫纳前往巴黎之前,已开始为一些德国报纸撰稿,透过隐喻来表达对「第三帝国」的不满。他投稿的主要对象,就是具有两百年光辉历史的《福斯日报》(Vossische Zeitung)。可是在他回国之前,《福斯日报》早就承受不住纳粹政府的一再打压(一年之内即有二千多位记者遭勒令退职),已经被迫停刊。这位日后的政论大师失去了自由创作的空间,只得在《珊瑚报》(Die Koralle)撰写轻松小品,然后为《淑女》(Die Dame)流行服饰杂志负责编辑工作。

  祸不单行的是,纳粹政府在一九三五年九月颁佈《纽伦堡法案》,禁止「雅利安人」与犹太人通婚,以「捍卫德国的血统与荣誉」。哈夫纳与犹太女友埃莉卡.希尔胥无法缔结良缘──那是非法行为!而埃莉卡的身分证件还被大大盖上J这个字母,标明她是犹太人(Jude)。

  埃莉卡在一九三八年初移民英国。哈夫纳随即于同年八月做出最后决定,选择了犹太女友和流亡生涯,与埃莉卡先后在剑桥及伦敦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纳粹时代的德国流亡者泰半为犹太人或曾经参加「不正确政党」的人士。哈夫纳与之不同,在纳粹时代并未直接遭受迫害,纯粹遵照自己的良心来做事。「只问是非,不看立场」即为哈夫纳此后一生的写照。无怪乎哈夫纳去世以后,德国《明星杂志》誉之为「德国的道德良知」。

  作者在英国终于获得自由发挥的天地,可以畅所欲言。他不想牵累留在德国的亲人,于是不使用本名──莱蒙德.普雷策。他结合了作曲宗师赛巴斯提安.巴哈(Sebastian Bach)姓名的前一半,以及莫扎特《哈夫纳交响曲》(Haffner-Symphonie)的标题名称,做为自己的笔名,同时借此展现自己对「另一个德国」的怀恋之情。此后他即以赛巴斯提安.哈夫纳之名卓然于世。

  哈夫纳抵达英伦三岛之后开始撰写《一个德国人的故事》。他才写了一半,纳粹德国就在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入侵波兰,英国乃对德宣战。于是哈夫纳把这本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着作永远搁置下来,改弦更张以政治做为探讨重点,写出一本名为《论德国之双重性格》的小册子。英国在一九四○年与德国交火,哈夫纳是敌国公民,于是两度遭到拘留,险些被船运至加拿大集中监禁──依照当时德国潜艇活跃的程度,哈夫纳不无永远消失之虞!幸好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论德国之双重性格》被邱吉尔规定为内阁人手一本的读物,哈夫纳不但从此躲过牢狱之灾,进而在英国新闻界打响名号,并于一九四八年正式成为英国公民。如此一来,哈夫纳当初写下《一个德国人的故事》这本回忆录,似乎就意谓着自己与德国的永远告别。

  可是在一九五四年的时候,西柏林出现了一位英国《观察家报》驻德特派员。他很快就成为广播、电视访谈节目的常客。德国大众起初觉得奇怪,为什么那位记者的德语听不出外国口音?后来人们才逐渐晓得,原来他从前是德国人。那位「英国记者」当然就是哈夫纳。

  到了一九六一年,哈夫纳重新投效德国新闻界,先后为《世界报》和《明星杂志》撰写专栏,并从一九七○年代开始着述历史专论。过去他向英国人介绍德国,此后的职志改为向德国人解释自己的国家,成为一位特立独行、无法被归类为「右派」或「左派」的媒体工作者。他写出的政论,经常在德国政坛投下一颗炸弹;而他撰写的历史书籍,例如《希特勒》或《不含传说的普鲁士》,皆为经典名着。其中《希特勒》一书,更是国际间评价最高、销路最广的希特勒专论,曾经连续四十三週在德国畅销书排行榜名列前茅,让不少专业历史学家觉得很不是滋味。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更是一本不同凡响的作品,集奇人、奇事、奇书于一身。德国《明镜週刊》即曾表示:「我们彷彿闻到了一九三○年代初期柏林的空气,当时哈夫纳已经预见了希特勒上台后即将成形的灾难。」「中部德国广播电视台」(MDR)表示:「这本青年时代的回忆录,以难得一见的方式,精确而深刻地描绘出纳粹主义崛起的时代氛围。」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的评论是:「哈夫纳透过卓越的观察力与想像力,以生动逼真和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出德国百姓的心理状态……其深刻的见解说明了希特勒如何得以大权在握。」美国《密尔瓦基新闻卫报》(Milwaukee Journal Sentinel)称赞道:「哈夫纳就像是但丁的『地狱』向导,以详尽细节描绘出德国逐渐落入纳粹手中的经过……全书风格清新、立论直接,而且充满奇妙的个人色彩,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着作。」美国《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誉之为:「第一流的杰出回忆录。」德国《世界报》则称之为最伟大的「流亡文学」作品之一。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在二十一世纪开始不久即已成为世纪经典名着。不过这种空前的盛况起先相当出人意料之外。哈夫纳生前从未提及此书──其子奥利佛.普雷策于整理遗物时才意外发现早已泛黄的打字稿。尤其哈夫纳自一九八七年以后即因年老体衰而无法继续创作,逐渐自一般人的记忆中淡出。更何况全书撰写于六十一年前,完成了一半就因为二战爆发而束诸高阁,甚至部分文稿已经散失。无怪乎德国DVA出版社印刷三万册以后,即认为此数量应可绰绰有余。

  结果这本来自一甲子以前、中道而止的遗作,在二○○○年夏末付梓以后立即造成轰动,不但连续数月在德国销畅书排行榜名列前茅,更成为圣诞节的热门礼物。一年内仅仅在德国就售出了三十二万册。中译本所採用的最新增订版于二○○二年中面世时,《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已经再刷了十几次!德国更出现迄今未衰的「哈夫纳热」,其一九三○、四○年代为德、英报刊撰写的论述也纷纷被集结成册发行。

  国际间的反应也颇为类似。本书英文版发行人魏登菲德勋爵(Lord Weidenfeld)曾向「伦敦犹太文化中心」发表演说表示:「《挑战希特勒》(Defying Hitler)是一本最出色和最富于想像力的书籍,是我们所出版过的最重要书籍之一。」(《挑战希特勒》为本书英文版书名)。连远在天涯海角的纽西兰「旺阿努伊」(Wanganui)图书馆也传来佳评:「哈夫纳撰写伟大历史论述,并将读者身历其境地带入当时日常生活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一本非凡的着作,值得一再咀嚼玩味,并将书中所述牢记在心。这是每个人都必须一读的着作──不论是否曾经阅读过有关纳粹德国的书籍。」

  二○○一年下半年,情况一度有所改变,德国报刊突然出现攻诘《一个德国人的故事》的文字。哈夫纳一生充满争议,为右派眼中的「左派」和左派眼中的「右派」,几十年来得罪了不少人。其身后所获得的热烈赞扬,更令那些人由妒生恨,想利用他无法还手的机会,一举将之彻底击垮。率先发难者是一位退休的艺术史教授──保罗(J[u..]rgen Paul)。他在八月十日公开表示,《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只可能完成于二战结束后,理由是书中出现一些此前没有的用语,例如「最后胜利」(Endsieg)是二战末期的用语,而柏林地铁站在三○年代还没有「电动手扶梯」……。他的说法很快即遭驳斥:一战时德国已在谈论「最后胜利」,柏林地铁站于一九二七年即已使用电动手扶梯。

  但「柏林自由大学」历史系教授科勒(Henning K[o..]hler)六天后向保罗提出声援,发洩郁结已久的闷气。他表示:许多事情是哈夫纳当时根本不可能晓得的,所以文稿伪造于六○年代或更晚,然后放置于身后可被人「意外发现」之处,借以展现自己的「过人才智」并「制造卖点」。「专家」言之凿凿如此表示之后,德国新闻界对本书的评价暂时变得比较保守,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哈夫纳之子于是写下出书的来龙去脉,将之收入二○○一年增订版(〈后记〉的部分)。同时他主动将原稿交付「德国联邦刑事局」鑑定。「联邦刑事局」依据纸张的同质性(特殊英国规格:19.8 × 25.2公分)、纸张的水印及年代(一九三六年开始出现)、所使用的打字机(分别为德国一九二九及一九二八年的机型)……,在两个月后提出鑑定结果:「原稿完成的时间绝不晚于一九三九年。」新闻界并发现,许多哈夫纳「当时不可能出现的观点」,在一九四○年出版的《论德国之双重性格》早已白纸黑字表达出来。整场闹剧自此落幕,哈夫纳的声誉更是如日中天。接着二○○二年三月又发现两份遗稿,于是《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出现了最终的版本──最新增订版。

  攻讦哈夫纳的理由虽然五花八门,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哈夫纳打破了一个历史神话。

  希特勒虽然是被探讨得最频繁的二十世纪历史人物,可是「希特勒现象」始终无法被完全解释清楚。某些新闻界和史学界人士甚至在有意无意之间,将希特勒及纳粹时代「淡化处理」,并把大多数德国人呈现为纯粹的受害者。许多经历了纳粹时代的德国人,更可在后生晚辈质问的时候,堂而皇之表示:「当时的许多事情我们根本就不晓得。」哈夫纳却在《一个德国人的故事》里面,从一九三○年代一个平凡德国人的角度,点出了即将成形的灾难。这只能表示,当时凡是还没有闭上双眼或者视若无睹的人,都不可能看不见纳粹的暴行和集中营,以及即将出现的战争与大浩劫。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做出了预言,因为那些都是我们今天已经晓得的事情。其真正的意义就是,哈夫纳入木三分地描绘出他那一代人在两次大战之间的成长过程、心理状态和社会变迁。同时他以最生活化、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纳粹的「世界观」如何一步步渗入每个德国人的私人生活领域,最后演成千古悲剧。纳粹在本书撰写时仍为「现在进行式」,使人产生身历其境的感觉,阅毕以后不觉惊唿:「难怪会变成那个样子。」美国「亚马逊网路书店」的书评即表达出各国读者的普遍反应:「想知道希特勒为什么有办法上台吗?答案就在这里!」本书也联带使人对二十一世纪的时局进行省思。除了德国以外,许多欧美国家的读者均表示:「同样的事情今天也可能在我国重新发生。」德国《明星杂志》甚至在二○○年非常露骨地表示:「哈夫纳的作品提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当我们面对下一次考验的时候,果真会有把握做出较佳的表现吗?」

  哈夫纳在《一个德国人的故事》的序幕指出,书中有一个「密而不宣的道德寓意」(哑谜)。哈夫纳战后的作为,似乎就为这个道德寓意做出了最佳的解说:纳粹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真正可怕的就是当时德国人的集体软弱和集体精神错乱──他本人也不例外。如果不在事发当时立即提出异议,日后将不再有置喙的余地;他在希特勒上台的时候也曾採取「置身事外」、「事不关己」的做法,最后只得期待外国用武力来拯救德国。当他流亡英国撰写本书的时候,还想「打自己一记耳光」。因此哈夫纳在德国新闻界重新起步以后,採取了类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做法,对当政者的不当措施立即严辞批判。他思虑周密、直言无讳,成为令任何政治人物头痛的对手。

  例如一九六八年一年之内,就发生了两个着名事件,充分展现了哈夫纳敢做敢当的行事风格。当时西德政府准备查禁极右派的「国家民主党」(NPD),他立刻提出反对意见:「党禁意谓议会民主因为畏惧死亡而进行的自杀!」(虽然他反对该党)。西德政府稍后也对左派学生的「议会外反对运动」(APO)进行铁腕镇压行动,他这个六十一岁的老头子于是和学生一起走上街头!

  时人对他的评语是:「哈夫纳从不向威权低头屈服。他经常以绊脚石的姿态出现,有时更完全弃自己的前程于不顾。」他去世的第二天,《柏林晨间邮报》(Berliner Morgenpost)更发表了一篇名为〈良知即为其心中之尺度〉(Sein Gewissen war sein Maßstab)的专论:「随着哈夫纳的去世,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不但失去了最严厉的批判者,同时也失去了最聪明的捍卫者!」

周全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1914-1933回忆录”这个书名,就像一个指向历史深处的信号弹,立刻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开始笼罩;1933年,一个崭新的、充满争议的政治力量登上舞台。这短短的十九年,是德国历史上极为动荡和充满变革的时期,充满了战争、经济危机、政治动荡和思想的碰撞。一个“德国人”的故事,会以怎样的角度去讲述这段历史?是战场上的士兵,经历生死考验?是后方的民众,忍受贫困与饥饿?是目睹社会变革的知识分子,对未来充满迷茫?抑或是其他身份的普通人,在历史的洪流中努力生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细腻的叙述方式,带领读者走进那个时代,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困惑与选择,他们的希望与绝望。这本书,也许能让我从一个全新的、更具人情味的角度,去理解那个时代德国社会的变迁。

评分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1914-1933回忆录”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历史的好奇。1914年,世界大战的帷幕拉开;1933年,一个新的时代降临。这二十年,对于德国来说,是充满了剧烈动荡、深刻变革和复杂情感的时期。从帝国走向战争,到战败的屈辱,再到魏玛共和国的尝试与挣扎,最终走向另一个极端。我想知道,在这段历史的洪流中,一个普通德国人的视角会是怎样的?他会经历战火的洗礼,还是体会经济的萧条?他会感受到政治的动荡,还是在社会变革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回忆录的形式,预示着这本书将充满个人化的色彩,而非冰冷客观的史实陈述。我期待作者能用真挚的笔触,描绘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迷茫、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希望、他们的绝望,以及他们在历史大潮中做出的种种选择。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以一种更为贴近人心的角度,去理解那段被历史书本简单概括的岁月。

评分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1914-1933回忆录”的书名,给我一种非常朴实却又充满力量的感觉。1914年,一个世界大战的开端,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1933年,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开启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在这十几年里,德国经历了从繁荣到衰败,从民主到极权,从希望到绝望的巨大跨越。我想知道,在这场历史的巨变中,一个普通德国人的生活是如何被颠覆的?他经历了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他感受到了什么?回忆录的视角,让我期待书中充满鲜活的细节和真实的情感。我希望作者能够细致地描绘出那个时代德国社会的氛围,人们的心理状态,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回忆,更是那个时代许多德国人共同经历的缩影,它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历史是如何具体地作用于每一个平凡生命的。

评分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1914-1933回忆录”——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产生无限的遐想。19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端,也是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来临;1933年,则标志着一个截然不同的政治力量的崛起,彻底改变了德国乃至世界的走向。在这短短的十九年间,德国经历了从战前辉煌到战败的屈辱,从魏玛共和国的民主尝试到其最终的崩溃。我想知道,在这场历史的巨变中,一个普通德国人的视角是什么样的?他是否身处战火纷飞的前线,亲历战争的残酷?他是否在后方默默忍受着经济的萧条与生活的艰辛?他是否目睹了社会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动,并对此感到迷茫与不安?回忆录的形式,预示着这本书将充满了个人化的感受和真挚的情感,而非枯燥的史实陈述。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个时代德国人民的心灵轨迹,他们的困惑、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希望、他们的绝望,以及他们在历史大潮中做出的种种选择。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以一种更为贴近人心的角度,去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

评分

我被“一个德国人的故事:1914-1933回忆录”这个书名深深吸引。这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的罗列,而是一个“人”的故事,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个体命运的缩影。1914年,一个帝国走向疯狂的战争;1933年,一个崭新的、极具争议的政权登台。这二十年间的德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战前的繁荣与自傲,到战后的屈辱与动荡,再到政治极端的兴起。我想知道,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一个普通德国人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会如何经历战争的残酷,如何面对国家经济的崩溃,如何在政治动荡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回忆录的形式,预示着这本书将充满个人化的视角和情感的表达,而非冰冷客观的史实陈述。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真挚的笔触,描绘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困惑与选择,他们的希望与绝望。这本书,也许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宏大的历史事件是如何具体地影响每一个个体,以及个体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努力地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评分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1914-1933回忆录”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非常个人化且充满故事性。1914年到1933年,这是德国历史上极其动荡和充满戏剧性的一段时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辉煌与随后的战败,到魏玛共和国的民主尝试与最终的崩溃,再到纳粹党上台前的暗流涌动。在这个背景下,一个“德国人”的故事,无论他是一个士兵、一个工人、一个知识分子,还是一个家庭主妇,其个人经历必然会深深地烙印着时代的痕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鲜活、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那个时代,去感受那个时期德国社会的脉搏。作者会从何种视角切入?是对战争的亲历,对社会变革的观察,还是对个人命运的追寻?我希望它能避免流于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具体的细节、生动的人物、真实的感悟,将那个时代的人物命运与历史进程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部关于那个时代德国人集体记忆的碎片拼贴。

评分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1914-1933回忆录”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就已经蕴含了巨大的叙事潜力。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但已悄然拉开序幕;1933年,魏玛共和国走向终结,一个全新的、充满争议的时代即将到来。这19年,是德国历史上最为动荡、最富戏剧性的一段时期。一个“德国人”的故事,究竟会是怎样一个视角?是战场上的士兵,目睹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扭曲?是后方家庭的女人,在饥饿与恐惧中挣扎求生?是目睹社会变革的知识分子,对未来充满迷茫与思考?还是一个在政治漩涡中起起伏伏的普通市民?我期待这本书能以非常具体、非常个人化的叙述,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德国社会的温度。我希望它能展现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情感,他们的困惑、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希望、他们的绝望,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做出的种种选择。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那个时代德国人的心态,去思考历史与个体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续时期德国的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这个时期充满了剧烈的变革和复杂的社会情绪,是一个充满了矛盾与冲突的年代。而“一个德国人的故事:1914-1933回忆录”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的阅读欲望。1914年,帝国走向战场,世界格局动荡;1933年,新的秩序即将建立,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19年的时间跨度里,一个普通德国人的视角,将如何展现那个时代的宏大叙事?我会期待作者的叙述不仅仅停留在宏观的历史事件层面,更希望它能深入到个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个体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迷茫、希望与绝望。我想看到那些在战火中失去亲人的痛苦,在战败后背负沉重赔款的屈辱,在政治动荡中不安的未来,以及在经济萧条中艰难求生的日子。我相信,一个真实而生动的故事,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不仅仅是冰冷的史实,更是充满温度的人间百态。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重新审视那段被许多历史著作简单概括的年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一开始就吸引了我。那泛黄的纸张质感,古朴的字体,仿佛真的能触摸到一段尘封的历史。标题“一个德国人的故事:1914-1933回忆录”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1914年,一个分水岭般的年份,战争的阴影开始笼罩;1933年,另一个剧变的开端,预示着风暴的到来。在这短短的十几年间,一个德国人的个人经历,又将折射出怎样的时代变迁?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那个时代的德国,那些在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是关于战争的残酷,还是关于社会动荡的描写?抑或是某个普通人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努力生存、寻找自我的过程?我期待作者能用细腻的笔触,将那个遥远而又影响深远的时代,展现在我的眼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回忆,更是一扇窥探历史的窗口,我渴望通过这扇窗,去理解那个时期的德国,理解那些身处其中的人们,他们的选择,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希望。也许,在那些泛黄的文字里,我能找到一些超越时空的共鸣,一些关于人性、关于命运的深刻思考。

评分

当我看到“一个德国人的故事:1914-1933回忆录”这个书名时,我的思绪立刻被拉回到那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年代。1914年,世界的命运开始倾斜,德国也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漩涡;1933年,一个看似崭新的时代开启,却孕育着日后更为深重的灾难。在这短短的十九年间,德国经历了从战前的辉煌到战败的屈辱,从经济的动荡到政治的极端。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将以怎样的视角,展现这段历史的波澜壮阔?是战场上的亲历,还是后方的挣扎?是目睹社会变革的旁观,还是身处政治漩涡的参与?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叙述,通过一个具体的个体,去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整体面貌。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个时期人们的情感世界,他们的迷茫、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希望、他们的绝望,以及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种种选择。这本书,或许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宏大的历史事件是如何具体地影响到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