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肇始之初存在着一个难解的谜团,那就是:
德国人到底跑哪里去了?难道他们死光了吗?从地球上消失了吗?
还是要等到这么晚才变成了纳粹?
否则为何他们没有做出任何值得称道的反应?
「1924至1929年之间,我们这一代德国人终于经历到真正的和平时期。一切都上了轨道,四平八稳地进展,过去的十年宛如一场恶梦,逐渐从记忆淡出。四下都是真正的自由、宁静、秩序,以及宽大为怀的作风。每个人都重新获得了私人生活,都有机会依照自己的想法来塑造生命,遵循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过日子。稀奇古怪的是,整体说来,人们并不想接受这样的机会。一整个世代的德国人都不晓得该如何处理这份礼物──自由的私人生活。
那绝非什么伟大的时代,平静的表面底下暗藏着汹涌波涛。勐兽虽然一时之间受到禁锢,却并未遭到彻底铲除。不过,对我们来说,那个时代纵使缺失再多,到底还是我们所曾经历最美好的时光。当时的德国充满清新气息,阶级之间的畛域变得宽松又容易穿透,两性之间的交往是前所未见的开放与自由,连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也涌现出新的可能性。还有什么事情能教人更加迷惘呢?不到十年,一切竟已化为乌有。」
上述片段从小人物的观点与生活化的方式,来挖掘德国之所以成为纳粹主义温床的原因。写作者是德国赫赫有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及历史学家哈夫纳,本书一出版即成为德国2000年年度畅销书,并被评为「当年最有价值的出版品」,哈夫纳也被誉为德国的「道德良心」。
哈夫纳曾于幼年及青年时期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1923年势如奔马的通货膨胀、各政治党派的激化以及纳粹主义的崛起。纵使其本人未尝因政治或种族因素而遭受迫害,哈夫纳仍自视与「第三帝国」进行决斗,并于1938年流亡英国。
本回忆录完成于1939年,乃作者针对其人生第一个三十年所遗留下来之文稿。年轻的哈夫纳于流亡时期得以保持客观立场,同时基于亲身经历所获致的印象,以锐利目光预见了即将成形的灾难。事实上,凡是不想对这场灾难视而不见的人,早在1933年以前便得到如此认知。
名人推荐 周惠民(政大历史系教授)、林育立(《欧洲的心脏》作者)、滕昕云(老战友工作室)
‧哈夫纳让人明白,希特勒为何能够上台。 ──德国《法兰克福通论报》(FAZ)
‧这本青年时代的回忆录,以难得一见的方式,精确而深刻地描绘出纳粹主义崛起的时代氛围。──中部德国广播电台(MDR)
‧哈夫纳撰写伟大历史论述并将读者如身历其境般带入当时日常生活之能力,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一本非凡的……每个人都必须一读的着作。」──纽西兰Wanganui图书馆
‧难得有书籍让评介人员阅读之后,面对大量值得引用的句子却不知所措,本书即为其中之一。──德国亚马逊网站
*本书为诚品经典共读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