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国的内与外:有关「中国」与「周边」概念的再澄清

历史中国的内与外:有关「中国」与「周边」概念的再澄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周边关系
  • 内与外
  • 概念史
  • 文化史
  • 政治史
  • 东亚
  • 边界
  • 认同
  • 民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葛兆光教授十年前开始推动「从周边看中国」研究计划,把日本、韩国、越南等地保存的有关中国史资料作为「新材料」,试图提供重新认识东亚和中国的多重视角与立场。为此,葛教授陆续出版了《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何为中国?—疆域、民族、文化与历史》等着作,在国际学界受到广泛关注。本书是葛兆光教授有关东亚与中国研究系列论着之一。为了对「周边」及其相对应的「中国」概念做一个清晰的界定,作者在这本书中梳理历史上中国疆域、族群和文化的移动与交错,说明「内」与「外」之变化,并尝试沟通原本分属中外关系史、中国民族史(包括「边疆民族」)、历史地理学(包括「边疆史地」)、全球史(和区域史)等各学术领域的资料和方法。
《帝国遗产与现代转型:欧亚大陆的权力结构与文化交融》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古典时代晚期至近现代早期,欧亚大陆腹地与周边地带之间复杂的权力互动、文化渗透与地缘政治博弈。我们聚焦于那些历史上扮演关键角色的非中原核心政权及其对广袤空间的影响力重塑,力求超越传统中心-边缘的二元对立框架,揭示一个更加流动、多中心的欧亚历史图景。 第一部分:游牧帝国与定居文明的边界动力学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欧亚草原文明(如匈奴、突厥、蒙古诸部)在历史上如何通过军事征服、经济胁迫乃至文化吸纳,深度介入并塑造了定居农业文明的内部结构与外部政策。我们不再将这些互动简单视为“入侵”或“防御”,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持续的、相互建构的“边界动力学”。 草原的物质文化与政治理念的移植: 详细分析了游牧精英如何在其征服或建立的帝国(如金、元、后金)中,吸收并改造了既有的儒家官僚体制、财政管理模式乃至意识形态叙事。例如,元朝的“多民族帝国”治理结构,如何汲取了蒙古本部对不同宗教群体的实用主义态度,并与既有的汉地官僚经验相结合,形成一种混合型的统治模式。 气候变动与政治整合: 探讨了气候周期(如中世纪暖期与小冰期)如何影响了草原牧业的稳定性和扩张潜力,进而成为影响欧亚大陆政治版图变迁的底层驱动力。通过对古代植被、冰川记录与历史文献的交叉比对,我们重建了特定时期游牧集团的迁徙路径及其对定居区社会经济的冲击与重组效应。 丝绸之路的权力重塑: 传统上,丝绸之路被视为商业贸易通道。本书则着重考察了沿线绿洲国家和商队路线的控制权如何成为区域性帝国(如粟特城邦、吐蕃王朝)争夺的焦点。权力结构的变化直接决定了商品和思想流动的方向与性质,而非仅仅是商业繁荣的结果。 第二部分:地中海与印度洋的海洋网络与区域霸权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欧亚大陆的两翼——地中海世界和印度洋贸易网络,考察其与大陆腹地政权间的联系、张力与互补性。我们挑战了“大陆中心论”,强调海洋贸易在知识、技术和财富积累中的关键作用。 拜占庭与伊斯兰世界的“中介”角色: 深入分析了拜占庭帝国和早期伊斯兰哈里发国如何充当了连接东西方知识与物质交换的桥梁。它们不仅是文化容器,更是积极的知识生产者和技术创新者。例如,希腊哲学和印度数学知识如何在这些“中介”文明中被消化、保存并最终向西欧和东方传播的过程。 印度洋的香料与政治权力: 考察了印度次大陆沿海王国(如朱罗王朝)对南海和阿拉伯海的控制如何影响了其内陆权力基础。香料、纺织品和贵金属的流动,如何成为区域性战争和外交联盟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宋代与东南亚、印度洋的紧密贸易关系,构建了一个非直接政治统治下的经济依存体系。 技术扩散与权力平衡: 对比分析了火药技术、航海技术(如罗盘和远洋船只设计)在欧亚大陆上的传播路径。技术优势的短暂更迭,如何导致了区域性权力平衡的剧烈波动,例如,早期使用火器的伊斯兰或东亚政权,如何在一段时间内相对于欧洲对手取得了优势。 第三部分:跨区域性宗教信仰与身份重塑 本书的第三部分关注那些超越单一族群或国家边界的信仰体系——佛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如何成为塑造跨区域政治联盟、管理多元人口和定义“他者”的关键工具。 佛教的区域化与帝国赞助: 分析了佛教从印度次大陆向东(东亚)和向北(草原、西域)传播过程中,如何被不同政权根据自身统治需要进行“地方化”改造。例如,吐蕃对密宗的推崇,如何为其政治扩张提供了合法性和组织基础;而中国王朝对禅宗的青睐,又如何服务于士大夫阶层的自我修养与政治哲学。 “边缘”的信仰与政治合法性: 探讨了被主流叙事视为“异端”或“边缘”的宗教(如聂斯脱里派景教在唐代的兴衰,或萨菲王朝早期对什叶派信仰的强制推行)如何被统治者用以构建独特的政治身份,以此区别于其强大的邻国。这些信仰体系往往提供了不同于儒家或传统部落法的社会动员工具。 法律体系的融合与冲突: 研究了不同法律传统(如伊斯兰教法、蒙古的《大扎撒》、汉地的儒家律令)在一个帝国或混合政权内部的并存与冲突。权力中心如何设计法律机制来调和这些差异,以确保税收、司法和兵役的有效执行,这直接反映了其对多元化社会控制的深度和广度。 结论:欧亚的历史连通性与现代视角的挑战 本书最终总结,欧亚大陆的历史并非由一个单一的、持续扩张的“中国”概念所主导,而是一个由无数权力节点、文化汇流与物质流动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对这些历史进程的再认识,要求我们审慎对待任何试图将历史空间划分为绝对“内”与“外”的倾向,转而关注那些在动态互动中持续涌现的新型社会、政治与文化结构。本书旨在为理解现代欧亚地缘政治的复杂性,提供更具纵深感和多中心视角的历史基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葛兆光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教授。曾任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台湾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芝加哥大学客座教授或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是东亚及中国的思想、文化与宗教史。着有《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宅兹中国》、《想像异域》、《何为中国?—疆域、民族、文化与历史》等。

图书目录

引言  「从周边看中国」到「历史中国之内与外」   xv
 
壹  「周边」的重新界定:移动与变化的「中国」   1
一  从〈禹贡〉到《史记》:「九州」与「中国」
二  统一与统合:帝国内部政治、制度与文化的同质化
三  内与外:古代敌国的尔疆我界
四  有疆无界:移动的「周边」
 
贰  成为「中国」:「外」何以成「内」   27
一  从《职贡图》说起:「朝贡之邦」与「神州帝宅」
二  「胡化」与「汉化」:帝国向南再向南
三  宋明之「中国」:仍是「九州」?
四  历史的顿挫:大清帝国的扩张
 
参  成为「外国」:「内」何以成「外」   47
一  「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北宋的西北与西南
二  「限山隔海,天造地设」:安南成为异国
三  「少亏尺寸」:帝国疆域赢缩之无奈
 
肆  核心与边缘:凝聚、杂糅、延续   67
一  「历史过程」:如何书写「中国」形成的历史?
二  制度、社会与文化:「中国」得以延续的基础
三  稳定的、移动的和交错的
四  传统帝国与现代国家的纠缠
 
伍  重思所谓「汉化」、「殖民」与「帝国」   85
一  政治史与文化史:如何重新理解「汉化」
二  同与异:大清帝国也是「殖民主义」吗?
三  何谓「帝国」:历史中国何时是帝国?
 
结论  如何解释「中国」?在现代概念与古代历史之间   123
 
附录  对「天下」的想像一个乌托邦想像背后的政治、思想与学术   131
后记   199
引用文献   20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壹  「周边」的重新界定:移动与变化的「中国」

要说明「周边」,应当先说明「中国」。

原本「中国」并不是问题,「中国」之成为问题是在晚清民初,即张灏所说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1895–1925)。[1]众所周知,晚清民初是一个各种观念激变与冲突的时代,也是一个由于进入现代「国际」需要重新定义「国家」的时代。在「中国」起源与界定这一问题上,当时大致有三个说法相当流行,即「中国文化西来」说、[2]「苗先(原住民)汉后(外来者)」说、[3]「中国本部说」,[4]在当时这些说法对中国的自我认识冲击非常之大。到了1920年代出现「古史辨」运动,它对传统文献与古代历史的质疑,不仅带来了对传统古史的破坏,也逐渐摧毁了「出于一源」的历史观。[5]在旧的中国历史起源说摧毁之后,便逐渐出现各种新的历史解释。自从1927年徐中舒(1898–1991)发表〈从古书中推测之殷周民族〉,[6]同年蒙文通(1894–1968)出版《古史甄微》,[7]1933年傅斯年(1896–1950)出版《夷夏东西说》,[8]1943年徐炳昶(1888–1976)出版《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以来,[9]学界对于古代「中国」大多放弃「唯一起源」和「单线历史」的说法。近年影响很大的苏秉琦(1909–1997)《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更把中国史前文明分为六大区域(燕山南北长城一带;山东为主的东方;关中、晋南、豫西为主的中原;太湖为中心的东南;洞庭及四川;珠江三角洲的南方),提示了古代「中国」族群和文化的多源。
[10]既然古代文化与族群都未必「出于一」,因此,所谓古代「中国」也无法简单地「定于一」,古代中国之族群也无法简单地说它们都是「炎黄子孙」。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无法简单地认定现在这个「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民族、语言的共同体。[11]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诸多历史画面:从汉朝的匈奴,到唐朝的吐蕃,再到元、清两朝对广袤疆域的统治,以及近代以来与列强的交锋。每一个时代,“中国”的边界似乎都在扩张、收缩、或者被重新定义。而“周边”这个概念,更是复杂难明。它既可以指地理上的邻国,也可以指文化上的影响范围,甚至可以是政治上的朝贡体系或势力范围。这本书提出的“再澄清”,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历史事实的复述,更可能是一种理论上的拨乱反正。我期待作者能够提出一套新的分析框架,来理解“中国”与“周边”之间那种此消彼长、相互塑造的复杂关系。或许,作者会挑战一些传统史学界对“中国中心论”的固有认知,指出“中国”的形成并非单向度的“中心”辐射,而是充满了“周边”因素的参与和影响。例如,在某些时期,“周边”的民族政权反而可能成为汉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或者“周边”的地理环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军事战略和经济发展模式。我很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具体地阐释这些“内”与“外”的界限是如何模糊、如何重塑的,以及这种模糊和重塑又如何最终影响了“中国”作为一个历史实体和文化概念的形成。

评分

一本以宏大视角审视“中国”与“周边”关系的书,光是书名就足以激起我浓厚的兴趣。我总觉得,我们对“中国”的理解,往往被固有的疆域概念所束缚,而忽略了其漫长历史中与外部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似乎旨在打破这种惯性思维,引领我们跳出狭隘的地理框架,去探究“中国”这一概念在历史演进中的动态生成与不断变迁。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界定和分析那些曾经被我们视为“边疆”或“异域”的区域,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今日所知的“中国”?又或者,我们所谓的“中国”文化,究竟有多少成分是从“周边”吸纳、融合而来?这种“内”与“外”的相互渗透、相互构建,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的深度和思想的启发。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系列令人信服的案例分析,辅以详实的史料考证,来支撑其论点。例如,通过梳理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文明交流,探讨不同政权在地理与文化上的互动,以及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之间复杂而持久的关系。我希望作者能细致地剖析这些互动如何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社会结构乃至意识形态,使我们对“中国”的认知不再是静态的、孤立的,而是动态的、开放的。这不仅仅是一次学术的梳理,更可能是一次对我们自身身份认同的深刻反思。

评分

“历史中国的内与外:有关「中国」与「周边」概念的再澄清”,光是这个书名就充满了学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批判精神。我常常觉得,我们对“中国”的认知,很容易被现代国家的疆域所固化,而忽略了在更长的历史尺度上,“中国”的内涵和外延是如何不断演变的。这本书提出的“再澄清”,让我看到了一个打破固有认知、重新审视历史边界的可能。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界定“内”与“外”这两个核心概念,它们是否是绝对的、静止的,还是动态的、相互渗透的?我期待书中能有精彩的案例分析,例如,探讨唐朝的“万邦来朝”是否真的是一种单向的朝贡关系,还是更复杂的文化与政治互动?又或者,探讨中国与周边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是否正如传统史学所言,是以“华夏中心”为绝对的轴心,还是存在着更加复杂的相互影响和建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让我们看到“中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地融入了更广阔的亚洲乃至世界历史的网络之中。

评分

当我看到“历史中国的内与外:有关「中国」与「周边」概念的再澄清”这个书名时,立刻感受到一种挑战传统历史叙事的勇气和学术的深度。我总觉得,我们对于“中国”的理解,往往容易陷入一种孤立的、静态的框架,而忽略了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外部世界那种错综复杂、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本书的“再澄清”,恰恰触及了这一核心问题。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重新界定“中国”与“周边”这两个概念,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又是在怎样的互动中不断演变的。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论证,来展示“中国”的形成并非单向度的“自我构建”,而是充满了与“周边”世界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甚至是被塑造的过程。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那些被传统史学视为“异族”的群体,是如何深刻地参与了中国的政治统治、文化发展,甚至是民族的融合?又或者,“中国”的文化输出,是否也并非简单的“教化”,而是在与“周边”的互动中,经历了复杂的接受、改造和再创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更加立体、更加动态的历史视角,让我看到“中国”是一个在与世界的互动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宏大叙事。

评分

当我看到“历史中国的内与外:有关「中国」与「周边」概念的再澄清”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即联想到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模糊不清的边界,以及那些被我们习惯性忽略的“边缘”。我一直认为,对于“中国”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其固定的疆域,而更应该关注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外部世界是如何互动、融合,甚至是被塑造的。这本书的“再澄清”,正好击中了我的这种好奇心。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探讨,“中国”的“内”与“外”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被界定的,这些界限又是如何被打破、被模糊,甚至是被重新构建的。或许,书中会通过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来展现“周边”对于“中国”的形成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某些游牧民族的崛起,是否曾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和文化面貌?又或者,中国文化的输出,是否也并非单向度的“教化”,而是伴随着复杂的文化交流和适应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加 nuanced (细致入微)的历史视野,让我们看到“中国”并非一个封闭的文明,而是一个在与世界互动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动态概念。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我反复咀嚼,觉得它蕴含着一种对既有认知的审视和挑战。我们从小接受的历史教育,似乎总是将“中国”视为一个相对稳定、独立的存在,而“周边”则更多地被看作是与“中国”发生联系的外部力量。但“内”与“外”的界限真的如此清晰吗?这本书的“再澄清”听起来就像是在为我们揭开一层迷雾,让我们看到历史的真实肌理。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探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是如何吸收、融合、甚至是被“周边”所塑造的。比如,汉民族文化的形成,是否也离不开与北方游牧民族的长期互动和融合?唐朝的开放气象,又如何在文化上吸纳了来自西域乃至更远方的元素?这本书或许能够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认为是“中国”固有特质的文化和制度,去追溯它们可能存在的“外部”渊源。我也希望书中能对“中国”这个概念本身的历史演变进行深入剖析,它究竟是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开始被固定下来,又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怎样的内涵。这种对概念本身进行史学梳理的研究,本身就极具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一直非常感兴趣但又觉得难以把握的议题:“中国”与“周边”的概念。我总觉得,我们对“中国”的认知,往往带着现代民族国家的视角,而忽略了其在漫长历史中,与周边世界那种复杂而动态的关系。这本书的“再澄清”承诺,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挖掘这些复杂性的可能。我迫切想知道,作者将如何界定“内”与“外”这两个核心概念,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否有所不同?又或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否如同一张不断被重新绘制的地图,充满了模糊和重叠?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案例,来佐证“中国”的概念是如何在与“周边”的互动中被塑造和定义的。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那些曾经被视为“蛮夷”的族群,是如何在历史上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习俗,甚至是民族认同?又或者,那些被笼罩在“中国”光环下的“周边”国家,它们又如何在与中国的互动中,发展出独特的文明和国家形态?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摆脱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看到一个更加多元、更加立体的历史图景。

评分

“历史中国的内与外:有关「中国」与「周边」概念的再澄清”,这个书名让我感到一股研究的雄心和视野的开阔。我总觉得,当我们谈论“中国”时,很容易陷入一种“大国”叙事的窠臼,而忽略了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周边世界之间那种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提出要“再澄清”这两个核心概念。我迫切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定义这个“内”和“外”,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否界限分明?又或者,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渗透、融合与对抗?例如,对于一些被划入“中国”版图的区域,它们在历史上是否曾拥有独立于“汉文化”的文化认同,又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与“中国”核心区域发生化学反应?反之,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周边”国家,它们又如何在与中国的互动中,塑造了自身的国家认同和文化特色?这本书是否会运用跨国史、区域史的研究方法,来打破传统的“中国中心”视角,展现一个更加立体、多元的历史图景?我非常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一种更加 nuanced (细致入微)的历史理解,不再将“中国”视为一个孤立的文明,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历史细节的探索欲。“中国”与“周边”,这两个词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无数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一直觉得,我们的历史叙事,往往倾向于突出“中国”的统一和强大,而对于“周边”区域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则有些模糊不清。这本书的“再澄清”承诺,让我看到了一种深入挖掘真相的可能。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佐证“内”与“外”的界限是如何被打破、被模糊的。例如,历史上那些跨越文化和民族界限的交流,那些“胡汉融合”的时代,又或者那些曾经被视为“蛮夷”的群体,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学艺术甚至生活习俗。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中国”这个概念本身的演变,它在不同朝代、不同语境下,所指代的地理范围和文化内涵是否有所不同?以及“周边”的概念,是否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调整和重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为灵活和动态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历史的复杂性,而不是停留在一种静态的、单一的解读之上。

评分

“历史中国的内与外:有关「中国」与「周边」概念的再澄清”,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抓住了我想要探究的那个历史的“边疆”地带。我一直觉得,我们对“中国”的理解,常常局限于以中原为中心的视角,而忽略了那些在地缘、文化上与“中国”既相邻又相异的区域,它们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提出的“再澄清”,让我看到了深入剖析这些“内”与“外”界限的机会。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细致地考察,“中国”的边界在历史上是如何被划定、被模糊,又被不断地重新定义。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那些曾经被划入“中国”版图的地区,它们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了自身的文化独特性,又是在怎样的互动中与“中国”核心区域形成了复杂的关系?反之,那些被传统史学称为“边疆”或“异域”的区域,它们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发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研究证据,来展示“中国”与“周边”之间那种相互渗透、相互塑造的动态过程,从而让我们对“中国”的认知,不再是僵化和单一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