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共产大革命一百年(1917—2017)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政治实验
听见革命的震动
「我们一早醒来,发现彼得格勒整座城市已落入布尔什维克手里」
「疯狂的人互相残杀,就像我们在家里打苍蝇一样」
自1917那年之后,人类文明史上展开了最大规模的政治实验,到2017年已满一百年。此事件对人类的影响多达近半人口,时间上长达百年,是不得不关注的历史事件。
从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到十月列宁的布尔什维克起义,期间彼得格勒(圣彼得堡旧名)始终一片动盪混乱,全城感受最强烈的莫过于外国人云集、最时髦的涅夫斯基大街(Nevsky Prospekt)。塞满饭店、俱乐部、酒吧、大使馆的外籍访客与外交人员直接感受到门外街道上爆发的混乱冲击。
这些背景各异的外国人有外交官、记者、商人、银行家、家庭教师、志愿护士、外国社会名流等,许多人都留下日记或者写信回家乡,例如美国大使随侍在侧的黑人男仆、从铁达尼号事件逃过一劫的英国护士、到彼得格勒勘查「妇女敢死营」的妇女参政权运动领袖潘克斯特(Emmeline Pankhurst),以及各国驻俄大使、各媒体记者等。
俄国史专家,沙皇家族研究畅销书作者海伦.雷帕波特(Helen Rappaport),根据这些大多未曾出版过的丰富史料撰写成书,汇集当时身在彼得格勒各个阶层外侨的目击见闻,是迄今为止资料最全面的一本。全书更收录许多现场照片,极具历史价值。
透过本书,如同重回一九一七年俄国历史时空——我们跟着那群卒不及防遭卷入革命、彷彿身陷「红色疯人院」的男男女女,一起亲临革命现场,一同目睹、感受、听见革命的震动。
名人推荐 ★《泰晤士报》选书、焦点书评
透过彼得格勒的一群外侨与观光客之眼来还原一九一七年的那段风起云涌历史。他们当中有外交官、记者、商人、工厂厂主、志愿工作者、爱好俄罗斯文化人士……汇集了五花八门的见证记述,多数迥然不同,也不乏颇为奇特的见闻。本书揭露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实情,让人读来兴味盎然、大开眼界……一部绝妙之作。——杰哈.德格鲁特(Gerard DeGroot),《泰晤士报》(The Times)
汇集各个阶层外国民众的目击见闻,是迄今为止资料最全面的一本……本书回顾当年一个国家的崩塌,以及随之在全世界掀起的涟漪,充满张力也引人深思。虽然只是对历史洪流的惊鸿一瞥,已足以让见闻广博的一般读者乐在其中;专业学者则会肯定它的学术价值。——《图书馆期刊》(Library Journal)重点书评
一部生动、引人入胜、取材严密的俄国革命实录。海伦.雷帕波特以当年身在彼得格勒的一群形形色色外国人所见所闻为本,有声有色地重现那段历史;一如书写沙皇女儿的前一部着作,她再次展现历史学家的专业功底与眼光,鉅细靡遗地刻划人物和细节,在她的生花妙笔之下,那个年代彷彿跃然于纸上。——赛门.沙巴格.蒙特菲尔(Simon Sebag Montefiore),《罗曼诺夫王朝三百年》(The Romanovs)、《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
适逢俄国革命百年纪年,应景的相关书籍势必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本书之创新独特、考据详实、结构缜密,会让其他任何一本都相形失色。——扫罗.大卫(Saul David),《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
一部最棒的叙事史,那个关键年的混乱、兴奋、恐怖、绝望在字里行间表露无遗。——《BBC历史杂志》(BBC History Magazine)
考据彻底、内容牵动人心……本书栩栩描绘彼得格勒在那惊涛骇浪一年里的浮生百相……我们得以见识那座城市的美丽不凡……并对那里长久以来的不平等现象与各种光怪陆离感同身受。——艾伦.马西(Allan Massie),《苏格兰人报》(The Scotsman)
太棒了……雷帕波特聚焦在俄国首都的一群外国人身上,仅仅是从革命历史抽取一个极小切片。但是这些个人经验交织出魅力无穷的动人故事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这本书的一大优点是将平凡小人物与赫赫名人并呈……各色各样的第一手经历拼嵌成一幅缤纷的马赛克,这是任何一部虚构小说所不能企及的境界。——《华盛顿时报》(The Washington Times)
对一九一七年俄国革命的多面多样刻划……考据详实,读来扣人心弦……二十世纪初彼得格勒的街景风华彷彿历历在目。——《哈泼时尚》(Harper’s Bazaar)
雷帕波特从私人书信、日记、报导文章等等来源摘取片段,以优雅细腻文笔加以提炼、重组,整本书处处可见直接引用的文献内容,使读者读来彷彿身历其境,感受到当年骇人、残酷又令人难忘的革命气息。——《书目杂志》(Booklist)
雷帕波特透过当年身处彼得格勒的一群外国局外人之眼,描绘出一幅俄国革命的全景图像……绝对是一部弥足珍贵的俄国革命历史撰着。——《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雷帕波特採用那些亲历事件者的第一手记录,再现一九一七年俄国革命的现场……节奏明快、趣味性十足。——《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