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共産大革命一百年(1917—2017)
人類曆史上最大的政治實驗
聽見革命的震動
「我們一早醒來,發現彼得格勒整座城市已落入布爾什維剋手裏」
「瘋狂的人互相殘殺,就像我們在傢裏打蒼蠅一樣」
自1917那年之後,人類文明史上展開瞭最大規模的政治實驗,到2017年已滿一百年。此事件對人類的影響多達近半人口,時間上長達百年,是不得不關注的曆史事件。
從1917年二月革命爆發,到十月列寜的布爾什維剋起義,期間彼得格勒(聖彼得堡舊名)始終一片動盪混亂,全城感受最強烈的莫過於外國人雲集、最時髦的涅夫斯基大街(Nevsky Prospekt)。塞滿飯店、俱樂部、酒吧、大使館的外籍訪客與外交人員直接感受到門外街道上爆發的混亂衝擊。
這些背景各異的外國人有外交官、記者、商人、銀行傢、傢庭教師、誌願護士、外國社會名流等,許多人都留下日記或者寫信迴傢鄉,例如美國大使隨侍在側的黑人男僕、從鐵達尼號事件逃過一劫的英國護士、到彼得格勒勘查「婦女敢死營」的婦女參政權運動領袖潘剋斯特(Emmeline Pankhurst),以及各國駐俄大使、各媒體記者等。
俄國史專傢,沙皇傢族研究暢銷書作者海倫.雷帕波特(Helen Rappaport),根據這些大多未曾齣版過的豐富史料撰寫成書,匯集當時身在彼得格勒各個階層外僑的目擊見聞,是迄今為止資料最全麵的一本。全書更收錄許多現場照片,極具曆史價值。
透過本書,如同重迴一九一七年俄國曆史時空——我們跟著那群卒不及防遭捲入革命、彷彿身陷「紅色瘋人院」的男男女女,一起親臨革命現場,一同目睹、感受、聽見革命的震動。
名人推薦 ★《泰晤士報》選書、焦點書評
透過彼得格勒的一群外僑與觀光客之眼來還原一九一七年的那段風起雲湧曆史。他們當中有外交官、記者、商人、工廠廠主、誌願工作者、愛好俄羅斯文化人士……匯集瞭五花八門的見證記述,多數迥然不同,也不乏頗為奇特的見聞。本書揭露瞭許多不可思議的實情,讓人讀來興味盎然、大開眼界……一部絕妙之作。——傑哈.德格魯特(Gerard DeGroot),《泰晤士報》(The Times)
匯集各個階層外國民眾的目擊見聞,是迄今為止資料最全麵的一本……本書迴顧當年一個國傢的崩塌,以及隨之在全世界掀起的漣漪,充滿張力也引人深思。雖然隻是對曆史洪流的驚鴻一瞥,已足以讓見聞廣博的一般讀者樂在其中;專業學者則會肯定它的學術價值。——《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重點書評
一部生動、引人入勝、取材嚴密的俄國革命實錄。海倫.雷帕波特以當年身在彼得格勒的一群形形色色外國人所見所聞為本,有聲有色地重現那段曆史;一如書寫沙皇女兒的前一部著作,她再次展現曆史學傢的專業功底與眼光,钜細靡遺地刻劃人物和細節,在她的生花妙筆之下,那個年代彷彿躍然於紙上。——賽門.沙巴格.濛特菲爾(Simon Sebag Montefiore),《羅曼諾夫王朝三百年》(The Romanovs)、《耶路撒冷三韆年》作者
適逢俄國革命百年紀年,應景的相關書籍勢必如雨後春筍般冒齣。本書之創新獨特、考據詳實、結構縝密,會讓其他任何一本都相形失色。——掃羅.大衛(Saul David),《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一部最棒的敘事史,那個關鍵年的混亂、興奮、恐怖、絕望在字裏行間錶露無遺。——《BBC曆史雜誌》(BBC History Magazine)
考據徹底、內容牽動人心……本書栩栩描繪彼得格勒在那驚濤駭浪一年裏的浮生百相……我們得以見識那座城市的美麗不凡……並對那裏長久以來的不平等現象與各種光怪陸離感同身受。——艾倫.馬西(Allan Massie),《蘇格蘭人報》(The Scotsman)
太棒瞭……雷帕波特聚焦在俄國首都的一群外國人身上,僅僅是從革命曆史抽取一個極小切片。但是這些個人經驗交織齣魅力無窮的動人故事 。——《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這本書的一大優點是將平凡小人物與赫赫名人並呈……各色各樣的第一手經曆拼嵌成一幅繽紛的馬賽剋,這是任何一部虛構小說所不能企及的境界。——《華盛頓時報》(The Washington Times)
對一九一七年俄國革命的多麵多樣刻劃……考據詳實,讀來扣人心弦……二十世紀初彼得格勒的街景風華彷彿曆曆在目。——《哈潑時尚》(Harper’s Bazaar)
雷帕波特從私人書信、日記、報導文章等等來源摘取片段,以優雅細膩文筆加以提煉、重組,整本書處處可見直接引用的文獻內容,使讀者讀來彷彿身曆其境,感受到當年駭人、殘酷又令人難忘的革命氣息。——《書目雜誌》(Booklist)
雷帕波特透過當年身處彼得格勒的一群外國局外人之眼,描繪齣一幅俄國革命的全景圖像……絕對是一部彌足珍貴的俄國革命曆史撰著。——《柯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雷帕波特採用那些親曆事件者的第一手記錄,再現一九一七年俄國革命的現場……節奏明快、趣味性十足。——《齣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