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视域中的「中华」意识

东亚视域中的「中华」意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东亚
  • 中华思想
  • 文化认同
  • 历史观
  • 民族主义
  • 区域研究
  • 思想史
  • 东亚关系
  • 文化交流
  • 认同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华」或是「中国」对周边国家而言,从来都不是不证自明,甚至在中国本身,也是处于流转变化当中。本书所收录十篇文章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借由「拓跋国家」的构想,重新探讨汉唐间中国概念的变化。【第二部】集中在清帝国时期所面临的华夷新辨,由此窥探清帝国展现的「大中华」观念与「大一统」的定型,回应并批判1990年代以来美国新清史学派所力倡的「满洲中心论」。【第三部】扩及到近世朝鲜、德川、越南的中华意识,呈现中国周边中华意识的多元性与歧异性。【第四部】则特别着墨在日本与韩国有关近代中华意识的脉络性转换之课题。本书既涵摄历史学、思想史、语文学、儒学思想等领域,作者群亦包括东亚各国的文史哲领域的专家,各自呈现其研究多年的精到见解,故能呈现中华意识更丰富且多采多姿的面向。
东亚视域中的「中华」意识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华”概念在东亚历史与文化图景中的复杂演变及其多维度的能指系统。我们不再将“中华”视为一个静态、自明的历史实体,而是将其置于东亚区域互动与权力动态的框架下,审视其作为一种动态的文化表述、政治符号与身份认同的生成、流变及其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张力与重构。 本书的视角超越了传统的汉中心主义叙事,力图搭建一个多主体、多层次的分析平台。我们关注的“东亚视域”并非仅仅是地理概念,而是指一个由中国王朝、周边政权(如高丽、日本、安南等)以及更广阔的儒家文化圈所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定义的互动场域。正是在这一场域中,“中华性”的边界不断被试探、协商、确认和越界。 第一部分:概念的“古典”生成与早期界限的模糊 本书首先溯源至先秦与秦汉时期,“华夏”概念的早期形态。我们将详细分析早期文献中“礼仪”与“蛮夷”的对立结构,指出这种二元对立并非是种族或地理上的绝对区隔,而更多是一种文化实践与政治效忠的度量衡。重点在于考察“文化优越感”如何在与周边部落的接触中被建构起来,以及这种建构如何服务于中原王朝的内聚与外拓。 我们特别开辟章节讨论“朝贡体系”的制度性意义。朝贡体系不仅是外交礼仪,更是一种文化政治的实践。它成功地将周边政权纳入一个以“中华”为核心的宇宙秩序模型中,使得“中华”成为一种象征性的、超越军事力量的文化霸权。然而,这种霸权并非单向度的。高丽和日本精英对儒家经典的吸收,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伴随着对本土化实践的深刻反思与有选择性的采纳,形成了各自的“近华”叙事,这为后续的身份认同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前奏。 第二部分:中古至近世:区域互动中的“中华性”的扩散与“他者化” 本书着重分析了中古时期(唐宋)“中华”概念向外扩散的深度与广度。唐代的海内外融合景象,展示了“中华”强大的文化吸纳能力。然而,这种吸纳并非没有代价,它也促使周边精英开始进行“何为中国”的反思。例如,日本学界对“中国”与“日本”界限的早期辨识,展现了对本土文化主体性的初步意识。 进入宋元之际,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蒙古帝国的兴起,对既有的“天下”观念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本书探讨了两种主要的应对策略:一是南宋士大夫阶层通过强调“理学”与“道统”来固守精神上的“中华性”,将自身定位为文化的正统继承者;二是元朝统治者如何巧妙地将“中华帝国”纳入一个更宏大的“蒙古世界帝国”框架内,模糊了传统的文化种族界限,使得“中华”成为一种政治管辖的疆域符号。 明清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高度巩固,“中华”概念在内向化和标准化上达到了顶峰。我们详细分析了明代“天下观”的再确认,以及清代在多民族帝国治理中,如何平衡“满洲本位”与“华夏正统”之间的内在矛盾。这种平衡机制塑造了一种“大中华”的初期形态,它既包含了汉文化的核心,又必须承认满洲作为新统治集团的合法性,这为后来的“中国”概念奠定了复杂的结构基础。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冲击与“中华”的转型重塑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近代“中华”概念在全球化和民族主义浪潮下的剧烈重塑。西方的挑战迫使知识分子放弃了以“文明等级”为基础的天下秩序观,转而寻求一种基于“民族国家”范式的“中国”身份。 我们详细梳理了晚清士大夫群体,尤其是梁启超、严复等人,如何“翻译”和“重构”西方概念,将古老的“中华”概念嫁接到现代民族国家的躯体之上。这一过程充满了张力:一方面,必须剥离其传统上的“王权中心”与“文化普世性”色彩;另一方面,又要汲取其历史的厚重感来支撑新的民族叙事。 更关键的是,本书考察了“中华”在被重塑为“中国”的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其与东亚邻邦关系的。民族主义的兴起,使得“中华”的文化优越感转变为领土主权的明确划定,周边国家(如日本和韩国)的民族建构过程,往往需要主动“去中华化”或“反中华化”的论述来确立自身的独立主体性。这种互动关系,从古代的“中心-边缘”结构,转变为近代的“主权国家”间的复杂博弈。 结论:动态的“中华”与东亚的未来想象 本书最终总结道:“中华”意识并非一个固定的文化遗产,而是一系列在特定历史时刻、特定权力关系下被激活、被辩论、被使用的概念工具箱。在东亚视域下考察“中华”,意味着承认其历史的包容性与排他性的并存,其文化吸引力与政治投射力的相互纠缠。理解“中华”的复杂演变,对于把握当代东亚地缘政治、文化认同冲突与区域合作的可能性,具有不可替代的深刻意义。本书旨在提供一种更具批判性、更少内倾性的历史分析框架,以期超越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张崑将


  台湾台南县人。台湾大学历史系硕士、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副教授、国家发展研究所兼任教授,以及台北医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医学人文研究所副教授。现任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教授。着有:《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以兵学与阳明学为中心》(2004)、《日本德川时代古学派之王道政治论:以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为中心》(2004)、《德川日本儒学思想的特质:神道、徂徕学与阳明学》(2007)、《阳明学在东亚:诠释交流与行动》(2011)、《电光影里斩春风:武士道分流与渗透的新诠释》(2016)等书。

图书目录

序╱张崑将

【第一部】唐代中国概念的再考察
拓跋国家与天可汗──唐代中国概念的再考察╱甘怀真
一、天下—中国—四夷
二、塞北的崛起与代国成立
三、拓跋氏的崛起
四、北魏型帝国及其遗绪
五、作为拓跋帝国的唐
六、作为双联王权的天可汗制度
七、代结语:拓跋国家

【第二部】清帝国的「华夷新辨」与 「大中华」概念

清朝「法明崇满」治国理念形成的历史轨迹╱刁书仁
引言
一、努尔哈赤以金朝为统绪的治国理念
二、皇太极「法明崇满」治国理念的形成
三、顺康时期「法明崇满」治国理念的确立
四、雍干时期「法明崇满」治国理念的演进
结语

雍干时期清王朝的「华夷」新辨与「崇满」╱刘晓东
一、《大义觉迷录》与「华夷」新辨
二、「大一统」理念的演进
三、干隆帝「崇满」新解
四、结语

清朝对「非汉世界」的「大中华」表达──从《大义觉迷录》到《清帝逊位诏书》╱韩东育
一、《大义觉迷录》的问题设定
二、对《大义觉迷录》的结构分析
三、《清帝逊位诏书》与「大义」的终局表达

【第三部】近世朝鲜、德川、越南的中华意识

朝鲜的「汉语」、「汉文」意识及中华观╱许怡龄
一、序论
二、朝鲜的汉语意识
三、朝鲜的汉文意识
四、结论

日本山崎闇斋学派的「中华」意识探析╱藤井伦明
一、序论
二、山崎闇斋的「中国/华夷」观
三、浅见絅斋的「中国/华夷」观
四、佐藤直方的「中国/华夷」观
五、三宅尚斋的「中国/华夷」观
六、结论

朝鲜与越南的中华意识比较╱张崑将
一、前言
二、朝鲜、越南的「中华」源流比较:历史与神话
三、朝鲜、越南使臣对「中华」意识的诗文「交流」
四、结语

【第四部】近代中华意识的脉络性转换

二十世纪日本的「中华思想」说──民族主义的勃兴与「文化中国」视点的失落╱王柯
一、从「中华思想」说到「暴支应惩」论
二、日本学界与「中华思想」说
三、西嶋定生的「中华思想」说和「册封体制」论
四、「文化中国」视点与「王化思想」的缺失
五、结语

近代日本对中国认识中脉络的转换──从「支那」这个称唿谈起╱马场公彦
序言─华夷秩序优劣意识的逆转
甲午战争─从「清国」到「支那」
对日本的羡慕与反弹
辛亥革命─「『支那』非国家」论的普及
二十一条要求─「排日爱国」与「暴支膺惩」
满洲事变─对「倭奴」的敌意与日本研究热
中日战争─相互侮蔑的时代
日本战败与中国革命─被放弃而成为死语的「支那」
结语─被轻忽的中国认识之脉络转换

中华与去中华的文化政治──重看「小中华」╱白永瑞
一、为什么现在谈论「小中华」?
二、韩国学界关注历史上小中华的诸视角
三、从东亚视角看中华秩序与小中华
四、二十一世纪东亚秩序与小中华的意义

人名索引

图书序言



  
「中国」或「中华」这个概念,也许对中国本身来说,天经地义,无庸置疑,但是对中国以外的周边国家而言,很显然是相对照而来,这种对照也因对「中华」意识的情感深浅不同而有所差异,情感深厚者如朝鲜时期儒者称自己为「小中华」,这是一种「中华在其自己」的情感;满州入关以后,更表现出「唯我是华」的情感;对「中华」情感疏离甚至演变成蔑视中华者,则如近代日本不称中国为「中华」而转称「支那」,这又是种「中华作为他者」,甚至想「取代中华」的另类情感表现。越南相较于韩、日,可说是中华情感的折衷者,即便越南过去是中国的藩属国,在文化情感上可称「声教文物所尚,近乎中国」,但在政治上则又常自称「南帝」以对称于「北帝」的中国。「中华」或是「中国」对周边国家而言,从来都不是不证自明,甚至在中国本身,也是处于流转变化当中,葛兆光先生在《何为中国》以及《宅兹中国》两书所问的「何为中国?」、「中国要如何被论述?」, 不仅是历史的课题,更是当代中国崛起后周边国家的「大哉问」课题。

  2013年开始,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积极地推动有关「东亚视域中的中华/中国意识」国际学术会议,每次均以小型菁英式的规模,进行学术发表与讨论,前后迄今办理了五届,参加会议的国内外学者超过上百位,发表论文者不下五十篇,本书的集结仅是前面几届的研究成果之一。当时在推动这个中华概念研讨会时,黄俊杰院长揭示这项系列研讨会的「旨趣」如下:

  在东亚思想史上,「中国」或「中华」这个极具指标性的概念,虽然形成于古代中国,但其内涵在近世韩国、日本与越南、琉球乃至现代台湾却经历转变。「中国」或「中华」概念在朝鲜时代(1392-1910)常以「小中华」概念注入了「箕氏朝鲜」,之后甚至有「檀君朝鲜」的主体情感;在德川时代(1600-1868年)的日本,被挪移来指称日本而非中国本土,与近世日本思想史上日本主体性之发展桴鼓相应;在越南近世的前后黎氏王朝(1460-1789)与阮氏王朝(1802-1945),渐次展现其文化主体性,也多强调越南是古代中国圣人炎帝神农氏之后;「中国」概念在现代台湾,则显示了「文化中国」与「政治中国」的撕裂及其辨证关系。「中国」或「中华」概念在东亚区域的转折变化,特别在现今东亚崛起的时代里,极具探讨之价值与现代启示。

  传统的华夷观念,在满清入关以后的「华夷变态」,以及近代中国百年来的民族主义的挫折之后,经历巨大的转变。朝鲜有从「小中华」转变为「唯我是华」的意识;越南黎贵惇(1726-1784)出使中国之际也提到「越邦肇政,文明无逊中国」;日本德川十八世纪中期学者佐久间太华则称「彼所宗之圣人之道者,亚我神皇之教者」;台湾知识分子在日本殖民期间对「中华」意识则夹杂于「祖国意识」与「孤儿意识」之间;琉球王朝则历经中国藩属国到日本属国之间,知识人对「中华」或「中国」概念的思考,都提供并丰富了的「中华/中国」意识或概念的多元性内涵。

  从以上旨趣书,可以延伸「中华/中国」意识的两大特点:首先,从东亚整体的文化共享来说,尽管「中华/中国」意识本身具有诸多诠释的争议,也无论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华/中国」的政治上与文化上的想像有各种同中之异,但至少都可归属在共同的「东亚文化圈」,彼此享有共同的汉字、儒学、大乘佛教、律令制度等文化与制度元素。第二,从东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这个「中华/中国」意识具有「文化核心移动」的特质,这个特质是在游牧政权威胁中原,甚至日本学者所谓「征服王朝」的时代,所谓「夷狄入中国而中国之」在孔子的春秋时代已经是存在的事实。历史上更有魏晋南北朝到唐帝国期间,所建立的胡族或胡汉融合的政权,更不用说十七世纪以后清帝国的「征服王朝」,激起了华夷观念逆转的巨大涟漪,日本当时称之为「华夷变态」。「文化核心」之所以「移动」,除了「夷狄入中国」这个军事与政治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大量移民的「移动」,特别是知识菁英阶层的移动,这些知识菁英又将他们所承担的「道」移动到他们所居住之地,因此「子欲居九夷说」在十七世纪以后,也得到朝鲜与德川儒者的共鸣,认为孔子所要移动定居之处是韩国或日本,其背后所突显的是「文化核心移动」到中国周边的隐喻性质。时移二十世纪初中叶,走过五四文化反传统运动,到中共建政之初,更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建国纲领,弃中华文化如敝屣,而撤退到台湾的蒋介石政权,带来两百多万的军民,这些军民中有许多知识菁英乃至百姓,也将身上的「文化核心」带到台湾,使得台湾这块宝岛成为复兴中华文化的基地,台湾成为中华文化「正统」,亦可说明文化核心移动到边陲台湾的特质。洎乎二十一世纪,中国大陆积极地复兴传统中华文化,从「文化自觉」迈向「文化自信」,文化核心也处于转移的律动中。

  基于以上旨趣书之内涵,本书共汇集十篇论文,多少呈现上述两项特色。本书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探讨汉唐间中国概念的变化,甘怀真先生借着唐帝国在学界被称为「拓跋国家」的构想,重新探讨唐帝国的中国概念的性质。甘怀真为釐清唐代的中国概念,往上追溯古代前五世纪「代」地起源及其发展,到拓跋氏之兴起,以及华北在南北朝动盪时期兴起一波波的建国运动,同时分析唐帝国前期的「双联王权」,纠正一些史料上的错误,使得作为历史中国之一的唐帝国,是历经汉代与胡族国家时期的变貌,与内陆亚洲所形成的国际局势所造成的影响息息相关。本文作者在宏观历史视野中更有微观绵密的历史探索,扭转学界直接将唐帝国视为「拓跋国家」所强调的非汉民族所建构,还原唐帝国所带有的中国性之变化过程。本文作为本书第一篇,相当具有代表性,充分说明「中国」性质是一种族群演变与不断移动的历史过程。

  本书【第二部】集中在清帝国时期所面临的华夷新辨,而表现出「大中华」观念与「大一统」的定型。三篇论文似乎一致回应并批判1990年代以来美国新清史学派所力倡的「满洲中心论」。简言之,新清史学派过分地强调满洲特性,从而否认满汉民族之间的民族融合,刁书仁、刘晓东两位先生透过「法明崇满」这个概念之分析,反驳新清史观者完全忽视了清朝在国家建构方面与前朝的延续关系,以及以中原汉地为中心进行管理的统治策略,有悖于对清代历史解读的完整性。二者强调满族政权对传统「华夷」观念,进行新的审视与自我表达,将「华」与「夷」由一种文化之差,转化成了一种地域之别,这种「夷夏协同」与清朝统治者新「大一统」理念的演变是互为表里、不可分割。韩东育先生则将满清治理问题延续到清末皇帝退位,透过清帝《大义觉迷录》到《清帝逊位诏书》两文献的分析,澄清满清帝国的得国与退位,对于清帝国极力泯除族群对立的统治方式,保住中华迄今之所以仍为「大一统」的局面,实功不可灭,扭转学界受到「民国史观」的偏颇看法。以上作者群均是来自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教授,呈现来自中国东北地域学者对满清帝国中华概念的重新评估之观察特色。

  本书【第三部】扩及到近世朝鲜、德川、越南的中华意识,透过许怡龄先生对朝鲜士人与译官之间使用「汉语」、「汉文」意识分析汉文化与自身的关系,由此窥探朝鲜人的中华观;还有张崑将先生透过越南与朝鲜中华意识的比较,借由神话与历史发展、使臣交流的诗文互酬的比较过程中,看出儒家文化在交流过程中的共同精神资源。再者,藤井伦明先生对德川时代富有文化主体性的闇斋学派的中华意识之探索,深入分析山崎闇斋、浅见絅斋、佐藤直方、三宅尚斋的「中国/华夷」观之异同,藤井特别指出虽同样归属闇斋学派,但其各自的「中国/华夷」观却有相当明显的差距,批判战前学者不分青红皂白地将闇斋学派的中华观视为一个整体而加以判定的错误。以上涉及的朝鲜、越南、日本的中华意识之探索,呈现中国周边中华意识的多元性与歧异性。

  本书【第四部】则特别着墨在日本与韩国有关近代中华意识的脉络性转换之课题,王柯先生特别考察二十世纪日本知识界从战前丑化「中华」成为侵略的口实,到战后复燃的「中华思想」却成为推卸战争的借口;马场公彦先生则透过「支那」这个近代被视为对中国的蔑称,追溯其发生、浸透、与禁止的过程,以探求日本对「中国」认识的脉络性转换之过程与反思。韩国的白永瑞先生则扣紧「小中华」这个过去朝鲜时代的自称,透过他所谓「双重周边的视角」,也就是相对于西方中心的东亚周边视角,以及东亚内部等级秩序中被压抑的东亚周边视角,尝试以「去中华与再中华的张力」来重新理解小中华。白永瑞举出朝鲜初期世宗国王创制谚文,实则兼具「去中华与再中华」的双重性张力,而今日面对这种张力,作者认为应该从具有分断性质(如南北韩、两岸关系与受差别待遇的沖绳)的「核心现场」,来加以重构与转换「小中华」的现代意义。

  综观全书十章,具有以下三项特色:第一,本书蒐罗了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儒教国家,对于「中华」意识这个既传统又具现代争议的思想或概念的课题,使得本书具有广阔的「东亚视野」。第二,本书并无中心的立场,也不预设从中国视角出发,充分展现了从周边看中国,也从中国看周边的多重互动视角,以审视中华意识在过去丰富的互动性与竞争性之关系。其三,从本书所涉及论述者的身份来看,有中国皇帝、朝鲜国王、使臣、官员、翻译者、儒者、平民百姓等彼此之间的中华意识之交流;再从思想层面来看,有中世纪游牧民族政权的国家观念演变、满州的华夷论辨、近代民族主义、汉语文意识、日本儒学的闇斋学派、使臣交流、中华与支那思想等有关中华概念的争议分析,展现中华意识的多元性与贯穿时空性之特质。

  本书有别于近二十年来深受学界重视的两本有关「中华」意识的专着,即王明柯先生的《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1997年)及葛兆光先生的《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2011年),前者是结合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华夏边缘的族群认同研究,后者着重「从周边看中国」、「交错的文化史」与「批评的中国学」等等课题,进行对「中国论述」的透视或剖析,二者都带有浓厚的历史学以及从「什么是中国人?」出发的研究意义。本书所选十篇论文,既涵摄历史学、思想史、语文学、儒学思想等领域,作者群亦包括东亚各国的文史哲领域的专家,各自呈现其研究多年的精到见解,故能呈现中华意识更丰富且多采多姿的面向。由于「中国/中华」意识的研究,涉及「中心/边陲」、「华/夷」、「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天下观/朝贡体系」等既不可分割又紧张竞争的关系,故其具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性,但也因其够丰富、够复杂,所以也蕴藏着创造性的动力,特别是今日中国崛起之际,中国与东亚周边国家之间的互动与互竞关系,又展开了历史新的面貌,值得深入观察与研究。希冀本书的出版,能够在未来中华意识论辨的过程中,开启新的视窗。

张崑将(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教授)

图书试读

近代日本对中国认识中脉络的转换──从「支那」这个称唿谈起(摘录)
 
马场公彦(岩波书店编辑局部长)
 
甲午战争──从「清国」到「支那」
 
文久二年(1862)年,江户幕府开国之后,派遣贸易船「千岁丸」前往上海。当时以随从身分同行的高杉晋作,写下了手记《游清五录》。这是日本人直接与中国、或是中国人接触的经验,现在能确认的、最早的完整记录。在那之后,明治维新以降,日本有许多旅行者到清国旅游、滞留,以「游记」的形态整理、记录他们的见闻。最早期的代表作,是仙台藩出身的汉学家冈千仞,于1884年以将近一年的时间在中国各地游历,以汉文撰写的游记《观光纪游》。当时日本以王朝的名称,称唿邻国中国为「清」、「清国」,称唿当地人为「清国人」。
 
高杉晋作眼中的清国社会,在鸦片战争之后,遭到西洋列强所迫强制开港,并且在不平等条约之下,经济上呈现虚脱衰弱的状态;再加上其后的太平天国之乱,导致治安恶化与社会的不安定。甲午战争中,日本击垮清国寄予厚望的海军舰队,获得高额的赔偿金以及海外领土,对内、对外都夸示其对朝鲜支配的优越性。对甲午战争之后的日本人而言,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世界帝国观开始动摇,从前对中国在文化上的敬意,转变成为蔑视;除了为了克服与西洋列强之间不平等条约而提出的「对清提携论」(与清朝结盟的主张),中国与中国人被视为「东亚病夫」,日本人的侮蔑意识变得强烈而明显。〈长门节〉是甲午战争时期一首广为人知的、流行的狂歌:
 
从鸿之台眺望四周景色
悲风惨澹云漠漠
哨兵散置之后
吾妻舰从品川出发
对辫子秃驴(清)的积恨难消
西乡隆盛之死乃清之过
大久保利通遭弒杀亦清之罪
日本男儿在枪尖挂上刺刀
简简单单就打倒支那人
再走一里半就是北京
愉快啊愉快
杀敌不止歇
 
以甲午战争为契机,描写战争的彩色版画(浮世绘)也大量生产、流通,遗留下来的许多作品,以对比的方式描绘勇勐果敢的日本兵与怯懦败走的中国兵。中国人在这里被称为「チャンコロ(chankoro)」(清国人)、「チャンチャン(chanchan)坊主」(辫子秃驴)、「豚尾奴」、「毛唐人」等等。

用户评价

评分

《东亚视域中的「中华」意识》——这个书名一下就抓住了我。我一直觉得,“中华”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在不同文化语境下被反复解读、塑造的产物,而非仅仅是中国单方面的宣示。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东亚视域”,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中华”意识的?它仅仅是一种文化上的联系,还是包含了政治、经济、地缘等更复杂的维度?在“东亚视域”下,我尤其好奇,像日本、朝鲜、越南这些与中国有着漫长且复杂历史的国家,是如何看待“中华”的?书中是否会探讨,在近代,当这些国家都在进行民族国家构建时,它们又是如何处理与“中华”这个概念的关系的?比如,日本的“脱亚入欧”思潮,是否意味着一种对“中华”的疏离?朝鲜王朝,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小中华”情结,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和文化根源?越南在长期的历史互动中,对“中华”的认知是否充满了矛盾和张力?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扎实的史料,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展现这种“中华”意识在东亚区域的多样化解读和历史演变。这本书的价值,我觉得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单一的、以中国为中心的视角,去理解一个更加动态、多元、充满互动的东亚区域,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中华”概念的丰富内涵及其在东亚历史发展中的复杂作用。

评分

《东亚视域中的「中华」意识》——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深度和吸引力。我一直对“中华”这个概念的多元性和动态性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东亚这个与中国有着深刻历史联系的区域。这本书将研究的视角聚焦于“东亚视域”,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意味着它将超越中国自身的视角,来审视“中华”意识是如何在区域互动中被理解和塑造的。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中华”意识的?它是否包含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在“东亚视域”下,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等,是如何感知、回应,甚至是参与构建这种“中华”意识的?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些国家是如何在与中国的互动中,形成各自的“中华”认同,或者对“中华”概念进行解读的?例如,日本在近代面对西方冲击时,其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朝鲜王朝,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同时,又如何发展出其独特的“中华”观念?越南在漫长的历史交往中,对“中华”的理解又有着怎样的复杂性?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来展现“中华”意识在东亚区域的多元化呈现和历史演变。这本书的意义,我认为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打破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史观,看到一个更加平等、互动、充满张力的东亚区域。

评分

拿到《东亚视域中的「中华」意识》这本书,我首先是被其研究的切入点所吸引。长期以来,我们讨论“中国”和“中华”,往往是从中国内部视角出发,强调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这本书将目光投向了“东亚视域”,这标志着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转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中华”意识的,它是否仅仅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还是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含义?而“东亚视域”又将如何影响我们对这种意识的理解?例如,历史上,朝鲜、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在与中国的交往中,是如何体验和解读“中华”的?是作为一种文化母体,一种政治上的朝贡对象,还是一种需要警惕和区分的外部力量?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涉及大量的国别研究,深入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中华”意识时所展现出的复杂心态和策略。比如,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是如何在“脱亚入欧”的思潮下,重新塑造国家认同,以及对“中华”文化采取的批判性继承或彻底否定?越南在漫长的“北属”时期后,又是如何在近代国家构建中,处理与“中华”的文化和地缘政治关系?甚至,书中会不会触及到当代东亚各国,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和处理与“中华”相关的议题?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史料和生动的案例,来支撑其学术论断,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理论探讨。这本书的意义,我想不仅在于梳理历史,更在于启迪我们思考,在今天的东亚格局中,“中华”意识的内涵和外延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它又将如何影响东亚区域的未来走向。

评分

《东亚视域中的「中华」意识》这本书的题目,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东亚区域互动史的全新认知。我一直觉得,“中华”这个概念,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解读,一定是非常丰富且复杂的。这本书承诺从“东亚视域”出发,这让我非常兴奋,因为这意味着作者不会局限于中国自身的叙述,而是会展现一个更加动态、多维度的“中华”意识图景。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定义“中华”意识的?它是指一种文化上的渊源,一种政治上的向心力,还是某种价值体系的共鸣?更重要的是,在“东亚视域”下,周边国家是如何感知、回应,甚至是塑造这种“中华”意识的?我想,书中一定会有对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中国的关系的深入分析。例如,日本在不同时期,是如何对待来自中国的文化影响的?是全盘吸收,还是选择性借鉴,亦或是加以改造和超越?朝鲜作为长期以来与中国关系最密切的国家之一,其“中华”意识的形成和演变,一定充满了独特的复杂性,书中会如何解读这种“小中华”情结及其历史根源?越南,作为历史上与中国有着漫长而复杂的交往史的国家,其对“中华”的认知,又会有怎样的特别之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文献证据,生动地呈现这些互动过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宏观的理论框架。这本书的价值,我想在于它能够打破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史观,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平等、互动的东亚区域。通过“东亚视域”,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意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与周边各国的对话、碰撞、融合中,不断被重新定义和丰富。

评分

当我看到《东亚视域中的「中华」意识》这个书名时,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购买欲望。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中国”和“中华”的讨论,似乎总有一种“我者”的视角,很少能够真正跳脱出来,去审视“他者”是如何看待我们的。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将研究的目光聚焦于“东亚视域”,这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深刻的反思和挑战。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中华”意识的?它是一种纯粹的文化标签,还是一种包含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复杂集合?更让我好奇的是,在“东亚视域”下,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是如何在各自的历史进程中,理解、接纳、甚至是在某种程度上塑造这种“中华”意识的?书中是否会探讨,当这些国家在自身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与“中华”这个概念的关系?例如,在近代,日本的“脱亚入欧”思潮,是否意味着对“中华”意识的彻底疏离?朝鲜王朝时期,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同时,又是如何发展出独特的“中华”认同?越南在反抗西方殖民的过程中,是否也包含了对“中华”文化影响的复杂情感?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案例,来支撑其论点,比如通过分析具体的文献、艺术作品,或者历史事件,来展现不同国家主体对“中华”意识的具体认知和实践。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去理解“中华”概念在东亚区域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张力。

评分

《东亚视域中的「中华」意识》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我总觉得,“中华”这个概念,不应该仅仅被看作是中国自身的产物,它肯定是在与周边世界的互动中,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解读。这本书将研究的焦点放在“东亚视域”,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所期待的。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中华”意识的?它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还是一种政治上的影响力,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在“东亚视域”下,周边国家是如何理解和回应这种“中华”意识的?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历史上,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是如何在与中国的交往中,形成各自对“中华”的认知和态度的?例如,日本在近代是否在“脱亚入欧”的过程中,对“中华”文化进行了某种程度的疏离?朝鲜王朝,作为长期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其“中华”意识又有着怎样的独特性?越南在历史上与中国的复杂关系,又如何影响了其对“中华”的理解?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翔实的史料证据,通过具体的个案研究,来揭示这种“中华”意识在东亚区域的多重面向和历史演变。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打破传统史观的局限,以一种更加多元、动态的视角,去理解“中华”概念在东亚区域的复杂历史和文化互动。

评分

《东亚视域中的「中华」意识》——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探究的深度和广度。我一直对“中国”或者说“中华”这个概念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解读非常感兴趣。以往的讨论,很多时候都侧重于中国自身的历史和文化,但这本书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东亚视域”,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和理解“中华”意识的?它是否是一种固定的文化概念,还是在与周边国家的互动中不断被塑造和演变的?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是如何在各自的历史进程中,与“中华”这个概念发生联系的?例如,日本在近代的国家构建过程中,是如何处理与“中华”文化的传统联系的?是选择扬弃,还是批判性继承?朝鲜王朝,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同时,又是如何形成其独特的“中华”认同?越南在与中国的漫长交往史中,对“中华”的理解又有着怎样的复杂性?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支撑,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展现这种“中华”意识在东亚区域的多样化呈现。这本书的意义,我觉得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打破以中国为中心的叙事模式,看到一个更加平等、互动、充满张力的东亚区域。通过“东亚视域”,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意识并非一个单一的、静态的概念,而是在与周边各国的对话、冲突、融合中,不断被重新定义和丰富。

评分

《东亚视域中的「中华」意识》这个书名,瞬间点燃了我对历史和文化研究的热情。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概念,尤其是像“中华”这样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概念,如果仅仅从单一的内部视角出发,是远远不够的。这本书提出“东亚视域”,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具挑战性的研究空间。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界定“中华”意识的?它是否仅仅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还是包含着更复杂的政治、经济、地缘战略等层面的含义?在“东亚视域”下,周边国家是如何解读和回应这种“中华”意识的?我猜想,书中必然会涉及到对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中国互动关系的深入分析。例如,日本是如何在明治维新后,在“文明开化”的浪潮中,重新审视和定位自身的“日本”身份,以及与“中华”的关系的?朝鲜王朝,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同时,又是如何发展出其独特的“中华”意识,并与其他东亚国家形成互动?越南在历史上经历过漫长的“北属”时期,其对“中华”的认知,想必也充满了矛盾和张力,书中会如何呈现?我期待作者能够运用丰富的史料,通过具体的个案研究,来展现这些国家主体如何“观看”和“被观看”的复杂过程。这本书的意义,我想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打破以中国为中心的叙事,看到一个更加多元、平等的东亚区域。通过“东亚视域”,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意识并非一个固定的范畴,而是在与周边各国的互动中,不断被协商、被塑造、被重新定义的过程。

评分

《东亚视域中的「中华」意识》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让我觉得非常有分量,也充满了学术上的探索感。我一直对“中华”这个概念的边界和内涵感到好奇,尤其是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中华”意识在东亚区域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本书将研究的视角放在“东亚视域”,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非常有吸引力的维度。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中华”意识在东亚区域是如何被理解、被接纳,或者被抵制的?它是否仅仅是一种文化上的符号,还是包含了更深层的政治、经济、地缘战略意义?书中是否会分析,在历史上,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是如何在与中国的互动中,形成各自对“中华”的认知和认同?例如,日本在近代是否经历了对“中华”文化的一次深刻反思,甚至是一种“切割”?朝鲜王朝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小中华”情结,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和文化逻辑?越南在与中国的长久交往中,对“中华”的理解是否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史料和案例分析,例如通过对历史文献、外交文本、文学艺术作品等的解读,来展现不同国家主体对“中华”意识的多元解读和实践。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更加客观、多元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中华”意识在东亚区域历史发展中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以及它对当今东亚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东亚视域中的「中华」意识》本身就足够引人入胜,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中国”这个概念在东亚语境下的演变和认知非常感兴趣,尤其是这种“中华”意识如何被周边国家所理解、接受,甚至在互动中被塑造。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比如朝鲜、日本、越南等,是如何看待“中华”这个中心概念的。是将其视为文化宗主,还是在自身民族认同构建的过程中,与“中华”意识进行对话、融合,抑或是抗争?书中是否会追溯这种“中华”意识的起源,从古代的朝贡体系,到近代的民族国家构建,再到当代的全球化浪潮,这种意识形态是如何在不同层面、不同维度上被解读和实践的?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细致入微的分析,不仅仅是宏观的历史叙事,更能够穿透表象,触及不同主体内心深处的认知和情感。比如,在朝鲜王朝,他们是如何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同时,又小心翼翼地维护自身的“小中华”认同的?在日本,明治维新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冲击,他们又是如何重新审视和定位“日本”与“中华”的关系的?越南在历史上与中国的复杂互动,又如何影响了其对“中华”身份的理解?这些都是我渴望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我尤其看重的是,“东亚视域”这一视角,这意味着作者并非仅仅从中国自身的角度来阐述“中华”意识,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区域性互动框架下进行考察,这本身就极具价值。我期待作者能够运用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学术方法,为我们展现一幅错综复杂、生动鲜活的东亚区域“中华”意识变迁的画卷,揭示其中蕴含的深刻历史逻辑和文化张力,从而帮助我们更全面、更立体地理解“中华”概念的多元内涵及其在东亚区域历史发展中的复杂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