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周邊」概念的再澄清

曆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周邊」概念的再澄清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曆史
  • 周邊關係
  • 內與外
  • 概念史
  • 文化史
  • 政治史
  • 東亞
  • 邊界
  • 認同
  • 民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葛兆光教授十年前開始推動「從周邊看中國」研究計劃,把日本、韓國、越南等地保存的有關中國史資料作為「新材料」,試圖提供重新認識東亞和中國的多重視角與立場。為此,葛教授陸續齣版瞭《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曆史論述》、《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曆史》等著作,在國際學界受到廣泛關注。本書是葛兆光教授有關東亞與中國研究係列論著之一。為瞭對「周邊」及其相對應的「中國」概念做一個清晰的界定,作者在這本書中梳理曆史上中國疆域、族群和文化的移動與交錯,說明「內」與「外」之變化,並嘗試溝通原本分屬中外關係史、中國民族史(包括「邊疆民族」)、曆史地理學(包括「邊疆史地」)、全球史(和區域史)等各學術領域的資料和方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葛兆光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曆史係特聘教授。曾任日本京都大學、東京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颱灣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芝加哥大學客座教授或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是東亞及中國的思想、文化與宗教史。著有《增訂本中國禪思想史》、《中國思想史》(兩捲本)、《宅茲中國》、《想像異域》、《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曆史》等。

圖書目錄

引言  「從周邊看中國」到「曆史中國之內與外」   xv
 
壹  「周邊」的重新界定:移動與變化的「中國」   1
一  從〈禹貢〉到《史記》:「九州」與「中國」
二  統一與統閤:帝國內部政治、製度與文化的同質化
三  內與外:古代敵國的爾疆我界
四  有疆無界:移動的「周邊」
 
貳  成為「中國」:「外」何以成「內」   27
一  從《職貢圖》說起:「朝貢之邦」與「神州帝宅」
二  「鬍化」與「漢化」:帝國嚮南再嚮南
三  宋明之「中國」:仍是「九州」?
四  曆史的頓挫:大清帝國的擴張
 
參  成為「外國」:「內」何以成「外」   47
一  「一榻之外,皆他人傢也」:北宋的西北與西南
二  「限山隔海,天造地設」:安南成為異國
三  「少虧尺寸」:帝國疆域贏縮之無奈
 
肆  核心與邊緣:凝聚、雜糅、延續   67
一  「曆史過程」:如何書寫「中國」形成的曆史?
二  製度、社會與文化:「中國」得以延續的基礎
三  穩定的、移動的和交錯的
四  傳統帝國與現代國傢的糾纏
 
伍  重思所謂「漢化」、「殖民」與「帝國」   85
一  政治史與文化史:如何重新理解「漢化」
二  同與異:大清帝國也是「殖民主義」嗎?
三  何謂「帝國」:曆史中國何時是帝國?
 
結論  如何解釋「中國」?在現代概念與古代曆史之間   123
 
附錄  對「天下」的想像一個烏托邦想像背後的政治、思想與學術   131
後記   199
引用文獻   205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壹  「周邊」的重新界定:移動與變化的「中國」

要說明「周邊」,應當先說明「中國」。

原本「中國」並不是問題,「中國」之成為問題是在晚清民初,即張灝所說的「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1895–1925)。[1]眾所周知,晚清民初是一個各種觀念激變與衝突的時代,也是一個由於進入現代「國際」需要重新定義「國傢」的時代。在「中國」起源與界定這一問題上,當時大緻有三個說法相當流行,即「中國文化西來」說、[2]「苗先(原住民)漢後(外來者)」說、[3]「中國本部說」,[4]在當時這些說法對中國的自我認識衝擊非常之大。到瞭1920年代齣現「古史辨」運動,它對傳統文獻與古代曆史的質疑,不僅帶來瞭對傳統古史的破壞,也逐漸摧毀瞭「齣於一源」的曆史觀。[5]在舊的中國曆史起源說摧毀之後,便逐漸齣現各種新的曆史解釋。自從1927年徐中舒(1898–1991)發錶〈從古書中推測之殷周民族〉,[6]同年濛文通(1894–1968)齣版《古史甄微》,[7]1933年傅斯年(1896–1950)齣版《夷夏東西說》,[8]1943年徐炳昶(1888–1976)齣版《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以來,[9]學界對於古代「中國」大多放棄「唯一起源」和「單綫曆史」的說法。近年影響很大的蘇秉琦(1909–1997)《中國文明起源新探》,更把中國史前文明分為六大區域(燕山南北長城一帶;山東為主的東方;關中、晉南、豫西為主的中原;太湖為中心的東南;洞庭及四川;珠江三角洲的南方),提示瞭古代「中國」族群和文化的多源。
[10]既然古代文化與族群都未必「齣於一」,因此,所謂古代「中國」也無法簡單地「定於一」,古代中國之族群也無法簡單地說它們都是「炎黃子孫」。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無法簡單地認定現在這個「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文化、民族、語言的共同體。[11]

用戶評價

评分

“曆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周邊」概念的再澄清”,這本書的書名,一下子抓住瞭我想要探究的那個曆史的“邊疆”地帶。我一直覺得,我們對“中國”的理解,常常局限於以中原為中心的視角,而忽略瞭那些在地緣、文化上與“中國”既相鄰又相異的區域,它們在曆史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這本書提齣的“再澄清”,讓我看到瞭深入剖析這些“內”與“外”界限的機會。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細緻地考察,“中國”的邊界在曆史上是如何被劃定、被模糊,又被不斷地重新定義。例如,書中是否會探討,那些曾經被劃入“中國”版圖的地區,它們在多大程度上保持瞭自身的文化獨特性,又是在怎樣的互動中與“中國”核心區域形成瞭復雜的關係?反之,那些被傳統史學稱為“邊疆”或“異域”的區域,它們又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瞭“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乃至文化發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研究證據,來展示“中國”與“周邊”之間那種相互滲透、相互塑造的動態過程,從而讓我們對“中國”的認知,不再是僵化和單一的。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名字,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諸多曆史畫麵:從漢朝的匈奴,到唐朝的吐蕃,再到元、清兩朝對廣袤疆域的統治,以及近代以來與列強的交鋒。每一個時代,“中國”的邊界似乎都在擴張、收縮、或者被重新定義。而“周邊”這個概念,更是復雜難明。它既可以指地理上的鄰國,也可以指文化上的影響範圍,甚至可以是政治上的朝貢體係或勢力範圍。這本書提齣的“再澄清”,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曆史事實的復述,更可能是一種理論上的撥亂反正。我期待作者能夠提齣一套新的分析框架,來理解“中國”與“周邊”之間那種此消彼長、相互塑造的復雜關係。或許,作者會挑戰一些傳統史學界對“中國中心論”的固有認知,指齣“中國”的形成並非單嚮度的“中心”輻射,而是充滿瞭“周邊”因素的參與和影響。例如,在某些時期,“周邊”的民族政權反而可能成為漢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傳播者,或者“周邊”的地理環境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的軍事戰略和經濟發展模式。我很想知道,作者將如何具體地闡釋這些“內”與“外”的界限是如何模糊、如何重塑的,以及這種模糊和重塑又如何最終影響瞭“中國”作為一個曆史實體和文化概念的形成。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眼前一亮,因為它觸及瞭一個我一直非常感興趣但又覺得難以把握的議題:“中國”與“周邊”的概念。我總覺得,我們對“中國”的認知,往往帶著現代民族國傢的視角,而忽略瞭其在漫長曆史中,與周邊世界那種復雜而動態的關係。這本書的“再澄清”承諾,讓我看到瞭一個深入挖掘這些復雜性的可能。我迫切想知道,作者將如何界定“內”與“外”這兩個核心概念,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是否有所不同?又或者,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否如同一張不斷被重新繪製的地圖,充滿瞭模糊和重疊?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曆史案例,來佐證“中國”的概念是如何在與“周邊”的互動中被塑造和定義的。例如,書中是否會探討,那些曾經被視為“蠻夷”的族群,是如何在曆史上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的政治製度、文化習俗,甚至是民族認同?又或者,那些被籠罩在“中國”光環下的“周邊”國傢,它們又如何在與中國的互動中,發展齣獨特的文明和國傢形態?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擺脫對“中國”的刻闆印象,看到一個更加多元、更加立體的曆史圖景。

评分

當我看到“曆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周邊」概念的再澄清”這個書名時,腦海中立即聯想到瞭那些在曆史長河中模糊不清的邊界,以及那些被我們習慣性忽略的“邊緣”。我一直認為,對於“中國”的理解,不應該僅僅局限於其固定的疆域,而更應該關注它在曆史發展過程中,與外部世界是如何互動、融閤,甚至是被塑造的。這本書的“再澄清”,正好擊中瞭我的這種好奇心。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探討,“中國”的“內”與“外”在不同曆史時期是如何被界定的,這些界限又是如何被打破、被模糊,甚至是被重新構建的。或許,書中會通過對一些關鍵曆史事件的重新解讀,來展現“周邊”對於“中國”的形成所産生的深遠影響。例如,某些遊牧民族的崛起,是否曾深刻地改變瞭中國的政治格局和文化麵貌?又或者,中國文化的輸齣,是否也並非單嚮度的“教化”,而是伴隨著復雜的文化交流和適應過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更加 nuanced (細緻入微)的曆史視野,讓我們看到“中國”並非一個封閉的文明,而是一個在與世界互動中不斷生成和發展的動態概念。

评分

一本以宏大視角審視“中國”與“周邊”關係的書,光是書名就足以激起我濃厚的興趣。我總覺得,我們對“中國”的理解,往往被固有的疆域概念所束縛,而忽略瞭其漫長曆史中與外部世界韆絲萬縷的聯係。這本書似乎旨在打破這種慣性思維,引領我們跳齣狹隘的地理框架,去探究“中國”這一概念在曆史演進中的動態生成與不斷變遷。我尤其好奇,作者將如何界定和分析那些曾經被我們視為“邊疆”或“異域”的區域,它們在多大程度上塑造瞭我們今日所知的“中國”?又或者,我們所謂的“中國”文化,究竟有多少成分是從“周邊”吸納、融閤而來?這種“內”與“外”的相互滲透、相互構建,聽起來就充滿瞭學術的深度和思想的啓發。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係列令人信服的案例分析,輔以詳實的史料考證,來支撐其論點。例如,通過梳理古代絲綢之路沿綫的文明交流,探討不同政權在地理與文化上的互動,以及遊牧民族與農耕文明之間復雜而持久的關係。我希望作者能細緻地剖析這些互動如何影響瞭中國的政治製度、經濟模式、社會結構乃至意識形態,使我們對“中國”的認知不再是靜態的、孤立的,而是動態的、開放的。這不僅僅是一次學術的梳理,更可能是一次對我們自身身份認同的深刻反思。

评分

當我看到“曆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周邊」概念的再澄清”這個書名時,立刻感受到一種挑戰傳統曆史敘事的勇氣和學術的深度。我總覺得,我們對於“中國”的理解,往往容易陷入一種孤立的、靜態的框架,而忽略瞭它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與外部世界那種錯綜復雜、相互依存的關係。這本書的“再澄清”,恰恰觸及瞭這一核心問題。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重新界定“中國”與“周邊”這兩個概念,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是如何被賦予不同的含義,又是在怎樣的互動中不斷演變的。我期待書中能夠通過詳實的史料和嚴謹的論證,來展示“中國”的形成並非單嚮度的“自我構建”,而是充滿瞭與“周邊”世界相互藉鑒、相互影響、甚至是被塑造的過程。例如,書中是否會探討,那些被傳統史學視為“異族”的群體,是如何深刻地參與瞭中國的政治統治、文化發展,甚至是民族的融閤?又或者,“中國”的文化輸齣,是否也並非簡單的“教化”,而是在與“周邊”的互動中,經曆瞭復雜的接受、改造和再創造?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種更加立體、更加動態的曆史視角,讓我看到“中國”是一個在與世界的互動中不斷生成和發展的宏大敘事。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我反復咀嚼,覺得它蘊含著一種對既有認知的審視和挑戰。我們從小接受的曆史教育,似乎總是將“中國”視為一個相對穩定、獨立的存在,而“周邊”則更多地被看作是與“中國”發生聯係的外部力量。但“內”與“外”的界限真的如此清晰嗎?這本書的“再澄清”聽起來就像是在為我們揭開一層迷霧,讓我們看到曆史的真實肌理。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探討,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中國”是如何吸收、融閤、甚至是被“周邊”所塑造的。比如,漢民族文化的形成,是否也離不開與北方遊牧民族的長期互動和融閤?唐朝的開放氣象,又如何在文化上吸納瞭來自西域乃至更遠方的元素?這本書或許能夠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認為是“中國”固有特質的文化和製度,去追溯它們可能存在的“外部”淵源。我也希望書中能對“中國”這個概念本身的曆史演變進行深入剖析,它究竟是在何時、以何種方式開始被固定下來,又在不同時期被賦予瞭怎樣的內涵。這種對概念本身進行史學梳理的研究,本身就極具價值。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立刻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曆史細節的探索欲。“中國”與“周邊”,這兩個詞看似簡單,實則包含瞭無數錯綜復雜的關係。我一直覺得,我們的曆史敘事,往往傾嚮於突齣“中國”的統一和強大,而對於“周邊”區域在曆史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則有些模糊不清。這本書的“再澄清”承諾,讓我看到瞭一種深入挖掘真相的可能。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具體的曆史事件和人物,來佐證“內”與“外”的界限是如何被打破、被模糊的。例如,曆史上那些跨越文化和民族界限的交流,那些“鬍漢融閤”的時代,又或者那些曾經被視為“蠻夷”的群體,是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的政治製度、文學藝術甚至生活習俗。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探討“中國”這個概念本身的演變,它在不同朝代、不同語境下,所指代的地理範圍和文化內涵是否有所不同?以及“周邊”的概念,是否也隨著曆史的變遷而不斷調整和重塑?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更為靈活和動態的視角,來理解中國曆史的復雜性,而不是停留在一種靜態的、單一的解讀之上。

评分

“曆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周邊」概念的再澄清”,光是這個書名就充滿瞭學者對曆史的深刻反思和批判精神。我常常覺得,我們對“中國”的認知,很容易被現代國傢的疆域所固化,而忽略瞭在更長的曆史尺度上,“中國”的內涵和外延是如何不斷演變的。這本書提齣的“再澄清”,讓我看到瞭一個打破固有認知、重新審視曆史邊界的可能。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界定“內”與“外”這兩個核心概念,它們是否是絕對的、靜止的,還是動態的、相互滲透的?我期待書中能有精彩的案例分析,例如,探討唐朝的“萬邦來朝”是否真的是一種單嚮的朝貢關係,還是更復雜的文化與政治互動?又或者,探討中國與周邊民族政權之間的關係,是否正如傳統史學所言,是以“華夏中心”為絕對的軸心,還是存在著更加復雜的相互影響和建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讓我們看到“中國”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地融入瞭更廣闊的亞洲乃至世界曆史的網絡之中。

评分

“曆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周邊」概念的再澄清”,這個書名讓我感到一股研究的雄心和視野的開闊。我總覺得,當我們談論“中國”時,很容易陷入一種“大國”敘事的窠臼,而忽略瞭中國曆史發展過程中,與周邊世界之間那種復雜而微妙的互動關係。這本書恰恰抓住瞭這一點,提齣要“再澄清”這兩個核心概念。我迫切想知道,作者將如何定義這個“內”和“外”,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是否界限分明?又或者,它們之間存在著怎樣的滲透、融閤與對抗?例如,對於一些被劃入“中國”版圖的區域,它們在曆史上是否曾擁有獨立於“漢文化”的文化認同,又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與“中國”核心區域發生化學反應?反之,那些傳統意義上的“周邊”國傢,它們又如何在與中國的互動中,塑造瞭自身的國傢認同和文化特色?這本書是否會運用跨國史、區域史的研究方法,來打破傳統的“中國中心”視角,展現一個更加立體、多元的曆史圖景?我非常期待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獲得一種更加 nuanced (細緻入微)的曆史理解,不再將“中國”視為一個孤立的文明,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加廣闊的世界曆史背景下進行審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