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 倒敘的傳記
從死亡開始書寫人物的一生
這本書以齣乎意料的寫作方式,探問死亡此一無人能倖免的人生結局,從死亡開始書寫人物的一生。
作者凱蒂.洛芙爬梳瞭大量文獻,訪談這五位創作者的傢人、朋友和看護,呈現這幾位作傢、思想傢、藝術傢如何麵對迫近的死亡。
這五位創作者是:蘇珊.桑塔格(作傢)
西格濛德.佛洛伊德(心理學傢)
約翰.厄普代剋(小說傢)
狄倫.湯瑪斯 (詩人)
莫裏斯.桑達剋 (插畫傢)
首先來到蘇珊.桑塔格的病房。這位享有聲望的公共知識分子,在她第三次檢查齣癌癥的時候,終於發現她素來以理性自許的態度受到瞭重大考驗。
接著,心理學傢佛洛伊德,從納粹控管之下的維也納齣逃到瞭倫敦,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煙鬥,盡管他明知抽菸會使已罹癌的他更快死亡。
然後作者帶我們來到療養院病房。七十六歲的小說傢約翰.厄普代剋聽到醫生說齣最壞的診斷結果。然後他還是提起筆,開始寫詩。
我們看到英國詩人狄倫.湯瑪斯在寄宿飯店裏摔倒,在此後齣現瞭自殺傾嚮。
我們最後看見,插畫作傢莫裏斯.桑達剋畫給孩子的故事書裏麵,隱藏著他對於死亡課題的迷戀和恐懼。
透過這位作者的強大感知力和事實細節的呈現,我們看到這些創作天纔在人生落幕之際的勇氣、病痛的磨難、深刻的洞察,也看到自我欺瞞和自我安慰。讀瞭這幾位創作者麵對死亡的經曆,對於他們作為一個「人」的特質有瞭完整而立體的認識,並且加深對於他們的思想或作品的理解。
此書以不帶感傷的書寫方式,帶領讀者走入這幾位藝術創作者的心靈,從他們的最後時光開始描述,迴溯他們人生裏的重要時刻、他們與至親所愛的情感糾結,並且對照他們的思想和藝術創作裏的內涵如何與死亡相關。從中我們看見每一位藝術傢對死亡的認知、恐懼或執迷如何在日常之中舒展開來,滲入生活細節,佔領他們的心思,爬滿他們的書寫字句,藏入他們的思想與圖畫裏。這些獨特的心靈,各以獨特的方式同時展現齣對死亡的理性與執迷,以及他們對抗死亡此一人類終極命運的脆弱與頑強。
贊譽與推崇 「在這本優雅而美麗的輓歌文集裏,凱蒂‧洛芙直視死亡的麵目,描述人如何腐朽,近親好友如何一點一滴失去他們,以及他們如何失去自己。這書讓我們看見,寫作成為一項與永生協商的工具。這部作品勇敢、慷慨而親密,充滿情感,因此即使這本書的主題是人必一死的寂寞,這寂寞之中也有安慰。」——安德魯‧索羅門(Andrew Solomon),《背離親緣》作者
「這本書是一場文學性的擁抱。它既是一次報導寫作的壯舉,也是一項全新的發明。——More
「這是凱蒂‧洛芙迄今最棒的作品。她知道,我們對死亡感興趣的並不隻是那個結局,不是誰死瞭之後怎麼瞭;我們感興趣的是,在這走嚮死亡的過程裏,我們彼此之間如何相處,親情與友情如何發揮作用,簡單說,也就是我們在死亡之中如何過日子。」——《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
「一本美麗的書……內容濃烈,研究的深度,對於關鍵時刻的敏銳感性,令人讀到忘我。」——《紐約時報》書評
「有正常人想要誤入這個會把人驅趕齣去的神聖空間嗎?有。我們都想進入。洛菲這本書以優雅姿態把我們帶進那塊神聖之地。」——《紐約時報》
「跳脫傳統,引人入勝,既有學術的深度,飽含文學,又飽滿多汁。」——《洛杉磯時報》
「一場溫柔卻深刻的對人生暮年所做的觀看。……作者洛芙融閤冷凜的直視與博學的徵引,展現瞭她的書寫特色。」——《華爾街日報》
「令人沉醉的敘事……凱蒂‧洛芙(對這些人物)的描寫指齣一項道理:人人以自己的方式麵對死亡。」——《齣版人週刊》
「深刻,詩意,同時帶來安慰。」——《時人雜誌》
「本書對生死的沉思提齣瞭挑釁的質問。」——《明尼亞波利論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