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中日韩(3)政治‧军事篇

100年前的中日韩(3)政治‧军事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日关系
  • 韩日关系
  • 东亚历史
  • 政治史
  • 军事史
  • 百年历史
  • 历史研究
  • 近代史
  • 亚洲历史
  • 国际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东亚风云再起,中、日、韩三国冲突一触即发!

   以史为鑑可以知兴亡,知己知彼,才能夺得先机,立于不败。

  笔者在长期比较研究东亚历史过程中,对中日韩三国近代史中的重大事件、文化、艺术、社会、风俗、民众的日常生活等方面进行划分,并以特写予以还原。本书共分三册,第一册《文明‧风物篇》、第二册《人物‧思想篇》、第三册《政治‧军事篇》。

  笔者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再发现、再思考对我们而言不太了解或者已随风而逝的历史场面。摆脱单一国家历史观点,以多国、多层次的视角,省察整体的历史环境,重新审视东亚近代史。
《百年前的中日韩:社会风貌与日常生活》简介 一、引言:穿越时空的日常生活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初,一个在剧烈变革中孕育新生的东亚三国——中国、日本与朝鲜半岛。与宏大的政治军事叙事不同,本书将镜头对准寻常百姓的生活图景,深入剖析在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时代背景下,三地民众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信仰习俗乃至精神面貌的变迁。我们试图通过微观的细节,重构出那段历史中,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下的真实存在状态。 二、衣冠之变:从传统服饰到现代形制的演进 服饰,是文化身份最直观的载体。在那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年代,东亚三国的传统服饰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融合。 在中国: 清末民初,汉族服饰体系经历了从长袍马褂向西式装束的过渡期。在城市精英阶层和新式知识分子中,中山装和西装开始流行,象征着对“新文化”的拥抱。然而,在广大的乡村地区,传统服饰——男子的长衫马褂、女子的袄裙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只是在色彩、面料和剪裁上,也隐约可见机器化工业带来的影响。本章将详细考察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对于“新衣”和“旧裳”的选择与抗拒,以及“剪辫易服”等重大政治符号如何渗透到寻常的穿衣习惯中。 在日本: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服饰革新走得更为彻底。和服(Kimono)逐渐退居礼仪和特定场合,西服(洋装)成为公务、教育和商业活动的标准制服。本书将探究“制服文化”的兴起,从军装到学生装,这种统一化的着装如何塑造了现代日本人的集体意识。同时,和服工艺的精湛并未消亡,而是转向了更精致的艺术品领域,并开始影响西方的时尚界。 在朝鲜半岛: 朝鲜王朝的传统服饰“韩服”(Hanbok)在殖民统治初期仍然顽强地存在。然而,随着日本殖民政策的推行,对朝鲜民族身份的压制也体现在服饰上。韩服的色彩和面料受到限制,同时,部分精英阶层为了适应殖民政府的需要,也开始穿着日式或西式服装。我们将重点分析韩服在维护民族认同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其在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流行差异。 三、餐桌上的世界观:饮食变迁与消费结构 “民以食为天”,餐桌上的变化最能体现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塑。 中国: 城市中出现了“中西合璧”的饮食新潮流。西式咖啡馆、面包房开始出现,吸引着追求时髦的年轻一代。传统上以米面为主的饮食结构,受到了西方传入的土豆、玉米等新作物的挑战。同时,由于铁路和航运的发展,区域性食材的流通加快,但饥荒的阴影并未完全散去,城乡之间的食物获取能力仍存在巨大鸿沟。我们将探讨茶馆、酒楼在社交生活中的角色变化,以及新式公共食堂的萌芽。 日本: 日本的“食文化”在明治维新后受到了西方饮食的强烈冲击,但吸收的方式更加系统化。米饭和味噌汤依然是核心,但肉类消费量显著增加,啤酒、面包等也进入了日常饮食。本书将关注“洋食”这一独特的饮食流派的诞生,分析这些新食物如何与日本的本土文化进行融合,并反映了国民营养状况的改善趋势。 朝鲜半岛: 在日本的经济控制下,朝鲜半岛的粮食生产被大量输往日本本土,导致本地民众的口粮短缺。泡菜、大酱等传统发酵食品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它们不仅是食物,更是抵抗外部文化侵蚀的精神支柱。同时,日式饮食习惯(如使用筷子的细微差别、对特定海产品的偏好)也逐渐在部分群体中渗透。 四、安居乐业:居住环境与城市化进程 建筑形态的变化,直观地展示了现代化的速度与不平衡性。 中国: 传统四合院、天井式民居与租界和新式城区中的“洋房”、“公寓”形成鲜明对比。本书将描绘上海、天津、广州等通商口岸城市的空间隔离现象——殖民风格的宏伟建筑群与棚户区的拥挤简陋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在乡村,宗族祠堂的地位受到削弱,但传统建材和营造技术依然主导着绝大多数农家小院的构建。 日本: 城市建筑开始从木质结构向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转型,以应对火灾和地震的威胁。传统的日式住宅(Minka)在城市中被快速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更注重功能性的建筑。我们还将考察公共建筑,如火车站、邮局、银行的设计,它们是新国家意识形态和技术实力的象征。 朝鲜半岛: 传统韩屋的居住模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挤压。日本殖民者推行“都市美化”计划,拆除了大量传统街区,兴建日式风格的官署和商业建筑。韩屋的内部空间布局,特别是对于性别隔离的严格要求,与新式公寓的开放空间理念产生了冲突。 五、人伦秩序的松动:婚姻、家庭与教育 东亚社会的核心是家庭与伦理秩序,而教育和婚姻制度的改革,是动摇这一秩序的根本力量。 婚姻观念的转型: 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开始受到新式教育的挑战,尤其是在受过新式学堂教育的青年男女中,“自由恋爱”的思潮开始萌芽,尽管这在社会上仍属于离经叛道的行为。休妻、纳妾的习俗在法律上受到打击,但并未完全消失,女性的社会地位(尤其是在城市资产阶级家庭中)开始有所提高。 教育的普及与分化: 传统私塾(如中国的蒙学、书院;日本的寺子屋的余绪;朝鲜的乡学)逐步被以国家为中心的现代学校取代。这种教育模式的转变,不仅是知识内容的更新,更是价值观的重塑——培养“现代国民”而非“传统孝子”。不同性别、不同阶层的教育机会存在巨大差距,教育成为区分“新旧”人群的重要标识。 性别角色的再定义: 尽管“三从四德”依然是社会的主流伦理,但知识女性和女工群体的出现,开始打破了闺阁的藩篱。女子师范学校的建立,为女性提供了进入公共领域的入口。我们将审视女性在公共场合的可见性变化,以及她们在文学、艺术和家庭教育中扮演的新角色。 六、信仰与迷信:精神世界的挣扎与融合 面对科学与西方的冲击,传统的宗教和民间信仰体系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内部调整。 中国: 儒家思想在官方层面受到激烈批判,但其作为社会道德基础的作用难以撼动。佛教、道教在民间依然拥有庞大的信众,同时,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基督教,在城市中迅速传播,成为知识分子和底层民众寻求救赎的新途径。民间“神鬼之说”与科学知识的矛盾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 日本: 国家神道被强化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服务于天皇崇拜和军国主义的动员。佛教则在适应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开始强调其社会服务性。西方的唯物主义和科学思想对传统信仰构成了挑战,但并未完全取代它们。 朝鲜半岛: 在殖民高压下,萨满教等本土信仰成为民间抵抗精神的寄托。同时,基督教在朝鲜的传播速度极快,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许多抗日运动人士都与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儒教的严苛性在社会动荡中受到质疑,促使人们寻求新的精神寄托。 结语:活在历史的夹缝中 《百年前的中日韩:社会风貌与日常生活》的目的,不是描绘三个国家如何被卷入近代化的漩涡,而是细致入微地记录下,在政治风云变幻的“幕后”,普通人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中所展现出的坚韧、适应与挣扎。他们是历史的沉默参与者,其生活细节,构成了理解那段宏大历史最真实、最温暖的注脚。通过对这些日常碎片的重构,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东亚现代性的复杂面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金文学


  比较文化学者,文明批评家,作家。1962年生于中国沈阳,198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日本文学专业。1991年以亚洲第一名的成绩获日本「新岛奖学金」赴日本着名私立大学─同志社大学留学,后在京都大学、广岛大学大学院专攻比较文学、比较文化及文化人类学博士后期课程。

  历任广岛文化学园大学、安田女子大学、放送大学特任教授。在东京、首尔、北京、上海等大学和研究机构任客座教授及客座、兼任教授。现任中日韩国际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

  主要着作有《东亚三国志》、《中日韩三国人性格》、《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丑陋的韩国人》、《丑陋的日本人》、《100年前的中日韩》、《「混」的中国人》、《中国人进化了吗?》等。

图书目录

作者前言      011

1. 反观东亚地图      013
2. 近代中日韩之间的第一次文明冲突      015
3. 「独立门」是从何而来的独立?      019
4. 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朝鲜跟谁一伙      023
5. 从下关到釜山      025
6. 击毙伊藤博文:二重狙击说      028
7. 安重根的义举,击毙伊藤博文早被预言      031
8. 日俄战争的背后      034
9. 日俄战争期间向日本提供协助的清政府      036
10. 100年前日本的社会主义运动      039
11.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实质      040
12. 百年前日本人缜密的中国分析      043
13. 沦为亚洲「公敌」的日本      047
14. 痛哭的韩国      049
15. 韩国统监部统治的明暗面      052
16. 1910年8月22日黄昏      056
17. 「日韩併合」的实质是什么?      059
18. 「日韩併合」所表现出来的韩国缺陷分析      062
19. 1910年8月29日的空白      065
20. 「被玷污的朝鲜地图」      068
21. 日本的「中国热」      071
22. 在东洋三国成为畅销书的《大东合邦论》      073
23. 近代中日韩三国的「亚洲主义」谱系      077
24. 岩仓使团出访西洋      080
25. 清末时期袭击日本本土计画      083
26. 康有为的两副面孔      086
27. 孙中山和李鸿章密谋「两广独立」      089
28. 日本为什么能够避免被殖民的命运?      091
29. 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之谜      094
30. 慈禧太后的政治遗产      097
31. 日本人对殖民地的「帝国」目光      099
32. 「韩日併合」与日本向朝鲜的布道      102
33. 为什么八国联军中还有中国人?      105
34. 暗杀时代      108
35. 日本有识之士为何要支援辛亥革命      110
36. 日本妓女间谍在中国进行的间谍活动      112
37. 朝鲜皇太子的悲剧      115
38. 革命旗帜高高飘扬      118
39. 孙中山不在场的辛亥革命      120
40. 辛亥革命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      123
41. 为何要对袁世凯寄予厚望      125
42. 百年前是如何评价 「辛亥革命」的?      127
43. 辛亥革命是如何影响日本的?      130
44. 革命党放弃「北伐」的原因      132
45. 百年前的中国是如何看待「日韩併合」的?      135
46. 大韩纯宗皇帝的南北巡视      137
47. 日本曾想「统监」中国吗?      140
48. 伊藤博文为何要关注中国?      142
49. 日本为何更热衷于统治朝鲜      145
50. 从民国到军国      147
51. 日本是如何评价「併合韩国」的?      150
52. 朝鲜的文明开化为何遭到失败?      152
53. 永远沉睡在异国他乡的清朝俘虏      155
54. 天皇的实质      157
55. 朝鲜的抗日义兵运动      160
56. 日本是如何镇压义兵运动的?      163
57. 获得日本人尊敬的抗日义兵      165
58. 民国第一届国会是什么样子的?      168
59. 清末时期诞生的近代议会      171
60. 西方人如何评价清末改革?      173
61. 佛教僧侣参加辛亥革命      176
62. 日本秘密制作的亚洲地图--「外邦图」      179
63. 日本是如何绘制朝鲜半岛地图的?      181
64. 日本是如何侦察、测量中国大陆的?      183
65. 为什么会发生「乙未事变」?      185
66. 「俄馆播迁」和高宗的无能      188
67. 杀害明成皇后者的结局      190
68. 把东学农民运动当成战争谋略加以利用的日本      193
69. 景福宫军事政变      196
70. 从东亚立场上观察中日甲午战争      199
71. 为什么说清王朝难以自行阻止亡国悲剧?      201
72. 清王朝对汉族人的不信任      204
73. 朝鲜是如何开埠的?      206
74. 壬午军乱的沉重意义      209
75. 甲申革命失败的原因      212
76. 历史面纱下日本军队的优秀性      215
77. 「黄帝」是如何被打造出来的?      218
78. 近代中国革命为什么要排斥农民?      221
79. 支援列宁革命活动的日本      223
80. 压制朝鲜自主近代化进程的清政府      226
81. 辛亥革命新解释      229
83. 孙中山拥有过美国国籍      231
83. 世界如何评价伊藤博文统监对朝鲜的统治?      233
84. 中日甲午战争再发现      235
85. 日本赢得日俄战争的胜利,鼓舞了亚洲民族独立运动      237
86. 对《朝鲜独立运动血史》缺陷的分析      240
87. 对「抵抗式」民族主义局限的分析      242
88. 日本是如何经营台湾的?      245
89. 文官总督统治下的台湾近代化      247
90. 播撒在台湾的近代教育的种子      250
91. 「东南互保」指的是什么?      253
92. 朝鲜为何不能自行阻止亡国悲剧的发生      255
93. 「征韩论」的用意所在      258
94. 谁是近代化改革的绊脚石?      260
95. 清军在朝鲜暴行虐施      263
96. 义和团运动是「爱国壮举」吗?      266
98. 反对侵略扩张的日本「小国主义」      268
98. 朝鲜近代精英为何希望与日本结盟      271
99. 朝鲜为何成为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战场?      273
100. 「一进会」的实质是什么?      276
101. 平民百姓为什么认为戊戌变法革新派是「叛逆者」?      279
102. 孙中山曾想把东三省卖给日本      282
103. 百年前中日关系的「黄金时期」      284
104. 日本帝国主义「封杀」了朝鲜语吗?      286
105. 统计学视角下的殖民地统治      289
106. 对朝鲜殖民地时期的「四阶段」评价法      290
107. 袁世凯「盗取了国家」吗?      293
108. 孙中山的个人崇拜      295
109. 孙中山的愚民观      297
110. 「乙巳五贼」是卖国贼吗?      300
111. 100年前,西方是如何评价日本的?      301
112. 100年前,西方是如何评价韩国的?      305
113. 为什么部分朝鲜人对日韩併合持肯定态度?      308
114. 日本在殖民地朝鲜建构的近代法制体系      310
115. 「向日本学习!」      313
116. 近代日本学者的「南北中国论」      315
117. 日本统治时期日本人的「朝鲜民族性论」      318
118. 中日两国在相互理解过程中的龌龊      321
119. 百年的启示      324

图书序言

作者前言

  回顾历史,近代东洋(东亚)的文明发展,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开始起步的。中国和韩国、日本立志于西洋的近代化,开始了一场类似于龟兔赛跑的竞争。不幸的是,日本帝国通过明治维新,率先实现了西洋近代化。随着这一力量的侵入,东洋近代史的格斗正式展开。

  近代东亚的文化、思想、社会,在这一幸与不幸的历史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在建构压制、抵抗及适应的多层版图的同时,逐渐形成其明暗面。如文明史学家所说,从地缘政治学上讲,介于大陆和岛国夹缝中的朝鲜半岛,是遭受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般的惨痛,并在一系列变化中立于历史之中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种教训。」这一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从这一视点出发,通过重新审视、重新揭示亚洲近代的明与暗,重新发现和思考不被我们充分了解的近代史,这对生活于21世纪的我们而言,都是一件极其重要,且具有深远意义的事情。

  什么是历史呢?历史正是以坚韧的纽带,把昨天连接起来的今天。但是,我们今天对于100年前的近代史,持有怎样的态度呢?对于中国的近代史,我们通过学习教科书中的知识,对其有了一定的认识,可对我们民族自身的近代历史,我们又了解多少呢?另外,对于具有密切关联的邻国--日本的近代史,我们又有多少关注呢?

  此外,我们透视历史的角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一点尤其令我感到焦虑。我认为我们有必要摆脱单纯的二分法思维方式的桎梧,而採用一种更为温和、更为多样化的视角。巧合的是,所谓历史,并非是根据某种特定性的目的论、认识论展开的。历史也是将个人和民族、集团社会、国家纠缠在一起,在穿越时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所以,在历史中,我们和他者、此方和彼方,要么在彼此影响过程中形成和谐关系;要么与此相反,彼此反目成仇,进而在格斗过程中形成极其复杂的形态。因此,历史这一巨型连续剧的主人公,总是由自我和他者构成,是一种复合的形态。那么,他者成为镜子,并起到照出我们真实面貌的作用,这本身是否就是历史的真实面貌呢?

  「了解他人,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比较、回顾100年前的中国、韩国、日本,也是反观我们自己的好方法。

  笔者在长期比较研究东亚历史过程中,试图在该书中以类似于MRI(核磁共振成像)的方法,对中日韩三国近代史中的重大事件、文化、艺术、社会、风俗、民众的日常生活等方面进行切分,并以特写镜头予以还原。

  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对我们曾经不太了解的,或者已经随风而逝的历史场面,进行再发现、再思考。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已逝的近代史的光明与黑暗,同时也能感受到温和而又冰冷的近代史的体温。

  笔者所希冀的是,摆脱单一国家历史的视角,并以多国的、多层次的视角,省察我们和我们周边的历史环境。

  本书中文繁体版共分三册,第一册《文明‧风物篇》、第二册《人物‧思想篇》、第三册《政治‧军事篇》,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

图书试读

1. 反观东亚地图
 
让我们先展开世界地图中的东亚地图,然后将其倒过来加以观察。
 
中国和韩国(朝鲜半岛)、日本的方位的排列次序与原来恰好相反。
 
我们可以发现渤海、黄海、中国东海、日本海是大陆和列岛的内海。尤其是日本海,虽然位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之间,但其作为过去曾与大陆连结的痕迹,看上去似乎很像一个湖泊。
 
还有一点也不容忽视。日本的地形绝不是一个以大海为界的、不同于大陆的「孤立无援的岛屿」。
 
我们会发现,所谓日本这个岛国,事实上是将亚洲大陆广阔的北方与南方连接起来的桥樑。不仅如此,日本还位于亚洲(东洋)的最西端(正视地图时则位于最东端--也称为极东),看上去像是介于西方北美大陆和亚洲大陆之间的巨大桥樑。
 
而问题也正是从这里发生的。率先实现西方近代化的日本,并没能起到很好的「文明桥樑」作用。这是近代最大的「恶之花」。
 
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变身为西方式的近代国家,却没能形成「大海即是人类交流的舞台」这一理念,而是将「大海即为国境」这一错误理念植入国民意识深处,并由此做出了可怕的错误选择:要想守住孤立无援的岛国,就应该觊觎海外,佔领殖民地。
 
在世界中世纪史和近代史中,15-16世纪历史的主人公,从大陆帝国转变为海洋帝国。「统治海洋的国家,才能统治世界。」这正是经过大航海时代而走近我们的近代世界观。以西方文明和技术掌握海洋控制权的近代世界殖民地统治原则,正是以西方为中心的海洋帝国最大的话题。
 
以英国为中心,法国、德国、义大利以及俄罗斯、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横跨海洋掠夺与强佔殖民地,便是当时世界「弱肉强食」的绝对原则。
 
1840年,在鸦片战争中受到强烈刺激的国家,事实上并非是大清国,而是岛国日本。
 
他们很快认识到,要想避免西方帝国的殖民地统治,最好的方法只有自己首先实施「强兵富国」、「文明开化」的政策。他们认为只有成为亚洲的「西方」,才会有活路。
 
只要比较东亚三国的开国样态,我们就会得知日本这个国家对所谓「西方式的」是多么敏感,并率先模仿西方的,以至于经常被西方嘲笑为「猿猴」。

用户评价

评分

《100年前的中日韩(3)政治‧军事篇》——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人对书中内容产生无限的遐想。一百年前,那是一个东亚巨变的时代,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一个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这本《政治‧军事篇》的出现,恰恰触及了那个时代最核心的脉络。我坚信,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会深入剖析三国在政治和军事领域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想象一下,当年的日本,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亚洲帝国,其政治野心和军事扩张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书中是否会描绘出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政治体制如何支撑其对外扩张的战略?而当时饱受内乱和外国侵略之苦的中国,又如何在政治上摇摇欲坠,军事上节节败退?作者或许会带领我们走进清末民初的权力中心,揭示那些影响历史走向的政治决策和军事部署。至于朝鲜,在列强的夹缝中,它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的政治体制又为何难以抵挡外部的压力?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当时三国之间微妙的政治平衡,以及军事实力对比如何影响着各自的外交政策。或许,书中还会涉及一些当时重要的军事人物,他们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指挥,以及这些对战争进程和历史结局产生的影响。作为读者,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更加清晰、更加深刻的东亚近现代政治军事全景图。

评分

“100年前的中日韩(3)政治‧军事篇”——当看到这个标题时,我立刻被它所吸引。这个标题精准地定位了历史的时期和关注的焦点,即100年前,东亚地区,以及政治和军事这两个至关重要的议题。我一直对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年代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东亚地区。那是一个帝国主义列强势力交织,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我设想,这本书会带领我们深入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漩涡和军事冲突之中,去探寻中日韩三国在这场历史洪流中的角色和命运。从政治层面,我好奇书中会如何解析当时日本的政治体系如何支撑其对外扩张的野心,明治天皇的改革对日本政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展现中国在晚清时期政治体制的腐朽与变革,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如何影响了中国的未来走向,以及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分裂与混乱。对于朝鲜,书中又将如何描绘其在帝国主义夹缝中艰难求存的政治境遇?在军事方面,我相信本书会着重探讨那个时代东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军事冲突,如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等。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深入分析这些战争的战略意义,各国的军事实力对比,以及军事技术和战术上的演变。例如,日本海军的崛起,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尝试,以及朝鲜军事力量的局限性,都将是令人着迷的章节。

评分

《100年前的中日韩(3)政治‧军事篇》——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阅读欲望。一百年前,那是一个东亚风云激荡的时代,一个政治格局剧烈变动的时代,一个军事力量此消彼长的时代。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那个关键历史时期的绝佳窗口。我猜想,作者必定会带领我们穿梭回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年代,去细致地审视中日韩三国在政治和军事领域所发生的深刻变革。从政治层面来看,日本是如何从一个封闭的国家,迅速崛起为东亚的强国?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政治体制、权力结构以及其对外扩张的政治哲学?而中国,又是在怎样的政治困境中艰难前行?是慈禧太后时代的政治保守,还是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书中对当时的中国政治派别、政党斗争以及革命运动的描绘,必将十分精彩。对于朝鲜,这本书又将如何展现其在三国地缘政治博弈中的地位?它又将如何应对来自日本和中国的政治压力?军事方面,本书肯定会涉及那个时代最震撼人心的军事冲突,比如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但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分析这些战争的战略背景、战术运用,以及各国军队的现代化进程。日本海军的崛起,中国军队的改革尝试,以及朝鲜在军事上的脆弱性,都将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本书,无疑将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东亚近代史的新大门。

评分

“100年前的中日韩(3)政治‧军事篇”——这个标题直指核心,瞬间激起了我探究那个时代东亚复杂政治军事格局的强烈愿望。一百年前,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世纪交替时期,也是东亚地区从传统走向近代,充满冲突与变革的关键节点。我相信,本书将以其独到的视角,为我们呈现那个时代中日韩三国在政治舞台上的纵横捭阖,以及在军事领域进行的殊死搏斗。我非常想了解,日本是如何通过其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军事力量的强化,成为东亚地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书中是否会细致地描绘日本的崛起之路,包括其政治思想的演变和军事策略的制定?同时,对于曾经辉煌的中国,书中又将如何展现其在内忧外患下的政治困境,以及如何应对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我期待看到对清末政治改革、辛亥革命以及民国初年政治分裂的深入分析,以及中国军事力量的变迁。而朝鲜,在这个地缘政治的十字路口,它的政治命运又是如何受到周边强国的影响?在军事层面,本书必然会重点关注那个时期影响东亚格局的重大军事事件,如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但我更期望能从中洞察出各国军队的战略思想、战术运用以及武器装备的发展。这本书,定能让我对那段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100年前的中日韩(3)政治‧军事篇”,这个书名组合得相当有分量,瞬间就点燃了我对那段历史的好奇心。100年前,东亚大地经历了怎样的风云激荡?尤其是政治和军事这两个维度,无疑是理解那个时代的关键。我脑海里立即浮现出那个时期的几个关键词:帝国主义的扩张、民族主义的兴起、军备竞赛的升级、旧秩序的崩溃以及新秩序的孕育。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够为我们揭示在这些宏大叙事之下,中日韩三国各自内部的政治运作,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军事较量。例如,日本明治维新后,其政治体制是如何为军事扩张提供动力的?天皇制、陆军省、海军省在对外政策中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而当时的中国,在经历了无数次对外战争的失败后,其政治体制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改革还是革命?是北洋政府的军阀混战,还是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分裂?书中是否会对这些关键的政治转型进行深入的解读?军事方面,书中必然会涉及那个时代东亚地区最重大的军事冲突,如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等,但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分析这些战争背后的政治动因,以及三国在军事技术、战略战术上的演变。比如,日本海军的崛起是如何改变地区力量平衡的?中国陆军又经历了怎样的现代化尝试?朝鲜作为三国地缘政治的焦点,其军事力量在面对强邻时又是怎样的尴尬局面?这本书,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东亚近代史的独特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100年前的中日韩(3)政治‧军事篇》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东亚近现代史,尤其是20世纪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期充满兴趣。标题中的“100年前”精准地定位了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而“政治‧军事篇”则预示着本书将深入探讨那个时代最核心、最具影响力的议题。作为一名普通的历史爱好者,我常常觉得,要理解当今世界的格局,绕不开百年前那段错综复杂的历史。尤其是在地缘政治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回顾那个时期中日韩三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博弈与角力,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设想,本书或许会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展现三国之间复杂的权力关系,分析各自国家的内政外交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塑造了地区的动荡与变革。例如,日本作为当时崛起的大国,其对外扩张的野心在政治和军事上必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而中国,则在内忧外患中苦苦挣扎,寻求自强之路;朝鲜半岛,则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其主权独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细致地描绘当时的政治氛围,分析关键的历史事件,比如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等,并深入探讨这些事件背后复杂的政治动因和军事策略。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超越简单的事件罗列,能够从更深层次挖掘出三国人民在那段特殊时期的生存状态、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政治选择和军事行动。一个好的历史读物,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是历史的镜鉴。

评分

“100年前的中日韩(3)政治‧军事篇”——仅仅是这个标题,就足以让人联想到那个时代东亚地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百年前,是帝国主义的铁蹄叩响了东亚古老国度的门扉,也是民族主义的火焰在各地熊熊燃起。这本书的“政治‧军事篇”定位,预示着它将深入探讨那个时期最核心、最关键的驱动力。我猜想,书中会以宏大的视角,勾勒出日本明治维新后,其政治体制如何驱动军事扩张,如何一步步成为东亚的强权。同时,对于内忧外患、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书中又将如何展现其政治上的困境,以及在军事上是如何节节败退的?我期望看到对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的艰难历程,以及军事力量的近代化尝试的细致描绘。而朝鲜,在这场东北亚的角力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的政治命运是如何被大国所左右的?在军事层面上,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刻分析那个时代重要的军事事件,比如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不仅仅是事件本身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其背后政治博弈和军事战略的解读。日本海军的崛起,中国军队的变革,以及朝鲜的军事困境,都将是书中极具吸引力的内容。这本书,无疑将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东亚近现代史的脉络。

评分

《100年前的中日韩(3)政治‧军事篇》——这个书名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那个久远而又深刻的时代的想象之门。一百年前,东亚地区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格局的重塑和军事力量的较量,无疑是那个时代最鲜明的印记。我满怀期待地认为,这本书将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简单叙述,而是会深入剖析三国之间政治策略的博弈和军事角逐的轨迹。我非常想知道,在那个列强环伺的时代,日本是如何凭借其政治智慧和军事实力,一步步登上东亚霸主的宝座?书中是否会详尽地描述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治体制如何驱动其对外扩张的战略?对于积贫积弱的中国,书中又将如何展现其政治上的动荡不安,以及面对强大的外敌时,军事上的种种无奈?是清末的改革自强,还是民初的军阀混战?我期待作者能够描绘出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军事力量的分散与整合。至于朝鲜,在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时,它的政治命运又是如何被操控的?书中是否会着重分析三国在军事上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关键战役中的战略决策和战术运用?例如,日本强大的海军力量,中国陆军的改革进程,以及朝鲜在军事上的困境,都将是书中引人入胜的内容。

评分

《100年前的中日韩(3)政治‧军事篇》——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的气息。一百年前,东亚地区正处在一个极其关键的历史转折点,政治版图正在被重新划分,军事力量的对比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那个时期中日韩三国之间复杂关系的绝佳机会。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当时日本是如何通过政治上的革新和军事上的扩张,成为地区强国的。例如,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政治体制,以及这种体制如何支持其对外政策的实施?而对于当时的中国,书中又将如何描绘其在内忧外患下的政治动荡,以及面对日本军事压力时的种种应对?我期望能够看到对清末政治改革、辛亥革命以及民国初年政局动荡的深入剖析。至于朝鲜,在列强的夹缝中,它的政治命运又将如何被书写?在军事方面,本书必将涵盖那个时期东亚地区最重大的军事冲突,比如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各国在军事技术、战略战术上的发展和演变,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结果。

评分

读到《100年前的中日韩(3)政治‧军事篇》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动荡年代的画面:黄浦江上的炮火,日本军刀的寒光,中国士绅的忧思,朝鲜人民的抗争。这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堆叠,更是人类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跌宕起伏。我猜想,这本书的写作必定是基于严谨的史料考证,但同时又不会流于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读者带入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特别吸引我的是“政治‧军事篇”这四个字,它明确了本书的重点,意味着我们将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残酷的东亚图景。我想象,书中或许会详细梳理当时各国领导人的决策过程,分析他们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权衡利弊,做出影响国家命运的决定。比如,日本的军国主义是如何一步步膨胀的?中国的北洋政府和革命党人又是如何应对内外危机的?朝鲜王朝的衰落及其原因又有哪些?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政治和军事的层面上进行深入的剖析。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比如一些秘密的外交谈判、不为人知的军事部署,甚至是基层士兵的真实感受。因为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这些细节之中。对于我而言,阅读历史类书籍,最看重的是能否从中获得启示,能否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而100年前的东亚,正是一个绝佳的研究样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