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清晨他们来敲门:我走过叙利亚内战,看见自由的代价

那天清晨他们来敲门:我走过叙利亚内战,看见自由的代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anine di Giovanni
图书标签:
  • 叙利亚内战
  • 战争回忆录
  • 中东局势
  • 人道主义危机
  • 难民
  • 自由
  • 政治
  • 社会
  • 纪实文学
  • 个人经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解放还是屠城?
面对战争,你不能置身事外!
战地记者前进叙利亚内战的观察纪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唯有死者才能看见战争的终结。」——柏拉图

  「为了保护叙利亚的孩童,我们必须团结合作,终结这场战争……作为一个父亲和祖父,我目睹了这些孩童如何受苦受难,因此我必须说:不能再继续下去了!」──霍金(Stephen Hawking)

  当我们每日安逸过活之际,世界上有很多难以想像的残酷、不人道事件正在发生,无辜的百姓面临砲火轰炸时,有时一分钟就像一世纪那么长,令人感觉明天永远不会到来,彷彿永远等不到砲声停息。

  叙利亚自2011年3月爆发内战至今,六年来已造成超过30万人身亡、难民数逾5百万人,每个家庭都历经亲人的死亡与失踪,为何叙利亚内战让世界大国束手无策?

  本书作者乔凡尼(Janine di Giovanni)是一名战地记者,曾经历世界最危险的国家,包括波士尼亚、狮子山共和国与叙利亚。她抵达叙利亚时,该国还是一片和平景象,但不久开始砲声隆隆,革命声势沸腾不已。最后,叙利亚内战演变成一场恐怖残暴,彷彿永不止息的战事。

  乔凡尼见到叙利亚难民四散,村庄被烧毁;军人在街上大摇大摆地走着,女人带着恐惧神情逃离家园,深怕被凌辱强暴。她经历卢安达、索马利亚、赖比瑞亚、狮子山共和国,还有车臣共和国残暴的战争,然而现在她再度进入无情烽火。

  本书记述作者在叙利亚的战火经历。在战争中,她看到很多非常英勇的人,他们之中有人是为民主自由而战,为我们每天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战;她也见到幸与不幸的人,看到的不只是死亡,还有失望与恐惧,即使她努力救援,但面对残酷战争时,她仅能是一位目击者。

  离台湾很远的叙利亚,我们或许毫无感觉,但对乔凡尼来说,她的工作就是为无辜的人民做见证,记录历史的真相,成为那些亡者的代言人。她宛如照亮黑暗角落的一道光。 

国内外畅销记录

  美国Amazon畅销榜
  中东史/第2名     
  人类史/第3名

好评推荐

  阿泼 独立记者

  张桂越 《周刊巴尔干》总编辑
  ──专文推荐

  国际重量级媒体推荐
  
纽约时报、卫报、金融时报
  出版人週刊、书单、科克斯书评、图书馆学刊


书评

  「宛如诺贝尔奖得主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的作品,乔凡尼女士的书为历史上活过黑暗时期的平凡人发声,她的书写心焦又急迫:决心见证她所看到的一切,因为她要人们『永不遗忘』。」──《纽约时报》,角谷美智子(Michiko Kakutani ) 

  「乔凡尼对叙利亚革命与内战的报导,观察透彻且自认责无旁贷:她积极参与『人』的领域,而非抽象的政治……」──《卫报》,亚辛卡萨伯(Robin Yassin-Kassab)

  「书中萦绕着国际无法有效干预的失败,让读者体验了阿拉伯之春后,战火蹂躏的那些年。」──《出版人周刊》
 
  「强烈混合感性与义愤填膺,乔凡尼第一手记述了被困在这场冲突中的人民,他们所受的剥夺与痛苦……他们故事的苦难细节,披露出战争骇人的本质……」──《书单》
 
  「乔凡尼是报导战争的优异记者,尤其是报导平民。幸好有她艰苦的牺牲……读者终于能体会叙利亚难民一直要逃离的混乱……」──《科克斯书评》
 
  「乔凡尼呈现了内战毁灭跟恐怖的景象,以及叙利亚社会的崩解。」──《图书馆学刊》,海福德(Elizabeth Hayford)

  「本书揭露新闻背后人的故事,十分关键……乔凡尼以令人心碎的流畅口吻做到了……她对叙利亚的描述,是同理心、良心,与同情这股力量的见证。」──《金融时报》,夏法克(Elif Shafak)
《无声的呐喊:战火中的童年记忆》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深入战火边缘,记录一群叙利亚儿童在极端暴力与不确定性中挣扎求生的非虚构作品。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叙述的焦点投向那些被主流报道常常忽略的群体——尚未完全理解战争含义,却必须承担其全部后果的孩子们。本书不是一部宏大的地缘政治分析,而是通过一系列近距离的个人叙事,编织出一幅关于生存、失落与希望的破碎图景。 故事始于战前那个相对宁静的郊区小镇,那里曾是孩子们嬉戏、上学、做着简单梦想的日常。作者通过与幸存者及其家庭的多次深入访谈,重建了“有家”的概念是如何在短短几个月内崩塌的。我们首先遇见的是艾米拉,一个在战争爆发时只有八岁的女孩。她的记忆片段充满了感官的冲击:突如其来的爆炸声如何取代了上学的铃声;新鲜面包的香气如何被浓重的硝烟味所取代;以及最令人心碎的,她对父亲最后一次拥抱的模糊印象。艾米拉的叙事线索,清晰地展现了日常生活如何被暴力侵蚀,从基本的安全感到对未来的一切期许,都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了流离失所的困境。数以万计的家庭被迫踏上逃亡之路,而儿童往往是这段旅程中最脆弱的环节。作者详尽记录了他们穿越边境、滞留难民营的真实经历。在拥挤、卫生条件堪忧的临时住所中,孩子们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生存机制。例如,九岁的哈桑,为了保护年幼的妹妹,学会了在排队领取配给时保持绝对的沉默和顺从。他的“坚强”并非源于内心力量的觉醒,而是环境强加的生存盔甲。作者捕捉到了这种早熟背后的巨大心理创伤——他们被迫扮演成年人的角色,而童年的权利与无忧无虑被无情剥夺。 本书的叙事深度在于对“无声的创伤”的挖掘。与成年人可以选择沉默或愤怒不同,儿童的创伤往往以更隐蔽的方式表现出来:夜惊、无法集中注意力、对特定声音的过度敏感,甚至是对玩耍的完全丧失兴趣。作者采访了为这些流离失所的儿童提供心理支持的少数援助工作者,通过他们的专业视角,揭示了这些孩子在情感和认知发展上遭受的长期损害。其中一个令人不安的案例涉及一群在废墟中玩“士兵与平民”游戏的男孩,他们模仿着他们目睹的真实场景,但他们似乎已经无法区分游戏与现实的界限。 在关于教育的部分,作者探讨了知识和希望的传承问题。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学校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临时搭建的帐篷教室,或者完全没有结构化的学习环境。这些教育努力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提供一个稳定锚点,一个可以让他们暂时逃离战争现实的精神空间。通过对几位坚韧的老师的侧写,本书展现了人类精神中对秩序和未来的基本渴望,即使身处最混乱的环境。他们使用的教材往往是破旧不堪的二手书,或是志愿者手写的简易笔记,但对孩子们而言,每一个字母、每一个公式都代表着对“正常生活”的微小回归。 本书的高潮部分触及了身份的重塑与记忆的保存。当故土遥不可及时,这些孩子如何定义自己?他们对“家园”的理解是什么?对于那些在国外获得庇护的家庭而言,他们面临着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的挑战:他们是叙利亚人,但他们的生活已不再是叙利亚的生活。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孩子们如何通过食物、音乐或家乡语言的碎片来维系与过去的连接,这些微小的仪式成了他们对抗被遗忘的武器。 《无声的呐喊》并非以提供解决方案为目的,它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冲突最深远的代价——对未来一代精神世界的破坏。这不是一本关于炮火或政治博弈的书,而是一部关于生命韧性与人类精神脆弱性的沉重史诗。它要求读者直面冲突最不为人知也最持久的后果,倾听那些在喧嚣的战报道听不见的,孩子们发出的微弱但至关重要的呼喊。最终,读者会明白,即使硝烟散去,这些童年的阴影也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他们对和平最深刻的注解。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珍妮‧德‧乔凡尼(Janine di Giovanni)


  美国爱荷华作家创作坊、塔夫兹大学佛莱契尔外交法律研究院毕业,担任《新闻週刊》中东地区编辑、《浮华世界》杂志特约编辑、战地记者,曾经历世界最危险的国家,包括波士尼亚、狮子山共和国与叙利亚。因记述军事冲突里的人性故事,获颁美国国家杂志奖、国际特赦组织新闻报导奖,她的作品被着名作家梭罗(Paul Theroux)赞誉为美国最佳旅行书写,现居住在法国。

译者简介

温泽元


  毕业于政治大学,现就读师大翻译研究所,热爱电影与翻译。译有《砲弹下的渴望》,合译《我在纽约当农夫》、《远离尘嚣》、《机舱机密》等。译稿赐教:lars801011@gmail.com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永远迟到的救援                        张桂越/《週刊巴尔干》总编辑
推荐序(二)不只是死亡之书                        阿泼/独立记者

前言

1  大马士革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八日,星期四

2  拉塔基亚
──二○一二年六月十四日,星期四

3  马卢拉与大马士革
──二○一二年六至十一月

4  霍姆斯
──二○一二年三月八日,星期四

5  德拉雅
──二○一二年八月二十五日,星期六

6  萨巴达尼
──二○一二年九月八日,星期六

7  霍姆斯,巴布塞巴街
──二○一二年十月十四日,星期日

8  阿勒坡
──二○一二年十二月十六日,星期日

后记  二○一五年三月
年表  早期历史:战火四起的帝国∕二十世纪:叙利亚逐渐成形壮大∕二十一世纪初:民怨四起∕叙利亚内战纪年

致谢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永远迟到的救援
张桂越/《週刊巴尔干》总编辑


  一本书,总要让人看完有点感受什么的,意犹未尽?难过得说不上话?或开心的大笑几声……无论如何,这本书确定不是喜剧。

  我一页页的看,熟悉的画面带我回到住了十二年的巴尔干,北约美军B-2轰炸贝尔格勒那天,我在马其顿紧张的看电视新闻,那天炸死了三名记者,包括新华社的邵云环。老友张典婉正好从台湾来探视,在院子里看着天上乌克兰飞机低空掠过,接着是清洗科索沃、难民潮起、李登辉没有实现的三亿承诺,我还送了几条新闻回台湾。多年后,轮到叙利亚了,两年前我去拍库德族,在边城卡基安泰访问了一群回不了叙利亚的医学院难民……这本书是战地记者珍妮的主场,说自己如何如何,不是掠美,在写读后感之前,有必要交待自己的背景,如此而已。

  记者看记者,不看热闹,一窥门道,比起作者珍妮,我差远了。

  悲惨世界,我不忍看热闹,在门道里窥一窥珍妮的作品:技术上,我羡慕她,我指的是台湾的採访环境──逊毙了!人家拿着叙利亚签证从黎巴嫩叫个计程车就进去了,人家是打开护照,让边界警察瞧见叙利亚签证章进去的。我感触自己,前年秋天,去拍叙利亚难民时的往事,是不堪回首的,不过只是问台湾外交部要份保命的信,请求对方给张桂越这个小国民遇上困难时予以协助,简单几个字,硬是不给,理由是「现在新闻局撤了,没有单位负责。」可怜的杨科长满身是汗、非常不好意思的必须面对我说句:「不好意思。」我绝对相信他是尽力了,我也相信他的「官」暂时是小了点。

  果然,在土耳其边城遇见边防警察,要递解我出境,幸好是随行库德老记者,拿出他的记者证罩我过关。这种委屈成了旧疾,不时复发,这本书让我疼痛。还没进入主题,已经对珍妮的自由行羡慕不已。当然,一张台湾政府请求对方保护自己国民的信函,遇上ISIS恐怖份子未必有用,但台湾没有培养国际记者的「前瞻」计画,有目共睹。意思是作为一个台湾记者,你恐怕要付好几倍的代价,才能匍匐前进、爬到事件现场!至于採访的力道,全世界的记者都一样,有好有不好,有资深、有资浅,有聪明、有笨蛋,不是CNN棒过TVBS, 是支援团队的较量,是基地母舰上的补给、后方指挥官的能力与经验,决定胜负。

  一页页,我尝到这本书的硬道理,与我唿应、深得我心,硬道理是「国人自强」,靠谁也靠不住!书里有珍妮记者深沉的无奈,在叙利亚内战死了三十万人,村民还冀望联合国的救援,她心里明镜似的看见「各国袖手旁观」、「联合国不会来了」,又因为北约的「迟到」,波士尼亚的塞拉耶弗死了二十万穆斯林,珍妮说:「他们来迟了。」这是一本记者珍妮跳进战争现场后的追述,文笔好、主题惊悚,再加上一流的企划宣传,或许可以牵动读者经脉,冲它个排行榜。悲的是:死亡对安居的现代人来说,不过数字而已,最多换来一声叹息,这种採访报导的意思在哪里?除非老师指定写个「读书报告」,青少年不会去买它,文字如此无力,比不上任天堂的游戏刺激,这是现实也是事实。

  柏拉图说:「只有死了的人,才看得见战争的结束。」这论调够悲,但也是事实!世界充满了活死人,因为还有一口气在,他们看不见战争的结束,也无感于战争的存在。战争不灭。世界不停的有难民蹦出来,怎么办?波士尼亚採访出来后,珍妮曾经因为战争的此起彼落而沮丧,因为无法营救眼前的灾难而怀疑自己的能力沮丧,她说:「我并没有在战争中丧命,我所居住的地区没有遭到种族清洗,没有被别人强暴、性侵害,而双亲也没有在我面前遭人残杀。除了羞愧之外,心中的悲伤更是令我喘不过气……」但是她又前仆后继的跳进了叙利亚。当战争不灭成为定律时,珍妮为什么还是选择跳进战争里?当她听见停尸间的老头儿说,他有一天看见送进来的是自己的独生子时……她还是跳进战争的坑里?是大悲不恸!她应该也知道黑色的战争不灭,但我想她更知道白色的力道更强。珍妮跳进白色一族里,她不会锯胳臂、不会止血,但她是记者──会为所有的不公不义「发声」!她决定跟黑色拼了!

  跑过战争的记者,经过了红色的洗礼,我相信她的话句句肺腑,我相信她说的:「联合国不会来。你不要期待别人来帮忙,要自己救自己。」

  这本书,彷彿云霄飞车,一页一步,忽高忽低,忽远忽近,对我来说如此熟悉又如此陌生,有些页面彷彿磁石,「等不到国际救援」是珍妮在波士尼亚穿越残酷屠杀战役后说的一句话,是的,吸住了我。卢旺达的西图族,在短短的一个礼拜中,死了一百万人,屠杀内战死了全国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事隔多年,柯林顿到卢旺达,对全国发表的第一句话是:「抱歉我们来晚了!」当熊熊大火烧你成碳的时候,你指望的救援国永远在日内瓦五星级酒店、醉着香槟,开会商讨如何救援。卢旺达如此、波士尼亚如此!这本书唿应了我的「迟到」说 ──「绝对不可倚靠别人的救援」。

  至于我,看完珍妮的报导,全身细胞有感到了极点,像个涨满了水的汽球,不能再灌了!不靠美国、不靠欧盟、不靠俄国、不靠中国、不靠日本,历史告诉我们,这些你以为能救援你的,总是在你断了气之后悄悄出现,说声「对不起来晚了」,二十二年后,天主教宗为卢旺达神职人员的失职也说了声道歉 ……

  我当这本书是奥林匹克接力赛的棒子,记者看记者,在台湾土地上接到白色一族的棒子,头也不抬努力地跑,交给接棒的读者……美国、国际社会没来即时救援,卢旺达死了一百万人,幸好有记者、医生、红十字这些白色力量,冲破黑色权势,跳进战争的火坑,法国盖野战医院,收容难民,红十字在大屠杀发生后保持中立、设立医院,运送物资,救了七万多人,屠杀过后,国际救援团体协助五万名儿童与家人重聚……

  珍妮选择加入白色势力与邪恶拼了,what about you?

  我自不量力的与柏拉图对上一句──「战争不灭、仁道不死。」

推荐序(二)

不只是死亡之书
阿泼/独立记者


  自我有记忆以来,战争就是中东的代名词,从两伊战争开始,战火就是新闻。二○○一年,世贸大楼遭到攻击,恐怖主义兴起,「中东」有了另一个刻板的面容,战争也有了新的型态,且仍然持续。巴勒斯坦出身的学者萨伊德炮火隆隆,指明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对伊斯兰世界的扭曲,而这扭曲多半源于陌生和新闻媒体:「最常发表夸大言论的人士并非学者,而是新闻记者。这些言论又被媒体立刻接收并进一步绘声绘影。」

  「(美国媒体)怀有同样的中心共识。这种共识……塑造出新闻、决定什么是新闻,以及如何让它成为新闻。」萨伊德说,这种共识「不是源于严格的法律,不是阴谋,也不是独裁。它是源于文化,或者更恰切地说:它就是文化本身。」因为对中东缺乏直接接触,因为文化,因为认识不足,伊斯兰世界呈现负面形象,而媒体又再现这类偏见,即使深入中东的记者也因语言问题错误理解。

  萨伊德的说法是否公平呢?阅读这些报导时,我们虽能发现既定立场(不论是西方观点或是谴责独裁),也察觉无法脱逃的是非框架:谴责战争发动者(自然不是西方),人民无辜悲惨需要被拯救……唯一更新的,就是哪里发生冲突,又有多少人死亡。战争,总是这样一个陈腔滥调,却总是陌生的物事。但不总是如此。本书就是个证明。

  作者珍妮‧德‧乔凡尼(Janine di Giovanni)出生美国,第一次封面报导就是巴勒斯坦起义,而后採访大多绕着战争的代价而行,或到访媒体遗忘的冲突之地。她写过波士尼亚、索马利亚、卢安达……到了阿拉伯之春后,她才专注在中东,甚至进驻叙利亚,将内战的状况传播出去。我们可以想像这样的记者,即使她背负着自己的文化,还是会一步又一步地朝着另一种文化靠近,因为大量接触和观察,至少传达当地人的声音。而所谓的「战地记者」或许并非只是天真且具理想性而已,他们或者也在对方的价值观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而那就是普世价值,也是人类要达到的普同性。

  这本书从一个世纪前的南斯拉夫战争开始说起。作者面对的不是当下的战争,而是追查许久以前的战犯,她说,「这情绪像久久不退的高烧,也像疟疾一样,一旦染上就会潜伏体内,不断复发。」她写道,独裁者耍了手段,逃过正义的审判。立场十分清晰。因此,当她要进叙利亚前,一个朋友劝阻她,说人类无法学到教训,而她会气愤不已,且怒气永远无法平息。这与最初提到的「高烧」是一个唿应,也是两个战争的连结。事实上,在乔凡尼描摹叙利亚的战局时,笔锋也带过好多场战争的回顾。

  战争接着战争,互有异同,记者能做的就是揭开头巾:作为中东最重要的历史地区,叙利亚拥有各种派别和信仰,而这些派别和信仰在内战中也有各自的故事和作用。这不是一个极端的伊斯兰世界,也没有被抹黑,人的生命、意念、选择和对抗,在不同的时点、不一样的经验后,会和外在环境产生化学变化。这些因为接触、对话和陪伴所刻描出的故事,是扎实的存在,也给了战火里的人们一个正确的发生位置。即使孩子们渴望战争平息,即使人们希望和平到来,即使痛苦无奈悲惨,但每个人都还是有自己的主体性,决定自己的相信或反抗,甚至逃避。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先在网路上看了乔凡尼的演讲,她说自己看着本应争斗的族群和乐相处,那就是她当战地记者的答案。「我会回去叙利亚,事实上,我看到很多非常英勇的人,他们之中有人是为民主自由而战,为我们每天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战。我会当记者,也差不多是因为这样。」

  尽管她这么说──一个充满美国价值的话语,西方世界的理所当然──但书里,她却并不总是这么主张,或许应该说,她如实反应了叙利亚人民的困惑与困顿,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有时候这样的反应很个人。作为一个母亲,她特别在意孩子们对战争的反应,以及那些渴望战争停止的童言童语;偶尔她会透露那份母亲的脆弱和恐惧,像是细腻描述着那些施加在自由军或反抗者身上的酷刑──有时候替儿子剪指甲会想到那些指甲被拔除的人──但她没有失去理性或借机煽动,例如其中一个反抗者被切肠破肚后还活下来对她诉说经历这件事,也引起她的怀疑,她不断问专家遭如此对待还能活下来吗?而不一样的意见,她也併陈在文章註释里。

  乔凡尼个人网站里写着,她会给战争一个「人类的脸」,的确,她勾勒了战争里人的五官,像摄影机一样,把他们脸上的灰拨开,让他们的表情深刻而立体。他们的表情便足以说明战争的复杂性。例如作者写道,叙利亚的基督徒如何信任独裁的阿萨德政权,却又友善地接纳、照顾受战争影响的人们;例如他写中产阶级像活在另一个世界一样,无法相信境内有内战;例如他写年轻的政府军也想赶快跟亲人团聚,在他们心里残酷的是自由军。

  「那些士兵会相互攻击,并不是他们看对方不顺眼,他们只是听命于政治人物,受到其他国家指使。」一个叙利亚人说。

  作者回应:「叙利亚自由军说他们是为了自由而战。」

  「如果这是自由的代价,那我们不想要。」

  人们容易被一种高超的价值唿唤,认为故事应该往对的那方发展,当事人都该选择「正确」,但叙利亚人不断说着,他们并不想要这样的生活。而这就成了这本书的基调了。书的最后,乔凡尼谴责联合国在各项战争、屠杀中的无作为,诉说这些战争的经验和痛苦。最后她说,自己很会算数,把倖存者记了下来,而死亡之书还没完结──如她初初追索南斯拉夫战争战犯所採访到的一个停尸间管理者所说,纪录了死者的名字和死因。这让我想修正自己以为战地新闻除了更新死亡人数无所作为的偏见:每个死亡,每场战争,都值得被记下来。即使人类善于遗忘,即使人类无法学到教训。但这就是一个记者该做的,不论她国籍哪里,背负着哪种文化。唯一的共识,只有和平。

图书试读

8
 
阿勒坡
──二○一二年十二月十六日,星期日
 
每天下午,我都会看见那名男子。不管何时,他看起来都一模一样,他站的位置不变、姿势不变,连身上的衣服也从没换过。几个月以来,阿勒坡陷入苦战,这位老先生站在通往医院的路旁,腰部以下全是垃圾。对我来说,他的模样象征这座城市不断消逝的一切。他站在一片垃圾堆中,双手埋在空盒里不断翻找,他想找找看这里是否有可供温饱的食物。
   
我们一行人在土耳其选定一辆破旧的计程车,驾驶名字叫O,他是一位瘦小的叙利亚人,车子现在开往某间光线昏暗的小医院,这座医院在战争期间仍继续营运。车上的某人,也就是我同事中的一位,不是派迪(Paddy)就是妮可(Nicole),说道:「我以前看过这个男的,他每天都在那里。」那位老先生每天都以同样的姿势,站在同样的位置,每次都弯着腰,神情看来相当绝望。
   
「他有找到什么东西吗?」
   
我不觉得,但他也从没放弃。
   
我跟另外三位同事一起来到阿勒坡。第一位是娇小勇敢,从香港出发跟我们会合的妮可,她裹着深色头巾,带了几台摄影器材,就这样来到前线寻朋友詹姆斯.佛利(Jim Foley)。另一人是来自英国的派迪,他是一位沉稳冷静的记者。我们一同来到这里,希望能告诉大家,这里的居民都吃些什么,调查他们是否挨饿受冻,看看他们究竟是如何生存。
   
实际走访后我们发现,阿勒坡的居民根本没东西可吃。在这么寒冷的冬日,没有瓦斯或电力能够烘烤面包。计程车驾驶告诉我们,生活在这里就要面对生活被剥夺的惨况,每天只能苦苦哀求,不断奢望,最后乖乖认命。人民在不断回忆与遗忘中渐渐老去。
   
我的某位摄影师朋友,向我描述阿富汗遭圣战士组织(Mujahedeen)迫害的情况时说,那段时光就像「橡皮筋一样可长可短」。我一听就明白他的意思。在世界上的某些角落,时间要不是飞快流逝,要不就是静止不动。而在阿勒坡,记忆也像橡皮筋一样伸缩自如。面临炮火轰炸时,有时一分钟就像一世纪那么长,令人感觉明天永远不会到来,彷彿永远等不到炮声停息,等不到能用瓦斯烹煮食物的那一天。
   
时间轴无限延伸,令人感到度日如年的阿勒坡,其实是座拥有七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城。阿勒坡是史上一直都有人类群居的城市,若要回溯其历史,就得从西元前三千年后半说起。

用户评价

评分

《那天清晨他们来敲门:我走过叙利亚内战,看见自由的代价》这个书名,对我来说,就如同一扇被缓缓推开的、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它没有用任何官方的、冰冷的数据来定义这场战争,而是选择了一个极富个人色彩和叙事张力的开端。“那天清晨他们来敲门”,这一幕,瞬间就让我联想到了无数的可能性:是逃离战火的求救?是政治阴谋的开端?抑或是命运的偶然?这不仅仅是一个物理上的“敲门”,更象征着某种无法回避的、即将到来的巨变。而“我走过叙利亚内战”这几个字,则直接确立了作者的身份——一个亲历者,一个用脚步丈量了冲突区域的见证者。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往往能带来最直接、最深刻的情感冲击。在台湾,我们对于“自由”的价值有着深刻的理解,也明白争取和维护自由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看见自由的代价”这个副标题,对我而言,具有特别的吸引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同寻常的视角,让我看见在战火纷飞、人性挣扎的真实写照中,究竟是什么构成了“自由”的真正含义,以及那些为了自由而付出的、沉重而无法磨灭的代价。

评分

读到《那天清晨他们来敲门:我走过叙利亚内战,看见自由的代价》这个书名,首先让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强烈的个人化叙事和事件驱动感。它不像一本枯燥的历史报告,而是像一部电影的开场白,瞬间就勾勒出一个充满悬念和情感的场景。“那天清晨他们来敲门”,这句充满戏剧性的描述,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决定命运的瞬间,那些足以改变人生的遭遇。“他们”是谁?“来敲门”的目的是什么?这些疑问在我脑海中盘旋,驱使着我想去一探究竟。而“我走过叙利亚内战”,则直接点明了作者的身份——他/她是一位亲历者,而非局外人。这意味着,这本书中所讲述的,将是来自第一线、最真实的感触和观察。在台湾,我们对于“自由”有着非常珍视的体会,我们也明白,任何来之不易的自由,都可能伴随着不为人知的代价。《那天清晨他们来敲门》这本书,无疑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在极端环境下,“自由”二字所承载的沉重含义。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在战火纷飞中,个体所经历的恐惧、希望、绝望和勇气,让我看见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生命片段。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那天清晨他们来敲门:我走过叙利亚内战,看见自由的代价》,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强烈的叙事张力。它没有用任何宏大的词汇来形容战争,而是选择了“那天清晨”、“来敲门”这样极具画面感和神秘感的意象,瞬间将我的注意力牢牢抓住。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可能性:是军人的敲门?是亲人的告别?是陌生人的求助?还是命运的转折?这个“敲门”的瞬间,很可能就是作者叙事旅程的起点,也是叙利亚人民命运的转折点。而“我走过叙利亚内战”,则清晰地表明了这不是一个远离战场的旁观者所写的游记,而是一个亲历者用脚步丈量过的、充满血泪的记录。在台湾,我们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如此大规模的内战,但我们对于冲突、流离失所、以及为了生存和信念所付出的代价,却有着深刻的共情。尤其是“自由的代价”这几个字,更是掷地有声,它让我思考,自由究竟是什么?它是否是我们以为的理所当然?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那些曾经追求自由的人们,究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更加真实、更加人性化的叙利亚,让我看见战争背后那些细微的、却无比珍贵的生命故事,并从中获得对“自由”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关于叙利亚的印象,大多来自那些被反复播放的新闻片段:满目疮痍的城市,面黄肌瘦的孩子,以及那些表情凝重的政客们。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虽然令人心痛,却总是隔着一层厚厚的屏幕,让人难以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呼吸。然而,《那天清晨他们来敲门:我走过叙利亚内战,看见自由的代价》这个书名,却有一种近乎诗意的、又充满戏剧张力的力量。它没有直接陈述战争的残酷,而是从一个极其个人化的“那天清晨”和一个“来敲门”的事件切入,瞬间将读者拉入了一个未知的、充满悬念的叙事空间。这让我联想到许多经典文学作品中,一个看似平常的转折如何彻底改变人物命运的开端。我很好奇,这个“敲门”的动作,在叙利亚内战的背景下,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希望的降临,还是绝望的开始?而“我走过叙利亚内战”这句话,则表明了作者并非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亲历者,他/她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那片饱受摧残的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见证了那些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想象的真实。台湾社会近年来也经历了一些重要的社会变革,对于“自由”的定义和捍卫,有着我们自己的理解和反思。我相信,这本书中对“自由的代价”的深刻揭示,定能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们更懂得珍惜当下,也更警醒地看待那些看似遥远的冲突。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那天清晨他们来敲门:我走过叙利亚内战,看见自由的代价》,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叙事邀请。它没有直接用宏大的历史事件来定义内容,而是从一个具体的、充满悬念的场景“那天清晨他们来敲门”入手,瞬间就能勾起读者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我脑海中立刻涌现出各种画面:那是什么样的“敲门声”?是带来了希望?还是加剧了绝望?“他们”又是谁?这些问题,立刻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未知和情感张力的叙事空间。紧接着的“我走过叙利亚内战”,则直接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和身份——他/她不是一个遥远的观察者,而是一个亲身经历者,用自己的脚步和眼睛去记录那段历史。在台湾,我们对“自由”有着特殊的感情和理解,我们深知自由的来之不易。因此,“看见自由的代价”这个副标题,对我来说,具有深刻的共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细腻的方式,让我看见在叙利亚内战的残酷现实中,普通人是如何生存、抗争,以及他们为了最基本的自由,付出了怎样令人心碎的代价。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深入人心的阅读体验的开端。

评分

我一直认为,最能触动人心的故事,往往来自于最真实、最个人的经历。而《那天清晨他们来敲门:我走过叙利亚内战,看见自由的代价》这个书名,恰恰传递了这种力量。它不像一本宏大的历史著作,更像是一封来自遥远国度、充满情感的私人信件。光是“那天清晨他们来敲门”这几个字,就足够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这是怎样的一个早晨?“他们”是谁?他们为何而来?是带来了希望,还是加剧了绝望?这个开端,仿佛就是一扇突然打开的窗,让我窥见了叙利亚内战背后,那些被新闻报道所忽略的、鲜活的人性瞬间。而“我走过叙利亚内战”则直接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和身份——他/她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评论者,而是亲身沉浸在那场动荡之中的参与者。这种第一人称的视角,往往能够带来最直接、最深刻的感受。在台湾,我们曾经也经历过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对于自由的争取和捍卫,有着我们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会。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比寻常的方式,让我看见“自由的代价”究竟是什么,那背后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牺牲、恐惧与坚持。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冲击,一些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价值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道穿透迷雾的光,直接照亮了我们许多既模糊又沉重的想象。长久以来,关于叙利亚内战的新闻报道,总是在断断续续的画面、冰冷的数字和遥远的冲突中掠过,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隔岸观火的疏离感。然而,这本书的名字《那天清晨他们来敲门:我走过叙利亚内战,看见自由的代价》,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用一种极其个人化、近乎私人叙事的口吻,邀请读者进入那个我们只在屏幕上见过的世界。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是谁?为什么来敲门?“那天清晨”又承载了怎样的转折?而“自由的代价”这几个字,更是沉甸甸的,它暗示着在这场残酷的冲突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付出与牺牲,有着我们可能从未深刻体会过的真相。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亲身经历这一切的,他/她又如何将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复杂纠葛的情感,以及对“自由”这个词语最赤裸的理解,转化为文字。在台湾,我们虽然远离战火,但对于人权、民主和自由的价值,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珍视。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这些价值在极端环境下被践踏、被捍卫的真实面貌,让我们更深刻地反思,我们所拥有的,是多么来之不易。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震撼,一些能够触及灵魂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那天清晨他们来敲门:我走过叙利亚内战,看见自由的代价》,瞬间就抓住我的眼球。它没有使用任何空泛的口号,而是从一个极具画面感和故事性的场景切入:“那天清晨他们来敲门”。这几个字,仿佛一记重锤,敲开了我心中对叙利亚内战固有的、冰冷疏离的认知。我立刻开始想象:是怎样的“他们”?又为何在那个“清晨”来敲门?是带来了绝望,还是象征着一丝希望?这个开端,充满了悬念,让我迫切地想跟随作者的叙事,去探寻背后的真相。而“我走过叙利亚内战”,则清晰地表明了作者的身份,他/她不是一个远隔千山万水的旁观者,而是一个亲身经历者,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那片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在台湾,我们对于“自由”的珍视,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真实的方式,为我揭示“自由的代价”究竟意味着什么。我想看见,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普通人是如何生存的,他们是如何捍卫自己的尊严和自由的,以及这一切又付出了怎样不为人知的代价。

评分

《那日清晨他们来敲门:我走过叙利亚内战,看见自由的代价》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具电影感和戏剧张力。它不像一本严肃的历史论著,更像是一部充满悬念的剧情片开场。“那天清晨他们来敲门”,这简单的几个字,瞬间就构建起一个具体的时间、一个未知的行动和一群神秘的“他们”,勾起了我内心强烈的好奇心。我迫切想知道,那扇门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这突如其来的“敲门”,是改变叙利亚命运的导火索,还是作者个人命运的转折点?“我走过叙利亚内战”,则直接点明了作者的身份——他/她是一个亲历者,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那片土地上的苦难与挣扎。在台湾,我们对“自由”有着深刻的体会,也明白其背后可能付出的代价。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自由的代价”在极端环境下的绝佳视角。我期待作者能以一种感同身受的笔触,描绘出那些在战火中挣扎求生的普通人,他们面对恐惧、失去、以及对自由的渴望,所经历的种种,让我看见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细节。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那天清晨他们来敲门:我走过叙利亚内战,看见自由的代价》,以一种极具冲击力和个人色彩的方式,将我深深吸引。它没有直接诉诸宏大的历史背景,而是从一个具体、微小的事件——“那天清晨的敲门声”——切入,瞬间营造出一种悬念和故事感。我好奇,这突如其来的敲门声,打破了怎样一份宁静?它带来了什么?是危险的信号,还是希望的曙光?“他们”又是谁?这些疑问,如同种子般在我心中种下,让我渴望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揭开这背后的真相。而“我走过叙利亚内战”,则清晰地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和经历,他/她并非一个远观者,而是亲身踏足那片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在台湾,我们虽然生活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但对于“自由”的意义,以及为守护自由所付出的努力,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共鸣。这本书中“自由的代价”这个关键词,尤其让我期待,它将以何种深刻的方式,呈现出在极端冲突下,个体生存的艰难,以及对自由最本真的渴望与捍卫。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震撼,让我看见那些被新闻报道之外的、更真实、更人性化的叙利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