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上的圣迹:宗教画里的动人故事

画笔上的圣迹:宗教画里的动人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宗教艺术
  • 绘画史
  • 艺术史
  • 西方艺术
  • 圣经故事
  • 艺术解读
  • 文化艺术
  • 绘画作品
  • 艺术与信仰
  • 艺术欣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本好书让你失眠到凌晨两点!
解开艺术观赏终极谜题:看画时,你到底相信什么?

一画一世界,一笔一修行。
以信仰之名,唤醒坚信的力量。

  在世界艺术史上,宗教绘画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西方的宗教画,主要是指基督教绘画。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诠释宗教,甚至成为宗教的图解。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以后,艺术家不再单纯地诠释《圣经》描绘上帝了,而是借助宗教题材表现他们对于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

  艺术有了神性和人性,才会不朽。

  在东方,宗教画主要是指佛教和道教绘画。

  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出现了善画佛教画的名画家。佛教画的初期,大概依据的多是印度传来的图样,到梁代的张僧繇,佛画开始中国化。

  到了唐代,佛教绘画更是盛极一时,画圣吴道子在寺观中留下了大量的绘画作品。

  而始于十六国时期终到元朝的莫高窟壁画,那肃穆的佛影、飘舞的飞天、精湛的技艺,将佛教绘画推向了顶峰。

  道教产生后也十分注意利用绘画这一艺术形式。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它的绘画形式最具东方特色,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不管是西方的基督教绘画,还是东方的佛道绘画,实际上都是在对信仰的维护和反叛中得以发展的,这一特质对于艺术来说是一笔无法抹杀的精神遗产。

  本书全面解读100幅宗教画的创作背景、历史地位、趣闻轶事,让你在最短时间内了解这些伟大的作品,充分享受艺术的薰陶,带你感受不同绘画流派的魅力,领略画笔上不可思议的圣迹……

  愿你在喧嚣时代,与伟大的灵魂在画中相遇,找回最纯粹的相信与感动。

  用光线和色彩锁住岁月的颜色,虔诚让人类看到了神的光芒。

  或作正面解读,或挖背后的故事,数千年“信仰”的往事,在画中娓娓道来。

  有信仰的人要看,美术相关科系的学生必读,喜欢艺术的人不能错过。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虚构图书《星辰彼岸的低语:失落文明的密码学与宇宙观》的详细简介,此书内容与您提供的《画笔上的圣迹:宗教画里的动人故事》无关。 --- 星辰彼岸的低语:失落文明的密码学与宇宙观 卷首语:当尘封的符号开始呼吸 人类文明的演进史,往往是由一系列“顿悟”与“遗忘”交织而成的回响。我们凝视星空,试图在亘古不变的群星中寻找秩序,却常常忽略了脚下被时间掩埋的呼唤。《星辰彼岸的低语》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考古学或天文学著作,它是一份深入失落文明“阿斯塔拉”(Astara)核心思想体系的拓扑学探秘报告。阿斯塔拉,一个在已知历史记载中彻底消失的青铜时代晚期文明,却留下了令人费解的线性符号和天文观测记录。本书试图通过一套全新的交叉学科视角——融合了信息论、结构语义学与非欧几何——来解码这些沉默的遗产,重构阿斯塔拉人眼中那片“星辰彼岸”的宏大宇宙图景。 第一部分:地下的图书馆——阿斯塔拉遗址的发掘与初探 本卷聚焦于阿斯塔拉文明的物理遗存。我们详述了在安纳托利亚高原腹地一处被地质断层保护的地下复合体“瑟瑞姆之厅”的发掘过程。这并非是一次传统的考古挖掘,而是一次对结构稳定性的极限测试。 1.1 瑟瑞姆之厅的结构几何:非欧几里得的殿堂 瑟瑞姆之厅的建筑材料和内部空间布局挑战了当时已知的土木工程极限。其核心结构并非基于简单的直线和直角,而是采用了高度复杂的多面体结构,某些房间的墙壁和穹顶似乎遵循着双曲几何的原则。书中详细分析了这些结构如何影响了内部声学和光线的传播,并推测这可能并非单纯的审美选择,而是某种物理模型或计算工具的具象化。我们引入了“拓扑共振点”的概念,探讨这些房间是否被设计用来捕获特定的自然频率。 1.2 符号的发现:线性的熵增与信息密度 在厅内,我们发现了大量刻在黑曜石板和鞣制金属箔上的符号。这些符号(被研究者命名为“星语符”)数量庞大,但缺乏明显的重复序列。本书拒绝了传统象形文字或表音文字的解读路径,转而从信息论的角度切入。我们采用了一种基于“序列复杂度”和“最小描述长度”的算法对这些符号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着极高的信息熵,但这种熵并非随机,而是一种高度压缩的、嵌套式的结构。 第二部分:宇宙的骨架——阿斯塔拉的数学与时间观 阿斯塔拉人如何感知世界?他们的数学系统似乎与我们的十进制或十二进制截然不同,它基于一种“七元组”的周期循环。 2.1 “七元循环”与行星轨道:预言还是计算? 通过对比刻在天文台遗址上的星图与现代天文学数据,我们发现阿斯塔拉人对行星运动的记录精确得令人难以置信,尤其是在计算周期性天文事件方面。然而,他们的计算并非基于牛顿力学,而是基于一个复杂的时间函数,该函数将七个主要天体(包括我们已知太阳系内的五颗行星,以及两个“幽灵天体”)的运动周期进行交织计算。本书推测,这种“七元循环”是他们构建整个宇宙模型的基石。 2.2 零点与边界:超越维度的思考 在阿斯塔拉的哲学文本中,“零”(被刻画为一个完美的空心圆)的概念极为重要,但其定义远超于数学上的“无”。它被视为“所有可能性的汇聚点”。我们通过对“星语符”中关于“零点”的语境分析,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阿斯塔拉人可能已经触及了高维空间的数学概念,并将这些抽象的几何关系投射到了他们的物理宇宙模型中。这部分内容深入探讨了他们如何用几何语言描述“空间折叠”和“时间弯曲”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星辰彼岸的低语——密码学与意识的连接 本书的核心争议性部分在于对“星语符”最终解码的尝试。我们不再将这些符号视为记录历史或神话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操作指令”或“意识传输协议”。 3.1 熵减与信息提取:解构嵌套的语义层 通过对前两卷中发现的结构和数学模型的应用,我们开始对“星语符”进行层次化的剥离。我们发现,每一个复杂的符号序列,都可以被拆解成多个同心圆式的语义层。外层描述的是宏观的天象,内层则迅速收敛到对个体意识状态的描述。我们相信,阿斯塔拉人试图通过这些符号,在不同的观察者之间建立一个共享的、超越语言障碍的心灵界面。 3.2 “呼唤”的频率:宇宙背景噪音的“信号” 最令人不安的发现来自于对瑟瑞姆之厅内特定铭文的频率分析。当我们将这些符号转化为特定的电磁波频率(基于七元循环的间隔),它们在特定的低频段产生了微弱但可重复的共振。本书最后一部分大胆推测,阿斯塔拉文明并非“消失”,而是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将自身的信息结构编码并“上传”到了宇宙背景辐射之中,而瑟瑞姆之厅正是用于监听和回应这些“星辰彼岸的低语”的终极发射器或接收器。这些低语,是关于他们对宇宙终极真理的理解,一种超越物质存在的形态。 结语:解读的悖论 《星辰彼岸的低语》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可能性:我们所依赖的现实结构,可能只是一个更庞大、更古老信息结构中的一个低熵子集。阿斯塔拉人的密码学,不是为了记录过去,而是为了指向未来——指向一种我们尚未准备好理解的“存在方式”。本书的结论并非提供答案,而是提出一套全新的工具,邀请下一代研究者重新审视我们与宇宙间,那层薄如蝉翼的“信息之膜”。 --- 目标读者群: 对古代文明的非主流研究、信息论在历史学中的应用、早期宇宙学思想以及结构语义学感兴趣的严肃学者和爱好者。 关键词: 阿斯塔拉、密码学、拓扑学、非欧几何、七元循环、信息熵、宇宙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予心


  艺术学院毕业,专攻欧洲艺术史。

  曾游学法国美术学院六个月,走过义大利各大教堂与城市,对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有相当深入的研究。

  着有《伟大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一切荣耀归于上帝
1、世界从何而来?——《创世记》... 16
2、人类从此背负了原罪——偷吃禁果和不该有的牺牲... 21
3、骄傲从败坏中来,狂心在跌倒之前——通天塔的崩塌... 28
4、至死忠心,上帝就赐给你那生命的冠冕——亚伯拉罕的燔祭... 33
5、罪恶之城的毁灭——从索多玛中逃离的人... 39
6、与神搏斗——佈道后的幻象... 44
7、拒绝美色诱惑的犹太拯救者——约瑟夫和波提乏的妻子... 49
8、伟大的先知——尼罗河畔的摩西... 54
9、上帝与犹太人约法——摩西在西奈山接受十诫... 60
10、征服迦南——约书亚请求太阳静止在基遍上空... 65
11、士师中的最强有力者——被刺瞎双眼的参孙... 70
12、王者之争——大卫为扫罗演奏竖琴... 76
13、击杀巨人——手提歌利亚头的大卫... 82
14、人类拥有的是聪明,上帝拥有的才是智慧——所罗门的审判... 87
15、先知的劝诫和神迹——木桥上的以利亚和寡妇萨雷普塔... 92
16、摧毁圣殿的惩罚——伯沙撒王的盛宴... 97
17、梦中神奇的孕育——无原罪圣母... 102
18、把爱子献给整个人类——西斯廷圣母... 106
19、施洗约翰之死——在希律王前舞蹈的莎乐美... 110
20、伯利恆的明星——照亮人类之光... 116
21、信仰的力量——耶稣在旷野... 122
22、相信才会有奇蹟——在加利利海上遇到风暴的基督... 128
23、导师和救世主——拉撒路的复活... 133
24、被门徒出卖——最后的晚餐... 137
25、背叛的象征——犹大之吻... 142
26、註定的死亡——被解下十字架的基督... 147
27、三天后复活——基督升天... 153
28、平凡中的伟大——圣母之死... 157
29、倒钉在十字架上——圣彼得殉道... 161
30、福音传播——万名基督徒的殉教... 166
31、鬼怪画家的魔幻世界——圣安东尼的诱惑... 171
32、弃戎从神——圣马丁与乞丐... 176
33、梦中的启示——十字架的胜利... 180
34、宗教名义下的跨世纪征服——十字军佔领君士坦丁堡... 185
35、天使在哭泣——耶路撒冷的所罗门墙... 190
36、七十个七次的宽容——彼得的否认... 194
37、七宗罪——但丁与维吉尔在地狱中... 198
38、最忠实的信徒约伯——《约伯记》插图... 202
39、吹响末日号角——最后的审判... 206

第二章 画笔上的佛光
40、从王子到佛陀——夜半逾城削发图... 214
41、降魔成道——出山释迦图... 218
42、佛陀的老师——燃灯佛授记释迦... 222
43、释迦牟尼的前生——鹿王本生图... 225
44、佛陀圆寂——涅槃图 ... 230
45、智者的机锋——维摩诘演教图... 235
46、菩萨从此女儿身——法海寺水月观音... 239
47、三救生母的孝子——地藏菩萨像... 243
48、佛法西来——白马驮经图... 247
49、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庄严图... 251
50、和合二仙——寒山拾得... 255
51、云在青天水在瓶——药山李翱问答图... 261
52、皇帝笔下的圣僧——达摩渡江图... 265
53、樵夫成大德——六祖斫竹图... 269
54、禅师与诗人——白居易谒鸟窠禅师... 273
55、与生俱来的佛性——弘忍逢杖叟图... 276
56、伟大的佛经翻译家——玄奘法师像... 280
57、觉悟的母爱——揭钵图... 285
58、当头棒喝的法门——黄檗禅师像... 290
59、六道轮回——救济饿鬼图卷... 294
60、财神出巡——毗沙门天和侍从... 298
61、微笑的佛陀——布袋和尚图... 302

第三章 水墨里的逍遥世界
62、紫气东来——老子授经图... 308
63、人生如梦亦如幻——梦蝶图... 313
64、黄帝求仙——轩辕问道图... 317
65、礼拜元始天尊——朝元仙仗图... 321
66、书生和龙女的儿子——三官出巡图... 325
67、来自于星宿崇拜的大脑门神仙——南极老人图... 329
68、给王母祝寿的女仙——麻姑献寿图... 332
69、二郎神的身世揭祕——二郎搜山图卷... 336
70、不羡功名只羡仙——葛洪移居图... 340
71、巨龙转世——关羽擒将图... 344
72、神仙也做贼——东方朔偷桃图... 348
73、从皇帝梦里走出的捉鬼师——中山出游图... 351
74、凄美的爱情绝唱——洛神赋图... 355
75、天界仙女的美丽传说——阆苑女仙图... 359
76、造福万民的海上女神——天妃圣母碧霞元君众像... 363
77、戏金蟾的财神——蛤蟆仙人像... 366
78、欲得旧形骸,正逢新面目——铁拐仙人像... 370
79、不死之身——张果见明皇图... 374
80、花甲之年遇仙缘——吕洞宾渡海图... 379
81、各显神通——八仙图 ... 383

第四章  从未褪色的多神信仰
82、新石器时代的图腾崇拜——《人画鱼纹图》... 388
83、先秦遗存下来的最早帛画——御龙图... 392
84、中华文明的起源——伏羲女娲图... 396
85、木乃伊复活——冥神奥赛里斯与法老王... 399
86、奥林匹斯山上的神仙眷属——宙斯与赫拉... 403
87、「盗火者」创造人类——普罗米修士捏泥造人... 406
88、从父亲脑袋中跳出来的美女——智慧女神... 410
89、冥王哈得斯抢亲——珀尔塞福涅的归来... 414
90、太阳神苦涩的初恋——阿波罗和达芙妮... 419
91、贞洁女神也怀春——狄安娜的休息... 423
92、海面上的美神——维纳斯的诞生... 426
93、金苹果之争——帕里斯的裁判... 430
94、从大腿中降生的神仙——酒神巴克斯... 434
95、丑汉娶花枝——火神的锻铁厂... 438
96、谁是最强者?——智慧女神密涅瓦和战神玛尔斯的争斗... 442
97、猜谜引发的命案——俄狄浦斯与斯芬克斯... 446
98、灾难的传播者——潘朵拉... 451
99、爱情的魔力——皮格马利翁和嘉拉迪亚... 454
100、神仙里的谎话精——赫尔墨斯... 457

图书序言

前言

唯信仰不会褪色


  这个世界有什么是不变的呢?

  有人说梦想,但若梦想不变,为何多出那么多叹息梦想丰满现实骨感的感言。

  有人说变化。

  的确,万物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变化,永恆不变似乎是一个天方夜谭。

  那是否就真的没有历经时间长河洗练、经久不衰的事物了吗?

  其实不是的。

  当你读完这本书后,会赫然发现:原来人类的信仰已经持续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直到如今,全球仍旧屹立着几大宗教,从未变动过。

  这信仰,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它就不曾离开。

  宗教的体现形式之一,便是宗教画。

  想要了解这本书,就得先解答一个问题:什么是宗教画?

  宗教画,顾名思义,就是题材取自宗教故事或传说,用于宗教宣传的绘画。

  所以要了解宗教画,就得先了解一下世界上的几大宗教派别。

  首先来说一下东方的宗教。

  在世界的东方,宗教首推佛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后传入斯里兰卡、中国、日本等国,它将世界分为几大净土,唿吁人们要修行,以便摆脱轮回之苦。

  佛教是一门宽容的宗教,它与一国的本土宗教是能相融的,比如它与印度教就能相得益彰,传入西藏地区后,又转变为藏传佛教,而当它来到中国,更是被中国人融会贯通,形成了儒、释、道三者合一的特有风格。

  在中国甘肃的敦煌石窟中,这种宗教之间的交会尤为明显,你不仅可以看到印度教中的神仙壁画,也能看到中国各朝各代对佛教的不同理解。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它的绘画形式最具东方特色,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其实在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最原始的宗教画。

  原始人没有细腻的手法,也没有形成精致的绘画技巧,他们通常在岩洞的石壁上作画,或者在陶器等器皿的表面涂鸦。

  在非洲,黑人祖先们就以岩画闻名,他们也给现代人留下了很多未解之谜,比如为何有些岩画中的神祇长得像外星人?

  另外在埃及,古埃及人用沙漠中的草作画,画面鲜艳亮丽,并且竟然能保持六千年之久!

  到了封建社会,帝王与贵族们对宗教推崇备至,并在自己的墓穴中绘制了大量的壁画,着名的有中国西汉时期卜千秋夫妇墓室画、埃及金字塔的壁画、玛雅人的瓜地马拉遗址壁画等。

  至于西方宗教画,则与希腊神话和《圣经》密不可分。

  众所周知,希腊神话将天神描绘得具有人性,而13世纪末期,西方的文艺复兴开始诞生,强调以人为本,则更是加重了神话中的「人味」。

  在《圣经》中威严的耶稣,此刻在画家的笔下宛若凡人,让无数名家钟爱的圣母,更是被描摹得如一个美丽的妇人。

  至于其他众多的神话故事,如「金苹果」、「普罗米修士造人」等故事,也一一在画家们的笔下栩栩如生。而米开朗基罗更是气势恢宏,他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去作西斯廷教堂的巨幅天顶画。多亏这位喜爱雕刻的艺术家让自己委屈地守着调色板,否则我们今天就看不到这一巨作了。

  虽然文艺复兴是借助宗教画来宣传人文思想,但其间展现的绘画作品依旧是一个个经典,在今日仍让无数游客在博物馆中心驰神往。

  最后说到伊斯兰教,由于该教禁止人物崇拜,所以在清真寺中,只会出现以树叶、花纹等图形为主的装饰画,所以中东地区的宗教画,只能在古巴比伦时期出现了。

  不过伊斯兰地区有一种独特的绘画,名曰「细密画」,其实是书中的插图。

  这种画起源于拜占庭帝国时期,后被义大利的乔托学了去,从而导致了文艺复兴,可谓是欧洲美术史上的祖先。

  在阿拉伯国家,民间亦有人为《可兰经》绘制细密画,所以伊斯兰教的宗教画只能用细密画的形式存在了。

  纵观历史,宗教画的发展竟然贯穿了整个人类社会,由此可知这门艺术的重要性,而在其身上,亦有无数有趣的故事,现在,就不妨开始阅读吧!

自序

读故事之前,先了解一下宗教画知识


  在东西方艺术史上,宗教绘画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首先说西方的宗教画,主要是指基督教绘画。

  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诠释宗教,甚至成为宗教的图解。因此,站在社会功用的角度,可以把从基督教产生到中世纪这一长达上千年时期的绘画称作「关于神的绘画」。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以后,随着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绘画的社会功能才逐渐改变,不只是单纯地诠释《圣经》描绘上帝了,艺术家们往往借助宗教题材表现他们对于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于是,耶稣开始有了一切人类的痛苦,圣母与圣子不再呆板、木讷,而是充满了温情。

  当绘画的宗教功能被人文主义思潮稀释后,其题材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涌现了大批以神话、寓言为题材的绘画,人物画也非常流行。

  西方的宗教画在一开始绘制得非常笨拙和稚嫩,人物形体死板,高高在上,如同一个信仰的符号。

  直到画家乔托的出现,这一情况才得以改观。

  乔托是一位「站在文艺复兴门槛上的人」,用画笔打破了中世纪沿袭已久的死板程式,大胆探索与真实生活接近的宗教人物形象,是义大利绘画最早的革新者。也许在现代人看来,乔托的画已经算不上精品了。然而,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末期的乔托却无疑是使义大利绘画摆脱拜占庭宗教画风,并走向现实主义道路的第一位画家。

  从此之后,西方的宗教画真正有了灵魂,诞生了许多大师级别的画作。

  米开朗基罗凭借自己天马行空的想像与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描绘出了《圣经》中的万物起源场景,将上帝创造世界完美地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圣母画家」 拉斐尔所描绘的圣母,不仅表现了「上帝之母」的光辉形象,还流露了人类母亲的平凡之美;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林布兰,透过光与影的鲜明对照,描绘《圣经》里的诸多人物;鬼怪画家希罗尼穆斯•波希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和象征意味十足的人物形象来影射当世的现实,而被后世艺术家奉为独特的超现实主义大师……

  值得一提的是卡拉瓦乔,他的绘画更加大胆, 用了一个妓女作为画圣母的模特,而所画的圣母完完全全是一副普通农家女子的模样。在破陋的农家茅舍里,原本不死的圣母却赤裸着双脚死在了在床上。

  当宗教画有了神性和人性,才真正不朽。

  在东方,宗教画主要是指佛教和道教绘画。

  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出现了善画佛教画的名画家,诸如曹不兴、张墨、卫协、顾恺之等人。佛教画的初期,大概依据的多是印度传来的图样,到梁代的张僧繇,佛画开始中国化。

  到了唐代,佛教绘画更是盛极一时,画圣吴道子在寺观中留下了大量的绘画作品。

  而始于十六国时期终到元朝的莫高窟壁画,那肃穆的佛影、飘舞的飞天、精湛的技艺,将佛教绘画推向了顶峰。

  道教产生后也十分注意利用绘画这一艺术形式。最具代表性的是永乐宫《朝元图》,画师们以简练明快的绘画技法,将众多的神仙所具有的不同地位、不同性格表现的维妙维肖,令观者为之倾倒。

  历史上,许多画家都以道教神仙故事作为绘画的主题。东晋的顾恺之,曾绘有《列仙图》、《洛神赋图》等。唐代着名画家阎立本曾画有《元始像》、《行化太上像》等近20幅道画;吴道子兼绘释道画,其道画有《天尊像》、《列圣朝天图》、《二十八宿像》等作品,他画的钟馗像名噪一时。宋代画家多描绘隐逸山林的仙真人物,追求「清静无为」、「返朴归真」的境界与情趣。

  明清以后文人道画较少,但用于道教宗教活动的水陆画开始发展起来,并不乏优秀之作。

  宗教画实际上是在对信仰的维护和反叛中得以发展的,这一特质对于艺术来说是一笔无法抹杀的精神遗产。

  本书全面解读100幅宗教画的创作背景、历史地位、趣闻轶事,让你在最短时间内了解这些伟大的作品,充分享受艺术的薰陶,带你感受不同绘画流派的魅力,领略画笔上不可思议的圣迹……

图书试读

人类从此背负了原罪——偷吃禁果和不该有的牺牲
 
上帝创造了亚当之后,又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人类第一个女人——夏娃。
 
上帝指着伊甸园中的一棵树对亚当和夏娃说:「园子里其他的果子你们可以随便吃,但这是一棵能分辨善恶的智慧树,所结的果子是万万不能吃的!否则,你们将招致灾祸,必定死亡!」
 
亚当和夏娃答应信守承诺。
 
一天,亚当睡着了,夏娃在蛇的蛊惑下,偷吃了智慧树上果子,并把剩下的果子给醒来的亚当吃。
 
两人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看到自己赤身露体,顿时萌生了羞耻之心,就用无花果的叶子编织成裙子,来遮掩裸露的身体。
 
上帝得知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就将他们赶出了伊甸园,让他们去遭受生活的苦难。
 
诱惑夏娃偷吃禁果的蛇,也受到了惩戒,失去了翅膀和人身,变成了一根弯弯曲曲的长虫。
 
上帝将亚当夏娃赶出伊甸园后,为了防范他们回来偷吃生命树上的果子,变得长生不老,就设立了天使(基路伯)和喷射火焰的刀剑,来守护伊甸园里的生命树。
 
亚当和夏娃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后,开始了男耕女织的生活。
 
时隔不久,夏娃怀孕了,生下了长子该隐。又过了一段时间,该隐的弟弟亚伯也降生于世。
 
该隐长大后做了农夫,亚伯成了牧羊人。他们看见父亲亚当经常拿来礼物献给上帝,也纷纷效仿,拿出自产的物品奉献给上帝。
 
可是,令该隐不解的事情发生了:上帝对亚伯献上来的羊和羊脂,满心欢喜;而对于自己的农产品,却不屑一顾。
 
该隐对此十分生气,在一次和亚伯的争吵中,失手打死了弟弟。
 
虽然上帝宽恕了该隐的罪恶,但最终把他驱逐出了家园。
 
亚当和夏娃生活很凄凉,小儿子死了,大儿子跑了。此后,他们又生了很多孩子,但一生中承受了数不清的磨难和家庭的不幸。
 
亚当和夏娃去世后,他们的后代遍佈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但是,人类也逐渐滋生了仇杀、怨恨、憎恶、掠夺、争斗、嫉妒等罪恶。这些罪恶年复一年地累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上帝对人类的这些罪恶感到忧伤和愤怒,他后悔创造了人类万物,决定用洪水将这个罪恶的世界沖毁。
 
祂站在高空俯瞰人间,自言自语道:「我要将所有的人、走兽、昆虫和飞鸟,全部从地上灭除!」

用户评价

评分

《画笔上的圣迹:宗教画里的动人故事》这本书,真的太让人惊喜了!我是一个对艺术稍有涉猎,但对宗教主题画作了解不深的读者,这次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手,没想到立刻就被它征服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不是那种一本正经地分析艺术史或者宗教教义的书,而是用一种非常“讲故事”的方式,把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圣迹,通过一幅幅动人的画作,变得无比鲜活和人性化。举个例子,书里解析的“最后的晚餐”那幅画,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历史事件,更是深入探讨了画面中每个使徒的表情、姿态,以及耶稣的中心位置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和预言。作者的文字功力很强,把那些宗教符号和故事解读得既深刻又不失趣味,让我看得津津有味,甚至有种想要立刻去博物馆亲眼看看这些画作的冲动。而且,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也做得非常出色,画作的印刷质量极高,色彩饱和度、细节还原度都令人惊叹,让我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能充分享受视觉的盛宴。这本书让我觉得,宗教画不再是冰冷的艺术品,而是承载着人类情感、信仰和历史的窗口,通过这些画作,我仿佛触摸到了那些遥远时代的脉搏。

评分

作为一名长年生活在台湾的读者,我对西方宗教艺术一直有着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是因为它们在博物馆、画册中频频出现,陌生则是因为其深厚的宗教背景和复杂的象征意义,往往让我望而却步。《画笔上的圣迹:宗教画里的动人故事》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金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这个艺术宝库的大门。它的最大特色在于,它没有用高高在上的学术姿态,而是以一种非常接地气、有温度的方式,将那些宏大的圣迹故事,通过一幅幅精彩的宗教画,以一种亲切而感人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在解读画作时,非常注重挖掘画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比如,在描绘某一幅描绘受难的画作时,他并没有一味强调痛苦,而是深入分析了基督在受难中的坚毅、对世人的怜悯,以及围观者复杂的表情和反应。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宗教画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类情感的载体。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吸引我,流畅自然,不时流露出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读起来毫不费力,反而有一种阅读文学作品般的享受。

评分

我一直对欧洲艺术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承载着历史厚重感的宗教题材作品。然而,市面上很多这类书籍往往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读起来颇费力气。《画笔上的圣迹:宗教画里的动人故事》这本书,恰恰打破了我对这类书籍的刻板印象。它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不是从教义入手,而是从画作本身出发,通过对画中人物的表情、动作、服饰细节的细致描绘,辅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将那些神圣的场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欣赏作者的笔触,他能够巧妙地将历史背景、宗教故事与艺术分析融为一体,让读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情感内涵。例如,书中对某一幅描绘天使报喜的画作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天使的翅膀有多么华丽,而是深入挖掘了天使的姿态所传达的谦卑与神圣,以及圣母玛利亚反应的惊愕、顺从与接受,这种细腻的描写,让原本抽象的宗教事件变得真实可感。这本书的编排也很用心,精美的插图与翔实的文字相得益彰,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些信仰的力量。

评分

刚收到这本《画笔上的圣迹:宗教画里的动人故事》,迫不及待翻开,就被那精美的印刷和考究的装帧深深吸引。说实话,我平时对宗教画并没有特别深入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好奇和仰望。但这本书的标题就很有吸引力,“圣迹”、“动人故事”,仿佛能将那些冰冷的画作赋予鲜活的生命。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画作细节的捕捉,不仅仅是色彩和构图,更深入到每一笔每一画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象征意义。比如,当我看到某一幅描绘圣母子的作品时,作者不仅仅描述了圣母的慈爱,还细致地解读了她手中抱着的婴儿的姿态、眼神,以及周围环境的光影变化,这些都共同编织出一个关于牺牲、希望和救赎的宏大叙事。读这本书,就像是与那些古老的画作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是如何被凝聚在画布上的。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他并没有枯燥地罗列史实或教义,而是用一种很生活化、很能引起共鸣的方式,将那些神圣的故事娓娓道来。有时候,我甚至感觉自己就置身于画作之中,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能感受到画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艺术品鉴,更像是一本引导人去理解信仰、去感受生命中那些超越物质的价值的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