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用大愛點亮生命希望
生命是最尊貴、也是最平等的,在生老病死的嬗遞中,病苦最是摺磨人。尤其三十多年前的東臺灣,青壯人口外流,老弱貧病,處境堪憐;或者傢中經濟支柱病倒瞭,缺錢少醫藥,以緻小病拖成大病,「貧由病起,病因貧生」,循環往復,脫苦無期。於是發心立願,要在花蓮啟建一座現代化的綜閤醫院,既為病苦者作依怙,也為老弱貧睏者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
三十一年過去,花蓮慈院啟業以來,欣喜不違初衷。相繼啟業的玉裏、關山、大林慈院,地點也都在偏鄉,同樣是從「尊重生命」齣發,期能弭平城鄉差距,照顧貧病老弱。臺北都會區醫療資源相對豐富,何以還要在新店啟建慈濟醫院?每每想到一生追隨我投入濟貧救苦、齣錢齣力不遺餘力的北區弟子,也陸續走入暮年,一旦病痛纏身,誰來照護他們的健康?更何況,都市的暗角、市郊寂寞的山區,仍有許多哀哀無告的病患等待救助;施醫無分貧富,這些弱勢者也應該得到平等的對待。
很感恩臺北慈院趙有誠院長,也是師徒的夙世因緣,發心作師父的手和眼,全力執行師父的付託。記得第一次在闆橋園區見麵,隻是很簡單地與他談到慈濟醫療肩負的使命,在迴到關渡園區的車上,我問他接任院長的意願?他迴說:「如果有這個機會的話,我會很努力很用心,把他們當作我的傢人,照顧他們的健康。」當時他纔剛剛卸下三總副院長職務,纍積很豐厚的醫療專業與行政經驗;此生相遇,竟是為瞭奉獻專業長纔給慈濟!
醫療運作如同一部環節相扣的精密大型機器,要指揮這部機器順利運作,對趙院長來說並不睏難,他本來就是醫療行政管理的專傢;但要融入慈濟「感恩、尊重、愛」的精神,就有些難度瞭。感恩誌工菩薩愛師父所愛的人,不斷給予鼓勵和讚歎,鼓舞趙院長的信心;卸下軍服的他,很快放下嚴肅麵容,融入慈濟人文,展現原本俱足的柔軟心。他也用這分柔軟心與同仁共事,從陌生到成為朋友,進一步視同傢人,如臂使指,上下一條心,全院運作十分順暢。
或許是軍人服從的個性,記得二○一二年十月,臺北慈院纔以高分通過教學醫院評鑑。過後,趙院長迴來精捨參加誌策會,師父試著詢問臺北慈院是否有機會參加醫學中心評鑑?距離評鑑的日子隻有三個月時間,趙院長稍稍猶豫一下,還是勇敢承擔下來。在他的領導下,全院立時動起來,各個環節無不準備充分,展現超強企圖心。最後雖以些微之差沒有達標,但可以看齣臺北慈院是一支隨時可以上場作戰的嚴整隊伍。
趙院長用心為全院同仁注入愛的基因,落實尊重生命的「人本醫療」。心蓮病房的美慧護理長,麵對癌末病患發齣惡臭的大麵積傷口,換藥時不僅不戴口罩,還能談笑風生。有遊民吐血不止,又沒有身分證明和健保卡,被公立醫院轉送來臺北慈院。社工師在他身上隻找到民國七十五年換發的舊身分證,幾經周摺,協助他辦理身分證和健保卡,在病床上的他拿到身分證喜極而泣:「終於活得像一個人」。
被他院判定「終身癱瘓」的年輕病患,醫護同仁花瞭很多心力治好他,他也發願病癒後要作誌工。在基隆誌工持續陪伴關懷下,注意他的飲食,又鼓勵他繼續復健,纔能恢復行走能力,同時帶他迴診。他也在誌工和醫師的鼓勵下,漸漸擺脫電動輪椅,能夠走路後,不僅跟著誌工做環保,且在人醫會到偏鄉義診時,隨行當誌工。這些人都是經濟和知識的弱勢族群,醫療和慈善相乘的效果,有龐大的誌工人力作後盾,在罹病時都能得到最適切妥貼的照護。
二○一五年四月,尼泊爾發生規模七點八強震,慈濟在第一時間派齣賑災醫療團,由臺中慈院簡守信院長擔任領隊,趙院長擔任副領隊。好不容易飛抵尼泊爾,又因民情不同處處受到掣肘,必須想辦法突圍。醫療團迴來精捨報告時,趙院長兩度哽咽,經歷「消慈」風波餘緒,在機場仍有民眾熱情捐款,令他大受感動;有次在山上義診不到兩小時,就因其他原因被迫中斷,望著外麵長長的人龍在大太陽下苦苦等待。說到這裡,想到慈濟人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心情更是激動難復。
趙院長本身就是一位醫術精湛、處處為病患著想的好醫師,他愛纔、惜纔,更為慈濟舉纔,常常利用迴來精捨開會的機會,將錶現優異的同仁帶到我麵前,讓師父說幾句話勉勵他們。黃玄禮醫師揹著沉重的鉛衣,長時站立為病患打通血管,使得頸椎受到壓迫。他陪同戴著頸圈的黃醫師迴來,我相當不捨,囑咐「大愛感恩科技」研發質量更輕的鉛衣。剛從聯閤醫院退休的張聖原策略長,也在趙院長專程陪伴下迴來精捨與師父對話,進而發心加入慈濟醫療誌業。他深體師心,真是師父的好弟子。
臺北慈院啟業十二年,全院洋溢著人文芬芳的氛圍,實在有說不盡的感人故事。感恩北區慈濟人用那分誠摯的情,代替我關懷所有同仁和來院大德;更感恩趙院長和各部門主管,以身作則,帶領同仁將醫療之愛發揮到極緻。也要感恩菁薇樂意作院長的後盾,讓臺北慈院成為病患的希望,也是苦難人的明燈。
釋證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