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糾結的大清、天國與列強

1856:糾結的大清、天國與列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鴉片戰爭
  • 太平天國
  • 清朝
  • 列強
  • 近代史
  • 中西關係
  • 曆史
  • 戰爭
  • 社會
  • 政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係副教授 周健◎推薦

  1856年是中國近代史上極其關鍵的一年,也是中外關係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

  在這一年裏,大清帝國與太平天國間的戰事達到瞭高潮,先後發生瞭「天京-鎮江戰役」和「天京事變」兩件決定性的大事件。前者以太平天國的完勝告終,而後者則導緻瞭太平天國權力核心崩潰、政治理念和信仰渙散的內訌。兩大事件在短時間內接踵而至,令大清帝國與太平天國齣現瞭戲劇性的轉摺,來到瞭決定未來命運的十字路口。

  在這一年裏,英、美、法諸列強和中國的關係顯得撲朔迷離,他們到底是清廷或天國的朋友還是敵人?在帝國發生內亂之際,他們將如何伺機而動?而影響深遠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也正是在這一年開始。

  這一年,兩個政權交爭不止,中國與世界碰撞不斷,沒有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而國傢又將去往何方……
 
《風雲際會:1850年代中葉的全球圖景》 導言: 1850年代,一個看似寜靜的十年,實則暗流湧動,世界格局正經曆著深刻的重塑。在東方,一個古老帝國的輝煌與衰落交織;在西方,工業革命的引擎轟鳴,驅動著權力與財富的重新分配;而在兩者之間,新的思想、技術與意識形態相互碰撞,為後續的百年曆史奠定瞭基調。本書旨在跳脫齣任何單一國傢或事件的視角,以宏觀的曆史地理學和全球史的視野,剖析1850年代中期,影響世界走嚮的幾大核心力量及其相互作用,尤其聚焦於那些塑造瞭現代世界基本框架的結構性變遷。 第一部分:工業時代的崛起與“西方中心論”的固化 1850年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前夜的關鍵過渡期。蒸汽機的普及已不再是新鮮事,電報技術的實用化開始改變信息傳遞的速度與範圍,鐵路網絡的擴張則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重塑瞭地理空間。 1.1 英國的“世界工廠”地位與金融霸權: 英國在這一時期達到瞭其工業和貿易霸權(Pax Britannica)的頂峰。曼徹斯特的棉紡織廠、煤礦與鋼鐵工業的産能,使其對全球原材料的依賴和對製成品市場的控製達到瞭前所未有的程度。本書將深入分析英國在金融體係中的核心地位,特彆是倫敦作為全球資本流動中心的運作機製。我們關注的焦點在於,這種經濟優勢如何轉化為外交政策上的“不乾涉”原則(除關鍵貿易路綫外),以及這種霸權如何微妙地影響著歐洲大陸的均勢。 1.2 法國與德國的內部重構: 法國在拿破侖三世的統治下,正經曆著第二帝國的現代化進程。巴黎的奧斯曼改造不僅是城市規劃的壯舉,更是國傢權力集中和資産階級利益固化的象徵。在德意誌地區,普魯士正悄然積蓄力量,通過關稅同盟(Zollverein)鞏固其經濟基礎,為日後統一的民族國傢奠定經濟基礎。本書將對比法德兩國在工業化路徑上的差異,以及這種差異如何影響瞭它們在歐洲大陸的戰略選擇。 1.3 美國的擴張主義與內在矛盾: 1850年代中期,美國正處於“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的高歌猛進之中。加利福尼亞淘金熱的餘波仍在,新的領土擴張,如美墨戰爭的後續影響,都在推動美國嚮太平洋擴展。然而,這種擴張的背後是奴隸製與自由州之間矛盾的激化。我們不僅考察西進運動的地理進程,更側重於分析政治妥協(如1854年的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如何如同給地雷敷上薄泥,暫時掩蓋瞭結構性的分裂。 第二部分:非西方世界的抵抗與轉型嘗試 在西方力量的衝擊下,非西方世界的反應並非單一的瓦解,而是復雜的適應、抵製與內部變革的嘗試。 2.1 印度次大陸的劇變前夜: 1857年爆發的印度民族起義,是英國殖民統治積纍矛盾的總爆發。本書將側重於起義爆發前的社會、經濟結構性變化。東印度公司的土地政策、對地方王公權力的侵蝕、以及對印度傳統軍事和宗教習俗的乾預,是如何在1850年代中期形成一個高壓鍋狀態。我們探討起義的性質,不僅僅是軍事嘩變,更是對殖民地現代化模式的全麵抵製。 2.2 日本的“黑船”衝擊與幕府的睏境: 佩裏叩關雖發生在稍早,但其影響在1850年代中期全麵顯現。德川幕府在處理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時所展現齣的猶豫、內部路綫鬥爭(主戰派與開國派的爭執),揭示瞭其統治閤法性的危機。本書將分析日本精英階層如何開始評估西方軍事與工業技術的差距,並啓動瞭對“師夷長技”的初步內部討論。 2.3 中東與奧斯曼帝國的生存睏境: 奧斯曼帝國正處於坦蠛斯馬特改革(Tanzimat Reforms)的關鍵階段,試圖通過自上而下的官僚和軍事改革來挽救帝國。然而,這種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歐洲列強的“擔保”與“貸款”。本書將分析剋裏米亞戰爭(1853-1856)的深層動因,這不是簡單的領土爭端,而是英法為防止俄國勢力過度滲透到地中海和巴爾乾地區,而對“歐洲病夫”進行的“保命”乾預,同時也標誌著歐洲列強對奧斯曼主權的進一步侵蝕。 第三部分:全球思想的交匯與意識形態的張力 1850年代不僅是物質力量的較量,也是觀念形態的戰場。 3.1 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保守主義的拉鋸: 1848年革命的餘波仍在歐洲大陸散去,但其播下的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種子並未死亡。民族國傢的構建成為時代主題,無論是德意誌的統一還是意大利的復興,其思想根源都在這一時期得到深化。同時,為瞭對抗激進思潮,保守主義力量也在尋找新的閤法性基礎,通常與傳統宗教或國傢權力緊密結閤。 3.2 科學與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萌芽: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雖在十年後問世,但其核心思想的某些元素已在自然科學界醞釀。同時,斯賓塞等人的社會進化論思想開始齣現,這為後來的帝國主義和種族優越論提供瞭看似科學的論據,對非西方世界的“落後”狀態提供瞭理論解釋框架。本書將探討這些觀念如何開始影響政治精英對全球事務的認知。 結語:1850年代的遺産 1850年代中期,世界進入瞭一個由技術進步加速,由權力轉移驅動的時代。殖民體係日益固化,大國競爭格局初步形成,而處於轉型期的非西方社會,則麵臨著是徹底融入還是痛苦抵抗的艱難抉擇。本書通過多點觀察和跨區域比較,力求描繪齣一幅清晰的、相互關聯的全球曆史圖景,理解“現代世界”是如何在這一關鍵十年中被塑造和定義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陶短房


  齣生於南京,原本的專業是法語,但自幼喜愛古文、詩詞和曆史,尤其是太平天國,早年曾受過羅爾綱先生的指點,後長期在非洲等地工作,但一直未中斷寫作和曆史研究。移民加拿大後開始活躍在媒體,專欄文章涉及法語圈國際政治、曆史文化、經濟和風土人情等多方麵。在書籍寫作方麵,先後齣版曆史隨筆集《皇帝公關學》、《誰謀殺瞭大唐》、《從曆史中我們能學到什麼》、《這個天國不太平》(1、2),以及曆史小說集《小天堂》等。
 

圖書目錄

序一 1856,一個多事之鞦
序二 1856,好戲連颱

前言 1856,這一年發生瞭什麼?

第一部
第一迴 長江,長江
黃金水道
割據長江
靜觀時變

第二迴 天京,鎮江,瓜州
強基固本
欲攻無力
暗渡陳倉

第三迴 兩個江西省
被遺忘的角落
共同關注
江西劇變

第四迴 紅軍
不速之客
天地會
一山二虎

第五迴 一招險棋
曆史的迷霧
天國的真相
太平軍新生代

第六迴 天京-鎮江戰役
頂天燕
以快打慢
以慢打快
一戰乾坤

第二部
第七迴 奇怪的戰爭
嚮大人
看不懂的撤退
撲朔迷離

第八迴 天京事變
天京亂瞭
天國體製
權力的爭奪
天京城裏的真相

第九迴 血,還在流
神人一體
天父、天兄、天王
三師一主
血雨腥風

第十迴 樂觀且急躁的鹹豐
有情無報
君臣異心

第十一迴 神與人
輔政人臣
半神半人

第三部
第十二迴 忙碌的美國人
初為主角
節點之年
忙碌的伯駕

第十三迴 開始忙碌起來的英法
樹欲靜,風不止
亞羅號戰爭

第十四迴 一切還未結束
袁州嘩變
互有攻守
天王的思考
水火未濟
 

圖書序言



  對於中國而言,一八五六年真是糾結的一年。

  自有確切曆史記載起,「正朔」就成為帝王時代中國必須計較;必須認真的大是大非問題。《春鞦》的第一句便是「元年春王正月」,身為蜀漢降官的陳壽,入晉後編纂《三國誌》,凡寫蜀漢;東吳紀年,必鄭重加注曹魏紀年,以示「隻承認曹魏正朔」;唐將劉仁軌齣海遠徵,臨行前特意去領瞭許多曆書,錶示此行的意義和目的,在於「頒正朔於海錶」。年號之鄭重,可見一斑。「天無二日,國無二君」,一個「天下」,照理隻能有一個「存活」的年號,纔能凸顯國傢之體統,君王之威儀。

  然而在這一年的「春王正月」的第一天,坐在北京紫禁城裏的中國最高統治者、清朝文宗皇帝愛新覺羅.奕,攤開嘉慶二十二年(西元一八一七年)製成的《大清一統天下全圖》,會很不愉快地在這片理應「莫非王土」的「天下」,尋得至少四個並行的年號:在北京和大半個中國,一八五六年是大清鹹豐六年;在長江流域的湖北、江西、安徽、江蘇等地許多府縣,這一年是太平天國丙辰六年;在廣西潯州府,這一年是天地會大成國的洪德二年;而在遙遠的滇西,這一年是杜文秀的丙辰年。

  太平天國是被清廷稱作「發逆」的「亂臣賊子」,他們不但改瞭年號,還順帶改掉瞭整個曆法,不再用大清用慣瞭的陰陽曆,而是用一種「均勻圓滿」,一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的「天曆」。無巧不巧,這兩套「勢不兩立」的曆法如今非但無可奈何地「兩立」著,而且它們的「春王正月」的第一天—也就是時人之新正;今天我們所言之春節,也恰巧是同一天。「爆竹聲中一歲除」,在這一天裏,北京和南京(那時已被太平天國改叫天京瞭)倒是可以暫且放下廝殺,同時過一個好年瞭。公私記載都顯示,這一天,「清妖」(太平天國對清朝官兵的衊稱)與對手間,保持瞭難得的休戰狀態。也難怪,一八五六年的新正,也是「鹹豐」和「太平天國」兩個「正朔」間,唯一一次從同一天開始新的一年。不過這兩個「正朔」的重疊也僅限於此,因為到瞭二月它們之間就會相差一天,三月差兩天,四月差三天……到十二月,就將整整相差十一天之多瞭。兩朔並行,國有二主,是「天崩地裂」的不祥之兆,這一點,當年正月,連湖南安化農村一個叫李汝昭的落魄老文人都能感悟到,從小受過嚴格教育和訓練的奕自然不會無動於衷,當然,有一點他可聊以自慰:太平天國的曆法編得實在粗糙,他們的中鞦節,月亮不過是掛在天邊的一把梳子。

  「大成洪德」是大清的老對手瞭,這些裹著紅頭巾、舉著大紅旗幟的天地會眾,前僕後繼、「陰魂不散」地已和清廷纏鬥瞭一兩百年。時代在進步,「反清復明」的天地會也不例外,以往的「紅兵」,除非姓硃或自稱姓硃,通常是不會稱王稱帝的,可從廣州被趕到潯州的這些起事者,卻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地稱起王、改起國號年號來—當然,「正統皇帝」奕大可以嘲笑這些人居然有陳、李、梁三姓「並肩王」,簡直比太平天國還不成體統。

  至於遠在滇西的杜文秀,此時不過一個濛化縣境一小隊打著白旗抗命的頭目,至於他占據大理府,自稱「總統兵馬大元帥」,則還要等到這一年的八月十八。不過以清廷耳目之細密,帝王批閱奏摺之勤勉,理事之事必躬親、瑣屑畢至,奕應該也早已知道瞭這個小小「僭僞」政權的存在。

  如果說,已被驅離廣州的「大成洪德」不過癬疥之患,山遙水遠的杜文秀更不值一提,那麼太平天國的洪天王便是心腹大害瞭。

  盡管此前一年,北犯京畿的數萬太平軍已被僧格林沁的大軍圍剿殆盡,暫時無力嚮北京發動新的「掃北」,但鎮江和瓜洲久攻不下,維係京城糧食、財賦生命綫的運河航道也因此無法打通,僅此一點,就足以讓整個朝廷寢食難安。

  在過去一年裏,奕的「老班底」—圍睏天京的江南、江北兩大營師勞而無功,巨大的軍費開支,正日甚一日地考驗著這位體虛皇帝的耐心;在過去一年裏,曾國藩、鬍林翼的湘軍雖然一度給奕帶來「新希望」,卻在一連串「勝利」後慘敗於湖口,強大的水陸勁旅被切作兩支,武漢三鎮也重新落到太平軍手裏。

  不過,新春之際,對忙碌操勞的皇帝而言,也並非隻有糾結,沒有希望:長江上遊,湘軍的主力並無太大損失,江西的曾國藩正與石達開部苦戰,湖北的鬍林翼則一點點扳迴優勢;長江下遊,江南、江北兩大營緩慢但有效地縮小對南京、鎮江的包圍,據說曾經以「每天三頓飯」招徠新兵的天王洪秀全,已不得不下令全城男女老少一律喝粥瞭。

  有個住在英國倫敦名叫卡爾.馬剋思的德國人,根據輾轉得來的報紙消息點評這場遙遠而陌生的「革命」,這時他斷言,北京城裏的鹹豐皇帝與南京城裏的洪秀全,暫時都無法危及對方的安全。此時的奕當然早已知道瞭英國,卻大概還不知道什麼是德國(事實上這時也的確還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德國」),當然更不會聽到這樣一個人的這樣一句話,不過此時此刻,在他心裏,對未來一年的所謂「剿逆」戰局,照現在的說法,應該抱著份「謹慎樂觀」的態度吧。

  此時此刻他未必會相信,再過半年,自己會因戰局的驟然惡化而驚慌失措,甚至開始擔心自己與「江山社稷」的命運;此時此刻他更未必會相信,驚慌失措後再熬上幾天,自己就會因情勢的戲劇性逆轉而欣喜若狂,以至於相信曾國藩所謂的洪楊所部,「不患今歲不平」的浪漫主義斷語。

  此時此刻,他應該會想到遙遠的廣州—西洋人口中的「廣東府」、當地百姓眼裏的「省城」吧?畢竟,運河生命綫斷絕後,廣州海關的財賦收入,已成為國傢預算尤其是軍費的重要來源。不僅如此,那裏還聚集著很多英國人,這些早已知曉「船堅炮利」、很是厲害的洋人,在得到通商權、傳教權後意猶未盡,此刻正糾纏著要入城呢。

  奕一點也不喜歡洋人,不錯,他履約、開埠、允許傳教,甚至在上海、廣州告急時對地方大員「藉師助剿」網開一麵,但這些對他而言都是不得已、被迫的,隻要有可能,他就要努力把這些舶來的人、事和思想,限製在盡可能狹小、安全的範圍內,他當然不能允許這些洋人進入廣東的省會,自己更不想和他們直接打什麼交道,隻是把和西洋人交涉的一應事務全部踢給自己最信賴的大臣之一—兩江總督葉名琛。此前他已諄諄告誡這位能吏,一不能啓釁開戰,二不能允許入城,三不能同意洋人和其他中國官員、部門交涉接觸,其他的,「該大臣」就瞧著辦吧。

  好在,於此時此刻以及接下來的日子裏,「令人放心」的葉名琛陸陸續續帶給他許多安慰和信心:嶺南民心穩固得很,廣州城裏城外的紳商團練、士子庶民,正眾誌成城地將英國人拒之廣州門外;英國人也「恭順」得很,正是他們的戰船,幫著官兵擊退瞭圍睏省城近兩年的天地會,而他們所貪圖的,不過是一些貿易上的蠅頭小利,且對自己這位天子的得力乾臣敬佩有加。「我辦事,您放心」,廣州也好,英國人也罷,都不會齣什麼亂子。

  當然,按照「祖宗規矩」,一個皇帝是不能偏聽偏信的,他必定會依靠肇始於康熙、大成於雍正的密摺製度,從諸如廣州將軍穆剋德訥、廣東巡撫柏貴,以及廣東省、廣州府有「專摺奏事」權的大小文武官吏的「單綫密報」,來核實葉名琛的「獨傢消息」是否靠譜。可想而知,他會因此看到多如牛毛、莫衷一是甚至自相矛盾的各種資訊,從未去過廣州、更未見過洋人的他,自然也很難建立起一個足以分辨真僞的思維體係,並從中獲取真實資訊。不過他或許能聽到「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的順口溜,並因此更加增添一些信心—官怕洋人?朕卻是不怕的。

  此時此刻,相較於「海晏河清」的廣東省和廣州府,西鄰廣西恐怕更令他牽腸掛肚,這並不僅僅因為那個剛剛把潯州府改作「秀京」的「大成洪德」—越來越多情報顯示,已有一些法蘭西人跑到廣西腹地傳教,而根據道光廿六年(西元一八四六年)正月(西曆一月二十五日)弛禁天主教詔書,西洋人原本隻能在通商五口閤法傳教。這一年即便大多數歐美傳教士,也還弄不明白太平天國和自己所信奉的,到底是不是同一個「上帝」,奕和清廷自然更弄不清楚,此刻他所想的,恐怕隻能是「決不能讓廣西再鬧教亂」。

  此時的他當然不會想到,大半年後,「恭順」的英國人會突然在廣州翻臉,而此前沒怎麼打過交道的法國人會站在英國一邊,闖禍的則正是廣西發生的教案—事實上即便大半年後他也一樣會糊裏糊塗,因為葉名琛屆時給他遞上的,將是一紙「痛剿英夷」的捷報。

  再過幾個月,英國治下香港的首任總督;曾在鴉片戰爭中帶兵北犯的璞鼎查爵士(Sir Henry Pottinger)就要去世於任上,這標誌著香港在英國治下,已悄然逾越瞭最初的過渡期。英國人以及後來的法國人、美國人,此刻已不滿足於五口通商,更不滿足於在幾個通商口岸和葉名琛之類的老滑頭打交道,他們野心勃勃,渴望澈底打開中國門戶和市場,並與中國中央政府建立直接聯係。

  不過,至少在年初,他們仍在小心翼翼地觀望:此前對太平天國的外交試探讓他們頗感失望,而與腐朽不堪的清廷交往也因奕的鴕鳥政策和葉名琛的欺上瞞下,而變得越來越沒有意義,如今他們要等待的,是清廷和太平天國間的內戰能産生一個明顯的勝利者,或更方便打交道的一方。當然,種種跡象錶明,他們的耐心已經越來越小瞭。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此時此刻,每一個中國人乃至每一個對中國感興趣的人,都會不由自主地去想:這一年,究竟將會發生些什麼?
 

圖書試讀

第一迴 長江,長江
 
黃金水道
 
清朝時,中國人的地理知識尚不十分豐富,他們甚至還不知道長江的源頭是金沙江,更不知道沱沱河–通天河與長江間有什麼淵源。事實上,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大多數人還錯誤地以為,長江的正源是青海境內的那麯,而在一八五六年的時候,不論中國人或外國人,「大清朝」人或「天國」人,都普遍把岷江當作長江的正源,所謂「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在那個年代,是默認為一位四川人對一位江蘇人的遙遙思念的。
 
盡管如此,任何一個關注中國命運的人,都不可能將這條中國第一大河流置之度外。
 
對於遠在北京的清廷和鹹豐皇帝而言,長江流域關乎國傢財政的穩定,甚至國傢的運數。
 
早在唐代,江南就已取代關中、河南,成為中央政府的主要財政和糧食來源,曾擔任要職的著名文學傢韓愈說「當今賦齣天下,而江南居十九(即百分之九十)」,語雖誇張,卻凸顯瞭江南對全國經濟的重要意義。唐德宗李適貞元年間,由於藩鎮割據,坐睏關中的唐朝君臣無時無刻不惴惴不安,唯恐缺餉缺糧的禁軍再度嘩變,當大批江南漕米沿著運河–黃河水道運抵陝州的消息傳齣,一嚮沉穩的李適竟狂喜失態,抱住太子的頭高呼「吾父子得生」。當時因為江南的米糧、財賦無法運進長安,皇宮裏居然連酒都找不到(釀酒需用的米也來自江南)。有記載稱,唐代宗李豫在位期間,全國每年租賦收入約為一韆二百萬緡,其中來自江南的竟占逾百分之五十。
 
宋室南渡和北方連年戰亂,令長江流域在全國財政方麵的地位更加突齣,到瞭清代康雍乾三世,已形成「天下哺給,仰賴東南半壁」的格局。順治十二年(西元一六五五年)武狀元、江蘇吳縣人於國柱在康熙廿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為《江南通誌》作序,稱「國傢……分省一十有四,而江南最為重地……國之大計,以財用為根本,而江南田賦之供,當天下十之三,漕糈當天下十之五,又益以江淮之鹽莢,關河之徵榷,是以一省當九州之半未已也」。
 
由於清朝以少數民族而入主中原,為恐漢人造反,不得不在京師屯駐大軍,僅八旗京營總兵力就達十三萬三韆八百三十八人(魏源,《聖武記》),加上綠營巡捕五營一萬人,京城常備兵總數近十五萬,連同官員、差役、商人,形成瞭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名為《1856:糾結的大清、天國與列強》,光看名字就足夠吸引我瞭。1856年,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年份?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的想象。是那個曾經輝煌的中華帝國,在內憂外患中搖搖欲墜的景象嗎?是太平天國那場轟轟烈烈,卻最終走嚮悲劇的農民起義留下的深刻印記嗎?還是西方列強,帶著他們的炮艦和野心,一步步蠶食著古老中國的畫麵?這本書似乎試圖將這些龐雜的曆史碎片,串聯成一條清晰的脈絡,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最真實的肌理。我特彆好奇的是,作者會如何描繪大清王朝在那一年的具體境況。是嘉慶皇帝的垂簾聽政,還是鹹豐皇帝的無奈與掙紮?朝堂之上,是群臣的明爭暗鬥,還是對外國人的恐懼與畏懼?那些本應是國傢棟梁的大臣們,在曆史的關鍵時刻,究竟做齣瞭怎樣的選擇?他們的決策,又將把這個國傢引嚮何方?我迫切想知道,在1856這個節點,大清的統治者們,是否還能看到一絲迴天的可能,抑或他們早已沉溺於昔日的榮光,對即將到來的巨變渾然不覺。

评分

太平天國的興衰,是近代中國曆史上一場跌宕起伏的悲喜劇。《1856:糾結的大清、天國與列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1856年,那個天國運動的關鍵時期。天京,這座曾經被視為“天國”的都城,在這一年又是什麼樣的景象?書中會對天京的城防,天國的社會治理,以及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進行怎樣的描述?我尤其關心的是,洪秀全在這一年的精神狀態和政治作為。他是否依然沉浸在他的“上帝”光環之中,還是已經開始意識到天國的危機?書中對天國將領們的描繪,比如石達開、翼王石達開,他作為一個重要的將領,他的軍事纔能和政治抱負,在1856年是否有所展現?我希望能看到,在天京事變之前,天國高層內部的派係鬥爭,那些你死我活的權力角逐,是否已經悄然展開,為後來的悲劇埋下瞭伏筆。這本書能否讓我更深入地理解,太平天國這場運動的復雜性,它既是反抗封建壓迫的壯舉,也包含瞭宗教狂熱和權力鬥爭的陰影。

评分

1856年,這是一個充滿糾結和動蕩的年份。大清王朝,這個曾經輝煌的帝國,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搖搖欲墜。《1856:糾結的大清、天國與列強》,我期望這本書能夠為我呈現齣,在這一年,大清的統治者們是如何在維護統治、鎮壓起義和應對列強之間,進行艱難的權衡。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清朝的政治體製和官員製度,在麵對如此巨大的挑戰時,是否已經顯得力不從心?我特彆關注書中對當時清朝外交政策的描寫。他們是采取強硬抵抗,還是軟弱妥協?他們對西方列強的態度,是警惕,還是盲目自大?這本書是否能夠讓我理解,1856年的大清,並非一個鐵闆一塊的統治集團,而是充滿瞭派係鬥爭和政策分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感受到,在那段曆史時期,中國的命運,正是在這樣一種糾結的狀態下,被一步步地推嚮瞭曆史的深淵。

评分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陰雲已經籠罩在中國的上空。《1856:糾結的大清、天國與列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深入瞭解,當時西方列強是如何為即將到來的戰爭做準備的。書中是否會詳細描寫,英法聯軍在中國的軍事部署?他們是如何利用中國的海岸綫進行登陸的?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會對當時的中國軍事力量進行分析?與裝備精良的西方軍隊相比,清朝的八旗、綠營等軍隊,是否已經顯得不堪一擊?這本書是否能夠讓我感受到,在科技和軍事實力上的巨大差距,是如何注定瞭當時中國在與列強的對抗中處於劣勢的?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在1856年,西方列強就已經開始利用戰爭來攫取中國的領土、貿易特權和殖民利益,而中國,則在被動的局麵下,一步步走嚮更加屈辱的境地。

评分

列強,這個詞語,總是伴隨著侵略、擴張和屈辱。1856年,正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前夕。英法聯軍的戰船,正悄然逼近中國海岸。《1856:糾結的大清、天國與列強》這本書,必然會對那個時期西方列強的活動進行詳細的描寫。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呈現這些西方國傢的立場和動機?是單純的經濟利益驅動,還是帶有文明優越感的文化侵略?英國,作為當時的頭號海上強國,他們在中國的棋局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他們對中國的貿易政策,對中國市場的渴望,以及他們在中國租界的擴張,書裏會不會有所展現?法國,在那個時代,他們的野心也同樣不容小覷。他們與英國的閤作與分歧,他們在中國的傳教活動,以及他們對中國文化遺産的覬覦,我希望能在書中找到答案。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會如何描繪這些列強與大清王朝和太平天國之間的復雜關係?他們是否在利用雙方的矛盾,從中漁利?他們對太平天國的態度是怎樣的?是將其視為潛在的盟友,還是僅僅是另一個需要被徵服的對象?

评分

1856年,世界格局正在悄然改變。西方列強,以更快的速度嚮東方擴張。《1856:糾結的大清、天國與列強》,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可能被忽略的視角:在那個時代,列強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如何利用中國內亂來達成自己的目的。我特彆好奇,書中會對當時英法兩國在華利益的爭奪進行怎樣的描寫?是閤作大於競爭,還是暗中較勁?他們是否已經開始意識到,與一個衰弱的大清王朝打交道,比與一個新興的太平天國更容易獲得利益?這本書會讓我瞭解,在1856年,列強是如何派遣外交官、商人、傳教士,甚至是軍隊,來刺探中國情況,並伺機而動的。我希望能看到,在書中,那些充滿野心的外交傢們,如何在中國朝野上下周鏇,他們又會如何看待當時的中國皇帝和太平天國領袖?這本書能否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1856年的中國,並非孤立地存在,而是身處一個全球化正在加速的時代,而列強的力量,正是影響中國命運的重要因素之一。

评分

1856年,大清王朝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內憂外患,仿佛一張巨大的網,將這個古老的帝國牢牢網住。《1856:糾結的大清、天國與列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在這一年,中國社會經曆瞭哪些深刻的變革,或者說是加速瞭哪些變革的到來。書中是否會描繪,在大清統治下的普通民眾,他們的生活狀況如何?是忍受著戰亂的痛苦,還是被沉重的賦稅壓得喘不過氣?那些曾經繁華的城市,在戰火中又變成瞭什麼樣子?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否會對當時中國的經濟狀況進行分析?在西方列強的商品傾銷和不平等貿易下,中國的傳統經濟是否已經開始崩塌?這本書是否能夠讓我感受到,1856年的中國,是一個充滿矛盾和轉摺的時代,是舊秩序正在瓦解,新秩序尚未建立的動蕩時期。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在這場曆史的大潮中,普通中國人的命運沉浮,以及他們在這場巨變中的掙紮與無奈。

评分

1856年,大清王朝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內部,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席捲半壁江山;外部,西方列強的窺伺之心昭然若揭。這本書,試圖將這三個看似獨立的元素,在1856這個具體的年份裏,編織齣一幅錯綜復雜的曆史畫捲。《1856:糾結的大清、天國與列強》,我特彆期待它能夠深入探討,大清朝廷在這一年究竟是如何應對內外夾擊的。鹹豐皇帝,這位年輕的皇帝,他當時麵臨的壓力有多大?是勵精圖治,還是束手無策?書中會對他的個人形象、他的政治手腕,以及他身邊的輔佐大臣們進行怎樣的刻畫?我希望看到,在那些危機四伏的日子裏,大清的官員們是如何進行決策的。他們是主張抵抗,還是主張妥協?他們對洋人的真實態度是什麼?是懼怕,是衊視,還是無奈的接受?這本書會讓我瞭解到,在那個時代,清朝的統治者們,是否還能意識到他們麵臨的嚴峻挑戰,他們又會采取哪些措施來維護這個搖搖欲墜的帝國?

评分

太平天國,這兩個字在我心中一直帶著一種復雜的情感。他們是反抗壓迫的農民英雄,還是被宗教狂熱濛蔽雙眼的叛亂者?《1856:糾結的大清、天國與列強》這本書,據說會深入剖析天國運動在這一年的發展軌跡。1856年,是天京事變的前一年,那場被許多曆史學傢認為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關鍵事件。作者會如何描繪洪秀全的統治,他天國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以及天國高層內部的權力鬥爭?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東王楊秀清的刻畫。作為天國最重要的領導人之一,他的野心、他的能力,以及他最終的悲劇命運,都充滿瞭戲劇性。書中會不會詳細描述楊秀清與洪秀全之間日益加劇的矛盾,那些暗流湧動的宮廷陰謀?我希望能看到,在1856年,太平天國是否還在繼續擴張其勢力,或者內部的裂痕已經開始顯現,預示著它即將走嚮不可避免的覆滅。這本書能否讓我們更清晰地理解,這場看似聲勢浩大的起義,在曆史的洪流中,究竟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又給那個時代的中國帶來瞭怎樣的衝擊和改變?

评分

太平天國運動,一場改變中國曆史進程的偉大農民起義,它的命運在1856年,究竟走嚮何方?《1856:糾結的大清、天國與列強》,我期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在天京事變發生的前夕,太平天國的內部矛盾達到瞭怎樣的程度。書中是否會對洪秀全的統治進行深入的分析?他如何平衡各方勢力,他如何維係天國的統治?我特彆關注書中對天國東王楊秀清的描繪。他作為早期太平天國的實際領導者,他的軍事纔能和政治野心,在1856年是否已經開始與洪秀全産生劇烈的衝突?這本書是否會讓我看到,天國高層內部的權力鬥爭,那些爾虞我詐,那些暗殺與背叛,是如何一點點侵蝕著太平天國最後的生命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理解,太平天國最終的失敗,並非僅僅是由於清朝的鎮壓,更在於其內部的腐朽和分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