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纠结的大清、天国与列强

1856:纠结的大清、天国与列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鸦片战争
  • 太平天国
  • 清朝
  • 列强
  • 近代史
  • 中西关系
  • 历史
  • 战争
  • 社会
  • 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副教授 周健◎推荐

  1856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关键的一年,也是中外关系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大清帝国与太平天国间的战事达到了高潮,先后发生了「天京-镇江战役」和「天京事变」两件决定性的大事件。前者以太平天国的完胜告终,而后者则导致了太平天国权力核心崩溃、政治理念和信仰涣散的内讧。两大事件在短时间内接踵而至,令大清帝国与太平天国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来到了决定未来命运的十字路口。

  在这一年里,英、美、法诸列强和中国的关系显得扑朔迷离,他们到底是清廷或天国的朋友还是敌人?在帝国发生内乱之际,他们将如何伺机而动?而影响深远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也正是在这一年开始。

  这一年,两个政权交争不止,中国与世界碰撞不断,没有人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而国家又将去往何方……
 
《风云际会:1850年代中叶的全球图景》 导言: 1850年代,一个看似宁静的十年,实则暗流涌动,世界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重塑。在东方,一个古老帝国的辉煌与衰落交织;在西方,工业革命的引擎轰鸣,驱动着权力与财富的重新分配;而在两者之间,新的思想、技术与意识形态相互碰撞,为后续的百年历史奠定了基调。本书旨在跳脱出任何单一国家或事件的视角,以宏观的历史地理学和全球史的视野,剖析1850年代中期,影响世界走向的几大核心力量及其相互作用,尤其聚焦于那些塑造了现代世界基本框架的结构性变迁。 第一部分:工业时代的崛起与“西方中心论”的固化 1850年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夜的关键过渡期。蒸汽机的普及已不再是新鲜事,电报技术的实用化开始改变信息传递的速度与范围,铁路网络的扩张则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重塑了地理空间。 1.1 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与金融霸权: 英国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其工业和贸易霸权(Pax Britannica)的顶峰。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煤矿与钢铁工业的产能,使其对全球原材料的依赖和对制成品市场的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本书将深入分析英国在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特别是伦敦作为全球资本流动中心的运作机制。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这种经济优势如何转化为外交政策上的“不干涉”原则(除关键贸易路线外),以及这种霸权如何微妙地影响着欧洲大陆的均势。 1.2 法国与德国的内部重构: 法国在拿破仑三世的统治下,正经历着第二帝国的现代化进程。巴黎的奥斯曼改造不仅是城市规划的壮举,更是国家权力集中和资产阶级利益固化的象征。在德意志地区,普鲁士正悄然积蓄力量,通过关税同盟(Zollverein)巩固其经济基础,为日后统一的民族国家奠定经济基础。本书将对比法德两国在工业化路径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它们在欧洲大陆的战略选择。 1.3 美国的扩张主义与内在矛盾: 1850年代中期,美国正处于“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的高歌猛进之中。加利福尼亚淘金热的余波仍在,新的领土扩张,如美墨战争的后续影响,都在推动美国向太平洋扩展。然而,这种扩张的背后是奴隶制与自由州之间矛盾的激化。我们不仅考察西进运动的地理进程,更侧重于分析政治妥协(如1854年的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如何如同给地雷敷上薄泥,暂时掩盖了结构性的分裂。 第二部分:非西方世界的抵抗与转型尝试 在西方力量的冲击下,非西方世界的反应并非单一的瓦解,而是复杂的适应、抵制与内部变革的尝试。 2.1 印度次大陆的剧变前夜: 1857年爆发的印度民族起义,是英国殖民统治积累矛盾的总爆发。本书将侧重于起义爆发前的社会、经济结构性变化。东印度公司的土地政策、对地方王公权力的侵蚀、以及对印度传统军事和宗教习俗的干预,是如何在1850年代中期形成一个高压锅状态。我们探讨起义的性质,不仅仅是军事哗变,更是对殖民地现代化模式的全面抵制。 2.2 日本的“黑船”冲击与幕府的困境: 佩里叩关虽发生在稍早,但其影响在1850年代中期全面显现。德川幕府在处理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时所展现出的犹豫、内部路线斗争(主战派与开国派的争执),揭示了其统治合法性的危机。本书将分析日本精英阶层如何开始评估西方军事与工业技术的差距,并启动了对“师夷长技”的初步内部讨论。 2.3 中东与奥斯曼帝国的生存困境: 奥斯曼帝国正处于坦蠛斯马特改革(Tanzimat Reforms)的关键阶段,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官僚和军事改革来挽救帝国。然而,这种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欧洲列强的“担保”与“贷款”。本书将分析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的深层动因,这不是简单的领土争端,而是英法为防止俄国势力过度渗透到地中海和巴尔干地区,而对“欧洲病夫”进行的“保命”干预,同时也标志着欧洲列强对奥斯曼主权的进一步侵蚀。 第三部分:全球思想的交汇与意识形态的张力 1850年代不仅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也是观念形态的战场。 3.1 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拉锯: 1848年革命的余波仍在欧洲大陆散去,但其播下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种子并未死亡。民族国家的构建成为时代主题,无论是德意志的统一还是意大利的复兴,其思想根源都在这一时期得到深化。同时,为了对抗激进思潮,保守主义力量也在寻找新的合法性基础,通常与传统宗教或国家权力紧密结合。 3.2 科学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萌芽: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虽在十年后问世,但其核心思想的某些元素已在自然科学界酝酿。同时,斯宾塞等人的社会进化论思想开始出现,这为后来的帝国主义和种族优越论提供了看似科学的论据,对非西方世界的“落后”状态提供了理论解释框架。本书将探讨这些观念如何开始影响政治精英对全球事务的认知。 结语:1850年代的遗产 1850年代中期,世界进入了一个由技术进步加速,由权力转移驱动的时代。殖民体系日益固化,大国竞争格局初步形成,而处于转型期的非西方社会,则面临着是彻底融入还是痛苦抵抗的艰难抉择。本书通过多点观察和跨区域比较,力求描绘出一幅清晰的、相互关联的全球历史图景,理解“现代世界”是如何在这一关键十年中被塑造和定义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陶短房


  出生于南京,原本的专业是法语,但自幼喜爱古文、诗词和历史,尤其是太平天国,早年曾受过罗尔纲先生的指点,后长期在非洲等地工作,但一直未中断写作和历史研究。移民加拿大后开始活跃在媒体,专栏文章涉及法语圈国际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和风土人情等多方面。在书籍写作方面,先后出版历史随笔集《皇帝公关学》、《谁谋杀了大唐》、《从历史中我们能学到什么》、《这个天国不太平》(1、2),以及历史小说集《小天堂》等。
 

图书目录

序一 1856,一个多事之秋
序二 1856,好戏连台

前言 1856,这一年发生了什么?

第一部
第一回 长江,长江
黄金水道
割据长江
静观时变

第二回 天京,镇江,瓜州
强基固本
欲攻无力
暗渡陈仓

第三回 两个江西省
被遗忘的角落
共同关注
江西剧变

第四回 红军
不速之客
天地会
一山二虎

第五回 一招险棋
历史的迷雾
天国的真相
太平军新生代

第六回 天京-镇江战役
顶天燕
以快打慢
以慢打快
一战干坤

第二部
第七回 奇怪的战争
向大人
看不懂的撤退
扑朔迷离

第八回 天京事变
天京乱了
天国体制
权力的争夺
天京城里的真相

第九回 血,还在流
神人一体
天父、天兄、天王
三师一主
血雨腥风

第十回 乐观且急躁的咸丰
有情无报
君臣异心

第十一回 神与人
辅政人臣
半神半人

第三部
第十二回 忙碌的美国人
初为主角
节点之年
忙碌的伯驾

第十三回 开始忙碌起来的英法
树欲静,风不止
亚罗号战争

第十四回 一切还未结束
袁州哗变
互有攻守
天王的思考
水火未济
 

图书序言



  对于中国而言,一八五六年真是纠结的一年。

  自有确切历史记载起,「正朔」就成为帝王时代中国必须计较;必须认真的大是大非问题。《春秋》的第一句便是「元年春王正月」,身为蜀汉降官的陈寿,入晋后编纂《三国志》,凡写蜀汉;东吴纪年,必郑重加注曹魏纪年,以示「只承认曹魏正朔」;唐将刘仁轨出海远征,临行前特意去领了许多历书,表示此行的意义和目的,在于「颁正朔于海表」。年号之郑重,可见一斑。「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一个「天下」,照理只能有一个「存活」的年号,才能凸显国家之体统,君王之威仪。

  然而在这一年的「春王正月」的第一天,坐在北京紫禁城里的中国最高统治者、清朝文宗皇帝爱新觉罗.奕,摊开嘉庆二十二年(西元一八一七年)制成的《大清一统天下全图》,会很不愉快地在这片理应「莫非王土」的「天下」,寻得至少四个并行的年号:在北京和大半个中国,一八五六年是大清咸丰六年;在长江流域的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许多府县,这一年是太平天国丙辰六年;在广西浔州府,这一年是天地会大成国的洪德二年;而在遥远的滇西,这一年是杜文秀的丙辰年。

  太平天国是被清廷称作「发逆」的「乱臣贼子」,他们不但改了年号,还顺带改掉了整个历法,不再用大清用惯了的阴阳历,而是用一种「均匀圆满」,一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的「天历」。无巧不巧,这两套「势不两立」的历法如今非但无可奈何地「两立」着,而且它们的「春王正月」的第一天—也就是时人之新正;今天我们所言之春节,也恰巧是同一天。「爆竹声中一岁除」,在这一天里,北京和南京(那时已被太平天国改叫天京了)倒是可以暂且放下厮杀,同时过一个好年了。公私记载都显示,这一天,「清妖」(太平天国对清朝官兵的蔑称)与对手间,保持了难得的休战状态。也难怪,一八五六年的新正,也是「咸丰」和「太平天国」两个「正朔」间,唯一一次从同一天开始新的一年。不过这两个「正朔」的重叠也仅限于此,因为到了二月它们之间就会相差一天,三月差两天,四月差三天……到十二月,就将整整相差十一天之多了。两朔并行,国有二主,是「天崩地裂」的不祥之兆,这一点,当年正月,连湖南安化农村一个叫李汝昭的落魄老文人都能感悟到,从小受过严格教育和训练的奕自然不会无动于衷,当然,有一点他可聊以自慰:太平天国的历法编得实在粗糙,他们的中秋节,月亮不过是挂在天边的一把梳子。

  「大成洪德」是大清的老对手了,这些裹着红头巾、举着大红旗帜的天地会众,前仆后继、「阴魂不散」地已和清廷缠斗了一两百年。时代在进步,「反清复明」的天地会也不例外,以往的「红兵」,除非姓朱或自称姓朱,通常是不会称王称帝的,可从广州被赶到浔州的这些起事者,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地称起王、改起国号年号来—当然,「正统皇帝」奕大可以嘲笑这些人居然有陈、李、梁三姓「并肩王」,简直比太平天国还不成体统。

  至于远在滇西的杜文秀,此时不过一个蒙化县境一小队打着白旗抗命的头目,至于他占据大理府,自称「总统兵马大元帅」,则还要等到这一年的八月十八。不过以清廷耳目之细密,帝王批阅奏折之勤勉,理事之事必躬亲、琐屑毕至,奕应该也早已知道了这个小小「僭伪」政权的存在。

  如果说,已被驱离广州的「大成洪德」不过癣疥之患,山遥水远的杜文秀更不值一提,那么太平天国的洪天王便是心腹大害了。

  尽管此前一年,北犯京畿的数万太平军已被僧格林沁的大军围剿殆尽,暂时无力向北京发动新的「扫北」,但镇江和瓜洲久攻不下,维系京城粮食、财赋生命线的运河航道也因此无法打通,仅此一点,就足以让整个朝廷寝食难安。

  在过去一年里,奕的「老班底」—围困天京的江南、江北两大营师劳而无功,巨大的军费开支,正日甚一日地考验着这位体虚皇帝的耐心;在过去一年里,曾国藩、胡林翼的湘军虽然一度给奕带来「新希望」,却在一连串「胜利」后惨败于湖口,强大的水陆劲旅被切作两支,武汉三镇也重新落到太平军手里。

  不过,新春之际,对忙碌操劳的皇帝而言,也并非只有纠结,没有希望:长江上游,湘军的主力并无太大损失,江西的曾国藩正与石达开部苦战,湖北的胡林翼则一点点扳回优势;长江下游,江南、江北两大营缓慢但有效地缩小对南京、镇江的包围,据说曾经以「每天三顿饭」招徕新兵的天王洪秀全,已不得不下令全城男女老少一律喝粥了。

  有个住在英国伦敦名叫卡尔.马克思的德国人,根据辗转得来的报纸消息点评这场遥远而陌生的「革命」,这时他断言,北京城里的咸丰皇帝与南京城里的洪秀全,暂时都无法危及对方的安全。此时的奕当然早已知道了英国,却大概还不知道什么是德国(事实上这时也的确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德国」),当然更不会听到这样一个人的这样一句话,不过此时此刻,在他心里,对未来一年的所谓「剿逆」战局,照现在的说法,应该抱着份「谨慎乐观」的态度吧。

  此时此刻他未必会相信,再过半年,自己会因战局的骤然恶化而惊慌失措,甚至开始担心自己与「江山社稷」的命运;此时此刻他更未必会相信,惊慌失措后再熬上几天,自己就会因情势的戏剧性逆转而欣喜若狂,以至于相信曾国藩所谓的洪杨所部,「不患今岁不平」的浪漫主义断语。

  此时此刻,他应该会想到遥远的广州—西洋人口中的「广东府」、当地百姓眼里的「省城」吧?毕竟,运河生命线断绝后,广州海关的财赋收入,已成为国家预算尤其是军费的重要来源。不仅如此,那里还聚集着很多英国人,这些早已知晓「船坚炮利」、很是厉害的洋人,在得到通商权、传教权后意犹未尽,此刻正纠缠着要入城呢。

  奕一点也不喜欢洋人,不错,他履约、开埠、允许传教,甚至在上海、广州告急时对地方大员「借师助剿」网开一面,但这些对他而言都是不得已、被迫的,只要有可能,他就要努力把这些舶来的人、事和思想,限制在尽可能狭小、安全的范围内,他当然不能允许这些洋人进入广东的省会,自己更不想和他们直接打什么交道,只是把和西洋人交涉的一应事务全部踢给自己最信赖的大臣之一—两江总督叶名琛。此前他已谆谆告诫这位能吏,一不能启衅开战,二不能允许入城,三不能同意洋人和其他中国官员、部门交涉接触,其他的,「该大臣」就瞧着办吧。

  好在,于此时此刻以及接下来的日子里,「令人放心」的叶名琛陆陆续续带给他许多安慰和信心:岭南民心稳固得很,广州城里城外的绅商团练、士子庶民,正众志成城地将英国人拒之广州门外;英国人也「恭顺」得很,正是他们的战船,帮着官兵击退了围困省城近两年的天地会,而他们所贪图的,不过是一些贸易上的蝇头小利,且对自己这位天子的得力干臣敬佩有加。「我办事,您放心」,广州也好,英国人也罢,都不会出什么乱子。

  当然,按照「祖宗规矩」,一个皇帝是不能偏听偏信的,他必定会依靠肇始于康熙、大成于雍正的密折制度,从诸如广州将军穆克德讷、广东巡抚柏贵,以及广东省、广州府有「专折奏事」权的大小文武官吏的「单线密报」,来核实叶名琛的「独家消息」是否靠谱。可想而知,他会因此看到多如牛毛、莫衷一是甚至自相矛盾的各种资讯,从未去过广州、更未见过洋人的他,自然也很难建立起一个足以分辨真伪的思维体系,并从中获取真实资讯。不过他或许能听到「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的顺口熘,并因此更加增添一些信心—官怕洋人?朕却是不怕的。

  此时此刻,相较于「海晏河清」的广东省和广州府,西邻广西恐怕更令他牵肠挂肚,这并不仅仅因为那个刚刚把浔州府改作「秀京」的「大成洪德」—越来越多情报显示,已有一些法兰西人跑到广西腹地传教,而根据道光廿六年(西元一八四六年)正月(西历一月二十五日)弛禁天主教诏书,西洋人原本只能在通商五口合法传教。这一年即便大多数欧美传教士,也还弄不明白太平天国和自己所信奉的,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上帝」,奕和清廷自然更弄不清楚,此刻他所想的,恐怕只能是「决不能让广西再闹教乱」。

  此时的他当然不会想到,大半年后,「恭顺」的英国人会突然在广州翻脸,而此前没怎么打过交道的法国人会站在英国一边,闯祸的则正是广西发生的教案—事实上即便大半年后他也一样会煳里煳涂,因为叶名琛届时给他递上的,将是一纸「痛剿英夷」的捷报。

  再过几个月,英国治下香港的首任总督;曾在鸦片战争中带兵北犯的璞鼎查爵士(Sir Henry Pottinger)就要去世于任上,这标志着香港在英国治下,已悄然逾越了最初的过渡期。英国人以及后来的法国人、美国人,此刻已不满足于五口通商,更不满足于在几个通商口岸和叶名琛之类的老滑头打交道,他们野心勃勃,渴望澈底打开中国门户和市场,并与中国中央政府建立直接联系。

  不过,至少在年初,他们仍在小心翼翼地观望:此前对太平天国的外交试探让他们颇感失望,而与腐朽不堪的清廷交往也因奕的鸵鸟政策和叶名琛的欺上瞒下,而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如今他们要等待的,是清廷和太平天国间的内战能产生一个明显的胜利者,或更方便打交道的一方。当然,种种迹象表明,他们的耐心已经越来越小了。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此时此刻,每一个中国人乃至每一个对中国感兴趣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去想:这一年,究竟将会发生些什么?
 

图书试读

第一回 长江,长江
 
黄金水道
 
清朝时,中国人的地理知识尚不十分丰富,他们甚至还不知道长江的源头是金沙江,更不知道沱沱河–通天河与长江间有什么渊源。事实上,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大多数人还错误地以为,长江的正源是青海境内的那曲,而在一八五六年的时候,不论中国人或外国人,「大清朝」人或「天国」人,都普遍把岷江当作长江的正源,所谓「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在那个年代,是默认为一位四川人对一位江苏人的遥遥思念的。
 
尽管如此,任何一个关注中国命运的人,都不可能将这条中国第一大河流置之度外。
 
对于远在北京的清廷和咸丰皇帝而言,长江流域关乎国家财政的稳定,甚至国家的运数。
 
早在唐代,江南就已取代关中、河南,成为中央政府的主要财政和粮食来源,曾担任要职的着名文学家韩愈说「当今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即百分之九十)」,语虽夸张,却凸显了江南对全国经济的重要意义。唐德宗李适贞元年间,由于藩镇割据,坐困关中的唐朝君臣无时无刻不惴惴不安,唯恐缺饷缺粮的禁军再度哗变,当大批江南漕米沿着运河–黄河水道运抵陕州的消息传出,一向沉稳的李适竟狂喜失态,抱住太子的头高唿「吾父子得生」。当时因为江南的米粮、财赋无法运进长安,皇宫里居然连酒都找不到(酿酒需用的米也来自江南)。有记载称,唐代宗李豫在位期间,全国每年租赋收入约为一千二百万缗,其中来自江南的竟占逾百分之五十。
 
宋室南渡和北方连年战乱,令长江流域在全国财政方面的地位更加突出,到了清代康雍干三世,已形成「天下哺给,仰赖东南半壁」的格局。顺治十二年(西元一六五五年)武状元、江苏吴县人于国柱在康熙廿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为《江南通志》作序,称「国家……分省一十有四,而江南最为重地……国之大计,以财用为根本,而江南田赋之供,当天下十之三,漕糈当天下十之五,又益以江淮之盐荚,关河之征榷,是以一省当九州之半未已也」。
 
由于清朝以少数民族而入主中原,为恐汉人造反,不得不在京师屯驻大军,仅八旗京营总兵力就达十三万三千八百三十八人(魏源,《圣武记》),加上绿营巡捕五营一万人,京城常备兵总数近十五万,连同官员、差役、商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

用户评价

评分

1856年,大清王朝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内部,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席卷半壁江山;外部,西方列强的窥伺之心昭然若揭。这本书,试图将这三个看似独立的元素,在1856这个具体的年份里,编织出一幅错综复杂的历史画卷。《1856:纠结的大清、天国与列强》,我特别期待它能够深入探讨,大清朝廷在这一年究竟是如何应对内外夹击的。咸丰皇帝,这位年轻的皇帝,他当时面临的压力有多大?是励精图治,还是束手无策?书中会对他的个人形象、他的政治手腕,以及他身边的辅佐大臣们进行怎样的刻画?我希望看到,在那些危机四伏的日子里,大清的官员们是如何进行决策的。他们是主张抵抗,还是主张妥协?他们对洋人的真实态度是什么?是惧怕,是蔑视,还是无奈的接受?这本书会让我了解到,在那个时代,清朝的统治者们,是否还能意识到他们面临的严峻挑战,他们又会采取哪些措施来维护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

评分

太平天国运动,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伟大农民起义,它的命运在1856年,究竟走向何方?《1856:纠结的大清、天国与列强》,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在天京事变发生的前夕,太平天国的内部矛盾达到了怎样的程度。书中是否会对洪秀全的统治进行深入的分析?他如何平衡各方势力,他如何维系天国的统治?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天国东王杨秀清的描绘。他作为早期太平天国的实际领导者,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野心,在1856年是否已经开始与洪秀全产生剧烈的冲突?这本书是否会让我看到,天国高层内部的权力斗争,那些尔虞我诈,那些暗杀与背叛,是如何一点点侵蚀着太平天国最后的生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理解,太平天国最终的失败,并非仅仅是由于清朝的镇压,更在于其内部的腐朽和分裂。

评分

这本书,名为《1856:纠结的大清、天国与列强》,光看名字就足够吸引我了。1856年,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年份?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的想象。是那个曾经辉煌的中华帝国,在内忧外患中摇摇欲坠的景象吗?是太平天国那场轰轰烈烈,却最终走向悲剧的农民起义留下的深刻印记吗?还是西方列强,带着他们的炮舰和野心,一步步蚕食着古老中国的画面?这本书似乎试图将这些庞杂的历史碎片,串联成一条清晰的脉络,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肌理。我特别好奇的是,作者会如何描绘大清王朝在那一年的具体境况。是嘉庆皇帝的垂帘听政,还是咸丰皇帝的无奈与挣扎?朝堂之上,是群臣的明争暗斗,还是对外国人的恐惧与畏惧?那些本应是国家栋梁的大臣们,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究竟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他们的决策,又将把这个国家引向何方?我迫切想知道,在1856这个节点,大清的统治者们,是否还能看到一丝回天的可能,抑或他们早已沉溺于昔日的荣光,对即将到来的巨变浑然不觉。

评分

1856年,大清王朝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内忧外患,仿佛一张巨大的网,将这个古老的帝国牢牢网住。《1856:纠结的大清、天国与列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在这一年,中国社会经历了哪些深刻的变革,或者说是加速了哪些变革的到来。书中是否会描绘,在大清统治下的普通民众,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是忍受着战乱的痛苦,还是被沉重的赋税压得喘不过气?那些曾经繁华的城市,在战火中又变成了什么样子?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对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在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和不平等贸易下,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否已经开始崩塌?这本书是否能够让我感受到,1856年的中国,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转折的时代,是旧秩序正在瓦解,新秩序尚未建立的动荡时期。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在这场历史的大潮中,普通中国人的命运沉浮,以及他们在这场巨变中的挣扎与无奈。

评分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阴云已经笼罩在中国的上空。《1856:纠结的大清、天国与列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深入了解,当时西方列强是如何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的。书中是否会详细描写,英法联军在中国的军事部署?他们是如何利用中国的海岸线进行登陆的?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对当时的中国军事力量进行分析?与装备精良的西方军队相比,清朝的八旗、绿营等军队,是否已经显得不堪一击?这本书是否能够让我感受到,在科技和军事实力上的巨大差距,是如何注定了当时中国在与列强的对抗中处于劣势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在1856年,西方列强就已经开始利用战争来攫取中国的领土、贸易特权和殖民利益,而中国,则在被动的局面下,一步步走向更加屈辱的境地。

评分

1856年,世界格局正在悄然改变。西方列强,以更快的速度向东方扩张。《1856:纠结的大清、天国与列强》,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可能被忽略的视角:在那个时代,列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如何利用中国内乱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对当时英法两国在华利益的争夺进行怎样的描写?是合作大于竞争,还是暗中较劲?他们是否已经开始意识到,与一个衰弱的大清王朝打交道,比与一个新兴的太平天国更容易获得利益?这本书会让我了解,在1856年,列强是如何派遣外交官、商人、传教士,甚至是军队,来刺探中国情况,并伺机而动的。我希望能看到,在书中,那些充满野心的外交家们,如何在中国朝野上下周旋,他们又会如何看待当时的中国皇帝和太平天国领袖?这本书能否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1856年的中国,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身处一个全球化正在加速的时代,而列强的力量,正是影响中国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评分

太平天国的兴衰,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场跌宕起伏的悲喜剧。《1856:纠结的大清、天国与列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1856年,那个天国运动的关键时期。天京,这座曾经被视为“天国”的都城,在这一年又是什么样的景象?书中会对天京的城防,天国的社会治理,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进行怎样的描述?我尤其关心的是,洪秀全在这一年的精神状态和政治作为。他是否依然沉浸在他的“上帝”光环之中,还是已经开始意识到天国的危机?书中对天国将领们的描绘,比如石达开、翼王石达开,他作为一个重要的将领,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抱负,在1856年是否有所展现?我希望能看到,在天京事变之前,天国高层内部的派系斗争,那些你死我活的权力角逐,是否已经悄然展开,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这本书能否让我更深入地理解,太平天国这场运动的复杂性,它既是反抗封建压迫的壮举,也包含了宗教狂热和权力斗争的阴影。

评分

太平天国,这两个字在我心中一直带着一种复杂的情感。他们是反抗压迫的农民英雄,还是被宗教狂热蒙蔽双眼的叛乱者?《1856:纠结的大清、天国与列强》这本书,据说会深入剖析天国运动在这一年的发展轨迹。1856年,是天京事变的前一年,那场被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作者会如何描绘洪秀全的统治,他天国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以及天国高层内部的权力斗争?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东王杨秀清的刻画。作为天国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他的野心、他的能力,以及他最终的悲剧命运,都充满了戏剧性。书中会不会详细描述杨秀清与洪秀全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那些暗流涌动的宫廷阴谋?我希望能看到,在1856年,太平天国是否还在继续扩张其势力,或者内部的裂痕已经开始显现,预示着它即将走向不可避免的覆灭。这本书能否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这场看似声势浩大的起义,在历史的洪流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又给那个时代的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冲击和改变?

评分

列强,这个词语,总是伴随着侵略、扩张和屈辱。1856年,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夕。英法联军的战船,正悄然逼近中国海岸。《1856:纠结的大清、天国与列强》这本书,必然会对那个时期西方列强的活动进行详细的描写。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呈现这些西方国家的立场和动机?是单纯的经济利益驱动,还是带有文明优越感的文化侵略?英国,作为当时的头号海上强国,他们在中国的棋局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对中国市场的渴望,以及他们在中国租界的扩张,书里会不会有所展现?法国,在那个时代,他们的野心也同样不容小觑。他们与英国的合作与分歧,他们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化遗产的觊觎,我希望能在书中找到答案。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会如何描绘这些列强与大清王朝和太平天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他们是否在利用双方的矛盾,从中渔利?他们对太平天国的态度是怎样的?是将其视为潜在的盟友,还是仅仅是另一个需要被征服的对象?

评分

1856年,这是一个充满纠结和动荡的年份。大清王朝,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摇摇欲坠。《1856:纠结的大清、天国与列强》,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为我呈现出,在这一年,大清的统治者们是如何在维护统治、镇压起义和应对列强之间,进行艰难的权衡。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清朝的政治体制和官员制度,在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时,是否已经显得力不从心?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当时清朝外交政策的描写。他们是采取强硬抵抗,还是软弱妥协?他们对西方列强的态度,是警惕,还是盲目自大?这本书是否能够让我理解,1856年的大清,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统治集团,而是充满了派系斗争和政策分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在那段历史时期,中国的命运,正是在这样一种纠结的状态下,被一步步地推向了历史的深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