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传

林则徐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林则徐
  • 传记
  • 历史
  • 人物
  • 清朝
  • 禁烟
  • 民族英雄
  • 近代史
  • 政治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是清朝后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担任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本书特色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林则徐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重要的民族英雄,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不朽的禁烟抗英功绩与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历史的进程中树立了伟大的丰碑,永远值得中国人民纪念。
 
《海国图志》 作者: 林则徐 辑录、魏源 编纂 内容提要: 《海国图志》并非一部单一的传记文学作品,而是一部集历史地理、军事科技、外交制度及世界风情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首次刊行。本书的诞生,源于鸦片战争后,民族危亡之际,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开眼看世界”的迫切需求与深刻思考。 全书的结构宏大,内容包罗万象,旨在“师夷长技以制夷”。其核心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的板块,清晰地勾勒出晚清知识分子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框架: 第一部分:环球地理形胜与沿革 此部分是全书的基石,详细记载了当时已知世界的地理概况。它并非简单的地图汇编,而是结合了西方传教士、行商提供的详尽资料,对各大洲、主要国家进行了系统性的描述。 疆域与形胜: 重点描绘了英吉利(英国)、法兰西(法国)、俄罗斯、美利坚(美国)、荷兰等主要海权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山川河流的走向。这部分内容极大地拓宽了清代士人的空间认知,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居于天下之中”的传统观念。 物产与风俗: 对各国特有的矿产资源、农作物(如马铃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在欧洲的种植情况)、手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进行了记载。更重要的是,它还涉及到了不同民族的服饰、饮食、宗教信仰与社会组织形式,试图提供一个多元文明的图像。 历史沿革的简述: 虽然篇幅有限,但书中对欧洲主要国家的兴衰史,特别是近代以来新兴强国崛起的过程,进行了概述,目的是探究其国力强盛的根源。 第二部分:武备强弱与技术解析(师夷之长) 这是《海国图志》最为核心、也最具实践指导意义的部分,集中体现了林则徐在虎门炮台与魏源在幕府期间收集西方军事技术资料的精华。 西洋军器详解: 详尽记录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火器,包括各种规格的前膛炮、后膛炮的设计原理、铸造工艺、装药量、射程计算等技术细节。这部分内容突破了传统兵书的范畴,引入了西方精确的工程学概念。 船坚利炮的奥秘: 专门辟出章节讨论西方的轮船技术。书中对蒸汽机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初步的介绍,探讨了利用水力和机械驱动的船只在海战和内河运输中的优势。同时,对西洋船只的结构、桅杆布置和防御设计也有详细的图文描述。 筑城与布防: 借鉴了欧洲的星形要塞等防御工事的理念,探讨了如何利用现代军事工程学来巩固海防,以对抗西方坚固的攻城器械。 第三部分:历代舟师与各国海军的比较 鉴于鸦片战争的教训,书中花费大量篇幅对比了中国历代水师的强盛与衰落,并将其与当时英国等世界一流海军的组织结构、训练方式和作战思想进行对标。 海战战略思想: 分析了西方海军为何能轻易突破中国传统水师的防御体系。这不仅仅是器物层面的差距,更是战略战术上(如远洋作战能力、协同作战能力)的落后。 人才选拔与训练: 对比了西方海军军官的培养体系,强调了专业知识、航海技能和实战训练的重要性,反思了传统武举制度的局限性。 第四部分:各国交涉事例与律例 这一部分侧重于政治和外交层面,是对当时清朝外交实践的深刻反思。 条约制度的介绍: 收集并翻译了部分西方国家之间签订的条约实例,试图让国人理解现代国际法和主权国家间交往的基本规范,而非传统的“朝贡体系”思维。 外交官制度: 探讨了西方国家派遣驻外使节的职责、权限和礼仪规范,为未来中国如果需要派员出洋交涉提供参考蓝本。 历史意义与影响: 《海国图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投向全球,并认识到西方文明在军事和技术上的巨大飞跃。它不仅是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思想结晶,更是魏源集腋成裘、系统整理的成果。该书在当时国内虽未能得到朝廷的广泛采纳,却秘密流传至日本。在日本幕末时期,此书对维新派思想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视为推动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方科技的先导性文献之一。它以其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为近代中国寻求救亡图存之路提供了最早、最系统的“世界地图”。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引言 …III

第一章 林家宝树 …001
降生启蒙 …001
求学中举 …006
屡获赏识 …009

第二章 迤逦仕途 …012
京官生涯 …012
青天在世 …018
治理江河 …023
经世济民 …028

第三章 禁烟风云 …034
黑云压城 …034
弛禁之争 …038
小试牛刀 …043
钦差赴粤 …049
严令缴禁 …054
虎门扬威 …064

第四章 守土抗英 …074
斗智斗勇 …074
力挫敌锋 …084
势成骑虎 …092
伦敦阴谋 …098
整军备战 …105
昏君佞臣 …113
自毁长城 …119
丧师失地 …126
离粤守浙 …133

第五章 坎坷西行 …141
遣戍伊犁 …141
襄办河务 …146
漫漫长途 …152

第六章 效力边疆 …161
未忘忧国 …161
垦荒修渠 …165
勘地屯田 …169

第七章 白首尽瘁 …175
肃清陕甘 …175
剿抚云贵 …179

第八章 文忠千古 …185
大江东去 …185
溘然长逝 …189
流芳百代 …194
林则徐年谱 …198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求学中举

林则徐的人生路早已被父母设定为读书——科考——进取,所以按部就班地参加考试。他于 1796年参加岁试,中佾生;1797年参加郡试,受考官激赏,擢为第一;1798年参加科试,中秀才,时年十四岁。林则徐考秀才所作的八股文《仁亲以为宝》中有一句“表里山河,天下有失而复得之国;墓门拱木,自古无死而复生之亲”一时被广为传诵。他中秀才以后,和本城名儒、曾任河南永城知县的郑大谟的长女郑淑卿(1789~ 1847)订婚。当然,因为双方还年幼,没有立即迎娶。

林则徐中秀才以后来到福建最高学府鳌峰书院求学,直到二十岁中举,一共七年。书院的山长郑光策是一位正直而且务实的士大夫。当时的读书人迫于文字狱的淫威,“着书都为稻粱谋”,学术风气沉闷压抑,研究成果对家国民生无半点用途,这深为郑光策所愤激。所以他鼓励学生有目的地读书,做真正有用的学问。

在良师的引导下,林则徐广涉经史,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他的研读范围极为广泛,有儒家经典,有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后学的着作,也有《老子》《韩非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史记》《汉书》等史籍,还有历代诗文、笔记、佛经、医书、碑帖等,几乎无所不读。他博採众长,兼收并蓄,边读边记,集成了一本读书札记——《云左山房杂录》。从其中“岂为功名始读书”等句子已经可以看出他早年就立下了经世致用的大志,要为国家做实事,而不是只知钻营功名的庸碌之辈。

鳌峰书院的同学也是英才济济,其中有志于学且和林则徐交情很好的有梁章鉅、杨庆琛(1783~ 1867)、廖鸿荃(1784~1864)、沈廷槐等。他们一起讨论学问,议论时事,作诗唱和。林宾日向往北宋高士林逋“梅妻鹤子”的隐逸生活,在家中养鹤陶情,林则徐就带着同学来家里赏鹤吟诗。南宋着名的抗金爱国英雄李纲的祠墓都在福州,林则徐经常和同学们去凭弔祭扫,作诗咏叹。李纲、岳飞、文天祥、于谦等人的爱国情怀深深地触动了这些少年的心。

用户评价

评分

刚合上《林则徐传》这本书,心里五味杂陈,仿佛经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林则徐这位历史人物鲜活地展现在我面前。我仿佛能看到他少年时的锐气,中年时的抱负,晚年时的坚韧。作者并非一味地神化林则徐,而是细致地描绘了他作为一个人,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困惑与挣扎。读到他因为禁烟大业而遭受诬陷,被贬谪边疆时,我深感痛惜,也为他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而热血沸腾。书中对于当时社会背景的刻画也极为深刻,鸦片泛滥的社会现实,官场的腐败黑暗,底层人民的痛苦呻吟,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中国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林则徐的禁烟并非孤军奋战,书中也描绘了他与其他官员、百姓的互动,展现了不同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与命运。尤其是关于虎门销烟的细节,通过细致的描写,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股荡涤污秽、捍卫民族尊严的决心与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伟人的传记,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让我思考国家兴衰、个人责任以及民族气节的意义。作者的文笔流畅,叙事引人入胜,无论是对历史事件的还原,还是对人物情感的揣摩,都做得十分到位。掩卷之际,林则徐的身影仍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他所代表的精神,至今仍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

评分

我必须承认,《林则徐传》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严肃的历史读物,充斥着学术术语和枯燥的年代考证。然而,作者以一种极具感染力的笔触,将这段历史写得活色生香,引人入胜。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烟雾缭绕的时代,亲眼目睹了林则徐的每一次行动。书中对林则徐的性格塑造,尤其令人称道。他并非是一个脸谱化的英雄,他有着自己的局限性,也有着非凡的洞察力。我欣赏他在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冷静与智慧,也为他在遭受不公时的隐忍与坚持而动容。书中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描写,也极为深刻,那些官员的贪婪、商人的逐利、百姓的麻木,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问题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林则徐,就像是一股清流,试图涤荡这片污浊。虎门销烟的壮举,在书中被描绘得惊心动魄,那不仅仅是一次销毁鸦片的行动,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宣言。这本书读起来,让我既感到振奋,也感到沉重,它让我对“责任”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坦白说,《林则徐传》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人物”这个概念。我原本以为,林则徐只是教科书上那个禁烟的英雄,但这本书,将他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作者的叙述风格极其自然,仿佛一位长者在娓娓道来,将那些久远的历史细节,一点点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看到了林则徐少年时的志向,中年时的抱负,以及晚年时的坚韧。书中对林则徐与身边人的互动描写,也十分细腻,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却透露出人物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关系。我尤其被他对待百姓的态度所打动,他关心民生疾苦,努力为百姓争取权益。而虎门销烟的壮举,在书中更是被描绘得惊心动魄,那不仅仅是销毁鸦片,更是对列强的宣战,是对民族尊严的捍卫。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与林则徐一同走过了那段充满挑战的岁月。

评分

《林则徐传》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复杂与无奈,也映照出一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与担当。我一直以为林则徐只是一个禁烟的符号,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更真实、更立体的一面。他并非生而为“圣人”,他也有自己的烦恼,他的决策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书中对当时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描绘,以及各方势力对禁烟的态度,都进行了细致的展现,让我明白了林则徐的每一步行动都充满了艰辛与挑战。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史料的运用,并非简单照搬,而是经过提炼和解读,将其融入到生动的叙事中。他善于从细节处着笔,通过一封家书,一个眼神,一段对话,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到林则徐在政治压力下,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我被深深地打动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在民族危难面前,可以爆发出多么强大的能量。它不仅是林则徐的传记,更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奋斗与抗争的写照。

评分

《林则徐传》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一直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多少带有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作者以一种近乎苛求的严谨,去还原林则徐的真实形象。他并非一味地拔高,而是细致地展现了林则徐在不同阶段的思考与决策,以及他所面临的复杂处境。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位官员的勤政爱民,也看到了他作为一位民族脊梁的担当与勇气。书中对当时朝野内外各种声音的描绘,也让我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林则徐的禁烟事业,并非一帆风顺,他需要与腐败势力周旋,需要争取舆论的支持,更需要承受来自上层的压力。我被他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深深地震撼,这句话不仅仅是他的座右铭,更是他一生行动的写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忠诚”、“担当”、“民族气节”这些词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对于《林则徐传》这本书,我只能用“震撼”来形容我的阅读体验。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讲述禁烟英雄故事的流水账,但事实远非如此。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挖掘了林则徐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他不是一个只会板着脸说教的官员,他也有家庭,有牵挂,有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温情。书中对林则徐与家人的互动描写,那些简短却饱含深情的书信,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在巨大压力下依然坚守初心的“人”。而他在政治生涯中的每一次抉择,每一次与腐败势力的博弈,都展现了他非凡的智慧和过人的胆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事件的剖析,并非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层层剥开,展现出事件发生的复杂动因和多方角力。例如,对虎门销烟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考量、国际形势的影响,以及林则徐如何在这其中周旋,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立体感。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民族自豪感,也对“士”的担当有了更深的理解。林则徐的牺牲和奉献,并非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切切实实的行动,是他用一生去践行的承诺。

评分

从《林则徐传》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快感,因为它充满了“故事感”。作者并非拘泥于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将林则徐的人生经历,串联成一连串跌宕起伏的叙事。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与林则徐一同经历着那些充满戏剧性的时刻。从他被委以重任,到力排众议,再到虎门销烟,每一个环节都扣人心弦。书中的人物刻画也十分鲜明,无论是支持林则徐的官员,还是阻挠他的权贵,都各有其性格特点,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林则徐内心独白的描绘,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读到他因禁烟受挫,被贬谪流放,那种孤独与无奈,我感同身受。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并非是简单的英雄赞歌,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抉择。林则徐的伟大,恰恰在于他在困境中展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流畅,让我欲罢不能,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中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更深切的感悟。

评分

《林则徐传》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跟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听他娓娓道来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亲切,仿佛一个说书人,将那些遥远的历史事件,那些模糊的面孔,一点点地描绘得清晰生动。我跟着他,看到了林则徐年轻时在地方为官的勤勉,看到了他如何一步步积累声望,也看到了他如何敏锐地察觉到鸦片之祸对国家的巨大威胁。书中对当时社会各阶层生活的描写,也相当到位,从达官贵人的奢靡享乐,到普通百姓的贫苦挣扎,再到外国商人的狡黠牟利,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时代画卷。而林则徐,就是这幅画卷中最耀眼的一抹亮色。他不是凭空出现的救世主,他的智慧、他的勇气,都是在一次次的实践与磨砺中形成的。我尤其被打动的是,在面对巨大的压力和不公时,他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澄澈与坚定。他并非没有私心,但他将国家民族的利益置于个人荣辱之上,这种境界,令人肃然起敬。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一个人的力量,在历史的舞台上,可以多么地渺小,又可以多么地伟大。

评分

《林则徐传》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久违的阅读的“畅快感”。作者的文笔如同行云流水,将林则徐跌宕起伏的一生,描绘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我并非历史专业出身,但这本书却让我对那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对林则徐的刻画,非常立体,他并非是一个完美的圣人,他也有着自己的困惑和无奈。但正是这种真实,让我对他更加敬佩。我看到了他在禁烟事业上的坚定不移,也看到了他在遭受排挤时的隐忍与坚持。书中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描写,也十分到位,那些腐败的官僚,那些贪婪的商人,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林则徐,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黑暗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虎门销烟的场景,在书中被描绘得如在眼前,那份震撼人心的力量,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回荡。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人的坚持,可以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记。

评分

我向大家强烈推荐《林则徐传》这本书,它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触动。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林则徐的一生,描绘得波澜壮阔,感人至深。我仿佛亲眼看到了他从一个普通的官员,成长为一位民族英雄的过程。书中对林则徐性格的塑造,尤其成功,他并非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担当的“人”。我看到了他在面对国家危难时的决绝,也看到了他在遭受不公时的隐忍与坚韧。书中对当时社会背景的刻画,也极为生动,那些鸦片泛滥的社会现实,那些腐败的官场,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中国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林则徐,就像是一道划破黑暗的光芒,以他一己之力,试图挽救沉沦的国家。虎门销烟的壮举,在书中被描绘得惊心动魄,那不仅仅是对鸦片的销毁,更是对列强的宣战,是对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宣言。这本书读起来,让我既感动,也深思,它让我对“责任”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