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序
中国梦当有文化作为 二十一世纪是我们国家踏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中华文明再次展露了兴盛的端倪。我们既要放开心胸,也要反求诸己,才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为」,不断靠近古人所言「天人争挽留」的理想境界。
二○○一年,我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上预期,二十一世纪是我们国家踏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而今,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对此更加充满信心。
现在都在说「中国梦」,作为一个文化研究者,我的梦想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甚至在相当意义上说,民族的复兴即是文化的复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的文明,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尽管在近代以后中国饱经沧桑,但历史辗转至今,中华文明再次展露了兴盛的端倪。
推动文化的复兴,我辈的使命是什么?我以为,二十一世纪是重新整理古籍和有选择地重拾传统道德与文化的时代,当此之时,应当重新塑造我们的「新经学」。我们的哲学史,由子学时代进入经学时代,经学几乎贯彻了汉以后的整部历史。但五四运动以来,把经学纳入史学,只作史料看待,未免可惜,也将经学的现实意义降到了最低。现在许多简帛记录纷纷出土,过去自宋迄清的学人千方百计求索梦想不到的东西,而今正如苏轼所说「大千在掌握」。我们应该如何善加运用,重新制订新时代的「经学」,并以之为一把钥匙,开启和光大传统文化的宝藏?长期研究中,我深深感到,经书凝结着我们民族文化之精华,是国民思维模式、知识涵蕴的基础,是先哲道德关怀与与睿智的核心精义、不废江河的论着。重新认识经书的价值,在当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甚至说,这应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立足点。
「经」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因为它讲的是常道,树立起真理标准,去衡量行事的正确与否,取古典的精华,用笃实的科学理解,使人的生活与自然相协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臻于和谐的境界。经的内容,不讲空头支票式的人类学,而是实际受用有长远教育意义的人智学。
「经」对现代社会依然很有积极作用。汉人比《五经》为五常,《汉书‧艺文志》更把《乐》列在前茅,乐以致和,所谓「保合太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五常是很平常的道理,是讲人与人之间互相亲爱、互相敬重、圑结羣众、促进文明的总原则。在科技发达、社会巨变的时代,如何不使人沦为物质的俘虏,如何走出价值观的迷阵,求索古人的智慧,应能收获不少有益启示。
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正是发轫于对古典的重新发掘与认识,通过对古代文明的研究,为人类知识带来极大的启迪,从而刷新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认知。中国近半世纪以来地下出土文物的总和,比较西方文艺复兴以来考古所得的成绩,可相匹敌。令人感觉到有另外一个地下的中国──一个在文化上鲜活而又厚重的古国。对此,我们不是要照单全收,而应推陈出新,与现代接轨,把前人保留在历史记忆中的生命点滴和宝贵经历的膏腴,给予新的诠释。这正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的好友法国人戴密微先生多次说,他很后悔花了太多精力于佛学,他发觉中国文学资产的丰富,世界上罕有可与伦比。现在是科技引领的时代,但人文科学更是重任在肩。老友季羡林先生,生前倡导他的天人合一观。以我的浅陋,很想为季老的学说增加一小小脚注。我认为「天人合一」不妨说成「天人互益」。一切的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损人的原则出发,并以此为归宿。当今时代,「人」的学问比「物」的学问更关键,也更费思量。
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大与自贬都是不必要的。文化的复兴,没有「自觉」「自尊」「自信」这三个基点立不住,没有「求是」「求真」「求正」这三大历程上不去。我们既要放开心胸,也要反求诸己,才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为」,不断靠近古人所言「天人争挽留」的理想境界。
郑炜明博士整理
载《人民日报》二○一三年七月五日五版
陈耀南序
中华经典古,今人惠泽新 现在,几乎人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日新月异、奇妙无比了,还读什么「经典」──尤其是中国的经典?
是的,近代中国的学术文化,比起西方先进,表现了若干方面的落后;不过,有史以来,中国也曾有不少超前──而且,无可否认,有些还具备普世价值,可说万古常新。谁说中国人不能「穷、变、通、久」,「贞下起元」,再开新路?
中国是如此广土众民,历史持续而悠久,影响深远而重大──所谓「文化」「文明」「开物成务」「兴神物以前民用」……所谓「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知命守义」,「忠恕」……所谓「有无相生」「正反相成」「致虚守静」「见素抱朴」等等出于华夏哲人,以至初兴于天竺而发扬光大于中土高士的「五蕴皆空」「慈悲喜舍」,减除因生死人我差别而致的大苦大痛,种种现代更觉迫切珍贵的智慧理念,就是出于或者持久普及于中国经典。对这一切,我们怎可视而不见、习而不察、有而不珍?今日今时,凤凰火浴,重新振起,腾飞世界,造福人类,岂不是有心人之所同盼、有目人之所共睹?
更何沉,即使「普世市场」之类意义暂且不谈,「中文」「中国」,对我们来说,毕竟是水之有源、木之有本,谁可以──怎可以──真的斩断?
所以,中华文化经典,不可不爱护、学习,不可不继承、推广!
所谓「经典」,就是经历了无数考验,仍是大家心悦诚服、可资指导言行的文字记载。泛观博览、精细研究这些记载,我们可以了解人性人情、洞明世务(特别是中华文化精神),于是知所选择继承、发扬光大;并且,目染耳濡,用语行文,我们提升了吸收与表达能力,增加了智慧与乐趣──这些,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再加阐发:
首先,「天地之大德曰生」──「德」者,性能、作用──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能理性自觉地、不懈追求幸福地生存与进步。为此,物质与精神各方面的生活质素就得以继续提升,表现为器材技艺、经济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等等,由外在而内心的种种文化现象与成绩,而纪录于人类特有的文字,集结、精选,就成为「经典」,此其一。
其次,在文化的累积与发展中,人们研究、发现、掌握多变现象背后不变(起码是相对稳定)的道理规律,于是执简驭繁,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谓「易简而天下之理得」──诸如:友爱亲情之可珍、斗争仇恨之可惧、良辰好景之可幸与可喜、天道命运之可信或可疑。诸如此类,是否「太阳之下无新事」?是否不管如何,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此其二。
第三:「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明朝学者陈第的专业心得也好,希伯来古代智慧「巴别塔」典故的喻示也好,人类语文的演化与分歧,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不过,人又有神奇的学习与沟通能力,透过翻译和解说,古与今,中与外,隔膜就得以消除,文化就得以交流、承继。特别是我们的汉字中文,「金入洪炉不厌频」,经过百多年来严苛的怀疑、轻蔑、考验、批评,它难得的精简与稳定特质,与口头汉语适切配合的优点,理应更受珍视。透过视野的扩大与适当的更新,认真而合时的译解,文、史、哲、教种种范畴的华夏经典,垂世行远,光大发扬,就在于今日!
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数载有成,业绩彪炳,现在把「文库」中五十种书的导读合编为一集,以利参考、观览,就如从上古到近世《七略‧六艺志》《隋书‧经籍志》《四库提要》的贡献与功能,实在是嘉惠士林、功在社会。笔者有附骥之荣,谨致芜辞,诚为之贺!
陈耀南于悉尼
二○一六年五月三十日
李焯芬序
现代人为什么要读经典 英国牛津大学有位历史学家,名叫汤因比(Arnold Toynbee,一八八九-一九七五)。他着作等身,代表作是十二卷的《历史的研究》(A Study of History);书中深入分析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学界一般认为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上世纪七十年代,汤因比在他晚年的一些着作和访谈中,不时谈到他对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一些预测和忧虑。他在分析文明史的基础上,预见到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科技不断进步,物质生活非常丰富;但人会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越来越自私,物质慾望不断膨胀。这将对地球的自然资源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而人与人之间、族羣与族羣之间的冲突亦越来越尖锐。从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汤因比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需要重新审视并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特别是儒家思想与大乘佛教。
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汤因比的这些预言,不无感触。过去的教育,既重视知识的传播,亦同时重视人的教育,特别是品德的熏陶。今天的教育,基本上以知识教育为主导。知识的不断膨胀,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新科目,以及永远也教不完的新课程。展望将来,网络教育(e-learning; mobile learning)的比例会越来越重。同学们忙于低头看他们的手机或i-pad,从中汲取他们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或讯息。君不见:一家人外出吃顿饭,各人在饭桌上往往忙于看自己的手机,闲话家常式的分享明显减少了。不少教育界的同工对如何在网络时代推行德育(或人的教育)感到困惑。这不啻是汤因比所预见的现代人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人与人之间关系越来越疏离的现象。汤因比的命题是现代人如何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取得更合理的平衡。从现代教育的角度看,则是如何在知识教育与人的教育之间取得更合理的平衡。
汤因比认为人类社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这些失衡的现象。而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教正可以帮助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取得更均衡、更和谐的发展;从而让现代人生活得更有智慧、更称意、更自在。我们回顾中古时代的欧洲,文艺复兴让当时的欧洲人生活得更有智慧,思想更开放和活跃,因而成就了后来的工业革命、科技不断进步和强大的欧洲。正如饶宗颐教授所指出的,促进欧洲文艺复兴的正是欧洲人对重新研读古希腊、罗马经典的兴趣和热潮。欧洲人从经典中得到了无穷智慧以及发展的动力。
就在这个有趣的历史时刻,基于出版人的文化使命感和社会承担,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了一套五十本的「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并把每本的导读抽出、结集成为这套名为《经典之门: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导读》的集子,作为阅读经典的入门书。书中的每一篇经典导读,均是针对现代人对经典智慧的需求而写成的,因此既具现代视野,亦契合现代人的需要。
汤因比预见了中华经典智慧对社会的价值。从个人的角度看,中华经典智慧亦能帮助现代人更好地面对社会的种种压力,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从而让大家生活得更称意、更自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竞争比以前更激烈,生活和工作压力比以前更大。单以香港为例,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只有二三千大学生。今天香港大学生逾十万。不但毕业后找工作比从前难,连升职亦比从前难。我们的许多大学毕业生,很少有下午五点钟下班的;经常是傍晚七点或更晚才能下班。有人回家以后还要用手机或电脑继续工作。中华经典中有不少人生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更坦然地应付这些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更善巧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帮助我们走上事业成功的坦途,同时获得别人的尊敬、衷诚合作和支持。换句语说,研习中华经典,可以补现代知识教育的不足,让我们除了现代专业知识之外,还具有人生智慧,懂得待人接物,事业上更成功,生活得更幸福快乐。
中华经典智慧,无论是对人类社会的未来,抑或是对个人的成功和幸福,都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 李焯芬
二○一六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