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悠久绵长的历史 让它逃过二战期间的轰炸
日本文化的心脏——关西地区 无法跳动迄今
一本直探大和本质的绝妙散文集
现代版本的《菊与刀》京坂神篇
美国人类学家带你了解关西、理解日本
日本多山,南北狭长,日本史与其说是国家的历史,不如说是地区的历史。往航海图大略一瞥就可明白,日本列岛除了四座大岛外,其实还涵盖三千余座小岛,森林覆盖的陆地达一半以上。除了海洋高山构成自然屏障外,昔日交通运输的不便,更是让各地区的交流往来横遭阻碍。一段时日过后,这种岛国特性反倒促使日本各区稳健迈向多元化发展,即使时至今日,仍是日本的鲜明特色。
虽然日本可划分成八个地区,但是这本短文选集仅描绘其中一区——关西。关西位于本州——日本中间的大岛——南部中央处。这片宽阔区域有两府五县,分别为京都府、大坂府、奈良县、兵库县、滋贺县、和歌山县、三重县。日本居民有一亿两千七百万人,约有百分之十九住在关西地区。春秋时节,关西地区的人数暂且增加,日本各地居民纷纷前来观赏春季飘落的樱花,秋季温暖的色调,重新领略共有的文化宝库。关西的历史纵深极具魅力,日本国内外皆视关西为日本文化精髓代表,不仅有底蕴丰厚的茶道、花艺、表演艺术(歌舞伎、能剧、人形净瑠璃)、传统料理、文学典籍(例如《枕草子》、《源氏物语》,两部的作者皆为女性)、神社与寺院建筑、古老的参拜道,更是各派佛教的中枢。
曾为日本首都的大坂、奈良、京都,全都座落于关西的心脏地带,亦称近畿。日本早期跟亚洲其他地方交流往来之时,本州与四国间的濑户内海成为通往日本的重要门户,外来的思想与货物经由难波津的港口(即大坂港)遍及关西各地。外来的影响即由此地区辐散出去,日本国内无一处不受影响。奈良是日本第一个永久首都,坐拥全世界最古老的木造建筑——法隆寺。在鹿群自由漫步的奈良城,法隆寺犹如一份恰如其分的献礼,标出丝绸之路最东边路线的末站。
本书为《读卖新闻》英文版〈关西文化地景〉专栏的集结,该专栏每月挑选一项主题,以一整页的篇幅刊登于周日的旅游版,透过「人类学者的眼光」描写关西。在这本兼具知识性、趣味性的散文集中,作者跳脱评论,向读者介绍他们可游览的实际景点,同时附上相片,进一步吸引读者前往旅游。《读卖新闻》英文版的许多读者都是移居国外的人士,要是列出游客首次游历时会喜欢的景点,他们肯定会觉得无趣,所以作者想方设法介绍特别景点,就连娴熟日本习俗与特性的老手都会感到新奇不已。
本书特色
★说话腔调 东西大不同 只要在京都或大坂待上一小段时间,就可听出关西腔(关西各地方言的概略总称)独特的抑扬顿挫与语汇。关西腔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句子往往以「wa」音作为结尾,「wa」音本身并无意义,只是用来强调说话者说的话,关西人无论男女都经常使用。另一方面,东京人也同样在句尾使用「wa」强调语气,只是发音比较柔和,而且在东京,这是女性用语独有的特色。
★武士之都 请靠左走 关西与关东之别,有个常见的例子,那就是手扶梯礼仪。关西人通常会站在电扶梯右侧,左侧供人通行;反之,关东人站在电扶梯左侧,右侧供人通行。这类行为模式背后的因素(若有的话)往往跟历史有关。东京是武士之城,昔日的武士皆为左侧佩刀,为了方便抽刀,走路都是靠左,时至今日,当代的东京人还是喜欢靠左行走。大坂是商人之城,昔日的商人皆为右手提物,为了保护货品,走路都是靠右,而当代的大坂人还是喜欢靠右行走。
名人推荐 这部迷人的散文合集照亮了当今日本「酷文化」令人印象深刻的多样性。从萝莉塔时尚到佛教寺庙,这是所有对京都、大坂及奈良的隐藏宝藏感兴趣的人,都必读的一本书。——伊安‧康德理(Ian Condry),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动画之魂:创意合作的日本动画产业》作者
克莉丝朵.韦伦这本绝顶机敏的新书,彷彿逐页揭露日本的本质……无穷的吸引力和至高的可读性。——西蒙•温彻斯特(Simon Winchester),大英帝国官佐勋章,《教授与疯子》(The Professor and the Madman)作者。
关西风物志:古都的千年回响与现代脉动 一部深入日本文化腹地,探寻关西地区独特历史、艺术、社会变迁与生活哲学的深度游记与文化观察。 --- 引言:跨越时空的交汇点 关西,一个地理概念,却承载着一个民族绵延千年的精神图谱。这里不仅是天皇的古老居所,更是日本艺术、宗教与商业精神的发源地。本书并非一份简单的旅游指南,而是一次对“何为关西”的严肃叩问。我们试图穿透现代都市的霓虹与喧嚣,去聆听那些深藏于石板路、禅院古木和市井俚语之中的历史回音。 本书将聚焦于关西地区(主要涵盖京都、大阪、神户、奈良等核心城市及其周边郡县)的文化肌理,剖析其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既保留了最为纯粹的古典美学,又孕育出了极具生命力的现代商业精神与市民文化。 第一部:京都——雅致与侘寂的共生 京都,这座被时间温柔以待的千年古都,是日本“物哀”与“幽玄”美学的集大成之地。我们不满足于罗列清水寺的壮丽或金阁寺的辉煌,而是着重探究其背后的文化逻辑。 一、雅的传承:宫廷美学与茶道精神 本章将详细梳理平安时代以来,贵族阶层对“雅”(Miyabi)的极致追求如何渗透到建筑、服饰乃至日常礼仪中。通过对二条城、桂离宫等代表性建筑群的细致考察,我们将解析其设计中隐藏的季节感与空间哲学。 重点探讨茶道(Cha-no-yu)的兴盛与演变。茶道不仅仅是饮茶之礼,更是对“一期一会”的深刻体悟。我们将追溯千利休的足迹,分析“侘寂”(Wabi-Sabi)——这一源于禅宗、强调不完美、无常与朴素之美的核心概念——是如何从茶室的角落走向整个日本精神的象征。我们还会探访一些仍坚持传统制茶法的茶寮,记录下那份慢下来的仪式感。 二、佛光的余韵:寺庙的守护与世俗的融合 关西拥有数量惊人的世界遗产。本章将侧重探讨佛教文化在关西的本土化进程。从东大寺宏伟的佛像到苔藓覆盖的寂静庭院,佛教不仅是宗教信仰,更是塑造关西艺术与社会结构的重要力量。我们考察了奈良的佛教传入初期,以及比叡山延历寺的兴衰对日本政治军事的影响。同时,也将探讨神道教与佛教在关西地区如何长期共存、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神佛习合”现象。 三、祇园的魅影:艺伎文化与传统的坚守 祇园的灯笼和石板小路,是京都传统都市景观的缩影。本章将深入探究艺伎(Geiko)文化的社会职能与艺术价值。我们尝试理解这种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艺术,如何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依然维持着其作为“活态文化遗产”的地位。通过对一些传统茶屋的侧面观察和对特定艺术形式(如京舞)的介绍,展现京都人在传承中的坚韧与审慎。 第二部:大阪——商魂与市民的活力之源 如果说京都代表着日本的“上层”精神,那么大阪则无疑是其“下町”(平民街区)精神的象征。大阪文化的核心是“权”(Ken,力量、能力)和“笑”(Warai,幽默、韧性)。 一、天下之灶:食文化的社会意义 大阪被称为“天下之灶”(Tenka no Daidokoro),其饮食文化(“食い倒れ”,吃到破产)背后,蕴含着极强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本章将分析大阪的“粉文化”(面粉制品)——章鱼烧、大阪烧(Okonomiyaki)——如何从街头小吃到成为地域认同的象征。我们探讨大阪人对“美味”的直接、不加修饰的追求,这与京都的精致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道顿堀的喧嚣与中岛的商业哲学 我们将目光投向道顿堀的巨大招牌,解析这种张扬、外放的商业表达方式。大阪商人(特に“船场商人”)的经营哲学,强调信誉、人情味与快速应变。通过对大阪历史上的豪商(如鸿池家)的商业模式分析,揭示其如何在这种独特的商业文化中,成功地与京都的贵族势力形成制衡。我们将探访被誉为“大阪的厨房”的黑门市场,感受其作为物资集散地的千年活力。 三、新世界与浪速的精神 “新世界”(Shinsekai)是大阪怀旧与未来憧憬的矛盾体。本章分析了这种对“怀旧”的拥抱,以及它如何与大阪特有的“浪速魂”(Naniwa spirit,粗犷、乐观、不服输)联系在一起。我们将关注大阪的漫才(Manzai)艺术,这种双人对口相声,是关西幽默感最集中的体现,它以快速的节奏和对时弊的调侃,成为市民精神的减压阀。 第三部:神户与周边——海港、异文化与现代张力 关西的多元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神户这一重要的国际门户。 一、异文化交汇的港口都市 神户港的开放,带来了西式生活方式的早期输入。本章将考察南京町(中华街)、北野异人馆街,分析西方建筑、饮食(如神户牛的引入)如何被关西的文化熔炉吸收和改造。这种“吸收后本土化”的过程,是关西文化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关键特征之一。 二、阪神工业带的兴衰与韧性 我们将简略回顾阪神地区在战后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以及1995年阪神大地震对城市精神和重建哲学带来的深刻影响。大灾后的重建,展现了关西民众务实、互助的社区精神,这与京都的“慢”和大阪的“冲”共同构成了关西的复杂面貌。 结语:关西的“第三种地方” 关西,不是东京的精致模仿者,也不是日本精神的唯一代表。它是一个充满张力、不断自我辩驳的文化场域。从京都的雅致到大阪的市井,从奈良的古老宁静到神户的国际视野,关西提供了一种理解日本文化深层运作机制的独特视角。它教会我们,最深刻的传统,往往存在于最热闹的市井烟火之中,而最极致的美学,也需要在不完美中才能被真正体会。 本书力求以细腻的观察和扎实的文化梳理,邀请读者一同沉浸在这片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土地上,体验关西独有的、充满人情味的文化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