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蕭截句

蕭蕭截句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蕭蕭
圖書標籤:
  • 詩詞鑒賞
  • 唐詩
  • 宋詞
  • 文學
  • 古典文學
  • 文化
  • 傳統文化
  • 詩歌
  • 藝術
  • 鑒賞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颱灣詩學25周年截句詩係 所謂「截句」,一至四行均可,可以是新作,也可以是從舊作截取,深入淺齣最好,深入深齣亦無妨。截句的提倡是為讓詩更多元化,小詩更簡潔、更新鮮,期盼透過這樣的提倡讓庶民更有機會讀寫新詩。 《蕭蕭截句》卻不「裁舊」而以「新製」實踐截句創作,在半檢討、半觸探中前進,期望截句雖小,但形式可以開展,內容可以增添,意境可以拓啓。詩集共分兩輯:輯一〈句絕意不絕〉,是1947年齣生的蕭蕭七十歲這一年的生命截斷麵的考察、驗證與省思,寫作時間自2017年1月至7月,可以見證蕭蕭內在的生命創造能量、堅毅精神、續航力,當然也可以欣賞到蕭蕭易感易染的詩心靈,願意分享的暖心腸、溫厚心性。輯二〈句截情更捷〉則為新詩與書法的結閤,讓書法傢自由揮灑詩作,成就十五幅創意書法傑作。 本書特色 1.颱灣詩學25周年截句詩係,全係列15本。 2.截句簡潔清新,情感精煉。所謂「截句」,四行以下之詩,可以是新作,也可以是從舊作截取,深入淺齣最好,深入深齣亦無妨。截句的提倡是為讓詩更多元化,小詩更簡潔、更新鮮,期盼透過這樣的提倡讓庶民更有機會讀寫新詩。 3.本詩集特彆收錄雕塑傢作品與十五位名傢墨寶,呈現詩與雕塑和書法的嶄新結閤。
滄海遺珠:一部關於古籍修復與文化傳承的非虛構史詩 書名: 滄海遺珠 作者: 陸鴻飛 齣版社: 翰墨軒 齣版時間: 2023年鞦 --- 內容提要: 《滄海遺珠》並非一部虛構的傳奇,而是一部紮根於曆史塵埃與紙張縴維之間的紀實之作。它聚焦於二十世紀下半葉,在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一群被稱為“守墨人”的古籍修復師的艱辛曆程與精神世界。本書以宏大而細膩的筆觸,勾勒齣在時代變遷與技術革新浪潮中,那些瀕臨湮滅的珍貴典籍是如何被小心翼翼地從時間的腐蝕中挽救齣來,並最終得以重見天日的過程。 全書分為三捲,詳述瞭從搶救階段的“急救”到係統性的“療養”,再到最終的“歸藏”與“活化”的完整生命周期。它不僅是關於紙張、墨跡和裝幀工藝的詳盡記錄,更是對一種幾近失傳的手藝及其背後蘊含的文化倫理的深刻反思。 --- 第一捲:殘捲新生——搶救的年代與技藝的初探 本書的開篇,將讀者帶迴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個百廢待興卻又對文化典籍抱有敬畏之心的特殊時期。陸鴻飛以他作為一綫參與者的視角,描繪瞭在簡陋的條件下,老一輩修復師們如何憑藉經驗和對材料的深刻理解,應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性損壞——水浸、蟲蛀、火燎留下的創傷。 詳述要點: 1. “田野”中的搶救: 記錄瞭數次大規模的搶救行動,例如某南方圖書館遭受洪水侵襲後,如何連夜搭建臨時乾燥室,如何劃分“危急”、“重傷”、“輕微損傷”三個等級,並采用最原始的冷凍保存技術(在當時條件下,這已是頂尖技術)。 2. 工具與哲學: 詳細介紹瞭傳統修復工具的製作與使用,如自製的竹簽、特製的漿糊(其配方往往是代代相傳的秘密)、以及對不同年代紙張特性的辨識。核心在於“不失原貌,恰到好處”的修復哲學,即乾預越少越好,痕跡須得隱晦。書中特闢章節探討瞭“揭帖”這一高難度技術,即如何分離多層粘貼在一起的脆弱紙張,並以具體案例說明,一次成功的揭帖,往往需要數周乃至數月的時間,考驗的不僅是技藝,更是心性。 3. 材料的迴歸: 探討瞭修復過程中對“本色紙”的執著追求。書中記錄瞭修復師們如何走訪偏遠山村,尋找仍在使用傳統工藝的造紙作坊,定製與原件紙張縴維、酸堿度、重量完全吻閤的修補材料。這種對“原真性”的執著,構成瞭本書最為動人的篇章之一。 --- 第二捲:時間的解剖——古籍的病理學與跨學科研究 隨著時間的推移,修復工作不再是單純的“補丁藝術”,而演變為一門融閤瞭化學、物理學和曆史學的交叉學科。《滄海遺珠》的第二捲,深入探討瞭現代科學如何介入傳統修復領域,以及由此産生的倫理爭議。 詳述要點: 1. 病理分析與診斷: 書中描繪瞭藉助紅外綫、紫外綫掃描技術,對古籍墨跡成分進行分析的場景。例如,如何通過分析紙張黃化的化學反應速率,推斷齣原先的保存環境,從而為後續的修復方案提供科學依據。其中,對宋版書中所用“漆蠟裝幀”的化學結構分析,揭示瞭古人卓越的防潮防蛀智慧。 2. 膠黏劑的革命與爭議: 詳細對比瞭傳統小麥澱粉漿與現代水溶性高分子膠的優劣。修復師群體內部對於是否引入現代閤成材料存在巨大分歧。作者通過記錄幾次重要的行業研討會,展現瞭老一輩堅守自然材料的“匠人精神”與青年一代追求穩定性的“科學理性”之間的碰撞與融閤。 3. 裝幀的復原與重構: 重點解析瞭幾部重量級善本(如某部明代孤本)的裝幀修復過程。這包括對“包背裝”、“綫裝”、“經摺裝”等不同形製的深入理解,以及如何根據殘存的綫眼和裝訂痕跡,精確復原原有的外觀形態,而非簡單地將其“裝訂成冊”。 --- 第三捲:書的生命力——數字化浪潮下的傳承與展望 第三捲將視角投嚮當代,探討在數字化技術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古籍修復師的角色如何轉變,以及如何確保這份“活的技藝”得以薪火相傳。 詳述要點: 1. “數字孿生”與實物保護的平衡: 詳細描述瞭高精度三維掃描如何記錄古籍的每一個細微的物理信息(如摺痕的立體深度、紙張的孔隙結構),但這並未取代實物修復。書中強調,數字化是信息的復製,而修復是生命的延續。 2. “師徒製”的現代睏境與創新: 描繪瞭當代修復機構中,年輕學徒麵臨的挑戰——巨大的耐心消耗與相對緩慢的技能提升麯綫。作者記錄瞭幾位修復大師如何在現代教育體係中,重新設計學徒製,例如通過模擬環境(如模擬不同濕度的溫控室)加速學徒對材料特性的直觀感受。 3. 公眾教育與文化認同: 介紹瞭修復成果如何通過展覽、開放日等形式與公眾見麵。書中特彆記錄瞭一次修復後的古籍在公開展覽中引起的反響,讀者不再僅僅是欣賞文字,而是開始敬畏那份承載著曆史溫度的紙張本身。這標誌著修復工作從幕後走嚮颱前,成為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 結語: 《滄海遺珠》最終定格在一間燈光昏黃的工作室裏,一位老修復師正對著一捲宋版殘捲,他手中的竹簽輕柔地颳去腐蝕的邊緣,動作緩慢而篤定。本書嚮讀者展示的,不僅僅是修復的技巧,更是一種對待時間、對待知識、對待文明延續的莊重態度。它是一部獻給所有“讓過去得以留存”的無名英雄的頌歌。這部作品以其嚴謹的考據、飽含深情的敘事,以及對傳統工藝近乎苛刻的尊重,確立瞭其在文化紀實領域的獨特地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蕭蕭


  一九四七年生於颱灣彰化,從小嚮八卦山學習堅毅、靜定,嚮濁水溪學習安時、處順,因為望雲嚮天,熟悉瞭守經達權。輔仁大學中文係教他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颱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他通經緻用、述古詮新。曾任中學、大學教職四十六年,現為明道大學特聘講座教授,研究詩學、禪學、美學。著有詩集《凝神》、《後更年期的白色憂傷》、《雲水依依——蕭蕭茶詩集》、《月白風清——蕭蕭禪詩選》、《鬆下聽濤───蕭蕭禪詩集》,散文集《少年蕭蕭》、《快樂工程》,詩評論集《現代詩學》、《颱灣新詩美學》、《現代新詩美學》、《後現代新詩美學》等。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代序

颱灣「截句」創作風潮與實踐


  颱灣「截句」創作的風潮,由「颱灣詩學季刊社」所屬「吹鼓吹詩論壇」的臉書創作版網頁〈facebook詩論壇〉首倡,從2017年1月開始徵稿至6月30日止,預計從中選取佳作,編輯《颱灣詩學截句選》齣版,其中還與《聯閤報•副刊》閤作舉辦截句競寫「詩是什麼」、「讀報截句」、「小說截句」等三階段的高峰盛況。

  根據主事者白靈(莊祖煌,1951-)所寫的置頂文字,所謂「截句」,一至四行均可,可以是新作, 也可以是從舊作截取,深入淺齣最好,深入深齣亦無妨。截句的提倡是為讓詩更多元化,小詩更簡潔、更新鮮,期盼透過這樣的提倡讓庶民更有機會讀寫新詩。顯然,推廣截句,白靈的用意在喚醒愛詩的心靈,所以發揮「截句」之「截」,可以迴頭檢討自己的舊作,精簡詩句,抽繹詩想,也因為詩篇限定在四行之內,所以能有效誘發新手試作,容易在快速簡潔的語言駕馭中攫取詩意,獲得創作的喜悅與信心。

  就白靈所定義的「截句」來看,比較接近蔣一談的「截句」句數,不似劉正偉的「絕句」那麼堅持四行,但就詩意的捕捉、題旨的凝鍊,白靈的「截句」近乎劉正偉的「絕句」,有題目有內涵,反而不像蔣一談的「截句」有句缺題,蔣一談的「截句」也因此被懷疑是金句嘉言,不能算是詩。日本的「俳句」,有題目、有形式(5+7+5)、有季語、有意境,經典俳句還需一、三句句末押韻,更進而要求第三句(即末句)要有驚喜的效果:如期望落空、祕密揭曉、情境翻轉、意想反差,世界詩史上從來不曾有人質疑她的詩質、詩性。若是,白靈的「截句」規則,走在比蔣一談更閤詩境的路上。

  顧亭鑑纂輯、葉葆王詮注的《學詩指南》,談到「絕句體式」時,說「其法要婉麯廻還,刪蕪就簡, 絕句而意不絕,大抵以第三句為主,而第四句發之。有實接,有虛接,承接之間,開與閤相關,反與正相依,順與逆一應。……然起承二句為難,法不過要平直敘起為佳,從容承之為如(好)。至如宛轉變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若於此轉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矣。」一般講究文章結構時喜歡用「起、承、轉、閤」,四句的絕句幾乎一句對一字,完美符應「起承轉閤」,所以《學詩指南》所講的第三句,呼應的就是「轉」字,那是使詩不至於平鋪直敘的關鍵處,今日截句不一定維係四句,但關鍵處大約也就在那四分之三附近。嚮明在為王勇閃小詩集《日常詩是道》寫序時曾引用宋朝詩人楊萬裏(1127-1206)的話:「五七言絕句,字少而難工。」所以推論沒有嚴格規範的自由小詩,寫起來當然會更加艱難。

  但就白靈推廣「截句」的用意,是在導引新手試作,快速達陣,及時獲得創作的喜悅與信心這點來說,「截句」寫作不應是難事。在這難易之間,我們思考的是:如何走好「實踐」這條路,如何讓截句寫作在新詩史上也有豐碩的成績。

  基本上,我不是白靈所想要引導的新手,我參與截句寫作這個活動,單純希望從這個形式半限定的規則中,實驗什麼,期望獲得甚麼。每創作好一首、或一個小係列,我其實是在半檢討、半觸探中前進,期望截句雖小,形式可以開展,內容可以增添,意境可以拓啓。因此,我願意將這次自己實踐的曆程記錄下來,或許對於小詩寫作同好會有些許幫助。

  颱灣截句,以四句為主,不以四句為限,可以新製,可以裁舊,即使篇幅短小,也應落題聚焦。因此,我從以下幾個麵嚮反思自己的實踐。

  (一)截句一句試寫

  今日截句不以四行為限,那節省到一句會如何? 在這將近兩百天試寫截句的日子裏,我隻寫瞭一首:

  〈藍顔色的煙〉
  靈魂齣竅,河裏的石頭冒著藍顔色的煙

  關於一行詩,兩位年輕的學者曾有這樣的見解:

  陳政彥(1976- ):舉凡詩語言的特徵,如修辭創新、構思意象、音律協調等的要求,一行詩都須遵守。一個好的題目也是必須的,詩體隻剩一句,題目既可與詩句呼應,也可彰顯其為獨立作品的身分。一句話未完就要埋伏亮點,這最重要條件就是要「動人」,不管是特殊角度令人莞爾一笑,或是驚悚情境令人頭皮發麻,總要有某種強烈的情緒喚起人的悸動, 一行詩就是最高濃度的情緒針劑。

  陳巍仁(1974- ):既是形式殊雋的一行詩, 如意象、隱喻等種種對詩的要求或期待不妨先擱下不談,免得既落陳套又橫生枝節。應該可以這麼說,理想的一行詩必須要點破一個「祕密」。某個於宇宙人世間存在已久,無人發揚的祕密,經由一段神準精鍊的文字被釋放,成為一股流動的能量。既像附耳流傳的親密私語,更像音韻深廣,直指人心的咒語。這便能使讀者在「喔!」「哇!」「真的!」「對耶!」的驚嘆中,對世界不小心又多瞭一點點理解或體悟。

  兩位學者期許甚高,因為他們肯定一行詩是詩, 絕對要以詩的高度來期許她。誠如陳政彥所言,因為文本隻有一行,詩的題目就該特彆關注,或題目與文本呼應,或題文互補。此詩之題是「藍顔色的煙」, 其實就是「藍色的煙」,為什麼不用四個字的題目而多加一個「顔」字?我的斟酌,是為瞭節奏的效果, 「藍顔色的煙」,聲韻的安排是「1―2+1+1」,「藍色的煙」則為「1―1+1+1」,前者舒緩有變化,後者稍促,且多單音,此外,「顔」與「煙」還可以造成同音不同調的協和感,增加這種音韻、節奏的起伏, 可以增加閱讀的喜悅。這一行詩,前後有兩句,可以看成是兩個平行句、並置句:「我靈魂齣竅」― 「河裏的石頭冒著藍顔色的煙」,「―」是譬喻修辭的「好像」或者保留「,」的略喻效果;或者,不為什麼,就是並置,萬物同生而不悖:我齣我的竅, 你冒你的煙。這前後兩句,也可以看成是因果句:因為「河裏的石頭靈魂齣竅」,所以「河裏的石頭冒著藍顔色的煙」,或者因為「河裏的石頭冒著藍顔色的煙」,所以他們的「靈魂齣竅」瞭!何者為優?留給讀者去衝撞,作者豈能限定讀者的想像天馬?

  為什麼靈魂齣竅,會冒藍顔色的煙?理性上無法迴答的問題,歸之於神祕美學吧!(陳巍仁用瞭這樣的詞語:「祕密」、「神準精鍊的文字被釋放」、「流動的能量」、「親密私語」、「咒語」),至少一般人認為:「靈魂齣竅」是從頭上飄齣,這頭,人的頭與石(的)頭,有著相類近的地方,可以相係連。靈魂既然是飄齣,是絲是縷,不就是煙或雲的飄渺感嗎?相對於「頭」的硬,「靈魂」就該是冒著的煙。

  藍色呢?

  或者可以用反問法:「要不,該是甚麼顔色呢?」這就是讀詩的樂趣。讀一行詩,也該有讀一行詩的樂趣、思考一行詩的樂趣。

  (二)兩行詩的推廣

  一行詩,不容易寫。兩行詩也不容易。瓦曆斯•諾乾(Walis Nokan,1961- )從2010年開始大事創作、大力推廣,寫齣瞭原住民瓦曆斯的另一個靈魂:

  〈拆信刀〉
  山稜劃開暗夜
  祕密洩漏下來

  〈書〉
  我很驚訝無人揭露人類最終的命運
  將凝縮成一本書裏微不足道的蠹魚

  〈光碟片〉
  當地球成為一張薄薄的光碟,上帝
  抽換銀河係的命運就更加輕而易舉

  〈抽屜〉
  每個抽屜都是平行而獨立的宇宙
  父親,我在哪個編碼的抽屜裏?

  蘇紹連(1949- )曾形容瓦曆斯•諾乾的「二行詩」是「兩片葉子」,「兩行的文字間的脈理,詩意的轉摺、分句,分行與斷連,就像樹葉的生長,有對生、互生,交錯嚮背的相互關連與拉扯」。說瓦曆斯分行的技巧,「就是在製造詩意的轉摺和空白,詩意的轉摺可以變化意義的斷連,詩意的空白可以留齣想像的空間。」為瓦曆斯•諾乾的「二行詩」尋找分行的美學,特彆是在跨行的設計上有著詩意或斷或連的可能,句斷處可以是懸崖式的斷然醒悟,可以是轉彎式、迴鏇式的柳暗花明,各藏奧妙。瓦曆斯•諾乾二行詩寫作數量極大,且用來作為新詩教學的初階功夫,頗受歡迎,值得新詩教育者思考如何取徑。

  我也嘗試寫作幾首二行的詩,感覺到意象單純的可貴與分歧的可喜。

  〈風的年齡〉
  風以自己的速度決定年齡
  百閤隻管嚮著月 笑不停

  〈相忘〉
  雨落在江裏、湖裏
  誰也記不得誰胖誰細

  第一首〈風的年齡〉是以兩個相對的意象顯現分歧的可喜,風是動的,百閤則以靜取勝,風速快則年輕有為,慢則是衰老的徵兆,這是陽剛的美;百閤與月,則是陰柔的代錶,「笑」的「動」感,多少呼應著「風」的速度。題目的訂定,讓這兩行的詩有著主從的分野。第二首〈相忘〉,分歧處在「誰胖誰細」,不論什麼樣的「雨」,落在水裏難以分辨去處,此詩一方麵應用社會上的減肥風氣,不分誰胖誰細,也應用「相忘於江湖」的詞語,讓雨落在江裏、湖裏。這是創作時的靈光一閃,創作者應有的機智。對比的隱喻與設計,在兩行詩中讓我們有瞭初體驗。四行詩終將會有更大的體會。

  (三)三行詩的實驗

  至於三行詩,可以有四種排列法:團結的三行、分列的三行、2+1式、1+2式,在形式上不容易形成對峙的型態。蕭蕭在《後更年期的白色憂傷》裏,全書寫作三行詩,隻實驗2+1、1+2二式,〈自序•好在總有一片月光鋪展背景〉錶達瞭這種求取「不平衡的平衡感」的實驗。在「截句」寫作裏,我依然保留2+1、1+2二式,但也有團結的三行方式。團結的三行是林建隆(1956- )、陳黎(陳膺文,1954- )所習用的,但我們三人都放棄「一行一段」的分列(裂)三行,因為節奏斷離,意象隔絕,氣息難以嗬成吧!

  〈閤該我與碎末都會笑〉
  我乘著蕉葉的風而來
  冒著七月溽暑
  浪,為什麼要在我眼前笑成碎末?

  〈水鏡〉
  這湖如何與天光接軌?
  傾訴心事的人換用瞭手機
  那鏡麵 有著光的魔力

  先比較分裂齣一行的意義與節奏效果。

  就意義的發展來看,1+2式頗有演繹法的態勢,先點齣原理原則,再描述相關的現象。如〈水鏡〉這首詩,水光與天光相互輝映是一種美景,但此處用「接軌」二字,是在光影閃爍之外,企圖學得一種水與天的內在的係連,依據這一齣發點(這一問題),可以擴展齣許多可能。而後,空一行,是為瞭留給讀者思考的空間,當然也可以讓作者、讀者有一個緩衝的地帶,這是分段的好處。第二段,情境轉換為人工手機,將銀光閃閃的鏡麵等同湖麵、水光,緊接的「光的魔力」,彷彿對上一段的「天光」有著嘲諷、戲謔的意味,顯示瞭一種沉迷於人工之「光」的無奈感覺。短短三行詩,因為分行的設計,可以有逆轉、逆襲的效果。

  相對於1+2式的設計,2+1式當然就有歸納的優點呈現。以〈閤該我與碎末都會笑〉來看,此一詩題彷彿就是一個結論,呼應著詩文最後的問句,前二行各自鋪陳「蕉葉的風」、「七月的溽暑」,都指嚮炎炎酷暑,後一行則由陸「跳轉」至海,有瞭浪,就有瞭歡笑。2+1式很像2行閤而為1行,在寫作的思路上彷彿走上單行道,一路嚮前就會抵達目標,二式相較, 此一款式容易多瞭。因此,團結的三行,其思路約略與此相當:

  〈革麵洗心〉
  一絲 一絲
  一絲不掛在天空的雨
  洗瞭天洗瞭臉 也洗瞭自己

  第二至第三行之間,要不要空一行呢?我想詩人在寫好三行詩以後,可以在這一點上多做思考。意義、節奏上,如何似斷而連,如何連而不斷,如何斷而後昇,如何連而後摺,其實可以在空一行的抉擇上發展齣不同的路嚮。

  斷行、斷章,如是。斷句也是。這首詩的第三行「一絲不掛在天空的雨」,原先在[臉書]發錶時有兩種斷讀嘗試:「一絲 不掛在天空的雨」、「一絲不掛 在天空的雨」,也就是第二行的「一絲」, 可以上係第一行的「一絲 一絲」,成為三個疊詞而分置兩行,節奏「不變中有變」,主詞就變成「不掛在天空的雨」,那是正在落下的雨,多瞭一份閱讀的轉摺樂趣;或者讓第一行的「一絲 一絲」帶領齣「一絲不掛」,這時「在天空的雨」節奏上要緊連第三行的動詞「洗」(以「類字」的方式齣現三次), 「洗」字在「洗瞭天」「洗瞭臉」之後,空一格,且拉長句式為五個字,音韻、節奏上起瞭一點變化,這是詩作上的「微」「小」處,小詩寫作就是要「謹小慎微」,要讓「Angel」在「detail」「smile」。

  主詞是「不掛在天空的雨」、「在天空的雨」, 所以要馬上連接「洗瞭天洗瞭臉」,三行詩勢必要連接、團結,不做2+1式的思考。

  (四)四行詩的許多或然

  截句,十分短小,很多人都發展為四行(停留在一、二、三行的不多),而且模仿近體絕句,不加分行,如果有分行的設計,那就是2+2式,這樣的形態也齣現在洛夫、嚮陽的十行詩,恆常齣現5+5。

  四行詩的裝置,團結的四行、分列的四行之外, 還有2+2式、1+3式、3+1式、1+2+1式,共有六種款式。新詩沒有任何格律限製,為何不在分行上多做嘗試?以此反觀林煥彰所帶動的東南亞六行(以內) 小詩,他的形式設計那就十分可觀瞭,單以六行為例,可以細碎到二十八種:0+6+0、1+1+1+1+1+1、1+1+1+1+2、1+1+1+2+1、1+1+2+1+1、1+2+1+1+1、1+1+1+3、1+1+3+1、1+3+1+1、1+1+4、1+4+1、1+5、1+2+3、1+3+2、2+1+1+1+1、2+1+1+2、2+1+2+1、2+2+1+1、2+1+3、2+3+1、2+2+2、2+4、3+1+2、3+2+1、3+3、4+1+1、4+2、5+1。依此,五行有十六種配置,如上述四行六種,三行四種,兩行兩種(團結與分列兩種基本款),一行一種,共計五十七種。每一種都要嘗試,五十七種就有五十七首詩,似乎也無需如此繁瑣設計、反鎖自己。

  因此,四行詩中,1+2+1的菱角式設計,在周全式(0+4+0)、細碎式(1+1+1+1)、對稱式(2+2)、翹翹闆式(1+3、3+1)的通例之外,呈現四行詩的特殊景深,特彆值得思考如何掌握、應用這種形式。

  〈其時,彰明大化中〉
  太陽逐次在八卦山龍眼樹上琢磨
  一個一個的我 穿著風
  穿過風
  海潮靜靜 靜靜等待情人的喘息聲

  這次,我以截句寫地誌詩,寫彰化的在地感,菱角式的形式設計剛好可以派上用場,彰化東邊是迤邐的八卦山脈,西側是廣袤的颱灣海峽,山海之間則是富饒的彰化平原,四行三段的形式那麼適切地貼閤大地「山、屯、海」的分布,當然更可以去切閤情意的轉摺,關於起承轉閤的人生旅程、詩意追求──

  起:太陽的圓(光、熱)琢磨龍眼的圓
  承:一個一個的我(呼應逐次)穿過風
  轉:海潮(應該是喧囂的)卻靜靜
  閤: 情人的喘息聲(愛,靜中有動、有光、有熱)

  「彰化」,原意是「彰聖天子、丕昌海隅之化」, 是政治取嚮「彰顯聖化」、「彰顯皇化」的封建思想,我則轉換為「彰明大化」的天人閤一觀,以太陽、龍眼的光明形象去顯現彰化的陽剛之氣,以海潮「有信」、情人「有愛」去呼應彰化的人情味,以「穿著風」、「穿過風」類近而歧異的排比型句子,傳達莊子式的灑脫人性。

  四行截句,可以寫地大物博的彰化人文,同樣四行三段、菱角式的1+2+1句型,也可以審視人心微渺、麯摺的細膩處。

  〈鏡裏的他〉
  攬鏡的他。看見一隻隻擴大的自己
  ―他審視自己一根根的毫毛
  ―惋惜自己的正義猶未轉型
  他。看見一顆顆無法觸碰的星

  這社會,多少人每日盯著手機、螢幕,以網路傳聞、軼聞去捕風捉影,自憐、自大且自以為是,以自己的正義隨意暴虐他人。首尾兩個單行詩,「一隻隻擴大的自己」對上「一顆顆無法觸碰的星」,那是多遠的距離!那人不自知。一個簡單的「。」兩度隔絕他與真實的自己、他與真理真知。

  四行截句,直探人心。

  (五)詩題目的角色扮演

  截句、俳句,同樣以「句」為文體,或許從俳句的研讀,也可以開展截句的版圖。

  近讀鄭清茂(1933- )譯註的鬆尾芭蕉(1644- 1694)俳句《芭蕉百句》,他認為鬆尾芭蕉的齣現, 俳諧纔在日本文學史上攀上瞭巔峰,能與其他傳統文類如和歌平起平坐,成為雅俗共賞的「第一藝術」。鄭清茂的俳句漢譯,與眾傢不同,日文俳句採上五• 中七•下五的三行十七音節方式書寫,鄭譯則改為四•六•四的三行十四漢字,可以免除「言溢於意」的缺憾。,一字多音節,翻譯格式可以稍做更動,但觀芭蕉俳句題目,有多至三、四十字者,如〈睏居鬧市,九度春鞦,今移居深川河畔,因憶古人「長安古來名利地,空手無錢行路難」之句,慚惶無似,蓋此生貧寒故也〉,如〈二十日殘月依稀可見,山麓甚暗,馬上垂鞭,數裏未聞雞鳴。忽驚杜牧早行殘夢, 已至小夜中山矣〉,題目字數已是詩文的二、三倍, 雖非常規,卻也習見。所以,我想詩的題目顯然不是大衣上的那排鈕扣,可有可無,詩體與詩文應有互涉、關連的可能。

  譬如每一行都以「正」字為首的這首詩:「正黃風鈴木/正落下最後一首小詩/正好,我們路過/正好, 我們都是這球狀體的過客」,我以「正愁予」的題目來呼應,可以讓讀者想起鄭愁予(鄭文韜,1933-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錯誤〉詩句),也憶起「地球你不需留我/這土地我一方來,將八方離去」(〈偈〉詩句),擴大瞭此詩的意涵,擴大瞭讀者想像的憑藉與空間。而且, 將「鄭愁予」及時修正為「正愁予」,呼應瞭「正」字的詩行,也傳達瞭作者對「正黃風鈴木」飄零而下的悵然感觸,小黃花是過客,我們也是地球的過客, 這飄零愁著你,也愁著我。這首詩的題目〈正愁予〉確實擔負起她應有的責任。

  同樣為飄零的落花寫詩,這一次我仿鬆尾芭蕉, 將題目拉長為四十八字(文本三十一字),交代往事,希望有助於欣賞這首詩,成效如何未知,但實踐的過程也不妨是實驗的過程。詩人必須維持創造的活力,那創造的活力其實來自一次又一次的實驗。

  〈十歲學習[飄零的落花]這首歌,一句一淚, 六十年來每一次唱起總是涕泗縱橫,前日再哼, 仍然不能自已。〉
  
  花離開花托
  總有一聲骨肉剝離的巨響
  總會起風
  碎裂……碎裂的琉璃……

  題目長達48字,不僅達成題旨的聚焦作用,指引賞讀的方嚮,其實也帶齣往事的迴憶,鋪展小說企圖的雛型,繪成物與人的命運共同體的網絡。

  (六)截句不單純的負載:假裝是俳句

  「截句」不該隻是一種詩的體式。在推廣「截句」的過程中,我在意的不是「截句」能不能成為一種詩體,能不能成為一種許多人參與的流行詩體,我在意的是,「截句」四句,能有多大的負載量,「截句」雖小,詩人能將她推到多大的極限。
  所以在截句的實際創作裏,我做過幾樣嘗試。最早是:「假裝是俳句」。
  2017年4月2日00:33,我在臉書上貼齣一首截句:

  〈假裝是俳句〉
  五音節跳躍
  七言句緊緊跟隨
  昨夜的簷滴

  白靈迴饋說:「胸中空齣廣場,雨滴滴不睡之人! 前二句擬音詞,心中默數,末句點化,聚焦景象,使之成形,若音若影,忽聲忽形也。」並且在九個小時以後貼齣一首詩:

  〈假裝是咖啡〉
  ―和蕭蕭〈假裝是俳句〉  白靈

  胸中終於空齣瞭一座廣場
  纔聽到蕭蕭經常數的簷滴聲
  數久瞭 五滴雨也數成瞭七滴

  雨滴勝咖啡 滴滴滴進夜的眉心 
  (4月2日9:12)

  二十幾分鍾後,楊子澗(楊孟煌,1953- )也成就一首詩:

  〈假裝是截句〉
  ― 以應蕭蕭《假裝是俳句》 和白靈《假裝是咖啡》  楊子澗

  我截我截我截截截
  截不齣一截截蕭蕭和白靈
  我呸我呸我呸呸呸
  呸不齣呸呸小天後蔡依林
  (4月2日9:39)

  既然是截句,我試著將楊子澗的和詩,做瞭修剪:

  [笑截楊子澗的〈假裝是截句―以應蕭蕭《假裝是俳句》和白靈《假裝是咖啡》〉]

  我截我截(後麵真的截瞭幾個字)
  截不齣蕭蕭和白靈(把「一截截」截掉,我們恢復為完整的蕭蕭和白靈)
  我呸呸呸(為瞭跟第一句不同,此句截前半節)
  呸不齣呸呸小天後蔡依林(此句不截,尤其是小天後,說不定可以對應齣我們是老天王)
  (4月2日9:40)

  三個老朋友的筆墨遊戲,引來青年朋友白世紀、劉正偉、蕓朵的迴應:

  〈假裝是圍觀〉  白世紀
  簷滴終於譜齣瞭一首蕭蕭漢俳
  搭配整座白色心靈廣場的夜眉咖啡
  那詩人還輕輕呸著小天後,慢慢截去老天王
  假裝是假裝的。沒人發現路過一世紀……
  (4月2日15:07)

  〈假裝是蕭蕭〉  劉正偉
  假裝是風,蕭蕭
  吹過易水,拂過濁水溪
  卻吹不透眼前這簷滴
  (4月3日17:45)

  〈假裝是你〉  蕓朵
  跟蹤你的影子假裝是你
  影子疊閤時我隱藏自己
  偷藏一顆心粉塵大小
  假裝是你裝扮成葉下朝露的我
  (4月3日18:11)

  這幾首唱和〈假裝是俳句〉的詩,各有奇想。蕓朵的〈假裝是你〉,初看題目,以為也在唱和的行列,其實卻是另一種假裝,成功的假裝。粉塵、朝露,在時空中,謙卑自己的渺小……用以呼應整個題目的假裝的謙卑。

  兩天後,寜靜海與蘇紹連也齣首瞭:

  〈假裝是風景〉  寜靜海
  此地滿是詩餘,每個字等著抽齣新芽 
  左手纔舉起霧白靈秀,右手就搖下葉落蕭蕭
  若你不倦地深入,涉過山中蜿蜒澗水
  繼續朝聖這片境域,管他幾個世紀風雨 
  (4月5日00:47)

  〈假裝是詩人〉―緻好看的詩人  蘇紹連
  把裙子截短,腿就增長瞭,好看
  把鬢角和耳上的發截短,頭顱就變長瞭,好看
  把句子截短,意象就好看瞭
  (4月5日17:40)

  〈假裝不是詩人〉―緻變強的詩人  蘇紹連
  當眾多的詩人努力地要把詩變強
  他卻把自己的詩變弱瞭
   (4月7日23:54)

  〈假裝是詩人〉 ―緻看起來一樣高的詩人們  蘇紹連
  平颱
  沒有一個是平的
  原來上颱的腳有長有短
  (4月10日14:11)

  十天的時間,在臉書上引起眾多迴響與注目,至少證明瞭「截句」字句極簡,仿學極快,達緻目標也就不太難。

  此外,在大膽的嘗試上,我也試寫過〈無意象詩派的截句練習〉,有沒有可能禁絕意象依然成詩;也與藝術傢林昭慶的雕塑〈山城之約〉跨界閤作,在冷銅、熱陶、平滑、單簡的綫條間,給齣生命的溫熱。這些努力無非是期望截句能有更多的負載能量,鼓舞截句詩人勇於摸索、踩踏更多的嶔崎山路。

  (七)截句不單純的負載:截、節、捷的效能

  颱灣截句之所以稱為「截句」,不用「絕句」, 應該強調的就是擷取、截取這一手段、這一過程, 但在《蕭蕭截句》裏,我隻創作新的歌詩,不做擷取舊作的實驗,原因有三,曆年來我的作品小詩佔最大宗,截的必要性似乎不存在,此其一;近體詩中未讀過完整的一首絕句是律詩的一半,二者完整並存於同一詩集(詩選),隻見過格律上,絕句與半首律詩相同,可見古人也不時興自截律詩一半作為新作,此其二;評述他人作品時,我們可能擷取其中一小節作為論證、贊嘆之資,所以,截句或許交給讀者或友人更為允當,此其三。

  就古典詩而言,截句而成為名詩的,要屬盧仝(795-835)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全詩如下: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麵,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裏,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齣黃金芽。
  摘鮮焙芳鏇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閤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傢。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韆捲。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嚮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盧仝答謝友人孟簡(?-823) 送茶的作品,詩分三節,第一部分是敘述性的客套話,感謝孟諫議送茶的美意,說茶的生長是上天所賜,珍貴無比,應該是帝王之尊、世宦之傢纔能享受,何等尊寵,今日來到我這山野人傢,我就關起山門品嘗吧!第二部分是抒情性的贊嘆語,從第一碗茶的初體驗,慢慢進入生命的體會、生理的變化,終至於肌骨清輕,彷彿登上仙境。第三部分筆鋒一轉,屬於評議性的請命,為茶農墮在巔崖受苦辛而請命,為天下蒼生是否得到蘇息而請命,是一首精彩的憫農詩,後世將此詩截為〈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潤, 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韆捲。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嚮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風行於茶道界、茶肆間,其名氣超過〈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甚多。

  盧仝另有一首〈月蝕詩〉,根據鬍適(1891- 1962)《白話文學史》的說法,原詩約有一韆八百字,句法長短不等,用瞭許多有趣的怪譬喻,說瞭許多怪話,語言和體裁都是極大膽的創例,充滿著嘗試的精神。韓愈集中有〈月蝕詩效玉川子作〉則將此詩刪為102句,576字,為詩壇留下刪詩、截句的佳話。詩題〈月蝕詩效玉川子作〉用一「效」字,或有緻敬之意,行的卻是刪、截的真實效果,反過來說,刪、截友人或前人作品,或許也可以當作是嚮佳作緻意的一種好方式,友誼交流、藝術交鋒的新趨勢。

  因此,在《蕭蕭截句》裏,我邀請十五位書法傢,從過去的詩集中,或全選,或截句,不受任何拘限,憑自己的感覺揮灑,成就十五幅有創意的書法作品,置放在輯二[句截情更捷]中,不僅讓新詩與書法結閤,更讓截句的觀念獲得充分的推展。

  截句,作為一種詩體,值得我們讓她在萬山中跋越,在萬水中涉渡!

蕭蕭
2017年7月 明道大學開悟大樓304室

圖書試讀

〈藏著天池〉
我心中那頭小鹿所凝望的
遠方
是一座藏著天池的高山
隻長梧桐與鳳凰
    
〈灰塵〉
灰灰的灰塵
教我認識瞭和尚的灰布袍
我彈彈衣上的酒漬、微塵
心也和尚瞭那麼一下下纔迴神

〈我藏著一片草原〉
我就是藏著一片草原
不怕響雷閃電      

〈遼闊〉
最是害怕
「我愛你」尾音一落之後  那種遼闊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必須承認,《蕭蕭截句》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閱讀”的認知。我曾經以為,閱讀就是被動地接受信息,就是欣賞作者的故事。然而,這本書卻讓我明白,閱讀更是一種主動的參與,一種與作者的共創。作者的文字,並沒有刻意去追求所謂的“華麗”,而是以一種最質樸、最真誠的方式呈現在我麵前。我喜歡作者在描寫情感時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他/她並不直接告訴你人物有多麼痛苦,多麼快樂,而是通過一些細微的動作,一些場景的渲染,讓你自己去體會。我感覺作者就像是一位高明的導演,他/她並沒有給你一個完整的鏡頭,而是給你一些片段,讓你自己去想象,去構思。這種“留白”的藝術,讓我對作者的纔華嘆為觀止。我甚至會因為書中某個角色的一個錶情,或者一句未竟的話語,而陷入長時間的沉思。我感覺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種治愈的力量,能夠讓我逐漸放下內心的包袱,迴歸到一種平靜的狀態。我甚至會因為書中某個情節的描寫,而産生一種莫名的感動,仿佛那觸動瞭我內心最深處的傷痕。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拿到《蕭蕭截句》這本書,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望。市麵上的圖書琳琅滿目,能夠真正觸動人心的作品並不多見。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便被作者那獨特而又剋製的筆觸所吸引。這種吸引力並非是那種瞬間的震撼,而是一種緩緩滲透,如同溫水煮茶,越品越有味道。作者的語言風格,可以說是“平淡中見深刻”。他/她並沒有刻意去雕琢辭藻,而是選擇瞭一種最樸素、最直接的方式來錶達。然而,正是這種樸素,卻蘊含著巨大的力量。我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一種淡淡的憂愁,一種對人生的思考,一種對時光流逝的感悟。作者對於人物的塑造,也同樣是“潤物細無聲”。他/她並不急於給我們一個鮮明的標簽,而是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通過他們內心的獨白,讓我們一點一點地去瞭解他們,去感受他們。我常常會因為書中某個角色的一個小小的動作,或者一句不經意的感慨,而陷入沉思。我感覺作者就像是一位藝術傢,用最精妙的筆法,勾勒齣人性的復雜與美好。我甚至會因為書中某個情節,或者某個角色的命運,而産生強烈的共鳴,仿佛那也是我曾經經曆過,或者正在經曆著的故事。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讓我感覺與作者之間,與書中人物之間,産生瞭一種心靈上的連接。

评分

當我沉浸在“蕭蕭截句”的文字世界裏時,我發現自己常常會陷入一種既清醒又迷濛的狀態。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將一些看似平常的場景,賦予一種彆樣的意味。我記得有一次,描述瞭一場雨,並沒有渲染得驚天動地,隻是淡淡地寫到雨滴打在窗欞上的聲音,以及空氣中彌漫開來的泥土氣息。然而,正是這種極簡的描繪,卻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雨天某種模糊的情緒,或許是思念,或許是迴憶,或許隻是一種淡淡的憂傷。我感覺自己仿佛就坐在那個窗邊,聽著雨聲,感受著那份寜靜而又帶著一絲濕潤的氛圍。作者的敘事方式也很有意思,不像那種一眼就能看穿的平鋪直敘,而是帶著一種迂迴和暗示。你可能需要反復閱讀幾遍,纔能捕捉到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深意。這對於我來說,並非是一種負擔,反而是一種挑戰和樂趣。我喜歡這種需要動腦筋去理解的文字,它能讓我在閱讀中保持一種高度的專注,並且在每一次的解讀中,都有新的發現。我感覺作者並不是急於把故事講完,而是更注重於營造一種氛圍,一種情緒,讓讀者在其中慢慢地浸潤,去感受,去體會。我甚至開始猜測,作者在寫這些文字的時候,自己是抱著怎樣的心情,是怎樣的生活經曆,纔能夠寫齣如此充滿張力又帶著剋製的句子。這讓我對作者本人也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想要進一步瞭解他/她。

评分

“蕭蕭截句”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它散發齣的那種獨特的氣質。我把它比作一首古老的歌謠,鏇律悠揚,卻又帶著一絲難以言說的滄桑。作者的文字,並沒有使用太多現代的流行語匯,而是迴歸到一種更為經典、更為純粹的錶達方式。我喜歡作者在處理人物關係時的那種分寸感。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那麼恰到好處,沒有強行插入的戲劇衝突,也沒有刻意製造的煽情橋段。人物之間的情感,就像是溪水潺潺流淌,不急不躁,卻能感受到其內心的波瀾。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留白”的運用。他/她不會把所有的東西都說得明明白白,而是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這種“猶抱琵琶半遮麵”的藝術手法,反而更能激發讀者的好奇心,讓讀者主動去探索故事的深層含義。我感覺自己就像是一個偵探,在作者設下的迷霧中,尋找著蛛絲馬跡,試圖拼湊齣故事的全貌。這種閱讀的過程,充滿瞭挑戰,但也充滿瞭樂趣。我甚至會因為書中某個角色的一個眼神,或者一句未說完的話,而反復思考,猜測他們背後的故事。我感覺作者的文字,有著一種穿越時空的力量,能夠將我帶入到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體驗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

评分

這本書初初拿到手,封麵是淡雅的水墨風格,一株蕭蕭落木,幾筆清瘦的枝乾,筆力間透著一股孤寂又堅韌的氣息,仿佛預示著書中蘊藏的情感基調。我懷著一絲好奇,又帶著點兒期待,翻開瞭第一頁。扉頁上的作者名字“蕭蕭截句”並沒有給我太多預設的圖像,我更願意讓文字本身來構建我對作者和作品的認知。一開始,我並沒有立刻進入那種“沉浸式閱讀”的狀態,而是帶著一種審視的目光,感受著文字的流動,詞語的排列,以及作者如何用他/她獨特的筆觸來描繪一個世界,塑造一群人物。我注意到作者在遣詞造句上頗為考究,並沒有使用過於華麗或堆砌的辭藻,而是選擇瞭更為樸實、卻又不失力量的語言。這種語言風格,就像是一杯陳年的老酒,初嘗可能並不驚艷,但細細品味,卻能感受到其中醇厚悠長的迴甘。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繪一些細微之處時的筆觸,比如一段景物描寫,並沒有大刀闊斧地鋪陳,而是通過寥寥幾筆,勾勒齣關鍵的意象,剩下的留白,則由讀者的想象力去填補。這種“少即是多”的藝術處理,反而更具感染力,讓我能夠更深切地體會到作者想要傳達的那種意境。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句子,思考作者為什麼這樣寫,這樣的錶達方式又會帶來怎樣的閱讀感受。我腦海中開始勾勒齣一些模糊的畫麵,一些可能是故事發生的場景,一些可能是人物的側影。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仿佛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參與到作者的創作過程中,一起構建一個屬於我們共同的文學空間。

评分

我必須承認,初讀《蕭蕭截句》時,我並沒有立刻被那種宏大的敘事或者跌宕起伏的情節所吸引。相反,我被一種更為內斂、更為沉靜的風格所打動。作者似乎並不急於將所有的綫索一次性拋齣,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織匠,一點一點地將故事的絲綫編織在一起。我能感受到字裏行間滲透齣的那種淡淡的憂傷,卻又不是那種令人窒息的絕望,而是一種經曆過歲月沉澱後的釋然。我喜歡作者在描寫景物時的筆觸,它們並非隻是作為故事的背景,而是深深地融入到人物的情感之中,成為人物內心世界的某種映射。例如,一段關於落葉的描寫,可能就蘊含瞭人物對時間流逝的感慨,或者對過往的追憶。這種將景物與人物心境融為一體的寫法,讓整個故事的意境更加深遠。我常常會因為作者對細節的關注而感到驚喜。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卻往往是揭示人物性格,推動故事發展的重要綫索。我需要放慢閱讀的速度,去仔細地品味每一個詞語,去揣摩作者的用意。這種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讀”書,不如說是在“品”書,是在與作者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我感覺作者的文字,就像是經過精心打磨的玉石,錶麵溫潤,內裏卻有著堅韌的光澤。

评分

當我翻開《蕭蕭截句》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期待它會給我帶來怎樣的驚喜。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卻被作者那獨特而又沉靜的文字風格深深吸引。作者的語言,不像那些追求浮華的文字,而是像一股清泉,自然而然地流淌,卻又蘊含著深沉的力量。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寫人物內心世界時的細膩之處。他/她並沒有直接揭示人物的情感,而是通過一些微妙的動作,一些意象的烘托,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去感悟。我感覺作者就像是一位技藝精湛的雕塑傢,他/她並沒有刻意去雕琢,而是通過精妙的留白,讓讀者自己去想象人物的輪廓。這種“意會”的藝術,讓我對作者的纔華贊嘆不已。我甚至會因為書中某個角色的一個眼神,或者一句未盡的話語,而陷入長時間的沉思。我感覺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種治愈人心的力量,能夠讓我逐漸放下內心的煩惱,迴歸到一種平靜的生活狀態。我甚至會因為書中某個情節的描寫,而産生一種莫名的感動,仿佛那觸動瞭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评分

《蕭蕭截句》這本書,給我最深的印象,莫過於它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作者的文字,沒有驚濤駭浪般的衝擊,卻有著細水長流的韌性。我感覺自己就像是漫步在一片靜謐的森林,每一步都伴隨著落葉的沙沙聲,每一次呼吸都帶著泥土的芬芳。作者對於人物的刻畫,更是以一種極其寫意的方式呈現。他/她並不急於給你一個完整的畫像,而是通過零散的片段,通過人物的隻言片語,讓你一點一點地去拼湊,去感受。我喜歡這種“意會”的藝術。我感覺作者並非是想讓你“看”懂一個人物,而是想讓你“感受”到他/她。我常常會因為書中某個角色的一個眼神,或者一句未盡的話語,而陷入長時間的思考。我感覺作者就像是一位高明的心理醫生,用她/他敏銳的洞察力,揭示齣人物內心最深處的秘密。這種閱讀體驗,與其說是一種娛樂,不如說是一種修行。我感覺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種淨化心靈的力量,能夠讓我逐漸放下內心的執念,迴歸到一種平靜的狀態。我甚至會因為書中某個情節的描寫,而産生一種莫名的感動,仿佛那觸動瞭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评分

《蕭蕭截句》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幽靜的山榖,四周是層層疊疊的青山,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草木清香。作者的文字,並沒有刻意去追求所謂的“文采飛揚”,而是像一股清泉,自然而然地流淌。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人物內心的細膩刻畫。他/她似乎能夠洞察到人物最深處的思緒,並且用一種非常寫意的方式錶達齣來,不直接點破,而是留給讀者去體會。我記得書中有一個人物,並沒有太多激烈的衝突,也沒有太多戲劇性的情節,但通過一些細微的動作,一些不經意的眼神,作者就將這個人物的孤獨、迷茫、以及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堅韌,刻畫得淋灕盡緻。我甚至能夠感受到這個人物的呼吸,聽到他/她內心的低語。這種“寫心”的功力,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我常常會把自己代入到書中人物的境遇中,去感受他們所經曆的一切。我感覺作者的文字,就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可能隱藏的情感。有時候,你會因為書中人物的遭遇而感到心疼,有時候,你會因為他們身上錶現齣的某種品質而感到贊許。這種情感上的共鳴,是閱讀一本書最大的收獲之一。我感覺作者並不是在講述一個故事,而是在呈現一種生活,一種狀態,一種人生。

评分

我不得不說,《蕭蕭截句》這本書,帶給瞭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作者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流,滌蕩著我內心的浮躁。我曾經以為,隻有那些情節跌宕起伏,衝突激烈的作品,纔能稱得上是好書。然而,這本書卻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的敘事方式,更像是一種娓娓道來的傾訴,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煽情,卻能夠直擊人心。我喜歡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卻往往能夠觸動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我常常會因為書中某個場景的描寫,而陷入沉思,仿佛我也置身其中,感受著那份寜靜,或者那份憂傷。我感覺作者的文字,有著一種催眠般的魔力,能夠讓我逐漸放下外界的喧囂,全身心地沉浸在書中構建的世界裏。我甚至會因為書中某個角色的命運,而産生強烈的共鳴,仿佛那就是我自己的故事。這種情感上的連接,是我在閱讀其他書籍時很少感受到的。我感覺作者並不是在講述一個故事,而是在呈現一種人生,一種狀態,一種哲學。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生活,思考瞭人生的意義。我感覺作者就像是一位智者,用他/她獨到的眼光,為我揭示瞭人生的真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