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名士吕世宜艺文研究

金门名士吕世宜艺文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金门史
  • 吕世宜
  • 地方文献
  • 艺文研究
  • 金门文化
  • 近代史
  • 人物研究
  • 书画
  • 诗词
  • 台湾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吕世宜(1784-1855),字可合,号西邨,晚年又号「不翁」,福建金门人,他是清朝中后期闽南和台湾一带颇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名士、书法家、金石学家和古文家,在台湾被誉为「金石学导师」,在金门被誉为「金门一千七百年有史以来唯一的书法家」,是浯江之光。吕世宜研究虽非学术界的热门题材,但近年已成学术显学,台湾地区的学术研究在广度深度上都胜过一筹,有相当进展。吕世宜在大陆地区是做为清中后期闽台、台湾地区书坛代表人物。本书力图运用文献分析、图像学等资料,以及笔者亲自走访做田野调查,透过简单易懂的编辑方式,对吕世宜艺文成就进行全面阐述,对其生平、书法实践、金石创作、文字学和古文研究、志书编撰等多方面的贡献,以及在两岸文化交流方面的影响等做详实叙述及说明,以期读者对吕世宜生平有客观、清晰的评价。
闽南文化研究的先驱探索:以地域性人文遗产为核心的深入剖析 本书旨在对明清时期闽南地区的社会结构、文化变迁及地方精英的社会角色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我们聚焦于特定历史阶段下,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文化圈——闽南——如何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脉络中,孕育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与社会组织形态。全书以宏观的视野审视时代背景,辅以微观的个案分析,力求还原一个既承接中原正统文化,又富有自身创新精神的南明文化景观。 第一部分:地域环境与族群迁徙的底色 本书首先从地理环境入手,探讨福建南部沿海地带的自然禀赋如何塑造了早期居民的生存哲学与经济模式。我们详细分析了“海禁”与“开海”政策对闽南社会经济结构的冲击与重塑。不同于内陆腹地的耕读传统,海贸的兴盛催生了强大的商业资本,并深刻影响了地方士绅阶层的构成与价值取向。 在族群构成方面,本书梳理了唐宋以来中原移民南迁的历史进程,重点考察了这些移民群体在定居过程中与当地原有居民的互动、融合及分化。通过对地方族谱、宗祠碑刻等一手资料的梳理,我们揭示了“血缘纽带”在维护地方秩序、构建社会认同中的核心作用。特别关注了不同姓氏聚落之间的资源竞争与合作关系,这构成了理解地方政治生态的基础。 第二部分:士绅阶层的权力结构与文化实践 本书的核心章节集中于明清两代闽南地方士绅阶层。我们超越了传统史学中对“士”的单一化理解,将其细分为以科举功名为导向的“儒林阶层”与以经济实力、地方治理能力著称的“乡绅阶层”。 2.1 科举制度的渗透与本土化 我们深入分析了科举制度在闽南地区的普及程度及其对地方教育体系的影响。通过对历代举人、进士的籍贯、生平的统计分析,展现了闽南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热度”。然而,更具启发性的是对“乡教”的考察。地方精英如何结合儒家经典与本地的道德规范,创设义学、兴办公益,构建起一套服务于自身阶层利益和地方稳定的“儒学实践体系”。这种实践往往包含了对地方神祇的祭祀、对特定道德模范的推崇,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地方儒学”面貌。 2.2 经济基础与社会资本的积累 士绅阶层的权力并非仅来源于功名。本书着重探讨了其财富来源——包括土地兼并、海贸投资、乃至对漕运和盐业的间接控制。通过对地方契约文书、田产买卖记录的研究,我们重建了士绅阶层如何将经济资本有效地转化为社会资本(人脉、声望)的过程。这种“文商结合”的模式,是理解闽南地方权力运作的关键。 第三部分:民间信仰与地方认同的重塑 文化研究的视角下,民间信仰和宗教活动被视为理解地方社会心理和价值体系的窗口。本书并未将民间信仰视为纯粹迷信,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集体性的社会契约和权力合法性的来源。 3.1 妈祖信仰的区域性传播与神格演变 妈祖信仰在闽南地区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我们对比分析了湄洲妈祖与泉州、漳州等地地方性妈祖庙宇的差异,探究了“妈祖”形象如何在不同地域社群的祭拜活动中,被赋予了航海保护神、地方守护神乃至道德楷模的多重意涵。庙宇的修建、祭典的规模,无不折射出地方精英对社会资源的动员能力和对地方认同的强化。 3.2 地方戏曲与道德教化 地方戏曲,尤其是梨园戏等剧种的兴盛,是闽南文化重要的载体。本书探讨了这些戏曲如何通过改编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来传播主流的儒家伦理观(如忠孝节义),同时也隐晦地表达了对地方权力结构、社会不公的集体情绪。戏班的组织、角色的扮演,本身就是对地方社会等级的一种微观映射。 第四部分:文人活动与区域性知识生产 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一批具有文学才能的知识分子在地方上留下了丰富的著述。本书细致考察了这些文人群体——他们如何组织诗社、编纂地方志、进行文学创作。 4.1 地方文献的编纂与知识的固化 地方志的编纂是知识精英巩固其文化主导权的重要手段。我们分析了地方志中“人物传记”、“风俗记”等部分的选材偏好,揭示了哪些群体被推崇为“地方楷模”,哪些历史记忆被选择性地保留或淡化。这种文献的生产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权力的实践。 4.2 文学创作中的地方情感 考察区域文学作品时,我们侧重于分析其中流露出的“乡土情结”与“仕途抱负”之间的张力。面对中原文化中心的光环,闽南文人如何在外地求取功名时保持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他们的诗词、散文中,是否留下了对海疆生活、商业活动、或特定地方风物的独特描摹?这些文本为我们理解特定地域的“集体无意识”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总结:地域文化的张力与生命力 通过对闽南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信仰体系和文人活动的综合考察,本书试图描绘出一个复杂而富有生命力的地域文化生态。它展现了在国家权力辐射不到的边缘地带,地方精英如何以儒家道德为表,商业财富和宗族力量为里,构建起一套独立于朝廷之外,却又巧妙依附于朝廷体制的地方治理模式。这种张力——既要“入世”应试,又要“守土”立业——正是明清时期闽南社会最具魅力的历史侧面。本书的最终目标是,为理解中国传统社会中区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地方精英的能动性提供一个扎实的案例研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吕成发


  1952年8月4日出生,自幼爱好读书,尤其是古典文学及闽南文化探究。太太任职于交通部铁路管理局,结婚三十余年,育有一子一女,长子在交通部铁路管理局工作、长女在新店慈济医院服务,生活安康美满。

  幼承庭训,苦学自励,投身军旅,就读金门第三士官学校,升读陆军官校专修班,名列首榜,历任陆军班、排、连、营长,迁调军团,再升任陆军总部运输署中校参谋官,肩负保家卫国重责大任。二十余年军旅,先后获颁忠勤勋章,宝星、景风、弼亮、金瓯奖章等八座。表现成绩优异。

  于民国六十六年至七十年先后参加国防特考等考试及格。转任公务人员,历任台湾省车动会人事主任、福建省选举委员会秘书,中央选举委员会专员、金门县政府社会局课长,106年8月16日于金门县选举委员会组长任内退休,负责公职人员选举,推动民主宪政,落实各项公职人员选举,为国举才,选贤与能,功绩卓着。先后获大小功三十余次,二度获得中选会模范公务人员等殊荣。

  并修读国立政治大学法制在职研究专班,铭传大学社会科学硕士。再考取福建师范大学深造,主修文学,于二○一四年修成,承蒙恩师之教诲、传授,获得文学博士学位。莫负宗亲殷望与先祖恩泽。秉以祖训,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吕成发 006
推荐序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陈庆元 008
推荐序 金门县县长 陈福海 014
推荐序 金门县政府文化局局长 吕坤和 016
导读 018

第一章 缘起 022

第二章 发现吕世宜 026

第一节 田野考察 026
第二节 文艺生涯的考据 049

第三章 吕世宜的家族 060
第一节 宗亲 060
第二节 生平 076
第三节 父亲─吕仲诰 105
第四节 母亲─黄孺人 112

第四章 吕世宜的交游 116
第一节 业师─周凯 116
第二节 友人─林树梅、高澍然等 131
第三节 友人─郭尚先与伊秉绶等 145
第四节 其他重要友人 156
第五节 板桥林家 167

第五章 吕世宜的研究 174
第一节 书法 174
第二节 书学理论 218
第三节 金石 227

第六章 吕世宜的着作 258
第一节 《爱吾庐笔记》与《古今文字通释》《千字文通释》简介
第二节 古文研究 271
第三节 《爱吾庐文钞》 279
第四节 《爱吾庐笔记》 291

第七章 吕世宜的影响 305
第一节 对台湾教育与学术 305
第二节 清代厦门、金门与台湾 312

第八章 结论 322

附录:吕世宜生平与作品年表 330
 

图书序言

推荐序

  1990年代初,本人撰着《福建文学发展史》,接触大量的福建地方文献。金门是我的家乡,关注自然更多,因此知道金门宋代有邱葵,明代有蒋孟育、蔡献臣、许獬、蔡复一、卢若腾等,清代有吕世宜、蔡廷兰(其先移居澎湖)、林树梅等。每翻阅到一种金门先贤的文集,则喜;每发现金门作家的一篇佚文、佚诗,则喜;每读到一篇与金门诗人酬倡的作品,则喜。1997年,我到台湾参加魏晋南北朝文学学术研讨会,参观板桥林家花园,知道吕世宜是台湾金石导师,有很高的地位,遂萌生一访吕世宜所居金门西邨的念头。

  1990年代中期,两岸交往刚刚起步不久。金门民众从金门到厦门得从金门飞台湾,再由台湾飞香港或澳门,再从香港或澳门飞厦门,花费金钱不说,还耗费时间与精力。1990年代中期,金门虽然解严,但仍然未向大陆民众开放。2001年,金门、厦门两地破冰,开启两门对开之旅。开启之初,大陆方面限于老年金胞(年六十五以上),两批大陆老金胞过后,限制解除,我才有机会回到金门。金门有三处历史文化古迹我是执意要去看的,一是鲁王疑冢和鲁王墓,一是大明卢若腾墓,一是吕世宜的西邨。金门学人中,我认识黄振良兄较早,第一次回金门,便请振良兄带我去看这三处古蹟。吕世宜故居已经修缮一新;振良兄又领着我去寻看藏于古厝的吕世宜手书扁额,总算了却一桩心事。十年前,小女在汪先生指导下作以林树梅为题的博士论文,林树梅与吕世宜同乡,又同为兴泉永道周凯主办的玉屏书院的学生,治林树梅绕不过吕世宜,和小女时有讨论,我也借机读了吕世宜的古文、题跋,观赏吕氏的书法、篆刻作品。厦门玉屏书院诸生中,已经成举人的只有吕世宜一位;吕世宜不仅为诸生之长,而且学问最好,古文也作得相当冼炼精椊。吕世宜的研究,在台金,已经有不少论文问世,其中以吴鼎仁先生《西村吕世宜》(金门县文化局,2004)成绩最着。吴先生本身就是书法家,对吕氏的书法情有独钟,每有心得。

  金门不过是个蕞薾小岛,而宋明以来文人辈出。我时常在想,宋代阳翟为什么出这么多进士,明代琼林为什么出这么多的文学家、后浦能出会元,清代山外能出书法家、古文家吕世宜?尽管台金有几篇研究吕世宜的论文,且有一定的分量,而大陆的研究除了篇把论文,其余都是介绍性质的。因此,继续研究吕世宜,对台金学者来说,是进一步的开拓视野和提升质量;对大陆学者来说,则具有拓荒的意义。我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有限,不能不寄希望于我的学生。吕成发是我2009年招收的博士生,吕世宜在迁金吕氏中为二十八世,吕成发则为三十四世,相差六世、约170年。成发对其族祖吕世宜有着很深的情感,从小生活在吕世宜生活过的环境,从小受到吕世宜好学勤学的精神的激励。我和成发讨论论文选题时,选定吕世宜研究为题,成发似乎胸有成竹。成发选吕世宜研究为题,我也特别高兴。成发在军校成绩连年第一,长官称赞有加。不过,成发就读博士班之前,古代文学和文献学的学术积累尚有欠缺,无论学习或者随后的毕业论文的写作,都碰到不少困难。我建议他先易后难,先从吕世宜的家世生平入手,进而研究其金石、书法,篆刻风格及理论,最后是古文、笔记之类。我很欣赏金门子弟刻苦向学的精神,大数同学跟我读博,年龄已经不轻,而且大多半路转读文学或文献,可能悟性没有年轻人那么好,但是他们从不轻言放弃,孜孜矻矻,耐心读书写作,写一节是一节,写一章是一章,积节成章,积章成篇。在这个过程中,没少挨我的训斥。成发大概是挨我训斥较多的一位,他总是虚心谦逊地接受。有时怕听不清楚,还请我再说一遍,用笔记录下来;如果是大段的话,还要录音,回去啄磨,啄磨不出来,又来电咨询,反反复复,一波三折。2015年上半年,成发的论文已经基本成型,我的意思是已经可提交,成发却很冷静,认为还是不够成熟,容他再拖半年,再行修改。功夫不负有心人,下半年终于通匿名评审,并且顺利完成口试(答辩),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我还记得,主席宣佈答辩通过那一刻,成发率参与答辩的同学起立,向老师们敬礼致谢。

  成发的这本书优点很多,和其他金门同学一样,田野调查是他的强项。成发对文献的熟悉成度不一定达到十分,而田野调查则做得很好。吕世宜出生在金门,长期居住在厦门。金门下湖、东邨、西邨,自不必说,这也是成发出生、成长、长期居住的地方,熟门熟道,何处有吕世宜的匾额,何处留存吕世宜的墨宝,他都了如指掌。成发还不止一次到厦门寻访吕世宜的踪迹,登山寻找吕世宜的题刻。用田野调查搜集到的资料,与纸质文本资料比勘,相互印证,从而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文献方面,成发的长处表现在族谱的搜集、分析和利用,他把吕世宜的家族源流弄得一清二楚。这方面的工作,在成发之前似没有学者梳理过;在成发之后,想再进一步在这个问题上再作发明,恐怕也不容易了。其次,成发对吕世宜的金石、书法、篆刻理论作了有益的讨论;从事这一部分的写作,成发搜集了流传至今的吕世宜几乎所有相关作品的照片或影印件,图文并茂,赏心悦目。

  对研究论题的喜爱,往往是作好论文的第一步。成发满怀对故乡金门的爱,满怀对吕氏宗族的爱,满怀对族先祖吕世宜的爱写作他的博士论文。在和成发交谈、讨论论文的过程中,谈到金门吕氏宗族,谈到吕世宜,他时时流露出崇敬的情感。他不止一次对我说,如果论文有幸通过,他一定要前往宗祠祭祖,并且举行晋博士匾的仪式。

  成发的祭祖和晋匾仪式订于2016年12月16日(岁次丙申十一月十八日)举行,盛邀我参加。8月1日,应金门大学黄奇校长之邀,我来到金大担任讲座教授,出席山外的活动理所当然。近二十年来,每年我都有博士生毕业,我都尽可能参加他们的毕业典礼,与学生分享毕业的喜悦和快乐,心花怒放。至于晋匾,我的学生中施志胜博士是第一位,吕成发是第二位。不同的是,施博士的晋匾活动是在祖籍安溪县举办,吕博士则是在家乡金门举办的第一位,因此同样有新鲜感。我一直在期待中。在金门生活半年,我带来的西装总共只穿过四次,两次研讨会,一次博士论文口试(答辩),还有就是成发的祭祖晋匾活动的一次。成发祭祖晋匾的这一天,金门东海岸的下湖村热闹非凡,亲朋好友前来祝贺,错肩接踵。成发和太太精神饱满,乘敞篷车从下湖出发游街,一路鞭炮,无论识者与不识者,驻足观看,投以赞许或欣羡的目光。祭祖晋匾活动在吕氏宗祠举行,种种仪式过后,副县长吴成典博士等相继祝辞,之后,司仪也请我讲几句话。其实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已经感受到成发对老师的敬重,请我祝辞当然也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我的讲话强调四点,一点是吕世宜的金石、书法、篆刻、古文,颇受时人和后人的重视,有很高的成就和地位。成发选取吕世宜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很有眼光和见地。二,在吕氏宗祠举办祭典与晋匾活动,说明成发和其他由内地迁金的吕氏子孙不忘祖宗恩泽。三,吕世宜在金石、书法、古文的成就,被泽了金门吕氏的后人,成发博士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后继有人,族祖吕世宜当含笑于九泉。四,当今,包括成发在内的吕氏子孙获得博士学位,也将激励下一代和后代子孙,吕氏文脉源远而流长,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吕氏博士来宗祠祭祖晋匾,吕氏宗族,荣莫大焉!

  成发的论文,再经修改,即将付梓,嘱我作序,由他的论文生发发一些感想,聊弁其端。是为序。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陈庆元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金门名士吕世宜艺文研究》这个书名,在众多新书中显得尤为独特和引人注目。我一直相信,每一个地方的历史,都离不开那些在文化领域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金门名士吕世宜艺文研究》恰恰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探索欲。金门,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我想象着吕世宜先生必定是一位在这片土地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介绍吕世宜先生的生平,包括他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以及他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名士”的。更吸引我的是“艺文研究”这个部分,我非常想知道,吕世宜先生的艺文成就有哪些?他的作品是否具有独特的风格?这些作品又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书中的研究是否能深入挖掘这些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并探讨它们对金门当地文化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吕世宜先生的艺术世界,感受他所处的时代氛围,并理解他作为一位金门名士,在艺文领域留下的宝贵遗产。

评分

终于有机会拜读这本《金门名士吕世宜艺文研究》,书名就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雅致。翻开扉页,就被吕世宜先生的名字所吸引,虽然我本人对金门的历史文化了解不算深入,但“名士”二字足以引起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历史的人物研究,尤其是对艺文领域的探索,是窥探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最佳窗口。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这些对金门历史与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去深入了解一位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独特印记的人物。我期待书中能展现吕世宜先生在艺文创作上的独特造诣,他的作品是如何与当时的金门社会环境相结合,又如何传承和发展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同时,我也很好奇,作为一位“名士”,他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以及他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是否也会在这本书中得到细致的描绘。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引领我走进一个鲜活的历史人物的世界,感受他跨越时空的艺文魅力。

评分

这本《金门名士吕世宜艺文研究》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寻踪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着迷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过光芒的个体,尤其是那些在文化艺术领域留下深刻烙印的人物。金门,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岛屿,我想象中一定隐藏着不少等待被发掘的故事。吕世宜先生,一个“名士”的称号,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个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形象。我迫切地想知道,他的“艺文”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是笔墨丹青,还是诗词歌赋?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他的代表作品,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评论?我尤其感兴趣的是,这些作品是如何与金门这片土地产生联系的?它们是否融入了当地的风俗人情、地理风貌,或是历史事件?我渴望在书中看到,吕世宜先生如何用他的才华,为金门增添一抹独特的文化亮色,甚至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桥梁。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寻访之旅。

评分

作为一名对地方文史情有独钟的业余爱好者,我在寻找能让我沉浸其中、细细品味的书籍。当《金门名士吕世宜艺文研究》这个书名映入眼帘时,我的内心便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金门,这片承载着丰富历史与战争记忆的土地,孕育了无数值得探究的人物和故事。而“吕世宜”这个名字,虽然对我而言尚属陌生,但“名士”的标签,预示着他必定是一位在艺文领域有着突出贡献的人物。我预想,这本书的作者必然经过了大量的史料搜集与考证,才能如此自信地将吕世宜先生呈现在我们面前。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对于吕世宜先生艺文创作的分析。他的诗词、文章,或是其他的艺术形式,是如何体现其个人风格的?它们又如何反映出金门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时代背景?书中是否能深入剖析其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手法,甚至影响?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简单介绍,更能通过对吕世宜先生艺文成就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一段被淹没的文化风景,让我对金门的文化脉络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那些能挖掘出地方文化精髓的书籍情有独钟。《金门名士吕世宜艺文研究》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金门,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和历史沉淀,而“名士”和“艺文研究”,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浓厚的学术气息和人文关怀。我设想着,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对金门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刻洞察的学者。我特别好奇,吕世宜先生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他的“艺文”成就体现在哪些具体方面?书中是否会对他的生平事迹、家庭背景、教育经历进行细致的梳理,从而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他的成长轨迹?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吕世宜先生艺术作品的深入分析。他的诗歌、散文、书法,抑或是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是否能从中看到金门独特的风土人情,或是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怀?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一位金门名士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用他的艺文才华,为这片土地留下独特的印记,并为后人所传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