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柱日治拘留营:铁丝网内的三年零八个月(1942-1945)

赤柱日治拘留营:铁丝网内的三年零八个月(1942-19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Geoffrey Charles Emerson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香港历史
  • 日治时期
  • 战俘营
  • 赤柱
  • 回忆录
  • 历史研究
  • 个人经历
  • 战争纪实
  • 口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刻录三千名非华裔平民羁禁赤柱的故事,亲访二十三名前拘留人士,第一身披露被埋藏的日治香港遗史。

  「1941年12月8日星期一早上,日本对香港发动袭击,十七天后的圣诞节下午,香港沦陷。当时英国殖民下的香港共有约三千名非轴心国的非华裔平民。战时,多数英国平民担任护理和粮食分配一类的工作,其余大部分非华裔平民来自美国,主要是商人和神职人员。香港沦陷后,这些平民完全不清楚自己将面临甚么——被屠杀、拘留、监禁、遣返,还是其他?」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后一个月内,他们被关进了赤柱拘留营。」

  这是超过三千名来自英、美、荷兰等国的非华裔平民,于1942年至1945年间,被关禁在英属香港赤柱拘留营的故事。作者自1970年起开展硕士论文研究,访问了二十三名前拘留人士;访谈当中,他们娓娓道来在日治时期下、赤柱营的铁丝网内,身陷囹圄的三年时光。研究于1973年完成后,长久以来被视为有关赤柱拘留营历史、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屡获参考及引用,是香港本土历史的一块无价拼图。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历史系荣誉教授路康乐(Edward Rhoads):「严穆生为二战时期一个最为人忽略的议题——日本在其佔领的领土上怎样对待敌国平民,撰写了一份鉅细靡遗的研究论文。此书根据日治时期出版的一份英文报章、许多已出版及未曾出版的回忆录进行研究;加之形象化的素描及前拘留人士的访问,令拘留营的生活跃然纸上。整本书按照不同专题考查了赤柱拘留营,并且是对人类在为期三年半内、在一个极其困苦煎熬的环境下,所表现出的坚毅不屈以及求生意志的赞歌。」

  着名历史学者、香港大学荣誉教授冼玉仪(Elizabeth Sinn):「严穆生带我们踏上了一次体验拘留人士在赤柱营内生活的旅程,某程度上是旅居香港的侨民社团之缩影。作者于1970年开始进行研究,访问了许多现已离世的拘留人士,并且细腻地处理了这些证言及其他第一手资料,皆令此书(有了新的思考角度)显得更丰富及触动人心,令人翘首盼望。」

本书特色

  ‧全书围绕各大专题展开析述,包括:黑市、罪行、食物、娱乐、教育等营内生活各个层面;不以编年述史,行文浅白,读起来饶有趣味。

  ‧收录大量与赤柱日治拘留营有关的第一手资料,包括未曾出版的手稿、相片,以及前拘留人士的第一身专访。

  ‧插图丰富,图文并茂,重现日治时期、鲜为人知的香港历史面貌。

联合推荐

  ★ 香港公开大学教授赵雨乐、圣士提反书院校长杨清——诚意推荐!

  「严穆生为二战时期一个最为人忽略的议题——日本在其佔领的领土上怎样对待敌国平民,撰写了一份鉅细靡遗的研究论文。此书根据日治时期出版的一份英文报章、许多已出版及未曾出版的回忆录进行研究;加之形象化的素描及前拘留人士的访问,令拘留营的生活跃然纸上。整本书按照不同专题考查了赤柱拘留营,并且是对人类在为期三年半内、在一个极其困苦煎熬的环境下,所表现出的坚毅不屈以及求生意志的赞歌。」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历史系荣誉教授、《满与汉︰清末民初的族群关系与政治权力(1861-1928)》作者——路康乐 (Edward Rhoads)

  「《赤柱日治拘留营》一书让香港历史中一段隐藏的篇章得以曝光。借着丰富的藏品以及第一身叙述,通过严穆生生动的描述,拼凑出赤柱铁丝网内的生活面貌。大量文件证明再加上丰富的插图,这书正正是赤柱拘留营极为精彩的历史一页,引人入胜。」
  《帝国的俘虏:日本在中国对同盟国平民的拘留(1941-1945)》作者——格雷格.莱克 (Greg Leck)

  「严穆生带我们踏上了一次体验拘留人士在赤柱营内生活的旅程,某程度上是旅居香港的侨民社团之缩影。作者于1970年开始进行研究,访问了许多现已离世的拘留人士,并且细腻地处理了这些证言及其他第一手资料,皆令此书(有了新的思考角度)显得更丰富及触动人心,令人翘首盼望。」
  着名历史学者、香港大学荣誉教授——冼玉仪 (Elizabeth Sinn)

  「严穆生揭露了这些平民如何适应和克服拘留带来的羞辱,以及营内生活的波折,是一本交织着人物专访及详细史实的回忆录。」
  《日人下的西方平民拘留经验(1941-1945):拼凑起来的拘留史》作者——柏妮丝.阿奇尔 (Bernice Archer)
好的,以下是一本关于二战时期香港赤柱拘留营的书籍简介,该书内容不涉及您提到的《赤柱日治拘留营:铁丝网内的三年零八个月(1942-1945)》的具体内容,而是专注于展现拘留营中幸存者的其他经历与视角。 --- 《铁网之外的阴影:香港战俘营幸存者的口述历史与记忆重构》 本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二战期间,香港沦陷后,在日军统治下设立的各类战俘及平民拘留营中幸存下来的个体生命体验。不同于侧重单一集中地的纪实,这部作品深入香港岛、九龙乃至新界多处关押场所——从亚厘痹(Stanley)以外的军营、学校,到城市中分散的平民收容所——收集了数十位幸存者的深度口述史料。它试图描绘一幅更为广阔、多维度的战时阴影图景,探讨那些未被主流历史叙事完全涵盖的生存挣扎、精神韧性与战后记忆的复杂构建。 一、 饥饿、疾病与日常的瓦解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活着”本身所面临的挑战。在日军初期对香港的占领及后续的物资管制下,拘留营内的生活条件远非一致。我们首先考察了那些没有被纳入“标准”战俘营体系的平民收容所,例如被征用为临时拘留地的华人学校或教会机构。这里的首要困境是食物的极度匮乏。 通过对幸存者后代的访谈,我们得以重建彼时“配给”的残酷现实。书中详细记录了如何从极少的米粒中提取淀粉,如何冒着生命危险在营地边缘寻找可食用的植物,以及那些因营养不良而导致的慢性疾病如何成为比直接暴力更普遍的“隐形杀手”。我们不仅记录了腹泻、坏血病等常见疾病,还深入探讨了在缺乏医疗资源的情况下,营地内自发形成的“民间医疗网络”——那些由战前医生、护士甚至药剂师组成的非正式救助小组是如何在绝境中维系生命的。 二、 身份的重塑与族群间的张力 香港沦陷后,拘留营内的人群结构极为复杂,包含了英军、加拿大军、本地的华裔居民、被认为是“敌国公民”的欧洲人(如葡萄牙籍或中立国籍人士的家属),以及部分被怀疑与抗日活动有关的知识分子。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细致考察了这些不同群体在生存压力下的互动模式与身份张力。 书中记录了不同语言背景和文化习惯的囚犯之间,如何产生误解、摩擦,乃至合作共存。例如,对于部分富裕家庭出身、在战前拥有社会地位的被拘禁者,他们如何被迫适应与社会底层的群体共同生活的现实;而对于长期受殖民体系压迫的本地人而言,他们如何看待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殖民官员,如今却在同一铁丝网下,依靠他们的帮助才能获得生存资源。这种身份的“大反转”与权力结构的重构,是本书探讨的重要主题之一。 三、 精神的庇护所:信仰、艺术与抵抗 尽管肉体遭受压制,但本书花费大量篇幅,探究了幸存者们如何通过精神活动来维持对人性的坚守。我们考察了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营地内部秘密进行的宗教仪式、非正式的教育活动以及艺术表达。 例如,书中收录了数位幸存者回忆中关于“秘密阅读小组”的细节——他们如何借由残破的教科书、宗教典籍,甚至是翻译过来的残篇小说,来保持心智的活跃,抵抗被同化和遗忘的风险。对于音乐家和演员而言,那些在狭小空间内,用有限的道具和声音来重现的戏剧片段或赞美诗,成为了抵抗绝望的最有力武器。这些精神上的“地下抵抗”,为我们理解人类在极权控制下的自我维护机制提供了珍贵的视角。 四、 战后记忆的疏离与重构 本书的后半部分,着眼于战后幸存者如何将这段经历融入其后的生命轨迹。与那些在战后积极参与纪念活动、致力于将受难史公之于众的群体不同,本书记录了另一部分人的“沉默叙事”。 一些幸存者,特别是那些曾被俘于条件相对宽松的平民营,或者在战后迅速回归到战前的社会角色中的人,往往选择将那段经历深埋心底。书中分析了这种“记忆的疏离”的原因:可能是为了保护家人免受后续政治清算的波及,可能是对创伤的本能回避,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所经历的苦难,在战后成为“次要”叙事(相较于正面战场上的英雄主义),得不到应有的社会关注。 我们通过对比不同代际对同一段历史的解读,审视了记忆的流变性。幸存者的后代在继承家族口述历史时,如何填补信息空白,如何理解父母/祖父母在铁丝网内的真实状态,以及这些不完整的记忆如何塑造了他们对“香港身份”的认知。 五、 结论:多重声音下的历史拼图 《铁网之外的阴影》并非试图提供一个终极的“赤柱经验”替代品,而是旨在扩展我们对二战香港被占领时期“集中化生活”的理解。它强调,历史并非只有一条中心化的铁轨,在铁丝网的阴影下,存在着无数条平行且交织的生存轨迹。通过这些分散的、私人的、时而矛盾的口述,我们得以拼凑出一个更具层次感、更富有人性光辉与悲剧色彩的战时香港图景。本书是对那些默默承受、那些未被官方铭记的普通人的致敬。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严穆生 (Geoffrey Charles Emerson)


  居港逾四十年,于2000年退休。退休前就任圣保罗书院副校长兼升学及就业辅导主任,任教历史及英文科。曾任香港历史协会主席、皇家亚洲学会(香港分会)干事。

译者简介

杨玚 (Nicole Yang)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哲学硕士毕业生,曾撰写Economic Globalization from Below及China-Africa: Merging Relations书本章节,译作有《世界中心的贫民窟:香港重庆大厦》。

图书目录

缩写表
地图
前言
译者序
新版序言
新版导言
原版序言
原版导言
第一章 政治
掌管营地
遣返回国
死刑
第二章 营里的日子(一)
食物
衣物
医疗事务
疾病
红十字会
意外死亡

第三章 营里的日子(二)
教育
宗教
娱乐
第四章 营里的日子(三)
黑市
犯罪行为
逃跑
老虎
第五章 最后几个月和解放
最后几个月
第六章 总结
关于访谈
附录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附录八
附录九
附录十
附录十一
附录十二
附录十三
附录十四
额外附录
额外附录一
额外附录二
额外附录三
额外附录四
额外附录五
额外附录六
额外附录七
参考书目
未出版手稿
其他未出版资料
报纸
书籍
其他出版资料
额外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新版序言

  我于1973年写下论文〈香港赤柱拘留营,1942-1945:二战平民拘留营研究〉,当时有两个问题被多次问及—「你当时在那里吗?」(意思是问我是否拘留人士)及「你为甚么会对赤柱拘留营感兴趣?」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不,我并非拘留人士」。二战期间,我只是一个在美国纽约出生、在美丽的五指湖地区长大的小孩。也许我能声称,1941 年日本人攻打香港的时候,我「被拘留」在婴儿床里。我在没有半个亚洲人的小镇里长大,对亚洲几乎一无所知,直到1959 年,我在纽约汉密尔顿学院(Hamilton College)修了一门课。这门课是亚洲历史的概述,由一位李教授执教,讽刺的是,该名教授并非中国人,而是白人。只有一年的课程,内容却包含了中国、日本及印度的历史,但已激发了我更深入地研究亚洲的兴趣。当时我对香港没有认识,更别说那里的二战拘留营,从来没有想过这一切会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1964 年,我以一名来自纽约公立学校系统的「流亡者」身分,第一次来到亚洲,恰巧在香港。香港常常被形容为「流亡者的城市」,在十九和二十世纪,人们大多从中国大陆逃亡过来,因此我自称为流亡者也不失所当。

  在1963年的大半年里,我在一间纽约公立初中任教,那可谓是一段痛苦及令人沮丧的经历,能用后来一部电影的名称—《流氓学生》(Blackboard Jungle)来形容。一年后我辞职了,欲逃到一个更好的教学环境。一个住在香港的朋友告诉我那里有任教机会,于是我通过纽约的教会申请了一个职位。几个星期后,有个人替我面试,我后来才知道那人十分有名气,简直是香港的传奇人物——香港圣公会何明华主教。他当时造访纽约,在一座摩天大楼的教会办公室里用了一小时替我面试。何主教坐在一张大桌子后面,背后有一扇大窗户,能看见曼哈顿的天际线。他首先花了三四分钟询问我的背景和教育程度,然后居然用了五十五分钟告诉我香港有多么美好!末了,他推后椅子站了起来,似乎面试已经结束,故我也站了起来。接着,主教跪了下来,欲为我在香港工作顺利而祷告,于是我也跪了下来,他开始为我祷告。我抬起头来,看着桌子另一方的他,看见这名圣人闭着眼睛,请求上帝赐予我祝福和帮助,而窗外是着名的帝国大厦—这是怎样的一个场景!我从来没有忘却。六个月后,我乘搭的飞机在香港启德机场降落。

  1964年9月,我于圣公会的圣保罗书院任教,那是一所顶尖的华人男子中学。相比起我在纽约的教学经历,于香港任教是「另一个世界」。每节课前,学生会起立,恭敬地说「老师,早晨」。我当时只签了两年工作合约,打算留港两年就离开,但是我特别享受在香港教书和生活,于是在此度过了一年又一年。1969 年是我在香港的第五年,我决定攻读历史。自从来到香港,我对中国历史的兴趣愈来愈浓厚。我想,也许我最终都要回到美国生活,而如果能在香港取得中国历史的硕士学位,也许对我回国后取得任教历史的职位有所帮助。于是,我成功申请入读香港大学中国近代史的文学硕士课程。

  这时,我要找一个论文题目。一天,我跟一位美籍女性朋友打网球,她提议我研究日治时期的香港,以及当时发生在非华裔人士身上的事情。她说起位于港岛另一边的赤柱,那里有一座平民拘留营,我曾听说此营,但对其一无所知。我一开始想放弃研究香港历史,因为美国人根本连香港在哪里都不知道,怎会想要研究香港历史呢?还是研究中国历史吧。的确,美国于七十年代开始,便愈来愈关注亚洲,一些学校均乐于聘请于香港大学毕业的美国人去任教亚洲历史。跳过这段故事,即便我在1973 年获授予中国近代史哲学硕士学位,而履历也多了一个不常见的学衔。但在1983年,我在纽约申请了不下二十所学校的教师职位,却没有任何回音。直至今日,我仍然为此感到惊讶,即使当时美国对中国的关注已逐步提升,但也没有一所学校有兴趣聘请我。

  对于我当时的计划来说,这是不幸的经历。对美国的学校而言,中国史没有太大意义,或许是因为我的计划早了十年吧。六十年代的中国,是「染红了的中国」,而美国在1949 年已经「失去」了中国。直到理查.尼克逊总统于1972年造访中国,美国人才开始留意中国大陆,可见此举意义重大。但从我在1984 年申请教职的经历可见,那时的关注仍不足够。原本,我用「不幸」来形容这个经历,但后来的我却感到幸运,因为这使我余下的职业生涯都在香港度过。直到现在,我仍然在香港生活得很快乐。

  同一时间,我开始酝酿对香港历史、特别是赤柱平民拘留营这个构思。我做了一些研究,在历史书籍和一些已出版的回忆录里,均找到该营的资料。到了1969年,我认定许多当时被拘留的人们一定还活着。因此,除了在图书馆找资料,我更想访问这些人,于是我找了大学历史系的导师讨论,他也鼓励我这么做。

  这本书异常特别,一般论文通常在重写后才出版成书,但这本书是我的论文原着,并没有重写。而我不重写的原因在于,多年来很多人读过论文,都觉得易于理解。另外,论文本身是一份历史档案,代表了写作时期对平民营的有限认知。以前的赤柱拘留人士已经全部逝世,但把他们当时访问及访谈放在论文里,可谓是创新的研究方法。

  我在1970年开始研究,发现文字资料不多,许多政府文件也还未被公开,参考书目只有三十三本书和二十三篇杂志文章,资料少得令人讶异。要知道,曾经有三千多人被拘留,而当时离拘留期已经过去了二十五年。而到了现在,已有更多资料,尤其是电脑时代来了,这虽然是不错的情况,然而,如今的问题却是研究资料过多。下文是我撰写的新导言,讨论了1973 年后才出现的研究,以及我观点的变化。我还添加了新的参考书目和论文中没有的索引,修正了几处仅有的排字错误。不过我也在註脚中加了一些补充资料,合併在每个章节相关号码的尾註中,这些附加说明在文中以数字及小写字母标记。另外,为了让这本书读起来更有趣,或对一些读者更有用,我添加了一幅新地图,并用附录和附加照片丰富内容,后者照片包括詹逊(Franklin Gimson)和司徒永觉(Selwyn Selwyn-Clarke)等人,而原本的论文中并没有他们的照片。

  最后,我想感谢鼓励我撰写这本书的几个人。当初第一位提议我将1973年写的论文、再附加一篇新导言出版的,是冼玉仪(Elizabeth Sinn)博士,其时为2004年,当时她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副主任。英格兰巴斯的柏妮丝.阿奇尔(Bernice Archer)博士也一直支持我,我经常引用她的作品。香港历史学家谢伟德(Jason Wordie)也慷慨地从他博大的图书馆里借书给我,并给予指导和建议。另一位香港历史研究者高添强先生也帮助了我,不时给予鼓励,并提供照片及将论文中的照片数码化。香港大学历史系的Tom Stanley 博士慷慨地借了几本书给我,他的父母曾是中国潍县集中营(即现在青岛西边的潍坊,见地图1)的拘留人士。在大学,Michelle Wong 帮我将论文重新打字,变为数码格式。香港政府档案处的工作人员亦十分友善及热心帮忙,我也要感谢Bill Hurst和陈渭凯(Gary Chan Wai Hoi)的帮助及支持。没有Geoffrey Bonsall的指导和鼓励,这本书不可能面世。最后,我衷心感谢皇家亚洲学会香港分会赖廉士爵士及赖夫人纪念基金所给予的支持。

图书试读

死刑
 
1943 年发生了一连串悲剧。1943 年4 月以前,日本人偶尔允许一些拘留人士到香港的圣保禄医院(见地图3)做X光检查,因为营里没有X光仪器。虽然拘留人士不喜欢去医院,但他们喜欢有机会去市区,只要能离开拘留营就已经很好,而且可以借此联系中国和中立国的朋友,更可从他们那里得知新闻资讯,有时还会得到物资和金钱。1943 年4 月,一个拘留人士从圣保禄医院回来,被发现在绷带内收藏了很多钱。
 
在这段时期,日本人将一些汇丰银行的英国职员留在市区,当中包括主管祁礼宾爵士(Sir Vandeleur Grayburn)和经理艾文逊先生(Mr. D. C.Edmondston),以便将银行里非轴心国的资产变成现金。那位拘留人士的绷带里收藏着的钱,显然是由其中一个银行家所给,让他带到营里用来购买食堂的补给。钱被发现后,司徒永觉医生和祁礼宾爵士被捕,其他银行家也被捕入营。同时,司徒永觉的太太和祁礼宾爵士的太太也被拘留。这件事令日本人开始在营内外全面镇压怀疑正进行反日活动的人。
 
很多在营内外正进行着的事,其实都在日本人掌握之中,例如有些拘留人士跟亲重庆的香港华人有联系。他们利用每天进出运送粮食的车传递讯息,估计也买通了货车司机。另外,营里也有日本人严禁拘留人士拥有的无线电接收器。在香港,很多华人被捕,在严刑逼供下供出了一些人名。接着,一批拘留人士被逮捕,其中包括前警官、曾经联系运送粮食的货车的人,还有三名无线电工程师。一天,日本人进入拘留营,直接走到一个房间搜查无线电,结果没找到。后来,其中一名无线电工程师被日本人带到营里,要他掘开印度人住所旁的壕沟,终于找到了无线电设施。
 
詹逊先生多次尝试干预此事,以及帮助那些被捕的人,但是他无能为力。日本人说,司徒永觉医生和祁礼宾爵士不是拘留人士,因此他们与詹逊先生无关,至于遭到逮捕的拘留人士因为涉嫌犯下违反日本军法的行为,因此不能与其他人联系。最初,被捕的人被关在香港,但后来他们被转移到赤柱监狱。随着他们被转移,拘留人士将粮食、维他命丸、茶包和衣物送到监狱。在监狱旁的山上,他们能看到囚犯在监狱的庭院里做运动。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旅行,亲身走进了赤柱日治拘留营那个被遗忘的角落。作者用他细腻而真挚的笔触,将那个充满压抑与苦难的三年零八个月,一点点展现在我的眼前。我看到了铁丝网后的生活,看到了被剥夺的自由,看到了生存的艰难。但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在最黑暗的环境下,人性所展现出的不屈与光辉。那些在饥饿中分享食物的身影,那些在绝望中互相鼓励的眼神,那些在苦难中依然坚持的尊严,都深深地触动着我。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生命意义的一次深刻探讨。它让我看到了,即使身处绝境,希望的光芒也从未熄灭。它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安宁,更加懂得感恩与珍惜。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是历史事实的呈现,更是它所引发的深层思考。我一直在想,在那种与世隔绝、生死难测的环境下,个体是如何面对内心的恐惧与孤独?作者在描写中,是否也探讨了人性在极端压力下的异变?那些曾经的社会身份、职业背景,在那片铁丝网内是否还具有意义?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时间”的描绘。三年零八个月,听起来漫长而遥远,但在被囚禁者的视角下,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如此煎熬。作者是如何捕捉这种时间的流逝感,又是如何让读者体会到那种仿佛永无止境的等待?我想象着,在每一个日出日落之间,有多少期待,有多少失望,有多少不甘。这本书,让我有机会窥探到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一个在战争年代里,无数普通人被迫经历的残酷现实。它不仅仅是历史课本上的冰冷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在挣扎,是人性在考验。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更深刻地理解战争对个体生命的摧残,以及人类在困境中展现出的惊人韧性。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的真实,往往隐藏在那些宏大叙事之外的微小角落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真实性的追求。作者在描写赤柱拘留营的生活时,并没有简单地堆砌苦难,而是通过大量的细节,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艰难与不易。我看到了囚徒们在物资匮乏的环境中,如何努力地维持着生活;我看到了他们在精神上的煎熬,如何寻求着一丝慰藉。更让我感动的是,在如此残酷的现实面前,人性中的善良、勇气和希望,依然闪耀着温暖的光芒。那些在黑暗中相互扶持的身影,那些对自由的执着追求,都让我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与不屈。这本书,让我对战争的残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性中的美好有了更坚定的信念。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由此构建出的真实场景。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赤柱拘留营的铁丝网内,亲身感受着那种压抑而紧张的气氛。作者对营内日常生活的描绘,从物质的匮乏到精神的煎熬,都力求还原最真实的细节。那些关于食物的描写,不仅仅是简单的饥饿,更是如何在一无所有中,去寻找生存下去的可能。那些关于疾病的折磨,不仅仅是身体的痛苦,更是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体会。然而,最让我动容的,是那些在绝望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那些在艰难岁月中相互扶持的友情,那些在压迫下依然坚持的尊严,那些对自由的渴望,都像黑暗中的点点星光,温暖而坚定。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残酷,更看到了人性的伟大。它提醒着我,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生命,珍惜当下。

评分

当我开始阅读,首先被吸引的是作者细腻的笔触,它没有简单粗暴地堆砌苦难,而是通过大量详实的史料和可能存在的亲历者口述(即便没有直接口述,也能感受到那种真实的力量),将赤柱拘留营那个封闭而压抑的世界一点点展现在我眼前。我仿佛能听到铁丝网在海风中发出的呜咽,闻到潮湿空气中弥漫的腐朽气息,甚至能感受到囚徒们在寒夜中相互依偎取暖的体温。作者对于营内日常生活的描绘,从食物的短缺、卫生条件的恶劣,到心理上的煎熬,都力求真实。但最让我动容的,并非是苦难本身,而是那些在苦难中依然绽放的生命力。那些简陋的舞台表演,那些偷偷传阅的书籍,那些在绝望中相互扶持的眼神,都像黑暗中的星辰,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人心的方向。我想象着,在日复一日的压迫下,人们是如何寻找一丝喘息的空间,又是如何用点滴的温情和勇气,来对抗无处不在的绝望。这本书,让我对“生存”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活着,而是一种在重压下不屈不挠的抗争,是一种对尊严和希望的坚守。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但又不失温情。我特别期待书中是否能展现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人们是如何维系亲情和爱情的。在与世隔绝的拘留营里,家人之间的思念,爱人之间的牵挂,又会成为怎样的力量?作者在描写那些艰难岁月时,是否也捕捉到了这些情感的细节?我想象着,在漫长的等待和焦虑中,一封可能永远无法送达的家书,或者一个充满期盼的眼神,都可能成为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动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战争对个体生命的摧残,但更让我看到了在苦难中,人类情感的坚韧和力量。它让我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更加容易忽视身边最珍贵的亲情和爱情,是否应该更加懂得去珍惜和呵护。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书中细节所打动。那些关于食物的描绘,不仅仅是饥饿的诉说,更是关于如何在匮乏中寻找生存之道。一粒米、一块粗粮,在当时都可能成为延续生命的希望。作者对于营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特别是不同国籍、不同背景的人们如何在这种极端环境下共存,甚至产生联系,也让我颇感兴趣。是合作,还是冲突?是理解,还是隔阂?这些复杂的人性交织,构成了拘留营内独特的生态。我尤其好奇,在那种失去了自由、尊严备受践踏的环境下,人们是如何维持自己的精神世界,又是如何对抗麻木和遗忘的。那些偷偷进行的文化活动,那些相互鼓励的话语,那些对未来的模糊憧憬,是否成为了他们对抗绝望的武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看到了在黑暗中,人性依然可以散发出温暖的光芒。它让我反思,在和平年代,我们是否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是否更加懂得感恩与珍惜。

评分

这本书的问世,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次意义非凡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关于一段被遗忘的历史,更是关于在极端困境中,个体如何生存,如何保持尊严,以及如何维系希望的故事。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拘留营里,人们是如何适应被囚禁的生活,又是如何对抗无处不在的恐惧和绝望。作者在书中是否深入探讨了这种心理上的挣扎,以及他们是如何寻找精神上的寄托?我想象着,那些在铁丝网内度过的每一个日夜,都充满了煎熬与挑战。但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变化的?是相互支持,还是尔虞我诈?这本书,让我有机会窥探到历史深处的真实,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与伟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如同在一段尘封的历史中,小心翼翼地拨开层层迷雾。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搜集资料时的不易,也能体会到他想要将那些被遗忘的声音传递出来的决心。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希望”的描绘。在长达三年零八个月的囚禁中,希望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它是如何滋生的?又是如何被维系的?是来自外部的微弱信号,还是内心深处的信念?作者是否描绘了那些在绝望中坚持寻找希望的人物,他们的故事又是怎样的?我想象着,在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里,一点点微小的希望,都可能成为支撑下去的动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拘留营的历史,更是关于在极端困境中,人类顽强生存和不灭希望的见证。它让我看到了,即使身处最黑暗的深渊,只要心中还有一丝光明,生命就依然可以闪耀。

评分

一本沉甸甸的书,封面上的“赤柱日治拘留营”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更不用说那长达三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跨度,以及“铁丝网内的三年零八个月”这样直观的表述,无不暗示着一段被囚禁、被压抑、却又充满生命力与抗争的历史。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无数个画面:冰冷的铁丝网、饥饿的眼神、压抑的空气,以及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微光。我最期待的,是作者如何将那个被历史洪流掩埋的角落,一点点地挖掘出来,用文字重塑那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个体命运。我想知道,在那看似单调而残酷的岁月里,人们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他们的精神世界又是如何维系的?饥饿、疾病、恐惧,这些是毋庸置疑的现实,但我想更深入地了解,在这些物质上的匮乏和精神上的折磨之下,人性的光辉是如何闪耀的?是亲情、友情,还是对自由的渴望,成为了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力量?我尤其关注那些在记录中可能被忽略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悲欢离合,才是构成这段历史最真实的肌理。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梳理,更是对人类在极端困境中生存意志的一次深刻拷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