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

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日本历史
  • 昭和时代
  • 二战后史
  • 冷战史
  • 政治史
  • 社会史
  • 经济史
  • 文化史
  • 历史研究
  • 日本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战后」日本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天皇地位、佔领问题、黑市猖獗……
  这个历程是如何走过来的?
  解除佔领、神武景气,经济的复甦让日本人喊出「已不再是战后了」。
  一段日本战后迈向重生之路的历程。


  ……贫乏的日本,和世界其它国家比较起来,消费与投资的潜在需要或许仍然很高也说不定,但比起战后的一段时间,那个慾望的炽热程度,明显地减少了。已不再是战后了。——《经济白书》 1956.7.7

  所得倍增、高度成长政策的结果,在社会的动向上,物质至上主义覆盖了国民的全部,闲暇娱乐、休假,那样的日常生活充满了无责任、柔弱的「元禄风格」的社会现象,正支配着日本。—— 福田赳夫  1964.6.14

  一九五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旧金山和约》生效,日本脱离佔领,重新成为独立国家。

  而朝鲜半岛爆发的战争,也给日本带来经济复兴的希望。韩战特需、神武景气……除却武力后的日本,再次以经济力向世界进军。

  但在经济富足后,各种问题也逐渐深刻,宪法九条、安保斗争、环境污染、沖绳问题……

  因目标不确定而摇晃的日本社会,在以大坂万博达到高峰的「昭和元禄」后,是否又会落入另一个衰落循环?

  本书作者以讲论授课的方式,用浅白的文字,为读者们抽丝剥茧,理解战后昭和的历程,看人民如何在艰困中求生存,并开创出新的荣景。读历史的目的,不仅是在增广见闻,更是作为思考未来的基础。日本的这段历史,相信也会给台湾的读者们,带来许多的的思考与启发。

本书特色

  ◎荣获2006年「每日出版文化赏 特别赏」。
  ◎在日本热销30万部。
  ◎透过作者的亲身经历,述说一段「真实」的昭和战后史。
《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内容概述 本书系对日本昭和时代后期,即自1945年太平洋战争结束至1989年昭和天皇驾崩这一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深度考察与系统梳理。它并非对特定书籍的介绍,而是作为一部宏大历史叙事的组成部分,专注于勾勒二战后日本如何从废墟中崛起,逐步蜕变为一个全球性的经济与文化强国的复杂历程。全书旨在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辅以多维度的分析视角,还原一个充满矛盾、转型与辉煌的“战后日本”。 第一部分:焦土上的重建与美国的占领(1945-1952) 本部分聚焦于日本战败后最初的七年,这是决定其未来走向的关键时期。 一、占领下的社会剧变: 详细剖析了盟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GHQ)对日本实施的全面、彻底的非军事化与民主化改革。内容涵盖了对军国主义势力的清洗(公职追放)、解散财阀、土地改革的实施及其深远社会影响,以及新宪法的制定过程,特别是“和平条款”(第九条)的引入,如何从根本上重塑了日本的国家形态和安全战略。 二、经济的初步恢复与冷战影响: 战争赔款的处置、生产力的恢复过程被细致描绘。重点阐述了朝鲜战争的爆发如何意外地成为日本经济的“催化剂”(特需景气),使得日本的工业基础得以保留并迅速转向民用生产。同时,探讨了美国对日政策从“惩罚”转向“扶植”的关键性转变,为后来的经济腾飞埋下伏笔。 三、文化与思想的解放: 描述了战后初期知识分子与大众在思想禁锢解除后的精神状态。从文学(如太宰治、川端康成)到大众娱乐的萌芽,展现了日本社会在追求民主与传统道德冲突中的挣扎与探索。 第二部分:高速成长的奇迹与体制的固化(1952-1973) 此阶段是日本经济起飞的黄金时期,本书将重点分析支撑这一“奇迹”的内在机制。 一、政治的“一党独大”格局: 深入研究了自1955年自由民主党(自民党)成立以来,如何通过紧密的官僚体系、强大的企业集团与保守派政治力量的结合,形成长期执政的政治结构。分析了岸信介、池田勇人等关键人物的决策,以及安保斗争等重大政治事件对国内政治走向的影响。 二、产业结构的转型与技术引进: 全景式展现了日本如何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钢铁、汽车、电子等领域实现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追赶乃至超越。详细考察了“企业集团”(Keiretsu)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及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等独特的劳资关系如何维持了社会稳定和劳动力的忠诚度。 三、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城市化: 记录了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大都市圈迅速膨胀的社会景观。探讨了国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消费文化的兴起(如彩色电视、轿车、空调的普及),以及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水俣病事件)如何成为经济高速发展必须面对的阴影。 四、对外交往的恢复与矛盾: 叙述了日本如何通过加入国际组织、改善与美苏的关系,重返国际社会。特别分析了日韩邦交正常化的复杂性,以及日本在美苏冷战格局中,定位为一个经济巨人而非政治军事强国的战略选择。 第三部分:泡沫的酝酿与经济的成熟(1973-1989) 本部分聚焦于两次石油危机后的日本,分析其经济体系如何适应新的全球环境,并走向繁荣的顶峰,同时埋下未来危机的伏笔。 一、应对“滞胀”与产业升级: 详述了日本企业如何在资源稀缺的外部冲击下,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技术创新(如精益生产方式),成功实现产业结构的高附加值转移。这使得日本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二、国际贸易摩擦与“广场协议”: 重点剖析了日本产品(特别是汽车和半导体)对美国和欧洲市场造成的巨大冲击,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深入探讨了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订,分析了日元大幅升值对日本宏观经济和企业战略的连锁反应。 三、泡沫经济的形成与享乐主义: 阐述了在日元升值和货币宽松政策的背景下,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出现的非理性繁荣。这一时期的社会心态呈现出极度的乐观和享乐主义色彩,资产价格的膨胀成为新常态的标志。探讨了“一亿总中流”观念下,财富的分配与社会阶层的相对固化。 四、文化与身份的重新定位: 描述了日本文化在海外的广泛输出,如动漫、电子游戏等新兴产业的崛起。同时也考察了在经济实力达到顶峰后,日本社会在民族身份、历史认识及对世界责任等问题上的复杂心态变化。 结论:昭和时代的落幕 本书最后部分将总结昭和时代后期(1945-1989)的历史遗产,分析日本在经济、政治、社会结构上形成的深刻遗产,这些遗产如何塑造了平成时代的开端,并为日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探讨了在昭和天皇去世的象征性时刻,日本社会对过去数十年成就与代价的集体反思。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半藤一利


  一九三○年出生于东京。

  东京大学文学部毕业后,进入文艺春秋社。

  历经《週刊文春》编辑长、《文艺春秋》编辑长、专务取缔役(总经理)等职,现为专门作家。

  主要着作有《日本最长的一日》(一九六五)、《是漱石先生呦》正、续篇(文艺春秋,一九九二。获得新田次郎文学赏)、《诺门罕之夏》(文艺春秋,一九九八。获得山本七平赏)、《幕末史》(新潮社,二○○四)、《隅田川的那一边:我的昭和史》(创元社,二○○九)等多部作品。

  本书以及姊妹作《昭和史 战后篇》,获得每日出版文化赏特别赏。

译者简介

林铮顗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研究所硕士毕业。旅居西雅图十余年,为当地华文报纸《西华报》和《华声报》撰写评论、专栏多年。

  译有:《住宅巡礼》、《住宅读本》、《意中的建筑》上下(以上左岸文化)、《镜像下的日本人》、《西洋住居史》、《华丽的双轮主义》、《罪恶的代价》(以上博雅书屋)等书。

图书目录

台湾版序 
序章 始于天皇—麦克阿瑟会谈的战后 
第一章 束手无策的政府,强制提出的严苛佔领政策 
第二章 因饥饿而丧失「精神」的日本人 
第三章 左右为难的宪法修正 
第四章 人间宣言、免除公职、放弃战争 
第五章 第二圣断:「自身作为象征即可」 
第六章 到「东京审判」判决为止 
第七章 令人恐惧的总司令部向右转…… 
第八章 韩战=神风?
第九章 新独立国日本的启航 
第十章 混沌不明的社会,层出不穷的事件 
第十一章 「五五年体制」成立之日 
第十二章 「已不再是战后了」 
第十三章 六○年代安保抗争之后 
第十四章 风暴般的经济成长 
第十五章 昭和元禄的「欠债」 
终章 日本将如何? 
附论 昭和天皇—麦克阿瑟会谈密话
后记 
相关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台湾版序

  本书能获得许多台湾的读者青睐,真的很光荣,同时觉得很愉快。遗憾的是,从我出生以来一步也未曾踏上台湾的大地,然而连我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竟然对台湾有种亲近感。

  其中一个理由是,与其说是日本职业棒球,吾宁可以说是世界职业棒球的英雄王贞治先生的存在吧。事实上,在王先生的孩提时代,我们住在同一町内,感情很好,还一起玩相扑游戏。由于年龄有十岁的差距,以日本流的说法,我是个孩子王,所以对于仍是三、四岁的王先生,不如说是因疼爱他而玩在一起,或许这样的说法比较正确也说不定。总之,两人感情很好,一同玩相扑,在原野上弄得浑身都是泥巴。

  而后一九四五年三月十日,东京遭受大空袭,我和王先生同样经历了住家遭焚燬,为烈火浓烟所逐的、九死一生的危险状况。那天早上,我站在满目苍凉的焦土上,遇到了王先生的母亲,确认他的安然无恙,此情此景,至今仍历历在目。由于有这样的事情,所以对于台湾人自然感到一股亲近之感吧。

  本书透过容易明白的故事,尝试说明烧得不剩一草一木而投降的日本,如何重生,如何开辟复兴之路,然后获致成功的经过。本书当然也根据了我本身在十五岁那时面对国家败亡之日的体验,所以它并非小说,而是实录。然而,撰写现代史是非常困难的事,至于写得有多成功,并不知道,而且就算达到了若干目的,也是微不足道的吧。

  因此,本书能让台湾的读者读得多愉快,又能够被理解多少,并没有太大的自信。而且即使了解了其他国家如何克服苦难的历史,也没什么意义吧。不过,如果站在广大的人类立场上,知道某个民族如何能让遭到彻底破坏的国土复活起来,或许对于思考自己国家的未来会有点帮助也说不定。因为活在地球上的我们,绝非外星人,而是同样地思考,同样地感到烦恼、愉快的人。或许本书在某些地方也是有用的,这是身为作者所希望的。

二○一一年五月 半藤一利

图书试读

唯勤劳是问的日本
 
今天让我们谈谈高度成长的时代。昭和三十五年(一九六○)继岸内阁之后的池田内阁,主张月薪两倍论。国民总生产毛额每年以百分之八点八成长,十年后就变成二点三倍。这么一来,理所当然我们的月薪也会变成每个人一点九倍。不过,人们往往搞错一件事,实际上经济成长并非从池田内阁成立以来一口气成长的,早从昭和二十八年(一九五三)左右开始,日本人逐渐地活动起来,进入了高度成长的时代。
 
部分原因是韩战的神风吹过,日本人的劳动力不断增加,约在昭和三十年,国民的生活已变得相当富裕。我也一样,过去只有钱喝白酒,不久之后变成托力斯威士忌,再变成海洋威士忌,然后变成山多利威士忌(角瓶)……一提起隅田川赛艇选手时期的昭和二十六、二十七年前后,学长在吾妻桥附近请我喝啤酒的事,便高兴得流下感激的泪水。然而到这个时候,啤酒已经可以咕噜咕噜地畅饮了。随之而来的是,隅田川的水变脏了。因为位于河边的工厂群开始忙碌地运作着。事实上,从昭和三十年起到三十五年为止的五年之间,国民总生产毛额的年平均成长率是在八点八之上的百分之十点四,每个人的薪水约为二点七倍。至于可以说是证据的社会状态,留待后面再详细说明。
 
日本的经济学者似乎无论何时都有犯大错的习惯,对于池田内阁的政策,批评得一文不值,说那样的事情岂有成功的道理呢?因此,池田先生最大的智囊、开发银行理事下村治先生说了一段恰到好处的话,让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说:「当我看到那些列举有关日本经济的所有缺点而讪笑的人之时,让我联想起安徒生的《丑小鸭》。……日本经济虽然显示出具有像天鹅之子的特征而成长发育,但若以鸭子的眼睛来看,也许会觉得奇怪也难说。」(《成长中的日本经济》弘文堂)
在阅读这一段的时候,说:「什么!?我们是天鹅?不,不还是鸭子吗?」总之,下村先生显示出果断的自信。在那时所做的宣传标语「国民啊,拥抱大志向!」—模仿自克拉克博士的「Boys beambitious」吧。此外还有像「成长最盛期的日本经济」之类的东西。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这本书,我必须说,它是一部极其令人兴奋的作品。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学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 我非常赞赏作者对日本政治权力格局演变的分析。从战后的政治改革,到政坛的权力更迭,再到各种政治派别的兴衰,书中的论述抽丝剥茧,条理清晰。我看到,在民主化的浪潮下,日本的政治体系是如何一步步建立和完善的。书中对于那些关键的政治人物和他们的决策,都有着精彩的描绘。我不仅仅是了解到事件本身,更是感受到了背后政治博弈的智慧与残酷。这种对政治史的深入研究,让我对日本的政治体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现代政治运作有了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

阅读《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旅程。作者并没有将我们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之下,而是将视角聚焦于普通人的生活。通过那些鲜活的人物故事,我看到了战后日本社会价值观的变迁,看到了个人命运如何在时代洪流中起伏。 我被书中关于日本国民心态转变的描写深深吸引。从战败的阴影中走出来,面对新的国际秩序,日本国民经历了怎样的心理挣扎?从最初的迷茫与痛苦,到逐渐的适应与自信,再到后来的物质至上与一些精神上的空虚,这些细微的情感变化,在作者的笔下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我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共情能力,他不仅仅是在讲述事实,更是在试图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希望与失落。这种人文关怀,让冰冷的史实变得有温度,让我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

评分

《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这本书,让我对“历史”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些僵硬的年代和事件,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各种可能性。 书中关于日本流行文化兴起的描写,尤其让我感到新奇。从漫画、动画、音乐到影视作品,日本的文化产品是如何在战后悄然崛起,并最终影响世界的?作者不仅仅是列举了现象,更深入地挖掘了其背后的社会土壤和文化基因。我看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日本社会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益增长,而流行文化正是满足了这种需求。这种对文化现象的解读,让整本书的视野更加开阔,也更贴近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它让我明白,历史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更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审美趣味的演变。

评分

读完《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精彩的人生。书中的每一页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气息,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日本社会结构变化的探讨。从战前的家族制到战后的个人主义,从传统价值观的冲击到新思潮的涌现,这些社会层面的变化,在书中得到了细致的描绘。我看到了,在经济发展的背后,是社会结构的重塑,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书中对城市化进程、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女性地位的演进,都有着非常生动的刻画。这些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各种矛盾与斗争,这种真实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敬畏。它不仅仅是宏观的描述,更是对社会肌理的深入剖析。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其叙事的宏大与细腻的有机结合。作者在描绘整个昭和时代后期(1945-1989)的政治、经济、社会变迁时,展现出一种掌控全局的能力,但同时,他又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看似微小却影响深远的细节。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冷战背景下日本外交政策的分析印象深刻。在美苏两大阵营的夹缝中,日本是如何巧妙地周旋,如何在“日美安保条约”的框架下,发展出自己的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作者详细地阐述了其间的权衡与取舍,以及那些关键时刻的决策过程。这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堆砌,更是对政治智慧的生动展现。我可以看到,日本并非被动地接受命运,而是积极地塑造自己的国际地位。书中对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以及日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非常深刻的洞察,这对于理解现代国际政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我可以说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平时阅读的速度并不算快,但《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这本书仿佛有一种魔力,让我欲罢不能。它并非那种仅仅罗列历史事件的枯燥读物,而是以一种近乎亲历者的视角,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徐徐展开。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油画,色彩浓烈,细节丰富,让人身临其境。 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日本战后经济复苏的描绘。从废墟中崛起,经历了朝鲜战争的“特需景气”,再到泡沫经济的巅峰与破灭,这一系列的过程,在书中被细致入微地剖析。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长,更是作者对背后推手、社会思潮、国际环境的深刻解读。我仿佛看到了那些辛勤工作的日本人,他们如何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将一个战败的国家重新带回世界舞台的中心。书中对“经济奇迹”的探讨,并非简单的赞美,而是包含着对其代价、隐忧以及最终走向的审视,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了解日本经济史,更是理解当代世界格局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评分

《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这本书,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杰作。它不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面折射出时代变迁的镜子。 我对书中关于日本科技进步的描写非常感兴趣。从电子产业的崛起,到汽车制造业的辉煌,再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书中的论述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我看到,科技的进步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与社会需求、国家战略紧密相连。书中对那些关键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模式的分析,让我对科技创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对科技史的解读,让整本书的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感,也让我对未来科技发展有了更多的想象。

评分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我沉浸其中,感受着那个时代的脉搏。 我非常喜欢书中对日本教育体制变化的分析。从战后初期教育的普及,到高等教育的扩张,再到教育模式的改革,书中的论述细致而全面。我看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塑造国民素质、影响国家未来的关键。书中对教育改革的动因、过程以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都有着深入的剖析。我能够感受到,教育在日本战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价值。这种对教育史的关注,让整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也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它拓展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理解一个国家,一个时代。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日本社会阶层变化的描绘所吸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日本社会内部的阶层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战后初期的相对平等,到泡沫经济时期的贫富差距拉大,书中的分析令人警醒。我看到,经济的繁荣并非总是意味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其背后可能隐藏着新的社会问题。书中对中产阶级的崛起与衰落,以及社会流动性的变化,都有着深刻的探讨。这种对社会经济学的解读,让整本书的内容更加多元和具有深度,也让我对“发展”这个概念有了更辩证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昭和史 第二部 1945-1989》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时代、关于选择的宏大史诗。 我被书中关于日本环境问题的论述深深吸引。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日本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从“水俣病”等公害事件的发生,到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书中的论述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探索与努力。我看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非总是对立的,而是在矛盾中寻求平衡。书中对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的分析,让我对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对环境史的关注,让整本书的内容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也让我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切的反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