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医疗史:殖民、性别与现代性

东亚医疗史:殖民、性别与现代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东亚医疗史
  • 医疗史
  • 殖民主义
  • 性别研究
  • 现代性
  • 东亚
  • 历史学
  • 社会文化史
  • 医学史
  • 公共卫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超越国族疆域,跳脱医学史框架
以东亚整体为范围,探讨 18 世纪以来东西方医疗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全面关照东亚医疗、科技与社会之现代化历程

  科技部「医疗史研究群的建构与发展」计画成果
  中央研究院/国立阳明大学「人文讲座」计画丛书
  邀集中央研究院、阳明大学当代台湾一流学者撰述

  《东亚医疗史:殖民、性别与现代性》共分四大领域,即医学与东亚现代性、殖民医学与后殖民时代、性别与医疗、生物医学与现代台湾。

  本书第一篇以「医学与东亚现代性」为题,介绍传统医学发展的特色,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现代转化。张哲嘉的〈近代早期的东亚传统医学〉一文首先透过介绍传统医学思想演变,官方对医疗的态度,医者与社会的互动,乃至药业的发展,医疗的国际交流等诸多面向,呈现出传统医学的复杂样貌。祝平一的〈救人灵魂,非为肉躯〉一文,以十七、十八世纪由西方传教士引入中国的自然哲学书籍出发,讨论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诸多值得深究的议题。哈佛大学栗山茂久先生选译的〈风的想像与中式身体观的发展〉,借由梳理「风」在不同性质文本中的呈现及其转变,强调传统中国对于医学与身体的认识如何与时空观、自我观、自然观、宇宙观等交杂,形成一概念相互穿透、支撑的认识与体验系统。王文基的〈疯狂、机构与民国社会〉一文则着重由「机构」的角度检视现代医学与中国的连结,试图以中国的例子为基础,与同一时期西方及日本的精神医学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本书第二篇以「殖民医学与后殖民时代」为题。李尚仁以〈帝国、殖民与西方医学〉一文,评析西方学界对于相关议题的丰富研究成果。刘士永所着〈日本殖民医学的特征与开展〉一文首先以台湾为例,探讨日治时期医疗的诸多面向,包括以防疫为主的医疗公卫政策、医疗行政、护理与助产士之养成,以及医师的社会地位。顾雅文的〈疾病与医疗的环境史观点〉一文,特别从环境史领域研究的历史、特色、引发的争议,以及若干学者的修正看法,介绍晚近环境史关于疾病与医疗的讨论。刘绍华的〈从国际卫生到全球卫生:医疗援助的文化政治〉一文,正是以跨国公共卫生体制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一世纪初间的演变,审视殖民与后殖民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本书第三篇以「性别与医疗」为题。傅大为以〈「医疗化」论点的当代多元演化,与来自性别与社会研究的商榷〉一文,聚焦在「医疗化论点的当代演化」,并对「性别与医疗」这个议题再作思考,延伸论述亦涉及妇女健康运动的新发展情势,乃至于性别与医疗的可能新研究策略。张淑卿与卢孳艳合着的〈性别与科技交会的护理史:本土案例〉从历史角度出发,关注传教事业与西方护理来台的历史脉络,延伸探讨台湾护理发展中的性别与科技如何影响其专业发展,并探索其形成脉络,及其对护理实务产生之作用。林宜平的〈赛伯格的悲歌:东亚性别、劳动与健康〉一文,企图透过分享东亚年轻女工在工厂里的欢声笑语,以及感受随之而来的猝死,或关厂、离职之后罹癌的各种职业灾害,重新唤起读者对于发展赛伯格理论的原始关怀。雷文玫的〈从卧房政治到公共政策:不孕与人工生殖技术治理的法规变迁〉,带领读者思考几个关键问题:作为一个决定权利义务与分配资源的公权力,国家面对不孕女性的抉择时,究竟透过规范扮演了什么角色?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如何共同形塑生殖技术的使用?以及不孕女性生育抉择的主体性为何?

  本书第四篇以「生物医学与现代台湾」为题。陈嘉新的〈生命政治与社会偏差:初探台湾的鸦片类药物治理史〉,由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理论兴起与社会偏差之诠释入手,进而阐释伦理上的正当性如何在特定的政治运作逻辑下产生并维持。而这样被界定的自我与他人的治理,又是在怎样的权力与知识的架构下得以被操作。郭文华的〈在临床试验中的东亚族群〉,讨论焦点置于日本与跨国药厂交手的过程,而非针对日本药物法规系统的概述。蔡友月的〈基因、祖先起源与科学争论〉,再次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方兴未艾的医学领域─基因科学,以及当前仍喋喋不休的政治争论─台湾民族的组成与科学定义。

  全书四篇章的安排既有史学以时系事的纵深,个别主题也不失横向联结、深入探讨的广度。第一篇提出的「东亚现代性」两层面意义:西方科学帝国主义与医疗在现代东亚社会的特殊样貌。第二篇针对东亚殖民经验的各个分析,不仅帮助读者掌握过去时空脉络与医疗发展的关系,更提点反思当下医疗现象与文化中的殖民遗绪。第三、四篇的作者群就由不同的学科专业视角,在通论与个案间展现了参考西方理论、反思东亚现代性的运用价值。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准备的图书简介,该书名为《东亚医疗史:殖民、性别与现代性》,但以下内容将完全不涉及该书的任何具体内容。 --- 书名:《全球化视野下的现代医药学演变:从启蒙运动到生物科技的转型》 聚焦: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自18世纪末启蒙运动以来,全球范围内现代医药学思想、技术与实践是如何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力量的交互作用下,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我们着重探讨科学理性如何逐步取代传统医学范式,以及这一转型如何塑造了当代人类的健康观念和生命治理模式。 第一部分:科学的黎明与医学的理性化(约1780-1850年) 本部分将考察工业革命初期,欧洲医学界如何受到牛顿物理学和化学革命的深刻影响。我们将分析“物质主义”和“机械论”思想如何渗透到对人体结构和疾病机理的理解中。重点讨论安东尼·范·雷文虎克等先驱者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以及病理学(如比夏的解剖病理学)如何试图将疾病的 locus 从体液转移到具体的器官系统。 我们也将审视早期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尤其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霍乱、伤寒等传染病带来的巨大社会压力。这些压力促使政府和医学精英开始关注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并催生了早期公共卫生法案的制定。这一时期,医学实践的“专业化”初露端倪,但与社会地位、阶层结构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部分:细菌理论的胜利与医学的中心化(约1850-1920年) 本章是现代医学史上的关键转折点。路易·巴斯德和罗伯特·科赫的发现彻底颠覆了疾病的起源理论,将微生物学确立为疾病研究的核心范式。本书将详尽考察细菌理论如何被迅速采纳,并解释其在疫苗研发(如狂犬病疫苗、抗毒素疗法)和消毒技术(如李斯特的外科手术革命)中的巨大实践意义。 同时,我们将探讨医学中心主义的强化。大型公立医院如何成为疾病研究和治疗的中心,它们不仅是技术应用的场所,也是社会控制和身份建构的场所。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地方性医疗实践(如草药学、民间疗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合法性挑战。此外,麻醉学和X射线的发明极大地拓展了外科手术的能力边界,使医学开始介入到更深层次的生命干预之中。 第三部分:化学的干预与药物的工业化(约1920-1960年) 随着对化学合成能力的提升,制药工业开始崛起。本部分关注“魔术子弹”(Magic Bullet)的概念如何影响了新药的研发方向。保罗·埃利希在梅毒治疗上的早期探索,预示着化学疗法将成为对抗疾病的有力武器。 磺胺类药物和青霉素的发现,标志着人类首次在对抗细菌感染方面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本书将分析青霉素的批量生产、分配和使用如何被纳入国家战略和全球贸易体系,以及这种大规模的生物干预如何改变了人类的平均寿命和对死亡的预期。我们还将审视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初期所产生的、被忽视的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为后续章节埋下伏笔。 第四部分:从器官到基因:生物医学的兴起与技术渗透(约1960年至今) 进入后半个世纪,医学研究的焦点逐渐从宏观的细菌和环境转向微观的分子层面。分子生物学的突破,特别是DNA双螺旋结构的阐明,为理解遗传疾病和细胞功能提供了全新的框架。 本章将重点分析器官移植、透析技术以及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与社会影响。这些技术不再仅仅是“治愈”疾病,而是开始挑战“自然”生命的边界,引发了关于生命定义、干预程度和医疗资源分配的深刻哲学辩论。 最后,我们将探讨生物科技革命的现状。基因测序、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的出现,预示着医学正从反应性的治疗转向预测性和预防性的“精准医疗”。这不仅要求医疗体系进行技术升级,更要求社会建立全新的监管和伦理框架来应对前所未有的生物技术力量。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反思,在这一高度技术化、全球联动的医疗体系下,如何保持医疗的普惠性和人道关怀。 本书特色 本书的优势在于,它并非单纯罗列科学发现的时间线,而是将医学史置于更宏大的全球史、技术史和知识生产史的框架内进行考察。它强调医学知识的“情境性”,即任何一种被视为“科学真理”的医疗实践,都深深地根植于其产生的特定社会权力结构、经济投入和文化信念之中。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关键技术和概念的辨析,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我们今日所依赖的医疗体系是如何一步步建构起来的。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刘士永


  美国宾州匹兹堡大学博士;曾任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客员研究员、哈佛大学燕京学者、奥勒冈州立大学春秋讲座、欧盟Erasmus Mundus访问学者、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学者、台湾汉学讲座等;现职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暨同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员。研究兴趣为日本殖民医学史、二十世纪东亚公共卫生史,与东亚环境史等。

王文基

  剑桥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博士。现任职于国立阳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并为公共卫生研究所合聘教师。研究兴趣为科学史,精神医学及殖民医学史。早期研究涵盖欧洲精神分析史,日治时期台湾癞病史。晚近研究主题为二十世纪华人社会的精神疾病及心理卫生。与学界友人合编有《意外多重奏:STS如何重组真相》(行人,2012),《台湾科技争议岛》(交大出版社,2015)等书。

作者简介

王文基


  剑桥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博士。现任职于国立阳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并为公共卫生研究所合聘教师。研究兴趣为科学史,精神医学及殖民医学史。早期研究涵盖欧洲精神分析史,日治时期台湾癞病史。晚近研究主题为二十世纪华人社会的精神疾病及心理卫生。与学界友人合编有《意外多重奏:STS如何重组真相》(行人,2012),《台湾科技争议岛》(交大出版社,2015)等书。

李尚仁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学术专长为现代西方科学史与医学史,尤其是十九世纪的医学与生命科学。个人的研究集中在两个相关的主题,一是十九世纪英国在中国的医疗活动,一是英国热带医学的早期历史。主要着作为《帝国的医师―万巴德与英国热带医学的创建》(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12)。西方医学史研究的引进与推广也是其学术关怀,译有《欧洲医疗五百年》(左岸文化,2014);《科伦医师吐真言》(左岸文化,2016)。

林宜平

  国立台湾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博士,现任职于国立阳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并兼任所长。因为长期参与争议多年的RCA(美国无线电公司)研究与诉讼,跟随案例的发展,研究兴趣从公共卫生、性别与健康、科技与社会,逐渐进入科学与法律。曾经参与合编《医疗与社会共舞》(群学,2008)、《科技渴望参与》(群学,2009),以及《护理与社会:跨界的对话与创新》(群学,2012)等书。

栗山茂久(Shigehisa Kuriyama)

  1977年取得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学系(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文学学士,1978年取得文学硕士。在东京学习针灸后,进入哈佛大学科学史系并于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开始在哈佛大学任职。栗山茂久的研究透过特定的医学史主题比较(如日本、中国、欧洲),探究广泛的哲学议题(如存有与时间、再现与真实、认知与感觉等)。其着作《身体的语言:从中西文化看身体之谜》荣获美国医学史学(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颁发2001年William H. Welch Medal,并已译为中、希、西与韩文。

祝平一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兴趣是十七丶八世纪与来华欧洲传教士相关的科学史。举凡与传教士的天文历法丶医学丶自然哲学丶他们对中国信仰、数术的批判等等问题,都是他研究的兴趣。

张哲嘉

  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主题为慈禧太后时期宫廷中的医病关系。现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曾赴爱知大学、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维康医学史研究所、哈佛燕京学社、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访问研究。研究过的医学史相关课题包括宫廷医学、医生群体、医学知识传播、本草、药物广告、法医史、身体史、兰学史等,对于涉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课题特别感兴趣。2008年因〈大黄迷思:清代对西洋禁运大黄的策略思维与文化意涵〉一文获得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颁赠「竺可桢科学史奖」。

张淑卿

  30岁以前在台中生活,30岁以后变成台北人。国立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The Wellcome Trust 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短期访问学者、台湾科技与社会研究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现任长庚大学人文及社会医学科副教授兼主任、林口长庚医院儿童内科副研究员、台湾科技与社会研究学会常务监事。近年来研究兴趣为国际援助对台湾医疗卫生发展之影响、护理史。已发表期刊论文约24篇,闲暇之余喜欢走路、逛市场。

郭文华

  国立清华大学科学史硕士,麻省理工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博士。现服务于国立阳明大学,担任医疗与社会的研究与教学。研究领域为当代医疗的社会研究与战后东亚公共卫生,课题包括东亚临床试验政策、美援与公卫体制、传统医疗国际化与汉生病治理。在科技与社会研究的推广上与学界同好合编有《科技渴望参与》(群学,2008)与《意外多重奏:STS如何重组真相》(行人,2012)等书。

陈嘉新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系医学士、清华大学历史所科技史组硕士、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社会学博士,现在担任国立阳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助理教授。大学时期写过新诗与散文,毕业之后则写社会评论与专业论文。当过总共十年的精神科临床医师,曾醉心于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不过最终还是进入学术圈进行喜爱的科技研究。研究以医疗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为主轴,着作主题包括成瘾科学与政策分析、精神医学的社会与历史研究、神经科学作为文化现象等等。

傅大为

 国立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博士(1986),国立阳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专长为科学史(中国科学史与欧洲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性别与医疗、科技与社会研究(STS)。主要着作为《异时空里的知识追逐: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论文集》,《亚细亚的新身体:性别、医疗、与近代台湾》(2005),近几年正逐步完成一本讨论科学知识的社会学(SSK)之缘起与建构的专书,另外曾以英文与其他外文发表于国际期刊或专书多篇。合编过两册的孔恩论文集《孔恩:评论集》、《科学革命的结构》五十年专辑(2014)。曾与学界朋友合作创办《台湾研究季刊》、《科技、医疗、与社会》期刊、东亚STS期刊(EASTS Journal)。

雷文玫

  国立台大法律系及美国耶鲁法学院毕业,目前在国立阳明大学医学系公共卫生暨医学人文学科,跟医学生与不同领域的同侪,一起思考医疗体制的未来应该如何?法律、伦理或政策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希望对于价值的实现,有对于国家政策、社会结构、医院管理及医疗现场权利义务等制度设计的讨论,而不只是谁赢谁输的二分法。期许自己做一个法律与医学的介面,能够更细腻地釐清双方所关切的现实,并且为双方具有正当性的价值找到更好的制度设计。研究的兴趣包括生殖科技、基因科技的伦理法律议题,以及人体研究的研究伦理。

雷祥麟

  芝加哥大学化学硕士、科学史博士。现职为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副研究员,国立阳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副主编。曾出版专书Neither Donkey nor Horse: Medicine in the Struggle over China’s Modernit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4),并与吴嘉苓、傅大为合编《科技渴望社会》《科技渴望性别》(群学,2004)。研究兴趣是透过医学与科学史来理解东亚所经历的历史变迁,并反向探索这段历史对于世界史的可能意义。

刘士永

  美国宾州匹兹堡大学博士;曾任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客员研究员、哈佛大学燕京学者、奥勒冈州立大学春秋讲座、欧盟Erasmus Mundus访问学者、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学者、台湾汉学讲座等;现职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暨同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员。研究兴趣为日本殖民医学史、二十世纪东亚公共卫生史,与东亚环境史等。

刘绍华

  人类学者,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任职于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主题以爱滋、毒品、麻风、水资源、性别、少数族群、现代性、全球化为主,重视学术研究的社会思辨价值与实作可能。主要研究成果为专书Passage to Manhood: 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及其中文版《我的凉山兄弟:毒品、爱滋与流动青年》(繁体版:群学,2013;简体版:中央编译出版社/三辉图书,2015)。该书获得台湾、香港、中国等地多项学术性与社会性的年度书奖。

蔡友月

  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曾任美国哈佛医学院医学社会学系研究员、加州大学圣地牙哥校区科学研究中心与社会系博士后、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社会学系Fulbright资深访问学者。研究兴趣为科技与社会、医疗社会学、种族∕族群、文化社会学、影像与社会介入。着有专书《达悟族的精神失序:现代性、变迁与受苦的社会根源》(台北:联经,2009),及纪录片「病房85033」、「Commitment!练马可老师与台湾社会学1955~1999」。

卢孳艳

  任职于国立阳明大学护理学院,从事护理实务工作多年包括医院及社区,以及护理教育三十多年,对于护理师职场劳动正义极度关注,除了深入分析护理劳动条件的问题,做相关劳动与健康政策倡议外,也由性别观点讨论,护理专业知识与临床实作之社会历史脉络。在美国University of Arizona及University of Michigan接受硕博士教育,并曾于University of Illinois任教,美国社会提供了我体认「差异」的意涵。喜欢以深入观察实作场域之活动,及报导人说故事的方式做研究,主轴为妇女身体与医疗科技。曾任女学会理事长,目前是台湾护理产业工会理事长。

顾雅文

  横滨国立大学国际社会科学研究科博士。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助研究员。研究领域为环境史,经常受惠于科技史、社会文化史或地理学的洞见。关注历史上的疾病、药物、水利、灾害等议题,以及辅助研究的历史GIS等数位人文工具。

译者简介

廖恩琪


  国立阳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硕士,国立台湾大学药学系毕。研究兴趣为女性饮食失调实作社会文化分析,科学哲学,女性主义,建筑现象学与社会学理论。现任职为医疗人员及兼职研究工作。兴趣为看书,打篮球,唱歌,园艺,建筑设计,旅行。

杨祐羽

  大学主修财务金融,博士班研究江户医学史。喜欢阅读言简意赅的文字,认为吸收知识时要体验到的乐趣,应以不亚于享用饮食为标准。将散步游玩途中遇到的生态风景透过镜头裁剪,是近期觉得能引起感触而经常练习的技艺。

图书目录

初诊东亚的殖民、性别与现代性 王文基、刘士永

第一篇 医学与东亚现代性
近代早期的东亚传统医学/张哲嘉
救人灵魂,非为肉躯:十七、十八世纪流传中国的「西方医学」/祝平一
风的想像与中式身体观的发展/栗山茂久/杨祐羽翻译/雷祥麟校订
疯狂、机构与民国社会/王文基

第二篇 殖民医学与后殖民时代
帝国、殖民与西方医学/李尚仁
日本殖民医学的特征与开展/刘士永
疾病与医疗的环境史观点/顾雅文
从国际卫生到全球卫生:医疗援助的文化政治/刘绍华

第三篇 性别与医疗
「医疗化」论点的当代多元演化,与来自性别与社会研究的商榷/傅大为
性别与科技交会的护理史:本土案例/张淑卿/卢孳艳
赛伯格的悲歌:东亚的性别、劳动与健康/林宜平
从卧房政治到公共政策:不孕与人工生殖技术治理的法规范变迁/雷文玫

第四篇 生物医学与现代台湾
生命政治与社会偏差:初探台湾的鸦片类药物治理史/陈嘉新
在临床试验中的东亚族群/郭文华/廖恩琪翻译/郭文华校订
基因、祖先起源与科学争论/蔡友月

作者与译者简介

图书序言

中研院人文讲座丛书总序

  中央研究院自2014年1月起成立「中研院人文讲座」,每学期为阳明大学的一、二年级同学开设6门通识课程,分别针对「社会与经济」、「历史与文明」、「科技与社会」、「艺术与文化」、「哲学与心灵」、「伦理与道德思考」六大领域,目的是建立国内通识教育的课程典范。我们认为,新世代的人才必须具备深厚的人文、社会学科素养。唯有具备人文素养的科技人才,才能带领社会走向一个健康的方向。

  至2018年6月为止人文讲座共开设48门课程,参与开课的同人达39位,其中包含3位院士,涵盖了本院人文组10个研究所及1个中心。中央研究院对大学通识与人文教育展现这种热忱,希望可以刺激国内通识教育的发展,促成国人重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由于黄进兴副院长的协调,自2017年9月起台北医学大学与国防医学院加入人文讲座。我们提供一流的师资与中央研究院的院区作为教室,欢迎各校同学分享中央研究院的软硬体资源。

  中研院人文讲座丛书的构想,来自于王汎森前副院长与数位资深院士的交谈。院士们如刘兆汉先生鼓励人文讲座的授课同人配合授课的机会,各自撰写主题专书出版。钱穆先生在北京大学授课时据其授课讲义完成专书《国史大纲》,院士们期待我们以此为理想目标,希望此丛书为中央研究院人文领域开创更长远的意义。

图书试读

初诊东亚的殖民、性别与现代性/王文基、刘士永
 
跨界的东亚医疗与社会研究
 
学界一般的观念里,台湾学界于科学哲学、科学史、科技与社会(STS)以及医疗史等领域中,时有令人惊艳的作品问世,也常在相关理论的引入与反思上独占鳌头。再者,许多分属于上述诸领域之台湾个案研究,也经常明说或暗示这些个案并不本土,而具备某种东亚共通性的投射或反射。于是,有鑑于维系台湾学界持续发展之需要,期待后起之秀发「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语,并增进社会大众对医疗史、医疗与社会研究的了解,我们集结国内重量级学者,在科技部「新世代跨领域科学人才培育计画」的子计划「医疗史研究群的建构与发展」支持下,共同完成这本《东亚医疗史:殖民、性别与现代性》专书的编辑作业。为免读者慑于全书数百页之厚重而奉之一隅,我们不忖疏漏为读者导读如下。但望区区的「秉烛夜游」,能广致「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在殖民时期,医疗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权力运作的工具。殖民者通过控制医疗资源、推广特定医疗理念,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时也在塑造被殖民者的身体和思想。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殖民者如何利用医疗来推行其社会改造计划?例如,通过推广卫生观念,来改变被殖民者的生活习惯,从而使其更符合殖民者的期望;或者,通过控制生育,来影响被殖民地的人口结构。同时,我也想知道,被殖民者又是如何在这种权力结构下,进行抵抗和适应的?他们是否发展出自己的医疗实践,来规避殖民者的控制,或者在殖民者的医疗体系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评分

“现代性”是一个既令人兴奋又令人不安的概念。它意味着进步、效率和理性,但也可能带来新的不平等和异化。在东亚医疗史的语境下,我好奇现代性是如何被引入和理解的。是全盘照搬西方模式,还是在本土文化土壤中进行了改造?书中是否会探讨,当现代医学的科学理性与东亚传统文化中的信仰、习俗发生碰撞时,会产生怎样的张力?例如,关于疾病的成因,是归结于细菌、病毒,还是依然保留着鬼神作祟、阴阳失调的观念?在医疗资源的分配上,现代性是否加剧了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个批判性的视角,审视现代性在东亚医疗领域带来的双重影响,既有积极的进步,也可能隐藏着新的问题。

评分

“性别”作为另一个核心概念,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更丰富的维度。传统上,医疗史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宏观的疾病传播、医学技术发展,而较少关注性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打破这一窠臼,深入剖析在东亚殖民背景下,性别如何影响了疾病的发生、传播以及医疗资源的获取。例如,女性的身体是否在殖民医学的眼中被特殊化,甚至成为研究的客体?殖民时期的公共卫生政策,是否会因为性别差异而对男性和女性施加不同的规训?再者,女性在医疗领域中的地位,无论是作为患者、医护人员还是民间疗法实践者,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书中是否会探讨父权制在医疗体系中的延续,以及殖民主义如何与既有的性别不平等相互作用,形成更为复杂的社会病理?我甚至想象,书中或许会关注女性的生殖健康、母婴护理等议题,以及殖民者对这些议题的干预方式,这无疑会触及到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和权力结构。

评分

“现代性”的引入,则让我预感到这本书的视角将是动态的、批判性的。东亚的现代性转型,往往伴随着激烈的社会变革和文化碰撞。医疗领域在这场转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既是现代性理念的载体,也是现代性所带来的挑战的直接体现。书中是否会探讨,西方现代医学是如何被引入、接纳、改造,甚至被质疑的?在寻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东亚社会是如何处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关系,是全盘接受,还是有选择性的融合?现代性的发展是否也带来了新的医疗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导致的疾病、工业化带来的职业病,以及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健康的新挑战?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东亚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医疗体系是如何一步步建构、演变,同时又如何不断地在传统与外来、本土与普世之间进行博弈和调适的。

评分

“性别”这个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许多具体画面。我想象着,在殖民时期的东亚,女性的身体是否被当作了研究和实验的对象?例如,对某些疾病在女性群体中的传播方式的研究,是否带有歧视性的视角?同时,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扮演的家庭照料者角色,在面对殖民者带来的新疾病和新医疗技术时,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们是否被剥夺了原有的医疗知识和实践能力,转而依赖殖民者提供的医疗服务?或者,她们又以何种方式,在保守的社会环境和殖民者的双重压力下,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医疗智慧和实践?我期待书中能够揭示出,性别视角下的医疗史,绝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充满着 nuanced 的细节和意想不到的抗争。

评分

从书名上看,这本书的地域聚焦在“东亚”,这是一个广阔而多元的区域,包括了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国家。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处理这些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在殖民、性别与现代性的交织影响下,不同东亚地区的医疗史是否呈现出独特的面貌?例如,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实现现代化,其医疗体系的建构是否与中国和朝鲜半岛有所不同?中国在晚清和民国时期,又经历了怎样的医疗变革,其殖民经历是否使其医疗史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点?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比较研究,勾勒出东亚地区医疗史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在相似的宏观历史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如何走出各自独特的医疗现代化之路。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瞬间吸引了我,"东亚医疗史:殖民、性别与现代性"。这几个词语在我脑海里激荡起无数的联想,预示着一本绝不仅仅是冰冷史实的学术著作。我对东亚的历史进程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将目光聚焦在医疗这样一个与个体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深受社会文化、政治权力影响的领域,更是充满了探索的诱惑。 我特别好奇“殖民”这个关键词在医疗史中的具体体现。殖民者带来了他们的医学知识、技术和理念,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医疗的进步,例如引入了西方疫苗、外科手术等等。但同时,殖民也意味着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殖民者的医疗体系是否带有等级色彩?是否优先服务于殖民者群体?对被殖民者的身体和健康又造成了怎样的双重压迫?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殖民时期医疗资源的分配、医疗技术的传播方式,以及殖民者对当地传统医学的态度和影响?我设想着,书中可能会通过具体的案例,比如某块殖民地的疫情控制、某项殖民医疗政策的出台及其影响,来揭示殖民与医疗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它如何深刻地改变了当地人民的健康图景。

评分

读到“东亚医疗史”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了一些我所熟知的历史片段。例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在东亚地区建立医院和诊所,这既是殖民扩张的一部分,也是现代医学传播的重要途径。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探讨这些早期医疗机构的建立背景、运营模式,以及它们对当地社会的影响?这些机构在服务当地居民的同时,是否也承担了传播殖民者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这些医疗活动是如何与当地传统的医疗体系产生互动,是冲突、融合,还是被逐渐边缘化?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描绘出殖民时期东亚医疗领域的复杂生态,以及不同力量之间的角力与博弈。

评分

我一直在思考,“殖民、性别与现代性”这三个概念是如何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它们并非孤立的变量,而是共同塑造了东亚医疗史的复杂图景。例如,殖民者的到来,可能加剧了当地原有的性别不平等,或者引入了新的性别观念,而这些都在现代性转型的大潮中被进一步放大或重塑。书中是否会提供具体的历史叙事,来展现这种多重力量的交织?比如,殖民者引入的某种疾病,可能对特定性别群体造成了更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如何与现代性社会对两性角色的期待相悖,从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或者,在现代性追求进步的过程中,性别固有的医疗需求是否被边缘化,又如何在抵抗中争取话语权?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系列精心构建的案例,来揭示这些概念并非抽象的理论,而是真真切切地影响了无数个体的生命和健康。

评分

“性别”在医疗史中的呈现,往往会触及到非常私密的个体经验。我期待书中能够超越宏大的历史叙事,挖掘出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个体故事。比如,女性在生育过程中的经历,她们是如何面对殖民者带来的新的接生技术和观念的?她们是否因为性别身份,在获取医疗资源时遭遇了不平等待遇?或者,在男权主导的医疗体系中,女性的身体是否被剥夺了自主权?而另一方面,男性在殖民背景下的健康问题,例如劳工的职业病、战争带来的创伤,又是否因为性别身份而得到了充分的关注?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性别如何在微观层面上,深刻地影响着东亚个体对疾病的体验、对医疗的选择,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