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英、德怀疑他,美国想宰了他,大家都需要他 他知道自己必须杀死这个人。
时间是一九四三年七月底,葡萄牙蔚蓝海岸边一幢奢华别墅的大厅里,英国双面间谍达斯科.波波夫(Dusko Popov)正在等候他的德国情报官,也就是卢多维克.冯.卡斯特霍夫(Ludovico von Karsthoff)少校。此时这位防御局(Abwehr,德国军事情报机构)的上司对波波夫信心满满,深信德方已经成功吸收此人,对同盟国进行反间工作。
英国的塔尔.罗博琛(Tar Robertson)上校已经警告波波夫不要回去,否则要怎么对德方解释,过去十四个月以来,不论德国人提供他什么有用的情报,最后行动都失败了?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用波波夫的名义发送无线电讯号,他要怎么帮自己辩白?德方指示波波夫前往珍珠港海军基地,他抗命不从,又该怎么澄清?波波夫回答说,德国人可能不会立刻动手杀他,他的直属上司英国情报官伊恩.威尔森(Ian Wilson)说:「到时候恐怕你生不如死。」
卡斯特霍夫很可能已经下令当场逮捕波波夫,可是绝对不能让他们如愿;波波夫是神枪手,大衣里随时揣着填满子弹的鲁格手枪(Luger)。
问题是对方的火力可能压过他,万一有盖世太保(Gestapo,译按:纳粹秘密警察)的干员随同卡斯特霍夫少校前来,他就逃不掉了,对方会强迫他缴械,绑住他彻夜刑讯与刑求。等到他全盘招供,就等着被弃尸暗巷的下场吧。
波波夫轻轻推动鲁格手枪的保险钮。
他瞥了房间一眼,这个大厅有两个出入口,一个通往餐厅,另一个是整面法式落地门,可以通往外面的庭园。波波夫走到窗户边向外张望,一边盘算逃脱路线,一边迅速回顾自己过去三年半的祕密行动和双面间谍任务。
忽然间,背后响起脚步声——
「慢慢转过身来,波波夫,不要轻举妄动。」
卡斯特霍夫的声音很强硬。
手枪滑过波波夫的掌心。
推荐序一
改变历史后消失,却又在历史留上一笔的间谍之王 无论是什么年纪、什么个性,每个男人的心里都潜藏着一个小小的英雄梦,幻想自己潇洒多金,面对心爱的女人有过人的魅力,出生入死之际,总能特别受上天眷顾,在陷入危机、刻不容缓时,还能奇蹟般的逃过一劫。这样的人物,在中国武侠小说以楚留香为代表,在西方,则是以英国情报员007詹姆士.庞德为首。然而,楚留香毕竟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人物,但007却真有其人,而这个原型还被誉为史上最成功的间谍,他就是达斯科.波波夫。
电影中的詹姆士.庞德不仅IQ高,EQ更高,所以他不仅和同事相处融洽,更受到无数美女的欢迎。这可不是浮夸的电影情节,真实的波波夫与电影中的庞德相比毫不逊色。波波夫出生于南斯拉夫的富豪之家,生活优渥,是不折不扣的语言天才,但偏偏又是天生情种,每到一个陌生之处,总会结识当地美女,共度美好的夜晚。照理来说,他应该没有理由,从事情报员这种危险的工作,但或许正是因为生活顺遂、平淡,才让他勇于接受挑战。
然而,这本书不只是记载波波夫投入情报圈的丰功伟业,它更具体的呈现史上最伟大间谍的心路历程与信念。既然是加入情报工作,就该抹煞个人思想与情感,以完成任务为最高原则,但波波夫却不然,当他意识到自己不认同希特勒的做法,照理来说,应该是想办法全身而退,但波波夫却採取了大胆的对策:与德国敌对国家英国的军情局联系,成为所谓的「双面间谍」。
历史上不乏知名的双面间谍,尽管有抱负,但在局势恶劣时,鲜少能不见风转舵,但波波夫却是少数几个无论遇到什么危险,都坚持要打倒希特勒。但想要凭一己之力撼动一国元首,哪是易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波波夫竭尽智慧、临机应变,周旋在两国之间,甚至英、德两国情报机关都分别都对他进行严苛的考验与测试后,他仍不改初衷。只不过,情报工作风云诡谲,胜券在握时,也有可能一夕生变,他也曾差一点就栽在另一个双面间谍手中,还好,多年的间谍生涯让他练出了超凡的直觉,才终究让他逃过一劫。
「超凡的直觉」听来好像很不可思议,其实不过是面对无数险境后,凝练出来,能下意识的危机解读,但是当这种危机解读成为本能时,也代表危险多到不可胜数,正如古代武林高手练功,总要千锤百鍊,把招式练到收发由心,才算真正大功告成。但武林高手只把练功当功课,而波波夫却是把危机当日常,由此看来,他练就的超凡直觉,无非就是在危机四伏中,为图谋一线生机,而练就的生存本能。
然而,别以为波波夫是什么伟大的圣人,他自己也曾表示:「间谍不是什么正义使者。」这意味着,跟一般人一样,他也有人性的弱点。而且真正的间谍工作,比想像中更艰难十倍,只不过他的天赋、才能、坚毅的个性,让他能在陷入困境时化险为夷。而这也是本书出版的最大意义,本书不是要介绍绝顶的间谍生平这么简单,而是把间谍不为人知的灰色立场、难以抉择的任务两难,以及情报工作的无情,具体呈现在读者眼前。
完成任务之后,波波夫低调的像是从来不曾从事过情报工作,面对外界询问他是否是007的原型时,他也从不正面回答,这样的模稜两可,也正好说明他为什么能成为间谍之王。因此,当我们阅读此书时,别只是把自己投入那英雄式的际遇,而是要深入体会间谍的情感与人性挣扎,这样你才能明白,当一个人改变历史后,却消失无踪,但在历史上留下的那一笔却不曾消逝,这样的间谍,当的有多么彻底。
历史作家/陈启鹏
推荐序二
二战影子英雄传奇人生,揭密历久不衰特务魅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我们的间谍实例,远比任何间谍小说作家能想像的更有趣、更逗乐、更微妙。」──约翰.嘉德佛瑞(「007情报员」系列作者伊恩.佛莱明上司)
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80年代,谍报小说(Spy Fiction)便崭露头角,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迈向成熟、冷战时期的美苏暗斗时达到高峰,至今也在九一一后的恐怖主义环境中盛行。
在间谍电影(Spy films)部分,根据统计全球有一半人口看过其系列电影,包括詹姆士.庞德、名作家约翰.勒卡雷《冷战谍魂》、汤姆.克鲁斯主演的《不可能的任务》系列、麦特.戴蒙主演的《神鬼认证》系列,以及由漫画改编、今年正要推出续集的《金牌特务》等,同样令民众耳熟能详。
在西部电影、战争电影之后,电脑图形学技术进步后大量发展、超级英雄电影大量出现以前,毫无疑问的,在大众娱乐文化中,间谍特务类型电影成为不可或缺的「英雄主义」代表,并创造出脍炙人口的角色与剧情,无论故事背景设定在现代或过去,作品魅力总能历久不衰。
间谍类型同样跨足游戏界,以冷战为背景的《潜龙谍影》系列、美国NSA处理国家各种安全问题的《纵横谍海》系列,皆为叫好叫座的经典之作。华盛顿国际间谍博物馆执行董事彼得.欧尼斯特说得精辟:「只要还有人们想知道的祕密,间谍就将会一直发挥作用。」
如同本书开宗明义提到的,「间谍」这个词带有一点贬抑,工作内容也往往见不得光,在战场上,他们也是与死亡为邻的一员,甚至常在战争开打前就必须身在最危险的敌营中,却没办法像指挥官、将军、士兵般,正大光明的享受荣耀。他们总是担任最优秀的骗子与赌徒,不断的背叛朋友、也被背叛。吃这行饭一点都不容易,却充满吸引力。
英国女星伊丽莎白‧赫利就说她:「一直都很想当间谍,情报部门没有来找我,我真是有点吃惊。」间谍的魅力究竟在哪?或许正是帅气与恐惧并行带来的刺激感吧!英剧《追杀》(Hunted)的制片人分析,人们总梦想着能够信赖身边的人、害怕背叛,却也隐藏着矛盾心理,想要塑造完美的形象欺瞒世人。描述骗行的间谍故事宛如恐怖片般,将我们最深层的恐惧「具现化」,并让人以尝试恐惧的心态,无法戒断的喜欢上这种类型。
间谍搏得敌我两方的信任,也符合人性对生活、交往的向往,他们不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英雄,行走于灰色地带,为生存下去而奋斗与良心的纠葛,却更为接近人们的心理。除此之外,间谍角色的神祕感、酷炫形象、背后代表的忠勇爱国价值观(或爱公司的企业间谍),与必要时的自我牺牲悲壮感,皆显现不同于其他英雄人物的深度,构筑出复杂、多元面向、丰富层次的魅力。
由于间谍是如此神祕的职业,许多相关故事不免流落俗套,欠缺足够的说服力。世上最闻名的情报员詹姆士.庞德为何如此长红与畅销,与他的原作者伊恩.佛莱明,和他笔下的原型人物,也就是本书的主角达斯科.波波夫,这两人的身分有莫大的关系。
这两个人都是二战时期的间谍,波波夫更是深受德国信任,同时担任邱吉尔与希特勒的亲信,最终成为史上最成功的「双面间谍」,对同盟国战胜轴心国有莫大的贡献!
众所皆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死亡人数也最多的惨烈战争,各国杰出领导、将领辈出、名留青史,本作便是描写这位「间谍之王」的精彩人生故事。由于波波夫顺利完成艰辛任务,活到69岁,并在1974年出版回忆录,二战时台面下各国暗潮汹涌的谍报战,才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记载,本书也收录了那些五花八门的谍对谍手法,如同引文的那句名言,直叫读者眼花撩乱、大唿过瘾。
波波夫的浪漫潇洒、智勇双全,佛莱明曾亲眼见识他震慑赌场的风采,并将此景转化为庞德在《皇家夜总会》内的经典场景。我们更可以说,现代间谍的帅气、绅士属性,便是由波波夫建立起来的,甚至可以说影剧角色们皆是他的「复制品」!
想了解波波夫在二战中的任务与功绩,本书是最佳门路!本书包含他曾蒐集到日本即将偷袭珍珠港的情报,通报FBI后,对方却置之不理,导致惨剧发生的祕辛;以及成功欺瞒希特勒不调动部队支援,导致盟军缔造「诺曼第登陆」的大捷战果,极为热血。而且这些史实在战后,也都陆续得到相关资料的佐证。
俗谚常道:「现实比虚构还要离奇」,波波夫的这部二战间谍史便是最成功、也最不容错过的一页传奇!
知名百万部落客、文学评论家/乔齐安
本文作者乔齐安(Heero),为台湾推理作家协会成员、推理评论家、百万人气部落客、电视台特约球评、运动专栏作家。挂名推荐与推荐文散见于各类型出版书籍中。长年经营「新闻人Heero的推理、小说、运动、影剧评论」部落格。现为出版社编辑,持续为台湾原创推理小说的出版与推广竭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