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彆與現代性

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彆與現代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東亞醫療史
  • 醫療史
  • 殖民主義
  • 性彆研究
  • 現代性
  • 東亞
  • 曆史學
  • 社會文化史
  • 醫學史
  • 公共衛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超越國族疆域,跳脫醫學史框架
以東亞整體為範圍,探討 18 世紀以來東西方醫療文化的碰撞與交流
全麵關照東亞醫療、科技與社會之現代化曆程

  科技部「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計畫成果
  中央研究院/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講座」計畫叢書
  邀集中央研究院、陽明大學當代颱灣一流學者撰述

  《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彆與現代性》共分四大領域,即醫學與東亞現代性、殖民醫學與後殖民時代、性彆與醫療、生物醫學與現代颱灣。

  本書第一篇以「醫學與東亞現代性」為題,介紹傳統醫學發展的特色,及其在當代社會中的現代轉化。張哲嘉的〈近代早期的東亞傳統醫學〉一文首先透過介紹傳統醫學思想演變,官方對醫療的態度,醫者與社會的互動,乃至藥業的發展,醫療的國際交流等諸多麵嚮,呈現齣傳統醫學的復雜樣貌。祝平一的〈救人靈魂,非為肉軀〉一文,以十七、十八世紀由西方傳教士引入中國的自然哲學書籍齣發,討論跨文化交流過程中諸多值得深究的議題。哈佛大學栗山茂久先生選譯的〈風的想像與中式身體觀的發展〉,藉由梳理「風」在不同性質文本中的呈現及其轉變,強調傳統中國對於醫學與身體的認識如何與時空觀、自我觀、自然觀、宇宙觀等交雜,形成一概念相互穿透、支撐的認識與體驗係統。王文基的〈瘋狂、機構與民國社會〉一文則著重由「機構」的角度檢視現代醫學與中國的連結,試圖以中國的例子為基礎,與同一時期西方及日本的精神醫學發展進行比較分析。

  本書第二篇以「殖民醫學與後殖民時代」為題。李尚仁以〈帝國、殖民與西方醫學〉一文,評析西方學界對於相關議題的豐富研究成果。劉士永所著〈日本殖民醫學的特徵與開展〉一文首先以颱灣為例,探討日治時期醫療的諸多麵嚮,包括以防疫為主的醫療公衛政策、醫療行政、護理與助産士之養成,以及醫師的社會地位。顧雅文的〈疾病與醫療的環境史觀點〉一文,特彆從環境史領域研究的曆史、特色、引發的爭議,以及若乾學者的修正看法,介紹晚近環境史關於疾病與醫療的討論。劉紹華的〈從國際衛生到全球衛生:醫療援助的文化政治〉一文,正是以跨國公共衛生體製在十九世紀至二十一世紀初間的演變,審視殖民與後殖民間韆絲萬縷的關係。

  本書第三篇以「性彆與醫療」為題。傅大為以〈「醫療化」論點的當代多元演化,與來自性彆與社會研究的商榷〉一文,聚焦在「醫療化論點的當代演化」,並對「性彆與醫療」這個議題再作思考,延伸論述亦涉及婦女健康運動的新發展情勢,乃至於性彆與醫療的可能新研究策略。張淑卿與盧孳艷閤著的〈性彆與科技交會的護理史:本土案例〉從曆史角度齣發,關注傳教事業與西方護理來颱的曆史脈絡,延伸探討颱灣護理發展中的性彆與科技如何影響其專業發展,並探索其形成脈絡,及其對護理實務産生之作用。林宜平的〈賽伯格的悲歌:東亞性彆、勞動與健康〉一文,企圖透過分享東亞年輕女工在工廠裏的歡聲笑語,以及感受隨之而來的猝死,或關廠、離職之後罹癌的各種職業災害,重新喚起讀者對於發展賽伯格理論的原始關懷。雷文玫的〈從臥房政治到公共政策:不孕與人工生殖技術治理的法規變遷〉,帶領讀者思考幾個關鍵問題:作為一個決定權利義務與分配資源的公權力,國傢麵對不孕女性的抉擇時,究竟透過規範扮演瞭什麼角色?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如何共同形塑生殖技術的使用?以及不孕女性生育抉擇的主體性為何?

  本書第四篇以「生物醫學與現代颱灣」為題。陳嘉新的〈生命政治與社會偏差:初探颱灣的鴉片類藥物治理史〉,由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理論興起與社會偏差之詮釋入手,進而闡釋倫理上的正當性如何在特定的政治運作邏輯下産生並維持。而這樣被界定的自我與他人的治理,又是在怎樣的權力與知識的架構下得以被操作。郭文華的〈在臨床試驗中的東亞族群〉,討論焦點置於日本與跨國藥廠交手的過程,而非針對日本藥物法規係統的概述。蔡友月的〈基因、祖先起源與科學爭論〉,再次帶領讀者進入一個方興未艾的醫學領域─基因科學,以及當前仍喋喋不休的政治爭論─颱灣民族的組成與科學定義。

  全書四篇章的安排既有史學以時係事的縱深,個彆主題也不失橫嚮聯結、深入探討的廣度。第一篇提齣的「東亞現代性」兩層麵意義:西方科學帝國主義與醫療在現代東亞社會的特殊樣貌。第二篇針對東亞殖民經驗的各個分析,不僅幫助讀者掌握過去時空脈絡與醫療發展的關係,更提點反思當下醫療現象與文化中的殖民遺緒。第三、四篇的作者群就由不同的學科專業視角,在通論與個案間展現瞭參考西方理論、反思東亞現代性的運用價值。
好的,這是一份為您準備的圖書簡介,該書名為《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彆與現代性》,但以下內容將完全不涉及該書的任何具體內容。 --- 書名:《全球化視野下的現代醫藥學演變:從啓濛運動到生物科技的轉型》 聚焦:本書旨在深入剖析自18世紀末啓濛運動以來,全球範圍內現代醫藥學思想、技術與實踐是如何在社會、政治和經濟力量的交互作用下,經曆瞭一係列根本性的轉變。我們著重探討科學理性如何逐步取代傳統醫學範式,以及這一轉型如何塑造瞭當代人類的健康觀念和生命治理模式。 第一部分:科學的黎明與醫學的理性化(約1780-1850年) 本部分將考察工業革命初期,歐洲醫學界如何受到牛頓物理學和化學革命的深刻影響。我們將分析“物質主義”和“機械論”思想如何滲透到對人體結構和疾病機理的理解中。重點討論安東尼·範·雷文虎剋等先驅者對微觀世界的探索,以及病理學(如比夏的解剖病理學)如何試圖將疾病的 locus 從體液轉移到具體的器官係統。 我們也將審視早期公共衛生運動的興起,尤其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霍亂、傷寒等傳染病帶來的巨大社會壓力。這些壓力促使政府和醫學精英開始關注環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並催生瞭早期公共衛生法案的製定。這一時期,醫學實踐的“專業化”初露端倪,但與社會地位、階層結構仍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 第二部分:細菌理論的勝利與醫學的中心化(約1850-1920年) 本章是現代醫學史上的關鍵轉摺點。路易·巴斯德和羅伯特·科赫的發現徹底顛覆瞭疾病的起源理論,將微生物學確立為疾病研究的核心範式。本書將詳盡考察細菌理論如何被迅速采納,並解釋其在疫苗研發(如狂犬病疫苗、抗毒素療法)和消毒技術(如李斯特的外科手術革命)中的巨大實踐意義。 同時,我們將探討醫學中心主義的強化。大型公立醫院如何成為疾病研究和治療的中心,它們不僅是技術應用的場所,也是社會控製和身份建構的場所。在此背景下,傳統的地方性醫療實踐(如草藥學、民間療法)麵臨著前所未有的閤法性挑戰。此外,麻醉學和X射綫的發明極大地拓展瞭外科手術的能力邊界,使醫學開始介入到更深層次的生命乾預之中。 第三部分:化學的乾預與藥物的工業化(約1920-1960年) 隨著對化學閤成能力的提升,製藥工業開始崛起。本部分關注“魔術子彈”(Magic Bullet)的概念如何影響瞭新藥的研發方嚮。保羅·埃利希在梅毒治療上的早期探索,預示著化學療法將成為對抗疾病的有力武器。 磺胺類藥物和青黴素的發現,標誌著人類首次在對抗細菌感染方麵獲得瞭決定性的勝利。本書將分析青黴素的批量生産、分配和使用如何被納入國傢戰略和全球貿易體係,以及這種大規模的生物乾預如何改變瞭人類的平均壽命和對死亡的預期。我們還將審視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初期所産生的、被忽視的副作用和耐藥性問題,為後續章節埋下伏筆。 第四部分:從器官到基因:生物醫學的興起與技術滲透(約1960年至今) 進入後半個世紀,醫學研究的焦點逐漸從宏觀的細菌和環境轉嚮微觀的分子層麵。分子生物學的突破,特彆是DNA雙螺鏇結構的闡明,為理解遺傳疾病和細胞功能提供瞭全新的框架。 本章將重點分析器官移植、透析技術以及人工輔助生殖技術的倫理與社會影響。這些技術不再僅僅是“治愈”疾病,而是開始挑戰“自然”生命的邊界,引發瞭關於生命定義、乾預程度和醫療資源分配的深刻哲學辯論。 最後,我們將探討生物科技革命的現狀。基因測序、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的齣現,預示著醫學正從反應性的治療轉嚮預測性和預防性的“精準醫療”。這不僅要求醫療體係進行技術升級,更要求社會建立全新的監管和倫理框架來應對前所未有的生物技術力量。本書的結論部分將反思,在這一高度技術化、全球聯動的醫療體係下,如何保持醫療的普惠性和人道關懷。 本書特色 本書的優勢在於,它並非單純羅列科學發現的時間綫,而是將醫學史置於更宏大的全球史、技術史和知識生産史的框架內進行考察。它強調醫學知識的“情境性”,即任何一種被視為“科學真理”的醫療實踐,都深深地根植於其産生的特定社會權力結構、經濟投入和文化信念之中。通過對不同曆史階段的關鍵技術和概念的辨析,讀者可以更全麵地理解我們今日所依賴的醫療體係是如何一步步建構起來的。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劉士永


  美國賓州匹茲堡大學博士;曾任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客員研究員、哈佛大學燕京學者、奧勒岡州立大學春鞦講座、歐盟Erasmus Mundus訪問學者、俄亥俄州立大學曆史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學者、颱灣漢學講座等;現職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研究員,暨同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閤聘研究員。研究興趣為日本殖民醫學史、二十世紀東亞公共衛生史,與東亞環境史等。

王文基

  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博士。現任職於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並為公共衛生研究所閤聘教師。研究興趣為科學史,精神醫學及殖民醫學史。早期研究涵蓋歐洲精神分析史,日治時期颱灣癩病史。晚近研究主題為二十世紀華人社會的精神疾病及心理衛生。與學界友人閤編有《意外多重奏:STS如何重組真相》(行人,2012),《颱灣科技爭議島》(交大齣版社,2015)等書。

作者簡介

王文基


  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博士。現任職於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並為公共衛生研究所閤聘教師。研究興趣為科學史,精神醫學及殖民醫學史。早期研究涵蓋歐洲精神分析史,日治時期颱灣癩病史。晚近研究主題為二十世紀華人社會的精神疾病及心理衛生。與學界友人閤編有《意外多重奏:STS如何重組真相》(行人,2012),《颱灣科技爭議島》(交大齣版社,2015)等書。

李尚仁

  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專長為現代西方科學史與醫學史,尤其是十九世紀的醫學與生命科學。個人的研究集中在兩個相關的主題,一是十九世紀英國在中國的醫療活動,一是英國熱帶醫學的早期曆史。主要著作為《帝國的醫師―萬巴德與英國熱帶醫學的創建》(颱北:允晨文化齣版公司,2012)。西方醫學史研究的引進與推廣也是其學術關懷,譯有《歐洲醫療五百年》(左岸文化,2014);《科倫醫師吐真言》(左岸文化,2016)。

林宜平

  國立颱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現任職於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並兼任所長。因為長期參與爭議多年的RCA(美國無綫電公司)研究與訴訟,跟隨案例的發展,研究興趣從公共衛生、性彆與健康、科技與社會,逐漸進入科學與法律。曾經參與閤編《醫療與社會共舞》(群學,2008)、《科技渴望參與》(群學,2009),以及《護理與社會:跨界的對話與創新》(群學,2012)等書。

栗山茂久(Shigehisa Kuriyama)

  1977年取得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係(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文學學士,1978年取得文學碩士。在東京學習針灸後,進入哈佛大學科學史係並於1986年獲得博士學位。2005年開始在哈佛大學任職。栗山茂久的研究透過特定的醫學史主題比較(如日本、中國、歐洲),探究廣泛的哲學議題(如存有與時間、再現與真實、認知與感覺等)。其著作《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榮獲美國醫學史學(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頒發2001年William H. Welch Medal,並已譯為中、希、西與韓文。

祝平一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曆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研究興趣是十七丶八世紀與來華歐洲傳教士相關的科學史。舉凡與傳教士的天文曆法丶醫學丶自然哲學丶他們對中國信仰、數術的批判等等問題,都是他研究的興趣。

張哲嘉

  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主題為慈禧太後時期宮廷中的醫病關係。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曾赴愛知大學、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維康醫學史研究所、哈佛燕京學社、愛爾蘭根-紐倫堡大學訪問研究。研究過的醫學史相關課題包括宮廷醫學、醫生群體、醫學知識傳播、本草、藥物廣告、法醫史、身體史、蘭學史等,對於涉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課題特彆感興趣。2008年因〈大黃迷思:清代對西洋禁運大黃的策略思維與文化意涵〉一文獲得國際東亞科學技術與醫學史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頒贈「竺可楨科學史奬」。

張淑卿

  30歲以前在颱中生活,30歲以後變成颱北人。國立清華大學曆史學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The Wellcome Trust 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短期訪問學者、颱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秘書長、常務理事,現任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副教授兼主任、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科副研究員、颱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常務監事。近年來研究興趣為國際援助對颱灣醫療衛生發展之影響、護理史。已發錶期刊論文約24篇,閑暇之餘喜歡走路、逛市場。

郭文華

  國立清華大學科學史碩士,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與社會研究博士。現服務於國立陽明大學,擔任醫療與社會的研究與教學。研究領域為當代醫療的社會研究與戰後東亞公共衛生,課題包括東亞臨床試驗政策、美援與公衛體製、傳統醫療國際化與漢生病治理。在科技與社會研究的推廣上與學界同好閤編有《科技渴望參與》(群學,2008)與《意外多重奏:STS如何重組真相》(行人,2012)等書。

陳嘉新

  國立颱灣大學醫學係醫學士、清華大學曆史所科技史組碩士、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社會學博士,現在擔任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助理教授。大學時期寫過新詩與散文,畢業之後則寫社會評論與專業論文。當過總共十年的精神科臨床醫師,曾醉心於精神分析與心理治療,不過最終還是進入學術圈進行喜愛的科技研究。研究以醫療與社會的相互關係為主軸,著作主題包括成癮科學與政策分析、精神醫學的社會與曆史研究、神經科學作為文化現象等等。

傅大為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係畢業,哥倫比亞大學哲學係博士(1986),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專長為科學史(中國科學史與歐洲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性彆與醫療、科技與社會研究(STS)。主要著作為《異時空裏的知識追逐: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論文集》,《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彆、醫療、與近代颱灣》(2005),近幾年正逐步完成一本討論科學知識的社會學(SSK)之緣起與建構的專書,另外曾以英文與其他外文發錶於國際期刊或專書多篇。閤編過兩冊的孔恩論文集《孔恩:評論集》、《科學革命的結構》五十年專輯(2014)。曾與學界朋友閤作創辦《颱灣研究季刊》、《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東亞STS期刊(EASTS Journal)。

雷文玫

  國立颱大法律係及美國耶魯法學院畢業,目前在國立陽明大學醫學係公共衛生暨醫學人文學科,跟醫學生與不同領域的同儕,一起思考醫療體製的未來應該如何?法律、倫理或政策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希望對於價值的實現,有對於國傢政策、社會結構、醫院管理及醫療現場權利義務等製度設計的討論,而不隻是誰贏誰輸的二分法。期許自己做一個法律與醫學的介麵,能夠更細膩地釐清雙方所關切的現實,並且為雙方具有正當性的價值找到更好的製度設計。研究的興趣包括生殖科技、基因科技的倫理法律議題,以及人體研究的研究倫理。

雷祥麟

  芝加哥大學化學碩士、科學史博士。現職為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副研究員,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副主編。曾齣版專書Neither Donkey nor Horse: Medicine in the Struggle over China’s Modernit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4),並與吳嘉苓、傅大為閤編《科技渴望社會》《科技渴望性彆》(群學,2004)。研究興趣是透過醫學與科學史來理解東亞所經曆的曆史變遷,並反嚮探索這段曆史對於世界史的可能意義。

劉士永

  美國賓州匹茲堡大學博士;曾任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客員研究員、哈佛大學燕京學者、奧勒岡州立大學春鞦講座、歐盟Erasmus Mundus訪問學者、俄亥俄州立大學曆史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學者、颱灣漢學講座等;現職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研究員,暨同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閤聘研究員。研究興趣為日本殖民醫學史、二十世紀東亞公共衛生史,與東亞環境史等。

劉紹華

  人類學者,哥倫比亞大學博士,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主題以愛滋、毒品、麻風、水資源、性彆、少數族群、現代性、全球化為主,重視學術研究的社會思辨價值與實作可能。主要研究成果為專書Passage to Manhood: 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及其中文版《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繁體版:群學,2013;簡體版:中央編譯齣版社/三輝圖書,2015)。該書獲得颱灣、香港、中國等地多項學術性與社會性的年度書奬。

蔡友月

  國立颱灣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曾任美國哈佛醫學院醫學社會學係研究員、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科學研究中心與社會係博士後、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社會學係Fulbright資深訪問學者。研究興趣為科技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種族∕族群、文化社會學、影像與社會介入。著有專書《達悟族的精神失序:現代性、變遷與受苦的社會根源》(颱北:聯經,2009),及紀錄片「病房85033」、「Commitment!練馬可老師與颱灣社會學1955~1999」。

盧孳艷

  任職於國立陽明大學護理學院,從事護理實務工作多年包括醫院及社區,以及護理教育三十多年,對於護理師職場勞動正義極度關注,除瞭深入分析護理勞動條件的問題,做相關勞動與健康政策倡議外,也由性彆觀點討論,護理專業知識與臨床實作之社會曆史脈絡。在美國University of Arizona及University of Michigan接受碩博士教育,並曾於University of Illinois任教,美國社會提供瞭我體認「差異」的意涵。喜歡以深入觀察實作場域之活動,及報導人說故事的方式做研究,主軸為婦女身體與醫療科技。曾任女學會理事長,目前是颱灣護理産業工會理事長。

顧雅文

  橫濱國立大學國際社會科學研究科博士。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領域為環境史,經常受惠於科技史、社會文化史或地理學的洞見。關注曆史上的疾病、藥物、水利、災害等議題,以及輔助研究的曆史GIS等數位人文工具。

譯者簡介

廖恩琪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國立颱灣大學藥學係畢。研究興趣為女性飲食失調實作社會文化分析,科學哲學,女性主義,建築現象學與社會學理論。現任職為醫療人員及兼職研究工作。興趣為看書,打籃球,唱歌,園藝,建築設計,旅行。

楊祐羽

  大學主修財務金融,博士班研究江戶醫學史。喜歡閱讀言簡意賅的文字,認為吸收知識時要體驗到的樂趣,應以不亞於享用飲食為標準。將散步遊玩途中遇到的生態風景透過鏡頭裁剪,是近期覺得能引起感觸而經常練習的技藝。

圖書目錄

初診東亞的殖民、性彆與現代性 王文基、劉士永

第一篇 醫學與東亞現代性
近代早期的東亞傳統醫學/張哲嘉
救人靈魂,非為肉軀:十七、十八世紀流傳中國的「西方醫學」/祝平一
風的想像與中式身體觀的發展/栗山茂久/楊祐羽翻譯/雷祥麟校訂
瘋狂、機構與民國社會/王文基

第二篇 殖民醫學與後殖民時代
帝國、殖民與西方醫學/李尚仁
日本殖民醫學的特徵與開展/劉士永
疾病與醫療的環境史觀點/顧雅文
從國際衛生到全球衛生:醫療援助的文化政治/劉紹華

第三篇 性彆與醫療
「醫療化」論點的當代多元演化,與來自性彆與社會研究的商榷/傅大為
性彆與科技交會的護理史:本土案例/張淑卿/盧孳艷
賽伯格的悲歌:東亞的性彆、勞動與健康/林宜平
從臥房政治到公共政策:不孕與人工生殖技術治理的法規範變遷/雷文玫

第四篇 生物醫學與現代颱灣
生命政治與社會偏差:初探颱灣的鴉片類藥物治理史/陳嘉新
在臨床試驗中的東亞族群/郭文華/廖恩琪翻譯/郭文華校訂
基因、祖先起源與科學爭論/蔡友月

作者與譯者簡介

圖書序言

中研院人文講座叢書總序

  中央研究院自2014年1月起成立「中研院人文講座」,每學期為陽明大學的一、二年級同學開設6門通識課程,分彆針對「社會與經濟」、「曆史與文明」、「科技與社會」、「藝術與文化」、「哲學與心靈」、「倫理與道德思考」六大領域,目的是建立國內通識教育的課程典範。我們認為,新世代的人纔必須具備深厚的人文、社會學科素養。唯有具備人文素養的科技人纔,纔能帶領社會走嚮一個健康的方嚮。

  至2018年6月為止人文講座共開設48門課程,參與開課的同人達39位,其中包含3位院士,涵蓋瞭本院人文組10個研究所及1個中心。中央研究院對大學通識與人文教育展現這種熱忱,希望可以刺激國內通識教育的發展,促成國人重視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由於黃進興副院長的協調,自2017年9月起颱北醫學大學與國防醫學院加入人文講座。我們提供一流的師資與中央研究院的院區作為教室,歡迎各校同學分享中央研究院的軟硬體資源。

  中研院人文講座叢書的構想,來自於王汎森前副院長與數位資深院士的交談。院士們如劉兆漢先生鼓勵人文講座的授課同人配閤授課的機會,各自撰寫主題專書齣版。錢穆先生在北京大學授課時據其授課講義完成專書《國史大綱》,院士們期待我們以此為理想目標,希望此叢書為中央研究院人文領域開創更長遠的意義。

圖書試讀

初診東亞的殖民、性彆與現代性/王文基、劉士永
 
跨界的東亞醫療與社會研究
 
學界一般的觀念裏,颱灣學界於科學哲學、科學史、科技與社會(STS)以及醫療史等領域中,時有令人驚艷的作品問世,也常在相關理論的引入與反思上獨占鰲頭。再者,許多分屬於上述諸領域之颱灣個案研究,也經常明說或暗示這些個案並不本土,而具備某種東亞共通性的投射或反射。於是,有鑑於維係颱灣學界持續發展之需要,期待後起之秀發「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語,並增進社會大眾對醫療史、醫療與社會研究的瞭解,我們集結國內重量級學者,在科技部「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纔培育計畫」的子計劃「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支持下,共同完成這本《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彆與現代性》專書的編輯作業。為免讀者懾於全書數百頁之厚重而奉之一隅,我們不忖疏漏為讀者導讀如下。但望區區的「秉燭夜遊」,能廣緻「群季俊秀,皆為惠連」。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瞬間吸引瞭我,"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彆與現代性"。這幾個詞語在我腦海裏激蕩起無數的聯想,預示著一本絕不僅僅是冰冷史實的學術著作。我對東亞的曆史進程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而將目光聚焦在醫療這樣一個與個體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又深受社會文化、政治權力影響的領域,更是充滿瞭探索的誘惑。 我特彆好奇“殖民”這個關鍵詞在醫療史中的具體體現。殖民者帶來瞭他們的醫學知識、技術和理念,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瞭當地醫療的進步,例如引入瞭西方疫苗、外科手術等等。但同時,殖民也意味著不平等的權力關係,殖民者的醫療體係是否帶有等級色彩?是否優先服務於殖民者群體?對被殖民者的身體和健康又造成瞭怎樣的雙重壓迫?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殖民時期醫療資源的分配、醫療技術的傳播方式,以及殖民者對當地傳統醫學的態度和影響?我設想著,書中可能會通過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塊殖民地的疫情控製、某項殖民醫療政策的齣颱及其影響,來揭示殖民與醫療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以及它如何深刻地改變瞭當地人民的健康圖景。

评分

“現代性”是一個既令人興奮又令人不安的概念。它意味著進步、效率和理性,但也可能帶來新的不平等和異化。在東亞醫療史的語境下,我好奇現代性是如何被引入和理解的。是全盤照搬西方模式,還是在本土文化土壤中進行瞭改造?書中是否會探討,當現代醫學的科學理性與東亞傳統文化中的信仰、習俗發生碰撞時,會産生怎樣的張力?例如,關於疾病的成因,是歸結於細菌、病毒,還是依然保留著鬼神作祟、陰陽失調的觀念?在醫療資源的分配上,現代性是否加劇瞭城鄉差距、貧富差距?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個批判性的視角,審視現代性在東亞醫療領域帶來的雙重影響,既有積極的進步,也可能隱藏著新的問題。

评分

“性彆”在醫療史中的呈現,往往會觸及到非常私密的個體經驗。我期待書中能夠超越宏大的曆史敘事,挖掘齣那些被曆史洪流淹沒的個體故事。比如,女性在生育過程中的經曆,她們是如何麵對殖民者帶來的新的接生技術和觀念的?她們是否因為性彆身份,在獲取醫療資源時遭遇瞭不平等待遇?或者,在男權主導的醫療體係中,女性的身體是否被剝奪瞭自主權?而另一方麵,男性在殖民背景下的健康問題,例如勞工的職業病、戰爭帶來的創傷,又是否因為性彆身份而得到瞭充分的關注?我期待書中能夠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齣性彆如何在微觀層麵上,深刻地影響著東亞個體對疾病的體驗、對醫療的選擇,以及對生命意義的理解。

评分

“性彆”作為另一個核心概念,更是為這本書增添瞭更豐富的維度。傳統上,醫療史的研究往往側重於宏觀的疾病傳播、醫學技術發展,而較少關注性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期待這本書能打破這一窠臼,深入剖析在東亞殖民背景下,性彆如何影響瞭疾病的發生、傳播以及醫療資源的獲取。例如,女性的身體是否在殖民醫學的眼中被特殊化,甚至成為研究的客體?殖民時期的公共衛生政策,是否會因為性彆差異而對男性和女性施加不同的規訓?再者,女性在醫療領域中的地位,無論是作為患者、醫護人員還是民間療法實踐者,又經曆瞭怎樣的變遷?書中是否會探討父權製在醫療體係中的延續,以及殖民主義如何與既有的性彆不平等相互作用,形成更為復雜的社會病理?我甚至想象,書中或許會關注女性的生殖健康、母嬰護理等議題,以及殖民者對這些議題的乾預方式,這無疑會觸及到更深層次的社會文化和權力結構。

评分

“現代性”的引入,則讓我預感到這本書的視角將是動態的、批判性的。東亞的現代性轉型,往往伴隨著激烈的社會變革和文化碰撞。醫療領域在這場轉型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既是現代性理念的載體,也是現代性所帶來的挑戰的直接體現。書中是否會探討,西方現代醫學是如何被引入、接納、改造,甚至被質疑的?在尋求現代化的過程中,東亞社會是如何處理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之間的關係,是全盤接受,還是有選擇性的融閤?現代性的發展是否也帶來瞭新的醫療問題,例如環境汙染導緻的疾病、工業化帶來的職業病,以及城市化進程中人口健康的新挑戰?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東亞在走嚮現代化的過程中,醫療體係是如何一步步建構、演變,同時又如何不斷地在傳統與外來、本土與普世之間進行博弈和調適的。

评分

我一直在思考,“殖民、性彆與現代性”這三個概念是如何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它們並非孤立的變量,而是共同塑造瞭東亞醫療史的復雜圖景。例如,殖民者的到來,可能加劇瞭當地原有的性彆不平等,或者引入瞭新的性彆觀念,而這些都在現代性轉型的大潮中被進一步放大或重塑。書中是否會提供具體的曆史敘事,來展現這種多重力量的交織?比如,殖民者引入的某種疾病,可能對特定性彆群體造成瞭更大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又如何與現代性社會對兩性角色的期待相悖,從而引發新的社會問題?或者,在現代性追求進步的過程中,性彆固有的醫療需求是否被邊緣化,又如何在抵抗中爭取話語權?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係列精心構建的案例,來揭示這些概念並非抽象的理論,而是真真切切地影響瞭無數個體的生命和健康。

评分

從書名上看,這本書的地域聚焦在“東亞”,這是一個廣闊而多元的區域,包括瞭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等國傢。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處理這些不同國傢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在殖民、性彆與現代性的交織影響下,不同東亞地區的醫療史是否呈現齣獨特的麵貌?例如,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迅速實現現代化,其醫療體係的建構是否與中國和朝鮮半島有所不同?中國在晚清和民國時期,又經曆瞭怎樣的醫療變革,其殖民經曆是否使其醫療史呈現齣更為復雜的特點?我期待書中能夠通過比較研究,勾勒齣東亞地區醫療史的共性和個性,以及在相似的宏觀曆史背景下,不同國傢和地區如何走齣各自獨特的醫療現代化之路。

评分

讀到“東亞醫療史”這個書名,我立刻聯想到瞭一些我所熟知的曆史片段。例如,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傳教士在東亞地區建立醫院和診所,這既是殖民擴張的一部分,也是現代醫學傳播的重要途徑。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詳細探討這些早期醫療機構的建立背景、運營模式,以及它們對當地社會的影響?這些機構在服務當地居民的同時,是否也承擔瞭傳播殖民者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這些醫療活動是如何與當地傳統的醫療體係産生互動,是衝突、融閤,還是被逐漸邊緣化?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一幅生動的曆史畫捲,描繪齣殖民時期東亞醫療領域的復雜生態,以及不同力量之間的角力與博弈。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在殖民時期,醫療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權力運作的工具。殖民者通過控製醫療資源、推廣特定醫療理念,來鞏固其統治地位,同時也在塑造被殖民者的身體和思想。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殖民者如何利用醫療來推行其社會改造計劃?例如,通過推廣衛生觀念,來改變被殖民者的生活習慣,從而使其更符閤殖民者的期望;或者,通過控製生育,來影響被殖民地的人口結構。同時,我也想知道,被殖民者又是如何在這種權力結構下,進行抵抗和適應的?他們是否發展齣自己的醫療實踐,來規避殖民者的控製,或者在殖民者的醫療體係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

评分

“性彆”這個詞在我腦海中勾勒齣許多具體畫麵。我想象著,在殖民時期的東亞,女性的身體是否被當作瞭研究和實驗的對象?例如,對某些疾病在女性群體中的傳播方式的研究,是否帶有歧視性的視角?同時,女性在傳統社會中扮演的傢庭照料者角色,在麵對殖民者帶來的新疾病和新醫療技術時,又發生瞭怎樣的變化?她們是否被剝奪瞭原有的醫療知識和實踐能力,轉而依賴殖民者提供的醫療服務?或者,她們又以何種方式,在保守的社會環境和殖民者的雙重壓力下,發展齣屬於自己的醫療智慧和實踐?我期待書中能夠揭示齣,性彆視角下的醫療史,絕非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充滿著 nuanced 的細節和意想不到的抗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