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史:文明的碰撞和融合(增订三版)

阿富汗史:文明的碰撞和融合(增订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阿富汗历史
  • 中亚历史
  • 文明碰撞
  • 文化融合
  • 地区研究
  • 历史学
  • 增订版
  • 阿富汗
  • 三版
  • 中东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听到阿富汗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阿富汗曾经让二十世纪的军事大国苏联为之丧胆,也曾经让十九世纪的日不落国英国闻之色变,甚至连亚历山大大帝都在阿富汗吃尽了苦头。她一方面全力抵抗外来的入侵者;另一方面兼容并蓄,揉合来自四方的文化。历史证明阿富汗就像那擎天的玉柱,耸立在中亚的高原上。
帝国十字路口的百年烽烟:一部横跨欧亚大陆的权力变迁史 图书名称:帝国十字路口的百年烽烟:一部横跨欧亚大陆的权力变迁史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自中世纪晚期至近现代,横跨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一系列复杂权力博弈、文化交融与军事冲突。它并非单纯叙述某一个地理区域的历史,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因地缘政治的特殊性而成为列强角力场域的文明交汇地。这些地区,如中亚的草原地带、波斯高原的边缘以及黑海东岸的古老贸易路线,是不同帝国体系——从帖木儿的遗产到奥斯曼的扩张,再到沙皇俄国的南下和英国的东进——相互渗透、竞争与冲突的舞台。 本书的叙事核心在于“权力变迁”这一主题。我们首先探讨了游牧民族与定居文明之间长期存在的张力。草原上的铁骑如何周期性地打破既有的帝国秩序?定居的农业文明如何在其冲击下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和适应?我们详细分析了14世纪以来,帖木儿帝国在东方建立的短暂辉煌,以及随后的萨菲王朝在波斯建立的什叶派伊斯兰政权,这些政权在巩固内部统一和抵御外部入侵方面所采取的复杂策略。 随后,叙事重心转向了“大博弈”时代的黎明。18世纪起,随着欧洲列强的崛起,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加速,中亚和高加索地区逐渐被卷入全球权力结构的重塑之中。本书细致描绘了沙皇俄国(后来的苏联)向南扩张的“帝国主义驱动力”——无论是出于安全考虑、经济利益(如对棉花和矿产的渴求),还是单纯的民族主义情绪。与此同时,大英帝国则通过印度这一基地,构建了其抵御俄国渗透的“缓冲带战略”。 我们深入剖析了支撑这些帝国扩张的内部逻辑和外部环境。例如,俄国贵族地主的土地需求如何驱动其向南方的军事行动;英国殖民官僚体系如何利用信息不对称和金融手段,在遥远的边疆地区施加影响。本书特别关注了那些位于权力真空地带的、看似“边缘”但实则至关重要的汗国和公国——布哈拉、希瓦、浩罕,以及高加索地区的诸民族——他们并非被动的受害者,而是积极地在不同的宗主国之间进行周旋、结盟与反抗,试图在夹缝中维护其有限的自主权。 在文化与社会层面,本书探讨了在持续的外部压力下,这些地区的传统社会结构如何瓦解与重组。伊斯兰教在不同帝国统治下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在奥斯曼帝国,它与哈里发制度紧密相连;在俄国,它被视为需要被“驯化”的异教元素;而在本土的宗教改革运动中,它又成为了抵抗殖民影响的精神旗帜。我们考察了现代化尝试——无论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如坦子麦改革的余波,还是自下而上的意识形态斗争,如泛突厥主义和早期民族主义的兴起,如何塑造了现代民族国家的雏形。 本书的后半部分,重点转向了20世纪初期的剧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撕裂了奥斯曼帝国的残余势力,并为新的边界划分创造了机会。俄国内战及其随后苏联的建立,如何通过强制性的集体化和“民族区域化”政策,彻底重塑了中亚的社会经济结构。这些后帝国时代的遗留问题——民族认同的模糊性、水资源分配的矛盾、以及被强加的政治实体——为后来的动荡埋下了伏笔。 我们避免采用单一的、决定论的视角来解释这一地区的复杂性。相反,本书强调了地方精英的能动性、意识形态的变异性以及全球经济趋势的不可预测性。通过对大量外交电报、私人信件、地方历史记录以及考古发现的交叉引用,本书力求提供一个多层次、细致入微的宏大叙事,展现了在欧亚大陆这一关键地带,文明如何在剧烈的权力更迭中寻求生存、定义自身,并最终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读者将从中看到,权力是如何像河流一样,不断改变其流向,冲击着沿岸的文明结构,却也催生出新的、适应性更强的社会形态。这部历史,就是一部关于适应、抵抗与最终身份重塑的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何平


  英国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巴黎第十大学、淡江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和客座研究员。现任教于四川大学和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为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副会长,专研中国和欧洲文明史比较、西洋史学史、艺术史和科学史以及国际关系史。
 

图书目录

增订三版序
增订二版序
代 序
绪 言 世界聚焦阿富汗   1

第一章 黑色的星期二:不对称战争的终结   3
第一节 世贸大厦被撞毁   4
第二节 五角大厦遭到撞击   7
第三节 第四架被劫持的飞机   8
第四节 世贸中心损失惨重   10
第五节 发现嫌犯线索   12

第二章 宾拉登和他在阿富汗的事业   13
第一节 宾拉登的事业   13
第二节 宾拉登家族的经济帝国   16
第三节 「基地」   18
第四节 宾拉登与塔利班的关系   20

第Ⅰ篇 阿富汗的地理、民族和语言   27

第三章 地理、地缘与生态环境   29
第一节 兴都库什山、高原与平原、大河流域等自然气候条件   30
第二节 人口分佈与定居形式、生态环境问题   36

第四章 民族与语言集团   41
第一节 普什图人、塔吉克人   42
第二节 突厥语系民族   45
第三节 哈札拉人与其他少数民族   46

第Ⅱ篇 阿富汗的文化和宗教   49

第五章 阿富汗的文化   51

第一节 文化形成的社会历史环境   51
第二节 古代的文化渊源:丝绸之路、佛教与古典艺术   54
第三节 伊斯兰教文化的崛起   57
第四节 现代阿富汗的文化复兴   58

第六章 阿富汗的宗教   61
第一节 作为信仰的伊斯兰教   61
第二节 塔利班政权下的宗教、文化与社会   63

第Ⅲ篇 上古时代   71

第七章 波斯帝国统治下的阿富汗   73

第一节 波斯帝国的统治   73
第二节 阿富汗的短暂独立   75

第八章 希腊化时代的阿富汗   77
第一节 亚历山大征服阿富汗   77
第二节 阿富汗归属塞琉古王朝   81
第三节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   82

第九章 贵霜帝国统治下的阿富汗   89
第一节 从定居到建国   89
第二节 大月氏人统治时期中国与阿富汗的关系   91

第十章 萨珊波斯、恹哒人对阿富汗的统治   93
第一节 从萨珊波斯到恹哒   93
第二节 恹哒人对阿富汗的文化冲击   95

第Ⅳ篇 中古时代   97

第十一章 中古初期的混乱局势   99

第一节 政局不稳,战事更迭   100
第二节 一位来自中国的访客   101

第十二章 阿拉伯人对阿富汗的统治   103
第一节 阿拉伯的兴起与统治阿富汗   103
第二节 阿拔斯王朝时阿富汗对独立的追求   107

第十三章 蒙古人的统治   115
第一节 从成吉思汗到合赞汗   115
第二节 帖木儿王朝   118

第Ⅴ篇 十六至十九世纪   123

第十四章 蒙兀儿和萨法维王朝统治下的阿富汗   125

第一节 蒙兀儿王朝的统治   125
第二节 阿富汗对异族统治的反抗   128

第十五章 阿富汗民族国家的形成   131
第一节 杜兰尼王朝(1747-1842年)   131
第二节 杜兰尼王朝的政治结构   134

第十六章 英国对阿富汗的两次入侵   137
第一节 英国第一次入侵(1839-1842年)   137
第二节 英国第二次入侵(1878-1881年)   148

第十七章 阿富汗的再统一   155
第一节 巩固统一的措施   155
第二节 对外关系   159
第三节 阿富汗青年的怒吼   161

第Ⅵ篇 二十世纪的阿富汗   165

第十八章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阿富汗   167

第一节 阿富汗的独立(1919年)   167
第二节 二十世纪上半叶阿富汗的社会发展   171
第三节 二十世纪上半叶阿富汗的对外关系   176

第十九章 二十世纪下半叶的阿富汗   181
第一节 1950-1970年代:在苏联的影响下风云变幻   181
第二节 1978-1989年:阿富汗政权的危机和苏联的出兵   185
第三节 阿富汗的抵抗   199
第四节 苏联的撤兵   208

第Ⅶ篇 进入二十一世纪   213

第二十章 新世纪的第一场战争   215

第一节 英美联军和反塔利班的北方联盟   215
第二节 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   220
第三节 二十世纪末叶军事革命的实验场   224

第二十一章 阿富汗现代化的问题与反思   229
第一节 基本教义派和恐怖主义的根源   229
第二节 阿富汗问题的复杂性   235

第二十二章 战后阿富汗   239
第一节 阿富汗的重建   240
第二节 宾拉登之死   245
第三节 阿富汗和解进程的开启   253
后 记   271

附 录   273
阿富汗国情资料   275
大事年表   283
参考书目   28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小心翼翼地捧起这本《阿富汗史: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增订三版)》,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便扑面而来。书页泛黄的质感,以及那封面设计中透出的沧桑感,都让我仿佛穿越了时光的壁垒,与那些古老的文明对话。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是理解其当下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而阿富汗,这个位于亚欧大陆十字路口上的国度,其历史本身就构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文明交融史。从琐罗亚斯蒂亚的古老信仰,到佛教在犍陀罗地区的辉煌,再到伊斯兰教的传播,以及后来蒙古铁骑的席卷,每一次外来文明的到来,都不仅仅是征服,更是深刻的融合与重塑。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些文明在阿富汗留下的独特印记,比如建筑、艺术、语言、宗教习俗,以及它们如何在当地文化的基础上,演变出独具特色的阿富汗文明。书中“文明的碰撞与融合”这个副标题,更是点燃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渴望知道,在一次次的碰撞中,是哪种文明的元素最终占据了主导?又是哪些元素被巧妙地吸收和转化,形成了今天阿富汗独特的文化景观?这本增订三版,想必也包含了不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更为详尽的史料,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吸引力。

评分

当我把这本《阿富汗史: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增订三版)》捧在手里,一种厚重的历史感便扑面而来。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力量,仿佛浓缩了阿富汗这片土地上悠久而曲折的文明发展史。我一直认为,阿富汗是理解中亚乃至世界历史变迁的一个绝佳切入点,因为它地处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历来是各种文明交汇、碰撞、融合的舞台。从古代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到佛教在犍陀罗地区的繁盛,再到伊斯兰教的传播,以及后来蒙古帝国、帖木儿帝国等在此留下的印记,阿富汗的历史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些文明在阿富汗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独特痕迹,比如建筑风格、艺术形式、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是如何在相互作用中发生演变,又是如何最终形成了具有阿富汗特色的文明融合体。我渴望通过阅读,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文化在碰撞中的火花,以及它们在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增订三版,无疑意味着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我对此充满了期待。

评分

当我看到《阿富汗史: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增订三版)》这本书时,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等待着我去探索。我一直觉得,阿富汗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连接着东方与西方,是古代文明交流的重要枢纽。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古老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是巴米扬大佛的宏伟,是伊斯兰艺术的精美,以及无数王朝在此兴衰更迭的画面。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阐述,不同的文明,如波斯、希腊、印度、中亚游牧民族,以及后来伊斯兰文明,是如何在阿富汗这片土地上进行碰撞,又是如何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阿富汗文明。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生动的叙述,让我能够感受到那些历史事件的脉搏,理解那些文化交流的细节。这本增订三版,对我来说,意味着它不仅内容扎实,而且经过了最新的学术检验,让我更加期待它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就带着一种古朴而又神秘的气质,正如我对阿富汗这个国度本身的感觉。我一直认为,历史不是枯燥的年代记,而是由无数鲜活的人物、跌宕起伏的事件和深刻的文化变迁所组成的宏大叙事。《阿富汗史: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增订三版)》这个名字,就已经预示了其内容将是多么丰富而充满张力。阿富汗,这个曾经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枢纽,连接了东西方文明的命脉。在这里,波斯帝国的余晖与希腊化文化的痕迹交织,佛教的香火与伊斯兰的清真寺并存,而游牧民族的勇猛和定居文明的智慧,也在这片土地上相互激荡。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描绘这些不同文明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复杂的互动,有时是和平的交流,有时是激烈的冲突,而最终,却又在相互的碰撞中,催生出新的文化形态。我期待书中能有精彩的细节描写,能够让我感受到那些古代的市集,那些宏伟的佛塔,以及那些在战火纷飞中依然坚守信仰的人们。增订三版,意味着它经过了时间的沉淀,作者一定对史料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和更严谨的考证,这让我对内容的质量充满信心。

评分

拿到这本《阿富汗史: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增订三版)》的时候,我心里是既激动又充满期待的。我对阿富汗这个国家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情结,它仿佛是中国连接西方世界的一扇神秘的窗户,而这扇窗户后面,一定隐藏着无数令人着迷的故事。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古代丝绸之路上川流不息的商队,是犍陀罗地区精美绝伦的佛像雕塑,是波斯帝国留下的雄伟建筑,以及后来伊斯兰文明带来的独特艺术风格。这些,都是阿富汗作为文明十字路口的生动证明。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帮我解开那些历史的谜团,比如,在不同的文明浪潮冲击下,阿富汗本土的文化是如何应对的?是坚守,是同化,还是在碰撞中找到了新的生命力?书中“文明的碰撞与融合”这个主题,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渴望看到作者如何描绘那些具体的历史细节,如何让我们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是如何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交流、甚至发生冲突。这本书的增订三版,更让我相信它的内容一定更加充实和权威,足以引领我进行一次深入的阿富汗历史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有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美感,仿佛在诉说着阿富汗那古老而又多舛的命运。拿到《阿富汗史: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增订三版)》的那一刻,我便被它所吸引,我知道,这绝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历史读物。阿富汗,这个地处亚洲腹地的国度,它的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文明交融史。从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希腊文化,到佛教在犍陀罗地区的发展,再到伊斯兰教的传入,以及后来与波斯、突厥、蒙古等民族的长期互动,阿富汗就像一个巨大的熔炉,不断地接纳、碰撞、融合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文明元素。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描绘这些文明碰撞的具体过程,它们是如何在阿富汗这片土地上留下各自的印记,又是如何在相互作用中,最终塑造了今日阿富汗的独特文化和社会面貌。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阿富汗文明融合的复杂性与独特性。这本增订三版,相信会让我在探索阿富汗历史的道路上,获得更全面、更透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仿佛蕴含着一股来自遥远过去的强大力量。我拿到《阿富汗史: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增订三版)》的时候,就被它封面设计的意境所吸引,那种古老而又神秘的图案,让我立刻联想到阿富汗那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我一直认为,阿富汗是中亚地区一个非常特殊的地理和文化节点,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无数条文明的丝线在此交织、碰撞、融合。从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希腊化影响,到佛教在犍陀罗地区的传播,再到伊斯兰教的兴起和传播,以及后来与波斯、突厥、蒙古等文明的长期互动,阿富汗的历史注定是一部充满戏剧性的文明交响曲。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解读这些文明碰撞的具体过程,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又是如何在激烈的碰撞中,逐渐孕育出阿富汗独有的文化基因。这本书的增订三版,让我相信它所包含的内容一定更加丰富和深入,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它来揭开阿富汗历史的层层迷雾,感受那片土地上文明融合的独特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深邃的蓝色背景上,用金色的线条勾勒出古老波斯壁画的风格,仿佛瞬间将人拉回到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我拿到这本《阿富汗史: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增订三版)》时,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我一直对中亚这片土地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阿富汗,这个被誉为“帝国坟场”的国家,其历史充满了传奇色彩和血泪交织。从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到丝绸之路的繁荣,再到伊斯兰文明的传入,直至近现代的种种动荡,阿富汗就像一块被无数文明碾磨过的宝石,折射出复杂而迷人的光芒。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还没能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目录和前言,就足以让我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和这本书的厚重。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不同文明在阿富汗这片土地上如何交融、影响,甚至相互激荡的详细阐述。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些曾经辉煌的帝国,那些在此汇聚的商队,以及那些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韧与抗争。这本书的增订三版,也意味着它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和内容的完善,这让我更加相信其内容的可靠性和深度。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无数个阅读的场景,想象着在安静的午后,一杯热茶,一本书,就能带领我遨游于浩瀚的阿富汗史之中,探索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秘密。

评分

这本书的质感,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不一般,沉甸甸的,封面上的图案也很有故事感,仿佛一眼就能看到古老文明在此地留下的痕迹。我一直对阿富汗这个地方充满好奇,它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我想要去了解它的过去。我总觉得,作为一个连接东西方的重要地理位置,阿富汗的历史一定充满了各种文明的交织和碰撞。从古老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到佛教的兴盛,再到伊斯兰文明的传入,以及后来蒙古人、波斯人、突厥人的影响,这片土地见证了太多历史的变迁。我最期待的是,书中能够详细地阐述这些文明是如何在阿富汗这片土地上相互作用,是如何在冲突中学习,在融合中发展,最终塑造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阿富汗。我希望能够从书中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冲击力,以及不同文化元素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存,或者又为何会激起波澜。这本增订三版,意味着内容一定更加完整和有深度,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它来了解阿富汗那丰富而复杂的历史画卷。

评分

收到这本《阿富汗史: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增订三版)》的时候,我第一眼就被它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将古老图腾和现代地图元素巧妙融合的设计,仿佛在诉说着阿富汗穿越古今、连接东西的地理和文化意义。我一直觉得,阿富汗的历史,是中国、印度、波斯、希腊等众多古老文明交汇融合的绝佳案例,是一部活生生的“文明大观园”。从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希腊化浪潮,到贵霜帝国时期佛教的鼎盛,再到伊斯兰教的传入和萨曼王朝、伽色尼王朝的兴衰,每一次的变迁,都像是给这片土地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迫切地想了解,书中是如何细致地梳理这些文明碰撞的脉络,是如何展现它们在阿富汗这片土地上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最终形成独特文明融合体。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能有深刻的分析,揭示出文明融合背后的驱动力,以及这种融合对阿富汗社会、文化、政治格局产生的长远影响。这本书的增订三版,无疑代表着作者对这一领域有着持续的投入和更新,我非常期待从中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洞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