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一八九○年,德国医生尤里尔斯˙律特哲(Julius Lütje)和插画家法兰兹˙玛德莱纳(Franz Maddalena)共同创作的《不爱干净的丽莎》(Struwwelliese)问世,他们模仿海因里希˙霍夫曼(Heinrich Hoffmann)在一八四五年出版的《披头散发的彼得》(Struwwelpeter),结合生动的图片与警世的故事,希望能呈现女生版的「彼得」。此书与《披头散发的彼得》以及威廉˙布施(Wilhelm Busch)所创作的《马克斯与莫里茨》(Max und Moritz),三本书在德国拥有「黄金三书」的称号。
《不爱干净的丽莎》继承了《披头散发的彼得》的创作模式,将活泼有趣的图片搭配上琅琅上口的故事,试图站在儿童的角度看世界,不仅能做为教化、训斥用的儿童读物,也能带给孩子欢乐。本书总共由五个小故事所组成,书的主角有着一般孩子常见的坏习惯,她们脏兮兮、调皮捣蛋、贪吃、爱睡,在故事的最后也都受到了惩罚。这本书在当时造成了大轰动,受到众多读者的欢迎。
当男孩「彼得」转化为女孩「丽莎」
本书作者开宗明义就表明,「彼得」是给男孩的故事,「丽莎」则是要给女孩,因此和《披头散发的彼得》有不少能相互对照的故事。彼得一出场便披头散发,指甲又长又尖,丽莎则是看起来睡眼惺忪,不但头发乱七八糟的,连衣服、鞋子都破破烂烂的,邋遢的程度更胜于彼得。另外,《披头散发的彼得》中的第七个故事出现了不爱喝汤的贾帕,反观丽莎却是个爱偷吃东西的小丫头,若将两者放在一起看,便发现饮食一直都是孩子们会遇到的问题,挑食不吃东西会变瘦、饿死,贪食偷吃东西则是会呕吐、生病。
或许是为了和原着呈现出差异,区别男孩和女孩,本书在角色形塑和题材选取上,都呈现了刻板印象中的女性。在其中一个故事中,丽莎收到了一个美丽的洋娃娃,但是她不但没有好好照顾它,还恣意破坏、凌虐,最后连小狗都看不下去了,只好出面来给她一点教训。这个故事可以与《披头散发的彼得》第二个故事「残酷的弗德里克」相互对照,虽然两人在故事的结尾都被狗咬,但是弗德里克欺负的是狗、丽莎欺负的是娃娃,如果说弗德里克最后得到的是报复,那么丽莎则是惩罚,这两个故事不但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男孩、女孩应有行为的期待,也反映了女孩和男孩在游戏对象上的差别。
《不爱干净的丽莎》不但承袭了《披头散发的彼得》的形式与风格,它们也都採用了德国民间传说的元素。这两本书中分别出现了一个老人,《披头散发的彼得》中的「巨人尼可拉斯」狠狠地惩罚了欺负小黑人的男孩们,可内希特˙鲁普雷希特(Knecht Ruprecht)则惩罚了晚上睡觉前不愿意祷告的丽莎。
事实上,这个穿着深色长斗篷、留着一脸白胡子的可内希特˙鲁普雷希特即为德国民间传说中「圣尼古拉」(Saint Nicholas)的随从,而圣尼古拉也就是「巨人尼可拉斯」的原型。欧洲传说中,圣尼古拉总是穿着红色或白色的主教服饰,而可内希特˙鲁普雷希特则是穿着黑色或咖啡色的长斗篷,到了每年的十二月六日(这天是圣尼古拉的庆日),他们会一起到街上巡视、探视孩子,如果孩子们有乖乖祷告,就会得到点心,如果没有的话,就会被可内希特˙鲁普雷希特痛打一顿。《不爱干净的丽莎》中的鲁普雷希特身上背着一个大大的麻布袋,里头就是背着圣尼古拉要送给乖孩子的礼物。有趣的是,圣尼古拉与可内希特˙鲁普雷希特的模样或多或少也影响了现在我们熟知的圣诞老人的形象。
从女孩角度出发再创经典
自从《披头散发的彼得》在一八四五年首次出版以来,各种形式的改编作品不断出现,有的把主角放在不同的文化脉络下,有的则把它转化为政治寓言。《不爱干净的丽莎》则是第一本以女孩角度再创作的改编作品,大约半个世纪后,一九五○年又有另一个写给女孩的版本出现了,书名一样也是《不爱干净的丽莎》,新一代的创作者则为查利˙葛来方纳 (Charly Greifoner)与西里˙史密特-泰希曼(Cilly Schmitt-Teichmann),这个版本的绘画风格比较现代,故事也大不相同,新版本的丽莎身上拥有更多坏习惯,除了说谎、爱搞破坏、贪吃、贪睡和不喜欢祷告之外,她还多了挑食、打扮邋遢、不认真上课等等不好的习性。
相较于一九五○年的新版本,本书的画风确实较有年代感,但绘者玛德莱纳的巧思并没有因为时间久远而消逝。书中有许多情节以连贯方式呈现,可以感受到人物动作的接续感,十分活灵活现。另外,文字方面也相当简洁有力,律特哲运用类似诗文的写法,使整本书充满韵致。《不爱干净的丽莎》吸取了《披头散发的彼得》的养分,但却不落入俗套,作者以不同的视角、选取不同的题材再创作,充分展现其不同以往的魅力,无论是生动夸张的图片、令人发噱的情节,或者充满韵律的文字,即使过了超过一百年,依然能带给读者无限的趣味与惊奇。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有其历久不衰的魅力,「黄金三书」蕴藏欧洲民间传说,饱含过往人民的思想,尽管有的情节到了现代可能稍嫌不合时宜,教养孩子的观念也与现代不再相同,但读者仍能从中单纯享受百年图画书的美好,回到现代图画书正要开始发迹、发光的那个年代。
韦伯文化「儿少文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