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代雕塑史

台灣近代雕塑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蕭瓊瑞
图书标签:
  • 台湾雕塑
  • 近代雕塑
  • 艺术史
  • 雕塑史
  • 台湾艺术
  • 艺术研究
  • 文化研究
  • 雕塑家
  • 台湾文化
  • 美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灣近代雕塑史》是知名美術史家蕭瓊瑞教授繼《台灣美術史綱》、《圖說台灣美術史》、《戰後台灣美術史》等著作後,又一專題式論著;以三十篇章,綜論台灣自黃土水以降的近代雕塑發展。涵蓋:寫實性的泥塑、木石雕、現代雕塑、裝置性雕塑、鋼雕與機動性雕塑、打破媒材限制的軟雕塑,以及從傳統木石文化產業出發的現代性表現,最後論及公共藝術的發展等,是一本關於台灣雕塑發展最為全面性與深入的著作,既保存歷史,也前瞻未來。
书籍简介:《台湾电影的流变与文化意涵》 第一章 殖民地回响与早期探索 (1895-1945) 本书深入剖析了台湾电影在日治时期(1895-1945)的萌芽、发展与困境。这一时期的电影活动深受日本殖民政策的影响,既是文化渗透的工具,也催生了本土创作者的初步尝试。 1.1 影像的引介与早期放映形态: 自1890年代末期,电影作为一种新奇事物被引入台湾。早期的放映多以新闻纪录片和日本本土制作的影片为主,主要服务于殖民当局的宣传目的。我们详细考察了1910年代至1930年代初期,台湾各地“映写会”和戏院的兴起,分析了这些场所如何成为信息传播与大众娱乐的中心。电影放映往往与“弁士”(默片解说员)的现场表演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观影文化。 1.2 台湾本土电影的诞生与题材局限: 尽管受到严格的审查制度制约,台湾本土电影制作仍有零星的尝试。本章重点梳理了如林氏兄弟(林和春、林秋芳)等早期制片人的活动。这些早期的本土作品,大多集中于纪录片性质的影像记录,或改编自民间故事与歌仔戏的影像化尝试。我们分析了当时的胶片获取难度、技术人才的匮乏,以及审查制度如何有效地限制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尤其关注了“有声化”进程中,本土电影人面临的巨大技术鸿沟。 1.3 战争时期(1937-1945)的“皇民化”影像叙事: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殖民政府加强了对电影内容的控制,推行“皇民化”运动。电影成为强有力的政治宣传工具。本节详尽分析了这一时期官方主导的纪录片和故事片中,如何构建“大东亚共荣圈”的想象,以及如何刻意消弭或扭曲台湾本地的身份认同。通过对现存的极少数残片和官方档案的交叉比对,还原了当时电影工作者的生存状态与创作的无奈。 --- 第二章 战后重建与“健康写实”的时代烙印 (1945-1960) 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电影工业经历了重建,并迅速被纳入战后社会秩序的重塑之中。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政治主导下的内容生产和对“健康写实”美学的推崇。 2.1 接收初期的电影机构与技术接管: 战后初期,原有的日资电影机构被接收,成立了如“台湾省电影摄制厂”等公营机构。本章探讨了技术设备、人才的重新分配过程,以及国语(北京话)电影制作的全面取代“日语”或闽南语的现象。档案研究显示,这一时期的电影制作主要承担着“政治教化”与“社会稳定”的双重任务。 2.2 “健康写实”的叙事范式与文化功能: 1950年代,以“健康写实”为核心的美学路线主导了国语片的创作。这些影片强调积极乐观的精神、对传统美德的坚守,以及对“反共抗俄”主题的隐晦或直接表达。本节细致分析了如李泉赞、陈焕文等导演的作品,探讨了“健康”的定义在当时语境下,如何排除了对社会阶层矛盾和底层疾苦的关注。我们考察了审查制度如何确保了这种单一叙事模式的持续性。 2.3 闽南语电影的艰难复苏与民间需求: 尽管国语片占据主流,但民间对使用本土语言(闽南语)的电影仍有强烈的需求。本章专门研究了1950年代闽南语电影的“野台戏”式制作模式——低成本、高产量的通俗娱乐片。这些影片在技术上粗糙,但因其贴近民间生活和语言习惯,占据了重要的市场份额。我们分析了这些通俗剧如何满足了底层观众对情感宣泄和传统伦理的关注,并探讨了官方对这一“非主流”电影的压制与规范。 --- 第三章 电视冲击与“健康写实”的衰颓 (1960-1970) 1960年代,随着电视媒体的兴起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传统制片厂的优势逐渐瓦解,电影叙事风格开始寻求转型。 3.1 电视台的介入与电影人才的回流: 电视的普及极大地分流了观众,迫使电影界进行反思。本章记录了许多电影工作者转向电视戏剧制作的现象。同时,我们也关注了台湾早期电视机构如何通过自制剧集培养了新的影像叙事人才,为后来的新电影运动储备了能量。 3.2 邵氏与中央电影公司的合作与竞争: 香港邵氏兄弟公司在台湾的投资和合拍,对本土制片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节分析了合拍片在技术和资金上的优势,以及它们如何部分地填充了市场空缺。同时,我们也对比了中央电影公司(中影)在政府支持下,力图在商业与教化之间寻找平衡的努力,特别是中影对本土题材的挖掘尝试。 3.3 现代主义的微光:白光与实验性的触碰: 在主流“健康写实”之外,少数创作者开始尝试更具现代主义色彩的表达。本章聚焦于如白光等导演在题材和手法上的先锋探索,尽管这些尝试往往因为资金短缺和审查压力而未能形成主流。我们考察了这些作品如何隐晦地触及了都市化带来的疏离感和个体迷惘。 --- 第四章 新浪潮的蓄势与文艺片的兴起 (1970-1980) 1970年代是台湾电影风格剧烈变动的十年,本土意识的觉醒与国际艺术思潮的传入,为随后的“新电影”爆发积蓄了巨大的能量。 4.1 西方电影教育的影响与“光与影”的学院派探索: 随着出国留学的台湾学生回国,他们将欧洲(特别是法国新浪潮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理论和美学思想带回了本土。本节详细介绍了台湾电影界对电影语言(如长镜头、手持摄影、非线性叙事)的重新审视,以及对美国好莱坞工业模式的反思。 4.2 传统“文艺片”的转型与琼瑶时代的文化符号: 琼瑶小说改编的电影在1970年代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本章分析了这些电影如何将传统才子佳人模式与现代都市青年的情感困境相结合。这些影片虽然不被视为“新电影”,但它们极大地拓宽了电影在处理细腻情感和构建偶像叙事上的可能性,塑造了一代观众的审美取向。 4.3 侯孝贤、杨德昌等先驱者的早期作品研究: 这是本书的关键转折点。本章将深入剖析侯孝贤、杨德昌、柯一正等人在电视或短片领域积累经验后,首次登上电影舞台的作品。我们分析了他们作品中对台湾社会现实的关注(如眷村生活、都市边缘人),以及他们如何开始有意识地运用更写实、更克制的镜头语言,挑战了既有的戏剧化叙事结构。 --- 第五章 台湾新电影的崛起与文化身份的重构 (1980-1990) 1980年代,台湾新电影以其锐利的社会洞察力和高度成熟的电影语言,震惊了国际影坛,并深刻影响了台湾的自我认知。 5.1 新电影的创作主题与美学特征: 本章系统梳理了新电影的核心主题:乡土记忆的追寻(如《儿子的大玩偶》)、都市异化与代沟冲突(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以及对历史伤痕的集体疗愈。我们从技术层面分析了其标志性的“去戏剧化”处理、对非职业演员的偏爱,以及对白自然化的追求。 5.2 官方体制的支持与国际化的窗口: 探讨了中影在这一时期的双重角色——既是主要的制片方,也通过设立特定奖项和资助机制,间接推动了新电影的发展。同时,我们将分析《儿子的大玩偶》、《悲情城市》等作品如何在国际影展上获得突破,以及这些国际认可如何反哺了台湾本土电影生态的健康化。 5.3 新电影的女性视角与主体意识的觉醒: 重点关注了如张艾嘉、萧菊贞等女性导演的出现,她们的作品开始从女性的经验出发,审视家庭结构、性别权力关系以及战后台湾社会转型对女性身份的重塑。 --- 第六章 产业的剧变与多元化的探索 (1990年代至今) 进入1990年代,随着电影分级制度的建立、好莱坞大片的冲击以及本土资本的重新布局,台湾电影进入了产业化与风格高度多元化的新阶段。 6.1 商业片的回潮与类型片的成熟: 在经历了新电影对艺术性的极致追求后,市场开始渴望更具娱乐性的作品。本章分析了以蔡明亮、侯孝贤等导演为代表的艺术电影如何保持其国际地位的同时,我们也关注了如《麻将》、《一一》等作品在探讨现代性危机上的深度发展。同时,研究了香港电影的合流对台湾喜剧和动作片市场的影响。 6.2 偶像剧工业与青春电影的崛起: 台湾电视产业的成熟,催生了以偶像为核心的商业模式。本节关注了如《蓝色大稻埕》、《流星花园》等现象级作品对电影产业的渗透与人才的输送,以及这种模式对青春题材电影(如《蓝色大门》)的推动作用。 6.3 纪录片作为社会批判的持续力量: 尽管剧情片市场起伏不定,但台湾的纪录片在过去三十年间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本章考察了从关注社会运动、劳工议题到个人家族史的纪录片创作,分析了它们在公共议题讨论中的重要作用。 结论:持续不断的身份追问 总结台湾电影发展史,其核心动力始终在于对“台湾性”(Taiwanese Identity)的持续追问。从早期的殖民地叙事到战后的政治教化,再到新电影对历史的直面,台湾电影史是一部不断通过影像来协商、确认和解构自身文化位置的编年史。尽管面临全球化和资本化的挑战,台湾电影依然在艺术探索与社会关怀之间,保持着其独特的张力与深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蕭瓊瑞


  .現任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教授,專研臺灣美術史。

  經歷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長、國立成功大學藝術中心主任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委員
  .財團法人李仲生文教基金會董事、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
  .文化部國寶指定及重要古物審議委員兼近代藝術召集人

  著作
  .《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觀看與思維——臺灣美術史論集》、《臺灣美術評論全集——劉國松》、《島嶼色彩——臺灣美術史論》、《激盪與迴游——臺灣近現代藝術11家》、《歷史‧榮光‧名作系列——林覺》、《美術家傳記叢書——線條.行走.楚戈》、《美術家傳記叢書——焦墨.雲山.夏一夫》…等。

图书目录

序 / 蕭瓊瑞
第1章  矗立在黎明時刻的甘露水
第2章  在戰火困頓中前行
第3章  唐山渡台的雕塑家
第4章  省展初期自修有成的雕塑家
第5章  從土地到宇宙的雕塑巨峰
第6章  「五行小集」開啟的現代雕塑風潮
第7章  學院前世代的雕塑表現
第8章  第一代本土學院養成的雕塑家 (I)
第9章  第一代本土學院養成的雕塑家 (II)
第10章  多元跨域的雕塑家
第11章  傳統木雕的復興與素人雕塑
第12章  現代雕塑的拍岸衝擊
第13章  從泥漿出發的造型思維 (I)
第14章  從泥漿出發的造型思維 (II)
第15章  產業文化下的雕塑表現 (I)
第16章  產業文化下的雕塑表現 (II)
第17章  木雕藝術的現代表現
第18章  原住民的現代雕刻
第19章  鋼雕藝術與動態雕塑 (I)
第20章  鋼雕藝術與動態雕塑 (II)
第21章  雕塑之都的個別表現 (I)
第22章  雕塑之都的個別表現 (II)
第23章  多元媒材與軟雕塑 (I)
第24章  多元媒材與軟雕塑 (II)
第25章  多元媒材與軟雕塑 (III)
第26章  現代陶藝的多元表現
第27章  新學院與新典範的建立
第28章  畫家的雕塑和如畫的雕塑
第29章  輕質如詩的雕塑與卡漫化
第30章  台灣近代雕塑與公共藝術
附錄   台灣近代雕塑簡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821978
  • 叢書系列:藝術欣賞
  • 規格:平裝 / 344頁 / 16k / 19 x 26 x 1.7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雕塑除了作為一種藝術表達的形式,其實和現實生活及人類文明的發展,有著更密切的關係。從原始人類削木為器、敲石為器的「舊石器時代」,到研磨、鑽孔的「新石器時代」與「玉石文明」的萌現,再到捏土為器、燒土成陶的「土、陶器時代」,最後進入已經知道合金(銅、錫)比例的「青銅器時代」,不管是「模灌法」或「脫蠟法」,人類文明和雕塑技術的發展,其密切的程度,遠遠超乎一般人的想像。
   
  即使到了近代,雕塑作為一種純粹藝術表達的形式,其媒材的多樣、技巧的複雜,乃至作品和周邊環境間微妙的關聯,也都映現了這樣的一種藝術形式,有別於其他形式的強烈獨特性。
   
  台灣的近代雕塑,始於1895年的日治時期,脫離以往為宗教及生活而存在的附屬性質,成為藝術家表達心性、思維、情感的獨立創作,甚至進一步脫離藝術家而變成全民共有;黃土水及其作品,顯然正是這個時代變點最耀眼的歷史標的。
   
  不過,台灣的近代雕塑發展,從黃土水以降,便因為它在空間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加上製作成本的巨大耗費,也就脫離不了政權或資產階層的介入,乃至控制。
   
  從日治時期的政軍人物雕像,到戰後的偉人雕像,乃至特定民間團體假「公共」之名,行自我宣傳之實的圓環景觀,台灣的雕塑和其他地區的處境,或許沒有兩樣,但顯然更為艱困有之。
   
  即使如此,台灣的雕塑藝術家仍在艱難的環境下,累積了不容小覷的豐碩成果。本書從日治時期的第一位「天才」雕塑家黃土水開始,基本上依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計分三十章,試圖重現這些雕塑家在各種媒材、空間、情境、思維……下的多樣性面貌,為台灣文明歷程的發展留下一些可資保存、記憶、發揚的足跡。
   
  雕塑依其技法,可粗分「雕」與「塑」二種,前者為減法的手段,後者為加法;不過,在實質的施作上,顯然比這樣的說法複雜得多,包括那些相當專業的翻鑄或鍛造技術等。因此,雕塑的成果,往往也反應了一個社會或國家的經濟實力與心靈強度。
   
  再從觀眾的角度論,雕塑的欣賞也有一定的難度。表面上的寫實,其實是充滿了許多抽象的認知與轉移;比如你看到一個大理石雕刻的美麗女孩,你可以贊嘆她被雕作得多麼逼真!但試想:大理石的白,本身就不是真實女孩的血肉、髮色,如何能稱做逼真呢?
   
  因此,到底是雕塑更接近真實?或是繪畫?一般人或許不假思索地會以為具體存在的雕塑,自然比較平面的繪畫更接近真實。但回到前面的提問:大理石本身既非真實人體的色彩、質感,也無法涵蓋周邊的環境氛圍;相對而言,被一個邊框侷限的繪畫,在那樣的一個框架中,顯然更能「擬真地」傳達或掌握某些我們所認知的「真實」!
   
  本書無意著力於討論這些較具哲學思辨性的雕塑課題,而是以文化史、心靈史,乃至社會史的角度,試圖將台灣從日治以迄當代的雕塑發展,作一較抽樣性的整理與呈現,且著重在藝術家個人生命背景,以及代表性作品的詮釋;也試圖藉以建構出台灣歷史發展的主要軸線,乃至其間的微妙轉折。
   
  從傳統的泥塑、木雕、石雕、銅鑄,到現代的鋼鐵構成,乃至多媒材的軟雕塑與裝置手法……,台灣雕塑發展,呈現了台灣傳統與現代、外來與本土之間的多樣性遇合與融和。至於百分之一公共藝術基金的設立,更為台灣的雕塑家帶來了利弊互見的影響與挑戰,本書最後一章也對此有所著墨。

  至於因百分之一公共藝術設置,而出現的大量外國藝術家的作品,限於個人知見未全,選擇暫時擱置,還望未來有心人士的持續補正。
   
  本書的撰成與出版,要感謝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以及所有藝術家作品圖檔的提供;如此一個浩大的文化工程與歷史建構,如果沒有眾人的支持、諒解,是不可能完成的。至於《藝術家》雜誌的連載和結集,特別要向何發行人政廣先生、主編王庭玫女士,和編輯的琬尹、婉馨、娟如等幾位小姐,致上深深的謝意。
   
  最後,當然不能遺忘那位經常在深夜為我打字、掃描、傳送檔案的愛妻──陳雪美女士。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印刷品質,給我的第一印象非常好,這在台灣的學術出版品中,其實是相當難得的。它沒有那種廉價的、快速印製的質感,而是看得出出版單位在細節上的用心。特別是書中收錄的大量黑白照片和彩色拓印圖版,層次分明,色彩還原度很高,這對研究雕塑這門強調三維空間感的藝術來說至關重要。我特別留意了關於戰後從大陸遷徙來台的雕塑家群體的章節,作者細膩地描述了他們如何努力在新的土地上重建其藝術傳承,同時又必須面對台灣本土藝術風格的拉扯與融合。書中提到幾位雕塑家在創作中試圖融入的「地方感」,那種在異鄉尋找根源的掙扎,讀來令人感同身受。雖然書名是「近代」,但它並沒有止步於傳統定義的終點,而是勇敢地將觸角延伸到了當代複合媒材的應用,展現了台灣雕塑藝術的生命力與持續進化。總體而言,這是一本兼具學術嚴謹性與閱讀美感的深度研究專著,值得所有關心台灣美術史的讀者珍藏。

评分

翻開書頁時,我立刻被其敘事的節奏感所吸引。這不是一本平鋪直敘的百科全書,更像是一部層層遞進的史詩。作者在關鍵的轉折點,像是日治末期美學教育的轉變、或是戰後現代思潮的引進初期,都使用了比較大篇幅的論述來描繪時代的氛圍和藝術家的集體焦慮。例如,關於如何處理「去殖民化」的藝術轉向,書中分析了幾位重要藝術家如何從模仿西方古典形式,轉變為探索屬於自己的「島嶼線條」和「材質的真實性」,這種細膩的心理描繪,讓人彷彿能感受到創作者在時代洪流中的掙扎與堅持。書中關於媒材的探討也極為深入,從早期的石膏、青銅,到後期對木頭、水泥,乃至於抽象的空間構成的運用,都做了精彩的整理與歸納,讓讀者能夠從技術層面理解藝術語言的發展。總體而言,這本書的文字功力非常深厚,結構嚴謹,內容豐富到我可能需要反覆閱讀好幾次才能完全消化,它為台灣雕塑研究確立了一個難以超越的標竿,絕對是藝術史研究者與資深愛好者書架上不可或缺的重量級作品。

评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台灣視覺藝術發展的業餘愛好者,我必須承認,過去關於台灣雕塑的系統性著作相對較少,許多資訊都零散地存在於期刊論文或零星的展覽圖錄中。這本《台灣近代雕塑史》最大的貢獻,就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宏觀且紮實的架構,將這些散落的珍珠串聯成一條清晰的歷史長河。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沒有將雕塑視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來討論,而是不斷地將其置於當時的政治氣候、社會思潮,甚至都市計畫的背景下來解讀。例如,在探討戒嚴時期公共藝術的設置規範時,書中揭示了政府美學如何影響了雕塑的題材與風格,這讓我對那些看似中性的紀念碑有了全新的理解。這種跨學科的分析視角,極大地豐富了雕塑藝術在台灣文化史上的定位。而且,作者在選材上展現了驚人的廣度,不只涵蓋了學院派的菁英創作,還探討了民間信仰造像的演變,以及新興藝術運動對雕塑邊界的衝擊,讓我對「雕塑」的定義也產生了更寬泛的思考。

评分

這本關於台灣近代雕塑史的著作,對我來說簡直是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我過去總覺得雕塑這回事,離日常生活有些遙遠,頂多知道幾座著名的公共藝術品,但對於其背後的歷史脈絡、藝術家的創作心路歷程,幾乎是一無所知。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沒有用那種高高在上、充滿學術術語的腔調來俯視讀者,而是用一種極為平實卻又充滿熱情的筆觸,將台灣從日治時期到戰後,乃至於當代雕塑發展的演變,梳理得清清楚楚。光是看到那些早期藝術家,如何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下,努力探索西方雕塑語彙與本土文化精神的結合點,就讓人深感敬佩。特別是書中對於幾位關鍵性人物的深入分析,例如他們如何從傳統的造像技術轉向現代主義的抽象表現,中間經歷了多少掙扎與突破,這些細節的描繪,讓冰冷的藝術史瞬間變得有血有肉。我尤其喜歡它穿插的那些歷史照片和作品解析,讓我這個非科班出身的讀者,也能在腦海中勾勒出那段雕塑藝術萌芽、茁壯的艱辛歷程。讀完後,下次再走在街上看到那些雕塑,眼神裡頭絕對會多了一層理解與尊重,不再只是走馬看花地路過而已,這份收穫是無價的。

评分

老實說,我對藝術史類的書籍通常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的心情。期待的是知識的充實,害怕的是內容過於枯燥,讓人讀了昏昏欲睡。然而,這本《台灣近代雕塑史》完全顛覆了我的預期。它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不是按照時間線性地羅列作品,而是採用了主題式的切入,像是「殖民地現代性與本土雕塑的對話」、「戰後媒材的革新與批判性」等等。這種編排方式,讓讀者能夠在不同時期之間跳躍穿梭,反而更能捕捉到不同時代背景下,雕塑藝術所承載的社會意涵。書中對某些爭議性作品的探討更是精彩,作者不迴避地呈現了藝術評論界當時的激烈辯論,以及作品如何反映了社會的焦慮與集體意識的轉變。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翻閱書末的參考文獻,去追溯那些被提及的論點和理論基礎,感覺自己不只在看雕塑史,更是在參與一場深刻的文化思辨。對我來說,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位資深策展人帶著你,深入檔案室,親手觸摸那些被時間塵封的藝術脈絡,那種身歷其境的感受,是其他文獻難以比擬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