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六爻预测

周易与六爻预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周易
  • 六爻
  • 预测
  • 易经
  • 命理
  • 风水
  • 卜卦
  • 传统文化
  • 玄学
  • 占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学习易经之实务运用,可促进人际关系,融合职场运作,和谐家庭伦理等效益。

  周易为六经之首,蕴藏丰富的中国哲学与文化,本书第一章先介绍阴阳五行与刑沖合会等基本知识。第二章介绍金钱卦基本法则,大约有装卦方法、世应、用神、元神、忌神、仇神及六兽等。第三章介绍解卦基本判断,例如:动变生克、月破、日辰、暗动、独发、动散旬空、伏神飞神、六沖六合、三合三刑、进神退神、《千金赋》等。第四章分类解析共计有天气、财运、问病、婚姻、家庭、学业、功名、考试、工作、买卖、出行、行人、官司、借贷、开店、阳宅与风水、杂论等。第五章先介绍周易的基本概念与思维方式,然后浅析六十四卦卦义。

  于光泰深研中国数术文化,理论与实务兼备,也是梁湘润的入室弟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于光泰


  1957年生于台湾桃园市。

  学经历:
  辅仁大学中文博士候选人
  中央大学哲学博士生
  中华道教学院
  易经、风水、八字讲师
  建筑投资28年企划与执行

  相关着作:
  1.    八字基础会通
  2.    周易与六爻预测
 

图书目录

第壹篇    卜卦的基本认识
一、阴阳
二、五行
三、河图
四、洛书
五、十天干
六、天干五合与沖克
七、十二地支与生肖
八、三合∕六合∕六沖∕三刑∕十二时辰
九、六十甲子
十、十二长生
十一、四季旺衰
十二、八卦的事物类象
十三、《系辞传》论占筮之法
十四、《说卦传》的卦象解释
十五、八宫六十四卦表
十六、卜筮的基本注意事项∕祷词
十七、卦的基本认识
十八、梅花易数论卦象

第贰篇 六爻预测基本法则
一、绪言
金钱卦由来∕文王卦起源∕《易》卜占卦注意事项∕《卜筮全书》凡例∕以钱代筮法与祷词
二、装卦方法
干支装法∕安世应法∕装六亲法∕装六神法∕练习例
三、断卦基础知识
(一)象数与义理兼备
(二)野鹤祕法
四、六亲歌诀∕《卜筮正宗》六亲歌
五、论用神
六、世爻与应爻
七、取用神
用神不现∕用神两现∕旺相休囚
八、元神
九、忌神
十、仇神
十一、论六兽(六神)

第叁篇  六爻预测基本判断
一、生旺墓绝
二、无鬼无气
三、绝处逢生与贪生忘克
四、合处逢沖与沖中逢合
五、随鬼入墓与助鬼伤身
六、动变生克与沖合
七、独发
八、月破
九、日辰
十、暗动与日破
十一、动散与旬空
十二、伏神与飞神
十三、六沖
十四、六合
十五、三刑与自刑
十六、三合
十七、星煞、游魂、归魂、旺相、月将
十八、进神与退神
十九、反吟与伏吟
二十、卦变生克墓绝
二十一、《千金赋》(上)
二十二、《千金赋》(下)
二十三、爻位与应期
二十四、综论刑沖合会与诀语
断易总论∕何知章∕通玄赋∕碎金赋∕断易通元赋

第肆篇 六爻预测分类解析
一、天气
二、财运
求财∕谒贵求财∕终身财福
三、问病
四、婚姻
五、家庭(兄弟、夫妇、子嗣、同居)
六、学业、功名、考试
七、工作
八、买卖
九、出行
十、行人
十一、官司
十二、借贷
十三、开店
十四、阳宅与风水
十五、杂论
年运∕人口不安∕占赌钱∕占小人口舌∕胎孕∕占失物∕占梦

第伍篇  《周易》六十四卦探义
一、《周易》的基本概念
(一)、《周易》的架构
(二)、《周易》的作用
(三)、《周易》名称由来
(四)、《周易》与《易传》
(五)、《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
(六)、《周易》时间与空间的概念
(七)、简易、变易、不易
二、《周易》的思维方式
(一)、直观思维
(二)、形象思维
(三)、逻辑思维
(四)、辨证思维
(五)、象数思维
三、《周易》六十四卦探义
(一)、上经
 1.干2.坤3.屯4.蒙5.需6.讼7.师8.比9.小畜10.履11.泰12.否13.同人14.大有15.谦16.豫17.随18.蛊19.临20.观21.噬嗑22.贲23.剥24.复25.无妄26.大畜27.颐28.大过29.习坎30.离
(二)、下经
 31.咸32.恆33.遯34.大壮35.晋36.明夷37.家人38.睽39.蹇40.解41.损42.益43.夬44.姤45.萃46.升47.困48.井49.革50.鼎51.震52.艮53.渐54.归妹55.丰56.旅57.巽58.兑59.涣60.节61.中孚62.小过63.既济64.未济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易学源远而流长,自西汉武帝设立经学以来,历来註解《周易》的着作便多如牛毛,虽然整体上易学呈现百家争鸣之势,但整体来说学者们咸认为中华易学不出「象数易」、「义理易」与「图书易」这三大类。其中「象数易」与「图书易」是中华数术文化的重要源头,这点不言自明,并且熟悉数术文化的读者们也都知道:中华数术文化当中也非没有义理内容。事实上,易学虽有三大流派之别,其根柢还是在占筮一事上,因为《易》本来就是一本用来解释占筮结果的工具书,为《易》添上许多德性的学问的是一群生活在周朝晚期的人经百余年劳作之后才产生的结果。我们可以很公允地说,如果不是为了满足先民的占筮需求,《周易》便不会有最基本的卦象与卦辞内容,那么后来的易传思想也将无处挂搭。易学当中绝大多数的义理内容都是后起的,《易》的本质仍是在于占筮活动。换言之,象数更多地触及了周易的本质,而易理易则是周易的衍生物。

  「《易》本卜筮之书」,此一断言出自宋儒朱熹之口,此说可谓极有见地、掷地有声,乃一持平之论。朱子本身极为重视周易图书学,今人採用的《河图》与《洛书》就是朱子及其学生蔡元定所考定的版本,但这也毫不妨碍朱子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易理学与象数学,这正是易学家该有的态度,自宋代以后,魏晋时期遗留下来轻视象数易的风气已经有所改观了。

  在周易的冤三种学问中,用来预测命运的技术最早便归属于象数易,并在汉代达到第一次的高峰。在汉初,这套学问还属于古法(战国易),被称为古文经学派,代表人物是费直。费直易并没有得到官学地位,战国易这套古代筮法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亡佚过,始终流传在知识分子之间,但古法易在汉代并不得势,因此也没有在当时产生很大的影响力,但是这套运用《周易》进行预测的学问在西汉时期经历了一次至关紧要的改造,那便是京房易的诞生。费直易并没有立于官学,而京房易被立了官学。读者们眼前看到的这本书,其演法便是宋代被称为《火珠林》的一套预测术,也叫《文王卦》,这是在中华术数文化中少数历久不衰的一套命运预测术,其根源便在于西汉京房提出的这套易学体系,这在书中作者有详尽的说明。许多学者认为将五行思想与《周易》密切结合并带入六亲关系正乃是京房易的成就。子平学说当中也有六亲观念,从思想的发展史观点来看,凡喜爱中华术数文化的读者们都可以在这套「京房易─文王卦─火珠林」的占法中得到启发。

  在序文的最后,我想提到作者特别数度强调《增删卜易》中的「筮必诚心」、「占勿二念」、「我占必以直告,切莫昧己」思想。许多宋代以后的命运预测学说因为已经脱离了《周易》的体例,所以从业人员便不再重申古法中的这套核心价值,其好处是能够更接近市井小民,其缺点是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便日渐低落了,作者耳提面命地重申这一层思想,希望对读者们有一定的启发。

  京房易是中华数术文化中至关紧要且承先启后的一套学问,透过学习这套占法,并辩证地来理解中华数术文化的今与昔,我们便能够明白其源头为何,今日又该如何发展。

  于光泰深研中国数术文化,理论与实务兼备,也是家父  梁湘润的入室弟子,光泰先生的新书《周易与六爻预测》如今付印了,是部不可多得的好书,因上述机缘,行卯荣幸出版此书以飨读者,是为序。

行卯出版社社长  梁翰
写于丁酉年  台湾˙台北

图书试读

学习卜卦英据被之基础,整体言之,五行相生相克、天干五合、天干相沖、地支六合六沖、四季方位(东方甲乙寅卯木)、地支三刑、地支自刑、地支三合三会、地支六害、天干地支阴阳、六十甲子与空亡、二十四节气、五虎遁、五鼠遁、支藏天干、十二生旺库、神煞、十神生克、六亲取用等。刑沖合会等基本法则不熟,就成为进阶学习之障碍。

《系辞》云:「《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因此《周易》主导着占卜的发展趋势。阴阳之说至汉朝有了重大改变,易学家将五行与阴阳、八卦、天干、地支等结合出一套更绵密的占卦方式。

长生,犹人出生之时,往后源远流长。帝旺,极其旺盛,注意亢龙有悔。墓库,喜凶爻入墓,而吉尧不入墓。占病凶,占贼难捉,占失物难寻,占行人难归,财入墓落袋为安。绝,爻逢绝位,愿望难实现。如木爻化作亥水,称化长生;化作卯木,称化旺。化作未土,称化墓。化作申金,称化绝。其余仿此。长生与绝都在寅、申、巳、亥。帝旺则在子、午、卯、酉。墓库则在辰、戌、丑、未。

《野鹤》云:「晴雨之占,正可以此自试其术……予初学卜,皆赖天时之巧应,而得其玄奥之旨趣。」所以占断天气是卜卦基本入门功夫,且因为初学卜卦,取人事练习,有隐私而无法验证之困难。《黄金策》云:「阴晴当究父财,勿凭水火」。昔人以水爻为雨,妄言发动有骤雨,休囚仅是微雨。然而水旺在冬季,骤雨还是会发生在春夏,所以不攻自破。故云「凡占天时当看父财,勿看水火。」

朱熹说:「《易》本卜筮之书。」故先有符号,后有文字。符号部分有阴爻、阳爻之分,再由三个爻组成一个卦,相传始于伏羲,共有干(天)、兑(泽)、离(火)、震(雷)、巽(风)、坎(水)、艮(山)、坤(地)八个卦。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及凶生大业。」八卦重叠组成六十四卦,起于干、坤,终于既济、未济。至于六十四卦由何人组成,莫衷一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周易与六爻预测》这本书,是出于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感应”思想的探索。我一直认为,《周易》所代表的智慧,并非简单的迷信,而是古人对宇宙运行规律和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洞察。这本书将“周易”这一宏大命题与“六爻预测”这一具体实践相结合,让我看到了将抽象哲学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可能性。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阐释“卦爻”与“人事”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是否会提供一套清晰的“取象”和“比类”的方法论,帮助读者理解不同卦象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我期待书中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断吉凶”的层面,而是能够更深入地探讨“卦意”所蕴含的“道”,以及如何通过对卦象的理解,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决策,从而实现“顺应天道,趋吉避凶”。如果书中还能涉及一些关于“易经”的哲学基础,比如“太极”、“两仪”、“四象”等概念在六爻预测中的体现,那将是我非常乐于看到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理解中国传统智慧的一把钥匙,让我能更深切地体会到“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学。

评分

《周易与六爻预测》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仅仅是翻阅一下目录和前言,就已经被它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了。首先,书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正本清源”的意味,它不仅仅是关于占卜的技巧,更是将六爻预测置于《周易》这部博大精深的经典框架之下进行解读,这对于我这样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但又苦于无从下手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指引。我尤其期待书中对《周易》哲学思想的阐释,它如何与六爻的取象、断卦相结合,是否能够帮助我理解卦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饱学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带领我走进周易的殿堂,而不是仅仅提供一些死记硬背的口诀。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我预感会非常精彩,期待能看到作者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如何从看似复杂的卦象中抽丝剥茧,洞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之门,让我对“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有了更具象的理解和期待。

评分

坦白讲,我对《周易与六爻预测》的购买冲动,源于一种对“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追求。很多关于占卜的书籍,往往止步于“如何做”,而这本书,从名字上就传递出一种“为什么”的探索精神。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如何摇出卦、如何看卦的书,更是一本能让你理解“卦”的本质、理解“易”的智慧的书。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卦象”的解读,它是否能从更宏观的角度,比如天体运行、自然现象,甚至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来解释卦象的生成和演变?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作者如何将《周易》的核心思想,如“变易”、“不易”、“简易”,贯穿于六爻预测的始终。我对书中关于“预测的局限性”或者“如何趋吉避凶”的讨论也充满期待,毕竟,真正的智慧不仅仅是看到了未来,更是如何应对未来。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不仅仅成为一个“问事者”,更能成为一个“知事者”,理解命运的轨迹,并以更成熟的心态去面对。

评分

老实说,我对《周易与六爻预测》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实践指南”的需求。我接触过一些关于六爻的书籍,但往往要么过于玄奥,理论讲解晦涩难懂,要么过于浅显,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指导。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实用性的方法论。我对书中对于“起卦”的讲解特别感兴趣,是采用传统的铜钱法,还是有其他的创新?在“断卦”方面,作者是如何处理“卦变”、“爻变”以及“用神”的选择与提取的?这些细节的处理,直接关系到预测的准确性。我渴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清晰、逻辑严谨的学习路径,让我能够逐步掌握六爻预测的精髓,而非零散的技巧堆砌。而且,我非常关注书中对“卦理”的阐释,它是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卦象,以及它所象征的能量和信息。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培养“直觉”和“悟性”的建议,那将是锦上添花。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习六爻路上的得力助手,帮助我真正理解并运用好这一古老的预测术。

评分

《周易与六爻预测》这本书,从它所传达出的信息来看,似乎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刻梳理和现代解读。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周易》所蕴含的辩证法和阴阳五行理论充满好奇。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将这些抽象概念具象化,并应用于实际预测的可能性。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详细讲解,是否能够以一种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例如,通过生动的比喻或者实际的案例来阐释每个卦象的含义和象征。而“六爻”作为《周易》预测的核心,我更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每一爻的含义,以及它们在不同卦象中的动态变化。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仅仅在于预测未来的准确性,更在于它能否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连接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的桥梁,让《周易》的智慧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触手可及的实践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