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我不见得多了解自己的书,但我懂吉卜林的作品……对我来说,它们永不显得苍白,而是多采多姿,永远鲜活。」 乔治•欧威尔:「我十三岁的时候崇拜吉卜林,十七岁时讨厌他,二十岁喜欢他,二十五岁鄙视他,如今则再度佩服他。」 百年纪念版 中文世界全新译本 英国首位暨史上最年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卜林获奖作品《基姆》 与《印度之旅》、《缅甸岁之》齐名,英国殖民文学三大经典之三,东方主义研究经典文本 Modern Library二十世纪百大文学经典 BBC举办The Big Read「最爱的小说」 主角基姆自小在当时隶属于印度的拉合尔长大,他是英国人,但晒得很黑,就跟印度人没两样,他讲起英语噼里啪啦,但他偏爱讲本地话。照顾基姆的那个女人坚持他得穿欧洲人的服装,不过基姆发现做某些事时,换上印度服装或穆斯林的服装比较方便。 基姆的绰号是「世界之友」,他有结交各界人马的能力:他在夜里为光鲜亮丽的时髦年轻人办事;在屋顶上偷看妇女的居家生活,他与苦行僧也很熟。当然,基姆很清楚,那些都是不能曝光的祕密,因为他从会讲话开始,就见识了世间的各种邪恶。 尽管他与市集上的孩子完全平等相处,但他依旧是白人,最穷的那种白人。他深信父亲交代的那个魔法:有一天一切都将好转──率领世上最精锐军团的上校、奉绿野红牛为神的九百名一流家伙会前来迎接基姆,小基姆一定比父亲好命。有一天,当一名喇嘛来到拉合尔这里寻求协助,准备出发寻找心中的圣河,基姆认为这是他圆梦的契机,自告奋勇成为喇嘛的弟子:「我在神奇之屋听见你讲起山里那些新奇的地方,如果那么瘦小、那么习惯说真话的老人为了一条小小的河而出远门,我觉得自己似乎也该游历一番。如果我们命中注定要寻找那些东西,我们就必须找到。」 基姆与喇嘛上路了,他们为了心中怀抱的理想而走,即将遭遇世间的种种不平。出发搭火车时,有人介意一起搭车的是否同一阶级:「他来自什么国家?什么种族?什么村子?他是穆斯林?钖克教徒?印度教徒?耆那教徒?他的种姓阶级是高是低?」而行走的大道上,各个种姓的人熙来攘往,有婆罗门、银行家、銲锅匠、店主、理发匠、朝圣者、陶工……芸芸众生从来不绝,在这条生命之河,世上没有一条这样的大路。 吉卜林的《基姆》生动呈现了印度种姓制度、稠密的人口宗教、市集的纷扰多彩。其中「世界之友」(little friend of all the world)、基姆玩的游戏「大博弈」(The Great Game)皆隐含了吉卜林融世界局势与殖民主义于一炉的想法。19世纪,苏联与英国一直在中南亚地区对抗,争夺势力范围,「大博弈」即指两大帝国的对抗,因吉卜林写于本书而广为人知。 有人认为《基姆》是成长小说,也有人认为此书表露吉卜林局限于殖民帝国主义的视野;《基姆》是文学作品,也书写了历史:一次男孩的冒险、一部旅行成长故事,更是一次神祕心灵的探索之旅,亦是殖民主义不可抹灭的历史切面。影集与小说多次改编引用本书,其富含丰富语汇与殖民帝国主义的经典文本地位,显现出吉卜林的文学之笔值得仔细品读。 全球媒体一致赞誉: 名列Modern Library二十世纪百大文学经典 名列BBC举办The Big Read「最爱的小说」
十九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初是吉卜林的创作高峰期,旅居时,他创作短篇小说与旅行文学,1890年,他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消失的光芒》(The Light that Failed)。停留在美国的四年期间,他写作了广为人知的儿童经典文学《丛林奇谭》和《丛林奇谭二》。此后陆续完成了《勇敢的船长》、《原来如此•吉卜林故事集》,以及诗歌创作。他最有名的一首诗〈如果〉,在1995年BBC举办「英国人最喜爱的诗」民意调查中,被选为吉卜林最知名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