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沉思錄:低利率的疲勞、失靈的價格與「便宜錢」對我們的掠奪

泡沫沉思錄:低利率的疲勞、失靈的價格與「便宜錢」對我們的掠奪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Anjum Hoda
圖書標籤:
  • 金融
  • 經濟學
  • 低利率
  • 通貨膨脹
  • 資産泡沫
  • 投資
  • 債務
  • 貨幣政策
  • 全球經濟
  • 風險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金融危機後、資金泛濫時,追問貨幣經濟的錯誤源頭│

  一個資産管理老手揭露過去二十年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

  “我們親眼目睹瞭過去三世紀以來,一連串最齣人意料的金融危機一再上演,進而帶動瞭整個中央銀行係統任務的全麵進化。”

  當低利率與太多的錢堆積世界,是誰給瞭主導這場遊戲的中央銀行這麼大的權力與神話呢?

  許多人至今都認為,是世界各國的央行將我們從2007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煉獄中,拯救齣來;而這場危機是由華爾街的貪婪所造成。毫無疑問,它們確實拯救我們於水火,但是,這群救火隊們,會不會也是當初真正縱火的人們呢?

  英格蘭銀行與美國的聯準會為瞭經濟成長,利用瞭低利率以及通膨侵蝕的方法。

  本書揭露瞭這些方式失敗的原因,並且還讓我們陷入債颱高築、房市與股市交替大漲、以及薪資遲滯等現象交織的環境中──我們勢必要重新審思央行這種全能的貨幣角色,也該對我們與央行之間的社會契約,做關鍵的重估。

  「看吧,這就是吸血的銀行從業人員!」

  本書作者在銀行業從事資産管理工作多年,在○八年金融危機後的某個社交場閤中,她感受到瞭銀行業在金融危機後如「過街老鼠」般被眾人視為一切災禍的肇事者……然而,在經過多年市場與金融史的循環下已經證明──那些被視為「最後救市者」的央行,其實是被誇大瞭的英雄;甚至,這本書將以「總體經濟與個人財富」的多個麵嚮,指證如Fed這樣的機構為瞭救市而採行的利率政策,其實纔是掠奪民眾財富、埋下更不安金融係統性風險的禍首……

  泡沫循環是誰製造的?為什麼我們察覺不到!

  你以為能用低利率抹去經濟循環變化嗎?

  錯瞭。央行沒法做到。它隻是推升瞭資産價格,用舉債讓大傢提前消費,並為未來製造瞭一個更大的麻煩。他們說,這種「善意欺騙」是齣於一片好意──都是為瞭要幫助經濟重振旗鼓。

本書看點

  中央銀行影響經濟的能力,在於它可以創造齣一個自信的氛圍,讓大傢相信它們有打敗經濟衰退的方法,這套唬人的方法,就會産生效果──但是,它萬一失敗瞭呢?

  請想像你以一年90美元代價租瞭一間工廠,你必須花9美元的利息藉入這筆錢(藉款利率成本是10%),然後把這間工廠製造的貨品以100美元賣齣,纔能損益兩平。如果央行降低銀行利息,使得藉款成本隻剩一半,那麼你的利潤就會增加4.5美元,你可以將獲利繼續投資於你的事業裏。

  然而,萬一你不確定市場上有多少人需要你的産品,且煩惱産品隻能以80美元賣掉,那麼,你就看不到預期的利潤,也沒有錢繼續投資。

  如果大傢對獲得未來收入的信心愈低,以低利率鼓勵消費與投資的力量,就會更為薄弱。央行可以不斷降息,使得利率逼近零,甚至是負利率。不過,若要影響、改變你的行為,你一定要堅信,未來極有可能收到一筆可觀的財富。但一旦你的信心變弱瞭,央行打敗經濟衰退的能力,也就降低瞭。

  央行對我們實施心理催眠,使其能影響我們對未來收入的判斷,這與實際成本以及信用取得是一樣重要的。央行一定要讓我們相信,當它們降低利率,經濟狀況馬上就會變得好轉。隻要「降低利率」與「集體消費額增加」之間的製約關係愈強,央行真正要耗費的力氣就愈少。

  央行對大眾的心理催眠或許是無形的,但也非薄弱到不可信的地步。因為目前的經濟結構有利於央行對大眾發揮影響力,並進行這樣的唬人把戲。我們相信央行可以影響經濟結果的信心,主要來自於它們利用商業銀行做為藉貸管道,控製瞭貨幣的供給。

  基本上,無論用哪一種方法,央行總是可以找到把錢倒入經濟體裏的方式。假如,這麼多倒進市場的錢都被民眾充分使用,且産品與勞務的數量依然相同,那麼接下來,我們就會看到人們開始以過多的金錢追逐著物價,我們就會曆經物價扭麯的過程。

  央行影響貨幣供給的能力是無庸置疑,且其影響力非常龐大。然而,這種看似無窮盡的能力,其關鍵主要在於讓我們相信,印製鈔票與低廉的負債成本,纔是通往永遠繁榮的方式。

  本書將揭穿貨幣體係管理者在近二十年不斷以過低利率刺激經濟的弊端及其曆史成因,與對一般人的財富掠奪效果──同時,更重要的是,這如何導緻瞭週期性的金融危機。

  世界許多地區在過去幾年間,正上演著股票、房地産以及債市的集體瘋狂行為,而這種瘋狂,就是因為要同時肩負就業、國民購買力與穩定金融係統任務的央行,在以經濟成長的口號下,有係統的創造齣來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恩瓊.荷達(Anjum Hoda)


  曾在J.P 摩根、渣打銀行以及瑞士再保公司,擔任固定收益資産配置經理人、衍伸性商品交易員以及策略分析師已近二十年。她持續在資産管理産業工作,目前經營雙葉蘭資本顧問公司(Macrantha Capital Advisory),並居住在倫敦。

譯者簡介

黃書儀


  畢業於英國裏茲大學國際傳播研究所,曾任財經媒體記者、保險業公關、以及投信業行銷企劃,現專事筆譯。

  譯有《第一次聊天不冷場》、《12個孩子的老爹商學院》、《英雄公司的做事習慣》、《闖世代:就用熱血打敗全球倦業潮吧!》、《練好專注力,事情再多也不煩》、《大過剩時代》、《請問你在笑什麼?》、《客評經濟的力量》、《我在投資銀行的黑色鬧劇》(以上皆為大寫齣版)等。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部 一切的開始
第一章 質疑的必要
第二章 唬人的動機
第三章 從凡人到上帝

第二部 唬人遊戲
第四章 功夫熊貓效應
第五章 通貨膨脹的醫療行為
第六章 皇冠上的珠寶
第七章 守門人
第八章 金融市場:政策樂園還是賭場?
第九章 傑剋森霍爾共識

第三部 失控的遊戲
第十章 簡單故事中的暗礁
第十一章 自我意圖vs慫恿蠱惑
第十二章 通膨的自相矛盾
第十三章 投機vs投資
第十四章 九零年代聯準會的通貨再膨脹處方
第十五章 反覆的通貨再膨脹
第十六章 英國佬的房子
第十七章 危機後的較勁

第四部  盤根錯節的影響
第十八章 陰影
第十九章 價格穩定的麵紗
第二十章 交易vs投資
第二十一章 背後玄機
第二十二章 永不破滅的泡沫
第二十三章 閃耀黃金
第二十四章 唬人遊戲下的前綫步兵

第五部 邁嚮穩定
第二十五章 真實的自由
第二十六章 不穩定性原理
第二十七章 經濟學與意識形態
第二十八章 遊戲結束
 

圖書序言

作者序

  美國作傢約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耗費七年時間,纔完成《第二十二條軍規》這本書;我迴想當初閱讀到這一點時,心中的睏惑油然而生,心想:「怎會有人花這麼久的時間纔完成一本書。」

  不過,時間纔沒過多久,想法便隨著我們的成熟而立即改變。我最初是在2009年,嘗試著手撰寫這本書,但經過大約十個月的努力,我的滿腔熱情已然消退。

  後來,在2012年的鞦天,我曾任職的一間企業邀請我參加一場晚宴,現場齣席的都是該公司的重要人士。當我走嚮其中一張圓桌,並往擺著我的名牌的座位就座時,另一單位的同事走嚮我,並往我隔壁的位置坐下。他斜眼看著我的名牌,雙手攤在空中並且生氣的說:「我此時此刻纔知道,我隔壁這位貴賓,會讓我的工作危機重重啊。」我禮貌地微笑迴答:「彼此彼此。」

  晚宴的後來,一位董事會成員在圓桌的另一頭開始發錶談話。當這位董事還在說話時,圓桌的這一頭開始有人竊竊私語起來,而其他人也竪起耳朵的聽。他說:「我從未見過妳,妳一定是新加入的同事。」我迴答:「正是。」

  「妳過去曾在哪裏高就?」他繼續問道。我對他們解釋我先前的工作,他迴答我說:「哇,利率呀。妳知道利率對我們很重要,影響很大的。妳目前對利率的看法是什麼?會漲嗎?」在此,他指的是美國國債利率。

  「如果真的漲,那麼所有東西的價格都會崩跌。我猜國債可能會漲,但應該是某些市場的意外事件所造成,並非央行刻意所為。這也意味著,這將是購買國債不可錯過的好機會。」

  「所以,妳會擔心這類意外事件發生嗎?」

  我迴答:「不,不太會」,接著,又微笑的補充一句:「或許也是會擔心吧,這是我不申請房屋貸款的原因。」

  就在此刻,坐在我隔壁的男士大聲的發齣不置可否的噓聲「看吧,這就是吸血的銀行從業人員!」
  他接著開門見山的說:「你們看看,這些銀行從業者,他們將納稅人的錢中飽私囊,有錢到可以用現金在倫敦購買房子,根本不用申請貸款。」我因為他的無禮而嚇瞭一跳,並後悔對於他子虛烏有的說法,未能及時想齣一個聰明的答案迴應。我當時之所以沒有申請房貸,是因為我的房子是租賃的。

  當晚我迴傢,思忖大眾對引起金融危機理由的誤解後,我開始積極地想要完成這本書。我在金融業工作近二十年,沒有人可以完全跳脫人類的境況,因此我目睹過人們的恐懼、不安全感與肉搏競爭。不過,多數時候,我接觸的都是專業且具強烈工作道德的人士;企業裏最重要的核心──獲利,是他們努力的動力。我從未見過恣意欺瞞以及故意欺騙的人。

  一直到2013年末,我纔開始認真的寫作。因為那一年稍早發生瞭一連串的事情,更讓我下定決心要完成這本書。經過六個月的瘋狂撰寫,我請教一位我非常重視的人,請他對我未經修飾的初稿給予意見。他同意瞭並且告訴我,本書的命題很有吸引力;不過他也溫和的告訴我,我的寫作風格並不齣色。對我而言,這已是很大的鼓勵。

  我刪除瞭原來的稿件,重新再撰寫一次。而於此同時,我也認識瞭David Higham齣版集團(David Higham Associate)的安德魯.高登(Andrew Gordon),他立刻給予我一些敘事藝術與書籍內容建構的技巧。我也感謝Oneworld齣版社願意齣版此書;尤其是該公司後來的主編麥剋.哈波利(Mike Harpley),他是第一位挑選本書的人,即使本書的命題與由貪婪與誘惑交織而成、還有與商業與獲利至上的華爾街背道而馳。我也感謝班.桑姆納(Ben Sumner),由於他的編輯建議,讓這本書的內容及觀點更為清晰、銳利。

  最後同樣重要的是,這本書要獻給我的父母,感謝他們賜予我生命,並為努力工作與簡單生活的價值做瞭最好的示範。

2015年12月/英格蘭,倫敦

圖書試讀

第一章 質疑的必要
 
英國經濟學傢約翰.彌爾(John Stuart Mill)在他1859年齣版的著作《論自由》(On Liberty)裏曾寫道:
 
在目前這個被形容為「缺乏信仰卻又懼於懷疑」的時代裏,人們雖然具有信任感,卻對某些想法之真實性不那麼肯定,隻因為若沒有它們作為依歸,人們不知該如何是好。一個不被大眾挑戰的想法,並非全因為它源自於真實性,而是它對社會的重要性。
 
一百五十年過去瞭,密爾的話──形容我們不願質疑我們的信仰架構,這正是我們對央行態度的最佳詮釋。做為貨幣的管控者──具備貨幣交換媒介以及價值儲存雙功能的經濟必備機構,央行在社會上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社會大眾多半不會質疑央行的多數決策,主要在於央行的角色如此不可或缺,而不是我們認為央行的決策正確無誤。我們默許它的想法與解決經濟問題的方式:亦即利用低利率不斷降低購買力,是創造未來經濟穩定與健康的必需方式。於此同時,由於大眾對貨幣缺乏信心,紛紛地把錢轉往風險性投資標的。而這股投資狂熱的結果,讓房地産、股票、黃金及其他資産,在短期間創造齣耀眼的獲利。還有一個難以察覺的可怕現象是,钜額的公共債務促使政府不時地去創造更大的通膨,隻會讓這股熱潮愈演愈烈。
 
從1990年代末開始,雖然房地産價格與股市大漲,但薪資漲幅卻遠遠落後。也就是說,資産價格上揚並未奠基在薪資紮實的上揚之下;相反的,這是低利率所造成與支撐的結果。因此,每當升息時,這些投資的價格都以重跌收場,留下一連串的經濟災難與苦痛。盡管資産價格波動最後反彈迴來,但我們早已接受「持續的創造通膨與過度操縱利率,是有效拯救經濟方式」的想法。
 
我們之所以不願質疑央行,主要齣自於恐懼—懼怕股市、債市與房市再也無法反映社會裏的財富,反倒成為傷害財富的巨怪。人們之所以追求房産上漲並將所有投資注於股海,這股吸引力其實非常的龐大,尤其是當人們的工作前景不明、薪資漲幅有限以及麵臨通膨壓力時。但這令人眼花撩亂的迴報亦有其缺點:它終將綁架瞭我們的經濟財富與生計。這正是我們懼於麵對央行的原因:一旦多數民眾都投入於風險性投資裏,人人皆希望價格可以不斷上揚。因此我們毫無選擇,隻能倚賴央行不斷的用更低的利率來推升價格。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