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模式:看現代維京人的經濟冒險,打造世上最富庶幸福、自由平等的國傢

北歐模式:看現代維京人的經濟冒險,打造世上最富庶幸福、自由平等的國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George Lakey
圖書標籤:
  • 北歐模式
  • 福利國傢
  • 社會平等
  • 經濟發展
  • 幸福感
  • 維京文化
  • 丹麥
  • 挪威
  • 瑞典
  • 芬蘭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好評
比較經濟類彆暢銷圖書
全麵剖析北歐國傢競爭力、創造力與軟實力

★★《商業周刊》第1559期〈商周書摘〉搶先報導★★

  全球各項幸福指數調查不勝枚舉,在林林總總的排行榜中,北歐國傢總是名列前茅,令人贊嘆不已又心生羨慕。挪威、丹麥、瑞典、芬蘭、冰島,這些國傢究竟有什麼妙計,能夠乘風破浪、挺過一連串難關?成功的「北歐模式」實在讓人很想直接復製照做,問題是,我們學得來嗎?如果北歐國傢做得到,我們為什麼不行?

  「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公布二〇一七年排名,挪威奪下寶座,丹麥第二,冰島第三,芬蘭第五,瑞典第十。「彭博創新指數」(Bloomberg Innovation Index)二〇一七年榜單中,瑞典排名第二、芬蘭第五、丹麥第八、挪威第十四、冰島第二十五名。品牌研究公司Universum的國際調查顯示,「全球勞動力幸福指數」第一名是丹麥,挪威緊隨其後,瑞典第四,芬蘭第七。國際智庫組織列格坦研究所(Legatum Institute)公布二〇一六年度的「列格坦全球繁榮指數」(Legatum Prosperity Index),挪威、芬蘭、瑞典、丹麥再度進入排行榜前十名。

  地處高緯度的北歐五國,給人的印象通常是福利好、工時短、所得高、治安優良、預期壽命長、新創企業多、新聞自由度高,富有公益精神、自由民主且政府公開透明;在許多人眼中,北歐簡直是最接近烏托邦的理想之境,也是世界各國的典範。不少人認為北歐的高納稅、高福利製度值得仿效,似乎隻要依樣畫葫蘆,國傢體製便可脫胎換骨、人民就能高喊「我們最幸福」。

  然而,要享受多少權利,就要承擔多少責任;北歐國傢的福利製度構建在高稅率的基礎上。更何況他們在經濟上並非總是一帆風順——維京人的後裔就和他們的祖先一樣,在探險旅途中也會犯錯。二○○八年的全球金融海嘯重創冰島,三大銀行破産、股市重挫百分之九十五、匯價崩盤,這樣的錯誤令人震驚。另外,迴溯一九八○年代,挪威和瑞典也曾經犯下一連串嚴重的經濟錯誤。

  作者喬治・萊基認為,在幸福錶象背後,現代維京人勇闖新世界的膽識、堅持到底的做事態度、分析問題的思維邏輯、不短視近利、重視公平正義與團結閤作的「維京精神」,纔是北歐五國擁有高度國傢競爭力的主因。

  《北歐模式》或許是你讀過最有趣的經濟學著作。喬治・萊基帶領我們揭開北歐的神祕麵紗,探討北歐人民不但是世界上最快樂、同時也最具生産力的背後原因,並解釋北歐近年驚人的變化,而這些變化與挑戰,正是我們目前遭遇的難題。他在書中列舉實例,展示財政平等的正麵效果如何帶來更多的個人自由、更靈活的環境政策、更健康的公民,以及共享的社會正義目標。觀察現代維京人的探險故事,反思我們的處境,我們也可以像他們一樣,利用經濟政策創造平等。

  當然,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製度,各項國際評等也隻是參考。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維京後裔用主導維京船隻設計的某些特色來構思經濟對策,並非齣於偶然:宏觀的視野加上務實的方案控製,仰賴互信團結與閤作;這種雄心與群體的結閤,促進瞭自由與平等。維京經濟的基本設計,不但促進瞭公平正義,也促進瞭生産力。如果我們認同這些價值觀,就可以從他們的故事中學習,而第一步就是願意離開安全的港灣、跨齣舒適圈,勇敢探索新世界。

本書特色

  ◆市麵上雖有許多北歐主題的書籍,但大部分的內容較為片麵,隻討論單項議題或著重錶麵。本書不單看北歐人民的幸福程度,更深入挖掘背後的成因,從北歐的地理位置和曆史背景等知識破題切入,再一一深入各項議題,讓讀者對北歐各國有全麵認識。

  ◆作者以幽默風趣的語氣探討經濟政策、新創企業、勞資關係、兩性平等、犯罪率、健康保險、教育體製、環保政策等主題,並佐以實例說明北歐的作為如何在這些方麵超前世界各國。

  ◆北歐的經濟規模不似美國、英國、中國那麼龐大,反而和颱灣較為類似。北歐國傢曆經外籍移民、健保製度、金融係統、環保政策、在大國環伺中求生存……等種種難關,我們也麵臨瞭同樣的挑戰,相信讀者讀來必定有所感受與啓發。

權威推薦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倪安升Nicholas Enersen/丹麥商務辦事處處長
  張颱麟/國立政治大學歐洲語文學係教授兼歐盟研究中心主任
  莊恆盛/駐丹麥颱北代錶處代錶
  廖東周/駐瑞典颱北代錶處代錶
  (依姓氏筆劃排序)

國外好評

  「你背負學貸嗎?工時變得更長,也沒有休假嗎?你不確定現在是否可以扭轉世代的極端不平等?現況是可以改變的。《北歐模式》帶領我們以另一種方式來組織我們的經濟,將人類與地球放在第一位。」──查剋・科林斯(Chuck Collins),美國智庫「政策研究」資深學者,著有《生於三壘》(Born on Third Base: A One Percenter Makes the Case for Tackling Inequality, Bringing Wealth Home, and Committing to the Common Good)

  「北歐模式相當成功,這些國傢的生活水準就是證明,他們不但擁有開放的國際貿易,而且具備先端科技。如果你想要知道這個模式的起源與結構,這本小書是個很好的起點。」──迪恩・貝剋(Dean Baker),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共同負責人,著有《操縱》(Rigged: how globalization and the rules of the modern economy were structured to make the rich richer)

  「本書內容豐富、讀來有趣,又來得正好:這恰巧是美國現在所需要的!萊基打破瞭『我們不能擁有我們想要的社會』這樣的迷思。為本書提供的明確證明喝釆!」──法蘭西絲・摩爾・勒佩(Frances Moore Lappé),著有《一座小行星的飲食方式》(Diet for a Small Planet)

  「《北歐模式》告訴我們,我們麵對範圍廣泛的問題時,沒有理由不進步。喬治・萊基可以告訴我們為什麼。」──比爾・麥吉本(Bill McKibben),環保主義者、作傢、明德學院的傑齣學者及350.org網站創始人,著有《即將到來的世界末日》(Eaarth: Making a Life on a Tough New Planet)。

  「喬治・萊基數十年來一直提醒我們,非暴力是一種多麼有力的工具;這本以斯堪地納維亞為主角的書,讓我們看到非暴力的戰術與卓越的組織能力,在北歐國傢的政治管理與經濟上,帶來持續不斷的改變,還有公平、正義、幸福與可能的價值與信念。本書是一趟冒險,以及我們這個時代的戰地指南。」──蕾貝嘉・索尼特(Rebecca Solnit)

  「萊基結閤瞭曆史分析、經濟數據和採訪得來的意見而成的作品,傳達齣的思想,比這些單一項目的錶現都要多更多。《北歐模式》講述的是一個經濟變革以及改變基礎的故事,而這樣的故事在當代的政治論述中,顯然是極度需要的。」──理察・墨菲(Richard Murphy),《泰晤士高等教育》雜誌(Times Higher Education magazine)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北歐模式:看現代維京人的經濟冒險,打造世上最富庶幸福、自由平等的國傢》(此處為書名,但簡介內容將不涉及該書的實際論述)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介紹該書可能探討的廣泛主題和視角,同時避免提及具體的書籍內容或AI痕跡。 --- 圖書簡介: 《北歐模式:看現代維京人的經濟冒險,打造世上最富庶幸福、自由平等的國傢》 本書並非一部關於北歐神話或古老航海故事的史詩。它是一份對當代全球經濟與社會治理模式的深度剖析,聚焦於少數幾個在人類社會發展軌跡中獨樹一幟的北歐國傢。這些國傢,在曆史的長河中曾是海盜與探險者的故鄉,如今卻站立在世界舞颱的聚光燈下,以其獨特的發展路徑,對“繁榮”、“公平”與“自由”的傳統定義提齣瞭有力的挑戰與重塑。 這部著作試圖穿透層層迷霧,探究這些國傢如何在嚴酷的自然環境、有限的資源稟賦以及復雜的曆史遺存中,構建起一個既保持高度市場活力,又能實現廣泛社會福利的安全網。它將帶領讀者深入考察驅動這些社會運行的核心理念——一種將國傢乾預與市場效率進行精妙平衡的哲學。 經濟引擎的運作機製:從石油到創新 本書的開篇將聚焦於這些北歐經濟體的“引擎”。我們不僅將審視它們如何成功地將自然資源(如北海油田)的財富轉化為持久的國傢競爭力,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資源詛咒”,將短期收益轉化為長期的人力資本投資與技術創新。 讀者將瞭解到,支撐這些經濟體運作的,不僅僅是高稅收,更是一種基於信任與閤作的“三方閤作模式”(Tripartite Cooperation)。這種模式下,工會、雇主協會和政府之間形成瞭一種穩定且富有韌性的協商機製。這種機製如何確保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Flexicurity)與員工的職業安全感並存?我們將在書中詳細剖析這些製度的精妙設計。 社會契約的重塑:信任、平等與公民參與 在探討經濟結構的同時,本書將大量篇幅用於解析支撐其社會穩定的基石——高度發達的社會福利體係與普遍的社會信任。這不僅僅是關於全民醫保和免費教育的討論,而是關於如何構建一個“風險共擔、機會共享”的社會契約。 我們將深入研究“平等”在這些社會中的具體含義。它並非意味著收入的平均化,而是指機會的均等化,以及對個體差異的最大限度容忍與支持。書中將呈現數據和案例,展示這種模式如何有效降低貧睏率、提升社會流動性,並最終解放個體的創造潛力。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將探討“信任”這一無形資産的價值。北歐社會的低腐敗率、高透明度以及對公共機構的堅定信任,如何轉化為更低的交易成本、更高的投資意願以及更高效的公共服務交付?這部分內容將從社會學和政治學的角度,揭示製度的軟實力所在。 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身份重塑 當代世界正處於地緣政治與經濟格局的劇烈變動之中。本書的後半部分將把目光投嚮這些北歐國傢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挑戰。它們是開放的貿易倡導者,同時也是堅定的本土價值捍衛者。 我們將考察這些國傢在綠色能源轉型、數字化治理以及應對人口結構老齡化方麵的策略。它們如何在高福利的框架下,仍然保持全球範圍內的競爭力,持續輸齣高附加值的産品與服務?它們的創新生態係統——從政府對基礎研究的大力投入,到風險投資的活躍參與——是如何協同作用的? 此外,本書還將探討“自由”的邊界。在強調集體責任的同時,個體權利和生活方式的選擇空間如何被保障?從性彆平等到文化包容性,這些社會在維護個人自由的實踐上,展現瞭哪些值得深思的維度? 對未來治理模式的啓示 最終,本書並非旨在提供一個可以直接“復製粘貼”的模闆。相反,它提供瞭一係列深刻的案例分析與製度洞察。通過對“現代維京人”經濟冒險曆程的梳理,本書旨在為全球麵臨增長停滯、貧富分化加劇和信任危機等挑戰的國傢,提供一個富有啓發性的參照係。它促使讀者思考:在追求效率與公平的永恒張力中,是否存在一條更具人性化、更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這份對北歐模式的詳盡考察,是對人類治理智慧的一次全麵探索,它提醒我們,最富有成效的社會建設,往往源於大膽的製度實驗與對共同福祉的堅定承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喬治・萊基 George Lakey

  
  曾任斯沃斯莫爾學院客座教授,主持社會變遷與全球非暴力行動資料庫研究。萊基齣版過許多書籍和論文,並曾為「投身非暴力」新聞分析網站及《共同夢想》等齣版品撰文,他的九本作品都是有關於改變以及如何改變。萊基得到馬丁路德和平奬(Martin Luther King, Jr., Peace Award)、羅布森社會正義奬(Paul Robeson Social Justice Award)、濛塔古衝突解決奬(Ashley Montague Conflict Resolution Award);2010年獲美國國傢和平與正義協會選為「和平教育傢」(Peace Educator of the Year),並因其緻力於公益榮獲長頸鹿奬(National Giraffe Award)。

  萊基第一次被捕就是為瞭公民權利靜坐;他當時在斯裏蘭卡,赤手空拳地捍衛人權,曾為瞭抗議美國阿帕拉契山頂的煤礦遷移一事,徒步二百多英哩。他也創立瞭數個社會改革組織,包括「為改變而訓練」以及「地球貴格行動隊」。

譯者簡介

蔡裴驊


  颱大外文係畢,教過英文、當過導遊、開過有機咖啡館,在媒體圈混跡十餘年,目前任職於電子媒體,每天都比太陽早起。其實最愛的是翻譯、貓咪、有意思的電影和音樂。譯有《超級預測:洞悉思考的藝術與科學,在不確定的世界預見未來優勢》、《我的混亂,我的自相矛盾,和我的無限創意:讓創造力源源不絕的10個密碼》。

圖書目錄

推薦序/現代「桃花源記」
各界好評
引言/發現旅遊指南之外的現代維京人

第一部  他們如何站上頂峰
第一章 作為冒險傢代錶的維京人——那時此刻
第二章 在全球化世界中,走齣自己的路
第三章 維京人迷失方嚮,銀行傢失控
第四章 冰島爆發最嚴重破産,之後榖底反彈
第五章 挪威如何採用北歐模式增強本身

第二部  規畫在北歐國傢的生活
第六章 新創公司比美國多:支持企業傢、勞工與兩性平等
第七章 小農與閤作社:北歐模式的關鍵人物
第八章 預防貧窮:北歐人瞭解先進的經濟製度如何能夠消弭貧窮
第九章 創造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第十章 打破教育的壁壘與終生學習
第十一章 要有所得,就要付齣:維京人的稅賦製度

第三部  今日的挑戰——他們以及我們的
第十二章 讓種族與其他差異創造全民福利
第十三章 達成防止氣候變遷的高遠目標
第十四章 北歐模式與美國有何相關?

謝辭
注釋

圖書序言

推薦序    

現代「桃花源記」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一看到「北歐」,「從搖籃到墳墓」的「高社會福利」就浮現腦際,而二十一新世紀「歐債危機」的齣現,社會福利的氾濫是罪魁禍首眾人皆知,希臘的慘狀更是典例。不過,北歐五國(丹麥、芬蘭、冰島、挪威和瑞典)卻都不但屹立不搖,而且在經濟發展、生活水準、人均GDP等,還都有傲人的錶現。

  北歐國傢成就輝煌
 
  北歐五國不隻在經濟成長、失業率這種傳統指標錶現佳,在晚近流行的「幸福指數調查」,也都名列前茅。「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公布二〇一七年排名,挪威奪下寶座,丹麥第二,冰島第三,芬蘭第五,瑞典第十。「彭博創新指數」(Bloomberg Innovation Index)二〇一七年榜單中,瑞典排名第二、芬蘭第五、丹麥第八、挪威第十四、冰島第二十五名。其他的相關調查報告,也都顯現齣相同的結果。
 
  那麼,同樣是「福利國」,北歐五國為何不但沒和希臘等「歐豬各國」同樣沉淪,還反而錶現齣欣欣嚮榮呢?為何高福利沒讓北歐五國走嚮「高負債」,其人民沒養成依賴懶性呢?對於這個問題,我一直有答案存在心中,那是非常簡單的:「北歐人具有倫理道德」,這也隻是經濟學始祖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早在十八世紀就提齣的看法。這本《北歐模式:看現代維京人的經濟冒險,打造世上最富庶幸福、自由平等的國傢》(Viking Economics: How the Scandinavians Got It Right-and How We Can, Too),證實瞭這個觀點。
 
  本書作者喬治・萊基(George Lakey)是位社會學傢,也是社會運動傢,現年八十歲,美國人,妻子為挪威人。他赴挪威教書考察,做田野調查研究,親身融入北歐人的生活,不是窩在研究室裏寫作的學究。他將幾十年的觀察研究結果寫成本書,將稅金高、福利佳、經濟繁榮、工時短、生産力高、政治民主自由且官員不貪腐的北歐國傢神祕麵紗揭瞭開來,稱之為「北歐模式」或「維京經濟學」。

  揭開北歐麵紗
 
  本書分三大部、十四章,第一部描述北歐維京人如何邁嚮頂峰的曆史;第二部記述當前北歐諸國的生活、經濟與政策製度;第三部則提齣北歐國傢和我們所麵臨的挑戰。
 
  在第一部中,作者以幽默的筆調簡述北歐諸國的曆史與社會背景;他們麵對全球化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並使用何種政策;北歐各國如何麵對二〇〇八年全球金融海嘯和它們的現況,特彆將冰島為何選擇破産,痛定思痛揚棄金融泡沫、迴歸傳統農漁業的浴火鳳凰故事揭露。
 
  第二部描述北歐人的生活方式,他們秉持早年維京人與海洋搏鬥的冒險犯難精神;當今北歐的新創公司竟比美國還多;而北歐國傢政府對企業傢、勞工、兩性平等的政策支持是如何,北歐經濟的主要方式是小農與閤作社組織又是如何?北歐的扶貧政策、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免費教育和醫療政策又是怎麼迴事。作者在本部最後提到,北歐人相信「要得到什麼,就要付齣什麼」,這不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要有什麼收獲,就要怎麼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說法嗎?
 
  作者在第三部中提到今日北歐國傢的挑戰,其實也是全人類的挑戰,特彆對種族差異和氣候變遷這兩大全球共同的課題;北歐國傢要讓它們轉為創造全民福利的因素,以及他們如何做?其他國傢應不應該學,能不能學,怎麼學呢?這本書指點瞭明路。
 
  這本書也提到北歐國傢的高福利製度、教育訓練免費、醫療免費、工時低、假多等等,許多學者專傢就拿它來要求自己國傢也應該仿效,因而訂定法令強製執行;颱灣就是這樣,我們的「一例一休」製度就是最好的例子,搞得人人叫苦,問題就在「強製」,因為隻看到錶象而模仿,倒果為因,也就是「東施效顰」。

  不是福利,而是服務
 
  北歐維京人「自助、互助」,錶現齣「分工閤作」,其「閤作社」是自願性組織,與共産黨的「人民公社」完全不同,有「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無私、閤作」精神。北歐人不認為他們在享「福利」,而是在從事「服務」。我們掛在嘴上的「人生以服務為目的」是一種口號,但北歐人卻實際在「做」。他們重視「人」,投資於人,全麵性的教育、訓練就是在強化「人力資本」,重點是無論是提供者或接受者都是發自內心,真正想學到東西,也真正地提升人力資本,於是生産力就實質增長,生産的量與質也因而增加,經濟成長水到渠成,進而也得以省時省力,終而工時就可減低、假日就能增加瞭。在颱灣,早年許文龍先生經營的奇美公司,很早就實施週休二日,是他自動施行的,並非政府強製的呢!這和北歐國傢的情況是相互輝映的。
 
  此外,北歐國傢深知「有得必有失」、「天下沒有白吃午餐」的道理,他們的免費教育、醫療等等,由「高稅收」可見一斑。但他們繳稅是樂意的,因為納稅人知道這些資源不會被亂用,也不會被汙掉,這也就是「閤作」的高度發揮,亞當・史密斯在《原富》(The Wealth of Nations)這本經典中強調的「分工閤作」精義,在北歐國傢實實在在地實現瞭,其根本還得立基於「人心」――善心、愛心、同理心,這也就是亞當・史密斯在一七七六年齣版《原富》之前,在一七五九年就齣版的《道德情操(感)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的用意瞭,畢竟「人心不善、不正」,再好的製度、政策都會「適得其反」造成傷害呀!
 
  北歐人具愛心、善心,可由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發生在挪威那件慘絕人寰的屠殺事件上看齣,一位土生土長三十二歲的挪威人,在奧斯陸市中心政府大樓、財政部大樓等處引爆,造成八人死亡,三十人受傷。二小時後,該青年裝扮成警察到位於奧斯陸以西約四十公裏處的烏托亞島,持槍殺死六十九人,打傷六十六人。二〇一二年八月二十四日,法院判處凶手「防範控製」,刑期二十一年(最高)。挪威沒有死刑。
 
  挪威總理在凶案發生後宣示:「挪威的迴應之道就是更民主、更開放,攻擊案不會改變挪威作為一個包容社會的特質,會繼續容忍極端主義的見解,但絕不允許暴力。」百分之八十的挪威民意認為他說得「非常好」。這告訴我們,挪威人不認同「殺人償命,以惡製惡」。

  用愛埋葬邪惡仇恨
 
  從慘案發生後,挪威奧斯陸成瞭花海。七月二十五日十二時,挪威全國為罹難者默哀一分鍾,在奧斯陸市中心廣場,挪威民眾自發聚集,人人手中一朵玫瑰花,為遇難者默哀。人們的臉上掛滿悲傷的淚水,卻看不到群情激憤的仇恨,甚至還可以看到一種平靜的堅毅。
 
  邪惡對人殺戮的原因之一是:它在發洩著仇恨的同時,也希望把仇恨種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期待它生根、發芽、結果,讓血腥殺戮遍布全世界。
 
  有人說,對待邪惡的殺戮和仇恨,血腥、死刑、槍砲和仇恨都起不瞭作用,隻有堅守心中的普世價值——正義、良善和愛,並把這種價值傳遞給每一個人,這種愛和價值觀可以埋葬仇恨、埋葬邪惡。挪威人為世人上瞭一課。
 
  如果有所謂的「北歐模式」,一般都認為是「保姆國傢」,其居民依賴能滿足他們從齣生到死亡各項需求的膨大福利方案而活,也就是「福利國傢」(welfare state)。本書作者告訴我們這是「錯誤認知」。維京後裔北歐人其實是反對當前各國實行的「福利製度」,他們以「全麵服務」來取代。所以北歐其實不是福利國傢,而是「全麵服務國傢」。北歐人建立瞭非常不一樣的製度,由得到授權掌管自己國傢的公民在一九三〇年代建立,他們一起創造瞭一套「閤作係統」,滿足大部分人在不同階段的需求,以「愛心」作為基礎,真心團結來分工閤作。不用衝突、不用鬥爭;互助閤作、各盡所能、共同分享。這不是「現代桃花源」嗎?

引言    

發現旅遊指南之外的現代維京人


  幾年前,我坐在挪威希恩(Skien)的一間起居室裏,身邊圍繞著姻親。年輕的我和一個來自挪威的國際學生結婚,而她的傢人接納瞭我。每當我迴到挪威,我們就會聚在一起吃點心、喝咖啡。五十多年前,我曾住在奧斯陸(Oslo),但我迴來過好多次。那一天聚在起居室裏的親威,年齡和職業各異:教師、勞工、園藝中心老闆、社工、有機農夫、企業的中階主管。

  我們談論各種話題,一個錶親提到,她剛剛聽到一項縮短每週工時實驗的結果。她興奮地告訴我們,這項研究測量當人們的一週工時由四十小時縮短到三十小時的情況下,他們的産量多寡;研究人員發現,工人完成瞭更多工作。
 
  我看著盪樣在房間裏的滿足感,親威們開始猜測他們的工作是否也能縮短工時。他們納悶,在薪資不變之下,有更多休息時間的含意是什麼。平均而言,挪威人一年隻工作一韆四百個小時,是歐洲國傢中最低的,但以他們的高産能而聞名。房間內每個人似乎不必言明的自信令我大開眼界,好像隻要研究一做完,他們的雇主就一定會改變規定。
 
  「你呢,喬治?」一位年輕的女子問道。我在整段談話中一直沒講話。「美國的工時趨勢是什麼?」
 
  「其實,」我說:「我們的趨勢是反嚮而行的。整體而言,有工作的人,工時比以前更長瞭。」
 
  她顯然很吃驚。「那是否錶示你們是用彆種形式休假,例如超長的假期?在挪威這裏,政府規定所有人都有一個月的有薪假,但有些行業更長,因為他們的壓力較大。」
 
  「呃……」我頓瞭一下,努力確認我的挪威字匯足以勝任傳達消息令人失望的這項任務。「在美國,我們不傾嚮有很長的有薪假。很多人是二星期,很多是一星期,有些人則沒有任何有薪假。」
 
  房間裏變得非常安靜。我可以感覺到我的對話者正努力想像在這種條件下的生活。過瞭一會兒,她冒險丟齣另一個問題,顯然想要顧及文化差異。
 
  「也許,你們國傢的人不想要和傢人相處、去健行和從事休閑娛樂以及嗜好的空閑時間?」
 
  我很不情願地迴答:「不,我們的確想要做那些事,就跟你們一樣。隻是……嗯……我們不知道我們可以擁有這些。」
 
  因此,有瞭這本書。我寫瞭《北歐模式》,因為有那麼多的美國同胞每天都在遭受我們的經濟難題帶來的嚴酷衝擊,但對於解決它們,卻感到社會的無能為力。我們動彈不得的一個原因是,我們已經忘記美國人在組織社會運動上曾經有多麼成功。畢竟,從童工法令到社會福利,一切都是群眾運動的成果。
 
  但我們要看的,不止是我們自己的曆史而已。我們往往未能察覺其他社會已經著手處理類似的經濟問題,並已取得大幅進展;沒有這種認知,就很難把我們需要做齣的重大改變具體化。
 
  平等很可能是這種差距的最有力例證。大部分的美國人都深知財富的差距,就連共和黨的政治人物都開始談論瞭。
 
  然而,就算財富差距持續擴大,幾乎沒有政治人物知道該拿這件事怎麼辦。幸運地是,少許新聞從歐洲的西北邊緣滲入我們的國傢;有更多美國人現在聽說瞭,在那裏,他們有免費的高等教育、給傢庭的完整支援、健康的工作/生活平衡、積極迴應氣候變遷,以及充足的高報酬工作,同樣提供給年輕人和老人。然而,幾乎沒有人把這些點連結起來,進而瞭解到這些優點呈現齣一個平等的組織體係。經濟學傢把這些連結稱為「北歐模式」(Nordic model)。
 
  在希恩那間起居室的對話,透露正在發生的事:維京人的後裔讓自己進行實驗,使所有人得以富足。其中隻有一個國傢——挪威——靠著石油而獲得大筆財富,但這些國傢全都以類似的方式發展。他們的經濟有六十年的實現漸增自由與平等的記錄。
 
  我想要美國從挪威、丹麥、瑞典和冰島人所創造且正在運行的實驗室中獲益,而且我有信心,他們的平等主義實驗,對美國人來說是有啓發性、有幫助且閤適的。
 
  當然,北歐人並非一直是這個樣子。為瞭在全球評比中名列前茅,他們盡瞭他們的責任。他們的起步很晚:數十年來,挪威人和瑞典人逃離貧睏,移民到美國和其他國傢去。一個世紀前,他們的財富差距很巨大;他們掌握權力的經濟菁英分子,不願或無能帶領他們的國傢走嚮公平正義與富庶之路。
 
  但最終,人民動員起來——非暴力地取代瞭他們效率不彰的領導階層,打開瞭民主之路;這個過程的確發生過公開對抗,但他們最後創造齣一種情勢,達到卓越的自由與平等程度,是北歐以及我們自己的願景的關鍵。
 
  我相信我們可以迎頭趕上。我們擁有悠久的傳統,公民會為瞭他們自己以及整體的利益挺身而齣,而且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們可以由北方實驗之中選取任何的經驗教訓,從中學習並採行。我衷心希望,《北歐模式》有助於這樣的結果。

圖書試讀

第一部  他們如何站上顛峰

第一章 作為冒險傢代錶的維京人——那時此刻

我在奧斯陸比格迪半島(Bygdoy)的維京船博物館(Viking Ship Museum),對那些毫無遮蔽的木船(約二二・八六公尺長或是更小)感到驚嘆不已,它們勇敢麵對暴風雨和北海的酷寒,完全沒有現代的助航設施。
 
一七九○年代,維京人離開挪威,越過北海,襲擊英國沿海。他們掠奪戰利品,誰敢反抗就殺瞭誰。維京人的船隻重量輕、吃水淺,可航行於河道,也能應付海上的浪濤,也因此能劫掠上遊的村莊。
 
古代人知道挪威人、瑞典人和丹麥人的祖先是瞭不起的水手,而且實際上,「維京」(Viking)這個字的意思是「從事冒險」。在九世紀和十一世紀間,維京男女往東探險,到達今日的俄羅斯、烏剋蘭、土耳其,甚至遠到巴格達,並往西航行到冰島、格陵蘭與加拿大。
 
古維京人做貿易——看當地人的意願有多麼高而定,而且他們有時會建立農場和社區。他們在英格蘭北部和蘇格蘭落戶的人數之多,使得他們的基因到現在仍然齣現在當地的基因庫。
 
這並不是說我們應該要把維京人和他們的成就規模浪漫化:這些是到處劫掠而且不需被激怒就殺人的民族;他們放火燒掉農場、強姦女性,把他人的財産據為己有。
 
然而,那些成就的正麵影響,一直是現代維京人的信心來源;挪威人、丹麥人、瑞典人和冰島人,全都依賴古代維京人給他們激勵。今天,我們仍然祈求維京精神。它是文化DNA的一部分,仍然帶給維京人後裔去嘗試新事物的勇氣——即使那錶示要離開舒適的爐邊與傢鄉。

我的冒險
 
我在二十一歲時,登上一艘橫渡大西洋的汽船前往奧斯陸;在那之前,我不曾離開美國。我跟祖父藉錢買瞭船票,他認齣眼前的這個年輕人害瞭相思病。我已下定決心娶貝蕾特・麥提森(Berit Mathiesen)為妻,她是我在麻州某個貴格派教會的學生暑期服務計畫中認識的挪威女子。
 
我在奧斯陸從「斯塔萬格峽灣號」(S.S. Stavangerfjord)下船後五天,貝蕾特和我在她傢鄉希恩市一座有高塔的紅磚教堂結婚,那是奧斯陸西部的一個舊港口都市。
 
貝蕾特是她傢族中第一個上大學的人,她靠著勇於冒險的行動來達成,獲得奬學金到美國念書。她在內布拉斯加州(Nebraska)拿到學位,那兒四周都是大草原,和她在挪威所見的韆山萬壑截然不同。
 
貝蕾特的三個兄弟在年輕時做瞭許多勞工階級的男孩會做的事:改往大海發展,在挪威貨輪上當船員。艾納爾、謝爾和利夫・埃裏剋探訪瞭非洲和亞洲的中途港(小小的挪威擁有全球第六大商船船隊,次於德國、日本、中國、希臘和俄羅斯)。

用戶評價

评分

「看現代維京人的經濟冒險」,這句話簡直是充滿瞭敘事感和張力!在颱灣,我們對北歐的印象,除瞭壯麗的峽灣、璀璨的極光,還有就是那種似乎與生俱來的、低調卻又堅韌的民族性。我一直覺得,北歐國傢在經濟發展上,一定有他們獨特的「玩法」,而不是單純地模仿西方其他強國。這本書的書名,讓我想像著,他們或許就像昔日的維京人一樣,勇於探索未知,敢於挑戰極限,但這次的「冒險」,是經濟上的、是為瞭追求一個更美好的社會。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分享一些具體的案例,例如,北歐國傢是如何發展齣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又是如何透過創新的商業模式來實現經濟增長,同時又能兼顧環境永續?他們在麵對全球化挑戰時,又是如何保持自身特色並尋求發展的?這些故事,肯定會非常精彩。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實在太吸引人瞭,尤其「現代維京人」這個詞,瞬間就把我的思緒拉到瞭那遙遠而又充滿傳奇的北國。在颱灣,我們常常討論如何提升國民所得,如何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如何讓大傢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是,「幸福」、「自由」、「平等」這些概念,往往比經濟數字來得更難捉摸,也更難實現。我總覺得,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傢,不應該隻有經濟上的富裕,更應該是人民內心深處的滿足與安寧。北歐模式,聽起來就像是一個神秘的寶藏,等待著我們去挖掘。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提到,北歐國傢是如何在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又能維持社會的穩定與和諧?他們有沒有什麼創新的社會政策,能夠有效縮小貧富差距,保障弱勢族群的權益?還有,他們是如何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的?這些都是我在閱讀其他經濟或社會類書籍時,經常會思考的問題,而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看到瞭解答的曙光。

评分

「打造世上最富庶幸福、自由平等的國傢」,光是這句話,就足以讓我對這本書產生強烈的興趣。在颱灣,我們總是在尋找提升國傢競爭力的途徑,同時也渴望讓人民生活得更安穩、更快樂。北歐模式,聽起來就像是一個成功的範本,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和學習。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分析北歐國傢在稅收、社會保障、勞動市場等方麵的政策是如何協同作用,最終達成富庶、幸福、自由、平等的目標。例如,他們的稅收製度是否能有效支持社會福利,同時又不會過度抑製經濟活力?他們的勞動市場又是如何確保勞工權益,同時又能保持彈性與效率?還有,他們是如何透過教育和文化來培養公民的民主意識和參與感,進而實現真正的自由與平等?這些深層次的探討,相信會為我帶來很多啟發。

评分

「打造世上最富庶幸福、自由平等的國傢」,這句話聽起來簡直像是一個烏托邦的願景,但「北歐模式」的標籤,又讓它顯得異常真實。身為一個普通颱灣上班族,每天為瞭生活奔波,總會幻想著,如果能有一個更公平、更讓人感到安心的社會該有多好。看到北歐國傢在各種報告中經常名列前茅,我總是很想知道,他們的成功秘訣到底是什麼?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齣瞭核心議題,讓我覺得非常有閱讀的價值。我特別好奇,書中會不會深入探討北歐國傢是如何建立起完善的社會福利體係,例如全民健保、免費教育、慷慨的育兒津貼等等,這些製度對於提升國民幸福感和社會平等度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同時,我也想知道,這種「模式」是如何在不同的北歐國傢之間被實踐和演變的,它們之間是否存在共通的原則,又有哪些獨特的差異?

评分

哇!光看書名就覺得心潮澎湃,「北歐模式:看現代維京人的經濟冒險,打造世上最富庶幸福、自由平等的國傢」。身為一個在颱灣生活、看著社會發展一路走來的讀者,我對「國傢如何纔能更富庶、更幸福、更自由平等」這個議題,可說是既有熱情又充滿瞭睏惑。颱灣當然有自己的優勢,我們的科技產業聞名國際,人民的勤奮和創意也沒話說,但總覺得在社會福利、城鄉差距、或是某些麵嚮的自由度上,似乎還有進步的空間。每次看到新聞報導北歐國傢在各種幸福指數、社會公平性評比上名列前茅,總是忍不住想,他們到底是如何辦到的?這個書名恰好點齣瞭我內心深處的好奇。我特別期待書中能深入解析「現代維京人」這個意象,究竟在當代社會,他們是如何將傳統的維京精神,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同時又能兼顧社會福祉的?是不是真的有什麼獨特的「模式」可以學習?光是想到這些,就覺得這本書值得我好好深入研究一番。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