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多神論的印度教與一神論的拜火教
探訪更多關於宗教與信仰的知識
印度教共有三億三韆萬個神?
跟隻信奉一個神的宗教比起來,比較厲害嗎?
有些宗教的最高修行者不穿衣服,
有些宗教的信徒終身不剪頭發?
彼此稱呼菩薩的大乘佛教有哪些特點?
儒傢思想也算是一種宗教嗎?
個人的生活與價值觀會受宗教信仰而有所差異,
彼此瞭解、尊重異己、包容差異,是很重要的喔!
勞恩和瑟琪之前已經採訪過猶太教、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後,對宗教信仰的種種問題有瞭更多的思考。沒想到身為旅遊雜誌記者的劉植叔叔又被命令要去做更多關於宗教的深度報導,所以三人又再次踏上採訪的旅程。他們的第一站就是前往「宗教的博物館」~印度,這裏有印度教、耆那教、錫剋教等各種宗教;之後又到東南亞去探訪佛教的發展、到中國山東看看儒傢思想與儒教的關係,最後還到瞭波斯一探「拜火」的鎖羅亞斯德教。歡迎大傢也一起來當採訪記者,探索更多宗教的有趣知識。
【本書重點提示】 #印度教 #多神論 #種姓製度 #錫剋教 #耆那教 #佛教 #四聖諦 #八證道
#犍陀羅藝術 #上座部佛教 #大乘佛教 #菩薩思想 #儒傢思想 #儒教 #孔子 #孔子遺跡
#三綱 #五倫 #鎖羅亞斯德教 #一神論
【課綱對照】 〈社會〉
國小5-6年級:認識人類社會中的主要宗教與信仰
國中7-9年級:恆河流域印度文明的開展、婆羅門教與佛教的背景與發展、儒傢思想
【全書係特色】 知識+漫畫+圖解+故事+專傢+大英百科詞條
•首度將權威《大英百科全書》改編為漫畫
•內容貫通國小、國中必學的十大領域基礎知識
•整閤科學與人文知識,培養未來的全方位人纔!
•以圖像整閤難懂概念,秒懂各科核心知識
•包含各種文本,提升文章閱讀力、圖錶判讀力
【《漫畫大英百科》的三階段靈活運用法】 1.先看圖熟悉各單元核心知識,迅速掌握!
2.漫畫情節穿插豐富資訊,輕鬆理解!
3.精選《大英百科全書》詞條,加深印象!
※《大英百科全書》是現存的近代百科全書中,最古老、最知名且最具權威的一套,
由100名全職編輯及超過4000名專傢編寫詞條,備受全球讀者的信賴。
國內推薦 活潑逗趣的介紹方式讓人想一頁接著一頁讀下去;簡單易懂的解說方式讓人能明瞭深奧的天體知識。──颱北市民生國小‧吳欣蓉
不管是當媽媽還是老師,發現孩子對於圖像幾乎無法拒絕其誘惑,如果又是漫畫,魅力更是加乘加倍。當今電子用品當道,如何從中脫身?三采漫畫百科全書應該可以助師長一臂之力。──颱南市南大附小‧溫美玉
真希望小時候有這麼贊的書可讀!等不及看到全部!──慈濟大學生命科學助理教授‧葉綠舒(老葉的生物化學部落客)
這套書齣版後,我們終於可以說「看漫畫的小孩不會變壞」──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數學作傢‧賴以威
(以上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序)
超過50位各級老師推薦! 王建仁/颱中市德化國小總務主任
王偲宇/桃園縣壽山高中曆史科教師
白君婷/彰化縣聯興國小
江芳君/彰化縣橋頭國小
何嘉欣/宜蘭縣羅東國中生物科教師
呂雅雯/桃園市自強國中
李哲迪/颱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李順興/颱中市華龍國小輔導主任、颱中市國教輔導團自然領域國小組兼任輔導員
汪俊良/宜蘭縣大進國小、宜蘭縣國民教育輔導團輔導員
柯曉慧/新竹市東門國小、民報「教養不正經」專欄作傢KK笑
洪振全(洪書叔)/新竹市北門國小
夏金英/屏東縣屏東高中曆史科教師
張輝誠/颱北市中山女高國文科教師、《學思達》作者
許彩梁/颱中市東汴實際體驗學校教導主任
許詩停/宜蘭縣凱鏇國中英語科教師
郭心怡/新竹市東門國小
郭宗明/颱中市瑞穗國小資優班、颱中市國教輔導團自然領域輔導員
郭美秀/新竹市陽光國小
陳文珮/宜蘭縣大進國小
陳宇虹/新北市武林國小
陳秀伃/新竹市建功國小
陳怡君/颱北市金華國中英語科教師
陳坤龍/颱南市佳興國中理化科教師
陳柏翰/颱北市西湖國小
陳柏憲/LiFe生活化學創辦人、Po總編
陳進旺/颱中市沙鹿國小
陳茻/專欄作傢、地錶最強國文課沒有之一版主
彭裕峰/颱北市中山女高曆史科教師
湯韆慧/苗栗縣公館國小、指導學生參加2016巴黎國際發明展獲得金牌
馮鬆林/南投縣竹山高中化學科教師
黃啓信/宜蘭市新生國小
黃淑敏/彰化縣橋頭國小
楊宗榮/颱中市翁子國小總務主任、颱中市國小自然輔導團輔導員
楊紋紋/新竹市實中國小
楊巽斐/彰化市聯興國小校長
楊靜宜/彰化縣媽厝國小
趙育琳/彰化縣橋頭國小
趙祐誌/真理大學助理教授、新北市新北高中曆史科教師
劉輝龍/颱北市碧湖國小資優班
劉澤宏/颱北市大直高中數學科教師
潘彥宏/颱北市北一女中生物科教師
蔡任圃/颱北市中山女高生物科教師
鄭一亭/科學教育博士、國小教師
鄭雅方/彰化縣橋頭國小
賴擁憲/宜蘭縣頭城國小
藍弘偉/新北市裕德中小學
顔弘誌博士/颱中市新平國小
羅焜哲/颱南市颱南一中物理科教師
蘇銘祥/颱中市颱中教大實小、颱中市自然科輔導團輔導員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一本名為《漫畫大英百科【宗教2】宗教(下)》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將完全聚焦於其他未包含在該書中的主題,旨在提供一個豐富且詳盡的替代閱讀體驗: --- 《寰宇秘境:失落文明的科技奇觀與宇宙未解之謎》 導言:超越信仰的邊界,探索物質與星辰的奧秘 人類文明的演進,從來都不是單嚮度的綫性發展。在無數人類探尋精神寄托、構建信仰體係的同時,另一股同樣強大的驅動力——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對自然規律的解析,以及對自身起源與宇宙終極命運的好奇心,塑造瞭我們今日所見的科技與知識的版圖。本書《寰宇秘境:失落文明的科技奇觀與宇宙未解之謎》,便是一次對知識領域中那些引人入勝、超越日常經驗的尖端與古老議題的深度巡禮。它摒棄瞭對神祇、教義或宗教曆史的探討,轉而聚焦於人類理性、想象力與物質世界的相互作用,帶領讀者穿越時間與空間的維度,探尋那些尚未被完全破解的科學謎團與曆史遺跡。 第一部:失落的輝煌——科技奇跡與遠古工程師的遺産 人類曆史長河中,總有那麼一些文明,它們在特定的領域展現齣遠超同時代的智慧與技藝,卻在某個關鍵節點戛然而止,留下瞭一批令人費解的工程傑作。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些“失落的科技奇觀”,它們不依賴於現代科學的理論基礎,卻在結構、精度或材料學上達到瞭令人驚嘆的高度。 1.1 巨石陣的聲學與天文定位: 摒棄超自然解釋,我們審視古老的測量學和天文學知識如何被應用於巨石的選址、運輸與精確對齊。探討其內部結構可能具備的共振效應和季節性天文標記的數學模型。我們著重分析利用簡單的工具和高超的幾何學知識,如何實現數噸巨石的垂直堆疊與水平平衡,這其中蘊含的力學原理,遠比單純的“人力搬運”要復雜得多。 1.2 瑪雅的曆法與數學體係: 瑪雅文明的二十進製、零的概念以及復雜而準確的曆法係統,是美洲古代文明的智力高峰。本部分將詳細解析其“長計數曆法”的底層邏輯,探究他們如何在缺乏望遠鏡等現代輔助設備的情況下,對金星、月亮的運行周期做齣如此精密的預測。這不是神諭,而是基於長期、細緻的天文觀測和高度抽象的數學思維的結晶。 1.3 歐帕茲的工程之謎: 關注那些被認為是古代工程師鬼斧神工的遺跡,例如秘魯納斯卡綫條背後的灌溉係統理論,以及安第斯山脈中被精確切割、嚴絲閤縫的石砌牆體。我們將使用現代材料科學的分析手段,試圖逆嚮工程分析這些石塊的切割技術,探討是否存在失傳的超硬閤金工具或某種高效的冷加工工藝。重點在於展示古人對岩石性質的深刻理解。 第二部:深空凝視——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四大未解之謎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視角轉嚮浩瀚的宇宙,探討當代最前沿的物理學與天文學領域中,那些即便擁有最強大的粒子對撞機和哈勃望遠鏡,依然束縛著我們理解的四大核心難題。 2.1 暗物質與暗能量的實在性: 宇宙的絕大部分(約95%)由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無法直接探測的“暗”成分構成。我們將詳細梳理從星係鏇轉麯綫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觀測到的引力效應,解釋為什麼科學傢確信暗物質的存在,以及暗能量如何驅動著宇宙的加速膨脹。這部分內容將聚焦於理論模型的建立、探測實驗的設計(如地下氙氣探測器),以及當前物理學理論的局限性。 2.2 量子引力與弦理論的嘗試: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描述瞭宏觀世界的引力,而量子力學主宰著微觀世界。然而,在黑洞奇點或宇宙大爆炸的瞬間,兩者無法調和。本章將清晰介紹統一“萬有理論”的迫切性,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闡釋弦理論(String Theory)和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等主流嘗試的基本框架、它們對額外維度的假設,以及實驗驗證的難度。 2.3 黑洞信息悖論的哲學與物理睏境: 當物質落入黑洞,其攜帶的所有量子信息是否真的永遠消失瞭?這直接觸及瞭量子力學中最基本的守恒定律。我們將探討霍金輻射的理論基礎,史蒂芬·霍金晚年對“軟毛”的修正嘗試,以及對信息守恒的深層哲學拷問——我們對宇宙基本規律的認知,是否還存在著根本性的漏洞? 2.4 宇宙的終極命運——大撕裂、大擠壓與熱寂: 驅動宇宙膨脹的暗能量,決定瞭我們星係的最終歸宿。本部分將對比目前基於暗能量狀態方程($w$值)推導齣的三種主要可能性:如果暗能量密度不變,宇宙將趨嚮永恒的“熱寂”(Heat Death);如果暗能量持續增強,則可能導緻“大撕裂”(Big Rip),最終撕碎原子本身;而如果暗能量反轉,則可能導緻“大擠壓”(Big Crunch),宇宙重新塌縮。 第三部:生命起源與意識的硬件基礎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目光轉嚮地球內部,關注生命本身的復雜性、意識的物質基礎,以及地球生命起源的化學路徑,完全避開任何關於靈魂或超自然力量的討論。 3.1 生命的化學起點:從無機物到RNA世界: 詳細迴顧米勒-尤裏實驗的後續發展,探討深海熱泉、粘土錶麵催化等多種假說如何解釋氨基酸的形成。重點分析“RNA世界假說”——生命早期是否以RNA作為遺傳物質和酶(核酶)的雙重角色存在,以及隨後DNA和蛋白質是如何接管核心功能的。 3.2 神經科學與意識的湧現: 意識,這種我們最熟悉卻最難量化的現象,被視為是大腦復雜網絡活動的湧現特性。本章將聚焦於整閤信息理論(IIT)和全局神經工作空間理論(GNWT)等前沿模型,試圖從神經元的電化學活動、突觸的可塑性中,尋找“自我感知”和“主觀體驗”的硬件基礎。我們探討的是,一個足夠復雜的物理係統,如何能産生非物理的“感覺”。 3.3 地球宜居帶的拓寬與係外行星的生物印記: 隨著開普勒、TESS等望遠鏡的發現,我們對太陽係外的行星有瞭空前的認識。本節將分析“宜居帶”的概念是如何被修正,例如冰冷衛星下的液態海洋(如木衛二、土衛二)。更重要的是,我們將討論如何設計能夠識彆“生物印記”(Biosignatures)的下一代光譜分析技術,例如通過係外行星大氣中氧氣、甲烷、水蒸氣的特定組閤來推斷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寰宇秘境》是一本獻給所有對邏輯、探索和科學方法論抱有無限熱忱的讀者的指南。它用嚴謹的科學視角,解構瞭宇宙的宏大結構、物質的深層奧秘,以及生命演化的化學軌跡,提供瞭一個充實、邏輯自洽的知識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