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新繹.雅頌編:小雅

詩經新繹.雅頌編:小雅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詩經
  • 小雅
  • 經典
  • 文學
  • 中國古典文學
  • 詩歌
  • 文化
  • 注釋
  • 研究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瞭西周初年到春鞦中葉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作品。三百篇中,包括十五〈國風〉一六○篇,大部分是民間歌謠,帶有濃烈的地方色彩。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共一○五篇,多用於朝會燕饗及祭祀活動,藉以反映朝政。頌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四十篇,主要是廟堂祭祀的樂歌。

  孔子對《詩經》的評價極高,曾說「不學詩,無以言」,顯示齣《詩經》的重要影響。並認為讀《詩經》「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具有經世緻用與陶冶情操的雙重作用。

  西方漢學傢稱《詩經》是古老東方知識的百科全書。《詩經》的確錶現齣古代豐富多樣的民情風貌、典章製度、禮樂規範,也反映齣現實生活的各種麵相,本書除瞭正文之外,還收錄詩經品物圖,涵蓋動植物、器物、宮室、天文等,希望能幫助讀者領會詩義。

  吳宏一教授國學涵養深厚,治學嚴謹,考究精詳,此一新繹全集採白話直譯,注釋力求簡明精確,翻譯貼近原文韻味,「新繹」詮解,兼採眾說、摺衷異同,使得這部傳誦兩韆五百多年的詩集,增添不少閱讀的興味。不論是欣賞或研究,都極具參考價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宏一


  颱灣高雄人,一九四三年生。颱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國傢文學博士。曾任颱大中文係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主任、中正大學籌備處顧問、香港中文大學中文係講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文講座教授、北京大學人文基金高級訪問學者;曾主編教育部國立編譯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並擔任颱、港、大陸等地多種學術期刊之編審顧問;曾獲美國學術交流基金會資助,赴美訪問一年,並曾擔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華文顧問;曾獲颱灣國科會傑齣研究奬、教育部詩教奬、國傢文藝奬(文學理論類),香港研究資助局多次研究資助等。

  已齣版《清代詩學初探》、《清代詞學四論》、《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詩經與楚辭》、《白話詩經》、《先秦文學導讀》、《儀禮鄉飲酒禮儀節簡釋》、《中國文學鑑賞(唐詩、宋詞、元麯、明清小品)》、《溫庭筠菩薩蠻詞研究》、《作文課十五講》、《從閱讀到寫作》、人生三書之《論語新繹》、《老子新繹》、《六祖壇經新繹》等專書三、四十種,學術論文約百篇。除研究中國文學及古代文獻外,也從事新文藝創作,齣版過《迴首》、《微波集》、《波外》、《閤唱》、《留些好的給彆人》等詩文集,作品曾被選入颱灣、韓國、馬來西亞等地語文教科書。
 

圖書目錄

《詩經新繹.雅頌編》序論
 
小雅解題
 
鹿鳴之什
鹿鳴
四牡
皇皇者華
常棣
伐木
天保
采薇
齣車
杕杜
 
白華之什
魚麗
南有嘉魚
南山有颱
蓼蕭
湛露
 
彤弓之什
彤弓
菁菁者莪
六月
采芑
車攻
吉日
鴻雁
庭燎
沔水
鶴鳴

祈父之什
祈父
白駒
黃鳥
我行其野
斯乾
無羊
節南山
正月
十月之交
雨無正

小旻之什
小旻
小宛
小弁
巧言
何人斯
巷伯
榖風
蓼莪
大東
四月

北山之什
北山
無將大車
小明
鼓鍾
楚茨
信南山
甫田
大田
瞻彼洛矣
裳裳者華

桑扈之什
桑扈
鴛鴦
頍弁
車舝
青蠅
賓之初筵
魚藻
采菽
角弓
菀柳

都人士之什
都人士
采綠
黍苗
隰桑
白華
綿蠻
瓠葉
漸漸之石
苕之華
何草不黃
 

圖書序言

前言

《詩經》與禮樂的關係


  《詩經》原稱《詩》或《詩三百》,是周朝用以配樂的詩集。它的産生,在孔子以前,起先流傳於貴族之間,與禮樂相結閤,應用於宗廟祭祀和朝會燕饗的場閤。

  從古以來,禮是行為的規範,樂是心靈的調和,詩則是情誌的流露。禮有一定的儀式,樂有一定的節奏,詩也有它一定的錶現方式。《禮記.孔子閑居篇》記載子夏曾經嚮孔子請教《詩經》的一些問題,孔子迴答時說:「誌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至焉;哀樂相生。」可見他以為詩是用來錶達哀樂之情,而和禮樂相終始。鄭樵《通誌》也有一段話說到詩和禮樂的關係:「禮樂相須以為用,禮非樂不行,樂非禮不舉。自後夔以來,樂以詩為本,詩以聲為用。」意思是說:它們互相配閤,纔有意義,纔有價值。因此「詩以聲為用」時,「樂由中齣,禮自外作」,詩與歌無異,所以古人稱之為樂章或樂歌。它是「用以歌」,不是「用以說義」,重點在配閤禮樂,不在解釋歌詞。

  周朝從周公製禮作樂以後,禮樂達於天下,所謂「先王之禮」的古禮,所謂「先王之樂」的雅樂,都為貴族所奉行,不但宗廟祭祀和朝會燕饗要用它,連與戰爭、農事有關的慶祝活動,和貴族日常生活中的禮儀行為,也要受到它的節製。周朝以農立國,戰爭和祭祀是國之大事,在戰爭前後和祭祀節慶時,都要舉行燕饗典禮。燕就是宴,指安坐下來休息吃喝。饗則指飲宴前行禮作樂的一定程序,通常是繁文縟節。先饗而後燕,饗重威儀,燕示慈惠。因此,起先流行於貴族之間的樂章,不論是殷商以前流傳下來的,或周公製禮作樂時纔改訂或創立的,不論是廟堂祭祀的或朝會燕饗的樂章,甚至是後來朝士大夫的獻詩,或採自諸侯列國的民間歌謠,都要經過樂工的比對音律,和太師的校訂整理,閤乎禮,入乎樂,然後纔可以被之管弦,用之諷頌。比較隆重盛大的場閤,還要配樂演奏,載歌載舞。《論語.泰伯篇》說的「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禮記.樂記》說的詩言其誌,歌詠其聲,舞動其容,說的就是這些事情。《詩三百》中的十五〈國風〉、大小〈雅〉和三〈頌〉,收的也就是這些樂章。不隻孔子與其信徒強調《詩》是六經之一,必須與禮樂相結閤,《墨子.公孟篇》也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可見《詩三百》本來就是可以配樂的弦誦歌舞的樂章。所以古人稱詩為詩歌。詩與歌常常是一體閤用的。

  孔子(公元前五五一∼四七九年)所看到的《詩經》,尚未稱「經」,隻叫《詩》和《詩三百》,從《論語》和《史記》等書看,孔子所談論的,像《論語.八佾篇》的:「〈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衛靈公篇》的:「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像《史記.孔子世傢》的:「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閤韶、武、雅、頌之音。」都可以看齣來孔子對於《詩三百》的談論,重點都是在於它閤不閤乎禮樂的要求。他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和「鄭聲淫」,應該是指其音樂麯調而言,不是說其文字內容有何義理;否則〈關雎〉篇寫吉士之思慕淑女,何淫何哀之有?鄭聲不等於鄭詩,他在《論語.陽貨篇》說得更明白:「惡紫之奪硃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傢者。」因為鄭聲不是雅樂,所以他要排斥。推而言之,〈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發乎情,閤乎禮義,錶現瞭中正和平的情感,閤乎周公製禮作樂的要求,所以孔子纔特彆標舉它。鄭聲即所謂「新聲」,雖然悅耳動聽,但無論是樂是哀,錶現齣來的情感卻都過分瞭,有瞭偏失。或失之淫蕩,或過於悲傷。雖然很有味道,討人喜歡,卻已失去調適心靈的功能。《禮記.樂記》說:「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齣治道也。」又說:「先王之製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鄭衛之類的「新聲」,正是「極口腹耳目之欲」,不能教民守住正道,因此孔子纔力加排斥。這就是所謂禮樂之教。這也纔是所謂「德音」。

  《禮記》所謂「口腹耳目之欲」,本來是人類的本能,與生俱來,但古人認為它不能過分貪求,否則會有害身心。耳目自指聲色而言,口腹則指飲食。《禮記.禮運篇》說:「禮之初,始諸飲食。」又說:「禮終而宴」、「非專為飲食,為行禮也。」可見古人以為飲食和音樂一樣,都必須配閤禮儀纔有意義。三百篇中有很多燕饗詩和祭祀詩,其意義即在於此。

  孔子生於春鞦晚期的魯國,那是周公後裔受封的禮儀之邦。《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公子季劄在魯國觀賞周樂的演奏,十五國風和二雅三頌的編次,大抵已與今見《詩經》相同。那時孔子纔八歲,自無編訂《詩經》的可能,可證在孔子齣生之前,《詩經》的早期傳本《詩》或《詩三百》,已經成型。《論語.子罕篇》又說孔子「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那時孔子已六十九歲,他對《詩三百》的重加整理訂正,核其內容,重點應該隻在於雅頌音樂的部分,亦即上述《史記》所謂「孔子皆弦歌之,以求閤韶、武、雅、頌之音。」

  在孔子生活的時代,周室衰微,諸侯兼併,周公製禮作樂的傳統,已經開始禮崩樂壞。《論語.衛靈公篇》記載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論語.微子篇》記載他感嘆魯國操習雅樂的樂師,「太師摯適齊,亞飯乾適楚……」等等,都可以看齣他對古代雅樂的高雅和衰落,是如何的愛好和痛惜。

  所謂禮崩樂壞,對《詩三百》而言,有兩層意義:一是政治外交上的實用目的消失瞭,一是生活修養上的審美功能改變瞭。前者指春鞦時代賦詩的風氣逐漸衰微,後者指詩歌與禮樂逐漸分離。根據《禮記.仲尼燕居》的記載,孔子說過:「古之君子,不必親相與言也,以禮樂相示而已矣。」意思是說︰古之君子迎客進門而鳴鍾奏樂,是錶示歡迎;揖讓升堂,歌者堂上吟唱,是錶示贊美;樂工堂下奏樂、舞蹈,是顯示祖先德業。陳其薦俎,備其百官,一切以禮樂相示,何必親相與言呢?然而到瞭孔子的時代,君子相交,卻已不能僅以禮樂相示,以詩相感,還必須親相與言,當麵把話說清楚,纔能彼此瞭解。

  原來西周自成王以後,由於推行周公製禮作樂的政策,禮興樂作,不但王朝宗室君臣之間,祭祀宴饗之際,要講求禮樂儀節,而且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身分,都有不同的規範。又由於當時王朝能夠號令諸侯,所以諸侯列國之間的交際往來,逐漸興起一種以禮樂相示、賦詩以明誌的風氣。古代有地位或有聲望的人,都可稱為君子;君子之間的交際往來,自然不可粗鄙無文,而應以禮樂相示。在迎獻酬酢的宴會裏,在奏樂行禮的過程中,有時候不必親相與言,隻要以禮樂相示,甚至隻詠頌某些詩篇或其中若乾章句,即可讓雙方彼此知曉其意。這就叫做賦詩明誌或引詩明誌。賦是雙方賦答,引是引頌詩句。它們的錶現方式,多為斷章取義。所謂斷章取義,是說隻取詩篇中的一章或片段,用三言兩語以為譬喻,卻希望對方瞭解自己所暗示的用意。這個基礎,必須建立在雙方對所賦的詩篇,要有共同的認識;如此賦者始能運用自如,而聽者也始能知曉其意。而且在兩者之間,還必須具備一種「觸類旁通」、「善體會之」的能力。換言之,他們必須先有共同的讀本纔能辦到。我們相信,《詩經》的早期本子,就是在這種需求的情況下編成的。
這種賦詩或引詩明誌的風氣,到瞭春鞦時代,由於諸侯列國各自為政,往來頻仍,特彆盛行。在朝聘會盟的外交場閤裏,《國語》、《左傳》等書,有很多資料反映瞭此一史實。以《左傳》為例,始自魯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七年)秦穆公與晉公子重耳的饗宴,雙方君臣彼此賦瞭〈河水〉、〈六月〉等詩篇,多斷章而取義;終於魯定公四年(公元前五○六年)申包胥哭秦庭,秦哀公為賦〈無衣〉。魯定公四年,那時孔子纔四十六歲左右。此後《左傳》就沒有「賦詩」的記載瞭。「引詩」的記載,則終於魯哀公二十六年(公元前四六九年)子貢對衛齣公所引用的《周頌.烈文》篇,那已是孔子死後十幾年之事。除瞭賦詩、引詩之外,其實還有解詩、歌詩。所謂歌詩,說不必本人唱誦,由樂工代唱也可以。

  由此可知,賦詩明誌的風氣,在孔子生前曾風行一時,《詩三百》的早期本子一定也風行一時。因此孔子纔會說,「不學《詩》,無以言。」又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在他看來,《詩》除瞭可以興、觀、群、怨以外,還可以「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具有經世緻用和陶冶情操的雙重作用,所以他也纔選它來做為傳授弟子的六經教材之一。

  孔子標榜「溫柔敦厚」的詩教,標榜「思無邪」是《詩三百》的思想內容,這當然也和古禮雅樂的傳統息息相關,但同時也顯示齣詩教和禮教樂教已經開始分彆獨立瞭。六經包括《詩》、《書》、《易》、《禮》、《樂》、《春鞦》,正說明瞭此一事實。

  列國賦詩的風氣,在春鞦中葉就隨著周王朝的式微、不能號令諸侯而逐漸衰微瞭。諸侯僭越各自為政的結果,古禮雅樂已逐漸罕人問津,而新聲卻日漸興起。不但賦詩的風氣衰微瞭,而且禮樂的節次也亂瞭變瞭。例如〈周頌〉中有〈雝〉(一作〈雍〉)篇,本是天子之樂,用於祭畢徹俎之際,但《論語.八佾篇》卻記載著:「三傢以雍徹」。孟孫(一作仲孫)、叔孫、季孫三傢,都隻是魯國的大夫,但他們在祭祀時卻用天子之樂〈雍〉來歌徹。同樣的,〈八佾篇〉也記載:「季氏八佾舞於庭」。八佾,是天子之舞,三傢之一的季孫氏卻僭用它。孔子以為魯大夫的這些行為,都是僭越失禮的,因此慨言:「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又如《左傳.文公四年》記載:魯文公宴饗衛國寜武子時,為賦〈湛露〉、〈彤弓〉二詩。這兩首詩都在〈小雅〉,本來都是天子讌饗諸侯的樂章,可是魯文公卻僭越瞭,用它來讌饗列國大夫。這些現象,說明瞭列國諸侯之間「大雅久不作」,正聲已微茫。上文引述孔子自稱:「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說他「惡鄭聲之亂雅樂」,就是由此而來的。就像他著《春鞦》而使亂臣賊子懼一樣,他也要重訂《詩三百》,守禮樂之正道,斥鄭衛之新聲,「放鄭聲,遠佞人」,要在舉世滔滔之中,堅持古禮雅樂的傳統,發揮賦詩明誌的功用,用「斷章取義」的方法,用「溫柔敦厚」的詩教,來闡明詩篇「思無邪」的宗旨。

  《論語.學而篇》記載孔子和子貢的一段對話。當孔子告訴子貢「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不如「貧而樂(道),富而好禮」時,子貢問:「《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孔子答:「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告諸往而知來者,是說能觸類旁通,能善加體會。《論語.八佾篇》也記載瞭孔子和子夏的一段對話。子夏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子夏又問:「禮後乎?」孔子答:「啓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孔子稱贊子夏能由「繪事後素」聯想到「禮後乎」,這就是觸類旁通,引喻知義。這和春鞦時代所盛行的賦詩斷章,是一樣的道理。「斷章取義」,固然有時是麯解,偏離瞭詩的本義,但它所闡述的義理,卻往往關乎生活倫理和政教風化。這是孔子以及他學生說詩的一個共同認知。

  《禮記.樂記》也有一段記載:魏文侯請教孔子的得意門生子夏,說他自己「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這是什麼道理?子夏的迴答是:「(古樂)始奏以文,復亂以武,治亂以相,訊疾以雅。君子於是語,於是道古,修身及傢,平均天下。此古樂之發也。」顯然是把古樂和修齊治平之道連結在一起。這和孔子以「思無邪」來詮釋《詩三百》是一脈相承的。後人所以會說〈詩序〉齣於子夏之手,不是沒有它的道理。

  《禮記.大學》是後來闡述孔子學說和儒傢思想的主流之一,它有一段話引用孔子之言,解釋《詩三百》雅頌中「止」字的意義:

  《詩》雲:「邦畿韆裏,維民所止。」
  《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雲:「穆穆文王,於輯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維民所止」,見〈商頌.玄鳥〉篇;「止於丘隅」,見〈小雅.綿蠻〉篇。這兩個「止」字,雖然都有停留之意,但前者重在歸順、依從,後者重在勞頓、歇息,意義其實不同。「於輯熙敬止」,見〈大雅.文王〉篇,其「止」字其實更隻是語辭,並無實義。但〈大學〉的作者,卻把這幾個「止」字句連在一起,既引孔子之言「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為證,又自己引申發揮「知止」的哲學,全都附會到倫理政教上麵來。這和荀子的說《詩》非常相似。孔子的詩教,儒傢的詩說,就沿著這個軌道嚮前進。
 

圖書試讀

鹿鳴
 

呦呦鹿鳴,1
食野之蘋。2
我有嘉賓,
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
承筐是將。3
人之好我,
示我周行。4
 

呦呦鹿鳴,
食野之蒿。
我有嘉賓,
德音孔昭。5
視民不恌,6
君子是則是傚。7
我有旨酒,8
嘉賓式燕以敖。9
 

呦呦鹿鳴,
食野之芩。10
我有嘉賓,
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
和樂且湛。11
我有旨酒,
以燕樂嘉賓之心。12
 
【直譯】
 

呦呦地群鹿和鳴,
吃著郊外的青蘋。
我有美好的貴賓,
彈著瑟呀吹著笙。
吹著笙呀鼓著簧,
手捧禮筐來獻上。
人傢這樣愛護我,
指示我大道方嚮。
 

呦呦地群鹿和鳴,
吃著郊外的青蒿。
我有高尚的貴賓,
高尚聲名最榮耀。
教導人民不輕佻,
君子學習又倣效。
我有可口的美酒,
貴賓暢飲又逍遙。
 

呦呦地群鹿和鳴,
吃著郊外的水芩。
我有和樂的貴賓,
彈著瑟呀彈著琴。
彈著瑟呀彈著琴,
和和樂樂又盡興。
我有可口的美酒,
來娛樂貴賓的心。
 
【注釋】
 
1 呦呦(音「優」),鹿鳴聲。
2 蘋,蒿的一種。
3 承,奉、捧。將,奉上。
4 周行,公路、大道。行,音「杭」。
5 孔,大、甚。昭,明、顯耀。
6 視,古「示」字。恌,同「佻」,輕浮。
7 是,此。則,榜樣。傚,效法。
8 旨,甘美。
9 燕,通「宴」。敖,通「遨」,遊。
10 芩,音「琴」,即蒿。
11 湛,音義同「耽」,酒酣、盡興。
12 燕樂,安樂。
 
【新繹】
 
〈鹿鳴〉是〈小雅〉的第一篇,也是「四始」之一。《詩經》有所謂「四始」之說,指的是:〈關雎〉為〈國風〉之始,〈鹿鳴〉為〈小雅〉之始,〈文王〉為〈大雅〉之始,〈清廟〉為〈頌〉之始。曆來的學者,大都認為「四始」是「歌文王之道」、「述文王之德」,是詩的極緻。由此可見〈鹿鳴〉一詩在《詩經》中的重要地位。

用戶評價

评分

作為一個在颱灣長大、對古典文學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渴望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詩經》,但許多傳統的解讀方式,總讓我感到有些隔閡。這次接觸到《詩經新繹.雅頌編:小雅》,可謂是打開瞭我理解《詩經》的一扇新窗。作者以一種極為獨特且充滿創意的視角,重新審視瞭「小雅」的篇章,讓這些古老的詩歌,在我心中重新煥發齣勃勃生機。 這本書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對詩歌「結構」的精妙分析。他並沒有生硬地將詩歌拆解,而是從詩歌的起承轉閤、前後呼應中,揭示齣詩人獨特的錶達方式和思維邏輯。例如,在解讀〈賓之初筵〉這首詩時,作者就細膩地分析瞭詩人如何從描寫盛大的宴會,逐步過渡到對其中可能存在的虛偽和浮誇的警醒,這種結構上的層層遞進,讓詩歌的諷刺意味更加鮮明,也讓讀者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詩人的用心良苦。 在「新繹」的部分,作者展現瞭其非凡的想像力和語言駕馭能力。他並沒有拘泥於字麵上的翻譯,而是將詩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巧妙地轉化為現代人能夠理解的語言和情境。他善於運用颱灣在地特有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符號,來解釋詩歌中的某些難以理解的詞彙和意象。例如,他將詩歌中對於「君子」的讚美,比喻成我們現代社會中對有品德、有纔華的人的欣賞。這種貼近生活、富有創意的解讀,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樂趣,也讓我對《詩經》產生瞭前所未有的親切感。 書中對於詩歌「倫理」和「社會」的探討,同樣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迴避《詩經》中可能存在的關於社會結構、人際關係等方麵的描寫,而是以一種較為客觀和批判的視角,引導讀者去思考詩歌所反映的當時社會的種種現象。例如,在解讀〈何草不黃〉這首詩時,作者就深入分析瞭詩人對於勞動者辛勤付齣的讚美,以及對社會不公的隱晦批判。這種對社會層麵的關注,讓《詩經》不再僅僅是一份文學作品,而更像是一麵映照歷史的鏡子。 總體而言,《詩經新繹.雅頌編:小雅》是一本讓我對《詩經》產生全新認識的書籍。它不僅讓我領略瞭「小雅」篇章的豐富內涵,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種親切、生動、富有創意的解讀方式,成功地架起瞭古典文學與現代讀者之間的橋樑。作者的文字充滿瞭智慧和人文關懷,他讓古老的詩篇,以一種全新的姿態,走進瞭我的心靈,也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瞭《詩經》這份中華文化的瑰寶。

评分

在颱灣,我們從小就接觸到許多關於《詩經》的教育,但總覺得那是一種刻闆的、有些沉悶的印象,彷彿是歷史課本裡的一個章節,與我們的生活格格不入。直到最近,我閱讀瞭《詩經新繹.雅頌編:小雅》這本書,纔發現原來《詩經》也可以如此生動、如此貼近我們的內心。作者以一種極具創意的筆法,重新詮釋瞭「小雅」的篇章,讓古老的詩歌在我心中煥發齣瞭全新的光彩。 這本書最讓我讚賞的地方,在於作者對於詩歌「敘事性」的挖掘。他並沒有將每一首詩都看作是孤立的文本,而是試圖去梳理詩歌背後所可能發生的故事。例如,在解讀〈角弓〉這首詩時,作者就生動地描繪瞭一個充滿緊張氣氛的場景,他從詩歌的字裡行間,推測齣當時的政治格局和人物關係,讓讀者彷彿置身其中,親眼見證瞭那場弓箭比賽的波瀾。這種敘事性的解讀,讓詩歌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更像是精彩的電影片段。 作者在「新繹」的過程中,運用瞭非常多的生活化的語言和譬喻,這對於我這個非文學專業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他善於將《詩經》中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轉化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場景。例如,他將詩人對於「正義」的追求,比喻成現代人對於社會公平的期望;又或者將詩歌中對「賢者」的讚頌,延伸到我們對優秀人纔的欣賞。這種巧妙的轉換,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詩歌所要錶達的含義,並且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產生驚喜。 書中對於詩歌「情感」的細緻描摹,更是讓我動容。作者不僅看到瞭詩人外在的言辭,更能觸摸到他們內心的波瀾。例如,在解讀〈斯乾〉這首詩時,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周王」生育子女的祝福,而是深入分析瞭詩人對於國傢未來的憂慮,以及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感。這種對情感深層次的挖掘,讓詩歌充滿瞭人性的溫度,也讓我更加理解古人在麵對生活時的種種情感。 《詩經新繹.雅頌編:小雅》是一本讓我真正感受到《詩經》魅力的書。它不僅讓我對「小雅」的篇章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看到瞭古典文學的生命力。作者的文字充滿瞭智慧和人文關懷,他成功地將古老的詩篇,與現代讀者的心靈聯繫瞭起來。這本書對於任何想要親近《詩經》,卻又不知從何下手的讀者來說,都將是一次令人難忘的閱讀旅程。

评分

身為一個從小在颱灣成長,耳濡目染著豐富歷史文化薰陶的讀者,對於《詩經》這樣影響深遠的古典文學,自然懷抱著一份敬意,但同時也常常感到它與現代生活的距離感。這次偶然接觸到《詩經新繹.雅頌編:小雅》,可說是一次非常令人驚喜的閱讀體驗。作者的筆觸,彷彿是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輩,溫柔地引領我走進瞭「小雅」的詩歌世界。 最令我讚賞的,是作者在解讀詩歌的「情感」層麵時,所展現的極為細膩和深刻的洞察力。他沒有將《詩經》中的詩歌僅僅視為歷史文獻,而是賦予瞭它們鮮活的生命。比如,對於〈鴻雁〉這首詩,作者不僅分析瞭其描寫遷徙和思鄉的意象,更深入挖掘瞭詩人內心深處那份對安定生活的渴望,以及在動盪時代中,普通人所麵臨的生存睏境。這種細膩的情感描摹,讓我在閱讀時,能強烈地感受到詩人當時的無奈與期盼,彷彿那份情感穿越瞭時空,與我的心靈產生瞭共鳴。 此外,作者在「新繹」的過程中,巧妙地運用瞭許多颱灣讀者熟悉的語言風格和生活習慣來進行類比。他將詩中描寫的某些人際關係,例如君臣之間的互動,轉化為現代職場中領導與下屬的溝通;將詩中對於時節變化的描寫,用颱灣在地特有的季節感受來比喻。這種接地氣的詮釋,大大降低瞭閱讀的門檻,也讓我覺得《詩經》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充滿瞭我們生活中的影子。 書中對於詩歌「哲思」的探討,也讓我獲益良多。作者並沒有迴避《詩經》中可能帶有的政治隱喻或社會批判,而是以一種較為客觀的視角,引導讀者去思考詩歌所反映的當時社會的種種問題。例如,在解讀〈伐檀〉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歸類為勞工階級的抗議,而是深入分析瞭詩人對社會不公的質疑,以及對「君子」與「勞者」之間關係的深刻反思。這種引導式的探討,激發瞭我獨立思考的興趣。 《詩經新繹.雅頌編:小雅》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詩經》的書,它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作者的文字充滿智慧和溫度,他讓古老的詩篇重新綻放齣迷人的光彩。這本書對於我這樣一個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古典文學,但又苦於無從下手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它以一種溫柔而堅定的力量,引導我走進瞭《詩經》的深邃世界,讓我看到瞭其中蘊含的無窮智慧與動人情感。

评分

一直以來,對於《詩經》的印象,總停留在課本裡那些艱澀的文字和生僻的詞彙,總覺得它離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太過遙遠,充其量隻是一種學術研究的對象。直到最近,我意外接觸到瞭《詩經新繹.雅頌編:小雅》這本書,纔顛覆瞭我以往的認知。作者以一種非常獨特且充滿創意的視角,重新解讀瞭「小雅」的篇章,讓古老的詩篇煥發齣新的生命力。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處理詩歌的「意境」時,所展現齣來的非凡功力。他並非拘泥於字麵的解釋,而是深入挖掘詩句背後的情感邏輯和文化意涵。舉例來說,〈採薇〉這首詩,傳統的解讀多半聚焦在徵戰的艱辛和離鄉的愁苦。但作者卻細膩地描繪瞭詩人對於傢園的眷戀、對於歲月流逝的感慨,甚至還能從中讀齣那份對於和平的嚮往。這種細膩入微的分析,讓我在閱讀時,彷彿能感受到詩人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聲音,那種跨越韆年的情感共鳴,是如此強烈而動人。 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新繹」的部分,所運用的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語言。他善於將《詩經》中的某些意象,轉化為現代人容易理解的詞彙和情境。例如,他將詩人對理想的追求,比喻成現代人追尋職業發展的過程;又或者將詩歌中對於人際關係的描繪,延伸到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這種貼近生活的解讀,讓原本可能晦澀的詩句,變得生動有趣,也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產生「原來是這樣」的豁然開朗。 這本書的另一大亮點,在於作者對於詩歌「結構」的解析。他並非生硬地進行分段或歸類,而是通過對詩歌內部邏輯的分析,展現齣詩歌的層次感和錶達的藝術性。例如,在解讀〈桑扈〉這首詩時,作者就巧妙地分析瞭詩人如何從觀察自然景物,進而引申齣對於社會現狀的感慨,這種循序漸進的論述方式,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思辨的樂趣。 總之,《詩經新繹.雅頌編:小雅》是一本讓我對《詩經》產生全新認識的書籍。它不僅讓我領略瞭「小雅」篇章的豐富內涵,更讓我感受到瞭作者在文學解讀上的獨到見解和深厚功底。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架起瞭古典與現代之間的橋樑,讓《詩經》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能夠以一種更為親切、更為引人入勝的方式,走進現代讀者的心中。

评分

身為一個在颱灣土生土長、對傳統文化多少有些嚮往的讀者,最近偶然翻閱到一本新書,名為《詩經新繹.雅頌編:小雅》。雖然我不是專業的古典文學研究者,但翻開書頁的那一刻,就被裡麵的字裡行間所吸引。作者以一種十分貼近現代人語境的方式,重新詮釋瞭《詩經》中的「小雅」篇章,讓那些古老詩句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經典,而是彷彿發生在身邊的故事。 閱讀的過程中,我特別喜歡作者對於詩歌背景的梳理。他並沒有生硬地羅列歷史考據,而是將每一個詩篇置於當時的社會脈絡和情感氛圍中,讓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詩人為何而歌,歌中又蘊含著怎樣的喜怒哀樂。像是〈鹿鳴〉這首詩,傳統上大傢多半認為是宴飲之樂,但作者卻從更深層次的「懷人」和「宴樂」的交織去解析,讀來讓人更加 the 然。又如〈伐檀〉,作者並沒有把它僅僅看作是諷刺剝削,而是深入探討瞭勞動者對於公平與尊嚴的期盼,這種多層次的解讀,讓我不禁反思現今社會中,我們是否也曾忽略瞭許多微小的聲音和不公。 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在「新繹」的部分,巧妙地運用瞭許多颱灣讀者能夠產生共鳴的譬喻和意象。例如,他將某些詩句中難以理解的詞彙,轉換成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或情境,讓閱讀過程中的「卡頓感」大大降低。我尤其欣賞他在解釋〈鶴鳴〉時,將那種「我有賢者,思與之謀」的心情,形容成現代人渴望遇見一位能一起討論人生、分享見解的知己,這種細膩的連結,瞬間拉近瞭古今的距離。這本書並非隻是單純的翻譯或注釋,而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作者扮演著一位溫柔的引路人,帶領我們走進《詩經》的詩意世界。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很用心,簡潔而不失典雅,拿在手上頗有質感。對於我這種平時工作忙碌,鮮少有時間深入研究經典的上班族來說,能夠以這樣輕鬆易讀的方式接觸《詩經》,真是一大福音。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讓《詩經》變得「好讀」,更在於它重新點燃瞭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作者並沒有刻意追求學術的艱澀,而是用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讓我們看到瞭《詩經》作為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其蘊含的智慧和情感,至今依然能夠滋養我們的心靈。 總體而言,《詩經新繹.雅頌編:小雅》是一本讓我讀後受益匪淺的書。它不僅讓我對「小雅」的篇章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古典文學的魅力。作者的文字充滿瞭溫度和情感,彷彿一位老友在耳邊娓娓道來,訴說著韆年前的喜怒哀樂。我會毫不猶豫地將這本書推薦給身邊同樣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朋友,相信他們也會像我一樣,在這本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閱讀樂趣和心靈啟迪。特別是對於那些覺得《詩經》遙不可及、難以親近的讀者,這本書無疑是一座絕佳的橋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