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二主詞賞析

南唐二主詞賞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南唐
  • 李煜
  • 詞學
  • 文學
  • 詩詞
  • 賞析
  • 古代文學
  • 曆史
  • 文化
  • 宋詞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的詞作純真任縱,天然渾成,是我國詞史上兩顆璀璨絢麗的明珠。

  二主生逢中國政治大混亂、大分裂的「五代十國」的時期。這一時期,實際上是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中原一帶,承遞唐朝這一正統的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代,環繞外圍的則是中國。當時,北方籠罩著戰爭的氣氛,而南方相對較安定,其中西蜀和南唐經濟較發達,文化較繁榮。

  南唐中主李璟(西元九一六~九六一年),徐州人,是南唐開國國君李昪的長子。他長得眉目如畫,好學能詩,曾想過在廬山瀑布之下,修築書齋,作個隱士。但事與願違,西元九四三年,他即位做瞭皇帝。九五八年,南唐受到後周的威脅,他主動去掉帝號,稱為南唐國主。他的詞隻流傳下來四首,但曆來評價極高。他擅長運用象徵手法,狀物抒情,情不虛發,景不空敘,筆觸細膩,含意深刻。宋朝的王安石就十分贊賞他的―—「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這樣的句子。

  南唐後主李煜(西元九三七~九七八年),是李璟的第六個兒子,天資聰慧,精於書畫,妙於音律。十八歲與「通書史」、「善歌舞」的女藝術傢大周後成親,後來又續娶貌美情深的小周後。他們過著風流浪漫的宮廷生活。他寫閨情「微露丁香顆」,「笑嚮檀郎唾」;寫幽會,「一嚮偎人顫」,「教君恣意憐」,都純真任縱。亡國後,他當瞭宋朝的俘虜,用愁與恨作經緯,交織成「多少恨,昨夜夢魂中」;「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等名句。此外,眷戀故國的,如「故國不堪迴首月明中」,「四十年來傢國,三韆裏地山河」等,也為人傳誦。後主詞聲情一緻,錶裏如一,一般不玩弄詞藻,不避口語,慣用白描,隨意揮灑,自成傑作,確有敏銳的天賦。因此具有極大的移情作用,極易引起人們的共鳴。有人說,後主的詞,足當李白詩,高奇無匹。

  近人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中主和後主的詞可以稱得上詞壇上第一流的作品。本書把二主詞四十多首簡單加以注釋,翻譯用的是韻文,賞析時略加注意文采,同時比較通俗,以期幫助讀者領會原作,提高古典文學的素養。

本書特色

  《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的詞選。
 
瀟湘故麯:宋詞的盛衰與風骨流變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考察瞭宋代詞體的興起、鼎盛及其最終走嚮衰微的復雜曆程,重點剖析瞭不同曆史階段中,詞人如何運用婉約、豪放等不同風格,反映社會變遷、個體心緒與時代精神。全書以時間為軸,兼顧地域流派,展現瞭宋詞由“艷科小道”升格為一代文學主流的文化史意義,並細緻辨析瞭蘇軾、辛棄疾、周邦彥、薑夔等關鍵人物的藝術成就與曆史地位,揭示瞭詞體內部美學範式的內在張力與演變邏輯。 --- 第一章:詞的肇始與北宋的初醒 (960-1050) 1.1 詞體的源流與早期形態: 宋代詞的成熟並非一蹴而就。本章首先追溯瞭詞體脫胎於隋唐燕樂和民間歌謠的漫長過程。重點梳理瞭晚唐五代花間派對詞的“淺化”與“裝飾化”傾嚮,指齣其在形式上對詞牌的固定和聲律的初步規範起到的奠基作用,盡管內容上多囿於閨閣風月。 1.2 詞入文人之手:柳永的革新與都市的脈搏: 宋初,詞的地位仍低於詩。柳永的齣現標誌著詞體嚮文人創作的重大轉型。本書詳述柳永如何以其對都市生活的敏銳捕捉和對俗語、口語的廣泛吸納,極大地拓寬瞭詞的題材和錶現範圍。其“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的現象,體現瞭詞與市民階層情感的緊密結閤。同時,分析瞭其作品中流露齣的對功名不遂的喟嘆,如何為後世詞人提供瞭一種具有社會關懷的抒情模式。 1.3 晏殊、歐陽修:詞的“雅化”與格律的精煉: 在柳永的“俚俗”之外,晏殊和歐陽修代錶瞭詞嚮典雅、衝和方嚮的發展。本章通過對比分析這兩位大傢的作品,闡釋瞭“太平氣象”如何影響詞的基調,使之擺脫純粹的艷情色彩,轉嚮對人生哲理、閑適情懷的探索。特彆是對詞牌聲律的精細打磨,使詞在形式美感上達到瞭新的高度,為蘇軾的突破奠定瞭形式基礎。 第二章:蘇軾的橫空齣世與豪放氣象的確立 (1050-1100) 2.1 詩心入詞:宋詞審美範式的顛覆: 蘇軾是詞史上的分水嶺。本章集中探討他如何以詩歌的思維和氣度入詞,打破瞭“詞為艷科”的傳統觀念。分析其在《念奴嬌·赤壁懷古》等作中,如何將曆史敘事、哲理思辨與個人情懷熔於一爐,創造齣雄闊、曠達的“豪放”風格。 2.2 論“以詩為詞”的得與失: 蘇軾的創新帶來瞭詞體錶現力的極大拓展,但也引發瞭關於“詞體本色”的爭論。本書細緻考察瞭蘇軾的詞作中存在的部分格律疏放、不閤音律之處,並論證瞭這種“不閤”實則是主動的藝術選擇,旨在突破音樂形式對思想錶達的桎梏。這種對形式的相對解放,為宋詞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瞭理論和實踐上的支持。 2.3 北宋末期的過渡與流變: 在蘇軾之後,詞壇並未完全轉嚮豪放。本章考察瞭秦觀、黃庭堅等人在繼承蘇軾精神的同時,如何試圖調和豪放與婉約的界限,使詞的抒情更趨於細膩和內斂,為北宋的終結積纍瞭復雜的情緒底色。 第三章:靖康之變與詞體的悲劇性轉嚮 (1127-1200) 3.1 時代巨變下的情感重塑: 靖康之恥是南宋詞壇一切創作的底層基調。本書將分析國破傢亡的巨大創傷,如何集體性地投射到詞人的筆端,使得詞的“婉約”內涵發生瞭質的飛躍——從個體相思轉嚮傢國之思,從閑愁轉為深沉的悲愴。 3.2 周邦彥的集大成與格律的極緻: 周邦彥作為北宋末至南宋初的關鍵人物,其成就的獨特之處在於對詞體格律的精雕細琢。本章分析瞭周邦彥在“以字為宮商”的基礎上,如何將繁復的句法和嚴謹的章法推嚮極緻,形成一種近乎建築般精巧的藝術效果。這種對形式的極緻追求,與其內心對逝去王朝的眷戀和挽歌意識形成瞭強烈的映照。 3.3 薑夔的清空與“獨創音節”的探索: 薑夔的詞風迥異於周邦彥的穠麗與蘇軾的豪邁,他以其詞牌自度麯的獨特創作方式,追求一種“清空”、“淡遠”的美學境界。本書詳細闡釋瞭薑夔如何通過對具體景物和音樂體驗的精確描摹,來錶達一種超越政治悲劇的、高度個人化的、近乎禪宗式的物我兩忘之境。 第四章:辛棄疾與南宋詞的雄心與無奈 (1150-1208) 4.1 辛棄疾:豪放派的巔峰與時代英雄的絕唱: 辛棄疾是南宋詞壇無法繞過的高峰。本章重點研究他如何繼承並發展瞭蘇軾的豪放精神,但其豪放中始終夾帶著恢復中原的壯誌難酬與報國無門的憤懣。分析其在詞中大膽運用典故、議論、甚至散文筆法,以期提升詞的社會乾預力度。 4.2 辛棄疾詞中的“俠”與“隱”的辯證: 辛棄疾的作品中充斥著對英雄的贊頌和對自身抱負的抒發。本章探討瞭在政治現實的壓抑下,詞人如何將“殺伐之氣”與“遲暮之悲”並置,形成一種悲壯而不絕望的復雜情調。這種情調,標誌著南宋精英階層精神睏境的集中體現。 4.3 辛棄疾對後世詞壇的深遠影響: 分析辛棄疾對格律的顛覆性處理,如何為元明清詞的進一步解放(如對散麯的吸收)提供瞭路徑,同時也為後世詞人提供瞭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要麼繼承其氣勢,要麼退迴到精緻的婉約中去尋求慰藉。 第五章:南宋後期的詞壇:婉約的復興與詞體的遲暮 (1208-1279) 5.1 詞體趨於成熟與定型: 隨著南宋中後期政治的相對穩定與文人生活的內嚮化,詞體開始呈現齣嚮精美、內省方嚮發展的趨勢。本章考察瞭這一時期詞人如何迴歸對細節的捕捉和對個體情感的精微體察。 5.2 吳文英與詞壇的“格律的復興”: 吳文英是南宋後期詞壇的代錶。本書論述瞭他在周邦彥的格律基礎上,如何進一步強化詞體的音樂性和結構美感,使得他的作品如同精雕細琢的工藝品。這種對形式的過度關注,也暗示著詞體在主題和氣象上已失去瞭北宋的銳氣與張力。 5.3 詞體的終結與嚮麯的過渡: 在元代來臨前夕,詞體已然走嚮成熟與僵化。本章分析瞭南宋末年詞作中愈發明顯的頹靡氣息與對往昔繁華的追憶,這種情緒的積纍為元代散麯的興起提供瞭文化土壤。本書總結瞭詞體在宋代近三百年間的審美流變,論證瞭其從“配樂之文”到“一代文學主體”的曆史功績,及其最終因無法承載更宏大主題而逐漸式微的文化命運。 --- 結語: 本書通過對關鍵人物和關鍵時期的梳理,力圖描繪齣宋詞一部完整且充滿張力的興衰史,展現瞭中國古典文學史上一次重要的美學範式轉移及其深厚的文化意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璟(916年~961年)


  南唐元宗,字伯玉,原稱徐景通,南唐建立後,復本姓李,改名璟。對後周稱臣後,又為避後周信祖諱,而改名景。南唐烈祖李昪的長子。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第二位君主,因此也被稱為中主、嗣主。李璟的書法頗佳,詞亦有名,與其子李煜並稱「南唐二主」。其詞「小樓吹徹玉笙寒」是流芳韆古的名句。

李煜(937.8.15~978.8.13)

  或稱李後主,為南唐的末代君主,祖籍徐州。李煜原名從嘉,字重光,號鍾山隱士、鍾峰隠者、白蓮居士、蓮峰居士等。李煜在南唐滅亡後被北宋俘虜,但是卻成為瞭中國曆史上首屈一指的詞人,被譽為詞聖,作品韆古流傳。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四) 拿到《南唐二主詞賞析》這本書,我第一個想法是,終於有這樣一本能夠讓我深入瞭解這兩位詞人的作品瞭。過去,我對李煜的認識,大多停留在「亡國之君」的標籤,而對他的詞,也總覺得帶著一層悲劇色彩。然而,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的賞析,並非簡單地將詞作分類,而是更側重於挖掘詞中的情感深度和藝術價值。他用一種非常細膩且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帶領讀者走進瞭詞人的內心世界。我特別欣賞書中對詞句的細緻解讀,每一個字、每一個詞,在作者的筆下都仿佛活瞭起來,展現齣豐富的意涵。例如,對於「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的解讀,作者並沒有僅僅將其視為對國傢滅亡的哀嘆,而是更深入地探討瞭其中關於人生愁緒的普遍性,那種無可奈何、滔滔不絕的愁緒,讓人聯想到自己的生活經驗。這本書讓我感覺,文學作品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抒發,是人生的映照。

评分

(三) 關於《南唐二主詞賞析》這本書,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讓文學變得如此親切。我一直對古典詩詞有著濃厚興趣,但有時在閱讀一些學術性的書籍時,會覺得有些枯燥,彷彿被排除在學術殿堂之外。然而,這本《南唐二主詞賞析》卻截然不同。作者的筆觸,就像是鄰傢大哥在跟你分享他最喜歡的寶貝一樣,充滿瞭熱情和感染力。書中對詞作的解讀,不僅僅是停留在字詞的考證,更是從情感、意境、以及詞人當時的處境等多方麵進行闡釋。讀到那些詞句,例如李煜的「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書中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亡國之痛,而是深入剖析瞭其中蘊含的離愁別緒、人生無常的感慨,讓我感同身受。讓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討詞作時,經常會引用一些相關的歷史故事或人物軼事,讓整個賞析過程更加生動有趣,彷彿在閱讀一本精彩的傳記。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南唐二主,也讓我對詞這種文學形式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欣賞。

评分

(一) 收到這本《南唐二主詞賞析》的當下,心情頗為複雜。畢竟,提及南唐二主,李煜的亡國之痛與後主李煜的詞,早已是文學史上的經典,但總覺得,在眾多研究與解讀中,似乎少瞭一份貼近讀者內心的溫柔。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淡雅的配色,沒有過於張揚的字體,讓我對其內容有瞭初步的好感。翻開第一頁,撲麵而來的,不是學術性的乾澀論述,而是帶著一份對文學的敬意,對歷史人物的同情。作者的筆觸,彷彿一位溫柔的說書人,將那些婉轉的詞句,那些字裡行間的幽情,緩緩道來。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將李煜的詞侷限在「亡國之君」的悲情框架中。詞,本身就是一種抒情的文學形式,它可以承載喜怒哀樂,可以描繪風花雪月,更可以挖掘人性的細膩。書中對每一首詞的賞析,都像是撥開一層層迷霧,讓我們得以窺見詞人當時的心境。那種「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無奈,那種「寂寞梧桐深院鎖清鞦」的孤寂,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詩句,而是化為我們心中某種難以言說的感觸。閱讀此書,就像是與兩位跨越時空的靈魂對話,感受他們的悲歡離閤,體會他們對生命的種種哲思。

评分

(五) 《南唐二主詞賞析》這本書,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古典文學懷有熱情,但又覺得許多學術著作門檻較高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我一直對南唐二主的詞,特別是李煜的詞,有著莫名的喜愛,總覺得那些詞句裡藏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幽怨和深情。這本書的優勢在於,它沒有採用枯燥乏味的學術論文式的寫作風格,而是用一種非常貼近讀者的語言,將詞作的意境和情感娓娓道來。作者在賞析每一首詞時,都會深入剖析詞句的結構、用詞的精妙,以及詞人當下的心境。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關於詞人個人經歷與詞作相互印證的段落,例如,在解讀李煜的《虞美人》時,作者細膩地描繪瞭詞人從帝王到階下囚的心路歷程,讓讀者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那種「物是人非事事休」的蒼涼。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賞析詞作的書籍,更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南唐二主的精神世界,感受他們在歷史長河中的悲喜與無奈。

评分

(二) 這本《南唐二主詞賞析》實在是讓我驚喜連連。我一直對詞這種文學體裁情有獨鍾,特別是宋詞,但對南唐二主的詞,總覺得隔著一層歷史的濾鏡,少瞭些真實的溫度。這本書,卻巧妙地打破瞭這種隔閡。作者在賞析詞作時,並沒有止步於字麵上的解釋,而是深入探究瞭詞背後的故事,詞人的情感。例如,當我讀到李煜的《虞美人》,書中描繪的,不僅僅是那「春花鞦月何時瞭」的感嘆,更像是將我們帶入瞭當時那個風雨飄搖的宮廷,感受詞人從帝王到階下囚的巨大落差。作者的文筆流暢,又不失學術的嚴謹,在解讀詞語的同時,也巧妙地融入瞭當時的歷史背景和詞人的生平經歷,讓讀者能夠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詞作的意境。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旁徵博引的段落,將南唐二主的詞與其他文學作品進行對比,或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都為我打開瞭新的視角。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幾首詞,更像是在走進瞭南唐二主的內心世界,與他們一同經歷那段跌宕起伏的人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