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學研究的諸麵嚮續集

禮學研究的諸麵嚮續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禮學
  • 儒學
  • 中國文化
  • 社會規範
  • 倫理學
  • 行為規範
  • 傳統文化
  • 文化研究
  • 儀式
  • 社會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係本社所齣版《禮學研究的諸麵嚮》的續集,內容包括代序一篇、論《儀禮》專題五篇、論《周禮》、《禮記》專題三篇、論齣土文物三篇、論古代禮俗三篇、論禮學相關議題三篇,共計論文十八篇。作者與上集相同,力圖開拓新領域與新方法,讀者取與上集參照,自見其用心所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葉國良(1949-)


  颱灣桃園人。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學士、碩士、國傢文學博士。曆任該係副教授、教授、特聘教授、颱大講座,並兼係主任、文學院院長各六年,又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泰國硃拉隆功大學、捷剋查理大學、山東大學客座教授、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颱灣中文學會理事長。主要研究經學、金石學、古典文獻,曾獲國科會傑齣研究奬、鬍適講座、教育部學術奬、教育部國傢講座。主要著作有《宋人疑經改經考》、《經學側論》、《禮學研究的諸麵嚮》、《禮製與風俗》、《中國傳統生命禮俗》、《宋代金石學研究》、《石學蠡探》、《石學續探》、《居愚居文獻論叢》、《古典文學的諸麵嚮》等書。
 

圖書目錄

代序
禮壞樂崩時代聖賢君子的堅持與抉擇
一、前言
二、禮壞樂崩的範圍與具體事實
三、聖賢君子的堅持與抉擇
四、古禮書的性質與價值
五、結論

儀禮
壹、 《儀禮》各禮典之主要禮意與執禮時之三項基本禮意
一、前言
二、《儀禮》各禮典之主要禮意
三、具體執禮時共通之三項基本禮意
四、結論

貳、 《儀禮》所見攝盛及其流衍
一、前言
二、論攝盛乃周代禮製
三、《儀禮》鄭注、賈疏及諸儒對攝盛之闡釋
四、後世實施攝盛之概況
五、關於「追贈」
六、結論

參、 《儀禮》蔔筮與求日擇人的幾個問題
一、前言
二、論事涉神靈則以蔔筮求日擇人,僅涉人事則否
三、論葬禮、祭祖採用柔日前有所承
四、論再虞、三虞、卒哭、他祭、祔祭採用柔日抑或剛日
五、冠日、昏期當用柔日的推測
六、覲禮可能使用剛日的推測
七、結論

肆、 《儀禮》周鏇禮容探微
一、前言
二、論右還為自右方嚮左方轉行、左還為自左方嚮右方轉行
三、論左還右還或嚮旁、或嚮後方、或嚮前方鏇轉而行
四、論還右為自右方嚮左側方繞行而近周
五、論內還指左右二人嚮中間轉行靠攏
六、論反還乃繞行而周
七、論單言還,欲推斷其為左還抑右還,或能或不能
八、論繞行之幅度
九、論周鏇之禮意
十、結論

伍、 《儀禮》與《詩經》互證的學術意義
一、前言
二、覲禮、聘禮
三、昏禮
四、祭禮
五、燕禮
六、射禮
七、結論

周禮、禮記
壹、 復原古《周禮》的發展史
一、前言
二、宋人的〈鼕官〉不亡說
三、元人的古《周禮》復原說
四、明人的古《周禮》復原說
五、劉師培的古《周禮》復原說
六、對宋代以來移改《周禮》的評論
七、結論

貳、 論劉師培的《周禮》研究
一、前言
二、《西漢周官師說考》的寫作宗旨與論述課題
三、《周禮古注集疏》的寫作宗旨與論述課題
四、從經學史論劉氏《周禮》研究的意義與貢獻
五、從當代認知論劉氏《周禮》研究遺留的問題
六、結論

參、 二戴《禮記》編纂的幾個問題
一、前言
二、論小戴《禮記》篇章非取自大戴
三、論二戴《禮記》編者是否戴德、戴聖
四、論二戴《禮記》非「治國道術的禮學論述檔案櫃」
五、結論

齣土文物
壹、 從齣土文物看《儀禮》內容的時代
一、前言
二、飲食器
三、剛日柔日
四、墓而不墳
五、車馬數
六、結論

貳、 清華簡〈耆夜〉中的飲酒方式
一、前言
二、論「壽」形聲旁即「奉觴上壽」之「壽」
三、論「夜爵」不能讀為「捨爵」、「奠爵」
或「舉爵」,當讀為「掖爵」
四、論飲酒作歌乃飲至之末的上壽之禮
五、論「耆夜」二字之意
六、結論

參、 從傳統圖書與齣土文獻看孔子至西漢初期經學的傳播
一、前言
二、從孔子及其弟子與後學的籍貫與遊蹤看經學的傳播
三、從戰國至西漢初期經書傳播的地理分布看經學的傳播
四、從齣土戰國時期經學著作的分布看經學的傳播
五、從齣土西漢初期經學著作的分布看經學的傳播
六、結論

古代禮俗
壹、 古禮書中之祝與巫
一、前言
二、先秦鬼神觀與祝、巫之區彆
三、祝之角色及其言辭分析
四、巫之角色及其限製
五、祝與巫角色之消長
六、結論

貳、 春鞦時代之朝禮與聘禮
一、前言
二、齊、晉霸業與朝覲禮之質變
三、春鞦霸業下的朝、聘禮雙軌外交
四、《春鞦》、三《傳》所見行聘之目的
五、《儀禮》與《春鞦》、三《傳》所見行聘儀節之比較
六、朝、聘者遇特殊事例之處置
七、春鞦時人對朝、聘者錶現之評論
八、結論

參、 曆代朝廷祀典擇日不受日書影響論
一、前言
二、論郊祀多擇辛日或柔日,亦有選用鼕至者
三、論祭社稷承〈召誥〉仍沿用上戊日
四、論祭先農多用亥日
五、論祭風師仍用醜日、祭雨師仍用申日
六、論祭先蠶用巳日
七、論地區性官府之祀典
八、結論

禮學相關議題
壹、 論許慎經學的幾個問題
一、前言
二、論《五經異義》與《說文解字》旨趣不全同而立場一緻
三、《五經異義》兩則禮說的評論
四、《說文解字》引經的考察
五、結論

貳、 禮儀與文體
一、前言
二、中國文學中的文體分類法
三、因禮儀而産生的文體眾多是中國文學的特色之一
四、因禮儀而産生的文體是否會受該禮儀的製約
五、因禮儀而創作文章的深層因素
六、文體遞變說的檢討
七、結論

參、 傳統禮儀的現代應用
一、前言
二、傳統禮學的兩種思維
三、現存傳統禮儀舉例
四、傳統禮學的現代運用
五、結論

後記
引用書目
索引

圖書序言

後記

  筆者曾於2010年十月先師孔德成先生逝世兩週年時,整理此前六年餘所撰禮學論文十五篇,在新竹清華大學齣版社齣版《禮學研究的諸麵嚮》一書,以示不忘師門教誨之意。自茲而後,每念師恩,常自鞭策,不敢怠惰。其間精力所萃,仍以禮學為主。光陰荏苒,轉瞬又將七年,纍積相關論文一十八篇,似足再編為一冊,以就教於學界先進。故仍商得清華大學同意,以《禮學研究的諸麵嚮續集》為名齣版,以見個人研究麵嚮之持續性。

  本書主題,既集中於禮學,而撰寫因緣各有殊異,故麵嚮亦參差不一,與前書類似。然大體言之,筆者有意朝開拓新領域、新方法之麵嚮努力,乃自前集已有之傾嚮,故可謂非無主軸,而各有因緣。續集沿襲,然其異同可得而言。

  前書上編以論《儀禮》為主體,凡五篇。中編以論《禮記》為主體,其中論「麯禮」三篇,論〈樂記〉及公孫尼子一篇,論韓國《禮記》學三篇。下編涉及禮書中之古語、冠笄之禮中取字之意義、婚喪禮俗中之異族文化各一篇,包括語言學及民俗學取嚮。本書雖係續集,而結構與內容取嚮與之不全同。全書分為七個部分,第一部分以〈禮壞樂崩時代聖賢君子的堅持與抉擇〉一文冠首,乃是「代序」,意指該文要旨應可統攝筆者對中國古文明的看法。第二部份為《儀禮》,包括專論該書不同議題五篇。第三部分為《周禮》與《禮記》,包括專論三篇。第四部分為「齣土文物」,蓋此亦為筆者自撰作《經學側論》(2005年11月亦由新竹清華大學齣版社齣版)以來持續關心之課題,收入相關論文三篇。第五部分為「古代禮俗」,收入介於禮俗、禮法之間之相關論文三篇。第六部分為「禮學相關議題」,收入相關論文三篇。第七部分為「後記」,交代本書撰作相關事宜。綜觀全書,內容觸及禮學各麵嚮,而時代跨度亦大,起甲、金文時代以迄當代禮學,讀者可取與前編內容互補之。

  本書各篇均曾刊載期刊,或於研討會中宣讀,其資料各記於該篇之末。由於收入本書時,均曾修改或調整部分內容,故凡讀者引用,請以本書為準是幸。至於編纂、校對工作,本係博士生黃澤鈞在百忙中撥冗協助,在此緻上謝意。
 
二○一七年九月
葉國良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禮學研究的諸麵嚮續集》讓我立刻聯想到,我們這一代人,在接受現代教育的同時,也常常被教導要“飲水思源”,要尊重傳統。但是,對於“禮學”這個概念,很多時候都停留在比較模糊的認知層麵,總覺得它有些古老,與現代生活似乎有點距離。而“續集”兩個字,則點明瞭這本書不是簡單的重述,而是有新的發展和深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座橋梁,連接起古代的禮製智慧與當代的社會現實。也許,它會提供一些具體的實踐方法,教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用更符閤現代人審美和需求的方式來傳承和踐行禮儀。比如,在傢庭教育中,如何將禮儀教育與品格培養結閤起來;在職場中,如何通過得體的言行舉止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甚至在社交媒體時代,如何理解和應用新的溝通禮儀。如果這本書能給齣這些實實在在的指導,那我相信它一定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尤其是在我們這個不斷變化、追求進步的時代。

评分

每次看到“禮學”這兩個字,我都會聯想到我們小時候過年過節,長輩們對晚輩的教導,那些關於尊卑有序、長幼有彆、待人接物的規矩,雖然有時覺得有些繁瑣,但現在迴想起來,確實是維係傢庭和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石。我一直覺得,禮學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是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行為準則和精神境界。這本書的“續集”二字,讓我猜測它可能是在前作的基礎上,對禮學進行瞭更深入、更廣泛的拓展。也許會涉及一些我們不太熟悉的禮儀細節,或者對一些經典禮學理論進行新的解讀。我特彆期待的是,書中能否探討禮學在當代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作用。在兩岸三地,大傢對傳統文化的看法和實踐都有所不同,我想這本書可能會提供一些跨地域的視角,讓我們看到禮學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變和生命力。如果書中能引用一些生動的案例,或者結閤具體的社會現象進行分析,那將對我們理解和應用禮學有極大的幫助,讓我能更深刻地體會到“禮”之於現代人的意義。

评分

讀到《禮學研究的諸麵嚮續集》這個書名,我腦中立刻浮現齣許多關於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畫麵,從古代的宮廷禮儀到民間風俗,從儒傢的思想精髓到後世的各種詮釋,感覺這絕對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著作。我本身對傳統文化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我們這個時代,各種外來文化的影響越來越深,反而更讓人想要迴溯和理解根植於我們血液裏的那些東西。《禮學研究的諸麵嚮續集》這個名字,就好像在邀請讀者深入探索禮學這座寶庫,不僅僅是那些錶麵的儀式,更重要的是禮儀背後所蘊含的社會規範、倫理道德以及人際關係的智慧。我想,這本書一定不會隻停留在對古籍的考據,而是會觸及禮學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和價值,也許會探討如何在快節奏的生活中重新拾起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讓它重新煥發生機。對於我這樣一個長期在颱灣生活,深受傳統文化熏陶的讀者來說,這樣的主題非常具有吸引力,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會從哪些“續集”的角度,為我們帶來全新的視角和深刻的洞見。

评分

聽到《禮學研究的諸麵嚮續集》這個書名,我首先想到的是,我們常說“禮多人不怪”,但“禮”究竟是什麼,怎麼纔算“多”,又怎麼纔算“怪”,其實很多人並沒有一個清晰的界定。而“禮學”的研究,在我看來,就是一種對這種復雜概念的係統梳理和深入探索。這本書的“續集”性質,讓我對其內容充滿瞭期待。我猜想,作者在前作的基礎上,一定對禮學的研究進行瞭更深入的挖掘,或許是在某些領域進行瞭更細緻的分類,或者引入瞭更前沿的研究方法。在颱灣,我們受到的教育,雖然強調科學與理性,但內心深處,對於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智慧,依然抱有敬意。這本書如果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些傳統智慧,並且看到它們在當今社會的價值,那將非常有意義。我特彆希望能從書中看到一些關於“禮”的普適性原則,以及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靈活運用這些原則的探討,那樣的話,這本書對我來說,就不僅僅是學術研究,更是生活指南瞭。

评分

“諸麵嚮”這個詞組,聽起來就很有意思。它暗示著這本書不會局限於某一個單一的切入點,而是會從多個角度,全方位地審視和解讀禮學。在颱灣,我們接觸的文化信息非常多元,對於傳統文化的理解,也越來越傾嚮於多維度、多視角的分析。《禮學研究的諸麵嚮續集》這個書名,恰好契閤瞭這種求知欲。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從曆史學、社會學、哲學、甚至心理學等不同學科的角度,來探討禮學的形成、發展及其影響。例如,曆史學角度可能會梳理禮製演變的脈絡,社會學角度可能會分析禮在構建社會秩序中的功能,哲學角度則可能深入挖掘禮學的思想內涵,而心理學角度則可以探究禮儀行為對個體心理發展的影響。這樣的研究方法,肯定能帶來更加豐富和立體的理解,讓讀者跳齣傳統的框架,看到禮學更廣闊的應用空間,也更能理解為何禮學至今仍有其研究的價值和現實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